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与思考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努力的方向
当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困境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邓小平用我国历史上“小康”的概念,赋予了其新的内容,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
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文化观念、物质资源、制度构建以及时间漫长性的考验等,除内在的困难,还存在外部的国际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挑战。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文化挑战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其价值背景体现了对现代化的苏联范式和西方范式的扬弃,力图回归经济发展的初始目的和原意义,即无论哪一种经济或社会发展模式都必须是人的发展,人的解放,所以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无不以文化价值为最后的依归,而文化资源的核心则是伦理观照,顺此推衍伦理观照以公平正义的诉求为基准。
西方经济社会发展观基本上秉承“天人相分”的思路,主要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人定胜天”的文化逻辑,由此衍生出西方社会由生产性社会不断地向消费性社会的转变,并进而通过资本和市场的逻辑使全球资源进入生产和消费。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着生产性战略资源和保障公共服务所需要的物质资源供给不足的挑战从中国本身资源条件和所处国际资源分配地位看,中国不具备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消费性社会以及公共服务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条件和物质基础。
我们的现实国情正是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所揭示的客观事实,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得很大;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得很小。
温家宝总理的“乘除法”,足以使我们清醒、客观地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面临的艰巨任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前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本文将综合分析当前小康社会的现状和未来的奋斗目标,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进行展望。
一、小康社会的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就业等指标上,中国已基本实现了小康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万元,城乡居民收入都有明显提高。
全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同时也要面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等问题亟待解决。
2. 教育与科技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资源得到更加均衡地配置。
科技创新也成为推动中国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在人工智能、5G通信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然而,教育领域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育公平性不足,科技创新仍需要加大投入和提高质量。
3.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中国推行了全民医保、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为国民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保障。
同时,中国也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扶贫力度,对贫困人口实施精准扶贫。
然而,社会保障体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养老、医疗等方面,还需要加大改革力度。
4. 生态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
大气、水质等方面的改善有目共睹,生态环境治理也得到了广泛认可。
然而,环境问题仍然很严峻,包括土壤污染、垃圾处理等方面存在着挑战,需要继续加大力度改善。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1. 经济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具体来说,包括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
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
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关于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贫困和落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特别是大力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我国已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进入冲刺阶段。
我国已经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城乡收入差距正在缩小。
不过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不平等和经济结构的矛盾。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现代化。
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维度。
特别是在新冠病毒疫情后,加快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为实现社会现代化铺设基础。
四、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新发展趋势伴随着新机遇。
在未来,发展新经济、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加快科技创新等都是新的发展方向。
另外,不断强化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成果,将会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
五、深入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是坚持改革创新,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加强农村和城市建设,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强化社会典型文化,营造和谐社会等。
五个案例分析一、“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着全球大发展大合作的“一带一路”倡议,助力我国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体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对于我国优化经济结构、促进贸易便利化、倡导平等互利的国际贸易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二、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已经成为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发展方向。
通过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整體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精准施策、精准脱贫的新战略,针对贫困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社会保障等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了我们的目标和使命。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重点难点问题。
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任务至关重要。
由于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资金投入。
同时,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扶贫,加强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补充和优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重点难点问题之二: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农业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重要领域,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增加问题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来实现土地流转。
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在土地流转方面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建立土地流转市场、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这些做法积极推动了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
此外,还需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投入,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水平。
三、重点难点问题之三: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任务,但也是困扰我们的重点难点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质量和水平。
在教育方面,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在医疗方面,要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提高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在养老方面,要加快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提供全方位的养老保障。
四、重点难点问题之四:环境污染与生态建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建设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精选-V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心得体会精选-V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战略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利益,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是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
因此,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让人民在小康社会中分享发展成果。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导思想。
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取得了众多的发展成就。
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坚持这条道路,从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
三、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推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协同配合、全面协调。
因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工作思路,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
在各领域制定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政策,加强政策协同和整合,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杜绝贫困现象,不断提高国民素质和整体国力。
四、坚持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
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要坚持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保力度,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
要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节约利用,推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五、坚持开放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也必须坚持开放合作的战略思路,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积极推进互利共赢的国际合作。
通过合作,共享经济、科技等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只有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协调推进各项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加强开放合作,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具体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了经济繁荣、民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以及人民幸福五个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探讨和分析。
经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且稳定,这促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吸引外资,鼓励创业创新,以及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贫富差距的问题,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小农户的生产能力。
政治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民主文明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方面: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并享受民主权利。
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健全法制机构,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
需要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推行廉洁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不公平竞争。
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方面主要涉及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
全面小康活动感想
全面小康活动感想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分享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全面小康建设是以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为核心目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通过创新和改革推动全面小康建设不断向前推进。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从周围的变化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全面小康建设带来的变化。
在过去,我所在的城市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居民生活水平普遍不高。
但是近年来,随着全面小康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居民的生活质量。
比如,建设了更加便捷的交通系统、改善了环境卫生条件、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等等。
这些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精准扶贫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曾经亲身参与了一次扶贫活动,去到了一个贫困地区,了解了当地贫困人口的真实生活情况。
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家庭条件极为艰苦,生活无以为继,甚至有的家庭生活还十分拮据,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而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要为全面小康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我所在的城市,在全面小康建设的推动下,实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不仅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还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优化了教育资源的配置,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这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更好的教育,也为他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孩子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茁壮成长,这也让我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
在全面小康建设中,社会福利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社会福利的提高,让我们国家的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得到了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政府加大了对养老服务的补贴和投入,弱势群体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和关爱。
我认为,这不仅是对这些人群的尊重,更是一个国家的文明和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摘要:一、导语:对全面小康的定义和理解二、正文: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生活的日新月异。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全面小康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面小康的定义和内涵。
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它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小康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理念。
其次,回顾全面小康的建设历程,我们为之自豪。
多年来,我国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下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进程中,全面小康的实质与特点日益显现。
它强调全面发展,各领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它突出人民至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它倡导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些特点,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个人而言,全面小康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面小康的背景下,我们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满足。
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宽广,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着幸福,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面小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推动世界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各领域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要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小康社会建设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实现小康社会的建设,通过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然而,小康社会建设仍然面临一系列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探讨小康社会建设的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小康社会建设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国内生产总值(GDP)持续上升,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然而,经济增长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
例如,贫富差距的扩大以及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措施。
这其中包括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次,小康社会建设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
这些措施为人民提供了更全面的社会保障,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益。
然而,社会保障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体系可能面临较大的压力。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得到保障。
小康社会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发展,还包括环境保护和文化建设。
在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政府已经将环境保护列为国家战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
例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尽管如此,环境问题仍然是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挑战。
近年来,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浪费,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以减少污染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在文化建设方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核心是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来实现这一目标。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教育系统的改革,提高了教育质量和公平性。
然而,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和启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和启示小康社会的意义经济发展小康社会是指国民经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民经济发展达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这对于国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社会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小康社会中,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社会利益得到了平衡。
社会的矛盾和问题相对减少,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大大提升。
社会稳定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国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增强。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一个小康社会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会相应提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启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是因为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实现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并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并重。
经济的发展为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社会公平则使得经济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平衡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协调推进的。
小康社会的建设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保障,而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这启示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径选择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经之路。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了整体国家的发展。
未来,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 调研报告
全面小康调研报告全面小康调研报告全面小康是中共中央提出的目标,旨在实现我国人民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
为了进一步了解全面小康的现状和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挑战,我们进行了调研。
一、全面小康的现状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全面小康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经济发展快速,GDP稳步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水源、空气质量等得到改善。
二、全面小康中的问题与挑战然而,我们也发现全面小康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发展差距明显,城乡差距依然存在。
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过于依赖于资源型产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一些弱势群体在受益中的差距较大。
尤其是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有限,导致服务质量不均衡。
此外,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依然突出,需要加大环境治理和资源节约的力度。
三、推进全面小康的建议与措施针对上述问题与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与措施。
首先,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区域发展的均衡。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覆盖面。
此外,要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
加大环境治理的力度,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四、总结全面小康是一个全面发展、全民共享的目标,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全面小康在我国的推进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我们应该在推进过程中解决现有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落实好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同时,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并参与到推进全面小康的过程中来,共同实现小康社会的梦想。
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思考学习体会
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思考学习体会
一是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X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与初期全面部署、中期全面推进相比,决胜阶段最重要的是补齐短板,全面梳理脱贫攻坚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尤其要着重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要求全体党员领导干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具体需求,点对点整改,咬定目标、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积极履职尽责,切实解决贫困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及保障,激发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不断推进问题整改,确保高质量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二是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
根据环境保护工作部署,今年要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阶段性目标。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三是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
要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涵养为民情怀,高度重视民生补短板工作,把更多。
浅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的解读
论文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现状与奋斗目标解读论文摘要:我国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奋斗目标是更高水平、更全面、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社会再分配机制、弘扬社会主义人文精神、提高全社会的生活质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小康”一词是20多年来在走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多次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且富有人文特色的关键词,其社会与人文意义在于,焕发和激活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党的十六大报告又及时作出了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准确判断,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我们要对目前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脚踏实地的精神面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而奋斗。
一、目前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在全国两会的新闻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提问时说:“当好中国的总理不容易,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有千钧重。
”这是因为,第一,农业发展滞后,农民收人增长缓慢。
第二,一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第三,下岗和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的压力非常之大。
第四,城乡发展不平衡,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
第五,财政负担沉重,金融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如果用数字来表示的话,那就是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约1400万,进城农民工1亿2千万,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9亿农民以825元标准计算,没有摆脱贫困的有9000万。
现在农村是“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吃皇粮的大有人在。
东西部差很大,沿海五六个省市GDP超过全国GDP的50%。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目前的小康还只是一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具体来讲,低水平是指我国经济总量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
200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855美元。
2023年姜堰全委会报告
2023年姜堰全委会报告一、引言2023年,姜堰地区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这一年的全委会上,我们将向大家详细汇报这几年来的工作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计划。
二、经济发展姜堰地区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这几年中已经成为了江苏省最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之一。
这家伙2.1 GDP2023年的GDP已经达到了3000亿元,在这几年中年均增长率稳定在8.5%左右。
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了10.5%、59.5%和30%。
2.2 重点项目近几年,姜堰地区以“产业兴市”为发展方向,重点扶持了一批重点项目,包括纺织、医药、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
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推动了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而且为整个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2.3 经济增长点在未来几年中,姜堰地区将继续拓展现有的重点产业,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中,水泥、船舶等产业是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成果的,未来也将继续得到重视和扶持。
三、社会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姜堰地区的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这几年中,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下面是一些具体的成果:3.1 教育在教育方面,姜堰地区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学校的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为青少年和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3.2 医疗在医疗方面,姜堰地区的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施和医疗队伍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完备。
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疗方面,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改善医疗条件,促进医疗服务的普及和提高。
四、生态开发姜堰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这些年的发展中,我们更是注重生态的保护和开发。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取得的成果:4.1 生态保护作为国家级生态优先发展区,姜堰地区的生态保护工作一直是我们非常重视的方面。
在未来,我们将进一步保护好这片生态宝地,让人民群众在安全、健康、美丽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关于全面小康调研报告
关于全面小康调研报告全面小康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阶段,旨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了了解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展和问题,我针对全面小康的相关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下面的调研报告。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全面小康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
经济方面,近年来我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政治方面,我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民主制度。
社会方面,各项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基本民生得到了保障。
文化方面,文化产业迅猛发展,人民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
生态文明方面,我国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然而,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存在。
一些贫困地区的发展滞后,收入差距拉大,不同地区的人民生活质量差异较大。
其次,一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如教育不公平、医疗资源不均衡、社会就业压力大等。
再次,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发展的均衡。
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福利。
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引导,营造社会风尚。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全面小康建设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阶段。
调研报告指出了全面小康建设的进展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以此为基础,我们有信心在党的领导下,加大改革力度,不断完善制度,推动全面小康建设向前迈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2012年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情况1、经济发展大类,共6项6个指标。
2012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436元,实现程度为61.82%。
2012年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 D P比重达到92.2%,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0.2个百分点,已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
2012年城镇化率达到53.5%,实现程度为97.27%。
2012年信息化发展指数省未公布。
2011年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得分为73.06%,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相差14.64个百分点。
(2012年数据省未公布)。
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 DP比重为1.82%,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高0.32个百分点。
2、人民生活大类,共5项10个指标。
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714元,实现程度为58.07%。
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228元,实现程度为61.14%。
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为13.7%,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
2012年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与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两指标省未公布。
2012年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为6.4标台,实现程度为42.67%。
2012年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为85%,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低15个百分点。
2012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53%,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控制目标值,该指标已经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
2012年恩格尔系数为34.5%,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5%以下目标值,该指标已经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
3、社会发展大类,共5项9个指标。
2012年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7.95%,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0.95个百分点。
2012年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99.4%,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2.4个百分点。
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8%,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1个百分点。
2012年城镇保障性住房供给率数据省未公布。
2012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23.1张,实现程度为72.19%。
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 P比重为2.05%,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0.85个百分点。
2012年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为1.53平方米,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低0.77平方米。
2012年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为1.42人,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0.58人,实现程度为71%。
4、民主法治大类,共3项5个指标。
2012年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超过80%以上,已经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准。
2012年法治建设满意度数据省未公布。
2012年公众安全感为97%,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7个百分点。
2012年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5%,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2个百分点。
2012年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达到96.11%,实现程度99.08%。
5、生态环境大类,共3项7个指标。
2012年单位G D P能耗为0.535吨标煤/万元,低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0.62吨标煤/万元以内目标值,实现程度为100%。
2012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为92.9%,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5%的目标值。
Ⅲ类以上地表水比例为92.5%,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60%的目标值。
城镇污水处理率2012年为88.1%,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相差1.9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97.89%。
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2012年为16.85%,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相差78.15个百分点,实现程度为17.74%。
2012年林木覆盖率达22.95%,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高0.95个百分点。
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1.1%,超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值3.1个百分点。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6个指标中,除5个指标(信息化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现代教育发展水平、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法治建设满意度)省未公布,姜堰已有16个指标达到目标值,有3个指标(城镇化率、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接近目标值,预计2-3年内能够顺利达标,还有11个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 P比重、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未达标。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问题1、部分指标2018年实现目标值有一定难度,还需通过强有力的措施,推进指标值的提高。
如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要保持每年9.5%、8.5%的增速)、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平均每年需提高7.24个百分点)、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保持每年15.3%的增速)、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平均每年需提高15.63个百分点)。
2、从2009年小康验收的情况看人民群众对小康总体个人认可度有待提高,新标准比原来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9年小康满意度调查就没有达到70%的比例。
3、部分指标达标基础不牢靠,容易反弹波动。
特别是环境质量类指标,保持全面小康水平难度较大,容易反弹波动。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优劣势分析通过以上对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状况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姜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优势与劣势同在。
如何抓住机遇,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被动为主动是我们应认真思考的课题。
目前,虽然姜堰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较多,但是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
只有正视问题,加快发展,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所在。
有利因素:宏观政策优势。
从苏中发展的机遇看,省委、省政府苏中发展工作会议下达了2018年苏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令,全民奔小康的良好局面已经形成,省委、省政府将明确发展苏中“沿边”地区的优惠政策。
区委、区政府也提出了姜堰“崛起苏中、跨越发展”的发展目标,全面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从面临的机遇看,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5年姜堰面临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智能电网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业园、生态旅游、行政区划调整等大好机遇。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的建设将直接带动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智能电网产业园、先进装备制造业园的产业集群、生态旅游直接带动姜堰产业转型升级。
撤市建区将使姜堰的城市建设的速度加快,迅速提高姜堰的城镇化水平,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更要抢抓机遇,努力把智能电网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和生态旅游业培育成三大支柱产业。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姜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
如:区位优势不明显、全区的经济总量还不大、城乡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还较大、群众对全面小康的认知和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面对机遇与挑战,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项目兴区、环境立区、富民强区战略为重点,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充分释放行政区划调整的红利,加快推进姜堰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发展。
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状与思考周军政协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委员会【摘要】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苏中地区将于2018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文结合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以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实现情况、存在问题和建议为主要内容,对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系统的分析,并提出有助于推进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姜堰小康社会(下转第354页)有效降低了漏失现象的发生,提高了一次固井成功率。
其中,苏14-0-30H1井就是比较成功的一次典型应用。
(1)基本数据(如表4)(2)复杂情况该井钻进至3020米时,发生较为严重漏失,钻井液密度1.21g /cm3,漏失速度约为8m3/h ,经随钻堵漏后,仍有较大的漏失,漏失速度约为2m 3/h 。
(3)施工方案该井固井时,采用双级固井,分级箍方至2220米,两级固井均采用纤维增韧低密度+常规密度双凝水泥浆体系,两级固井适当延长施工间隔时间,以降低环空静液柱压力,提高地层承压能力,并保证两级固井施工不相互影响。
经过精细准备,紧张施工,该井一级固井施工正常,未见明显漏失,二级固井替浆至后期时发生轻微漏失。
最终电测结果良好(如图3)。
结论(1)复合纤维的使用能有效地提高水泥石的胶结强度和韧性,改善浆体的性能。
(2)加入复合纤维以后,对水泥浆体系的整体影响较小,并且水泥石的抗压强度高,且不受地层水和温度的影响。
(3)纤维增韧水泥浆体系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一次固井成功率,并能够较为有效的保证固井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1]步玉环,王瑞和,程荣超.油气固井纤维水泥浆性能研究[J ].石油钻采工艺,2005(2).[2]许明标,张群,王晓亮,曾晶,马美娜.微膨胀纤维增强水泥浆的性能试验研究[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表1纤维对水泥浆流动性的影响表2纤维对水泥浆失水的影响表3纤维对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序号水泥浆配方基浆流动度(cm )加纤维后流动度(cm )纤维加量%1水泥+SY J-11%+SY JZ -10.3%+SY X -10.2%+水23213%2水泥+减轻剂85%+微硅17%+SY J-10.6%+SY J Z -10.2%+SY X -10.2%+水22193%序号水泥浆配方基浆失水(m l)加纤维后失水(m l )纤维加量%1水泥+SY J -11%+SY J Z -10.3%+SY X -10.2%+水82673%2水泥+减轻剂85%+微硅17%+SY J -10.6%+SY J Z -10.2%S Y X -10.2%+水1351123%序号水泥浆配方基浆抗压强度(M Pa*24h)加纤维后抗压强度(M Pa*24h)纤维加量%1水泥+SY J -11%+SY JZ-10.3%+SY X -10.2%+水19.217.83%2水泥+减轻剂85%+微硅17%+SY J-10.6%+S Y J Z -10.2%S Y X -10.2%+水8.78.23%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考从姜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完成情况可以看出,部分指标进展还不平衡,薄弱环节亟待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整体推进发展。
1、以经济的转型升级为契机,突出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
人均指标的滞后,最直接的因素是由于经济总量低。
因此,首要任务是把实现经济总量的不断攀升作为第一要务,要把加快发展工业作为第一战略,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将成为空中楼阁,做大全区经济总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坚持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大力提升制造业水平,整合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物流销售两端延伸,加大技改投入,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推动智能电网器件和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主导产业的高端化,机械、食品、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的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