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习题1.1)关于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产生温室气体 B.需要能量驱动C.不依赖于水 D.具有全球性解析:碳循环具有全球性,和能量流动关系密切,需要能量驱动。

在碳循环过程中产生温室气体CO2。

碳循环过程中,大气中CO2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可通过细胞呼吸返回大气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都依赖于水。

答案 C(1)解析:①本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1)对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的应用(3)对物质循环的特点考察(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的理解②本题考查的知识点:(1)物质循环概念;(2)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3)物质循环的特点;(4)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③本题考查的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2)获取信息的能力能从所给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④变式训练:2)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角度看,人体内碳元素的根本来源是( )A.大气中的CO2 B.生产者C.分解者 D.消费者解析:人体内的碳元素来源于食物中的有机物,而有机物来源于光合作用,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中碳的来源是大气中的CO2。

答案:A(2)一轮复习:3)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B.只能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都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在氮循环中,N2可通过根瘤菌等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生产者都可以产生CO2进入无机环境,矿质元素通过燃烧不一定产生气体而返回无机界,物质可反复利用,因此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循环流动的。

答案 D变式训练: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物质在整个生物圈的循环C.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没有任何联系答案:D2.1)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进行传递,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则以CO2形式进行循环。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练习

2017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课后练习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就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就是CO2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就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答案:B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活动的特点就是()A、单向的B、循环地、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C、逐级递减的D、快速运动的答案:B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瞧,人体内的碳元素究其根源就是来自()A、食物中的碳B、大气中CO2中的碳C、燃料中的碳D、非生物环境中的碳解析:人在生态系统中就是消费者,所需要的碳元素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而生产者中的碳元素都来自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大气中的CO2.答案:B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就是()A、所指的物质就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就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就是不会递减的,因为物质只能进行转移与变化,不会消失.答案:D5、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其原理就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与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瞧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与散失解析: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就是通过菌种进行有氧呼吸而分解有机物,故B项正确。

题中的反应器中有土壤、营养物质与菌种,无生产者,不满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的概念范畴,更谈不上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A、C、D三项均错误。

答案:B6、碳循环中,连通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生物类群与生理作用分别就是( )①生产者②消费者③分解者④光合作用⑤呼吸作用⑥蒸腾作用⑦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④⑤⑥B、①③;④⑤⑦C、②③;⑤⑥⑦D、①③;④⑥⑦解析:碳循环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将CO2转化为有机物,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分解者则通过呼吸作用等把有机物转化成CO2,使碳元素返回无机环境。

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章节练习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二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章节练习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必修三练习题集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选择题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B.组成自然界的元素C.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和核酸2.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中,对物质的转化起重要作用的是() A.化能自养生物B.动物和微生物C.微生物和绿色植物D.绿色植物和动物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4.大气中的碳进入生物群落的形式和途径是()A.碳酸盐;呼吸作用B.CO2;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C.含碳有机物;光合作用D.CO2;分解作用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只能由较低营养级流向较高营养级B.食物链中的营养级可以是无限的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以长时期地保持动态平衡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6.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a>b>c B.c>b>aC.c=b>a D.a>c=b7.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关于生产者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都位于能量金字塔同一营养级B.一定能固定CO2C.都是生态系统能量转换的载体D.一定是植物8.“气候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关于这种说法的不正确叙述是()A.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计的灾难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要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D.海水温度升高时,海水向大气释放的CO2将减少,有利于阻止气温升高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kg的A10.右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1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点训练]题组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碳循环1.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答案] D[解析]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2.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 C[解析]生产者能从无机环境中固定二氧化碳,固定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能产生二氧化碳,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A.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答案] B[解析]本题只要首先确定与大气中CO2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丙为生产者即可确定B项正确。

4.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③⑤⑧均表示呼吸作用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答案] C[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

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题组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答案] 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以各种有机物为载体。

6.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 D[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同步练习一、选择:1、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图解,图中的甲、乙、丙各是()AB C 、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D 、甲是生产者、丙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2、生态系统中,以CO 2的循环开始于()A 、CO 2在生物体的内扩散作用B 、绿色植物固定CO 2的光合作用C 、各种动物对有机物的同化作用D 、生物分解有机物的呼吸作用3、生态系统中,C 、N 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 )A 、单向的B 、循环的C 、逐级递减的D 、反复地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变成另一种形式E 、快速运动的4、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氮循环过程中,空气中的N 2要进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必须先()A、由固氮生物固定 B 、由光合作用固定C 、有草食动物采食D 、由肉食动物捕食5、在碳循环中,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相联系的生理作用是()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蒸腾作用④化能合成作用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6、用飞机反复大面积地喷洒DDT ,其最可能的结果是()①消灭了该地区的害虫②抗DDT 的变异类型害虫比例增大③消灭了这个地区的杂草④这个地区某鸟类剧减A 、①③B 、②④C 、③④ D、①④7( )A 、只有①B 、只有②C 、只有②和③D 、只有①、②和③8、若用甲代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乙代表生产者;丙代表消费者;丁代表分解者。

则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是( )A 、甲→乙B 、甲 乙C 、乙 甲 丙D 、甲 乙→丙↓↓☜☜↘↑↙↖↓↙丁→丙 ←丁 丙 丁 丁9、把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关系用图解表示时,往往得到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这是因为()A 、许多消费者不只以一种生物为食B 、生产者个体数目总是要超过消费者个体数目C 、在所有食物链上都有进行互相捕食的个体D 、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失10、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最先利用空气中CO 2的生物是()A 、还原者B 、消费者C 、生产者D 、杂食者11、环境大气对流层中的臭氧(O 3)()①能吸收太阳高能紫外线辐射②保护地球生命免受紫外线危害③是一种氧化型光化学气体污染物④对多种草本、木本植物有毒害作用⑤危害作物的生长发育、品质和产量A 、①②⑤B 、③④⑤C 、①③⑤D 、①③④12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生产者C 、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分解者D 、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二、简答:1、图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图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A组·基础达标练]1.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所指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B.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C.所说的循环是指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出现、循环流动D.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断递减解析:物质在循环过程中不会递减。

答案:D2.缓解全球温室效应危机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种植夹竹桃等能大量吸收CO2的植物B.进行人工降雨C.控制CO2的排放D.减少氟利昂制品的使用解析: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碳平衡失调,大气中的CO2浓度急剧增加,因此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应为控制CO2的排放。

答案:C3.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答案:D4.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②碳元素只能以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④其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换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①错误;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②错误;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返回大气中,③正确;碳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流动和转换,④正确。

答案:C5.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下列与物质循环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绿色植物同化无机碳转变成有机碳B.在生物群落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C.乳酸菌可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D.化石燃料的燃烧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解析:绿色植物可通过光合作用把自然界中的无机碳转变成生物体内的有机碳,A正确;在生物群落内,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正确;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不能将有机碳分解为无机碳,C错误;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7:5.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知识点一碳循环1.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既能使CO2进入生物群落,又能使CO2释放到大气中的生物是()A.绿色植物B.植食动物C.肉食动物D.营腐生生活的真菌2.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Ⅱ代表消费者,Ⅲ代表分解者B.Ⅰ→Ⅲ→Ⅱ是因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C.一定自然区域内Ⅰ、Ⅲ代表的各种生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D.碳元素沿图示箭头循环时,能量也随着循环流动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的A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B.增加C的种类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直接促进⑤过程4.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5.在生态系统中是生产者,从细胞结构来看属于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的是()A.蓝藻B.乳酸菌C.水稻D.病毒知识点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6.如图表示某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和消耗状况,其中各数字序号表达的含义分别为:①生产者呼吸释放量;②分解者呼吸释放量;③消费者呼吸释放量;④生产者光合作用消耗总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经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④表示B.②的量越小,说明该农田生态系统施用的有机肥料越多C.消费者同化作用的大小可用③表示D.该农田生态系统一年中CO2的释放量与消耗量相等知识点三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7.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随物质循环而循环流动B.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C.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的时候,是逐级递减的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B.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不可同时进行D.物质循环是单向的9.如图表示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B.若水体受有机磷农药DDT轻微污染,则受害最严重的是aC.若c所含能量为5.8×109 kJ,d含1.3×108 kJ,则a至少约含4.5×107 kJD.各营养级中,能量最多的是c,生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是a10.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循环方向。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题组】1.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2016·梅州检测)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能力题组】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 的A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高中生物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题组】1.在碳循环中, CO经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2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焚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分析:选 B 无机环境中的2CO绝大多数是经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经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2.以下对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物质循环是在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之间进行的B.碳元素主要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C.化石燃料的大批焚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均衡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二者互相依存分析:选 A物质循环应是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的;碳元素主要经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化石燃料的大批焚烧使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被大批开释到无机环境中,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均衡;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品链( 网 ) 流动,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所以二者互相依存。

3.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品链中,碳是以哪一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分析:选 B 碳在食品链中( 生物群落内部)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

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丛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累积量一般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丛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丛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丛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丛林没法比较分析:选 A因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构造复杂,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度快,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累积量少。

温带丛林因为温度和水分等要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目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累积的有机物多。

5.下边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以下能代表X、 Y、Z 三种生物的组合是( )A.分解者、花费者、生产者B.花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花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花费者分析:选 C依据物质循环的特色,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第一进入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经过食品关系相联系,且二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答案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含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45分钟)[基础达标练]1.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沿着食物链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A[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循环的③逐级递减④反复出现,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D[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是指元素的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的,反复出现的,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

]3.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生物群落①②大气中的CO2――→③化石燃料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的CO2 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B[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目前,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大气中CO2含量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可以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缓解温室效应。

]4.如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丙是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B.甲→丁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信息传递只能发生在甲、乙、丙、丁之间D.图中缺少植物呼吸作用的箭头C[题图中甲表示生产者,乙表示初级消费者,丙表示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丁表示分解者,A项正确;在生物群落中,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B 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也可以发生在生物和环境之间,C项错误;植物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CO2,故题图中缺少植物呼吸作用的箭头,D项正确。

19-20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9-20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建议用时:35分钟)[基础达标练]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A.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B.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C.组成生物体的无机物D.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在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循环流动。

]2.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所说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B.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C.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也可循环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物质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的。

]3.碳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常见的物质循环类型之一。

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B.碳循环的“循环”过程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C.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D.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只能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A正确;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只能沿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单向流动,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都参与碳循环过程,C正确;大气中的CO2要变成含碳有机物可以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D错误。

] 4.在碳循环中,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返回大气的途径是()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②植物的光合作用③化石燃料的燃烧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D[①植物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把摄入体内的一部分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释放入大气中,另一部分则构成生物的机体或在机体内储存;②绿色植物从空气中获得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转化为葡萄糖,再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含碳化合物,经过食物链的传递,成为动物体内的含碳化合物,从而使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③有些动、植物残体在被分解之前被沉积物掩埋而成为有机沉积物。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二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七)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二必修3课时达标训练:(十七)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题组】1.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2016·梅州检测)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能力题组】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 的A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人教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人教生物必修三同步导练练习:课时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时作业1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和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分别是() A.碳酸盐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B.含碳有机物、二氧化碳C.碳酸盐和二氧化碳、含碳有机物D.二氧化碳、葡萄糖解析: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碳酸盐和二氧化碳,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含碳有机物。

答案:C2.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还可以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B项正确。

答案:B3.(2019年福建泉州一中期中)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A.二氧化碳B.碳酸盐C.碳酸D.碳水化合物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二氧化碳,A项正确。

答案:A4.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冬季北方人呼吸产生的CO2能供给南方植物光合作用B.大力开发和使用清洁能源,能减少CO2释放量C.碳元素和能量都能从植物传递给各种动物D.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提高人均绿地面积解析:生物圈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A正确。

清洁能源中碳含量少,氢含量多,供能时产生CO2少,B正确。

植物中的碳元素和能量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给动物,C正确。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主要方法是开发新能源,减少CO2的排放量,D错误。

答案:D5.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的,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未来“低碳城市”的缩影。

下列有关温室效应的叙述,不恰当的是()A.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B.减少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解决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D.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将碳固定到生物群落中解析:人类大量燃烧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使地层中经过千百万年而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的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迅速增加,形成温室效应,所以解决温室效应最主要的措施是减少煤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III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III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作业[基础达标]1.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不同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范围内独立地进行解析:选A。

消费者体内的碳能通过呼吸作用进入无机环境,但无机环境中的碳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体内。

2.生态系统中C、N等元素流动的特点是()①单向的②全球性的③逐级递减④循环的,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解析:选D。

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的特点。

3.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的生理作用和主要的生物成分分别是()①蒸腾作用②光合作用③呼吸作用④生产者⑤消费者⑥分解者A.①②和④⑥B.②③和④⑥C.②③和④⑤D.①③和④⑥解析:选B。

连接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重要生理作用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个重要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4.(2019·安徽宣城励志中学高二期末)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分解者,丙代表消费者B.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C.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CO2形式流动D.能量在甲、乙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析:选D。

图中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A错误;①和②分别代表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B错误;碳元素在甲、乙、丙中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C错误;能量在甲、乙组成的食物链之间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D正确。

5.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部分过程,其中甲、乙、丙、丁组成生物群落。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甲是绿色植物,丙是肉食动物B.图中箭头可以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C.①②③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其中丁所含的能量最少D.无机环境中的CO2可以来自细胞呼吸解析:选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题组】1.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①⑤C.②③④D.①⑤⑥2.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要求()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做高温灭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3.(2016·梅州检测)在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鱼这条食物链中,碳是以哪种形式流动的()A.二氧化碳B.有机物C.碳酸盐D.二氧化碳和有机物4.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5.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能代表X、Y、Z三种生物的组合是()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6.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A、B、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⑦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D.疏松土壤可以加快⑤过程7.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1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1、2、3、4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1D.1、2、3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作为动力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环境之间循环8.“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引起了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

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参与过程②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C.不能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大气中CO2的含量D.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①的依赖【能力题组】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B.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B、C、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C.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可表示为:A→D→E→BD.E每增加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 的A1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碳元素在生态系统内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和有机物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11.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12.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密切相关,下表为A、B两个不同时期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环境的碳交换情况。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碳的吸收主要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碳的释放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B.表中A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原因是碳的吸收量与释放量相对平衡C.由于人工碳过度排放,使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并引起气候变化D.化学燃料的燃烧对现代碳循环影响巨大13.如图所示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据图回答。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中,A为________,B为__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B→D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大气中,而另一部分则以____________形式储藏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以________和________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

14.如图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看图作答。

[图中Δ为有毒物质浓度(百万分之一,即10-6),能量单位:kJ/(cm2·a)](1)从完成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简要说明生产者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_______kJ/(cm2·a)。

(3)根据图中数值计算能量从A到B、由B到C的传递效率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__________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再利用________,因此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图中无机物箭头是指________和CO2等物质的流动过程。

图中D是________,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将生物组织内的碳释放回空气中,由此可见D在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存在于__________中的有毒物质,通过__________在生物体内大量积累,因此________越高的生物受害越大。

15.(2016·深圳外国语学校检测)下列是对土壤微生物开展探究活动的两个案例,请在相应的空白处作答。

(1)案例Ⅰ:探究落叶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是否发生腐烂(分解)。

设计思路:对实验组土壤应该进行____________处理,尽可能排除________的作用。

(2)案例Ⅱ:探究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步骤:①将取自农田的土壤制成土壤浸出液,放在烧杯中静置一段时间。

②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

在A烧杯中加入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

③在室温(20 ℃左右)下放置7 d后,从A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A1和A2两支试管各10 mL;从B烧杯中取20 mL溶液,分别加入B1和B2两支试管各10 mL;④在A1和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________,并进行________处理。

⑤观察各试管的________,记录实验结果。

课时达标训练(十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参考答案1.解析:选B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2.解析:选A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实验中,对照组的土壤不做处理,保持自然状态。

实验组的土壤要进行高温灭菌处理,以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同时要尽可能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

3.解析:选B碳在食物链中(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形式流动,而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

4.解析:选A因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其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度快,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5.解析:选C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6.解析:选D由图可知:A代表分解者,B代表生产者,C代表消费者;化学燃料的燃烧⑥是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7.解析:选C分析题图:1代表生产者,2代表消费者,3代表分解者,4代表无机环境,5和7代表呼吸作用,6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碳元素在1、2、3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而它们与4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1是生产者,在食物链中含有碳元素最多。

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8.解析:选D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过程②指的是生物群落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作用释放CO2;可以通过增强过程③减少空气中CO2的含量;开发新能源能减少人类对化学燃料的使用。

9.解析:选D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所以还必须包括E;B是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按最高能量传递效率计算,E每增加1 kg 的体重,至少需要A的量为1÷20%÷20%=25(kg)。

10.解析:选C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能量流动伴随物质循环而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但需要不断从系统外获得能量。

11.解析:选B h是呼吸散失的能量,i是指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生产者i 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k是流向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大于各h产生的CO2总量;流向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吸收利用;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是循环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

12.解析:选C生态系统中,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主要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释放到大气中;碳的吸收量和释放量维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人工碳过度排放,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形成温室效应,导致气温升高。

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并不会抑制植物光合作用,C错误。

13.解析: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中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

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

在碳的循环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

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的形式返回大气中,但其中有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形式储藏于地层中,成为能源物质。

答案:(1)[C]生产者(2)CO2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4)化石燃料CO2碳酸盐(5)能量流动14.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生产者A固定的太阳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