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山东省邹平县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1 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日期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总第课时本单元课时审核人课型讲读主备人复备人:一、教学目标:1、掌握本文的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并解释文中出现的生词,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2、学习本文具体生动的写景状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所渗透的思想感情。

3、学习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领悟本文写景的手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作者对三味书屋的态度是本文的难点.三、教学过程复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时间一、播放歌曲《童年》(罗大佑),导入新课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伴随着这首优美的乐章,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教师检查预习情况1. 读准下列字词的读音确凿záo菜畦qí蟋蟀shuaì缠络luo 竹筛shāi觅食mì鼎沸dǐng 锡箔bó鉴赏jiàn脑髓suǐ盔甲k uī蝉蜕tuì秕谷bǐ锡箔bó倜傥tìtǎng拗ǎo2.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一、学生听歌曲《童年》二.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最后,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非常重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提高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记叙文的基本概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它通过描述和叙述来展现作者的童年生活。记叙文是文学创作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它通过生动的细节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共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一些具体描述。这些描述展示了记叙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了解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
(2)通过合作学习,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3)通过讨论交流,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提高环保意识;
(2)教育学生珍惜童年时光,感恩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3)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情感体验、写作手法探讨等,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对鲁迅描绘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兴趣。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场景,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作者对自然和童年的热爱。这一点让我感到很欣慰,说明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发了他们的共鸣。
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文章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虽然我通过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进行了讲解,但可能还需要寻找更多贴近他们生活的实例,以便让这些知识点更加通俗易懂。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更多生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写作技巧。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多彩童年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多彩童年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1.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3.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4。

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1。

默读课文,把握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小组合作,说出我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以及我对两种生活的态度。

1.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景方法;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以及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课间播放歌曲《童年》,营造学习氛围)每每谈及童年,同学们总是兴奋不已,浮想联翩,诸如喜悦、热爱、期盼、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然而,当我们拿起笔来描写时,不少同学却面露难色,不知从何写起……怎么办呢?古人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吧,说不定它能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悟出不少写作的真谛呢!二、学习指导(一)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桑椹.(shèn)皂荚.树(jiá)油蛉.(líng)蟋蟀..(xīshuài)斑蝥.(.máo)缠.络(chán)攒.(cuán)珊瑚..(shān hú)豁.(huō)脑髓.(suǐ)书塾.(shú)渊.博(yu ān)蝉蜕..(xībó)..(chán tuì)窦.(dòu)秕.谷(bǐ)金叵.罗(pǒ)锡箔2。

理解词义(1)倜傥:洒脱;不拘束。

(2)拗:弯曲,弯转.(3)确凿:确实。

(4)菜畦: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种蔬菜的田地。

(5)轻捷:轻快敏捷。

(6)拥肿:文中形容何首乌块根的粗大。

现在写作“臃肿”。

(7)相宜:适宜.(8)方正:正直.(9)博学:学问广博精深。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通过仿写课文中的对比句型,让学生亲身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较好。但在课后,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仍存在疑惑。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他们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3)积累词汇和句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举例:学习并掌握生字词,如“藤、紫、桑、蝉”等;学会使用文中的精彩句型,如“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等。
2.教学难点
(1)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尤其是对鲁迅先生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部分。
举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我”在三味书屋的生活,理解作者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天性的批判。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童年时期有没有过探索自然、享受自由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先生笔下的童年世界。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2016)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1、精读“百草园”段落,品味精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2、精读“三味书屋”部分,理解“先生”这个人物形象,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围绕教学重难点,采用自主研读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童年像什么?童年像天空中的繁星,一眨,眨出一个个神秘的故事;童年像海边的海螺,一传,传出一阵阵动听的歌声;童年像一只只船桨,一晃,晃出一个个动人的童话;童年,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梦,个个记录童年的趣事。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的童年记忆,思考鲁迅是怎样把童年时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真实动人的表现出来的。

板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三、创作背景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

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地描写事物,养成自主 观察和表达习惯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有关“成长”为主体的资料,课堂上教师注意点示和运 用。 2、分层整体导读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先生从小到大热爱自由生活、探求各种知识的精神,并在学 习正确分析和认识私塾教育这种教学方式。
1、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基础知识型作业。根据 课标要求,让学生掌握好 生字
反 思
教学流程(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教学设计 回忆文章结构,导入第二部分内容学习。 1、百草园充满乐趣是乐园。同学们在读文 时感受到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样的呢?是 枯燥乏味还是也有乐趣?文中是怎样过度 的? 2、朗读细节并回答问题。 ①三味书屋的布局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呢? ②先生的肖像描写给人的印象如何 ?(学生 能说对意思便可表扬鼓励,勿拘泥于教师 自己的词语。) 讨论话题,理解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1、私塾先生在你的眼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 象,你怎样认识他的教育方式?(学生能切 合材料自圆其说即可。) 2、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 度? 3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 情?(结合课后习题一中的第 3 小题,教 师勿下结论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找到 其中的合理成分。) 4、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 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2、学生切合内容发表自己的 看法,可相互质疑交流。 3、学生比较几种方法,为其 中合理性在文中找到具体的 内容材料。 1、从文中找到写私塾先生的 有关文字,并勾画重要语句, 然后自主讨论交流,最后明 确。 2、朗读,讨论交流。 ①勾画语句, 讨论明确 “严” 。 ②勾画词语, 思考明确: 和蔼 博学。 朗读能力的 培养。 精读第二部 分。 理解第二 部分。 学生活动 1、回忆百草园中的乐事,猜 复习巩固, 导 想并发言,勾画并朗读语段。 入新课 设计意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第三单元整体学习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的胸怀,提高处世的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课时《再塑生命的人》1课时《<论语>十二章》2课时1.主题延伸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学习生活”,着重领略和要求掌握的学习方法是“默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默读,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中准确的用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通过默读课文,教会学生怎样用词准确去描写一些特定的人和事,进而学写一些写景记事的文章来突出自己的感情。

2.授课技巧本单元3篇课文的安排,应各有侧重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可以作为示例,本文篇幅较长,适宜默读,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再塑生命的人》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从而学会赏析语句的方法。

理性地思考、体会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论语>十二章》作为国学精华,首先要多读多背,在背诵中理解语句中蕴含的道理,所以学习时,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端正学习、生活态度。

作为本单元重点的学习方法“默读”, 基本因循:默读——精读——感悟——掌握方法的教学步骤。

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法。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境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3.学习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搜寻写作素材,把所学的方法用到实践中来,让学生学会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理解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人教部编2016七年级上册语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人教部编2016七年级上册语文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与技能:1、抓住事物的特点,用恰当的顺序写景。

2、学习两相对照的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2、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3、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是描述百草园的部分,写景抓特点、按顺序、多角度描写的手法。

2、难点是描写三味书屋部分,对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对难解词语的理解。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利用歌曲《童年》导入:听到这首歌我们都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那时的生活是多么自由自在。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回忆的童年,即使是大作家鲁迅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一起循着先生的足迹,走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走进先生多姿多彩的童年世界。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小说集:《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杂文集:《二心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三、解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一段往事写下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字里行间都蕴含着作者对童年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四、题解从题目中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1、(是什么)写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2、(为什么)作者为什么会离开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怎么样)从“从。

到。

”可以看出文章空间的顺序写的。

五、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确凿záo 菜畦qí蟋蟀shuài 缠络chán 觅食mì竹筛shāi 宿儒sù渊博yuān 鼎沸dǐng 珊瑚shān锡箔bó倜傥tì tǎng 脑髓suǐ蝉蜕tuì攒cuán 盔甲kuī东方朔shuò敛liǎn2、释词轻捷:轻快。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秋)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精品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并运用联系比较法,进行探究学习。

2.运用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生活世界,领悟学习和生活的真谛。

情感态度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3.正确的认识生活,体味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导入一:有一首歌中唱到:“小小少年,没有烦恼,随着岁月,他的烦恼增加了……”这便是成长,有喜也有忧,有憧憬也有一丝丝担心。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邀请一些大作家为我们讲述成长的故事,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是文学大师鲁迅,他带来的故事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入二:学生简介鲁迅。

鲁迅先生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这段往事,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这朵“夕拾”的小花,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纯真、质朴的思想感情。

导入三: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二、作者及题解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收在《鲁迅全集》里。

本文写于1930年。

题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2016届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2016届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新人教版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结合背景理解文章。

2、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突出中心的写法。

3、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

4、理解并学习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反复朗读课文,理清层次;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鲁迅从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启发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教学重点:1、领悟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2、通过复述课文,学习本文选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难在两点)1、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困难;2、有些难解的词语。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理解法、合作探究法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童年是一首古老的歌谣,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的小伙伴、童年的小秘密、童年的故事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

我们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在1926年9月18日,,回忆起自己童年时期的往事,写下了一篇优美散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今天就让我们伴随这首优美的乐章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有哪些不同?二、了解作者及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作品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故事新编》、《南腔北调集》、《坟》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朝花夕拾》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

(2016年秋季版)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2016年秋季版)辽宁省凌海市石山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新人教版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朝花夕拾》。

3.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4.体味鲁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乐趣,尝试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5.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1.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写景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层次井然、融情入景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的童年,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任意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播洒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童年是券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有关童年的记忆。

二、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鲁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勤奋工作的一生从1907~1936年他所写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歌以及翻译、日记、书信等共800多万字,是我国现代文学中一笔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也是极其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来不及走到中间去”)写百草园的生活。

第二部分(从“出门向东”到完)写三味书屋情形。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第1自然段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有矛盾呢?明确:没有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来看的,“确凿只有”断是其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似乎”又对这断定有踌躇,这是表示是否记得清楚还不敢说。

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中来看的,作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地切都那么新奇有趣,确定獐的乐园。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鲁迅的情感表达:学生可能难以体会鲁迅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自然、知识的深切情感。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学生可能难以准确识别文中的修辞手法,更难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描绘技巧的内化:学生可能知道作者使用了哪些描绘技巧,但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可能在记忆和运用生字词时出现困难,难以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阅读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理解文中描绘的两个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2.分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拟人等,以及这些手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对比、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和景物描绘的技巧。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描绘自然景物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如何描绘秋天的落叶。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这个练习将让学生尝试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绘技巧,创作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
-在修辞手法分析上,强调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如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比,以及这种对比如何反映出作者对两种生活方式的态度。
-在写作技巧学习上,重点讲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的细节描绘,如对蟋蟀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自然之美。
-在词汇掌握上,强调“臃肿”等词汇在文中的具体运用,以及如何在日常写作中运用这些词汇。
-写作技巧学习:学习并掌握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来表现景物特点,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三单元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活动二:
在语文学习中,整体感知文本是语文学习
教师准备预设完成的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流程
设计意图
动(景)==静(景);
低==高。
②状物角度
多角度观察、感受:
声·色·形·味兼备。
③状物季节
春·夏·秋·冬景俱全。
④状物对象
动植物交替。
2.过渡
3.详略
4.总分叙
动作描写(细节)
5.多修辞运用
6.对比说
7.衬托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课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型
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
通过了解鲁迅童年,回忆建构自己的童年趣事,感悟写景叙事的方法。
课时
2——3节
方法与过程
有感情性朗读,感知事件情节,交流个人感受。
课前
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解决朗读问题,准备自己的童趣。
教师:准备自己的童趣;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准备第二段状物课件和捕鸟过程课件;准备其他课件。
师:请介绍你的童真童趣。
生: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童真童趣,让同学分享自己的快乐。
师:教师总结。
的任务之一,也是能力之一,在此基础上,精读、细度文本,做到赏析与运用。活动三:
探求语文课中的合作学习,培养小组合作学习意识,培养质疑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倡导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可贵的意识。
活动四:
培养学生精读和细读的习惯与能力,就小范围的文本有更具针对性的赏析,即化整体感知为经典欣赏。
师:你们认为学习本文应该学习什么?
生:学生自由发表建议。
师:提炼相关链接任务。依据学校条件出示投影或小黑板。
2.整体感知“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必备之一。

2016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word教案1

2016秋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word教案1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目标导学二:体会“百草园”之乐1.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景物:有静态的事物,如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有动态的景物,如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等。

角度:分别从视觉、听觉、味觉等角度入手。

顺序:采取了由远及近、由高到低(写动物)、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

2.写美女蛇的故事,属于何种叙述顺序?有什么作用?插叙。

美女蛇的故事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着重描写了捕鸟,写了哪几方面内容?运用了哪些动词?有什么作用?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

运用的动词有:“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准确、生动、真切写出捕鸟地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写出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不点乐园,却乐在其中。

‖学法指导‖景物描写顺序有三种:(1)按游览的先顺序写。

(2)按方位顺写。

方位包括上下、左右内外、前后等。

(3)景物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写。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语气。

有矛盾吗?该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仿写句子1.文章描绘百草园,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一读,跟原文对比,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并试着模仿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

婉转得歌唱,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不超过100字。

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过一道美丽的弧线后,不偏不倚地落在筐内。

‖教学提示‖的理解。

三、板书设计赏美好景物听神奇传说百草园“乐园”热爱自然、追求自由捕雪地之鸟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三味书屋”部分,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重点)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本文的主旨。

(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有趣的百草园,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学习“三味书屋”部分,主要掌握写写人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词句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是一首歌,节奏活泼欢快;童年是一幅画,色彩绚丽多姿。

童年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自由、天真、欢乐的心理是童年的象征。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一下“民族魂”鲁迅先生的童年,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奇幻之旅,聆听他那向往美好自由的动人旋律。

二、出示教学目标
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四、读课文,整体把握内容
1.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这篇课文的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既表明了一种空间的转换,又是一种时间上的推移。

作者回忆描述了自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童年生活,文章也因此分为两部分。

2. 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

课文第1至第9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生活;第10至第22段写的是作者儿时在三味书屋中的生活。

3. 细读课文,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

讨论: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细读课文,讨论探究
思考下面的问题,不会的和同桌交流。

1. 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描写百草园时插入的“美女蛇故事”,这是由“赤练蛇”引起的相关联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添
了阅读的情趣,进一步涂抹了百草园的神秘色彩。

说明即便是惊心动魄的“美女蛇故事”,也是趣味盎然的“百草园”的一部分,中年的鲁迅依然记忆犹新。

3. 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4. 作者选取了哪几个片断,真实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其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私塾教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如何评价私塾教育,你满意现代学校教育吗?
6. 课文第一、二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何?谈谈你对本文主题思想的认识。

六、精读课文,赏析文段
细读文章第二段和第七段,思考下列问题:
1. 问:为表现“百草园”的“无限趣味”,作者采用了一种什么句式?这种句式有什么作用?
采用了一个特殊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
这种句式的容量很大,不但在“不必说”之中,做到了简略地概说,而且突出了“单是”以后的重点,让人感到仅仅“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已趣味无穷,可想而知“百草园”的佳趣一定比比皆是,数不胜数,更勾起了读者无限美好的向往。

请同学用这个句式造句。

2. 文中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
不必说: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
也不必说:鸣蝉黄蜂叫天子
颜色:碧绿、紫红、黄
声音:长吟、低唱、弹琴、啪
形状:高大、肥胖、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香味:又酸又甜
3. 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用了哪些动词、形容词,把“百草园”的各种景象描写得形象生动、历历在目?
(形容词如:“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动词如“长吟”“伏在”“直窜”“低唱”“弹琴”等。

用词准确、精练而生动。


4. 写景都有一定的顺序,看课文中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景的?
作者写百草园的概貌很有次序,反映出观察得细致:第一个“不必说”从低处写到高处,写植物,是静态,是春景,给人清新辽阔的感觉;第二个“不必说”又从高处写到低处,写动物,是动态,是夏景,使人感到人迹罕至的百草园充满生机;“单是”以后,又从动物写到植物,动物又分有声和无声,植物分可
吃与不可吃,是秋景。

对各色动植物的形状、声响、滋味各方面都作了恰当的点染,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生机盎然、乐趣无穷。

5. 春夏时的“百草园”是美丽迷人、充满趣味的,那么冬天的百草园如何呢?作者写冬天的百草园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
冬天的百草园,不下雪“比较无味”。

“雪一下,可就两样了。

”作者描写雪后的百草园也是充满乐趣的,重点写捕鸟。

a. 学生齐读“扫开一块雪……养不过夜的”一段,体会“雪地捕鸟”的经过。

b. 让学生指出,在这一段中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

(扫、露、支、撒、系、牵、拉、罩)
(三)精讲点拨
结合文中的第二段和“雪地捕鸟”段,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七、达标检测
八、作业
童年就像珍藏在记忆深处的“桃花源”,有青山、绿水、幻想、冒险;有晚归的牛羊,牧童的短笛,更有母亲那一声声悠长的呼唤。

童年,浓缩了一段令人回味留恋的历史;童年,沉淀了一个美丽迷人的童话。

童年的幻想多彩诱人,童年的故事说不完……同学们能不能用这节课学到的方法,把童年的趣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呢?。

九、相关链接
1.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

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

第二年秋后,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

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

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大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达6年……
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匾: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

当年和鲁迅一道念书的同学,解放初还有周梅卿、章祥耀、王福林三位健在,按照这三位同学的回忆,三味书屋恢复了原来的布置。

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这在今天的青少年看来,是会感到奇特的。

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

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

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刀法简朴挺直,它是鲁迅幼年手刻的一件极为珍贵的木刻文物。

至于它的来历,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塾师的责备,他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

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2.关于私塾。

私塾乃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

它在我国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对于传播祖国文化,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启蒙儿童,在使学童读书识理方面,起过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

学生入学不必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

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

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国古代通行的蒙养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以及《女儿经》、《教儿经》、《童蒙须知》等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其教学内容以识字习字为主,还十分重视学诗作对。

私塾的教学时数,一般因人因时而灵活掌握,可分为两类:“短学”与“长学”。

教学时间短的称为“短学”,一般是一至三个月不等,家长对这种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学生日后能识些字、能记账、能写对联即可。

而“长学”每年农历正月半开馆,到冬月才散馆,其“长”的含义,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龄也长;二是指学生学习的时间长,学习的内容也多。

至于私塾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在蒙养教育阶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养教育,强调蒙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

如对蒙童的行为礼节,像着衣、叉手、作揖、行路、视听等都有严格的具体规定,为我国教育的传统。

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

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学生依次把书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后侍立一旁,恭听先生圈点口哼,讲毕,命学生复述。

其后学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读。

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

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