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合集下载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

心房颤动的治疗作者:张必祺胡申江来源:《心脑血管病防治》2020年第01期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患病率与发病率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40岁以上男性和女性的心房颤动患病终生风险分别为26%和23%[1]。

心房颤动是由遗传因素、自主神经系统、炎症系统及内分泌系统共同作用所致的进行性疾病。

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波幅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齐的连续小锯齿波,频率在350-600次/min。

这种持续紊乱的电活动会引起心房收缩功能下降,心排出量下降超过15%;会使心房局部发生电学和结构学重构,心房进行性扩大;还能使心房内血液淤滞形成附壁血栓。

这些病理生理方面的变化大大增加了心房颤动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血栓栓塞、认知功能障碍及肾功能损伤等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男性/女性的年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6/10万和1.7/10万,而年龄校正的劳力丧失及修正寿命年评估致残率分别为64.5/10万和45.9/10万[2]。

正如美国哈佛大学Braunwald教授所说: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将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攻克的最后战场。

目前,在心房颤动治疗方法和方式上仍存诸多争议,既需兼顾效益与风险,又需求同存异,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巨大挑战。

1 心房颤动患者的上游治疗心房颤动的上游治疗是指运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醛固酮拮抗剂、他汀类药物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等药物,通过治疗引发心房颤动的相关高危疾病,减少心房结构重构和/或电重构,以预防新发心房颤动、减少心房颤动的复发率或减缓其进展为永久性心房颤动。

由于在心力衰竭、高血压等疾病状态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处于激活状态,血管紧张素可产生刺激心房纤维化和肥大,使缝隙连接解偶联,钙超载,改变离子通道活性,激活氧化应激介质及促进炎症发生等作用;而醛固酮可产生刺激心肌肥厚和纤维化、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促进炎症及直接调节电生理等作用。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

心律失常概述及药物选择与治疗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频率或传导出现异常的情况。

心律失常可以分为心房性、心室性和房室传导阻滞三种类型。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以及各种房室传导阻滞。

心律失常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控制心率、减少症状,预防心律失常相关的并发症。

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在药物治疗中,药物的选择依赖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以及基础疾病。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钠通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胆碱能受体阻断剂等。

以下是常见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原则及相应的药物选择:1.心房颤动:β受体阻滞剂是一线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可用于控制心率。

药物的选择包括美托洛尔、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等。

此外,洋地黄和钙通道阻滞剂也可用于降低心室率。

对于需要维持窦性心律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等进行维持治疗,并且联合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栓塞。

2.心房扑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与心房颤动类似,主要是控制心室率。

洋地黄和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控制心室率,但胆碱能受体阻断剂通常不推荐使用,因为可能加重心房扑动。

3.室性心动过速:具体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以及心室功能来决定。

对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来控制心率并减少心悸。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可用于维持窦性心律。

4.室性早搏:治疗主要包括减少诱因、改善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在出现明显症状的患者中,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普罗帕酮和胺碘酮可用于抑制早搏。

5.房室传导阻滞:治疗主要是给予临床上的症状治疗,如心率过缓可给予起搏器治疗。

对于有明确指征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合并症患者,洋地黄可用于维持心室率或起搏治疗。

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药物副作用进行调整剂量。

同时,药物治疗不能替代或取代基础疾病的治疗,所以在治疗心律失常时,也要同时进行基础疾病的治疗。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心房颤动目前认识与治疗建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节律控制
目标是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常用的药物有胺碘酮、决奈达隆等。
手术治疗
导管消融
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消融,以消除异常电生理灶,是治 疗心房颤动的一种有效方法。
外科手术
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可以通过外科手术进行心房重建或肺静 脉隔离等。
其他治疗方法
心脏起搏治疗
对于心动过缓的患者,可以使用心脏起搏器来提高心率,从而改善心脏功能 。
长期康复
患者需长期坚持康复计划,定期 进行复查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 方案。
自我管理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预防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复发。
心理调适
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减轻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有助于控制心房颤动的症状和减少发作。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心率和心律,以及时发现心房颤动的症状,为治疗提供依据。
与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为QRS波形态与时限多正常,可见逆 行P波,但P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与室性期前收缩鉴别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发生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与正 常QRS波方向相反,但P波正常。
03
心房颤动的治疗现状
药物治疗
抗凝治疗
心房颤动患者容易形成血栓,抗凝药物的使用可以预防血栓的形成和并发症的发 生。常用的抗凝药物有华法林、利伐沙班等。
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 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
预防感染
加强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以减少心房颤动 的诱因。
及时就医
如有疑似心房颤动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确 诊和治疗。

房颤的治疗原则

房颤的治疗原则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成人心房颤动发生率为0.3〜0.4% , 60岁以上发生率为2.0〜4.0% , 75岁以上发病率高达8.0〜11.0% 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心衰、血栓栓塞等严重合并症,因此面对大量的房颤病人,如何治疗并避免合并症成为治疗的关键。

颤均由心房内多源性折返所致,即心房内存在3〜6个以上颤动即不再维持,而且房颤发生的直接原因90%是因房性早搏的出现,所以治疗的重点应在于预防房早的出现和打断心房内折返。

纵观多年来治疗房颤的传统方法和近年来治疗房颤的新进展,其原则及方法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心室率在合理范围达90〜115次/分为宜。

根据病情不同治疗也不相同。

1、心室率快伴严重低血压或肺水肿的房颤病人,急用同步直流电转复,具体方法见后。

脉给药,常用毛地黄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

女口:西地兰0.4 〜0.8mg静推,美托洛尔 5 〜15mg静推(心功能不全者慎用),硫氮酮10mg静推(对毛地黄类难以控制的肺部疾患、交感神经兴奋、发热等状态时的房颤心室率有较好的效果)。

480mg , qd,或氨酰心安25〜100mg , qd(降低活动后心室率)或地高辛0.1〜0.25mg , qd(降低休息时心室率)。

4.对药物治疗后仍有症状性的心室率快的房颤病人采用介入治疗。

■、恢复窦性心律:1、同步直流电转复:对于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心室率控制良好者以及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必考虑;对于恶性肿瘤、麻醉高危者、伴有严重器官功能障碍者、房颤持续数年者、左房内径大于60mm者不予考虑。

首次电转复能量为200焦,若不成功,可增加至360焦,可连续电击3次。

应在心电监护和有良好抢救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复律,复律前应空腹6小时,同时给予抗凝治疗(具体方法见后)。

转复率在90%左右。

但是它的使用有时受到限制,如患者认为有2、药物转复:首先l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奎尼丁,因为是传统药物,使用上有许多经验,一般病例选择好后给药3天,从中午12点给药,第一天0.2g/次,第二天0.3g/次,第三天0.4g/次,间隔2小时给药一次,每天共5次,转为窦性心律后随时停药,第三天服药后仍未转复,停止给药。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

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完整版)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其导致的脑卒中及体循环栓塞事件、心功能不全等严重不良后果,常可危及生命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房颤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2016ESCGuidelinesforthemanagementofatrialfibrillationdevelopedincolla borationwithEACTS》及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发表的《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8》及近期房颤领域的研究进展,就心房颤动的规范化治疗进行概述,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房颤的非药物治疗1.1电复律伴有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的房颤,不论房颤时间、类型首选直流电同步电复律。

电复律较药物转复成功率高,患者需镇静或麻醉。

非血流动力学障碍,房颤持续时间不明或超过48小时,目前仍推荐复律前抗凝治疗3周,复律后抗凝4周的“前3后4”抗凝方案。

如果经食道超声(TEE)检查排除左心房血栓,可进行即咳U电复律。

如果TEE检查确诊血栓,应再抗凝进行治疗A3至4周,复查TEE确定血栓消失后再行电复律。

若仍存在血栓,不建议电复律治疗。

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需紧急复律的房颤患者,不应因启动抗凝而延误复律时间。

如无禁忌证,应尽早应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或NOAC,同时进行复律治疗。

建议I类: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②有症状的持续性或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证据级别B)③预激综合征旁路前传伴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患者(证据级别C)。

na类:电复律前使用胺碘酮、氟卡尼、伊布利特或普罗帕酮增加电复律成功率并预防房颤复发(证据级别B)。

1.2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应在经过充分培训、有经验的中心进行房颤射频消融,维持窦性心律的效果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左心房/左心耳血栓是房颤导管消融的绝对禁忌证。

患者年龄、左心房大小、房颤类型、房颤持续时间、有无二尖瓣反流及其程度、有无基础心血管疾病及其严重程度、术者经验等因素均是可影响导管消融的效果。

2024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

2024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

2024心房颤动患者介入手术围术期护理专家共识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截至2019年,全球房颤患者约5970万例。

根据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估计我国2020年房颤患者至少1200万例。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房颤介入导管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且在维持窦性心率方面显著优于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

近年来,针对房颤介入导管手术的冷冻消融、脉冲消融、激光球襄消融和微波消融等能源已在临床应用,但目前仍以射频消融为主。

围术期护理是确保介入手术顺利开展和促使患者康复不可或缺的部分,现有的房颤围术期管理共识、指南主要从医疗角度进行规范,针对护理的指导内容篇幅有限,无法对围术期护理形成有效的统一指导。

通过临床实践和广泛查阅相关文献,广东省护士协会心血管疾病护理分会、南方心血管护理联盟联合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讨论制定本共识,供临床工作者参考。

本《共识》共遴选41名专家,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陕西、贵州、河北、广西、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2所医院,其中2021复旦版医院专科排行榜心血管内科排名前6名的医院有3所,专家纳入标准为:(1)专业领域为心血管护理、介入护理、护理管理及心血管或介入诊治;(2)专业工作年限之10年;(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中级及以上职称,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28名;(5)自愿参与本研究问卷内容包括重要性评价、可操作性评价及专家对共识内容具体修改意见。

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和修改,各条目的可行性、重要性及详细内容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后,形成终稿。

一、卒中风险与出血风险评估(一)卒中风险评估房颤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CH A2DS2-VASc评分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卒中风险评估工具。

考虑到亚洲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增加的年龄闾值更低,本共识采用CH A2DS2-VASc-60评分(表1),推荐CH A2DS2-VASc-60评分2::2分的男性或2::3分的女性房颤患者使用口服抗凝药(oral anticoagulants, O AC 1(二)出血风险评估采用H A S-BLED评分(表2)对OAC患者定期进行出血风险评估,该评分0~2分属千出血风险低危人群,3分及以上则为出血风险高危人群。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

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心房纤颤(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形式,它会引起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导致心房内的血液淤积和凝块形成,增加中风的风险。

左心耳封堵术(LAAC)是一种治疗房颤的介入性手术方法,通过在左心耳部位植入封堵器,阻止血栓形成与脱落,降低中风的风险。

随着心脏介入手术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房颤患者需要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但是否可以同时进行左心耳封堵术(LAAC)仍存在讨论。

目前,关于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的研究较少。

有必要对该治疗策略的效果进行深入研究,以确定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对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进行安全性及可行性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左心耳封堵术(LAAC)用于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心房纤颤(房颤)患者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包括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长期随访结果。

2.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是否能够降低卒中发生率、减少抗凝药物使用以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比较左心耳封堵术与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心房纤颤的效果和安全性,探讨其优劣势和适用人群。

4. 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在治疗心房纤颤的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探讨,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更多关于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纤颤患者中的治疗选择和指导,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为进一步推动左心耳封堵术在心脏介入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3 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对LAAC在接受其他心脏介入手术治疗的房颤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其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的安全性和效果。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不难发现近几年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其中心律失常就是很多心脏疾病的症状表现,入股不及时治疗会对我们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发展严重甚至会影响到生命的健康,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我们只有掌握好治疗方法才能更好的进行治疗,下面一起了解下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式。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1)心脏电复律:适应证主要有急性快速异位心律失常及持续性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两种。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引起明显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影响循环功能,需积极处理。

一般选用药物,如无效,就应尽早进行同步电复律。

心房颤动伴有下述情况,可行同步电复律:病程在1年以内;左房直径小于50mm;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二尖瓣病变已矫治6周以上;甲状腺功能亢进已得到控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经药物治疗无效时可用同步电复律。

同步直流电复律禁忌证: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中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电复律后使用药物无法维持窦性心律,房颤复发不能耐受药物维持者。

2)导管消融术:心导管消融治疗是通过心导管将电能、激光、冷冻或射频电流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心肌细胞借以融断折返环路或消除病灶治疗心律失常的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顽固性心律失常。

射频消融创伤范围小,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分明,因而并发症较少,操作时无需麻醉,故更安全有效,已取代电击消融。

近年来,射频消融临床应用得到了迅速发展。

目前临床应用射频消融根治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成功率达95%以上,根治特发性室速的成功率达80%以上。

射频消融治疗的发展,使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目前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证有:有威胁病人生命的快速心律失常,如预激综合征、高危旁路并发心室率极快的心房颤动、特发性室速等;频繁发作的房性折返性心动过速或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或预防无效,或药物治疗产生不可耐受的副作用;对药物不能控制心室率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脏逐渐增大或心力衰竭难以控制时。

心房颤动科普文章

心房颤动科普文章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快速、不规则地跳动。

这种病症可能导致血液淤积形成血栓,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心房颤动的发病原因与心脏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有关,但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病因。

心房颤动的症状包括心悸、气喘、胸闷、乏力等,但有些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

心房颤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等。

预防心房颤动的措施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相关疾病的风险因素等。

如果您有心悸、气喘、胸闷、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心房颤动。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心房颤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择

自身 的生理 特点 , 能够 长 时 间 的保 持 IR在 理 想 的 范 N 围 内 , 其是 对 于那些 特别 高 龄 的患 者 (> 5岁 ) 非 尤 8 仍 易 事 。因此 根本解 决 高龄 心 房颤 动 患 者抗 凝 治疗 与 出
血 风 险的矛 盾须 使用 导管 消融 。
广 东省 人 民 医院 、 东省 心血 管 病研 究所 , 广 薛玉梅 报 告
达龙 。
可 降低卒 中风 险 达 3 % , 个 降低 的数 字 在 患者 已经 4 这 接 受适 当的抗 栓 治疗 的基 础 上 取 得 的 , 伴 有 各 种 风 在 险 因素 的更 高 危 患者 结 果 同样 取 得 一 致 的结 果 , 之 而 前 尚未有 抗 心 律 失 常 治 疗 显 示 出 可 以减 少 卒 中 的发 生, 但在严 重 的心 衰 及左 心 室 功能 障碍 患 者 应 避 免 应
摘 要
患 者使用 阿 司匹林 。
Me t n l i 显示 华 法 林 的抗凝 作 用如 下 : a—aa s ys 国际
标 准化 比值 (N I R)2 0~ . . 3 0时 , 缺血 性 中风 与 颅 内出 血 风险 同时是 最 小 的 ,N . I R I6~2 5时 大 约 为 充 分 抗 .
动 患者 不仅 能 够 有 效 降低 血性 脑 卒 中 的发 生率 , 且 而
是 相对 安全 的 。鉴于华 法 林 药物 本 身 的特 点 和老 年 人
危— —年 龄 < 5岁 , 伴 有 中危 或 高危 因 素 。高 危 患 6 不
者 使用华 法林 , 中危 患者 使 用 阿 司 匹林 或华 法 林 , 危 低
往 中风 或短 暂 性 脑 缺血 发作 ( ) 个危 险 因 素 各 计 1 S每 分, 中风/ I TA计 2分 。低 危 : , 0分 中危 : ~2分 , 危 : 1 高 93分 。计 分每增 加 1 , 分 绝对 风 险, C . 。 e H15倍 a

房颤病例介入治疗全过程及护理

房颤病例介入治疗全过程及护理

房颤病例介入治疗全过程及护理1. 概述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房快速且不规律地收缩。

房颤可导致心脏输出量降低,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时可引发心力衰竭、脑栓塞等并发症。

对于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介入治疗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本文档旨在详细阐述房颤病例介入治疗的全过程及护理。

2. 介入治疗全过程2.1 术前评估1. 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病情、既往史、过敏史等。

2. 进行全面体检,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片等检查。

3. 评估患者心功能,了解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况。

4. 制定治疗方案,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取得知情同意。

2.2 术前准备1.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等。

2. 备好术中所需器材,如导管、导丝、球囊等。

3. 准备术中用药,包括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

4. 安排患者入住导管室,进行术前皮肤准备、静脉通道建立等。

2.3 介入治疗过程1. 患者取平卧位,给予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 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导管,送至心脏。

3. 行心电生理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及房颤类型。

4.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等。

5. 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6. 术后留置导管,给予抗凝血、抗血小板治疗。

2.4 术后恢复1. 术后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观察导管留置部位有无出血、感染等。

2.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 定期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评估心脏功能。

4. 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抗凝血、抗血小板治疗方案。

3. 护理3.1 术前护理1. 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房颤介入治疗的必要性、手术过程及可能的风险,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2. 生活护理:指导患者术前进行适当的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饮食,改善心功能。

3.2 术后护理1. 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PPT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PPT

植入式起搏器
这个案例中,患者由于缓慢的 心率需要植入式起搏器来维持 正常的心律。
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术
这个案例中,患者患有室性心 动过速,通过消融术成功纠正 了心律失常问题。
优势和局限性
优势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 活质量,降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局限性
该治疗方法在一些复杂的心律失常情况下 可能效果不佳,而且可能存在手术相关的 风险。
具体步骤和技术
1
导管插入
2
然后,医生会通过血管插入导管到达
患者的心脏,用于进行治疗和监测。
3
心电图检查
首先,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 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程度。
消融治疗
对于某些心律失常,医生会使用射频 或冷冻技术,通过消融异常的心脏组 织来纠正心律失常。
常见案例讲解
心房颤术后,恢复了正 常的心律。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一种基于内科的心脏治疗手段,用于纠正异常的心率和 心律。本PPT将深入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定义、具体步骤和技术、案例讲解、优 势和局限性、预后和效果、安全性和并发症,以及发展趋势和前景。
定义和概述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内科手段干预及维持心脏的正常心率和心律。它 包括不同类型的程序,如心脏消融术和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等。这些治疗方法 可以降低心律失常对患者的影响,提高心脏功能。
预后和效果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可以有效地恢复正常的心律,减少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并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安全性和并发症
心律失常介入治疗在经验丰富的医生指导下是安全的,但仍可能存在一些并发症,如感染、血管意外和 心脏穿孔等。预防和及时处理这些并发症对患者的安全非常重要。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 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 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 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三、注意事项1. 了解病史:了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药物过敏等情况,有助于更好地诊断和治疗。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

房颤最佳治疗方法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搏动不规律,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有房颤的患者来说,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医疗技术日益发展的背景下,针对房颤的治疗方法也日新月异,本文将就房颤最佳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首先,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房颤的常见方法之一。

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帮助控制心率和节律,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此外,抗凝血药物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降低卒中的风险。

然而,药物治疗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佳或者存在其他疾病禁忌症,因此需要寻求其他治疗方法。

其次,介入治疗是另一种常见的房颤治疗方法。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介入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导管在心脏内部进行消融,破坏异常的心脏组织,恢复心脏正常的节律。

此外,最近还出现了射频消融术的新技术——冷冻消融术,其疗效也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介入治疗的优势在于可以直接治疗病变部位,减少心脏组织的损伤,但是手术风险较大,需要患者在手术后进行一定的恢复期。

最后,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也是治疗房颤的有效手段。

心脏起搏器能够通过电刺激控制心脏的搏动节律,保持心脏的正常收缩功能。

而心脏除颤器则可以在心脏发生严重心律失常时进行自动除颤,恢复心脏的正常搏动。

这两种设备的应用为一些无法接受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但是需要患者定期进行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综上所述,针对房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心脏起搏器和心脏除颤器等多种选择。

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需要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希望本文能够为患有房颤的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早日恢复健康。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

国际上最先进治房颤方法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心律失常的疾病,患者心脏的心房会出现不规律的快速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从而增加了患者患中风、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风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全球范围内有数百万人患有这种疾病。

因此,治疗房颤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国际上,有许多先进的治疗方法,接下来我们将介绍一些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首先,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房颤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导管在患者的心脏内进行操作,利用高频电能烧灼心脏内的异常传导组织,从而消除心房内的异位激动灶,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

射频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具有操作简便、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因此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次,最新的心脏起搏器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房颤。

心脏起搏器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节律来防止心房的快速收缩,从而减少房颤发作的次数和持续时间。

而且,最新的心脏起搏器技术还可以实现心房和心室的同步收缩,提高心脏的泵血功能,减轻心脏负担,对于一些房颤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尤为适用。

除此之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际上有许多新型的抗心律失常药物,这些药物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控制房颤的发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而且,对于一些不能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药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选择。

总的来说,国际上最先进的治疗房颤的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技术和药物治疗。

这些方法各有优势,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治疗房颤的过程中,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遵医嘱,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从而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介绍的内容可以为患有房颤的患者提供一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选择治疗方法。

左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

左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

左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是一种用于治疗心房颤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左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治疗中,医生会在患者的心脏中插入一根射频导管,通过导管释放高频电流,将心脏中的异常电路烧灼,以消除心房颤动的发生点。

左希氏束旁室是心脏中一个重要的传导组织,在心房颤动中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消融左希氏束旁室旁的组织可以有效地控制心房颤动。

在手术前,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确定患者的病情和消融的范围。

手术过程中,医生会使用X线和心电图等设备来引导射频导管,确保消融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左希氏束旁室早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方法,相比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稳定等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出血、心包积液、心包炎等。

因此,在进行手术前,医生会对患者的病情和手术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并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的过程和风险。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电击除颤护理专家共识》(2024)要点1 心脏电击除颤定义心脏电击除颤是指在严重快速型心律失常时,用外加的高能量脉冲电流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瞬间同时除极,造成心脏短暂的电活动停止,然后由最高自律性的起搏点(通常为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的治疗过程。

1.1 心脏电击除颤原理除颤仪的电压变换器将直流低压变换成脉冲高压,经高压整流后向储能电容C充电,在电容中储存一定的能量。

除颤治疗时,控制高压继电器动作,将储能电容C、电感L及人体(负荷)串联接通,使之构成RLC(R为人体电阻、导线本身电阻、人体与电极的接触电阻三者之和)串联谐振衰减振荡电路,在几秒钟内通过电极板向胸壁或直接向心脏放电,使颤动的心脏全部除极。

由于窦房结产生的信号最强,因此将重新支配心脏的收缩,从而将各种室上性或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VT/ VF)转复为正常窦性心律。

1.2 心脏电击除颤适应证(1)心室颤动是电复律的绝对指征;(2)心室扑动;(3)心房颤动或新房扑动;(4)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规治疗无效而伴有明显血液动力学障碍者。

1.3 心脏电击除颤禁忌症(1)检查发现心房内血栓;(2)风湿活动期或者心肌炎急性期;(3)未能有效控制或纠正心房颤动的病因或诱因(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肌梗死、肺炎等);(4)合并洋地黄中毒或电解质紊乱,特别是低钾血症;(5)合并高度或完全性房室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已安装起搏器者除外)。

2 心脏介入诊疗术中除颤规范2.1 除颤仪的准备2.1.1 推荐意见1 除颤仪应放于易取用的位置,定点放置,标识明显,电量充足,处于备用状态。

具体位置可以根据导管室的布局和手术团队的需求确定(强推荐)。

推荐依据:2.1.2 推荐意见2 心脏除颤仪的质量检测:除颤仪的检测环境温度为20℃±10℃,相对湿度为30%~60%,供电电源电压为(220±22)V,频率为(50±10)Hz,周围无影响校准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强推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
(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
一、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心房颤动(ICD-10:I48)。

行经导管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ICD-9-CM-3:37.34/37.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15年)及ACCF/AHA 2013年房颤诊疗指南和2016年ESC房颤管理。

1.临床表现:包括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胸痛、疲乏、头晕和黑朦等。

部分房颤患者无任何症状或以卒中、血管栓塞、心力衰竭等房颤的并发症为首发症状。

2.心电图表现: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及时限均
不规则的快速颤动波。

3.临床类型:分为首诊房颤、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期持续性房颤、永久性房颤。

(三)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8心房颤动疾病编码。

经导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治疗(ICD-9-CM-3:37.34/37.26)。

2.除外过量饮酒、急性心肌炎、外科手术、电击、急性心包炎、肺动脉栓塞、急性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原因引起的房颤。

3.如患有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标准住院日为5-7天。

(五)住院期间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原则上所有患者术前均应当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1-3月且INR维持在
2.0-
3.0。

对有下列危险因素(高血压、
糖尿病、TIA或脑卒中病史、冠心病心肌梗死、高龄(>75岁)、慢性心力衰竭和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下(<35%)等)的阵发性房颤及所有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前抗凝治疗更加重要。

近年多个国际指南已经推荐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物在消融围手术期的应用,患者术前术后都可以考虑应用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

2.术前进行相关检查排除心房血栓,首选食管超声,如因患者情况无法接受亦可进行CT或MRI替代。

3.其他必需的检查项目:
(1)心电图;
(2)超声心动检查、胸片;
(3)血常规+血型、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4)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甲状腺功能、血气分析、凝血功能、心肌血清生化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的检查项目
1.心脏CT/MRI、头颅CT、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
2.胸部CT、感染相关检查(CRP、ESR、PCT)
3.腹部超声、eGFR检测
4.冠状动脉造影、CTPA/肺通气灌注扫描
5.肺功能测定
(六)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15年)及ACCF/AHA 2013年房颤诊疗指南和2016年ESC房颤管理。

1.明确心房颤动的诊断,交待病情并签署治疗知情同意。

2.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症状的严重程度、是否为高危栓塞人群以及是否考虑早期转复窦性心律而决定治疗策略。

(1)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尽快给予同步电复律;对于永久性房颤或复律不成功者尽早控制心室率。

(2)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或持续时间不明且血流动
力学稳定者,经至少3周抗凝治疗或经食道超声检查排除心房血栓后可通过注射药物(伊布利特、胺碘酮)或电复律,以后按常规接续口服抗凝药至少4周。

(3)对于24小时≤房颤持续时间<48小时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予控制心室率并药物复律。

(4)房颤持续时间<24小时且血液动力学稳定者,可以先控制心室率,部分房颤可以自动复律,症状难以耐受者可考虑静脉注射药物转复。

3.筛查引起房颤的基础疾病,确定治疗方案。

符合房颤导管消融适应证的患者进入“经导管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手术流程”。

4.经导管消融。

5.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必要时术前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

(八)手术日为入院第2-3天(根据病情需要)。

明确患者房颤的基础疾病后,符合适应证的可选择经导管电生理检查及消融术。

1.麻醉方式:局部麻醉、全身麻醉(电转复)。

2.术中用药:最迟应当在穿刺房间隔后静脉给予负荷量肝素70-100 IU/kg,以后每小时追加1000 IU或12 IU/kg,建议根据活化凝血时间(ACT)决定术中肝素的应用;局部麻醉药;镇痛药;诱导麻醉药。

(九)术后恢复2-3天。

1.术后需监测血压和心电48-72小时。

2.如患者无出血征象,应当在术后6小时给予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至少48小时,术后24小时内开始给予华法林口服。

必要时给予抗生素和抗心律失常药物。

3.必要时复查超声心动图。

4.如术中因心包压塞进行了心包穿刺引流,应当密切观察血压和心率情况并在出血停止后留置引流管至少24小时。

(十)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平稳。

2.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手术伤口愈合良好。

(十一)变异及原因分析。

1.术后早期的房颤复发或非典型性房扑是常见的现象并且多数可在术后3月内消失,因此术后可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减少房颤及房性心律失常复发。

2.消融术后因患者窦房结功能不良者,有可能需植入永久起搏器。

3.其他情况,包括手术并发症等。

二、心律失常—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心房颤动(ICD-10:I48);
行经导管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及导管消融治疗(ICD-9-CM-3:37.34/37.26)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