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化_第五章

合集下载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

全球变化复习资料第⼀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第⼀节地球系统1、地球系统:可划分为地圈和⽣物圈,其中地圈包括物理⽓候系统(⽔圈、⼤⽓圈)和固体地球系统(岩⽯圈),⽣物圈⼜称全球⽣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全部⽣物和⽣命系统。

⼈类由于主观能动性,在这系统之上构建了独特的⼈类⽣态系3个统,也是地球系统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物理⽓候系统:决定着地球表层⽔分和能量的交换和分布,形成全球⽓候固体地球系统:决定着地壳的⽣消及其运动,形成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各种地貌地形。

全球⽣态系统:包括地球上多种多样的⽣态群落与⽣态系统。

2、系统间的关系:物理⽓候系统、固体地球系统、全球⽣态系统分别调控着⽔循环、⽣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固体地球物质循环3 个循环⼦系统,并通过彼此的联系成为⼀个整体。

⼈类由于主观能动性,在这个系统之上构建了独特的⼈类⽣态系统,也是地球系统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地球系统驱动⼒:①地球外部由太阳和其他外⼒所组成的;②地球内部的“发动机”,主要由放射性和内部深处的原⽣热所驱动。

第⼆节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1、全球变化:⼴义指全球环境(包括⽓候、⼟地⽣产⼒、海洋和其他⽔资源、⼤⽓化学及⽣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命的能⼒的变化。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类⽣存环境的恶化。

2、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①全球观点与全球尺度(全球观点:把地球看作⼀个整体,⽽不是孤⽴地研究地球的不同组分和它的环境;全球尺度:虽然过程或事件空间尺度有⼤有⼩,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②所有时间过程(包括所有时间范畴和所有时间尺度:全球变化的研究不仅揭⽰过去,更是认识现代以及未来的变化)③⼈类的作⽤(⼈类是全球变化的营⼒之⼀)3、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①全球变化的驱动⼒和过程;②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表现形式;③全球变化的影响与⼈类的响应;④全球变化信息的获取、处理与分析技术。

4、全球变化研究的意义:①全球变化研究是⼈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适应全球变化为基础,⼈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必须最⼤限度地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②深化对地地球系统的认识,促进地球科学发展;③改变⼈类的观念,促进应⽤基础科学和有关社会科学的发展(全球变化研究也关注全球变化的环境影响、社会影响,以及对策和政策评估研究,这些研究会促进有关决策科学的发展,提⾼⼈类应付全球变化的能⼒)。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球变化 / Global Change课程编码:12014007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课程性质:专业主干课适用范围:06地理科学学时数:36 其中:实验/实践学时:课外学时:学分数: 2 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考核方式:考查制定单位: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制定日期:2006年执笔者:千怀遂审核者:林媚珍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

课堂讲授部分全部使用多媒体技术授课。

(四)课程和其它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包括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基础。

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态学基础。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教材: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

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

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

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

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

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

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

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

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

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

(完整版)《全球变化》试题库

(完整版)《全球变化》试题库

《全球变化》试题库(1—6章)一、名词解释1、地球系统2、全球变化3、大洋传送带4、深层流5、碳酸盐补偿深度6、温室效应7、生物净初级生产力8、阳伞效应9、始新世末期事件 10、新仙女木事件 11、区域分异 12、沃克环流 13、热盐环流 14、极性倒转与极性期 15、气候模式 16、均一性假设 17、18O 的含义 18、新生代衰落 19、绕极环流 20、奥杜威文化 21、更新世滥杀假说 22、14C年代测定 23、冰期—间冰期转换过程的不对称性 24、磁化率 25、孢粉 26、地质年代表 27、成铁时期 28、全息假设 29、Heinrich事件 30、冰期 31、间冰期 32、生物泵 33、14C 34、末次冰期最盛期 35、火山活动指数 36、南方古猿 37、能人 38、直立人 39、早期智人 40、晚期智人 41、北京猿人 42、猛犸象 43、第四纪 44、古自然地理环境时期 45、辐射演化 46、布容正向极性期 47、松山负向极性期 48、植物硅酸体 49、古土壤层 50、古环境感应体 51、环境代用资料 52、全球变化敏感区 53、小冰期 54、人类生态系统 55、地球轨道参数 56、全球尺度 57、全球观点 58、 IGBP 59、更新世 60、有孔虫二、填空1.全球问题的根源在于地球有限的生命支持系统与( )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和( )地球观为指导,区别于以圈层为核心的旧的地球科学体系。

3.目前正在进行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一个庞大的计划体系,主要有四个内容上密切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国际研究计划构成,它们是:(),( ),( ),以及()。

4.板块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有:()、( )和()三种形式。

5.沉积岩、变质岩和岩浆岩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被抬升到()以上重新接受侵蚀堆积过程,从而完成岩石圈循环过程。

6.全球生态系统可分为()和()两大类型.7.按照全球变化驱动力的来源,可以将驱动因素分文三种类型:()、( )和()。

01-方修琦-北京师大-全球变化课程与教材

01-方修琦-北京师大-全球变化课程与教材

动态的人地关系
COUPLED ENVIRONMENT SYSTEM
LAND USE
UTILIZATION
•BioGeochemistry (soil fertility, OM levels, Fluxes) •BioDiversity (Species, community, Landscape, Genetic, Functional) •BioPhysics (albedo, Energy exchange, Structure)
全球变暖与变暖停滞
2.4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 认识问题的角度 与研究论证过程 • 从对数据、曲线 、地图的分析解 读中获得结论 • 确定性与不确定 性,学术争论
图1 1873-2012年中国区域地表气温年 平均距平变化(相对于1971-2000年) 其中T13序列(1909-2010年)基于 Cao et al(2013),TD序列(18732012年)基于唐国利等(2005), WTG序列(1909-2010)基于王绍武 等(1998)。
– 人类活动作为与太阳和地球内能并列的、能引发地球 系统变化的驱动力——第三驱动因素
地球系统概念孕育于地理学
洪堡(1769-1859):地球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一个 由各部分组成的活的整体。
– “局部只能从它与整体的关系去 分析,作为世界现象的一部分区 研究它。” – “毫无疑问,气候一词首先是指 大气的特性,这一特性取决于海 洋与陆地的直接相互作用。
(古地理学) 现代景观遗存
系统/圈层 空间/空间尺度
宇宙 生物圈 地球 生态系统
部门地理
地理要素:
区 域 地 理
有机组织
群落
因子
过程

张兰生全球变化.

张兰生全球变化.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2、全球环境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 表现形式
从时间过程上看,全球环境变化表现为一个 时期环境的状态或其特征值较另一时期有明显不 同。 全球变化在不同地区均会有所反映,但不同 地区响应全球变化的方式可以各不相向,可以存 在着彼此不同的过程。
二、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3、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的响应
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 (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ogram)

1、四大圈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2、全球变化是地球系统各圈层、三大基本过程、 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人类活动是地球系统变化的第三驱动力。 4、研究思路:全球变化、观测、模拟与预测。 5、着重开展过程研究,建立十年到百年地球 系统运作概念模型。
第二节 全球变化与全球变化研究
一、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的科 学内涵
全球变化 地表环境的变化自地球诞生以来一直 延续至今从不停止。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 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 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 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 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 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人类生态系统是一个构建在固体地球系统、 物理气候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上,并作 为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岩石 圈循环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的系统,是地 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地球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
地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交换是通过一系列的过程 来实现的。这些过程按其性质可分为物理过程、化学过程 和生物过程三种类型。地球系统的过程是地球系统中由物 理、化学或生物学规律所支配的那些现象的集合。以全球 碳循环为列。

第五章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ppt课件

第五章第四节环境保护任重道远ppt课件

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人类除了要用法律法规的条文来约束自身的行为以外, 还要唤醒自身的“道德良知”,用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动。 环境道德的主要内容如下表所示:
内容
行为举例
不随地吐痰、随地乱扔乱倒废弃物;节约用水、 节约资源, 用电、用纸;慎用清洁剂;禁止露天烧烤;利 减少污染 用可再生能源;做“公交族”“自行车英雄”;
1.关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当代环境问题是地方性问题,各个国家应各负其责
B.发达国家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在国际合作中应负次要责

C.国际环保合作必须遵循“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
D.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被认为是世界环境保护行动的第
二个里程碑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绿色 也称可持续消费,以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崇尚 消费 自然和保护生态等为特征的新型 消费行为和过程
是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保要求的硬件设施,建立了 绿色 较为完善的 环境管理体系 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 社区
(2)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环境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的保护环 境的法律法规,强化贸易环境执法;研究国际标准,重视技术 推广,适应世界潮流;并加强宣传,强化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对于企业,借此改进技术,积极发展无污染产品;并积极快速 地开展绿色营销,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对消费者,提倡绿色生 活方式。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1.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化机制: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的改变。

(1)冰盖与海冰反馈;北半球冰盖随冰期- 间冰期的转换而发生大幅度的往复进退,这一过程既是对全球温度变化的响应,同时也对全球温度变化起到强烈的正反馈作用,冰盖的扩张与收缩影响到全球海平面的升降。

(2)大气温室气体的反馈与气溶胶反馈;南极冰芯记录显示,温室气体CO2 和CH4的含量在冰期时减少,在间冰期时增大,呈现与温度变化相同的趋势。

这种强相关暗示存在着大气通过温室气体的变化影响温度的反馈作用,使得变冷或变暖的程度加大。

(3)大洋传送带的变化;大气水汽传输与海洋盐分传输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当水汽从一个大的流域盆地输出到另一个流域时,盐分仍留在原来的流域盆地。

以此方式产生的盐分累积必定最终由全球海洋范围内的高盐度水体与低盐度水体的相互交换所抵消。

(4)火山活动的作用;在第四纪历史上,火山活动的强度有过较大的变化,有可能对冰期- 间冰期的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对深海岩芯的研究表明,近2MaBP以来的第四纪期间是火山活动显著加强的时期。

在解释末次冰期- 间冰期旋回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和一些主要事件时,火山活动的影响受到重视。

2.全球变化通过三个途径对人类构成影响:(1)直接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影响(2)全球变化事件也可能对某些社会事件的发生产生影响(3)通过资源和灾害的变化改变自然系统的承载力。

3.地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冰冻圈和生物圈(包括人类圈)所组成的作为整体的行星地球。

它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包括系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联系起来的复杂的非线性多重耦合系统。

4.沃克环流:在东赤道太平洋冷水域的上空大气强烈下沉,西赤道太平洋印度尼西亚海洋大陆上空大气对流强烈,大气以上升为主,这样就形成一个闭合的东西向环流圈,称为沃克环流。

5.季风环流:大陆和海洋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第一章绪论1、地球系统概念、物理气候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地球系统指由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幔、地核和生物圈(包括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它包括从地球的地核到外层大气的广阔范围。

物理气候系统包括控制地面温度和降水分布的大气和海洋过程,由于太阳加热不同而产生的运动以及冰雪覆盖的变化。

温度和降水过程,通过大气物理和动力学过程、海洋动力学过程、陆面湿度和能量平衡,以及平流层-中间层大气动力学过程控制着物理气候系统。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是指诸如碳、氮、磷、硫等生源要素通过地球各子系统的物质流,及其对地球系统生物圈的影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陆地生态系统、对流层化学以及平流层、中间层大气化学等过程。

2、时间、空间尺度时间尺度(temporal scale)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所持续的时间长度,通常用10n年表示;空间尺度(spatial scale)是指一个过程或一种现象发生的空间规模,按空间规模的大小可分为局地尺度、区域尺度和全球尺度等。

3、地球系统碳循环的主要过程、全球碳库的构成大气内部碳循环。

大气内部的碳过程包括发生在大气内部的物理过程和那些与含碳气体有关的大气化学过程。

海洋碳循环。

海洋碳循环中的最重要的两个过程是物理泵和海洋生物泵。

物理泵又称溶解泵。

海洋生物泵则包括有机生物泵和碳酸钙泵。

陆地碳循环。

陆地生态系统碳的输入和输出全球碳库包括:大气碳库、陆地碳库、土壤碳库、海洋碳库、人类所释放的碳。

4、全球变化概念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人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他水资源、大气化学及生态系统等)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

5、全球变暖的事实地表温度升高大气层温度升高、强度加大冰雪面积减少全球平均海平面升高而且海洋热容量增大气候系统的某些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6、什么是温室效应、温室气体这种由于大气中存在CO2、水汽和微量气体而使地球升温的现象,如同在温室中,阳光穿过玻璃使温室内的大气升温,而热量却不容易逃逸,结果使温室变暖。

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优秀完整版】

全球变化的主要过程【优秀完整版】
以夏季风降水为主的地区间冰期时气候温暖湿润, 湖面扩张,生物繁荣,内陆干旱地区流沙固定,黄土 地表会有土壤发育。以冬季风降水为主的内陆干旱区 的气候温暖干燥,湖泊收缩或者干涸,沙漠扩张。
冰阶和间冰阶:
冰阶(stadial):是指间冰期的寒冷阶段。 间冰阶(interstadial):是指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
北大西洋的寒冷、高密度、高盐度水以深层流(或底层 大陆边缘的沉积物:是大江、大河所搬运的陆源物质,此类沉积在海洋沉积中的体积最大,最大的沉积厚度可达 15km以上。
间冰阶(interstadial):是指冰期中的相对温暖阶段。 2)人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流动
流)的形式向南流,在绕过非洲南端后,除部分向北流到印 采集-狩猎(包括捕鱼)系统: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产生了独特的天气气候现象和气候变化。 冬季,由于大陆比海洋冷,在西伯利亚形成强大的冷高 压,给东亚带来了东北季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此 偏北风强烈时即为寒潮;夏季,由于大陆比海洋暖,在 印度半岛的西北部形成热低压,产生著名的印度西南季 风,高温、湿润和多雨。偏南气流和偏北气流相遇,往 往会形成大范围的降雨带。
根据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环境方式不同
转变时具有的特点之一。固、液之间的潜热称为熔解热 ②在过去150年里,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碳交换方向和通量有什么样的时间变化?
侵蚀搬运营力——流水 1)气候系统能量收支平衡与温室效应
(或凝固热),液、气之间的称为汽化热(或凝结热),而固、 全球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生理学过程及生态系统功能的相应变化,生态系统的变化反过来会对全球变化过程产生影响。
冰阶和间冰阶为叠加于冰期和间冰期之中的次 一级气候波动。
冰后期:全新世是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结束至今的 这一段时间,因而又被称之为冰后期,也 称之为全新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一、全球变化概述世界人口的激增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得人类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改变着生存环境。

由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化所导致的大气及水体污染、土地退化、乃至气候的变化从局域扩展至全球范围。

这些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乎寻常的人类生态环境的变化,就是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及公众广泛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

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地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

能量和物质在各圈内部及其之间的流通及交换赋予整个环境系统某些反馈和调节的特点,并维系着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以大气组分而言,除非巨大的地质变化,大气中各主要气体及微量气体之间的比例基本保持常量。

一般认为,工业革命之前生物圈尚未受到全球范围的巨大干扰,其初级生产力和呼吸处于平衡及稳定状态。

英国科学界J.E.Lovelock认为地球系统具有一种能力,即当受到干扰后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稳态。

换言之,地球系统具有趋稳特性。

这就是通常所描述的自调节稳态。

当人为的或自然的干扰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上超过某一阈值,便可能影响甚至破坏这种稳态,造成全球范围的环境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持续上升便是由于人类社会大量消耗化石能燃烧、破坏植被致使大量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的结果。

迄今为止的全球变化研究是以气候变化为核心展开的,概括地说,目前的全球变化研究是关于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原因、机制和效应的研究。

从历史记录中寻求气候变化的证据并根据气候系统的运行规律预测未来气候的特征一直是气候学家关注的焦点,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全球变暖最早引起人们对气候变化的广泛关注。

全球变暖是指地球表层大气、土壤、水体及植被温度年际间缓慢上升。

目前对全球变暖的理论解释是所谓的“温室效应”假说。

即大气中对长波辐射具有屏蔽作用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使较多的辐射能被截留在地球表层耳导致温度上升。

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和谈氟氯烷等,期中二氧化碳的作用约占全部温室气体作用的50%以上。

新全球史的目录

新全球史的目录

新全球史的目录第一部分早期复杂社会(公元前3500-前500年) 第1章史前时代第2章西南亚的早期社会和印欧人的迁移第3章非洲早期社会和班图族的迁移第4章南亚早期社会第5章东亚早期社会第6章美洲和大洋洲的早期社会第二部分古典社会组织(公元前500-公元500年) 第7章波斯帝国第8章中国的统一第9章印度的国家、社会和对救赎的探求第10章地中海社会:希腊阶段第11章地中海社会:罗马阶段第12章丝绸之路上的多种文化交流第三部分后古典时代(公元500-1000年) 第13章拜占庭共同体第14章伊斯兰教国家的扩张第15章东亚地区帝国的复兴第16章印度与印度洋区域第17章西欧基督教社会的形成第四部分跨文化交流的时代(公元1000-1500年) 第18章游牧帝国与欧亚大陆的融合第19章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国家和社会第20章中世纪鼎盛时期的西欧第21章隔绝的世界:美洲和大洋洲第22章延展:跨文化交流下册第五部分全球一体化的缘起(公元1500-1800年) 第23章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第24章欧洲的转变第25章新世界:美洲和大洋洲第26章非洲与大西洋世界第27章东亚的传统和机遇第28章伊斯兰帝国第六部分革命、工业和帝国时代(公元1750-1914年) 第29章大西洋世界的革命和民族国家第30章王业社会的产生第31章独立时期的美洲第32章处在十字路口的社会第33章世界帝国的建立第七部分现代全球重组:1914年至今第34章大战:混乱中的世界第35章焦虑的时代第36章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主义和政治认同第37章新的战火:第二次世界大战第38章两极世界第39章帝国的结束第40章没有国界的世界术语表索引译后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习题课件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第一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习题课件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10.读甲、乙两图,回答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1)从图中信息可知,甲出口的产品绝大部分为工工业业制成制品成品,加工程 度高,乙出口的产品以 农农产产品品、、矿矿产产品品((或初或级初产级品产) 品)为主。 (2)甲、乙两图反映出世界面临的问题之一是不平等的世界贸易,当今世 界还面临哪些问题? 人口与贫困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 (3)国际上把甲、乙两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差异称为“南北南北差差距距”; 把它们之间关于经济、政治等方面问题的商谈,称为“南南北对北话对话”。
受教育程度低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2.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有中中国 国、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以及南美 洲的巴西等。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知识点 1:不同类型的国家
1.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来看,与其他国家不属于同一类的是 ( A )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第五章 世界的发展差异 第一节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名师点拨
自主学习
基础夯实
整合运用
七年级 地理 上册 湘教版
重难点解析
正确理解“南”和“北”
发达国家中除澳大利亚、新西兰位于南半球外,其他国家如美国、加拿
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都位于北半球,因此把发达国
家称为“北”;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
知识点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1.分布特点
发达国家

环境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环境生态学与全球变化

环境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第一章环境生态学概述环境生态学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它将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物理学、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研究生态系统如何响应环境变化,并提供可持续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的解决方案。

环境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等。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因素组成的,在受到外部干扰时,系统内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都会进行相应的适应和调节,以克服干扰带来的影响。

环境生态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环境污染和治理。

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都会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环境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这些污染物的来源、传播规律和影响,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第二章全球变化的概念全球变化是指地球系统各方面发生的变化,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变化、大气化学成分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和自然资源的变化等。

这些全球变化的发生对人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会带来重大影响和挑战。

上世纪末期以来,全球变化的速度和规模不断加剧,人类对环境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能源和交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等因素,都是导致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章环境生态学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环境生态学和全球变化是密不可分的,环境生态学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全球环境变化而产生的。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的应对机制和适应性,为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环境生态学对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解决方案。

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恢复和保护、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等都是环境生态学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手段。

而全球变化也对环境生态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面对全球变化挑战的过程中,环境生态学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的本质和机制,提高对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能力,开发出更加有效的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技术,为全球变化提供更加全面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4007课程名称:全球变化英文名称:Global Change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总学时:64讲课学时: 50 讨论:14学分数:4适用对象: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先修课程: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执笔人:陈永金审核人:张金萍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全球变化是目前全人类对地球知识关注的焦点,它是一种新的地球观,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中所有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

狭义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该课程阐述了地表自然环境在历经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后,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受到的人类活动深刻影响。

阐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的自然演化过程、全球环境的控制因子(太阳辐射、大气、海洋、冰川等)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反馈机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已经或可能造成的影响和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相处等重大科学问题。

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了解在全球尺度上的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环境变化问题的实质以及人类如何应对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帮助学生从时间维认识地理环境的过程、区域特征的形成以及人地关系等问题,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科学是时空耦合的综合科学的观念。

增强学生关注地球、关注环境和从整个地球系统认识环境变化的意识。

讲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实行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作业、报告等将知识技能转化成自身素质。

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第一章地球系统与全球变化一、本章重点:地球系统的构成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二、本章难点:三、教学要求:掌握地球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理解全球变化的内涵以及全球变化研究内容,了解全球变化主要时空特征。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

全球变化教学大纲引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加剧,全球变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对全球变化的认知和理解,本教学大纲旨在提供全面而系统的全球变化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意识。

第一章全球变化的定义和背景1.1 全球变化的概念和范围1.1.1 全球变化的定义1.1.2 全球变化的主要内容1.2 全球变化的背景和原因1.2.1 全球化的趋势1.2.2 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的影响第二章全球气候变化2.1 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2.1.1 气候和气候变化的定义2.1.2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和指标2.2 全球气候变化的成因2.2.1 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2.2.2 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2.3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2.3.1 生态系统变化和生物多样性损失 2.3.2 天气极端事件的增加2.3.3 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第三章全球海洋变化3.1 海洋变化的基本概念3.1.1 海洋环境的基本特征3.1.2 海洋变化的主要指标3.2 全球海洋变化的原因和过程3.2.1 全球海温的变化3.2.2 海洋酸化和海平面上升3.3 全球海洋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1 海洋生态系统的脆弱性3.3.2 渔业资源的变化和可持续利用第四章全球土地变化4.1 土地变化的概念和特征4.1.1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定义4.1.2 全球土地变化的主要形式和趋势4.2 全球土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4.2.1 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影响4.2.2 土地退化和生态环境破坏4.3 可持续土地利用的策略和实践4.3.1 土地保护和恢复4.3.2 生态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农业第五章全球变化的国际合作与未来展望5.1 全球变化治理的国际机制5.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5.1.2 巴黎协定与全球减排目标5.2 全球变化问题的未来展望5.2.1 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路线5.2.2 科技创新和绿色转型结语:通过本教学大纲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全球变化的基本概念、成因和影响,并能够分析和评估全球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挑战与机遇。

生物变化的知识点

生物变化的知识点

生物变化的知识点生物变化的知识点第五章全球变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1全球变化及其研究进展★全球变化(globalchange):指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环境系统发生了异常变化,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产生不良影响的环境变迁。

★全球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效应和全球污染扩散及其效应。

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土地沙漠化臭氧层减薄及紫外线投射增加气候变化大气成分的变化环境污染及其全球扩展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成分的变化关系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的全球效应研究全球变化对生产能力的影响研究生物入侵与全球变化关联分析海洋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的互动研究气候变化的对策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效应全球污染扩散及其效应※最早主要集中在臭氧层变薄及其短波紫外辐射的生物学效应;1993年,有美国LaateRe-searchProgramme)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InternationalGeosphere-BiosphereProgramme——AStudyofGlobalChange)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InternationalHumanDimensionofGlobalEnvironmentalChangePr ogramme)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2温室效应及其对生物的影响一、温室效应的概念Green-houseeffect:大气层中的CO2等气体物质的大量聚集,可以吸收近地表的太阳长波辐射,并将其反射回地表,从而使地表增温的现象。

自然温室效应地球保温的一种自然现象,使目前地球平均温度大约在15℃,从而使人类舒适的生存。

人为温室效应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化石染料的大量使用,排放到大气中CO2等气体物质的含量越来越多。

按照目前的排放速度,到2030~2050年,大气中CO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之前增加1倍,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50~4.52℃二、温室效应的机理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能透过太阳辐射的短波光,同时能反射和吸收从地面反射的长波光,阻挡地面的热量向宇宙扩散,从而使地表增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 类 起 源
被 子 植 物 和 哺 乳 动 物 起 源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在生命的进化史上, 进化与灭绝现象是共存的 生物的进化呈现爆发性方式发展(辐 射演化)。 生物的灭绝呈现突发性大规模灭绝 事例: 爆发式进化: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集群式灭绝:五次重大灭绝事件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相互作用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大气和海洋的演化 现代大气
• 地球大气演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从还原态朝着氧化态 进化。因为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可以猜测的是当 时的大气含有甲烷(CH4) 和氨(NH3),而非现在丰富的 (CO2)和(N2O),但没有氧。 • 为什么大气朝着氧化态转化还存在争论。两个可能的机 制导致大气朝着氧化态演化:一个是铁质地核的形成。 铁从地幔中的分离使得岩石更易于被氧化,火山喷发向 大气中输送更多的氧化物,如CO2、SO2等。另一个是氢 的逃逸。当氢从CH4和NH3分离出来并逃逸之后,大气变 更易于被氧化。 • 如果一个分子要逃离地球的引力,它的动能必须超过地 球的引力势能,在500km的高度,该分子的逃逸速度为 10.77kms-1.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在地球形成之初, 由金属Fe和Ni的氧化物 加积而成地核,然后 Mg和Fe硅酸盐覆盖在 之上。 随着地球的“长 大”,在星子捕获产生 的热和放射性同位素衰 变产生的热的作用 下, 地球发生熔化并在重力 作用下发生分层, 即分异作用。
分异作用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分异作用的意义
500MaBP以来的坂块运动海陆分布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大气和海洋的演化 二、大气和古海洋的演化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大气和海洋的演化
(1)原始大气(存在争论)
从大爆炸理论(Big Bang)说起
一个体积无穷小、质量无穷大的质点突然爆炸形成了宇宙。其过程有点类似 于一个核弹的爆炸,原子弹爆炸形成的最高温度相当于宇宙大爆炸一秒钟后的温度。
3. 多细胞复杂生命进化阶段 (7亿年前~今) 时间
46 40
前 生 命 的 化 学 进 化 生 命 起 源
35
代 谢 途 径 进 化 光 合 作 用 起 源
20
起真 源核 细 胞 7
10(亿年)
1
0 样动 动 性植 动物 源 陆 脊物外 物 陆 地 形骨 躯 地 维 椎态骼 体 动 管 动及出 结 植 束 物物现 构 物 植 起种 复 起 物 源多 杂 源 起 样 化 性 、 大 多 增 长 胞真 化 性核 和生 有物 性多 生细 殖 起 源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大气和海洋的演化 原生大气 • 原生大气的成分是以氢和少量的氦为主。
• 但原生大气存在不太久(大约数千万年)。 当太阳作为年青恒星经历喷发大量物质流 的阶段,强大的太阳风把原始大气从地球 上吹走,刮向茫茫太空。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大气和海洋的演化 次生大气
• 次生大气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由火山喷发产生。按现代火 山喷发的成分,主要是水汽(79%)、二氧化碳(12%)、 甲烷,还有一些氨和硫的化合物。 • 次生大气中没有氧,即使有也不能保留。因为当时地面温 度很高,地壳中有很多铁,氧将很快和铁反应形成氧化铁。 • 次生大气形成时,水汽大量排入大气中,当时地面温度很 高,大气不稳定对流的发展很旺盛,强烈的对流使水汽上 升凝结形成液态水,出现江河湖海等水体,风雨闪电交加。 • 次生大气笼罩的时间大约46亿年前到20亿年前。最原始的 生命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大约35亿年前)。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地壳的演化 第一个阶段: 原始地壳的形成与破坏阶段 (40亿年前)
原始地壳是指地球上主要由岩浆 作用生成的最初的固态表面。 原始地壳的成分主要取决于岩浆 源区的成分,岩浆熔融程度、以及岩 浆分异的程度和种类。 原始地壳的形成时间,它比地球 年龄究竟晚多少,目前仍无定论。但 是,铅同位素的模式年龄表明大约在 40亿年前就可能分异出不同U/Pb比的 地区。这种分异可能和地壳形成有关, 因此,可以推测最古老的原始地壳在 38-、生命的进化
• (1)早期: 化学进化阶段(40亿~38亿年前) • (2)中期: 细胞进化阶段(38亿~7亿年前) • (3)晚期: 多细胞复杂生命进化阶段(7亿年以来)
特征: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移,即发生了“进化层次 上移”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大碰撞的意义
1 2 3 月球的出现成为地球最大的潮汐引力场。 地轴的倾斜导致了地球上的气候形成季节性变化。 小行星撞地球可能促进生命繁盛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地球圈层的形成
重力的作用与高温的影响,地球里面的物质发生部分熔融,使重者下沉, 轻者上浮,出现了大规模的物质分异和迁移,形成了从里向外,物质密度从大 到小的圈层结构 · 铁和镍比较重,含量也多,分离出来成为液态的金属向中心聚集 -地核 · 较轻的硅酸盐物质形成地幔和地幔之上的地壳 · 气体和水等轻物质被吸引在固体球的外围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2. 生命的细胞进化阶段 (38亿~7亿年前) 具有光合作用功 能、能沉淀碳酸盐并 建造叠层石的细菌及 其他原核细胞生命在 35亿年以前至10亿-7 亿年前一直在生物圈 中占统治地位,并在 距今20亿年之前,可 能是地球唯一的生
命类型。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地 月 系 统 的 撞 击 成 因 说
模 式 图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地月系统运动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最新“月”报
最新的理论模型推测40多亿年前,另有一颗较小的卫星与月球同时形 成,如同特洛伊星体般位于月球前或后方 60o 重力平衡的拉格朗日点上, 且停留时间至少数千万年,长到足以让月球表面固化。提出这项假说的行 星科学家以电脑模拟推测,另外一颗较小的卫星直径约1200km,质量为月 球的1/30.后来它又以极缓和的速度撞上月球,使得月球背向地球那一面 的地壳比向地侧厚了约50km,地形高且多山,与及地面以熔岩平原为主不 同,合理解释了月球两面呈现截然不同风貌的原因。除此之外,月球向地 面的地壳下以钾(K)、稀土元素(REE)及磷(P)—统称为“KREEP”的 岩质为主,模型也成功的预测在撞击发生后数小时内,撞击体覆盖在月球 背地侧表面的同时,撞击力也将地壳下仍呈液态的 KREEP层挤向了近地的 另一侧。 目前的资料尚无法证实这项假说,科学家们希望未来 能取得更多月球样本在与精密的光谱资料来佐证。 Nature 2011.8.4
蓝藻
(Cyanophyta)
又称
蓝细菌
(Cyanobacteria)
或者
蓝绿藻
(blue-green algae)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重大事件:
含有染色体、 细胞核及其他进 化的内部结构的 细胞构成的真核 生物的出现在距 今20亿-19亿年 前。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地壳的演化 第二个阶段: 漫长的陆壳增生阶段 (40-20亿年前) 陆 壳
大陆壳不断增生、 固化,形成了刚性的板 块,最终导致现代板块 运动的出现。
0
1
距今109年
2
3
4
图5-1 陆地面积的增生过程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地壳的演化 陆壳生长三种模式
关于陆壳的生长方式,目前有三种模式 。 第一种模式认为, 大部分陆壳在30亿年前便形成。30亿年以后的任何地壳生长都是 由早期地壳经过由对流的上地幔循环而实现的。第二种模式认为 大陆地壳呈线性生长,并且硅铝质地壳只在地壳范围内进行再循 环。按这一模式,太古代时期50%的陆壳已经形成。第三种模式 认为陆壳生长速率随时间演化而呈指数状增加。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早期地球的形成:
距今约45亿年前,某个环绕太阳运转的天体通过 不断地从与其交叉的轨道上捕获其他天体而增生,形 成了早期地球。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
地球早期可能曾受到一 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导 致约占地球质量十分之一的物质与地球分离,形成了月球, 从而形成: 地—月系统。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1.前生命的化学进化阶段 (40亿-38亿年前)
沉积变质岩
(Isua, Greenland)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叠层石
2. 生命的细胞进化阶段 (38亿~7亿年前)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叠层石 (Stromatolites ) ——明确记录生命细胞存在的证据。 ——由富有机物碳酸盐与纯碳酸盐互相构成的薄层状碳 酸盐。 ——由单细胞自养细菌类生物蓝绿藻所形成。
该模式认为,现在分布的地壳岩石年龄,反 映了特定时期从地幔中产生的新地壳实际数 量,经过地幔再循环的地壳物质也归为新地 壳。上述三种大陆地壳生长模式,各自有它 合理、正确的一面,但也存在着与事实相抵 触,不能解释的另一面。模式中对地壳的概念 亦有所不同。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地壳的演化
第三个阶段:( 20亿年以来) 以大陆合并与解体为特征的板块运动旋回阶段
四、生态系统的演化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1)地球上生命的发展演化遵从“适者生存” 的自然法则,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当某种生物 对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时,就可能衰退乃至绝 灭,为更能适应环境的新物种所替代; (2)生命以惊人的程度参与着地球表层环境 的演变,极大地影响着地球的演化进程和演化 方向,甚至使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和地球岩石 圈发生不可逆转的改变。
生命演化的主要阶段
§5.1 主要圈层的演化/生命的进化
• (1)最早的生命 在格陵兰Ishua的变质岩中发现了由生物合成的有机碳,年代是38 亿年前,这最早的生命记录。 在澳大利亚的Warrawoona群和南非的Onverwacht、Fig Tree群中发 现35亿年前和32亿年前的化石。 (2)生命演化的几个重要环节 a、真核细胞生物的出现,19-20亿年前,中国学者认为24-25亿年 前。 b、多细胞生物的出现,也称后生生物。后生植物出现在9-10亿年 前,而后生动物出现在8亿年前。 c、在元古代末-寒武纪早期(7-5.3亿年),出现了一次生物大发展 时期。如澳大利亚的埃迪卡拉动物群、中国的澄江动物群。 d、脊椎动物的出现,发生在5.2亿前。 e、动、植物的登陆,植物在4.5亿前,动物在4亿年前。 f、人类的出现,3-4万年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