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_
有教无类
【成语名字】有教无类【汉语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成语解释】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语出《论语.卫灵公》。
【成语典故】《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注解】1、类:等第种类。
【成语出处】1、《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2、《隋书.卷四二.李德林列传》:“有教无类,童子羞于霸功;见德思齐,狂夫成于圣业。
”3、唐.白居易〈省试性习相近远赋〉:“原夫性相近者,岂不以有教无类,其归于一揆?习相远者,岂不以殊途异致,乃差于千里?”4、《旧唐书.卷一九四.突厥列传上》:“闻圣人之道,无所不通。
古先哲王,有教无类。
”5、《宋史.卷二八七.陈彭年列传》:“本仁本义,可以弭兵。
是为齐礼,亦曰好生。
有教无类,自诚而明。
”6、《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安老爷是有教无类的,竟熏陶得他另变了个气味了。
”【成语用法】语义说明指施教的对象,没有贵贱贫富的分别。
使用类别用在“平等教育”的表述上。
【近义词】:一视同仁【反义词】:因人而异【参考词语】:无类之教【汉语拼音】:wú lèi zhī jiào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学习参考。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如何理解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指的是无论高低贵贱,贫穷富裕都有取得教育的权利。
“有教无类”提醒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凭个人好恶、孩子的个性以及家庭背景等给孩子贴标签,要以教师的大爱,平等的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由于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的不同,在学校和教学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有教无类强调无论高低贵贱、种族出身,只要一心向学就可以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论,“性相近”强调人皆可成才的可能性,“习相远”突出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作为教师须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促成每个孩子的完善发展。
当然,在坚持“有教无类”的同时,也应注意“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世上独自的花,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善待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遵循人本理念的教育思想。
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刀切”式的评价机制,不能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以所谓的“好学生”作为标准去要求每个孩子。
要因势利导,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和优势所在,尊重并完善其个性的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加完善的人。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
“有教无类”原文及解释名句:有教无类。
摘自:《论语·卫灵公篇》解释:施行教育不分等级,无论贫富贵贱,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卫灵公篇原文: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明日遂行。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
”子张书诸绅。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
有教无类
选文10
•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 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 也?”子曰:“绘事后素。”曰: “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 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译文】 •色的丝绸变成了艳丽的衣 裳,这是说什么啊?”孔子说:“这是说绘画后于 白色的底子。” • 子夏说:“礼后于人的本性吗?”孔子说: “启发我的是卜商啊!从现在开始可以跟他讨论 《诗经》了。”
• 【评析】 • 这个意思很清楚,子夏为什么还要问?显然,他是要 “举一反三”。于是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绘事,就是画画; 后素,就是“后于素”。也就是说,画画,要先有白底子,然 后才能画花纹。这就已经是由此及彼,说开去了。谁知子夏竟 大受启发,高兴地问:“礼后乎?”什么叫“礼后乎”?就是 说,礼,也像绘画的花纹一样,要放在打底子的后面吧?孔子 一听,喜出望外地说:启发我的人就是你呀(起予者商也), 我可以和你讨论诗了(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为什么会这样 说?因为在孔子看来,礼乐也是要先打底子的。拿什么打底子? 仁。仁爱或者仁义,就是礼乐的底子。仁为礼乐之本,当然要 先仁义而后礼乐。这就叫“礼后”,或者说“仁先礼后”。 • 不过这样一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 句话的本意就变了,不再是“以本色为美”,而是“以本色为 底”。所以课本的翻译,虽未必是诗的原意,却符合孔子的想 法。曲解诗意的,不是课本,倒是孔夫子。那么,是孔子不懂 诗吗?不是。他是故意曲解,也就是要借古人的话,说自己的 事。原意不原意,曲解不曲解,严谨不严谨,他可不管。孔子 的“曲解诗意”,其实是不怎么好批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 同,想法也不同。孔子和子夏谈诗,并不是做研究,而是讲道 理。子夏问,孔子答,目的都不在诗之中,而在诗之外。诗的 本意,也就并不重要。只不过这个弯,也实在转得太大了一点, 让我们看得一头雾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教学相长的意思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意思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它的实施需要贯彻四个方面的原则。
出处: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因材施教出自《论语·先进篇》原文选段: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子曰:“有教无类。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义:孔子说:“事奉君主,要认真办事而把领取傣禄的事放在后面。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互相商议。
”在《论语先进篇》中,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
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人物思想成就: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什么意思
概念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指的是要消除智商、孝顺与否等差异,而平等地教育各类人群,让各类人都能够获得应有的教育。
有教无类的特点“有教无类”指出了教育的平等性,每个人都有获得教育的权利,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管这个人是善良还是丑陋、是贫穷还是富贵,他们都应该获得同等的教育。
出处“有教无类”的出处是《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在孔子语录中也有关于这个成语,主要指的是教育应该普及大众,不分贫富贵贱。
词性“有教无类”一般作为名词使用,在句子中充当主语或者定语的成分,是一个褒义词,说明这个教育观点是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的。
举例子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原创者,投稿号为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有教无类
翻 译 课 文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 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 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 “清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 仁?” 弑:古代指子杀父,臣杀君。 违:离开。
翻译:子张又问:“齐国大夫崔杼杀了齐国的国君,大 夫陈文子有马四十匹,却抛下这四十匹马离开了齐国。 到了另外一个国家,就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 的大夫崔杼一样啊。’于是离开了这个国家。又到了另 外一个国家,又说:‘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 崔杼一样啊。’于是又离开了这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 啊?”孔子说:“算得上清了。”子张说:“算得上仁 了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 也:句中表停顿; 者也……:判断句。 于:对。 说:通‚悦‛,喜欢。
翻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啊, 对我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赏 析 评 价
本则中孔子是否在批评颜回?
• 【评析】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
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 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 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
资 料 补 充
因材施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译文】 孔子说:‚中上等天赋的人,可以 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中下等天赋的人,不可 以同他讨论高深的学问。‛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故事-有教无类的寓意-有教无类的意思
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故事-有教无类的寓意-有教无
类的意思
【成语】有教无类
【拼音】yǒu jiào wú lèi
【简拼】yjwl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紧缩式
【成语解释】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用法】紧缩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例子】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带领几十个弟子开始周游列国。
到达卫国后,当时的卫灵公年迈,太子蒯聩与卫夫人南子的斗争很激烈,孔子也不能插入卫国政坛,他们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驻扎,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还是收下颜浊邹这个粗俗的弟子。
【成语正音】教,不能读作“jiāo”。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常用。
有教无类
同?为什么? [明确] 子路为人鲁莽,孔子让其沉着冷静;冉有为人犹豫
退缩,孔子让其大胆实践。这也是因材施教的具体运用。
[问题2]
[明确]
选文(4)中,孔子认为如何看待“忠”和“清”?
在孔子看来,“忠”只是仁的一个方面,“清”则
是为维护礼而献身的殉道精神,所以仅有“忠”和“清”是 不够的。 返回
[问题3]
返回
返回
跟孔子学习“怎样才算是孝顺” 在国学热持续升温的今天,说到孝顺,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也几乎没有什么人公开反对孝顺父母。但是对于究竟怎样才算
是孝顺,可能差别还是很大的。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环境、 不同文化背景等,对于孝顺会有不同的标准。《论语》中有多 处提到怎样才算是孝顺,这只能算是2500年前的古人对孝顺的 标准,对于这个标准,我们没有必要全盘照搬,但是可以作为
介词,和、跟 动词,给予 动词,结交 动词,赞许 代词,他 动词,到„„去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返回
四、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1.求也退,故进 之 . 2.由也兼人,故退 之 . 3.三已 之,无愠色 . (二)意动用法 未若贫而乐 . 乐: 以„„为乐 进: 退: 已:
使„„前进 使„„后退 使„„停止
参考。如果古人的标准对于今天依然是适合的,我们可以继续
引用。如果对于今天的标准是不太适合的,我们可以加以修正。 返回
在《论语》中,记录了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
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 何以别乎?”意思是说:“今天一提到孝顺就说是能赡养父母,
狗和马不也有人喂养吗?如果无敬爱之心,这两者有什么不同
危险 大概
差不多
返回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的全篇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有教无类》的全篇翻译有教无类原文1子曰:“有教无类。
”孔子说:“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不分族类。
”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
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
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孔子向来认为,人的智力从出生就有聪明和愚笨的差别,即上智、下愚与中人。
既然人有这么多的差距,那么,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就提出“因才施教”的原则,这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即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来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这对我国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子路问:“闻斯行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1)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过人。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
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_有教无类的解释及造句示例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_有教无类的解释及造句示例关于有教无类一词怎么解释呢?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呢?如何用有教无类造句呢?请阅读以下文章,跟着一起来学习!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有教无类的解释及造句示例有教无类yǒu jiào wú lèi【词语释义】教:教育;类:类别。
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语法】作主语、定语、宾语;指教育。
【出处】◎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
(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提倡"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教育思想体系。
◎孔子当年认为弟子不分贫富,因而有教无类,据说他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
【词语造句】1、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等到进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解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2、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推行以来,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使得许多贫苦人家的子弟也能接受教育。
3、孔子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有教无类,嘉惠无数莘莘学子。
4、春秋时期的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是最早的可追溯的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
5、我们可以在强调责任心的同时纠正《有教无类法》的失误,这意味着兑现我们所承诺的资金。
6、我们坚信有教无类,以配合学生个体需要和群体差异。
7、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8、瑜伽老师有教无类,不分种族、国籍、性别、性向、社会和经济阶级。
9、在中国,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10、王老师秉持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11、所以学无止境,有教无类,老师也要感恩学生,也是令他的教法,不断增加智慧的老师。
《论语》(六)有教无类
天
下
我们的社会理想——和; 我们的政治理想——仁;
文
我们的人格理想——君子,
官 都来自于孔子。
读孔子,就是在读一个民族 的追求,读人类的理想。
祖 读孔子,就是读一个民族的
性情,读一个民族的气质。 读孔子,就是在辨认民族未 来的方向,辨认人类努力的
方向。
山东曲阜孔子庙这一幅楹联
“高度概括评价了孔子的一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 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 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子 曰:“未知。焉得仁?”
【注释】至于,去到;之,到;焉,哪里。
【译文】(子张问)“崔子杀了齐国的国君,大夫陈文子 有马四十匹,却抛下离开齐国。到另一个国家,就说: ‘这里的大夫就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离 开这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这里的大夫就 像我们齐国的大夫崔子一样啊。’于是又离开这个国家。 (您认为他)怎么样啊?”孔子说:“算得上清白了。” 子张问:“算得上仁吗?”孔子说:“不晓得。哪里算得 上仁呢?”
卜商(字子夏)、颛孙师(字子张)、曾参(字子舆)、澹台灭明(字子羽)、宓不齐(字子 贱)、原宪(字子思)、公冶长(字子长)、南宫括(字子容)、公晰哀(字季次)、曾蒧(字 晰)、颜无繇(字路)、商瞿(字子木)、高柴(字子羔)、漆雕开(字子开)、公伯僚(字子
周)、司马耕(字子牛)、樊须(字子迟)、有若、公西赤(字子华)、巫马施(字子旗)、 梁鳣(字叔鱼)、颜幸(字子柳)、冉孺(字子鲁)、曹恤(字子循)、伯虔(字子析)、公孙 龙(字子石). 这三十五人中的佼佼者有: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认为他们有德行. 冉有、季路——孔子认为他们善于处理政事. 宰我、子贡——孔子认为他们善长外交辞令. 子游、子夏——孔子认为他们精通中国古代文献. 由:仲由(字子路); 求: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 赤:公西赤(字子华,又称公西华)
有教无类
记硬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 学生们也承受了多年压力……严重制约 了素质教育的实施。
有人大委员指出,应试教育使一些学生逃
出校门,最后走上犯罪道路的源头 ……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决定恢复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冲击而中断了十年的中国 高考制度,以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 拔人才上大学。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 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这次会议决定,恢复高考的招生对象是: 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 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会议还决定, 录取学生时,将优先保证重点院校、医学院 校、师范院校和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由国 家统一分配。 邓小平功不可没!
学思结合
8、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 言无所不说。”
【注释】回,指颜回。“说”,通“悦”。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啊,对我 说的话没有一句不喜欢的。
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 主张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 好礼者也。” 【注释】 而,却,表转折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 谄媚(别人),富贵却不骄傲 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 却乐于道,富贵却喜好礼啊。‛
要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强薄 弱环节和关键领域,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 展差距。 要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逐步对农村家庭 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 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 活补助标准……
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
完善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 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设立研究 生国家奖学金,完善助学贷款体制机制。
有教无类 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及翻译
《有教无类》原文与赏析:
(孔)子曰:“有教无类①。
”(《论语·卫灵公》三十九)
注释:
①类:类别。
译文:
孔子说:“人人皆可教育,没有什么类别(有高低贵贱之别)。
”
感悟:
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前封建时代,孔子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并身体力行,从而打破教育垄断专属的局面,使教育下移,可见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的开明和民主。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存的城乡之间、校际之间“重点”与“非重点”教育资源严重不公的现象,已成为社会不公平的源头之一。
有教无类
3、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 在,如之何其闻 斯行之?‛冉有 问:‚闻斯行 诸?‛子曰: ‚闻斯行之。‛
【译文】子路问道: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吗?‛孔子说:‚有父 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 到了就去实践它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就 去实践它吗?‛孔子说: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3、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 诸’,子曰:‘有 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 曰:‘闻斯行之’。 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 故 退之。‛
5、子曰:‚不 愤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郁结,指有凝难问题想弄明白 愤:
开导,启发 启:
想说而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 悱: 启发、开导 发:
隅: 墙角 以: 介词,把 类推 反: 不再次去教他 不复:
注重启发,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5、子曰:‚不 愤不启,不悱 不发。举一隅 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磨:磨治,打磨
9、子贡曰:‚贫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 不谄媚巴结别人,富有却不 而无谄,富而无骄, 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 何如?‛子曰: 说:‚可以啊。但是不如贫 ‚可也。未若贫而 穷而安于道,富有而喜好礼 乐,富而好礼者 啊。‛ 也。‛子贡曰: 子贡说:‚《诗三百》 ‚《诗》云:‘如 说:‘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 切如磋,如琢如 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 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 磨。’
【译文】那就是说的这种 道理吧?‛孔子说:‚端 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 同他讨论《诗三百》了,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能推 知道将来的事情!‛
10、子夏问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素以 为绚’,何谓 也?‛子曰: ‚绘事后素。‛
巧笑: 美好的笑 倩: 笑时两颊呈现酒窝的样子 美目: 漂亮的眼睛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成语解释:类:类别。
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进行教育。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成语用法:宽松式;并作主语、定语、宾语;不含褒义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受到排挤,带领几十个弟子开始周游列国。
到达卫国后,当时的卫灵公年迈,太子蒯聩与卫夫人南子的斗争很激烈,孔子也不能插入卫国政坛,他们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驻扎,本着有教无类的原则,还是收下颜浊邹这个粗俗的弟子1) 王老师秉承有教无类的理念,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
2) 孔子当年认为弟子不分贫富,而有教无类,据说他的高徒颜回家里就很穷。
3) 我们深信有教无类,以协调学生个体须要和群体差异。
4) 我们老师教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他可以有教无类。
5) 有教无类,无论是贫民子弟,还是富家子弟,应当受教育。
6) 有教无类的教书育人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
7)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起至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8) 在这种教育模式盛行后,美国开始出现了有教无类的免费教育制度。
9) 而上时清灵宝天尊通天教主却是有教无类。
10) 师弟莫要如此,学院教育有教无类,虽然有一些败类混杂其中,但是也出了不少正直之人。
11) 不过我看看他这次回去,态度也算是极好,本着有教无类的理念,我们必须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12) 经分析探讨各章节后发现,《易经》蒙卦和《论语》中孔子的古典教育观,如启发式教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贵乎专心、同侪学习、自我反省、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从运动中培养德行等教育思想,均适用于现今体育教学。
13) 然而,女性却等了好多个世纪,才要到步入学堂的那一刻,即便就是有教无类的孔子,也无法营救女性于历史宿命的困境。
14) 教的是书,育的是人。
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播种理想,浇灌希望。
有教无类,无私厚爱。
感念师恩,送您祝福。
教师节至,幸福快乐。
15) 极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有教无类。
16) 老师有教无类的去教书,学生井然有序的学习,才能够提高我们的成绩。
有教无类教育学名词解释
有教无类教育学名词解释
“有教无类”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始于古代中国,到现代仍然具有积极
的指导意义。
这种教育思想主张,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所教”,而在教的过程中又不能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要实现“无所不包、无人不教”的教育目标。
古人在“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中,提出了“兼教而不偏”的教育原则,就是说,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接受教育,无论家庭如何,都可以通过学习改变命运。
这是“有教无类”的最初含义。
“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公平性和普惠性。
它主张教育不分贫富,
不分身份,不分学问易难,面向全体民众,让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条件。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使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而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特定
条件而刻意地排斥他们。
所以,不管学生的出身情况、条件如何,哪怕是有困扰、有困难,我们都应该毫无区别地对待他们,给他们以最大的关照,提供最满足他们需要的教育支持。
同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也主张个性化教育。
也就是在满足教育公平的原
则下,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他们的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关注,充分激发他们各自的学习潜能,以实现他们不同的个人发展目标。
而在现代社会,“有教无类”不仅仅是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这种理念强调无差别、无区别的教育予以每个人平等的机会,因此现代社会对“有
教无类”的更深入理解,是教育不仅仅要对每个人开放,而且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提供差异化、多样化甚至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
《有教无类》
• 10、【原文】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1),始可与言 诗已矣。”
• 【注释 • (1)起予者商也:起,启发。予,我,孔子自指。商, 子夏名商。
• 【译文】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 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 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 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 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 论《诗经》了。”
“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实施意义何在?
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统 治阶层。这为平民士人通过接受教育 而进入官僚阶层开辟了道路,对教育 和政治都有划时代的意义。 教育要立 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义务教 育。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才智的人,可以 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在中等水平以下的 人,不可以给他讲高深的学问。”
这则选文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 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 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 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 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 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 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 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 施教。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 “未知。焉得仁?” 【注释】旧,过往、过往;以告,应为“以之告” 【译文】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这个 官,没有高兴的脸色;三次罢免了他,也没有生 气的样子。先前任令尹时的政事,一定把它告诉 继任的令尹。他怎么了?”孔子说:“(他)算 得上忠了。”子张说:“(那)算得上仁吗?” 孔子答:“不晓得。哪里算得上仁呢?”
《有教无类》2020
选文4 子张问曰:“令虚尹数子,多文次三做仕官为担令任 尹,高无兴的喜脸色色;
罢免。已:使...停止。
楚国国君之下地位最高的官。
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句中表停顿
的人 对,对于 通“悦”喜欢
【译文】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对于我说的话没 有一句不喜欢的。
教学相长。不希望弟子言听计从,主张学生提 出自己的见解。
选文8
讨好、奉承别人 却,表转折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论 语 》 选 读
请同学们齐读选文,思考:
作为教育家的孔子,他 在教育弟子时都采取了 哪些方法呢?
选文1
1、子曰:“有教无类。”
【注释】 教,教育。 类,类别。 无类,没有类别,一律平等
【译文】孔子说:“人人我都教育,没有区别!
“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 善恶等原因把有些人排除 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 进行教育。
类推 复:再次(教导)
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开导
介词,把
【译文】孔子说:“若非弟子努力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又 弄不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又 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举一个墙角作例子给弟子讲 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况,就 不再去教他。”
启发式教学,培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资
料 孔子学生来源
有教无类
赏 析 评 价
请同学们认真的朗诵课文,分析总结:本 文阐述了孔子的哪些教育思想呢?
教
教育指导思想:有教无类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学
学习方法: 举一反三、学思结合、敢于质疑
鉴赏探究
有 教 无 类
试结合《论语· 述而》中“自行束脩以上, 吾未尝无诲焉”简要谈谈你对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思想的认识。
(但)不如 意动,以…为乐,把求道当作快乐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喜欢 好比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表推测 通‚欤‛ 磨。’ 动词,说的是 介词,跟 《诗经》
这 定后标志 之于 过去的事情 未来的事情 其斯之谓 与?”子曰:“赐也,始可 与言《诗》
已矣, 语气词连用,其 加强语气的作用
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知道将来的事情 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别人), 富贵却没有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答道: “可以啊。(但是)不如贫穷却把求道当作 快乐,富贵却喜爱礼的人啊。”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上说‘好比 匠人加工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 好比加工玉石,用刀凿刻之后还要打磨’大 概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吧?”子贡啊,从现在 开始可以同你谈论《诗三百》了,把过去的 事情告诉你,你就能推知将来的事情!”
资 料 补 充
触类旁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教无类小故事
据《史记》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 冠雄鸡,佩豭jiā 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 路后儒服委质(贽),因门人请为弟子。” 这个故事说的是:子路生性粗鄙,好逞强斗勇,志 气刚强直率,曾经戴着公鸡的羽毛,佩着公猪的牙齿等 示强之物,侮辱过孔子。孔子就设礼乐,慢慢引导子路。 子路终于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的门人 请求作孔子的学生。后来子路成为了孔门弟子中的大贤 人。假如孔子因为子路侮辱过自己而不对他进行教育, 那么社会上就会多一个粗鲁的人,而少一个贤人。 可见,孔子的“有教无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国教育史上也因此才有了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二” 的美谈。
谨慎
不妄言
资 问孔子的人,有学生,也有别人。问的问题,也主 料 要是做官和做人。易中天教授统计了一下: 补 孔子回答得最多的问题,是政治(包括做官、事君、 充 为政),19次。 其次是问对某个人的评价,12次。 再次是问仁,9次。 又再次是问礼,5次; 问孝,3次; 问君子,3次; 问士,2次。 其余,如问友、问知、问明、问达、问行、问好恶、 问做人也都可以归入问仁问孝一类。 有人问过军事,孔子的回答是他不懂,没学过,也 有人问过鬼神,孔子的回答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这两个答案,都等于拒绝回答。
颜回(前521~前481年)据说因病死而
死,春秋末鲁国人。字子渊,亦颜渊, 孔 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说他“一箪食,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 不贰过”。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 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 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 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 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此后历代统 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 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 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 国复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注释】中人: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 语上(yùshàng)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 2、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 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孔子说:“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 上的人,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资质处于中等水平的普通人以下的人,不 可以告诉他高深的学问和道理。”
9.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 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译文】子贡说:“贫穷却不谄媚巴结别人,富 有却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可以啊。 但是不如贫穷而安于道,富有而喜好礼啊。”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言 《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译文】子贡说:“《诗三百》说:‘好比加工 象牙和骨头,切了之后还要磨治;好比加工玉石, 用刀雕刻之后还要打磨。’那就是说的这种道理 吧?”孔子说:“端木赐啊,从现在开始可以同 他讨论《诗三百》了,告诉他以往的事情就能推 知道将来的事情!”
4.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 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 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 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 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 乎?”子曰:“未知。焉得仁?”
3.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 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也,句中语气词;“进之”“退之”使 动用法。 【译文】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去
实践它吗’,您说:‘有父亲兄长活着’; 冉求问‘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您说: ‘听到了就去实践它’。我有点糊涂,斗胆 问问。”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退缩,所 以(我这样回答他)推进他一把;子路敢作 敢为有时不够慎重,所以(我这样回答他)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给子渊提出问题,他一天到 晚反复论证长时间不离题,好象很愚钝。回 家后我反省,感觉他细致入微论证得很充分 并且能有所发挥。子渊并不愚钝啊。”
清代马骕所著《绎史》引《冲波传》中的一个故事说,子路、颜回浴于洙水, 见五色鸟,颜回问,子路曰:“荧荧之鸟。”后日,颜回与子路又浴于泗水,更 见前鸟,复问由:“识此鸟否?”子路曰:“同同之鸟。”颜回曰:“何一鸟而 二名?”子路曰:“譬如丝绡,煮之则为帛,染之则为皂。一鸟二名,不亦宜 乎?” 这个传说很有趣。颜回很较真,子路很狡猾。爱较真的颜回做研究做学问, 一定是执于细微,穷其根本。
所以在少正卯与孔子争夺弟子时,使“孔子之门三盈三 虚”,唯有颜回未离孔门半步,因而后人评价说:“颜渊独知 孔子圣也。”
朱子对这句是这样解释的:“‘助我’,若子夏之 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 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 乃深喜之”。朱子道出了其中的一面,但对于孔子为 什么说“回也,非助我者也”,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解 释。 惟有颜子才理解孔子,能与孔子以心印心,“见 圣道之全者惟颜子,观喟然一叹可见”,孔子也对颜 子寄予了厚望。孔子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 无所不说”,正如朱子所言,颜子对于孔子之言,能 默识心通,无所疑问,孔子当然是“深喜之”。但另 一方面,圣人之道也因人而显,颜子“能默识心通”, 这只是他个人的修行,孔子还希望通过他的问难,把 “道”发挥得更加精微 。所以孔子更希望通过颜子的 问难而形诸文字,助他把儒家之教化发扬光大。
6.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 思,无益,不如学。” 【注释】尝,曾经;以,来,用来。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 夜不睡觉地思考,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 习啊。”
7.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资 料 补 充
•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经说: “学问之道,通了一样,旁 的地方就很容易。学问门类 虽多,然而方法很少,如何 用脑,如何用目,如何询问、 搜集、养成习惯,可以利用 到任何方面。”
颜回聪敏过人,虚心好学,使他较早地体认到孔子学说的 精深博大,他对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师之情。他以 尊崇千古圣哲之情尊崇孔子,其亲若父与子。《论语· 子罕》曰: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 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 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 颜回曾感叹地说: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 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 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老师的道虽然这样高深和不易捉 摸,可是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用各种文献知识来丰富 我们,提高我们,又用一定的礼来约束我们,使我们想停止学 习都不可能。我已经用尽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够独立工作。要 想上也;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则选文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观 念?
本则中孔子强调教育要结合受教育 者的智力高下来有针对性地进行,即 “因材施教”的原则。
资 料 补 充
因 材 施 教
【解释】:因:根据;材:资质;施:施 加;教:教育。 【意思】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 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出自】:《论语·为政》“子游问孝”、 “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 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 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 故不同也。”
3.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注释】斯,副词,就;诸,之乎;其,表反 问。 【译文】 子路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 孔子说:“有父亲兄长活着,怎么能听到了就去 实践它呢?” 冉有问道:“听到了就去实践它吗?”孔子 说:“听到了就去实践它!”
因材施教小故事
上述故事中的启示
三个学生请教的是同样的问题,孔子的 回答虽是慎重之意一以贯之,但侧重点大相 径庭。为什么呢?颜渊是孔子最为器重的学 生,道德素养很受孔子的推崇,因而孔子对 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儒家最高道德要求,遇 到事情应该怎样应付就完全放心颜渊自己把 握了。对其他两位则是提出具体的建议,特 别是司马牛饶舌话多,个性急躁,所以孔子 针对他的缺点给与告诫。
“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 焉。 ” 《论语· 述而》
资 料 补 充
《荀子· 法行》记载,南郭惠子曾 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 子贡以“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 距(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 多病人,檃栝(yǐn kuò,矫正竹木 弯曲的工具)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 回答,可从中看出孔子“有教无类” 的实践。
5.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资 料 补 充
触类旁通
【解释】:触类:接触某一方面的事物; 旁通:相互贯通。掌握了某一事物的 知识或规律,进而推知同类事物的知 识或规律。 【出自】:《周易· 系辞上》:“引而伸 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近义词】: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反义词】:一窍不通
南安成功中学高二语文
1.子曰:“有教无类。” “无类”包含哪几层意思?
一、不分身份、地位均要教育。 二、 不管品行、习性,对所有的人 都平等地加以教育。
资 孔子学生来源 料 补 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 充 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
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 子的学生。 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高柴愚笨,曾 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如鲁国 大夫孟懿子和南宫适都是孔子的学生,但更多的 还是平民。 孔子的学生有不同的职业。孔子的弟子子贡是 卫国的商人,颜回当过强盗,子张是做马匹交易 的经纪人。
颜渊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 回复和符合于‘礼’,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 己,符合于礼,天下就都赞许你是个仁人了。实行仁, 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 行仁的纲领条目。‛孔子说:‚不符合礼的不看,不 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照您说的话去做 吧。‛ 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 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 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 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 敏,请让我按照您的话去做吧。‚ 司马牛问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慎重。‛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就称作仁吗?‛孔子说: ‚凡事做起来都是困难的,说话能不慎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