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章
2020/11/24
1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概述
2020/11/24
2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种认识: 一是现象说。把课程与教学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二是问题说。把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三是规律说。把课程与教学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2020/11/24
12
古希腊的课程与教学思想:
一、培养目标上强调理性:身心和谐发展 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七艺”(文法、修辞、辩
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和音乐) 三、教学要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主张启发教学 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
2020/11/24
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尊重儿童天性, 重视人文教育等
教学原则、方法等。 四是形成了一些最基本的教学思想。 五是注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互动,出现了专门的教学
实验。
2020/11/24
19
(一)、各种教学论流派的兴起和竞争。
1、“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之间的竞争。
2、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学论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 教学论的竞争。
2020/11/24
2020/11/24
26
20世纪中叶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三种理论 流派:
2020/11/24
21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 导下的教学论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可分为感知、理解、巩 固、运用四个教学阶段;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科书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之一;学习是学生自觉地积
极地掌握知识的过程;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
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第一讲课程与教学论概述一、两个核心概念:课程与教学(一)课程的内涵对课程的理解,比较通用的界定是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中的定义:“所谓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
”这个定义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儿童的成长发展,不单是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意志、价值观和品德的发展过程;二是课程必须是教育的总体计划,既包括每节课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教育;三是学习不是使儿童单纯被动地接受学科,而是要求儿童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教学的内涵一般来说,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为:学校教育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这个界定有四层含义:一是教学是一种活动,活动是教学的根本属性;二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三是这种活动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并且是统一于一个过程;四是活动的对象是特定文化,离开特定的文化就无所谓教学。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
一般地说,科学研究大体上要回答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
课程与教学论要研究的问题大体也是这三类问题。
“是什么”,属于事实问题。
如课程与教学的概念、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等客观属性等都属于事实问题;“为什么”,属于价值问题。
如课程与教学目的的设定、价值取向和方法与途径的选择等都属于价值问题;“如何做”,属于技术问题。
课程与教学论不仅要研究事实与价值,也要研究其实现形式、活动程序和操作方法等。
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编制、任务分析等,都属于具体的技术问题。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任务1、揭示规律: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寻找和发现事物的规律,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2、确立价值:教育是价值引导与自我建构的统一,教育从来离不开价值观的引导。
3、优化技术:课程如何编制?校本课程如何开发?教学目标如何编制?教学评价如何操作?所有这些都是技术问题。
教学论第一章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柏拉图的教学思想
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 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由天赋而来的。 教学目的就是恢复人固有的知识,教
教学论
任课教师:崔英玉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学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第四节 教学论的基础
一、教学的含义
教学=教育? 教学=智育? 教学=上课?
教学与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教 学
课外 活动
教育
生产 劳动
社会 活动
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与联系
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 上却是成绩卓著的。孔子在30岁左右,创办私学,开 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在鲁国从政和周游列国期间, 不断广收弟子,随时随地讲学,前后从事教育工作达 四十余年。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搜集并整理出《诗》、 《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作为教材,对中 国古代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二元独立论 相互包含论 相互影响论
二元独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影响论
教学论 课程论
教学论
课程论
相互包含论
教学论 课程论
课程论 教学论
第三节 教学论发展的历史沿革
教学论发展的萌芽阶段(16世纪以前) 教学论发展阶段(17世纪——20世纪) 教学论的繁荣阶段(20世纪初——现在)
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 任务 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1
教学论第一章:导论1、科学教育广域4目标: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过程、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技能。
2、学习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意义:第二章:化学课程的编制与变革1、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化学课程:是为实现化学教育目标所设计的全部内容。
3、学科课程:是以化学学科为基础设计的课程。
4、活动课程:是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它能弥补传统学科课程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点,强调多学科综合和“做中学”,力求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发展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基础课程:内容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要求,具有统一、共性的基础要求,为必修课程。
6、拓展型课程: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不同层次的需要以及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体现不同的基础。
7、研究型课程:旨在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强调主动探究和实践体验,属于必修课程。
8、分科课程:以比较简约的方式将学科发展的序列通过概念、原理的组合展现出来,形成知识体系。
9、综合课程:至少有二门学科整合出的课程。
10、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化学学科的特征1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目标的形成过程:高中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必修课程模块的内容和要求选修课程模块的内容和要求12、化学课程目标的类型: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第三章: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1、先行组织者含义: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材的教学目标:课标: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教材的组织及功能、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1)化学教材设计的基础:化学课程的结构、理念、内容标准、生活经验与生活需求。
2)教材单元内容的设计:建构单元内容的基本思路、设置单元的先行组织者。
生物教学论(1)
绪论1.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专业技能课程,这门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2.如何理解面向全体学生?答:(1)传统学生观(2)新课程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是发簪过程中的人,即是不成熟的人。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其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是独立的人:是不依赖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客观存在的,是学习的主体,在责权主体。
(3)对“面向全体学生”再认识①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学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
②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课程的内容应该呈现多样性,应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③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以便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需要。
④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在学习资源的分配上对待每一个学生应该是平等的。
⑤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和具有鼓励性。
第一章1.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答:(1)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2)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加强生物技术,是我国生物学课程进入21世纪之后的突出变化之一。
(3)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2.生物学课程的价值答:(1)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3)为学生涉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3.国家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很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4.生物课程标准与生物教学大纲的区别答:(1)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2)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教学论 chapter 1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3.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arbitrary vocal symbols used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4. Language is any means, vocal or other, of expressing or communicating feeling or thought… a system of conventionalized signs, especially words, or gestures having fixed meanings.
A second language, because it is used within the country, is usually learnt with much more environmental support than a foreign language whose speech community may b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nguage is a systematic means of communicating ideas or feelings by the use of conventioanlized signs, sounds, gestures, or marks having understood meanings. 6. Language is the subject of linguistic study and language teaching as well.
Three different theories of language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The structural approach -Language is a system of structurally related
课程与教学论(1)
课程与教学论一、填空:1.在西方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2.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写了一本著名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学著作。
3.席勒以及他的弟子莱茵把赫尔巴特教学四阶段改造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与运用。
4.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任务是: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5.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老师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教书育人的思想。
6.钱梦龙老师的主要贡献,就是创立了“三主”理论,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以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性的;二是活动性的;三是关系性的。
3.“教学法”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
4.“教学论”的基本特点是理论性和指导性。
5.南宋刘克庄编选的《千家诗》最初是作为蒙学诗歌读本,流传很广,和《三字经》等合称为“三、百、千、千”。
6.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作为文选教材成为“四书”、“五经”的补充读物。
1.1903年清政府颁布的《学务纲要》,决定实行分科教学。
2.1923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了《中小学课程标准纲要》,是我国具有体现各学科教育思想的指导性文件的开始。
3.1936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中学国文课程标准》。
4.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为语文。
5.1956年《初级中学汉语教学大纲》和初、高中《文学教学大纲》是我国建国后第一套较为规范、完备的分科式语文教学大纲。
6.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的文件是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
1.学生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2.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3.教师是语文学习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4.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分为引导、指点和指向三种形式。
5.新的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强化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1)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大纲第一章绪论1、课程的定义: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分析。
A理想课程。
B正式课程。
C感知课程。
D运作课程。
E体验课程。
课程有两层基本含义:广义上,课程指的是一种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狭义上,课程则专指学校课程,是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习进程。
2、课程表现形式:A课程改革方案。
B课程计划。
C课程标准。
D教学材料。
E课程表。
3、1632年《大教学论》是教学论学科诞生的标志,1806年《普通教育学》是科学教育学和教学论学科诞生(或发展成熟)的标志。
4、博比特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是课程论学科诞生的标志。
5、泰勒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总结了“八年研究”的成果)6、教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教学就是教的人引导学的人学习一定文化的的专门活动,从狭义上,教学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在专门环境里以特定的文化为内容而进行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三要素说: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7、教学的基本规律:A教和学统一辩证的规律。
B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规律。
C传播知识、发展智能的规律。
D 知识能力教学和思想教育的规律。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1、关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P25)2、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A知识本位。
B社会本位。
C学生本位。
3、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区别:A课程内容规定的是学科某一阶段共同的统一的标准或要求;教学内容则是教师应对具体教学情境的,是具体的、个别的,并存在差异的。
B课程内容是一种抽象的存在,不能作为学生直接掌握的对象,教学内容是具体、生动并动态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直接操作的对象;C课程内容是以书面的文字材料进行表述;教学内容则是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字和非文字手段进行表征,不仅包括形式各异的素材内容,也包括一些活动、方法、观念、实践操作等。
4、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微观角度,A连续性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1章】语文课程性质 教学PPT课件
(1)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学习领域。它包含了 “识字与写 字”“阅读”“写话或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2)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例如,结合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参 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读、 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等。
2. “文”即文字、文章、文学与文化
“语文”的“文”分别指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 (1) 语文的“文”指文字。 (2) 语文的“文”指文章。 (3) 语文的“文”指文学。 (4) 语文的“文”指文化。
3. “语”和“文”的关系
(1)从渊源关系来看,“文本于语”。语言是从有声语言即口头语言开始的。书 面语言是记录口头语言的。可见,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
口头语言能力是听和说,书面语言能力是读和写。读和写都要借助于文字(汉字),而 且要包含文章学、文学、文化的知识,所以说这些都是语文课程的内容,也都是“语文” 二字的含义。
一、 “语文”辨析
(二) 对“语文”的辨析
1. “语”即语言与言语
“语文”的“语”指的是语言与言语。1962年我国语言学家已把这两者区分开 来:“就语言本身的结构来说,语言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系统。”
第一章
语文课程性质
一、 “语文”辨析
(一) 对“语文”的解释
(1)“语言文字”说。即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这里的“语言”指口 头言语,这里的“文字”指书面言语。
(2)“语言文章”说。1950年6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编辑大意”中说:“说 出来的是语言,写出来的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 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
二、 语文学科
教学论1
一、1拉特克:教学论之父,认为教育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权利,要保障每一个人享受这项权利,是所有国民共享同一的语言,学术和文化,实现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和平与独立。
P3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即“泛智主义”思想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以及人人均需学习一切。
夸美纽斯一言以概之:“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二、中学生物教师基本素养P287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 21 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渴求生物科学知识和一些生物技术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能领略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和成就. 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1具有广博而深厚的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
2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及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3 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4 具有高尚的生物教师职业道德素养5 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三、初中10个一级主题,高中6大模块详见 P591初中阶段内容体系.1.科学探究 2,生物体的结构层次3. 生物与环境 4,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5, 生物圈中的人 6, 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7, 生物的生殖, 发育和遗传 8,生物的多样性 9,生物技术 10,健康地生活2高中阶段内容体系.必修:1,分子与细胞 2,遗传与进化 3,稳态与环境;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2,生物科学与社会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四、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含义P45是指参见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七、生物科学的核心基础是什么?P45核心基础包括:A.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一级科学原理是如何应用于技术领域的B.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学习能力和习惯。
《教学论》李秉德主编-考研、考博复习资料
《教学论》主编:李秉德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第三节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第四节教学论的研究方法第五节本书内容结构概貌第二章过程论第一节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第三章目的论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第四章原则论第一节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第五章主体论第一节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学生;第三节教师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第六章课程论第一节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我国中1小学课程和教材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第七章方法论(一)——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数学教学论1PPT课件
2021
案例3:通过教学实验实证理论
马鞍山市第十三中学冯建国老师关于初 一两个平行班数学课“发现法”的效用 实验方案:两个班级两次实验 实验数据分析(P11) 研究结论:第一,第二,第三(P11)
2021
案例4: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 问卷调查研究
浙江方桥初中张菊飞老师的调查 研究方法:教师座谈,问卷调查,学生座谈 研究过程: ——调查情况 ——调查结果 ——分析讨论 (质的研究方法)
“一个好的案例胜过一打理论”(案例研 究)
参与式教学:分组讨论(主持/报告/记录/ 发言/讨论/评述/结论)
你可以提供或者描述一个数学教育个案 吗
“教学,重要的是听;学习,重要的是
说”
2021
案例
例1:通过访谈了解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例2:课例分析技术—全息客观描述技术 例3:通过教学实验实证教学理论 例4:对教师课堂教学用语的问卷调查研 究
ICME-9上, ICME 主席M.Niss教授《数学 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与趋势》
研究范围扩大 关注问题拓宽 研究方法多样 数学教育成为各国竟相研究的热点
ICME-10上,M.Niss关于二十年来国际数 学教育重点的转变
2021
四、若干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
案例,已成为观察、分析研究数学课堂 教学的重要形式
第一章 绪论
一、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的历史 二、数学教育成为一个科学学科 三、数学教育研究热点(ICME) 四、若干数学教育研究的案例
2021
一、数学教育成为一个专业
数学教育史回顾
经世致用:读、写、算。“七艺”, “六艺”
古典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论争——以科学为 中心的学校数学课程体系的建立
教学论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指教师激发学生学习的意向,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
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应把握以下几点:(1)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2)教学是学生以认识为基础的身心发展的活动(3)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4)教学具体形态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性(1)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
教与学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形式(3)教学具体形态的变化发展和丰富多样性。
二、教学的基本要素(1)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组织与指导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特征。
(3)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活动的对象。
(4)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方式,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中介三、教学的地位教学居于中心地位,发挥着核心作用,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从教学与学校其他教育形式的关系来看,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目的明确,计划性强,组织严密,所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更全面、更深刻、更系统、更有效。
教学质量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
●从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关系来看,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主,教学是中心,但并不意谓教学是唯一。
●历史上的非中心论:以“革命”为中心以经济为中心四、教学的任务1.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2.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第二节什么是教学论一、教学论是一门学科1.教学论是一门科学①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其特点:真理性整体性分科性②教学论具有科学的特点,和其他学科一样,既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有严密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机制为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和成果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制度保障,是这个学科健康发展的内在基础。
秉承一般科学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2.教学论是一门学科①学科概念:有四个要义:其一,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其二,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其三,学校考试或教学的科目;其四,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化学教学论-1初中化学课标与教材分析
科学、技术、社会发 展,科学史实等)60 条
1、知识条目108 2、实验技能 20项 3、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44个 4、选做实验和专题调研
活动16个
内 容 标 准 中 的 主 题
科学探究
知识、技能 过程、方法
物质构成的奥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身边的化学物质 物质的化学变化
化学与社会发展
结论
探究编写模式
分析蜡烛、镁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提出问题 (假设)
设计方案
实验探 究
推断结果
归纳总结
科学探究的类型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实验与思考
实验设计
P28活动与探究:捕捉空气
P116 制取氢气的实验设计。
思维探究
信息检索与社会调查
特色2:联系实际(STS线索)
2. 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使他们都 能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 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 的科学素养,同时又注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原 有基础上得到良好的发展。
3. 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 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 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整体构架
体例:主题-课题/单元-课题;章-节 线索:学科逻辑;真实问题
上册内容 共七个单元: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入门篇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认识身边的物质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深入微观世界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基本概念和技能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初中研究最细致的元素
课程与教学论1
第一章绪论目标:∙掌握课程的概念∙掌握教学的概念∙了解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关系∙结合实际,认识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是将原有的课程论与教学论整合到一起的一门综合学科。
是探讨课程理论、教学理念、课程开发、教学的设计、组织等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一、课程的概念课程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人所制定和生成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
课程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同时,实施的过程也应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是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与目标的标志。
人们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会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不同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的概念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认识教学活动。
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这里的教者主要是教师,也可以是教师以外的人。
学习者主要是学生,也可以是另外一些人。
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虽然主要表现在课堂范围之内,但随着课程范围的扩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扩大,教学活动的范围也不只局限在课堂之内。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对于课程与教学关系的认识,存在三种基本的观点:课程与教学独立论(认为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把课程研究看成是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教学论同属教育学下面的一个分支。
);课程与教学包含论(此观点分两种:一种是课程包括于教学,认为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与教学之中。
这样,课程就成了教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要素,前苏联,以及八十年代末之前我国持这种观点。
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是上位概念,教学包含于课程,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比教学大。
这种观点在北美影响较大,目前,我国也有学者持这种观点,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和规划,教学是这种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程与教学相互影响论(认为课程与教学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教学论(第一章:绪论)
教学论的发展期(20世纪早期)的特点
第一,在深入探讨已有的 “为什么教学” 、 “教学是什么”、“教学什么”和“怎样 教学”等问题的同时,重新提出了“应该 怎样教学”的问题,这实质上就是“教学 价值”问题。
三、教学论的发展期—— 现代教学论
现代教学论的背景
从经济上来说,资本主义从自由走向垄断,再到多样 化的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经济。与此相应, 教学思想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特别是知识经济的发 展影响深远。 从政治上来说,战后,资本主义民主呈现多元化的趋 势,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则是一元化的发展趋势。 从科学技术来说,新的科学技术使知识总量大增,教 育技术也有很大发展。 从教育背景来说,从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 到苏联的社会主义教育。普遍进行教育改革,延长义 务教育年限,加强科学教育,改革课程与学制,精英 教育、天才教育、创造教育和终身教育得到认同。 所有这些使教学论的发展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近代教学论的三个阶段
17 世纪 —— 现实主义教学论,代表人物是捷克 的夸麦纽斯与英国的洛克; 18 世纪 —— 儿童发展理论的初步建立,代表人 物为法国的卢梭与瑞士的裴斯泰洛齐; 19 世纪 —— 传统教学论的形成,时代造就了德 国三位大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倍尔、第斯 多惠。
近代教学论的特点
现代教学论的特点
(1)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 (2)重视教学的科学化、民主化; (3)重视知识、智力与个性的和谐 发展; (4)百家争鸣,学派林立。
现代教学论的主要流派
实验主义教学论(20世纪初); 实用主义教学论(20世纪上半叶); 永恒主义教学论(30-50年代盛行); 要素主义教学论(30年代产生); 新行为主义教学论(30年代开始流行); 人本主义教学论(50年代开始流行); 结构主义教学论(50年代末60年代初形成)。
第七章 教学论(1)PPT教学课件
2020/12/09
1
理解教学的几个关键点: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其结果表现为概 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 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技能的提升等,具有发展的指向 和意义,与智育有联系和区别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的重要活动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和多样性的统一
接受式学习:借助语言获得知识的方式,其基本特点是:
掌握科学知识为基本任务
认识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认识的指导性和可控性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注
2020/12/09
8
研究性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性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其基本特点有: 以增进学习者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 以解决问题为主题 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的非主导性 对探究性认识过程的关注 2、学生认识的基本阶段 引起学习动机 领会知识:感知概念形成表象和观点、理解教材 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 检查学习效果
1、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科学世界观基础 4、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020/12/09
3
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概述
1、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
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得掌握系统的文 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形成 科学的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调动他们
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 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什么是教学论
第一章第一讲什么是教学论孔子泰勒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杜威目录/ contents 一教学论的基本定义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教学论的基本定义一、教学论的基本定义教学论即研究学校教学一般问题的教育学科。
(一)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问题是教学论主要研究领域幼儿园中小学教学老年学校正规学校各种社会机构教学活动丰富多样(二)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的一般问题不同学科和视角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教学教学伦理矛盾、规范研究研究(二)教学论主要研究中小学教学的一般问题教学论研究:中小学教学共同的普遍的问题教学的概念、目标、过程、方法、评价等目的整体把握中小学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三)教学论是重要的教育学分支学科属于教学论教育学学科门类(三)教学论是重要的教育学分支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基本知识需要学好一、教学论的基本定义(三)教学论是重要的教育学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群历史悠久教学论内生性学科规模宏大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现象主张研究教学现象论规律主张揭示教学规律论问题主张探讨教学问题论从现象出发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揭示规律科学研究现象论问题论规律论问题科学研究直接对象教学论中小学教学问题研究(一)事实问题(是什么的问题)学习兴趣的类型与成因教学的发展过程教学的性质教学的状态教学的关系事实问题……(二)价值问题(为什么的问题)教学的目的设定意义判断各种可行途径之间的意义抉择问题价值问题……学生要不要遵守课堂纪律?如何推进分层教学?(三)技术(策略方法)问题(怎么做的问题)教学的实现形式操作方法活动程序技术问题……事实问题价值问题技术问题教学论基本问题研究对象教学论揭示教学规律确立教学价值优化教学技艺二、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研究教学基本问题归纳总结归纳总结什么是教学论“教学论”是研究中小学教学一般问题的教育学科,并以中小学教学的基本而普遍的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技术问题为研究对象。
你学会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重要学习之一,是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对合作需求的比重越来越高。
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合作策略,也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素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被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
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活动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
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使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地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相互交流、合作竞争、想象创造,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
一、合作学习的形式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要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合作学习不但要发挥组内每个人的作用,还要发挥集体的作用,注意培养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学生已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但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可以通过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在掌握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今天,具有不定性、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
而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一知半解,这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这时教师可以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实施新课程以后,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
在合作评价时,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概括别人发言的要点,经过分析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
二、合作学习的操作1、创设生活情境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
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明确学习任务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
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
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三、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
1、合作时机应选择在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合作的欲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个人探索有困难时。
由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是有限的,所以当他们在学习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往往会遇到困难。
教学中处理好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关系,选择学生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合作时机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
现在的学生争强好胜,有一定的竞争欲望,渴望自己的观点被肯定,但又不善于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不同意见,浮于表面的争论较多,说服力不够。
此时,教师如果对有争论的疑点下放到小组中,让持有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
4、合作时机应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
“开放性”问题的解题方法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论。
5、合作时机应选择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
在教学中,教师应在知识的关键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计合作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帮助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要达到上述目标,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与交流学习,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要使学生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交流学习,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与技巧。
新课程的启动,学习方式的变化,呼唤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在数学课堂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是参与课堂活动的“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与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时刻要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合作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
在学生开展合作与交流的时候,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和合作者,有时也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当指导者。
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需要深入到小组中,了解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发现他们的失误,以便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矫正,并能及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采取的都应是一种友好的、建设性的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又不能对学生的困难和疑问袖手旁观。
在观察、诊断以及进行“积极的认知干预”的过程中较快地适应角色的不断变化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这也正是一个具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师的必备素质。
在指导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对新知识的总结、提炼与运用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一个“穿针引线”者。
教师需要倾听学生的汇报,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概括和提炼学生已发现的结论,提供学生运用新知识的情景,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意见等等。
特别是当不同的学生分工研究的是一个复杂问题的不同侧面时。
教师还需要时不时地对学生的各种观点加以综合,因为有时不同小组的学生可能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1、合理组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组织合作交流小组的成员的搭配应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能力、性别、兴趣爱好、家庭背景进行。
一般4——6人一组,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使组内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小组竞争的公平性,即遵循“组内异质”原则,形成互补,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输出,可以激发更多的观点,使全班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组建好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间力求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体现“组间同质”的原则。
2、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重视学习小组“领头雁”的培养。
这“领头雁”必须具有多方面的素质,学习要优秀,责任心要强,并能管住自己,而且乐于助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在小组选出自制力较强、组织能力较好的同学为小组长后,对小组长进行“岗前培训”,使其清楚小组长的职责,带领小组进入角色,开展合作,增强小组竞争力。
组长负责小组的合作交流组织、检查监督、表扬批评等,让学生管理学生,把权利下放,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小组合作交流的顺利开展。
3、培养学生掌握社交技能导致合作交流学习小组解体或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交流,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也不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交流的方法——社交技能。
所以教师最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会技能。
例如:将组内成员明确分工,运用“手势”发挥管理作用,同时使学生参与管理过程,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养成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自己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如何“提建议”;如何说服别人。
评价他人等等。
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同时对同学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未来事业上取得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当好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做所为,所思所想,引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活动前向学生提出合作建设。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小组合作推导公式前,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合作建议:(1)想与三角形有关的那些图形。
(2)用多种方法验证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3)思考公式推导过程对我们的启发。
对特定的教学内容,可以适当指导思路和方法,如教学“我们认识的数”,教学“抓花生米”这一环节时,教师应讲清合作交流要求:1、每组先派一名学生抓花生米;2、抓花生米时要求只能抓一把,但要尽可能多抓;3、再小组内猜一猜,这一把花生米有多少粒;4、再由一人数一数有多少粒;5、讨论:抓一把花生米与抓一把糖果的粒数哪个多?为什么?这样把合作交流的步骤交代清楚,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地展开。
提出合作交流建设或指导的目的是引导启发,提示合作的流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优化师生关系,当好合作者在小组开展合作与交流时,教师的角色又变为一个合作者,要使小组合作真正有成效,教师除适时的组织、引导外,还必须置身于学习小组中,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在内容,时间,学生的情绪等方面,适时进行调控,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都要采用一种友好的,平等的,建设性地态度和行为,既不能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学习过程,又不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袖手旁观,要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让学生会探索,会发现,不断引发学生思维碰撞,把学生的探索引向深处。
要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