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物互穿网络负载纳米银的制备【开题报告】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概述6篇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概述6篇第1篇示例:纳米银是一种具有优良导电性、热导性和催化性能的纳米材料。
纳米银催化剂在环境保护、化学合成、能源开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制备方法不仅关乎纳米银的性能和稳定性,还影响着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种常用的纳米银催化剂制备方法。
选择适宜的原料。
通常情况下,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原料主要包括银盐和还原剂。
常用的银盐有硝酸银等,而还原剂则可以选择为氢气、乙醇等。
具体选择原料种类和比例需根据纳米银的应用环境和要求来确定。
制备前处理。
在制备纳米银催化剂之前,需要对原料进行前处理工作。
一般包括对银盐进行适当的溶解处理,使其形成均匀的溶液;对还原剂进行精确称量和配置,以保证反应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接着,反应条件的控制。
纳米银的制备过程主要是还原银盐生成纳米银颗粒的过程。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控制反应的温度、压力、pH 值等条件,以保证银盐的还原速率和生成纳米银颗粒的均匀性。
一般情况下,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压力可促进纳米银的生成,但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经过适当的分离和纯化处理,得到所需的纳米银催化剂。
分离处理主要包括过滤、洗涤等步骤,以去除未反应的原料和杂质。
纯化处理则是为了提高纳米银的纯度和稳定性,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凝胶电泳等。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只要掌握好关键步骤和技术要点,就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纳米银催化剂,为其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
未来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拓展,纳米银催化剂必将在各个领域展现出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2篇示例: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概述:纳米银催化剂是一种具有高效催化性能的纳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如催化转化、环境净化等。
本文将介绍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优势。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通常包括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种。
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将银原子聚集成纳米尺寸的颗粒,如溶胶-凝胶法、溶液法、溶剂热法等。
Ag纳米线聚合物复合纳米材料的静电纺丝法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图9 抗菌性实验测试:(a)琼脂培养基,(b)液体培养基
分析上图,对各个培养基中细菌菌落数进行对比可知,没 有添加电纺丝样品和加入未经紫外线降解处理的样品都不 具有杀菌效果;而加入经紫外线降解处理15min的样品的培 养基中,菌落数明显较少,可以证明其有杀菌性能。对处 理后的电纺丝做紫外可见光测试,可以发现其银纳米颗粒 没有损失。
图4 双甘氨肽模板法合成的单晶银纳米片
Jianhui Yang,et.al, Glycyl Glycine Templating Synthesis of Single-Crystal Silver Nanoplates.[J]. CRYSTAL GROWTH & DESIGN, 2006,(6),9, 2155-2158.
表1 含纳米银粒涂料的抗菌性能
张文钲, 王广文, 等. 纳米银抗菌材料研发现状[J]. 化工新型材料,2003, (31), 2, 42-44.
不同抗菌物质的杀菌效果
图1 纳米银粒、磺胺嘧啶银和硝酸银杀菌作用比较 张文钲, 王广文, 等. 纳米银抗菌材料研发现状[J]. 化工新型材料,2003, (31), 2, 4244.
图11 静电纺丝合成复合纤维的示意图
静电纺丝过程中所用的银纳米线是在纺丝前用水热法制备 的。将制备的银纳米线与聚合物溶液充分混合形成电纺液 进行静电纺丝合成复合纤维膜。采用静电纺丝是因为其工 艺简单,操作方便,成本较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Polymer Ag
Nanocable model
(a)银纳米线在电纺丝中横向分布
图3 140 ℃不同反应时间下所得产物的SEM 和TEM 照片
常鹏梅,陈亚芍,等.醇热法合成单晶银纳米线及其表征[J]. 化学学报, 2009(69) ,6, 523-528.
纳米银的制备及应用
制备方法粒径/nm 特点机械球磨法20方法简单,设备成本高,易团聚蒸发冷凝法7~75产物纯度高,粒径可控,但设备成本高,易团聚激光烧结法50产物纯度高,设备成本高化学还原法10工艺简单产率高,但粒径分布宽,难分离微乳液法50~100粒径尺寸可控溶胶-凝胶法20粒径小,纯度高,但时间长,成本高微生物还原法2~10原料来源广,产物不易团聚植物还原法18~39技术方便,无污染银是在金和铜之后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1],它以硬币、容器、溶液、箔、缝合线和胶体等多种形式存在。
对于银抗菌性能的应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自19世纪以来,银基化合物一直被应用于抗菌领域[2]。
近年来,人们利用各种方法制备出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纳米银颗粒,研发出多种纳米银产品,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带来积极的影响[3]。
纳米银被认为是最常用的工程纳米材料,如抗菌纺织品[4]、食品包装用聚合物膜[5]、涂料和颜料[6]、水处理[7]或空气处理[8]的过滤器等。
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纸质产品已经不只限于作为书写和印刷材料,例如:利用纳米银的抗菌功能可以制备出具有抗菌功能的纸制品;以纸基材料制备的纳米纤维素直接或经改性后用于制备可应用于抗菌、催化等领域的载银纳米纤维素。
1纳米银的制备根据反应机理的不同,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生物法三大类。
表1中对几种制备纳米银颗粒的方法进行了对比。
物理法的优点是制备的银纳米颗粒分布均匀,在制备载银薄膜时不会产生溶剂污染[9]。
与物理法相比,化学法采用的设备简单,易于制备尺寸更小的纳米银颗粒。
另外,一些化学法可以控制纳米银颗粒的形状,但是化学方法的产量低,通常需要添加一些还原剂和稳定剂,以合成银纳米颗粒。
以上两种纳米银的制备途径伴随着一些问题,如设备昂贵、有毒和对环境有害等。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研究人员一直专注于通过自然发生的绿色路线来合成纳米银,因此生物法制备纳米银应运而生。
聚合物互穿网络负载纳米银的制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聚合物互穿网络负载纳米银的制备一、前言部分近年来,以纳米银粒子填充聚合物合成功能性复合材料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已经报道的聚合物有聚乙烯醇、聚吡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
纳米复合材料由于分散相与基体相之间的界面面积特别大,如分散相粒径为15~20nm 时,其界面面积高达160~640m2/g ,当分散相和基体的性质充分结合起来时,将对基体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特殊的作用。
银/聚合物复合材料同时具有了纳米银和聚合物的优良特性,并赋予材料一些特异或新的功能,从而使其在光子学、电子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材料学等诸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因此其制备与应用己经成为目前纳米材料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课题。
二、主题部分2.1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1]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当前纳米材料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法、界面聚合法和空穴法等。
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其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2.1.1 原位法原位法包括原位聚合法和原位生成法。
前者就是首先合成出纳米银粒子,然后将纳米微粒与单体混合均匀,在适当条件下引发单体聚合。
一般仅限于0-3 型纳米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即将纳米银粒子分散到常规的三维固体中) 的制备。
原位合成法既适用于0-3 型复合材料也适用于0-2 型复合材料(即将纳米银粒子分散到二维的薄膜材料中) 的制备。
2.1.1.1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的聚合方式有悬浮聚合、分散聚合和乳液聚合(包括无皂乳液聚合、种子聚合) 等。
此法的技术核心是将功能纳米微粒和单体充分接触(螯合或通过分子保护剂等进行连接) ,然后使单体在微粒表面原位聚合,所得的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具有很好的纳米分散相。
乳液聚合是原位聚合法常用的手段之一。
乳液聚合法制备银/聚合物核壳复合粒子可采用直接包覆法,即将纳米粒子直接放入水中,加入单体和引发剂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当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包覆在纳米粒子周围,形成复合粒子。
纳米银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纳米银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纳米银在新型催化剂、灭菌材料、电子浆料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研究纳米银的条件温和、工艺简便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分别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还原法和苦菜提取液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考察了制备条件对纳米银的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以丙三醇为溶剂、以PVP为还原剂、以AgNO3为前驱体制备纳米银,用紫外-可见光谱跟踪纳米银的形成和长大过程,考察了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水、碱和葡萄糖对纳米银的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作用。
结果表明:加入少量的水会加快纳米银的形成速率,得到的纳米银水分散液稳定性较好;随着水含量的增加,纳米银的粒径变大,浓度减小。
加入碱能够加快纳米银的形成速率,但纳米银的粒径略变大、浓度也变大,纳米银在反应混合液中的稳定性较好,但将纳米银分离出来重新分散在水中后会发生聚沉。
加入葡萄糖所得纳米银的粒径基本不变,浓度增大,稳定性增强。
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1h,用聚乙烯吡咯烷酮还原法制得的纳米银平均粒径20nm,形貌近似球形,分散性较好。
以苦菜提取液为还原剂和保护剂,AgNO3为前驱体制备纳米银,用紫外-可见光谱跟踪纳米银的形成和长大过程,研究了 AgNO3浓度、反应时间、温度、pH、苦菜提取液添加量、氯离子浓度、表面活性剂等对得到的纳米银的粒径和稳定性的影响作用,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对制得的纳米银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AgN03浓度的增大,纳米银的特征吸收峰红移,吸光度增大。
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纳米银的特征吸收峰位置略有红移,吸光度在逐渐增大。
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生成的纳米银浓度越大,但苦菜提取液中的高分子物质发生副反应造成反应混合液的浊度增大。
pH=6.8时,得到的纳米银的粒径分布最为均匀。
随着苦菜提取液添加量的增加,得到的纳米银浓度增大,稳定性也增强,但苦菜提取液引入的氯离子对产物的影响作用也增强。
在提取液不变的情况下,外加少量Cl-(40ug)对纳米银的制备几乎没有影响;但随着外加Cl-量的增加,纳米银的粒径增大、浓度减小、稳定性减小,出现团聚现象且溶液浊度增加。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品质和健康有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抗菌材料的研究成为了当前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
其中,纳米银作为优秀的抗菌材料,具有极强的杀菌效果、高效性和广泛适用性,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食品包装、纺织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同时阐述其抗菌作用的性能研究进展。
一、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银复合材料是一种由有机或无机表面活性剂、聚合物或其他基质和纳米银组成的复合材料。
纳米银粒子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分散性和杀菌活性,能加强材料的抗菌性能。
下面将介绍制备纳米银复合材料的三种主要方法。
1. 化学还原法化学还原法是将银离子还原为纳米银颗粒的一种方式。
通常,银离子在还原剂的作用下还原为银原子,进一步形成纳米银颗粒的过程。
化学还原法因具有制备快、纳米银颗粒粒径可控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
该方法的缺点是需要大量的还原剂,且还原剂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2. 共沉淀法共沉淀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将银离子和基质中的化合物一起沉淀,形成纳米银颗粒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添加还原剂。
但是相对于化学还原法,共沉淀法的还原剂使用量较小,对环境污染较小。
3. 微波辅助还原法微波辅助还原法是一种将微波辐射能量作为还原剂的方法,是在较短时间内形成纳米银颗粒的一种工艺。
优点是操作简单,制备速度快,且颗粒形态较规则。
二、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纳米银复合材料在抗菌性能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优势。
其原理是纳米银颗粒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或细胞膜,导致其死亡。
以下几个方面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研究的重点。
1. 抗菌性能测试抗菌性能的测量常用是通过菌落计数法和滴定法。
其中菌落计数法是新兴的应用技术之一,其基本原理是根据细菌在固体上的生长情况来确定杀菌剂的杀菌效果,具有可视化和分析性较好的优点。
2. 抗菌机理研究抗菌机理研究旨在探究纳米银颗粒与菌体的相互作用,了解其抗菌效果的本质。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概述8篇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概述8篇第1篇示例:纳米银催化剂是一种具有很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化学合成、环境治理等领域。
其制备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将对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进行概述。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溶液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
溶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制备方法。
下面将具体介绍一下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准备所需的原料和试剂,包括硝酸银、还原剂、表面活性剂等。
硝酸银是制备纳米银催化剂的主要原料,还原剂用于将硝酸银还原成纳米银颗粒,表面活性剂可以调控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和大小。
接着,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硝酸银和还原剂混合溶解于溶剂中,加热搅拌使其充分混合。
在混合溶液中加入适量的表面活性剂,再进行搅拌混合。
然后,控制温度和反应时间,促使硝酸银被还原成纳米银颗粒。
在反应结束后,用适当的方法将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分离出来,通常采用离心沉淀、过滤等方法。
得到纳米银颗粒后,进行洗涤去除残余的试剂和表面活性剂。
将纳米银颗粒经过干燥处理,得到纳米银催化剂。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备过程中要控制好各反应条件,如温度、pH 值、搅拌速度等,以确保纳米银颗粒的形貌和大小均匀一致。
还可以通过控制还原剂的种类和浓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等因素来调控纳米银催化剂的性能。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溶液法、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溶液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通过控制合适的反应条件和原料配比,可以制备出具有高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纳米银催化剂,为其在化学合成、环境治理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可靠的支撑。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对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所了解。
第2篇示例:纳米银催化剂是一种应用广泛的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纳米银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选择性和可重复使用等优点,在有机合成、环境保护、生物医药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并且在过氧化氢的可见光催化分解等方面也有重要的应用。
纳米银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方法包括化学还原法、溶剂热法、微波辅助法、溶胶-凝胶法等。
P(DMAEMA-AMPS)基纳米银(镓)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的开题报告
P(DMAEMA-AMPS)基纳米银(镓)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目前,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针对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其中,纳米银作为一种新型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抗菌、防腐、净化水源等,逐渐成为被广泛应用的一种纳米材料。
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因为纳米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反应活性,过度使用或不当处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使用环境友好的合成材料与纳米银结合形成复合材料,是防止纳米银引起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有效解决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合成P(DMAEMA-AMPS)基复合材料来结合纳米银,通过复合材料的合成来实现对纳米银的稳定和抗菌性能的提升,以期推进纳米银技术的应用。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1.合成P(DMAEMA-AMPS)基复合材料:通过反应合成获得含有AMPS和DMAEMA的交联凝胶,并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控制交联凝胶的孔隙结构和孔径大小。
接下来再通过交联凝胶表面的试剂基团与纳米银之间发生静电吸附反应制备交联凝胶和纳米银的复合材料。
2.表征合成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所合成的复合材料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利用电子制药仪、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仪等仪器对复合材料的抗菌性能、膜通透性进行性能测试。
三、研究意义及创新点本研究通过控制交联凝胶表面的试剂基团与纳米银之间的静电吸附反应合成了P(DMAEMA-AMPS)基纳米银(镓)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结构和性能分析。
研究结果可以为环境友好型纳米银材料的制备提供一种可行的途径,同时可有效提高其稳定性和抗菌性能。
开题报告-纳米银涂层
Jun Sung Kim等提到纳米银的抗菌 浓度却很低,例如,对酿酒酵母菌抗菌 浓度为0.7ng/ml(0.7ppb),大肠杆菌为 0.35ng/ml(0.35ppb),金黄色葡萄球菌 为3.5ng/ml(3.5ppb)
Chambers C提到在含银在35ppb浓度 下,细菌对银离子相当敏感。
在这些浓度下,对上述细胞都未有 影响。
但在重要器官银含量较高,肝中平 均为90.4ppb(16.4–357.2),脾中平 均为27.9ppb(2.9–268.9),但这些 器官的功能和组织学观察都没发现病 理改变。
Brutel dela Riviere A研究的带 有银涂层的心脏瓣膜假体安装在人体 后,血液中银浓度为平均为4ppb,他认 为低于10ppb为安全浓度。
纳米银粒子因具有大的表面积比及 持久的释放银离子能力,故比银粒子有 更强的杀菌能力。最近几十年成为研究 的焦点,已经用于国内临床的产品有: 纳米银凝胶、纳米银敷料、纳米银手术 器械等,纳米银凝胶主要用于生殖健康、 皮肤外用。
正在研制中的有纳米银生物海绵、 纳米银聚-氨酯胆管内支架、纳米银小肠黏膜材料,纳米银/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复合材料等。限制纳米银大量 引用于临床产品的原因是对它的毒性 问题的担心。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银很早就被人们用来治疗感染、加速 伤口愈合、净化水、保存食物等。上世 纪八、九十年代已经有银医用制品应用 于临床,如含银骨水泥,表面涂有银的 关节假体,银涂层导尿管、银涂层腹膜 导管、银涂层心脏瓣膜导管、银涂层中 心静脉导管、银涂层手术缝合线、银涂 层不锈钢螺钉等。临床应用表明杀菌效 果良好,罕见有银中毒的病例发生。
各组织中 银含量增 高明显, 但在不引 起细胞毒 性范围内
各组织中 银含量极 少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的开题报告
纳米银的制备及其药效学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化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同时,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材料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纳米材料具备很多优异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如比表面积大、可调控性等优点,且在生物体内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其中,纳米银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有很多种,如溶胶凝胶法、共沉淀法、光化学还原法、微乳液法等,但目前最常用的还是溶胶凝胶法。
纳米银的生物活性主要集中在其表面,与其形状、大小、表面有关,纳米银可对生物体内的细胞膜、遗传物质和其他生化分子进行物理交互作用,因此被认为是一种较为优秀的抗菌剂。
近年来,随着纳米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其药效学研究也逐渐深入。
研究发现,纳米银可以有效地抑制常见病原菌和抗药性菌的生长繁殖,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因此,本研究旨在系统地探究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及其在药效学研究方面的应用。
二、研究目的1. 系统地了解纳米银的基本特性、制备方法及其药效学研究的现状。
2. 探究纳米银的药理学机制,分析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
3. 通过实验验证纳米银的生物活性,寻找其在药物开发中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内容1.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和表征方法(1) 溶胶凝胶法的制备过程和操作方法。
(2)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制备的纳米银进行表征。
2. 纳米银的药理学特性研究(1) 通过体外抑菌实验和细胞毒性实验验证纳米银的生物活性。
(2) 探究纳米银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机制,重点研究其抗菌、抑炎、免疫调节等方面的药理学特性。
3. 纳米银的应用前景(1) 从生物医学、食品安全、环保等角度探究纳米银的应用前景,并归纳总结其应用领域和前景。
(2) 结合现有文献,分析纳米银在医药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的开题报告
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的开题报告1. 背景纳米银作为一种重要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导电性等特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卫生和健康的关注,纳米银在医疗、食品、饮用水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其中,纳米银胶体作为一种悬浮在水溶液中的纳米银颗粒,由于具有高度分散稳定、易于加工制备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电子器件等领域。
液相还原法是制备纳米银胶体的常用方法之一。
该方法以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生成纳米银颗粒,并通过表面分散剂等添加剂稳定纳米银胶体,可控制纳米银颗粒的大小和形状。
因此,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成为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之一。
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探究不同还原剂、分散剂等条件对纳米银胶体性质的影响,分析其在抗菌、导电等方面的应用价值。
3. 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选择适宜的还原剂、分散剂等试剂,并优化它们的用量和反应条件。
(2)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银胶体进行表征,分析其大小、形状和分散度等性质。
(3)考察纳米银胶体在抗菌、导电等方面的应用性能。
3.2. 研究方法(1)试剂准备及检测:纯化水、氨、乙醇、硼酸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2)纳米银胶体制备:选定适宜的还原剂、分散剂等试剂,并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纳米银胶体。
(3)纳米银胶体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制备的纳米银胶体进行表征,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4)应用性能测试:根据制备的纳米银胶体的性质,进行抗菌、导电等方面的应用性能测试。
4. 预期成果(1)成功制备具有一定大小、形状和稳定性的纳米银胶体。
(2)深入了解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的影响因素,并对其性能进行评价和分析。
(3)为纳米银胶体在抗菌、导电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5. 研究意义(1) 研究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银胶体的方法和影响因素,有效促进纳米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
电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的开题报告
电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复合材料已经成为研究热点。
电子聚合物是一种具有高分子量和高导电性的材料,可以用于制备复合纳米纤维。
复合纳米纤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高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主要用于能源、催化、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因此,研究电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开展方案1.研究内容:(1)电子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2)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研究制备条件和工艺参数对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
(3)对复合纳米纤维的电学、力学和导电性能等进行测试和研究。
(4)探索复合纳米纤维的应用前景。
2.开展方案:(1)制备电子聚合物选择具有较强电导率的电子聚合物,如聚苯胺等,采用化学聚合法制备高分子电子聚合物,并采用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对电子聚合物进行表征。
(2)制备复合纳米纤维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复合纳米纤维。
优化静电纺丝参数,例如电压、流速、距离等,控制纤维直径和形貌,制备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纳米纤维。
(3)测试和研究复合纳米纤维的性能对制备获得的复合纳米纤维进行电学、力学和导电性能性能测试,探索复合纳米纤维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进展和预期结果目前,电子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制备的研究已经展开,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组成成分的表征也在不断进行。
预期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出纤维直径均匀、形貌较好的复合纳米纤维。
同时,预期测试和研究的复合纳米纤维的性能,也能为复合纳米纤维在能源、催化、传感器和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持和参考。
高浓度水相纳米银制备开题报告
纳米银材料具有普通块状材料所没有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宏观量子隧道效应,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等性质,因此在光电,超导,抗菌,催化等领域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应用价值,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新型材料。
纳米银的制备方法各种各样,根据分类依据的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同:按照反应条件不同可以分为 射线辐射法、超声还原法、光化学还原法和电极电解法等;按照其制备机理不可分为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按制备过程中物质的状态不同可分为气相法、固相法和液相法。
本实验采用的是液相化学法:在液相条件下将各种实验原料进行充分混合后,加入适当的保护剂,通过调节反应物的浓度、投料顺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工艺参数,在分子甚至原子的基础上制备具有一定粒径分布及形貌特征的新型纳米材料。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实验流程简单,制备工艺成熟,易于工业放大,纳米粒子的形貌、尺寸可控。
纳米科技是影响未来人类生活的世界三大新科技之一,是与生命科学、信息技术、能源科学并重的21世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领域。纳米技术作为引领下一代技术发展的主导技术,其巨大的潜在利益和发展前景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引起了各国的激烈竞争。近年来,纳米研发投入一路攀升,研发成果不断涌现。就整体研发实力而言,美国和日本一路领先,德国紧随其后,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则迅速追赶,进步显著。[1]
3.2工艺方案
硝酸银作为银源,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保护剂,水和乙醇的混合物作为溶剂,10%的水合肼作为还原剂,利用双进泵采用双注法进料,在水域恒温下反应得到纳米银。通过粒度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超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大型精密仪器的检测来表征纳米银。用1mol/L的NaOH调整PH值,测定不同PH值对纳米银粒度、转化率等的影响;调整进料速度来控制反应速度,测定不同进料速度对纳米银粒度、转化率等的影响;改变pvp的分子量大小,形成保护剂的不同,测定不同分子量的pvp对纳米银粒度、转化率等的影响。
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纳米银与四氧化三铁的开题报告
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纳米银与四氧化三铁的开题报告1.研究背景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分散型纳米颗粒已经成为了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
然而,纳米颗粒的分散性是构建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新型的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在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纳米颗粒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重要因素。
因此,研究纳米颗粒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将研究纳米银与四氧化三铁的相互作用及其在制备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探索不同制备条件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变化规律。
2.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1)探究纳米银与四氧化三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2)制备纳米银/四氧化三铁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3)研究不同制备条件下纳米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变化规律。
3.研究方法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表面活性剂结合的方法构建纳米银/四氧化三铁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制备纳米银:采用还原法制备纳米银;2)表面改性:采用表面活性剂改性纳米银;3)构建纳米复合材料:将改性纳米银溶液与四氧化三铁溶液混合,去除溶剂、干燥,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分别采用X光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等技术分析不同制备条件下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和粒径分布情况;同时使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测试技术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光学、电学性质。
4.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将预期获得:1)纳米银与四氧化三铁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2)成功构建纳米银/四氧化三铁分立型纳米复合材料;3)探究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条件对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高温下以有机物为配位体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的开题报告
高温下以有机物为配位体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纳米材料因其具有出色的物理、化学、光学以及生物学性质,已经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过程中,配位化学作为一种有效的制备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纳米材料的合成。
其中,以有机物为配位体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氧化锌和银是重要的功能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例如,氧化锌在电子学、光电子学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而纳米银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抗菌性以及光学性质,广泛应用于电路板、防伪包装、医疗设备等领域。
因此,开发高效、绿色、经济的制备方法,制备具有高品质的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以有机物为配位体系,通过高温合成方法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探索不同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对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制备的影响。
(2)研究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如何影响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的形貌、组成以及光学性质等方面的性能。
(3)优化制备条件,制备具有高品质的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
本研究将主要采用高温合成方法,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技术手段对所制备的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进行表征。
同时,利用光学性质测试仪器对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进行研究。
3. 预期结果及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将获得以有机物为配位体系制备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的新方法,同时探索了不同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对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制备的影响,研究有机物如何影响纳米材料的形貌、组成以及光学性质等方面的性能,并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
预期结果包括:(1)获得纳米氧化锌和纳米银的高质量制备方法。
(2)对纳米材料的形貌、组成、以及光学性质等进行系统研究,深入探究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的影响机理。
(3)为纳米材料的应用提供基础研究支持,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
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的开题报告
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的开题
报告
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是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由银纳米颗粒和
聚咔唑基团组成。
银纳米颗粒是一种具有优异光学、电学和生物学性质
的纳米材料,可以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聚咔唑基团是一种常用的聚
合物,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热稳定性和耐化学腐蚀性能。
本文主要研究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的合成、表征和性能。
1. 合成方法
目前,制备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主要采用化学还原法和电化学法。
其中,化学还原法是指在聚咔唑基团的模板作用下,利用还原剂将
银离子还原为纳米银颗粒。
电化学法则是利用电化学把纳米银离子还原
到聚咔唑基团中。
2. 表征方法
常用的表征方法有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
SEM和TEM可以观察银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大小,UV-vis可以确定银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XPS可以测定样品中银元素的化学价态。
3. 性能研究
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和生物学性质。
例如,其具有较高的抗菌性和抗氧化性,可以被应用于制备抗菌医用材料
和生物传感器等。
此外,由于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该
复合材料也可以被用于制备光学器件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传感
器等。
总之,银@聚咔唑纳米结构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医药、光
电子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银纳米复合纤维的开题报告
静电纺丝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材料因其优异的导电性、热稳定性、抗菌性能和强度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
其中,纳米银作为一种出色的导电剂和抗菌剂,可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
目前,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有许多,如溶液混合法、溶胶凝胶法和电沉积法等。
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一些缺陷,如制备过程繁琐、操作复杂、制备效率低等问题。
因此,开发一种简单、高效、成本低的制备方法,对于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材料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的方法,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将聚酰亚胺和银纳米颗粒混合后制备成复合纤维,并研究其导电性、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等。
三、研究内容:1. 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溶液;2.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3. 对制备的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进行表面形貌、结构和物理性能的表征;4. 测定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的导电性、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
四、研究方法:1. 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溶液,控制其浓度和粘度;2. 利用静电纺丝装置制备复合纤维,调节射丝液流速、高压电位和收集器转速等参数,控制纤维直径和形态;3.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红外光谱仪(FTIR)等表征仪器对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进行形貌、结构和理化性能的表征;4. 利用四探针测试仪、万能试验机和细菌培养法等对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的导电性、力学性能和抗菌性能进行测试。
五、预期结果与意义:预计静电纺丝制备的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纤维具有较高的导电性能和力学性能,并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
该研究成果对制备聚酰亚胺/银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发该类复合纤维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聚合物互穿网络负载纳米银的制备一、选题的背景、意义纳米金属粒子的纳米尺寸所赋予的独特性能,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方已得到科学界广泛关注。
纳米银粒子属于准零维纳米材料范畴,具有很高的面活性、表面能和催化性能,可广泛由于催化剂材料、电池电极材料、低温热材料、导电浆料、抗菌材料、医用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乳液合制备纳米银/聚甲基丙烯酸甲醋复合粒子,可以实现各组分的优势互补,经有效地利用昂贵纳米银粒子组元的独特性能,是高表面能纳米银粒子稳定化有效途径,因此在抗菌、自洁净、抗静电、电磁屏蔽、细胞分离、蛋白质分离、催化剂等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1]。
纳米金属粒子/高聚物复合材料的功能化特性使其在导电薄膜、光学滤波料、X射线光刻掩膜材料、光记录材料、催化介质材料以及纳米有机电解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纳米粒子的催化特性,并用高聚物作为载体,既能发挥纳米粒子的高催化性和选择催化性,又能通过高聚物的稳定性使之具有长效稳定性。
常用的纳米金属粒子催化剂主要有贵金属(Pt、灿、Ag、Pd 等)利用纳米金属粒子的导电性,可以制成导电涂料,导电胶等,如用纳米银代替超声引发乳液聚合同步原位合成纳米A留聚合物复合粒子的研究微米银制成导电胶,可以节省银的用量。
若在化纤制品中加入金属纳米粒子既可以解决其静电问题,提高安全性,又能赋予化纤制品杀菌性。
利用金属纳米粒子的低熔点性质,如纳米银粒子熔点可降低到100℃,制成的导电浆料可以在低温下进行烧结。
利用某些纳米金属粒子的抗菌性,可将复合材料用作医用材料,如医用纱布中加入纳米银粒子可以消毒杀菌[2-3],从而显示出银粒子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方面的巨大潜力。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2.1纳米复合材料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的物质组合而成、用于获得具有某种特殊性能或良好综合性能的材料。
1950年,美国专利首次报道了“纳米复合材料”。
1954年,Roy最早提出了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
纳米复合材料[4]则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固相至少在一维以纳米级大小(Inm一loonm)复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这些固相可以是非晶质、半晶质、晶质或者兼而有之,而且可以是无机、有机或二者都有。
纳米复合材料[5]也可以是指分散相尺寸有一维小于100nm的复合材料,分散相的组成可以是无机化合物,也可以是有机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通常是指陶瓷、金属等;有机化合物通常是指有机高分子材料。
当无机纳米材料为分散相,有机聚合物为连续相时,就是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与常规的聚合物/无机填料复合体系不同,不是有机相与无机相的简单混合,而是两相在纳米尺寸范围内复合而成。
由于无机相与有机相之间界面面积非常大,界面间具有很强的相互作用,产生理想的粘接性能,使界面模糊。
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不仅具有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性质,而且无机物的刚性:、尺寸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与聚合物的韧性、加工性及介电性能揉合在一起,产生许多特异的性能,在电子学、光学、机械学、生物学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6]。
2.2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纳米粒子具有纳米效应,比表面积较大,表面原子数目多,表面存在很多悬空键,具有不饱和性质,并且纳米粒子与基体间有很强的界面相互作用,因此,纳米复合材料具有比相应的宏观或微观复合材料更优异的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除了具有常规复合材料所有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7-10]:(l)物理力学性能:强度大、弯曲模量高;高摩擦和耐磨耗性;抗蠕变、抗疲劳特性等。
(2)热性能:热变形温度高;热膨胀系数低;耐热性好等。
(3)光学性能:高光泽度和良好的光学透明性;优异的杀菌保洁性能;防紫外、抗老化特性;光吸收性能等。
(4)其它:高阻透性和阻燃窒息性;电解质的高导电率;明显改进颜料着色性;改进电性能、磁性能;很高的各向异性;显著的吸附性能;优良的尺寸稳定性、可加工性、介电性能等。
纳米复合材料以其优异的性能而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成为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新型材料。
2.3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制备[11]金属/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在当前纳米材料研究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主要有原位法、界面聚合法和空穴法等。
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与其结构和性能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2.3.1原位法原位法包括原位聚合法和原位生成法。
前者就是首先合成出纳米银粒子,然后将纳米微粒与单体混合均匀,在适当条件下引发单体聚合。
一般仅限于0-3 型纳米银/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即将纳米银粒子分散到常规的三维固体中) 的制备。
原位合成法既适用于0-3 型复合材料也适用于0-2 型复合材料(即将纳米银粒子分散到二维的薄膜材料中) 的制备。
(1)原位聚合法原位聚合法的聚合方式有悬浮聚合、分散聚合和乳液聚合(包括无皂乳液聚合、种子聚合) 等。
此法的技术核心是将功能纳米微粒和单体充分接触(螯合或通过分子保护剂等进行连接) ,然后使单体在微粒表面原位聚合,所得的银/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中具有很好的纳米分散相。
乳液聚合是原位聚合法常用的手段之一。
乳液聚合法制备银/聚合物核壳复合粒子可采用直接包覆法,即将纳米粒子直接放入水中,加入单体和引发剂进行无皂乳液聚合,当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包覆在纳米粒子周围,形成复合粒子。
另一种更为常见的方法是预处理包覆法,即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以减小纳米粒子的表面极性,提高纳米粒子和高分子之间的亲和性,从而增强包覆效果。
此时,乳液聚合是在含有纳米粒子和增溶单体的表面活性剂胶束之中进行的。
由于强烈的搅拌和乳化剂的分散作用,使纳米粒子和反应单体都被分散成纳米大小的粒子,当聚合物分子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包覆在纳米粒子周围,形成复合粒子。
(2)原位生成法纳米银可通过不同技术在聚合物基体中原位生成,从而形成复合微粒。
例如,以水凝胶等为载体,吸附银离子后用还原剂还原。
Yakutik等在水凝胶存在下,以K-Na-酒石酸为还原剂,在自组装的过程中可以形成10~15nm 的球形初级粒子。
Khanna等在聚乙烯醇水溶液中,分别用水合肼和甲醛次硫酸氢钠(SFS) 将银离子还原成纳米银粒子,从而制备出银/聚乙烯醇复合膜,复合膜中银粒子的晶型为立方结构,粒径不超过10nm。
预先制备出聚合物微粒,使其与银离子形成络合物后,再用还原剂将银离子还原同样可以形成复合材料。
Huang等在水溶液中使壳聚糖与银离子络合,再用硼氢化钠(NaBH4 ) 还原得到了银/壳聚糖复合微粒。
透射电镜测试结果表明,银/壳聚糖复合微粒比其他贵金属(金、铂等)/壳聚糖复合微粒的平均粒径稍大且更为均匀。
Singh等首先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溶液中,用过氧化苯甲酰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然后,在体系中加入银离子并使之还原为纳米银粒子,可以得到银粒子均匀分散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复合微粒,所得复合微粒的粒径在410~425nm另外,在一定溶剂和表面活性剂存在下形成聚合物微滴,并使银离子在微滴外层的胶束上聚集,然后用化学还原法将Ag+还原成Ag0,且在此特定区域生长出纳米银粒子的晶核,晶核在酸性条件下逐渐生长形成纳米银粒子。
Wang 等在DMF 溶液中,加入含有巯基的表面活性剂OP-10,成了淀粉微液滴;然后加入硝酸银水溶液和还原剂,使银在淀粉微液滴外层的巯基上聚集成核,形成了淀粉/银核壳复合粒子。
此方法中,巯基为外层银壳的生成提供了成核场所,在合成复合粒子中起关键作用。
在体系中加入α-淀粉酶使淀粉分解,则可形成空心的纳米银粒子。
2.3.2离子交换法将含有银离子的溶液与阴离子交换树脂(R- H+ ) 相混合,经多次洗涤并于100 —200 ℃条件下烘干,得到树脂/氧化银复合材料( [R(Ag2O) ] - H+) ;再在水溶液中用还原剂将复合材料中的Ag+ 还原为Ag0,得到树脂包覆纳米银的复合粒子。
Nath 等以银氨溶液( [Ag (NH3 ) 2 ] +NO3- ) 为前驱体,在银氨正离子表面包覆了一层带负电荷的聚苯乙烯粒子,然后加入硼氢化钠还原并应用离子交换法合成出了Ag/S 核壳复合粒子。
2.3.3界面聚合法[12]首先将含有一定盐的水溶液与含有纳米银粒子的有机溶剂相混合;然后在油P水不互溶体系中加入聚合物单体和引发剂,则单体即在油P水界面聚合。
在聚合过程中,产生的界面压力会推动纳米银粒子进入聚合物微粒中,从而形成核壳复合微粒。
Marcela 等首先将硫酸铵水溶液与含有纳米银粒子的甲苯混合,然后将苯胺溶入体系中,则苯胺随即在甲苯/水的界面聚合,同时纳米银粒子参与聚合过程,被带入到聚苯胺微粒中并得到均匀分散。
控制不同反应时间可以得到不同结构的纳米复合微粒。
2.3.4空穴法空穴法是首先将聚合物制成多孔材料,孔可以在聚合物表面形成“空穴”,也可以贯穿聚合物网络而形成“隧道”。
然后将制备好的纳米银粒子填埋在“空穴”中或镶嵌在“隧道”里。
三、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研究难点,预期达到的目标通过研究比较我选择以下的合成路线[13](1)银溶胶的制备0.001M的单宁酸和0.1M 的醋酸钠溶液加热至60 ℃并搅拌,逐滴滴加0.001MAgNO3溶液。
当混合物颜色逐渐加深至橙红色时,形成稳定的银溶胶。
反应的关键是控制AgNO3溶液的滴加速度和加入量。
其反应机理如下:6AgNO3 +C76H52O46+3Na2CO3→Ag↓+C76H52O49+6NaNO3+3CO2(2)Ag/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和结构分析制备一定浓度的高分子溶胶,将新制备的银溶胶在搅拌的条件下加入溶胶中,其混和溶液在室温下静置5分钟后后倒入模具中。
室温下放置6天,形成平整的纳米Ag-高分子复合材料膜,膜厚大约为0.5mm,试样尺寸为100mmx100mm。
用透射电镜(TEM)和电子束衍射对这种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
3.2研究难点(1)纳米微粒由于比表面积极大和表面不饱和键较多,具有很高的表面能,所以极易团聚。
如果纳米金属微粒发生团聚,则其光、电、磁等性质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不能表现出纳米微粒的特殊性能。
因此制备纳米金属复合物的关键是纳米微粒的均匀分散技术。
(2)按上法制备的复合溶胶其银含量仍然很低,约在十万分之一左右,还要经过反复的浓缩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3.3预期达到的目标(1)通过控制合适的实验工艺,用溶胶-凝胶法可以制备纳米Ag均匀分散的Ag/高分子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2)在合适的Ag 浓度时,Ag/高分子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室温和低温电阻率得到提高,尤以低温下更加明显。
(3)利用库仑阻塞效应的原理,结合纳米颗粒的特性,可以设计绝缘性能优异的新型复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