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的区别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模板一、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目的含义及区别1、历史背景历史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它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比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二是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主要包括国内外的经济背景、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等。
他们所包含的知识点分别如下: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原因(一)原因主要包括内因(主观)、外因(客观)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
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内外因属于社会、国家等人的意识很难起决定作用的大范围历史概念时,那么它们是专指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这就区别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3、目的,动机目的是想要达到的地点或境地;想要得到的结果。
它常常用“为了……”的介词结构表示。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得较为直接,较为主观些,并且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二、特点与特征;性质与实质含义与区别1、特点与特征特点就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的地方,通俗地讲就是与众不同的地方。
高考历史方法之背景条件原因类
高考历史方法之背景、条件、原因类一.题型解读“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二、方法总结1、时代背景分析法依据时间来判断时代背景。
时间不仅指具体的哪一年,还包括时期、人物生活年代等能够代表时间的人和事。
然后套用下列公式。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
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1)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经济相对落后、生活贫困;(2)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3)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2、因素分析法。
往往使用小事件或小现象,找出和问题相关的诸多因素,按每个因素去分析。
1:每一声呐喊都是时代的强音,每一次呼号都是智慧的结晶。
标语、口号作为意识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一种反映。
它不但折射着时代精神,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本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60 集历史文化类专题片《口号振奋中国》串起了中国近现代发展进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关键词的辨析
背景、原因、 背景、原因、条件与目的
• 背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实 背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际上包括原因和条件 • 例:新航路开辟发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 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相同,但原因侧重于“ 原因和条件:含义基本相同,但原因侧重于“为什 即必要性,而条件侧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么”即必要性,而条件侧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 此外:条件使用范围较之于原因要小一些。 此外:条件使用范围较之于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 事件或革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不能用其表述, 事件或革命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就不能用其表述,只 能用原因。 能用原因。 例:英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和条件
效果、结果和后果 效果、
• 效果:指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 效果:指由某种力量、 多指好的) 的结果(多指好的)属褒义 •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 结果:是在一定阶段, 的最后状况。 的最后状况。属中性词 • 后果: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 后果: 多用在坏的方面)
意义、 意义、影响和作用
• 目的:要想达到的境地或想要的结果, 目的:要想达到的境地或想要的结果, 实质上也是原因, 实质上也是原因,只是在语气上表现的 更为直接主观, 更为直接主观,一般都属于直接原因 • 例:洋务运动的目的
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
• 根本原因:指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 根本原因:指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 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如生产力、经济基础、 。(如生产力 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如生产力、经济基础、生 产关系、阶级本质等) 产关系、阶级本质等) • 题干中的表述方式: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根源 题干中的表述方式:根本原因、决定性因素、 关键原因、立足点、 是、关键原因、立足点、著眼点等 • 直接原因:诸多原因中离事件发生最近的、最直接 直接原因:诸多原因中离事件发生最近的、 • 的(表面现象找) 表面现象找) • 题干中的表述方式:直接原因、出发点、导火索是 题干中的表述方式:直接原因、出发点、 直接原因的一种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的区别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的区别一直很困惑,历史当中的原因、条件和背景之间到底该怎么区分,看了这篇文章算是有点明白了。
有这样一道题目: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有①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③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④直奉军阀的勾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首先应弄清历史背景与历史原因、历史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历史背景范围最宽,历史原因次之,历史条件再次。
一般情况下,前者包括了后二者。
①②③是北伐战争的条件,也是历史背景,关键是如何理解④。
为扑灭革命势力,直奉军阀结成了反革命联合战线,一方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另一方面准备南下进攻广州革命政府,这实际上是北伐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也是背景。
如将本题的历史背景改为历史条件,则④不能入选。
点悟:易错点在于分不清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条件之一也是背景之一的④漏选。
那么,如何区分背景、原因和条件呢?“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示例一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④解析: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条件”、“原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领悟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更具体一些。
浅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
浅谈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作者:段寒冰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3年第10期我们在学习初中历史课程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条件的问题。
同学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往往感到很困惑: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条件之间有何区别又有何联系呢?笔者认为要想准确区分这三者,必须掌握其概念。
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背景是指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
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为我们提供了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前)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状况,从中可把握该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刻社会根源。
分析背景时一般应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着手,或者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个角度考虑。
要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我们首先应收集一些当时的社会发展信息。
(1)文艺复兴不仅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动员和准备。
(2)新航路的开辟,便利了英国的海外活动,使英国逐渐变成了大西洋航运的中心。
英国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使作为英国“民族工业”的传统部门——制呢业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英国的制呢业中,出现了以资本为中心进行经营的手工工场。
随后,在采矿、制革、酿酒、金属冶炼和加工、建筑、造船等行业中,手工工场也相继建立起来,其中采煤、炼铁、造船等行业手工工场的发展尤为迅速。
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手工业、农业中出现了雇佣工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一些原有的贵族也演变为新贵族。
新贵族即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他们拥有大量资本并将其投资于手工工场,因而同其他资产阶级成员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
(3)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及其子查理一世,大肆鼓吹“君权神授”,巧立名目,任意征税,搜刮钱财。
这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导致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加剧。
从上面的信息中可以看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背景有:(1)经济上,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
高考历史主观题分类指导:内容措施型、背景原因型、比较型
内容措施型【高考历史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
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高考历史方法指导】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原因、背景、条件类
2018届高考历史主观题专项训练——原因、背景、条件类一、呈现的方式。
背景原因类设问呈现的方式有宽泛性和限定性两种。
宽泛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限定性的设问,如分析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是什么,该历史事件或现象产生的历史、经济、政治、社会根源是什么等。
二、思考路径的选择。
(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分析历史背景、原因、条件、因素等可以从外因、内因、国际、国内或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思考。
如经济方面,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角度分析;政治方面,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角度分析;思想文化方面,可从思想、科技、教育等角度分析。
(2)对于某一具体原因的分析,如分析根本原因,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生产力的发展、主观需要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主观原因,可以从领导某一运动(或事件)的阶级或阶层的主观目的、动机以及政策、方针等方面进行思考;分析客观原因,可以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等方面进行思考。
三、解题方法及技巧(1)审题精准化:设问类型:①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等。
②宽泛性的设问,如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历史因素有哪些等。
(2)概念透彻化:原因、目的偏重于为什么、必要性、动态分析;背景、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可能性、静态分析。
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还要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等含义。
(3)模板公式化:历史背景(条件、原因、目的)=(国内+国际)【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政治背景(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文化背景(思想+科技+教育……)+……】。
还要关注:原因广度=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原因深度=直接→主要→根本。
分析历史的方法,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
分析历史的方法,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方法分析历史的方法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劳力、工具、技术等)+生产关系(方式)+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矛盾)+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如: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新文化运动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等。
②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袁世凯加紧复辟帝制;民族资产阶级壮大,要求民主政治等。
③文化:袁世凯尊孔复古;辛亥革命反封建思想不够彻底等。
(二)外因:日本等国加紧侵略,民族危机依然深重;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维护统治)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历史背景原因型答题思路
历史背景原因型答题思路背景原因型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
四.根本原因型历史试题的入手角度生产关系类(主导阶级和阶级剥削)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阶级状况、国家结构、价值观念等)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类从历史规律方面入手。
五.原因、背景类试题的题型特征:1.限定性的设问,如这一现象出现的历史/社会/经济/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有哪些等。
六.原因、背景类试题的解题模板:1.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
具体表现为:(1)经济方面的内容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2)政治方面的内容可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
高考历史题型突破 原因、背景、条件类
里是共和国的摇篮。
——中共赣州市委、赣州市政府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历史画册》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44年9月15日,中国共产党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第三届 三次大会上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 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
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地提
二轮·历史
材料三 1973年5月,尼克松向美国国会提交长篇外交咨文。他指出,在同 美国的关系中,“日本不再需要也不再能够几乎完全集中力量从事经济发 展或者保持充当小伙伴的习惯了”,日本也“不再是一个在更广泛的外交 领域中依赖美国的区域性的太平洋国家”,它已经“在一个日益扩大的范 围内自主地行动了”。 ——[美]理查德·斯特宾斯、伊莱恩·亚当
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建立联合政府就是要结束国民党的一党专制, 实行民主基础上的多党制。
——谢春涛主编《历史的轨迹: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1)依据材料一,“拿革命的主义救中国”是要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分析 未能建立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怎样理解“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 的雏形”?分析其建立的历史条件。 (3)材料三表明中国共产党希望建立什么样的国家?新民主主义革命结 束后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是什么性质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二轮·历史
题型突破专题 题型一 原因、背景、条件类
二轮·历史
一、问题特点 原因类问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情况。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 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和条件都是背景的组成部分。回答“条件”注 意客观性,分析原因注重主观性。很多情况下,原因、背景和条件可以通 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导火 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二、解答技巧 1.首先要注意设问词,区分不同设问词的内涵。比如,经济政治背景、主 观条件、客观因素、内因、外因、直接原因等。只有正确理解这些设问 词的内涵才能正确解答试题。 2.表述过程中,注意答案的层次性。将最重要的原因放在最前面,可以用 主要(根本)、重要、直接的顺序,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顺序,逐次递进、 整体规划。 3.必须重视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比如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归纳等基本思维方式,任何技巧都要建立在坚实的学科能力基础之上。
【名词解释】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等
【名词解释】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等历史背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可分为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
国内因素往往包括事件发生前的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直接原因(导火线、借口)等诸多因素,“历史背景”虽包括“原因”,但“原因”的得出还需要进一步提炼概括,除此之外,背景往往还包括事件发生前的酝酿过程。
历史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是根据大背景分析得出的结论。
我们通常按照原因的来源把它分为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按照原因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分为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按照引发作用的大小分为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观原因:是来自历史事物当事人方面的内部因素,所以又有人称之为内部原因。
客观原因就是当事人之外的原因,也称之为外部原因。
偶然原因和根本原因:就是研究原因和结果之间偶然和必然联系的问题。
偶然原因,表面上不经过中间事物,因一个偶发事件直接诱导一个结果的出现,所以它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不具有本质的必然联系。
偶然原因也有称直接原因和导火线、借口等等。
导致一个结果必然出现的历史事物就是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具有本源性和不可替代性,它预示着历史事物的必然产生和发展方向。
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是有机联系的一对概念。
主要原因是诸多原因中起重要和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次要原因是在诸多原因中重要性较差、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历史条件:也叫“前提”。
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具备了哪些条件才会发生以后的某一件事。
它同“原因、背景”意思差不多,但一般指包括积极方面的原因,产生的也只是积极的结果。
原因是已经存在,可能会导致结果的因素;条件是已经存在,不一定导致结果的因素。
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命题时,“历史背景”常和“原因”混用,往往问某事件发生的背景实际上就是问该事件发生的原因,但实际上仔细分析,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例谈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目的辨析
一、
事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背景: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原因:中国的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包括:经济体制的僵化、资源的浪费、科技的落后、国际贸易的封闭等。
条件: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政治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基础、外部的机会等。
目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目的是改变中国的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使中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二、
事件:美国独立战争
背景:在17世纪末,英国殖民地美洲的13个殖民地(包括现在的美国)被英国统治。
原因:美国殖民地受到英国的统治,但殖民地居民希望获得更多的自治权。
此外,英国对美国殖民地的贸易政策也不利于美国殖民地的发展。
条件:美国殖民地的居民已经开始思考独立的问题,并且美国殖民地已经具备了独立的基础条件,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
目的:美国殖民地居民希望通过独立战争获得独立,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治权和发展机会。
以上就是对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条件、目的的辨析的例子。
希望这个例子能够帮助您理解这些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构成历史的要素
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历史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探求出历史学习方法与规律,以指导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等方面例1: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③闭关自守(也属于对外关系)。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西方):1、经济:工业革命(也属于文化背景)→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3、军事:坚船利炮。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例2: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①阶级条件:无产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②思想理论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③干部组织条件: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建立纷纷共产主义小组;④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
3、原因广度:可分为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与事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有关的、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如例2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就是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与事件发起者或参与者的主观意志无关的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如例2中的无产阶级的壮大、共产国际的帮助就是客观原因。
4、原因深度:可分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指在历史事件发生的若干原因中最本质的、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全局并带有必然性的原因主要原因:指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直接原因:指引起历史事件发生的最近的、最直接的因素(如导火线、借口等)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
例3:“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新文化运动及人们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与无产阶级壮大。
高考历史主观题各类题型知识点总结
高考历史主观题各类题型知识点总结内容措施型一.什么是内容型历史试题?这里所说的内容型试题,其实就是史实型试题。
它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辨别以及材料与课本相联系的能力。
二.内容型试题的三大类别1.人物活动型(主要是考查选修四)历史人物的活动一般具有三个特性:时代性;阶级性;类别性(政治、经济、军事、文化)。
人物活动主要应从这三个特性(或三个方面)归纳。
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类别,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经济、文化措施和选修一的内容等) 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为准则。
措施是针对具体问题应采取的具体办法,可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归纳。
3.思想观点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选修二的内容)思想观点是历史人物或团体、组织、派别的主张。
思想观点既要强调历史行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赞成、主张)或否定(批判、反对)什么。
三.内容型和措施型试题的题型特征(主要的设问形式)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等等。
四.内容型试题解题的主要方法1.准确识记、归纳课本相关知识。
2 . 对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试题(选择和非选都有),要把提炼材料和联系课本知识并重。
背景原因型一.什么是原因型试题?原因型试题即要求回答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或产生。
二.背景、原因、条件三者的区别与联系:原因型试题包括背景、原因、条件三种不同设问。
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区别的,背景的范围最广,原因或条件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条件更注重客观性,原因注重主观性。
有时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条件也是原因。
常见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条件。
导火线是直接原因,不是条件。
三.原因型试题的分类原因按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内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响全局带有必然性并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体原因、主观原因(与历史事件所处时代的经济、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因素)和客观原因(独立存在于主观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导致该事件发生的诸多现实的、具体的因素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历史事实产生的近期的,不经过中间事实或中间环节的直接引发因素)和间接原因。
历史常用术语
历史解题指导:常用术语一、历史背景、历史原因、历史条件和目的1、背景一般是指某一历史事件在什么历史情况下发生的,实质上包括原因和条件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就包括四个原因和三个条件。
原因和条件其含义基本接近,但又略的不同;其一是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二,条件的使用范围较之原因要小一些,如历史事件或运动的成功或失败,就只能分析其原因,而不能用条件去表达。
如:分析巴黎公社的失败原因。
在这一题中,“原因”就不能用“条件”去代替。
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如:鸦片战争背景:(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
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
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
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但更侧重于有利因素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
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
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一)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内因或主观原因,一般是指与某事件(或人物)所在的阶级、阶层、团体、个人的主观意识密切相关的那一方面因素;外因或客观原因则指与前者有紧密关系但又不受前者主观意识影响的那一方面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背景原因条件的区别
一直很困惑,历史当中的原因、条件和背景之间到底该怎么区分,看了这篇文章算是有点明白了。
有这样一道题目:
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有①统一战线的建立②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③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④直奉军阀的勾结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首先应弄清历史背景与历史原因、历史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区别。
历史背景范围最宽,历史原因次之,历史条件再次。
一般情况下,前者包括了后二者。
①②③是北伐战争的条件,也是历史背景,关键是如何理解④。
为扑灭革命势力,直奉军阀结成了反革命联合战线,一方面进攻冯玉祥的国民军,另一方面准备南下进攻广州革命政府,这实际上是北伐战争的直接原因,因此也是背景。
如将本题的历史背景改为历史条件,则④不能入选。
答案:D
点悟:易错点在于分不清历史条件和历史原因、历史背景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条件之一也是背景之一的④漏选。
那么,如何区分背景、原因和条件呢?
“背景”是指事态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原因”是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其他事情发生的条件。
“条件”是指制约、影响事物发生、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诸因素。
可见,“背景”、“原因”、“条件”三者有时可以通用。
但严格说来“背景”所包含的内容又比“条件”和“原因”更宽,纵横的范围更广,“原因”和“条件”只是“背景”的组成部分。
示例一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有①15世纪欧洲各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渴望获得制造货币的贵金属——黄金③奥斯曼土耳其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引起了商业危机④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②④
解析:①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②是社会根源,③是新航路开辟的又一原因,④则是客观条件,因题干的要求是“背景”,根据原因和条件均属背景的组成部分,所以此题正确答案为A。
透过此题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背景”与“条件”、“原因”之间的关系,还可以领悟到“原因”和“条件”虽基本接近,但又略有不同,“原因”偏重于“为什么”,即必要性;“条件”则偏重于“有什么”,即可能性,其客观性强些,
更具体一些。
示例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条件有①中国共产党需要团结各种力量作为革命同盟军②中国国民党在当时各政党中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③共产国际提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建议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为98年全国高考题。
对于选项中的
①②③绝大多数考生可以选出,但对于选项中的④,许多考生由于对“条件”这一用语的内涵不理解而漏选,所以解题关键是抓住“条件”这一概念是泛指影响事物存在的诸因素,偏重于“有什么”,所以选项中的④“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出自引言部分,但符合题干的要求,也应当入选,此题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