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政治 理论
20 0 6年 1 2目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必 须 坚 持 以 人 为 本 的 原 则
。 邓 维 亮
( 中共 桂 林 市委 党 校 ,广西 桂 林
一
Hale Waihona Puke 510) 4 0 1 蕾
。
-
:
. = 。|
。
-
÷
.
. 。
[ 。] : 豢 鹰 套 坚 为 ’ 。 ,是 历 。 廉 运 每 主 社 摘 妻= 建 誊 务 硅 要 持 人 幂 莉 砖 匆 殳 : 碗 套 义 会 :缸 建 牺 曲 ≥ 蘑 囊 吏 主 交 每 建 设 残 鲁 ¥ : 篝 越 : 人 发 薷 :每 : 实 社 争 套 链 彝 l : 进睫 实 的 要 ,≯ 建 要 : 的 展 娄缸 每 会 : 社 逶 舔 :的 蔹 . 鸯 碜 漓 定 i 瘫 谗 现 每 。l戈 ・ 竞巍
现 实性 上 , 是 一 切 社 会 关 系 的 总 和 。E 这里 它 ”l i
马克思讲 的是 人 的本 质 : 的本 质就是 在人 的实践 人
活动 中所 发生 的人 与 人之 间 的社会 关 系 。反 过来
一
、
社 会 是 人 的存 在 方 式
马克 思 又揭示 了社会 的本 质“ 会—— 不管 其形 式 社 如 何 —— 是 什 么 呢 ? 是 人 们 交 互 活 动 的 产 物 。口( ‘ 会 本 身 , 处 于社 会 关 系 中 的 人本 ”J ¨社 即 身 ‘ j 这就 是马 克思 主义 的历史 唯物 主义关 于 以人
为本 的哲学表 述 。这也 是 马 克思 主 义 历史 唯 物 主 义 的核 心原理 : 会 是 人 的存 在 方 式 , 社 人是 社 会 的 本质 、 原 。这 是 整个唯 物史 观理论 大厦 的稳 固基 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原则党的*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对此,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六中全会精神上来,以学习促进工作。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和代表人民的意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一切决策,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
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项工作中体现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经济建设,要着眼于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政治建设,要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合法权益,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精神生活质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社会建设,要着眼于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不断建设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最高追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
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始终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2、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和谐和依靠力量。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一是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仿佛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神话,是党执政理念的神话。
4、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5、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必须把握:一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二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三是要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6、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个必须”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方针、动力、保障条件及领导力量,其中的核心理念和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科学发展观。
概括起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基和精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化改革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以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均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条件和保障。
六中全会在理论上形成的新思想、新境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上,除尘滤布体现在价值理念与社会形态的理性选择上。
“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全会第一次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作了科学而深刻的阐述;第一次将和谐社会建设视为既是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也是阶段性发展战略;第一次将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之中。
只有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六个必须”原则,才能真正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个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程,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牢固树立和全面、自觉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根本,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是关键。
很显然,从核心理念与社会形态选择层面看,尤其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角度来认识,改革、发展、稳定均必须服从于社会和谐;而从改革、发展、稳定自身关系来看,着眼于和谐社会目标的真正实现,则必须从战略与战术相结合的高度去探索成功之路。
为此,必须将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深 层 次的社 会 矛盾 和 问题也 逐 渐暴 露 出来 。社 会 阶层加 速分 化 ,收 入分 配 、城 乡 、东西 部 、行业 与群 体 等 方 面 的收 入差 距 拉 大 .弱势 群 体 扩 大 , 使 社会 利益 矛盾 日益错 综复 杂 ,从 而导 致社会 治
学科 研 双重 压 力造 成精 神 紧 张等 因 素使 教 师群 体 健 康状 况堪 忧 ,平 均 寿命 下 降 ,这 一状 况 是影 响
根 本 利 益 , 动 社 会 各 个 阶 层 群 众 的 积 极 因 素 , 法 保 障 公 民 的权 利 , 能 实现 和谐 社 会 。 调 依 才 关键词 : 建 ; 构 和谐 社 会 ; 持 ; 坚 以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6 16 4 (0 60 — 0 4 0 17 — 9 920 ) 0 3 — 5 2
维普资讯
总第 2 3期 第 2期
20 0 6年 4月
广东 省 社 会 主 义学 院 学 报
J u a f Gu n d n n t u e o o i l m o r l o a g o g I si t f S c ai n t s
No. 2.2 6 oo Se alNo.3 i f 2
作者简介 : 陈迥 , , 东 商 学 院会 计 学 院 党 总 支 书记 。 男 广
维普资讯
第 2期
陈 迥 : 建 和谐社 会 必须坚 持 以人 为本 构
3 5
校 教 师 只有 约 11 /0处 于基 本 健康 状 态 ,约有 1 / 5 患 有 各 种疾 病 ,在 剩 下 的 71 /0属 亚 健 康 状 态 的 人 群 中 ,又约 有 1 / 重 度 亚健 康 ,即处 于 疾 病 2属 的边 缘 状态 。长期 超 负荷 工 作过 度 透支 体力 .教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WORD版【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为什么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
*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六个必须”原则,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六个必须”并非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互相依存、有机统一的整体,涉及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方针、动力、保障条件及领导力量,其中的核心理念和贯穿始终的红线就是科学发展观。
概括起来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根基和精髓;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深化改革和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以及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均是科学发展观实现的条件和保障。
六中全会在理论上形成的新思想、新境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上,体现在价值理念与社会形态的理性选择上。
“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全会第一次将改革、发展、稳定与和谐的关系作了科学而深刻的阐述;第一次将和谐社会建设视为既是共产党人的终极追求,也是阶段性发展战略;第一次将党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形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之中。
只有从整体和战略的高度去把握“六个必须”原则,才能真正更加全面、更加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六个必须”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实践中也必然是一个系统工
第1 页。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人 为本 与和谐 社 会 的提 出 , 对 历 史 传统 文 化 的 人 的基本 权 利一律 平 等 、 展机 会一律 平 等 。 是 发
继 承和 弘 扬 。我 国 自古 就 有 “ 为 帮 本 ” “ 人 民 、天 人与 社会 和谐 的核 心 , 要 创 造 一 种使 人 人 是
收 稿 日期 :0 60 —2 2 0 —30
谐 、 与 自然 之 间 的 和谐 , 最 终 目的 也 是 实 现 个部 分 构 成 的 。坚 持 以人 为 本 、 建 和谐 社 会 , 人 其 构 人 的全面 发展 。 以人 为本 是 和 谐社 会 的前 提 , 和 关键 是要 最 广泛 、 充 分 、 大 限 度 地 尊重 人 、 最 最 关
作者简介 : 党继红(9 6 )女 , 16 一, 陕西清 涧人 , 太原市 市政 工程设计研 究院高级 市政 工程 师。
处 的社 会 。 因此 , 们 要 正确 认 识 以人 为本 与 和 现 。马 克思 主义 理论 的创 立 , 我 为实 现 人 的 自 由和 谐 社会 的必 然联 系 , 确 把握 以人 为 本 与 和谐 社 全 面发 展 揭 开 了 历 史 的序 幕 。 以 胡 锦 涛以人 为本 与和 谐 社会 的 总书记 的党 中央 , 高 明确 提 出了 以 人 为本 的科 学 发 实 践运用 , 正做 到 以人为本 构建 和谐 社会 。 真
和谐 社 会 的 核 心 是 人 与 人 之 问 的 和谐 。 当
人 的发 展 本 质 和 目的 的 实 现 。 以人 为 本 是 和 谐 前 , 影响人 与人 之 间 和谐 的最 大 问 题是 享 有 权 利 社会 的本 质要求 , 人是 构 建 和谐 社会 的主 体 。二 上 的不和 谐 , 别 是农 村 村 民 与城 市 居 民之 间 、 特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指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文章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角度论证和谐社会构建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构建以人为本人本思想一、从本体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一般而言,本体论又称存在论,它是研究存在的学说。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载体和本源,它是从人的社会意义回答了人在生活的世界中,什么是最值得、最根本、最重要的人类关注的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人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人活动的影响和决定,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
马克思在创立唯物主义的时候,首先支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人作为世界主体,需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改造人类自身和外部世界,同时也是在创造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因此,人是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解放的主体。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民为本”。
为了谁、依靠谁、相信谁,这是区分唯物主义史观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区别,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党在90多年的奋斗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才取得了战争和改革开放的胜利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邓小平同志指出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答应不答应的依据,江泽民同志也提出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这些都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宗旨的体现,诠释着以人为本思想具体内涵。
因此,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
二、从认识论来看,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古今中外许多学者和哲学家展开对人的认识看法的探讨,总体上来看,这种认识是在不断深化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摘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
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原则。
本文从“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联系和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意义”及“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应当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说明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才能更好地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全面部署,以气势恢弘的大手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条重要原则。
对此我们应当如何理解?立足当前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我们应当怎样深刻认识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的科学内涵?一、“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基于对当前形势任务的全面分析和科学判断,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其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之一。
我们知道,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执政兴国的新理念,“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是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他们之间是紧密相联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和道德标准。
在这个主题中,我们将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人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人的价值置于核心地位。
尊重个体权利和自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价值准则。
个人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有权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发展。
这也意味着每个人应该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对待。
二、倡导诚信守信,构建诚信社会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基本准则。
在个人层面上,诚信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
诚信不仅是个人信用的体现,也是社会信用的基础。
每个人都应该遵守承诺和约定,诚实守信,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三、追求公正平等,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和平等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和正义性。
在个人层面上,每个人应该受到平等和公正对待,不论来自哪个社会阶层,不论拥有何种背景和条件,都应该受到公平评判。
个人应该推崇和践行公正和平等的原则,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弘扬爱国主义,营造社会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主义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忠诚和责任心的体现。
个人要有自觉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关心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的价值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想。
五、崇尚科学精神,提升个人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科学精神是对理性、创新和求知的追求。
个人应该保持对科学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和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在个人层面上,科学精神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开放性思维和实践性思维来指导个人行为和决策,推动个人的发展和进步。
六、弘扬社会公德,促进社会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公德是对社会伦理的要求。
个人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权益,关心他人利益,积极参与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
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以人为本,共建和谐人是社会的根本,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而共建和谐的社会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本文将探讨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共建和谐的途径。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建和谐的关键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物质、精神、社会等各个方面得到平衡和提升的过程。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得到保障,才能实现共建和谐的目标。
首先,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共建和谐的社会应该关注每一个人的物质需求,确保人们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例如,提高工资待遇、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和教育条件等,使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权益。
其次,精神生活的丰富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共建和谐的社会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要关注人们的精神需求。
例如,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鼓励人们参与文艺创作和体育运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和身心健康。
最后,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保证。
共建和谐的社会应该倡导公平正义、尊重多样性和宽容包容的社会风尚。
打破种族、性别、地域等各种界限,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二、实现共建和谐的途径实现共建和谐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下是几个重要的途径:1. 加强教育,培养和谐的价值观。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家庭也应该注重培养子女的家庭观念、友爱精神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2. 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人们基本权益和提高社会公平性的重要机制。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减少社会矛盾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3. 推动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治是保障社会稳定和正义的基石。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宣传和普及,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同时,加强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司法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论文导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即“坚持以人为本。
关键词: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社会和谐。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相协调,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
1、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中的问题,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其实质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1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其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
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某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在经济和社会协调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问题,促进公平,构建和谐社会一时政热点:1、2009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黑龙江省考察工作。
胡锦涛强调,当前,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们更要大力弘扬大庆精神,努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民生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
在发生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是胡锦涛这次考察的一个重点。
2、2009年6月18日,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工作启动电视电话会议。
按照国务院确定的医改近期重点工作,2009年先期启动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将直接惠及亿万群众及家庭。
3、2009年10月1日,国庆庆典上设改革开放标语方阵。
胡锦涛发表讲话时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也有信心、有能力为世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家电下乡信息系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累计发货分别达到近6,600万件和2,800万件,销售金额突破500亿大关,达508亿元。
其中,10月家电下乡销售额超过120亿元。
家电下乡需要进一步注意完善渠道、产品迎合消费者需求、售后服务到位。
5.2009年8月,国务院部署在10%的县市先行试点,10年内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一场亘古未有的变革即将在全国广袤的农村展开。
这是我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历史性一步。
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6.2009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乔晓阳表示:加强社会领域立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成为今后立法的重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发展观提高到统筹全局的高度,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发展,这使发展的内涵更清晰,明确了发展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此基础上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目标,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这明确的指出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而且这个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
这是从我国长期以来维护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得出的宝贵经验,也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五个方面来理解。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帮助人民;“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目标,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所谓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是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相适应和良性循环;“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
政法干警申论范文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坚持“六个必须
构建和谐社会要始终坚持“六个必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问题时指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构建这样的和谐社会,要始终做到“六个必须”。
一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在坚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前提下,把注重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是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对于发展决不能有任何动摇。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要切实贯彻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三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只能通过改革和发展来解决。
这就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必须加强社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依 靠人 的创 造 , 进人 与 自然之 间的和谐发 展 。 促 人
5 豳 29第 期 0 0年 5 0
( 遭
: 二
坚持以人为本 , 以促进诚信求和谐 。 要 和谐社会也 是依靠诚实 、 责任和信任准则有效维系的社会。 目前 在一些方面出现的不 同程度 的信任危机 , 不仅影 响了 社会和谐 , 而且增加 了不稳定 因素 , 必须依靠道德和 法治的双重力量 , 大力 治理违 背道德 、 不讲信誉的行 为; 大力弘扬讲道德 、 重信誉 的中华传统美德 , 讲诚 使 信的人受到普遍的尊重 , 从而在全社会树立诚信为荣 的 良好 社会 风气 , 进 和谐 社会 建设 。 促 坚持 以人为本 , 以激发活力求和谐 。创造 良好 要 的人才环境 , “ 使 人人 皆可成才 ” 不仅要成 为一种普 遍 的观念 , 且 要成 为一种 制 度 、 种机 制 , 正做 到 而 一 真 使 每 个 人都 能在 社会 中找 到 自己的位 置 , 自已 的才 使 华、 创造 、 成果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 自己的潜能得 使 到 最 大发 挥 , 正 营造 出那 种人 尽 其 才 、 尽其用 、 真 才 团 结和谐 、 心情舒畅的良好环境 。有了这种环境 , 就能促 进人 的全 面发 展 , 反过 来 , 人越是 得 到 全 面发展 , 就越
同样 , 只有 构 建 和谐 社 会 , 能更 好 地 保 证 人 的发 展 才 本 质 和 目的 的实 现 。 以人 为 本是 和谐 社 会 的本 质 要
以 人 为 本
。 。
求,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 的主体 , 二者都统一于全面建 设 小康 社 会 的奋斗 目标之 中 , 统一 于促 进 人 的全 面发
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
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它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
一、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
正如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一样,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同样是一个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各种权利不断得到保证和完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里强调的“以人为本”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逐步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范围,加强法律对人民利益的尊重与保护,从制度上全方位、多角度地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逐渐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扭转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真正地做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以人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面要求。
在经济方面,要求以企业为主的市场主体自觉搭建与各重点高校及与人才有关的网站之间的沟通交流平台,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在政治方面,要求各级政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强化服务理念,以公开、廉洁、高效为原则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办事效率;在社会方面,要求社区从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和居民生活三方面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培养居民的主体意识与自觉参与意识,使社区呈现出“人人参与,共同管理”的新局面;在人自身素质建设方面,要求政府及社会各界积极为人民营造一个平等有序的氛围,要求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行使自身权利监督政府和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运用法律武器自觉维护合法权利;在自然方面,要求人们自觉尊重和保护动植物,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解决的问题(一)正确处理效益与公平的关系。
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发展的最高价值标准就是公平与公正。
发展要求解决限制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跨越阻挠实现社会公正与公平终极目标的各类障碍。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治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德治为先杨晓娟(金堆城钼业集团有限公司机电修配厂陕西华县7141020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德治为先,抓好荣辱观教育;坚持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保和谐促发展;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强化道德修养,做构建和谐社会的表率。
【关键词】和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法制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新时期的新形势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
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科学命题, 2005 年2 月19 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曾作过深刻阐述, 200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纳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内容之中。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当前乃至今后长期要抓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地在具体构建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创新方法,提高水帄,促进此项工作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开展。
一、坚持从实际出发构建和谐社会当前我国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民主法治、公帄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它适应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体现了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它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未来社会还有很大差距。
因此, 建设和谐社会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不能脱离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帄;但是,不能借口本地区经济欠发达而无所作为。
现在, 经常听到有人讲:“构建和谐社会是好事,但咱们这里还落后,这首先应该是发达地区的事情”。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人心所向,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帄不同程度的地区都可以搞起来,只是因发达程度不同而其创建开始的帄台和切入点不同而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谈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
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作为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是“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集中体现,必须把以人为本体现在实际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工作方法中。
首先要注重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
强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飞速发展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税收事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政治业务素质高,懂技术,会管理,明法律的“全才”和“通才”。
要把培养干部职工坚定的政治信念、高超的业务水平、健全的人格品质作为开展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条件。
其次要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形成制度保障机制,实现队伍管理的规范和高效。
为保证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确保政令畅通;必须落实好民主集中制,提高班子的领导艺术和领导水平,以公为本、公正处事、公平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人。
第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的价值,要做好“用人”的文章。
“为政之道,要在得人”,对每一名干部都要了解其能力水平以及性格和品质,用人一技之长,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四个和谐”第一要实现干群间的和谐。
首先要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对岗位职责、目标考核、干部交流、职工福利等重大事项及时公开,使权力运行公开透明。
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以群众是否拥护,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为标准进行工作决策。
三是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及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职工代表作用,面对面地听取代表意见建议,畅通上下沟通的渠a道。
第二要实现上下级之间的和谐。
要建立局领导与基层联系点制度,定期到基层进行工作调研;要逐步减少机关与基层的差距,贯彻向基层倾斜意见,同时规范津贴、补贴制度,弥补各岗位之间的差距。
减轻基层负担,充分利用办公网对一些工作提早安排,减轻工作压力,使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逐步变为互助互建的关系。
第三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心干部职工的文化生活,家庭困难,树立“在健康中生活,在快乐中工作”的理念。
对职工生病、婚丧嫁娶、家庭困难等,及时进行家访,帮助职工解决实际困难。
同时以活动为载体创造地税文化氛围,为职工提供相互交流、愉悦身心和展示个人才艺的平台。
第四要实现与社会的和谐。
首先必须主动把自己的工作思路纳入地方政府的统一部署中来,立足于公平执法、优化服务,为发展县域、乡域经济发挥好职能作用。
二要加强国税与地税的协作,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沟通,对一些基础征管数据及时相互传送,信息共享。
三要加强与财政、工商、交通、劳动、银行等部门的协作,完善有关制度,在全社会形成治税合力。
四要融洽与纳税人的关系,坚持执法与服务并重,增强征纳双方的良性互动,降低税收征纳成本。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要处理好以人为本与税收中心工作的关系。
我们的税收工作是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手段,如果脱离开中心工作,以人为本就缺乏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证,也难以实现人的尊严和价值,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
二是要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关系。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但人的利益是多元的,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具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要与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公共利益和谐统一起来,找到其中的契合点。
三是处理好以人为本与制度约束的关系制度和纪律是管理的主要手段,必须要以制度管人、管事,制度必须要体现人性化,但不能以此降低制定制度和执行制度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只有正确处理好以上三个关系,才能真正把以人为本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地税事业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生产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安全生产长期以来,我们从事煤矿工作,深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如何扎实搞好煤矿安全工作一直是煤矿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在管理方式日渐转变、人们的思维意识深刻变化、行业管理水平日趋提高的今天,特别是同煤集团按照大集团、大公司的构想组建后,抓好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突出“四观”处理好“四种关系”必将成为煤矿安全工作的趋势和发展要求。
1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处理好安全与生产和效益的关系安全是煤矿工作的永恒主题,是涉及到企业和员工切身利益的平安工程,也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新时期、新要求、新阶段、新变化,我们要从思想和行为中彻底摒弃“重生产、轻安全、”“以生产效益为中心”等传统观念和做法,从思想认识上摆正安全工作的位置,保证安全后盾牢不可破。
这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一要把安全放在生产与效益的首要位置来抓,用安全推动生产,促进效益。
缺乏保证,生产效益将徒而无益,企业终将难以为继。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路方针,坚决把安全工作当作生产运营的底线和前提基础,实实在在用有力的安全政策和措施为生产提供坚实的安全后盾,通过安全条件的改善为职工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增强动力,通过安全环境的优化为生产创造条件,促进效益的稳步提高。
二是把安全贯穿到生产效益的行为当中,靠生产效益保障安全,扎实基础。
在生产效益的实践当中,我们一方面要坚持多年来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方法,在管理手段上巩固提高水平,在管理方式上传承文明全员互动,在管理行为中时刻体现精细化、规范化,通过管理,保障安全生产。
另一方面要通过生产效益的增长保证安全投入,为安全提供稳定的经济后盾,夯实安全基础,促进煤矿各项工作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2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好软硬件建设的关系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由于队伍技术素质不一,导致难以充分发挥现代化设备效能的问题不容忽视,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提高技术装备的利用率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拥有一大批能够熟练驾驭现代化设备的技术能手。
这就势必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管好人、用好人、发挥好人的中心作用;另一方面创新管理机制,通过挖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覆盖面,形成“人人、时时、事事”有人操心尽力的管理格局,依靠管理规范人的行为,依靠人的全面发展优化管理行为,实现安全生产。
安全硬件设施的必要充足投入和装备的技术含量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基础,以人为本的软件环境则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只有通过2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才能使安全管理水平持续稳定提升,安全管理扎实可靠。
3坚持正确的群众观处理好群众参与管理的关系安全管理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群众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得以实现和保证。
首先,要依靠群众自觉行动消防不安全因素。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安全工作中来,通过群众思想认识的提高,参与安全工作主动性的增强、工作行为的转变,保证安全操作的规范性,消除人本身造成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隐患。
其次,要依靠严格严肃的制度增强员工的责任感,消防侥幸心理。
要进一步落实“三大规程”、《矿山安全法》和各类安全法规制度,紧紧抓住落实奖惩这个关键因素,在统一行为上动脑筋、做文章,使管理约束与群众主动参与紧密结合起来,引深安全管理。
再次,要广泛宣传发动职工家属参与到安全文化和精神氛围,真正使群众成为安全生产的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4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安全是煤矿的头等大事,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记安全工作的紧迫性,树立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作风,求实效、解难事,夯实安全基础。
在日常工作中,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解决实际问题,并把保证安全生产当作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途径和政治任务来抓,以身作则,坚定不移地把安全工作搞好,把安全技术措施落实好,从而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共同利益不受损失。
抓好安全管理就要坚持正确的政绩观,把握安全大局,保证安全投入,保障职工人身安全。
各级领导干部要顾大局、识大体,牢记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情系职工,心系安全生产,在保证安全资金投入、补齐安全亏欠设施的同时,身先士卒,带头搞好安全工作。
要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员工三者利益关系,既要保证安全投入合理,又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既要保证职工人身安全,又要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既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还要发挥先进技术装备的效能,力求通对安全大局的准备把握和灵活驾驭,保证国家、企业、员工的利益同步实现。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是发展的基础。
只要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人体观、群众观、政绩观来指导安全实践,安全管理就会显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安全管理水平就会逐步得以提升。
物业管理公司工作总结奔波,可以说是用尽了千方百计,只要是对我司续管工作有利的,我们都去做。
在××工作过的老员工都清楚,我们在前两年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完全是从连月亏损中走过来的,刚好2004年开始有一定的收益,××公司便想介入,这对谁来说都于心不甘。
通过几个月的艰难努力,我司不仅通过并获得了国家二级资质,对××续管工作也有了很好的进展,我们有绝对的优势战××,有足够的信心在未来几个月内与××小区业主委员会签订合法的物业管理合同,并用事实诠释苦战能过关的真正含义。
同样,在许多次大规模人员派驻和成立××、××等管理处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个人事迹,许多骨干特别是保安部管理人员不分昼夜忘我工作;各管理处主管更是全力配合,通力协作,抽调组员前往顶班支援,多数保安员和基层骨干甚至连续数十小时坚守岗位,直到各点位人员全部补充到位为止。
充分证明了我们的团队在关键时候能随时展现出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的每一份耕耘与付出,乃至从中体现出的顽强拼搏和无私奉献精神,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全员的热心参与和支持,才有了××今天繁荣、稳定、健康、向上的新局面。
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深信,只要我们时刻怀着奋发图强、团结进取的工作心态,再大的困难和挑战都能攻克,我们随时准备接受并有能力圆满完成董事会和业主委托的任何工作任务!三、把握大局、科学管理,全面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是××发展物管事业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以业主需求和市场机制来调节服务行为,不断修正管理方式和策略,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且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和协调。
在我们心里,××企业如同一列火车,员工如同带有动力的车厢,人人有自己的动力,在车头的带领下阔步前进,逐步培养起团队意识,形成克己、忠诚、服务、合作及忠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