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学院中国通史 第三章 明代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因就算舞台布置大体一样,换了演员 之后,表演的内容也自会有所变化。 就算明代的历史有将宋代的历史作为 底本加以模仿的倾向,其最后的作品 从模样到音色都有所不同,终究还是 一代王朝的独特的历史。
明代的历史地位(个人意见)
•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或者近世社会)的成 熟期
• 清代在制度、社会、经济、思想上的历史 渊源(明清的连续性)
明代的历史特征
• 政治上,中央集权、天子独裁/君主专制的 强化以及皇权滥用和畸变所带来的一系列 问题(宦官专权、内阁问题以及对士人、 官僚的严酷压制)
• 经济上,中后期(尤其是江南)商品经济 的繁荣和大规模商业资本的出现(资本主 义萌芽问题)
• 对外关系上,锁国政策与和周边国家间贸 易需求之间的矛盾,以及维持以本国为中 心的国际秩序(朝贡体系)的努力与周边 民族军事压力间的矛盾
•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韩山童、刘 福通在开河民夫中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 ,挑动黄河天下反”,在民夫外出其预先 埋下的背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 天下反”的单眼石人后,率众起兵反元, 即北方红巾军。其后南方各地也纷纷起兵 响应。
元末主要反元势力
• 红巾系((与白莲教混合的)明教系): 韩山童、韩林儿、刘福通(宋、龙凤) →郭子兴、朱元璋(东系) 徐寿辉→陈友谅(西系) ↘明玉珍
• 思想上,明初对思想的钳制在中期以后逐 渐放松,新思潮不断出现(阳明学等), 并开清朝考证学风气之先
• 艺术上,中期以后文学、书法、绘画、戏 曲等艺术领域均出现繁荣状态,白话小说 创作活跃
第二节 明初的政治与社会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1398),字国瑞。原名 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今安 徽凤阳)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父母兄长 相继在饥荒中死去,遂入皇觉寺为僧 ,并游食四方。至正十二年在濠州加 入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十六年攻占 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为应天府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 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 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 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
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 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 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 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 、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 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 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 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 言。
召护卫胡骑指挥关童等入京,以弱燕。复 调北平永清左、右卫官军分驻彰德、顺德 ,都督徐凯练兵临清,耿瓛练兵山海关, 以控制北平。皆泰、子澄谋也。时燕王忧 惧,以三子皆在京师,称病笃,乞三子归 。泰欲遂收之,子澄曰:“不若遣归,示 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竟遣还。未几 ,燕师起,王泣誓将吏曰:“陷害诸王, 非由天子意,乃奸臣齐泰、黄子澄所为也 。”
贻汝以安。太孙曰:“虏不靖,诸王御之 ;诸王不靖,孰御之?”太祖黙然良久, 曰:“汝意何如?”太孙曰:“以德怀之, 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 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太祖曰:“ 是也,无以易此矣。”
《明史》卷一四一《齐泰传》:
及即位,命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寻进尚书 。时遗诏诸王临国中,毋奔丧,王国吏民 听朝廷节制。诸王谓泰矫皇考诏,间骨肉 ,皆不悦。先是,帝为太孙时,诸王多尊 属,拥重兵,患之。至是因密议削藩。
靖镇甘肃,马骐镇交阯。十八年置东厂, 令刺事。盖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 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 。
• 恢复太祖时已撤销的锦衣卫,并设立东厂
《明史》卷三百七《纪纲传》: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

明朝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明朝的建立与洪武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相对强大的王朝。

明朝的建立是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完成的。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是一名出身贫苦的农民,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成功推翻了当时的元朝政权,建立了明朝,自己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并将都城定在南京。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包括削藩息兵、设立行省、整顿官制、推行农田水利和积极发展生产等。

洪武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效地改善了民生状况,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和边防建设。

二、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明朝的社会政治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实行了一系列相对封建的政治制度。

封建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存在领地关系,地主对农民有相对的支配权。

在明朝时期,政治上实行集权制,皇帝权力至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官制是采用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层阶级的子弟有机会进入官僚阶层,成为朝廷官员。

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但也导致了官员层层推卸责任、欺压百姓的现象。

另外,明朝时期还实行了户口制度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对于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也带来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三、明朝的军事战争明朝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重重的困难,不仅需要巩固国内的统一,还需要与北方的游牧民族做斗争,以维护国家的安全。

明朝历史上发生的较为著名的战争有崖山海战、国门战役、捉虏渡、土木围城等。

其中,崖山海战是明朝与倭寇之间的战争,明朝与倭寇有着长期的矛盾,最终在崖山战役中明朝取得了胜利。

而国门战役则是明朝与北方胡人的战争,明朝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较为重要的胜利。

这些战争都体现了明朝在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展示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和军事策略。

四、明朝的文化与科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在文化和科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

明朝历史概括总结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位皇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其后通过两次北伐,加强了对北方的控制,并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明朝的建立与初期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手段,巩固了新王朝的政权。

朱元璋在位期间,推行了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废除了丞相职位,直接领导六部,使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还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腐败,使得明朝初期政治相对清明。

在经济方面,明朝实行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如鼓励垦荒、减轻赋役、兴修水利等,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同时,明朝还加强了与海外的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朝海外贸易和外交活动的典型代表。

二、明朝的中期发展与变革明朝中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形势的变化,明朝的统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在这一时期,明朝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变革和社会动荡。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宦官势力的崛起。

明朝中后期,宦官集团逐渐掌握了重要的政治权力,甚至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一现象对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明朝中期还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和边疆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明朝政府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例如,推行一条鞭法改革赋役制度,以缓解财政压力;加强边防建设,以抵御外敌入侵。

三、明朝的晚期危机与灭亡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频发等问题日益严重。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朝灭亡。

随后,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明朝的灭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晚期,官僚体制僵化、官员贪污成风、百姓负担沉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同时,明朝在应对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等挑战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无法有效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2020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14—21课)知识总结

【部编历史·复习干货】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21课)知识总结裴云慧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一、明朝的建立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二、朱元璋强化皇权(一)政治——全面改革官制目的:朱元璋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一分为三,设立“三司”,从而分散行省的权力;(二)思想教育——八股取士目的: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专制统治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

格式:“八股文”影响:弊:①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②不利于选贤任能,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③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

利:明朝科举考试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以后的考试制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特务机构——设锦衣卫和东厂目的:为了监视官民,强化皇权,巩固专制统治。

措施:朱元璋设立了锦衣卫,明成祖又成立了东厂,合称为“厂卫”。

影响:这些特务机构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是明朝强化皇权的表现。

※※明朝强化皇权的影响:①使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②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表现。

※※戚继光的精神:不畏强敌、勇于抵抗、捍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戚继光抗倭胜利原因:①抗倭战争是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②人民支持,各军队配合;③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④戚继光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指挥才能。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背景:16世纪,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侵略我国沿海地区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五、艺术明朝后期最富盛名的戏剧家汤显祖,他的代表作《牡丹亭》,有力的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清朝对全国的统治1.清入关后以北京为首都,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第14课《明朝的统治》

四、经济的发展
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哪些新的农作物?)
手工业:棉纺织业在 明代已从 南方 推 向 北方 ; 苏州 是明代的丝织 业中心;景德镇是全 国的制瓷中心。
南京是 商业:北京、 全国性的商贸城市; 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如 山西的晋商 、 安徽的徽商 。
明代青花扁壶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 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康熙时发展到了 顶峰。
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明太祖实录明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唐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秦朝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皇帝御史大夫废丞相权分六部皇帝尚书省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门下省中书省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 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 元璋皇帝,应去( A )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D )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 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C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代全国的制瓷中心是( A ) A、景德镇 B、越州 C、杭州 D、邢州 5.明代从外国引进的主要农作物是( D ) ①玉米 ②甘薯 ③马铃薯 ④花生 ⑤向日葵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就是积极扩充兵力, 加固城防,发展生产,储备粮食,不图虚名,暂 不称王。
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 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 汉光武帝刘秀

明朝疆域图
结合课本知识,说说朱元璋强化 皇权的历史原因。 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 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一讲)
• 攻灭明氏(洪武14)、征讨云南(洪武1415)
恢复中华(?)
《谕中原檄》(《太祖实录》吴元年十月 丙寅): 檄谕齐鲁河洛燕蓟秦晋之人曰:自古帝王 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 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治天下者 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 海内外,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
• 盐业人员:张士诚 • 海上势力:方国珍
(明朝国号由来、朱元璋后来对明教的态 度、儒生集团的影响)
• 至正16年(1356)朱元璋攻占集庆路(今 南京)
• 统一江南:先后击败陈友谅(1365)、张 士诚(1366)、降方国珍(1367)
• 至正26年(1366)韩林儿死,1368年朱元 璋称帝
• 北伐(至正27、1367),击败元朝割据武 装(扩廓帖木儿、李思齐等),元顺帝从 大都出逃(洪武元年,1368)
• 宪宗——成化——朱见深(1464-1487,40) • 孝宗——弘治——朱佑樘(1487-1505,35) • 武宗——正德——朱厚照(1505-1521,30) • 世宗——弘治——朱厚熜(1521-1566,59) • 穆宗——隆庆——朱载垕(1566-1572,35) • 神宗——万历——朱翊钧(1572-1620,57)
迄今三十余年,则夐异矣。富者百人而一, 贫者十人而九。贫者既不能敌富者,少反 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婪罔 极,骨肉相残。受享于身,不堪暴殄。因 又作报,靡有落止。于是鬼域则匿隐矣, 戈矛则连兵矣,波流则襄陵矣,丘壑则陆 海矣。此正秋分以后,冬至以前之时也。 嗟夫!后有来日,则惟一阳之复,安得立 政闭关,商旅不行,安静以养微阳哉。
第一期:洪武—弘治 第二期:正德 第三期:嘉靖—隆庆 第四期:万历
一般的分期: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概括内容
中国通史每集的内个内容会根据具体的制作方、版本和目的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中国通史每集会根据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进行划分和叙述,以便观众了解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发展脉络。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中国通史每集内容概括:
1. 第一集:原始社会与黄河文明——讲述中国历史起源和原始社会的发展,包括古代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和发展。

2. 第二集: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介绍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

3. 第三集:秦、汉与三国时期——讲述秦朝、汉朝和三国时期的崛起与兴衰,并着重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

4. 第四集: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纷争和隋唐王朝的繁荣与辉煌。

5. 第五集:五代十国与宋辽金元——讲述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与统一,以及宋朝、辽朝、金朝和元朝的兴衰史。

6. 第六集:明朝与清朝——介绍明朝和清朝的建立与统治,包括明朝的海外航海和清朝的满族统治。

7. 第七集:近代史与近现代——讲述近代中国的历史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近现代社会
变革等。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每集的内容会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进行划分和叙述,以全面展示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的发展历程、社会变化、政治事件和文化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简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中国简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中国简史第三章读书笔记
第三章讲述的是中华帝国的崛起与衰落的历史,它指出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中国政治、文化以及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它以明朝末年洪武帝统一中国为核心,一直追溯至清朝崩溃,以清朝末代同治帝为结束,它所涉及的时间就涉及了从明朝末年开始的五百余年的历史。

第三章从洪武帝崛起至清朝衰落的历史进程中重点介绍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展示出中华帝国在五百余年间的辉煌与沧桑。

洪武帝统一中国后,明朝开创了新的政治体系,它实现了内政的稳定,加强了中央集权,实施了多个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兴建了大量的水利改造和公路修筑,使内蒙地区得以发展。

另外,它还出台了多个文化政策,普及了书法、园林建筑、社会组织学以及礼乐等文化知识,从而给中国带来了繁荣的文化氛围。

随着明朝的衰落,一批强大的军阀抬头,他们在各处搞乱政治,使得清朝的建立只得到一短暂的安宁。

不过,清朝在政治上依然实行着中央集权,它推行了一系列新政策,把混乱的政治秩序稳定下来,保持了社会的稳定与和平,促进了经济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蓬勃发展。

不过,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外处于被动地位,改革未能得到有效的推进,在进入19世纪以后,清朝的内外形势逐渐恶化,社会腐败也日益显现,清朝最终也易安灭亡。

总的来说,第三章以明朝末年洪武帝统一的中国为起点,一直追溯至清朝崩溃,它既展示了中华帝国在五百年里的辉煌,也揭示了封建社会存在的局限,以及帝国社会最终衰落的必然性和宿命。

《中国通史(第三卷)》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第三卷)》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第三卷)》读书笔记《中国通史(第三卷)》是一本由吕思勉先生所著的书籍,它涵盖了从远古时代到清朝末年的中国历史。

这本书以其详尽、客观、全面的特点,深受读者喜爱。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料、深入的研究和清晰的逻辑,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他不仅详细介绍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成就,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这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从夏商周的青铜器文明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从秦汉的大一统到唐宋元明清的繁荣与变革,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历史不仅是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指导未来的重要参考。

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书中,吕思勉先生还提到了许多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如孔子、老子、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神宗等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不仅对当时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了解这些人物和事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第三卷)》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具有详尽、客观、全面的特点,而且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每一个喜欢历史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推荐给所有热爱历史的朋友们阅读。

中国通史明朝总结800字

中国通史明朝总结800字

中国通史明朝总结800字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边看边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书名。

“当年明月”四个字映入我眼帘,妈妈说这是作者。

还有人姓“当年”?带着强烈的好奇感,我走进了这本书。

明朝经历了16个皇帝,近320xx年历史。

这里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争、有忠臣奸佞之斗、有首辅轮换、有文化更替,而使我无数次落泪的只有两个人:于谦、杨涟。

当也先率领大军踢来时,城内只有区区九千禁军。

满朝官员都建议南迁,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谦却极力反对。

包含也先在内的所有人都指出清军必胜时,于谦整顿军务,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登陆作战计划,引导全城人奋力抗日。

结果,也先大军衰败,撤出蒙古。

也先不明白,怎么10万大军可以败给9千禁军?这一篇章我看看了多次,每看看一次都就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

这就是信念和秉持,就是忠臣对民族大义的信念和秉持。

同样感动我的人还有杨涟。

明知道木头皇帝朱由校不会治罪魏忠贤,可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依旧冒死弹劾。

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被关进监狱,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压身,被钉子钉进自己的头颅,他拒不认罪,仍然在弹劾魏忠贤。

于谦有一句话,最适用于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每次看到这一章节,我都会热泪盈眶。

我知道这也是信念和坚持。

是士大夫对正义的信念和坚持。

前几天,我看看了电视剧《抗美援朝》,维持战斗姿势饿死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身体被大火烧着浑然一动的狙击手、几天没饭喝依旧骁勇善战登陆作战的战士,使我流泪的同时,又使我想到了让和善杨涟,使我想到了信念和秉持。

生活中,有的人存有信念和秉持,搞每一件事情都能够搞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却,不无顺利的信念和秉持,结果一事无成。

信念像是一盏灯,提示人生方向;信念像是一星火,照亮人生旅途。

使我们都搞存有信念的人,使人生过的更多样。

中国通史:明清史

中国通史:明清史
中国通史:明清史
20xx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01 作者简介
03 媒体评论
目录
02 内容简介 04 目录
基本信息
《中国通史:明清史》是2010年1月1日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乐成。本书详细介绍了明清两朝的 政治、经济、商业、对外关系以及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者简介
傅乐成(1922~1984),傅斯年之侄,字力更,号秀实,山东聊城人。著名史学家。1940年考入昆明国立 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后赴台湾,执教于台湾大学。195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 在任教的十 几年中,傅教授除在台大授课外,还在同仁、辅仁、淡江等高等院校讲课,并兼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主持台 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博士班和秦汉史研究室的工作,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对秦汉、隋唐史的研究颇有建树。他 一生著述甚丰,皆为史学论著,影响较大的有《秦汉史论文集》《隋唐五代史》等。他的史学论著有的被译成英、 日、韩等国文字,是台湾、香港、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高等学府学习中国史的必读之书。 傅乐成终身未娶。关 于傅先生的感情问题,有这样一个“典故”。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殷海光在南京《中央日报》社任主笔, 与在“中央图书馆”任职的傅乐成交往甚笃,且谈锋如昔。当时“异常放荡怠惰”(傅自语)的傅乐成结识了一 位美丽的小姐,对她极为爱慕,却难撷其芳心。有一天,殷海光在傅乐成的宿舍里聊天,正好那位小姐也在场。 当时殷海光兴致勃发,大谈时局,口若悬河,那位小姐在一旁听得出神。殷海光走后,傅先生爱慕的小姐对他说: “假如你有殷先生那样好的学问,我一定嫁给你。”傅乐成受不了这番“刺激”,决心翻译一部英文的西洋史以 示自己的进取之心。后来那位美丽的小姐还是没有嫁给他,但若干年后,从耶鲁学成归来的傅乐成写出扛鼎之作 《中国通史》,被誉为“不可忽视史学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朝的统治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明朝的统治PPT课件

历史小故事:
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 “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 的什么菜?”宋濂如实回答。朱元璋高兴地 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 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 见了吓的出了一身冷汗。
思考:朱元璋通过什么方式知道宋濂请客 这件事? 设置该组织的目的,职能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朝 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朝 的统治
(2)手工业:①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②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③景德镇是全国 的制瓷业中心,所产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朝 的统治
丝 织 品 山 茶 禽 鸟 图
3、措施: (1)在地方:
①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布政使司(民政和财政)
中央
按察使司(司法)
三司的长官由中央任命。
都指挥使司(军务)
②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
结果:皇帝将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收归中央。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朝 的统治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明朝 的统治
(4)监察上:朱元璋设立锦衣卫
目的:监视官民 职能: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 发展:明成祖成立东厂。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安然朝中坐
却知天下事
锦衣卫印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科举制始创于 何时?是如何 完善的?
始创于隋朝, 经唐朝发展, 在宋朝鼎盛。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 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68年秋,明军 1356年,朱元
应天府。1368年在

第3单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第3单元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18.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推翻的 是( D ) A.唐朝 C.金 B.辽 D.元朝
19.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于明成祖统治时期。请你从以下有关他生活 的四个片断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C )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四书”“五经”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2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 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D ) ①废丞相,设三司 A.①②④ C.①③④ ②设置厂卫机构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他就是
朱元璋强化皇权 3.在地方,朱元璋取消 行中书省 ,设立“三司”。在中央,朱元璋废除 皇帝 了 丞相制度 和 中书省 ,提升 六部 的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_______ 负责。 4.明朝掌管地方军务的机构是( D ) A.兵部 C.按察使司 B.五军都督府 D.都指挥使司
5.下列机构不可能出现在明朝后期的是( D ) A.三司 C.东厂 B.六部 D.中书省
历史 七年级 下册•R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建立 1. 1368 明太祖。 2.明孝陵是朱元璋的陵墓,位于他称帝的城市。如果你想实地去参观,应 该去的城市是( B ) A.北京 C.开封 B.南京 D.洛阳 年,
朱元璋 称帝,建立明朝,定都 应天府
B.②③④ D.①②③
21.明初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和财政、司法、军事。 这一措施有助于( C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2.我国的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到明朝时发生了巨大变化。明朝科举考试 最突出的特点是( A ) A.八股取士 B.试题类型繁多 C.以诗词为主要内容 D.鼓励考生发表个人见解

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池河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课题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授课类型新授课标依据知道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感知知识目标图片B C拓展知识3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F F建立表象6分钟下载讲解过程与方法图片B E帮助理解10分钟下载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材料H I升华感情3分钟下载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

中国通史明朝

中国通史明朝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与蒙古的关系 与建州女真的关系
郑和
世界著名航海家
戚继光 俺答汗
中华民族的英雄 民族友好的使者
努尔哈赤 八旗制度的开创者

下 远航次数: 7次
西 洋
最远到达: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
影响: 往来,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 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 举。
结论
郑和下西洋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
世界著名的远洋航海家
(郑和宝船模型)
戚继光抗倭
倭寇:
明朝,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进行 抢劫掠夺的由日本武士与商人组 成的武装集团。
第十一讲: 明朝
一、明朝的建立 1.明朝建立 (1368年) 我国封建王朝的建立
一般有几种形式?
2.迁都北京 (1421年)
“小明王”与“大明皇 帝”
1351年,颖州(今安徽省阜阳) 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 是年,郭子兴病亡,小明王命 朱元璋任元帅。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今江苏南京)称帝, 国号“大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 八月,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制度
太祖
洪武
英宗 天↓顺 宪宗
成化
熹宗 天↓启 思宗
崇祯
→ 惠帝
建文
← 代宗
景泰
→ 孝宗
弘治
← 光宗
泰昌
→ 成祖 → 仁宗
永乐
洪↓熙
← 英宗 ← 宣宗
东起: 鸭绿江
西至: 嘉峪关
全长13000多里,世界伟大的工程之一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中国通史(明代部分第二讲)

在对外关系上的举措
• 五次亲征蒙古: 永乐九年征鞑靼 十二年征瓦剌 二十年、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征鞑靼 (最后一次远征归还途中病死于榆木川)
• 派遣郑和下西洋(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 郑和死于最后一次航海归国途中)
《明史》卷三百四《郑和传》: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 异域,示中国富强。……以次遍历诸番国 ,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 慑之。
建文元年,周、代、湘、齐、岷五王相 继以罪废。七月,燕王举兵反,师名“靖 难”。指泰、子澄为奸臣。事闻,泰请削 燕属
籍,声罪致讨。或难之,泰曰:“明其为 贼,敌乃可克。”遂定议伐燕,布告天下 。时太祖功臣存者甚少,乃拜长兴侯耿炳 文为大将军,帅师分道北伐,至真定为燕 所败。子澄荐曹国公李景隆代将,泰极言 不可。子澄不听,卒命景隆将。当是时, 帝举五十万兵畀景隆,谓燕可旦夕灭。燕 王顾大喜曰:“昔汉高止能将十万,景隆 何才,其众适足为吾资也!”是冬,景隆 果败。
《明史》卷七十二《职官志一》: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 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奏事,亦 不得相关白。
设立内阁的原因: 1.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对顾问人员的实际需要
春夏秋冬四辅官 殿阁大学士 翰林院编修、检讨等 《明史》卷73《职官志二》: (洪武)十四年……令编修、检讨、典籍同 左春坊左司直郎、正字、赞读考驳诸司奏 启。 2.解缙等人的才能和在政治上的态度
《明史纪事本末》卷二十八《仁宣致治》:
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 ,庶几三代之风焉。……仁宗之初御也, 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产,陂 池与民同利,……方宣宗之即位也,法祖 重农,赈荒惩贪。
成祖之不隳明业,在能遵太祖整饬吏治之
意。自永乐以来,历洪熙、宣德三朝皆未 之改,……盖全传(《明史・循吏传》) 百二十人,宣德以前六十余年间得百人以 上,正统至嘉靖百三十年间得十余人,隆 、万五十余年间仅两人,天、崇两朝则无 一人,吏治之日降可知矣。宣德以前,尚 多不入《循吏传》之循吏,正统以后,公 卿有吏绩者亦极少,嘉靖以后,则更不足 言。

大一历史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大一历史第三章知识点总结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我们能够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从中吸取教益并为未来做好准备。

在大一的历史课上,我们学习了第三章的知识,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概念。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加深我们对历史的了解。

第一部分:古代文明的兴起在古代,许多伟大的文明相继兴起,如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国文明等。

这些文明的兴起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先进的社会制度。

古埃及的尼罗河文明发展了灌溉农业,形成了专制的法老制度;古印度的恒河文明孕育了种姓制度和古老的宗教教义;古中国的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封建社会。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欧洲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宗教势力强大。

罗马帝国的灭亡导致了欧洲的封建制度的崛起,贵族阶层统治下的人民生活贫困,社会秩序混乱。

同时,基督教的传播也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天主教会成为统治阶级的支持者和控制者。

第三部分:亚洲社会的变革亚洲社会的变革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日本在公元5世纪末曾经向中华文明学习,形成了以中央集权制度为基础的天皇制度;印度的社会变革也与宗教有关,佛教的兴起破除了种姓制度的限制;中国自秦汉以来,社会呈现出封建制度和科举制度的兴起与衰落。

第四部分:世界的相互联系和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地相互联系和交流。

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开辟成为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媒介,不仅物质上的贸易流通,还有宗教、艺术和科学知识的传播。

著名的汉唐文化交流和文艺复兴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例子。

第五部分:近代史的开端近代史从15世纪开始,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使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海洋探险,开辟了欧洲殖民地帝国的先河。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爆发也使欧洲迈入了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时代,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总结:通过对大一历史第三章的知识点的总结,我们了解了古代文明的兴起,中世纪欧洲的动荡、亚洲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的相互联系和近代史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内阁政治基本奠定,阁权超过六部。 2、宦官干政局面大开。 3、“北虏南倭”外患日剧。 4、中期帝王多昏庸荒唐之辈,吏治败坏。 5、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雇佣劳动者出现,在江南一 些地方和行业开始出现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萌芽。 6、明代中期张居正改革正是在此背景下展开。
第三阶段:明朝后期【万历十年(1528年)到崇祯十 七年(1644年)】 从万历后期开始,经历光宗、熹宗、思宗,明朝最终 走向灭亡。 1、内政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2、社会分化更加严重,阶级矛盾更加突出 3、女真的日趋统一和强大。
碑刻遗存经汇集整理出版的则有《江苏省明清以来碑 刻资料选集》、《明清苏州工商业碑刻选编》、《明 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等多种碑刻资料集。 《全国地方志综合目录》所录 8000 多种地方志,绝 大多数为清代所修,对地域性考察具有特殊价值。明 清时期私人著史蔚成风气,明人沈节甫辑《纪录汇编》 搜集了明初至嘉靖年间的私人历史著述,《中国历史 研究资料丛书》、《清代笔记丛刊》汇集此类资料较 为完备。明清时期大量诗文著述文集也包含了丰富的 原始资料,弥足珍贵。
明朝的历史成就 一)政治上,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二)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得到空前发展,生产力 的总体水平超过宋元时代。 三)在民族关系上,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联系得 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力推动边疆地区各民族自身的 发展。 四)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睦邻外交政策,发展同亚 非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 五)在科技文化上,出现理学式微,启蒙与实学思 潮兴起,传统诗文衰落与小说戏曲勃兴,新与旧、先 进与保守、新生与腐朽并存互搏的场景。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1363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主 地位。 1364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号。 1367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定。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1367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 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 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攻克大都, 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明前期 —— 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 专制强化 内部斗争激烈 统治中心变化 经济恢复 国 势强盛 明特征形成
明中期 —— 正统、景泰、(天顺)、成化、 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 政治败坏 “南倭北虏” 国库困窘 流民剧增 内部改革 雇佣劳动的大量出现 文化与社会风气变化 明后期 —— 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政治黑暗 满族的兴起 大兼并 大起义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 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 乃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 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 当是时,元政不纲,盗贼四起。刘福通奉韩山童假宋后起颍,徐 寿辉僣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 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 掠甚众。天下大乱。 -----明史.太祖本纪卷一
明太祖像
关于朱元璋的评价
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的皇帝,一贫如洗,起于社 会最底层。在他的倡导下,口语公文习惯成自然,成 为明朝的一大特色 朱元璋可谓中国历代皇帝中少有的出身卑微、以化缘 和尚行乞四方而后君临天下的一位(不靠祖上权势, 完全“应天顺民”、“势导时推”所致,醇儒以之为 “正君”)。
7、纪非录。朱元璋撰 8、钦集录 9、皇明条法事类纂 10、纪事录 11、后湖志 12、大明集礼
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 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 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距很大。
四、研究概况
1、南炳文:《二十世纪的中国明史研究》(《历史研 究》1999年第2期) 2、通史性: 1)李洵《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李光璧《明朝史略》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3)顾诚《南明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年版 4)南炳文《南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5)杨国桢、陈支平主编《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 2006年新版。 6)陈支平、陈春声主编《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元 明清时期》,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汤纲、南炳文《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1991年版 孟森《明史讲义》
(一)编年体撰著
1、《明实录》:3045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而成, 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大事,是明 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料。 2、《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108卷。以实录为主, 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3、《明通鉴》:清夏燮撰,96卷。详略得体。 4、明纪,陈鹤、陈克家祖孙编撰,60卷,有同治十年刊 本。 此外,尚有印鸾章修订的《明鉴纲目》16卷
Hale Waihona Puke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南 京 中 华 门 明 聚 宝 门 遗 址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着手削 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 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 师,建文帝失踪。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原京师更名为南京, 作为陪都。五次亲征,打败瓦剌、鞑靼,巩固了北方 边境
①皇权的绝对权威被削弱。 ②权力之争与财富之争并行。 3、明末清初:17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即明熹宗天 启年间至清圣祖康熙初年。 4、清前期:17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即康熙 初年至清宣宗道光二十年。清初各族人民的抗清斗争, 加快了野蛮征服者被先进文明征服的进程。
三、基本史料
考察这段历史依据的文献资料,除官修正史、方志外, 还包括大量原始档案资料、碑刻资料以及野史笔记、 私人著述。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明史》、《明通鉴》、 《国榷》、《明实录》、《明史记事本末》、《清史 稿》、《东华录》、《清实录》,侧重典章制度方面 的有《续文献通考》、《续通志》、《续通典》、和 《清朝文献通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了900 多万件官方原始的历史文件,经整理公布的有《明清 史料》、《史料丛刊初编》和不定期刊行的《清代档 案史料丛编》,此外还有《清代文字狱档》、《清代 地租剥削形态》等专题档案资料集。
3)军事:毛佩琦、王莉《中国明代军事史》人民出版 社,1994年版 4)生活习俗:王熹《中国明代习俗史》人民出版社, 1994年
五、明朝的分期及明朝的历史成就
明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朝前期【洪武元年(1368年)至英宗正 统十四年(1449年)】 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 第二阶段:明朝中期【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万历 十年(1528年)】 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
(二)纪传体撰著
《明史》:332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地概述了明 代的历史。
傅维鳞的《明书》171卷、查继佐的《罪惟录》120卷、 李贽的《续藏书》27卷等。
(三)其他私家修史
1、明史纪事本末,清初谷应泰著,80卷。 2、弇州史料100卷、弇山堂别集100卷,明王世贞著。 3、名山藏,明何乔远撰,164卷,明崇祯十三年刊本 作109卷,有明末刻本。 4、皇明史概,朱国桢撰,五种109卷,有明末刻本。 是书分为《皇明大政记》24卷,《皇明大训记》16卷, 《皇明大事记》50卷,《皇明开国臣传》13卷,《皇 明逊国臣传》5卷又卷首1卷。
太祖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讳元 璋,字国瑞,姓朱氏。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 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母陈氏,方娠,梦神授 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 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比 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
第三章 明 朝(1368-1644)
极端的时代
导论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明朝的政治生活
廷杖 废除宰相 内阁 宦官专权 厂卫
明代的其他制度
明朝的社会经济文化
导论
一、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中国与世界 二、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历史发展大势 1、明前期:14世纪60年代至15世纪30年代,即明太 祖洪武初年至明宣宗宣德末年。是明代政治形成、确 立并稳步发展时期。 2、明中后期:15世纪40年代至17世纪20年代,即明 英宗正统年间至明神宗万历末年。总的形势是,大明 帝国繁荣强大的时代已告结束。政治上官方势力抬头; 法制日益松驰,官员更加腐化。财富争夺日益激烈化。
一、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1351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年,25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升很快, 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 1355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亡,小 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 1356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京),继 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 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祝 允 明 《 野 记 》 卷 一
国 号 大 明 , 承 林 儿 小 明 号 也 。
融 之 本 故 袁 姓 墟 义 朱 也 新 , 《 本 凤 阳 故祝 新 建融 书 国 》 号 卷 大定 一 明鼎 《 ,金 太 其陵 祖 有, 本 则 祖 纪 祝 也 》 。 „„
明 朝 国 号
„„
明朝的建立与灭亡
王世贞: 高皇帝辟转乾坤,功只万古。又有古创业之主不敢望 者四:享天下三十一年,一也;圣寿七十有一,二也; 自江左并中原,三也;太子诸王二十四人,公主一十 六人,皆受册封,四也。于乎盛哉! ——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一《太祖功德》
赵翼:“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 而有之者也。”豪气和匪气并存,正气与邪气兼具。 洪武时期的重典统治: ▲四起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 ▲大明律与大诰 ▲强化社会控制 ▲特务政治与文化专制
朱元璋成功的原因 1)有一个能效命以帮助他成就帝业的顾问集团 2)有一个参与密谋、善于计划的行政队伍 3)善于协调内部文武关系 4)有坚定持久的进取心 5)军纪严明,胡大海曾说:“吾人不知书,惟知一事 而已:不杀人,不掠妇女,不焚毁庐舍。”胡大海之 子犯禁酿酒,朱元璋说:“宁可使胡大海叛我,不可 使我法不行”,毅然下令处死。 6)礼贤下士。朱升、李善长、刘基、宋濂、章溢、叶 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