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
中考文言文之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中考语文总复习版)
文言虚词一、之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
(详细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概述一、实词的概念和分类实词是指能够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按照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实词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几种类型。
1. 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时间、抽象概念等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两种。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为、动作或存在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实义动词和系动词两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性质、特征或状态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种。
4. 副词副词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的词语。
它可以分为程度副词、方式副词、时间副词和地点副词等几种类型。
二、虚词的概念和分类虚词是不能直接代表实际事物或具象意义的词语。
它在句子中起连接、修饰或标点等作用。
按照功能和形式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等几种类型。
1.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方位或时间的词语。
常见的介词有“在、上、下、中、间、之”等。
2. 连词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的词语。
常见的连词有“和、与、或、但、然而”等。
3. 助词助词是用来标示词的词类、词义关系或语态等的词语。
常见的助词有“的、地、得、吗、了”等。
4. 语气词语气词是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的词语。
常见的语气词有“不、了、啊、呢、吗”等。
以上是对初中文言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归纳概述。
实词直接表示实际意义,而虚词则在句子中起到辅助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
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中考语文文言文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愚公移山》(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愚公移山》(15)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16)汤熨之之所及也。
(“汤”通“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17)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还"通"旋":回转、掉转)——《扁鹊见蔡桓公》(18)火齐之所及也。
("齐"通"剂":药剂,汤药)——《扁鹊见蔡桓公》(19)必能裨补阙漏。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总结
中考语文之文言实词与虚词归纳总结文言实词⑴名词①表示人或具体事物的名称:愚公、岳阳楼、江、河、剑。
②表示抽象事物:仁、义、信、福、意。
③表示时间:朝、暮、春、秋、岁、年。
④表示方位:前、后、左、右、东、西、南、北。
⑵动词①表示动作、行为:坐、起、拜、观、临、往、来。
②表示存在、变化:消、亡、存、在。
③表示心理活动:思、念、俱、愤、怨、喜。
④表示使令:使、令。
⑤表示可能、意愿:可、得、能、敢、肯。
⑶形容词①表示性质:香、苦、大、深、曲、穷、远。
②表示状态:霏霏、洋洋、缤纷、恂恂。
⑷数词①表示确数:一、二、三、百、千、亿。
②表示概数:几、几何、许、所、余。
③表示序数:第一、初一。
④表示分数:它的表示法有多种形式,其中应特别注意的一种形式是分母和分子紧连在一起,中间不插入任何其他成分。
例如:籍第令毋斩,而戌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十六七”即十分之六七。
⑸量词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匹、卷、乘、只。
量词不能单独使用,常和数词结合,组成数词短语,文言文中常省略量词。
文言虚词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几类。
与实词相比,虚词数量少的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学习文言文,必须注意确切分辨每个词的词性及其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
第一人称代词余、吾、予、我、自、之、其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子、若、君、你、尔、乃第三人称代词彼、之、其指示代词此、是、夫、然、尔、斯、焉、之、兹、莫、或、者、所、这、那疑问代词何、安、谁、孰、焉、胡、恶、那、哪程度副词:表示性质、状态或行为所达到的程度。
大、甚、最、何、极、悉、绝、少、颇、尤、过、稍、略、许、益、倍范围副词毕、并、才、独、止、但、惟、皆、仅、同、咸、相、满、齐、尽、共、通、具、俱、悉、都、唯、只、全时间副词才、尝、方、乍、会、将、已、初、始、向、寻、今、暴、立、渐、终、曾、正、既、遂语气副词必、实、良、果、会、岂、应、当、固、宜、诚、宁、须、勿、莫、弗、未、非、庶、殆、其频率副词又、复、再、每、恒、常、长、更、却谦敬副词请、敬介词当、以、于、自、从、为、与、在、对、由、及、因、居、乎、向、和、比、将连词为、与、而、但、盖、乃、且、以、则、若、虽、故、因、然、苟、其、却、自、即复合词至于、如使结构助词之语气助词耳、夫、乎、焉、耶、邪、矣、者、哉、欤、为、盖、云、也叹词噫、嘻、嗟、呜呼兼词焉、诸。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汇总实词:1、故:因为,由于;所以,因此;历史事件;原因、缘故;特意,刻意尽管故有名马,但并不一定就是最优秀的马。
温故而知新,可以在过去的经验中获得新的知识。
公问其故,想要了解其原因。
XXX特意派人前来询问。
彼方竭尽所能,我们因此获得胜利。
广泛地讲述历史事件,以此来阐明失败的原因。
2、间:分隔开;夹杂其中;参与;一会儿;中间;暗中他与外人保持距离,与他们分隔开来。
中间传来拉崩倒的声音。
又何间之有呢?XXX前来拜见XXX,立在中间。
骈死于槽枥之间。
又让XXX在旁边的祠堂中等待。
3、绝:极点;停止、消失;隔绝这是最妙的事情。
声音渐渐消失,最终毫无声息。
他带着妻子和XXX来到了这个偏远的地方。
4、观:观赏;景象、景观;看我欣赏着巴陵的美景。
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可以从远处欣赏,但不能亵玩不雅。
5、书:信函;写;名册,公文一名男子带着信函前来。
他展开红色的书卷,开始写字。
这本军书共有十二卷,每一卷都有爷名。
6、见:看见;拜见;显露昨天我看到了军贴。
XXX前来拜见。
才没见到他。
7、少:稍微;一会儿;年轻的宾客们稍微放松了一下。
不久后,一只狼就走了。
XXX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别人一起耕种田地。
8、从:跟随,随从;顺从,听从;将领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停止了前进,而另一只狼继续跟随。
XXX没有偏袒,但人民却不听从。
9、分:分配,分配;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份额,名分;衣食所需,不敢独占要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
船的前后长度约为八尺,非常奇怪。
我们必须按照每个人的份额来安排衣食住行。
10、世:父子相继为一世;朝代,时代;世界父亲和儿子在同一个时代。
这是哪个朝代的事情?在这个世界上,有XXX这个姓氏,他们已经专门经营了三代。
11、业:事业,功业;职业先帝开始创业,但未能完成,中途就去世了。
在太原,有一个叫做武陵的人,以捕鱼为职业。
12、达:到达;做官,显贵指路通往豫南,一直到了汉阴。
他不求得到诸侯的赞许。
中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实词的概念及分类实词是语言中具体表达实际事物、动作、状态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1. 名词名词是指人、事物、现象、抽象概念等具体或抽象实体的名称。
根据其含义和词形,名词可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抽象名词、集体名词等。
2. 动词动词是表示行动或状态的词语,包括实义动词、系动词、助动词等。
实义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性质、特征、状态、感受等的词语。
根据其构成方式和语义,形容词可分为单音节形容词、双音节形容词、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等。
4.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量或顺序的词语,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两大类。
5. 量词量词是表示数量或计量单位的词语,包括一些常用的量词,如个、只、块、张等。
6. 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使用的词语,按照其所代替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的性质、人称、数和格等,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反身代词、关系代词等。
7. 副词副词是用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全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程度、肯定或否定等意义的词语。
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含义较为抽象,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结构、表示语法关系或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需要的词语,分类很多,这里只列举常见的几种。
1. 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句子或单词的词语,包括并列连词、从属连词和对比连词等。
2. 助词助词是用于表示语法和逻辑关系、连接词语或补充意义的词语,包括语气助词、时态助词、语态助词、副词性助词、补充助词等。
3. 介词介词是用来表示事物之间位置、方向、时间或关系的词语。
介词一般接在名词、代词或动词的后面,构成介词短语,相当于一个定语或状语。
4. 叹词叹词是用来表示强烈的感情、语气或引起注意等情感意义的词语,包括感叹词、呼唤词、描绘词等。
三、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实词的意义比较具体明确,是语言中最基本、最实在的词语,在语句中担负着主要的语义作用。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ﻫ2. 卑:1、低下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ﻫ(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ﻫ4. 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ﻫ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ﻫ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ﻫ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ﻫ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ﻫﻫ14. 出: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ﻫ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ﻫ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1、编次。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初中文言文150个重要实词(一次多义)汇总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
初中文言文实词与及虚词意义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知识点汇总一、文言实词归纳:(基本篇目)1、基本字词归纳(一)文言实词:文言实词的基本词汇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但由于历史的发展和语言的变化,不少文言实词在词义上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的已经不用,所以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词,有助于扫除文言文阅读上的障碍。
①古音通假即通假字,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有两种情况:一是本有其字而不用,用另一个同音字代替。
如《愚公移山》中“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中的“厝”通“措”,放置之意。
二是本无其字,有音无字,用同音字表示。
通假的方式包括同音通假(“说”通“悦”,高兴之意),双声通假(“亡”通“无”,没有之意),和迭韵通假(“徧”通“遍”之意)。
通假现象在文言中普遍存在,在复习时要进行系统的汇总,便于掌握。
②古今异义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
例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曹刿论战》中“可以一战”中的“可以”古义是两个词,可以凭借之意,今义是一个词,表示许可或可能。
③古今词义变化词义的变化,大致有三个途径:一是词义的扩大。
例如“江”和“河”在古代专指“长江”和“黄河”,现在可以指任何的江河,词义扩大了;二是词义的缩小。
例如“臭”在古代是“气味”的意思,现在专指不好闻的气味,词义缩小了;三是词义的转移。
例如“涕”在古代指“眼泪”,而现在却指鼻涕了,词义发生了转移。
④一词多义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如:名——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命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陋室铭》(出名,著名)不能名其一处也。
《口技》(说出)⑤词类活用在古汉语的实词中,某个词属于哪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失去了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充当另一类词,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复习词类活用首先要区别“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经常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语法功能,如“指”解释为“手指”是名词,解释为“指点”“指出”是动词。
其次分析词类活用还要和同音词区别开来。
有的词读音相同,写法也相同,但如果它们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就不是词类活用。
如“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中的“足”是指“脚”,是名词;而“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句中的“足”是“充足”的意思。
(1)故故虽有名马。
——《马说》(所以)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学过的知识)公问其故——《扁鹊见蔡桓公》(原因、缘故)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特意)彼竭我盈,故克之。
——《曹刿论战》(因此)广故数言于亡。
——《陈涉世家》(故意)(2)间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隔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技》(夹杂)又何间焉?——《曹刿论战》(参与)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扁鹊见蔡桓公》(一会儿)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中间)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陈涉世家》(暗中)(3)绝以为妙绝。
——《口技》(极点)群响毕绝。
——《口技》(停止、消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隔绝)(4)观予观夫巴陵胜状。
——《岳阳楼记》(观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景象、景观)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看)(5)病君之病在肌肤。
——《扁鹊见蔡桓公》(疾病、大病)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困苦不堪)(6)书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石壕吏》(信)乃丹书帛曰。
——《陈涉世家》(写)(7)上上使外见兵。
——《陈涉世家》(皇上)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身体上的)(8)见昨日见军帖。
——《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才没不外见。
——《马说》(通“现”,显露)(9)比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裙中。
——《核舟记》(靠近)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等到)(10)少宾客意少舒。
——《口技》(稍微)少时,一狼径去。
——《狼》(一会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年轻的)(11)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随从,跟随)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顺从,听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顺从)(12)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分给,分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长度单位,十分为一寸,这里指八分挂零,说明很小)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隆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分内,名分)(13)文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文章)文过饰非。
(掩饰)(14)世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父子相继为一世)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时代,朝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马说》(世上)(15)业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事业,功业)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桃花源记》(职业)(16)犯作奸犯科。
——《出师表》(触犯)(17)达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达到)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做官,显贵)(18)当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捕蛇者说》(抵充,相抵)木兰当户织。
——《木兰诗》(对着,面对)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应当)(19)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岳阳楼记》(在……之后)(20)伐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砍伐)齐师伐我。
——《曹刿论战》(攻打,讨伐)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讨伐)(21)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水的南面,南岸)朝晖夕阴。
——《岳阳楼记》(阴暗)(22)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用言语规劝)以塞忠谏之路。
——《出师表》(同上)(23)极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极点,极端)此乐何极。
——《岳阳楼记》(尽,穷尽)南极潇湘。
——《岳阳楼记》(到)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极其,非常。
这是副词用法)(24)国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国家)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
——《岳阳楼记》(国都,京城)(25)备前人之述备矣。
——《岳阳楼记》(完备)(26)众妙毕备。
——《口技》(具备,齐备)(27)径少时,一狼径去。
——《狼》(径直,一直)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
——《核舟记》(直径)(28)将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扶,持)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率领,统率)项燕为楚将。
——《陈涉世家》(将帅,将领)(29)顾顾野有麦场。
——《狼》(看见)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看望、访问)(29)胜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陈涉世家》(尽,全部)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优美)(30)复扁鹊复见。
——《扁鹊见蔡桓公》(又)(31)称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称赞,赞许)袒右,称大楚。
——《陈涉世家》(号称)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称呼)不能称前时之能。
——《伤仲永》(符合)(32)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陈涉世家》(量词,辆)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同坐(一辆)战车〕(33)章又用篆章一。
——《核舟记》(印章)(34)惊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口技》(受惊)波澜不惊。
——《岳阳楼记》(振起)(35)属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一类)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扁鹊见蔡桓公》(隶属,管辖)神情与苏、黄不属。
——《核舟记》(类似)(36)策执策而临之。
——《马说》(鞭子)策勋十二转。
——《木兰诗》(记载)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驱使)(37)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口技》(奇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零数)(38)许高可二黍许。
——《核舟记》(上下、光景)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赞同、答应)(39)舍便舍船。
——《桃花源记》(丢下)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房屋)(40)志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记)必先苦其心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志)(41)寻寻向所志。
——《桃花源记》(找)寻病终。
——《桃花源记》(不久)(42)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道路)得道者多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仁政)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正道)(4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固执)戍死者固十六七。
——《陈涉世家》(本来)(44)亡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潼关怀古》(衰亡)今亡亦死。
——《陈涉世家》(逃跑)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通"无")(45)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发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举用)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出师表》(推荐)死则举大名矣。
——《陈涉世家》(成)(46)坐众宾团坐。
——《口技》(坐着)但坐观罗敷。
——《陌上桑》(因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同"座")(47)食谨食之。
——《捕蛇者说》(喂食)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捕蛇者说》(吃)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通“饲”,喂)二、通假字归纳:(1)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陈涉世家》(2)苟富贵,无相忘。
("无"通"毋":不要。
)——《陈涉世家》(3)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发起)——《陈涉世家》(4)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陈涉世家》(5)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上)——《木兰诗》(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 ——《核舟记》(8)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通“又”:还有)——《核舟记》(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通“拣”:挑选)——《核舟记》(10)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11)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横放)——《核舟记》(12)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置放)——《愚公移山》(13)指通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