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高考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高考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缺乏道者,亦已众矣;?五人?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病梅?
而江浙之梅皆病。〔同上〕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同上〕
第三册: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
臣欲奉诏奔驰,那么X病日笃;〔同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
公子即合符,而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同上〕
勒兵,下令军中〔同上〕
8、病:
义项:①病,生病;②筋疲力尽;③毛病,弊病;④担忧,忧虑。
例句:
第一册: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触龙?
第二册: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项?
第二册:徐而察之,那么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
第三册: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
第四册:〔无〕
第五册: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齐桓?
第六册: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
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
10、朝:
义项:①音同"招",早晨;②音同"招",一日,一天;③朝见;④承受群臣的朝见;⑤朝廷;⑥拜见;⑦官府的大堂;⑧朝代;⑨一代君主统治的时期。
以愚辞歌愚溪,那么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愚溪?
迫而视之,乃前寄辞者。?柳毅?
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报任安?
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过秦论》)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实词 3、形容词的活用
(3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 •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实词 二、古今异义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
②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虚词 5、以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 于转折关系。 •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 记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实词及虚词
实 一二三四 、、、、
词 通古一词 假今词类 字异多活 义义用
实词 一、通假字
•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 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虚词 2、乃

高考语文文言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考点难点突破: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第一讲文言实词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

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

累迁中州刺史。

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

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

”会和战异议,不能用。

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

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

建炎元年,知原州。

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

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

”金人遂引去。

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

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

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

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

徙知利州。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常考的文言40个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是考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掌握它们有助于考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高考常考的40个实词和虚词的总结:
实词:
安:安定、安宁;
奉:侍奉、供奉;
间:间隔、缝隙;
就:完成、实现;
视:看、注视;
出:出现、露出;
生:生命、生存;
坐:坐着、受罚;
鄙:轻视、鄙视;
操:节操、操守;
信:诚信、信任;
之:的、助词;
以:用、因为;
薄:轻视、不厚道;
恶:厌恶、不好;
病:疾病、痛苦;
顾:顾虑、考虑;
策:计策、策略;
独:独自、特立独行;
伐:进攻、讨伐;
盖:遮盖、覆盖;
故:所以、因此;
好:喜好、喜欢;
劳:劳力、勤劳;
就:完成、实现。

虚词:
以、于、则、而、若、所、之、焉、也、乃。

这些实词和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考生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加以理解和记忆。

同时,考生还需要注意一些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的情况,这些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和理解。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的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在句子中起辅助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具体、完整。

下面是120 个文言实词和18 个文言虚词,供参考。

1120 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118 个文言虚词⑴而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⑵何①疑问代词:“什幺”、“哪里”;“为什幺”、“怎幺”②副词:“多幺”。

⑶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

“那”“其中⑹且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③构成复音虚词⑻所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高考复习-高考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与虚词1.爱,ài(1)名词,恩惠(2)动词①给人恩惠②喜欢③怜惜,同情④吝惜,舍别得⑤通“薆”,隐蔽,隐藏(3)形容词,吝啬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②安然③安定,舒适(2)动词①安身②安置③抚慰,安抚④使……安定⑤安心(3)疑咨询代词,如何,哪里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2)动词①覆盖②遭受(3)介词,表示被动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②披散4.倍,bèi(1)动词①背向,背着②违背,背叛③加倍(2)数词,一倍(3)量词,照原数加一次。

(4)副词,更加,倍加5.本,běn(1)名词①草木的根②全然,基础③本业,常代指农业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2)量词(3)动词,推究本源,考查(4)副词,本来6.鄙,bǐ(1)名词,边界,边远的地点(2)动词①以……为边界(边邑)②藐视,瞧别起(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7.兵,bīng(1)名词①兵器②士兵③军队④战争⑤战略战术,用兵策略8.病,bìng(1)名词①重病②弊病,缺点(2)动词①生病②使……成病态③担心,忧虑④谴责,羞辱(3)形容词①困苦②疲劳9.察,chá(1)动词①观看,认真看②看清晰③详审,考察④了解,弄清晰⑤考察后加以推举(2)形容词,精明10.朝,读音一:cháo(1)动词,朝见,朝拜(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读音二:zhāo名词,凌晨11.曾,读音一:céng副词,表时刻的过去,曾经,差不多,才读音二:曾zēng(1)名词,指与自个儿隔着两代的亲属(2)动词,通“增”,增加(3)副词,表意外,难道,居然,简直12.乘,读音一:chéng(1)动词①驾,坐②升,登③冒着④连接,一具接一具(2)介词,趁着,凭借读音二:shè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2)量词,辆(3)数词,四13.诚,chéng(1)名词,诚心诚意(2)副词,表确信,真的,的确(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假如14.除,chú(1)名词,台阶(2)动词①去掉,除去。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句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句分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与18虚词的例
句分析
实词例句分析
1. 实词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用法:
- 名词实词例句:
- 天地:天地交合,万物悉备。

- 人:人情练达,年少不才。

- 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动词实词例句:
- 行:行乐须及时。

- 能:能无妄乎?
- 得:得授圣刑,事必躬亲。

- 形容词实词例句:
- 美:美其不才。

- 高:高山仰止。

- 副词实词例句:
- 甚:甚是怀念。

- 略:方略合度。

- 皆:客皆似乎述而有词。

虚词例句分析
2. 虚词是没有实际意义,主要用于句法或语法的需求。

在下面的例句中,我们分析了一些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虚词用法:
- 介词虚词例句:
- 之:宜之则得,求之则失。

- 所:所以旷日久不遇也。

- 为:为公入私藏。

- 连词虚词例句:
- 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

- 而:而今而后。

- 助词虚词例句:
- 了:终身不了。

- 得:言多必失,事少必得。

- 之:相去甚远也。

以上是高考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例句分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 注意:以上例句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需要根据文言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在高考语文中,古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实词与虚词则是古文学习的基础。

掌握好实词与虚词,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准确翻译古文句子以及提高古文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实词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在古文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

1、名词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的词。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山川之美”中的“山川”,指的是山和河流。

在理解名词时,要注意古今异义的情况。

例如,“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奔”,意思是飞奔的马,是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也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渔人甚异之”中的“异”,是意动用法,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3、形容词形容词是用来描述或修饰名词、代词的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

形容词也有使动和意动用法。

“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变绿”。

4、数词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古文中,数词有时会直接表示数量,有时会用特殊的表达方式。

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表示多个,不一定就是确切的三个人。

5、量词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古文中的量词相对较少,使用也不像现代汉语那样规范。

6、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等)、疑问代词(谁、何、安等)。

二、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1、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充当定语、状语和补语。

高考文言实词虚词

高考文言实词虚词

五、文言实词(一)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用法集释1.爱(ài)(1)动词①爱护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史记·陈涉世家》)②喜爱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怜惜,同情爱其二毛,则如服焉。

(《左传·子鱼论战》)④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⑤通“薆”(ài),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邶风·静女》)⑥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2)名词,恩惠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形容词,亲爱的,心爱的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

(《柳毅传》)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思,“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由“喜欢”则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2.安(ān)(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何故臵某于安闲之地。

(《三国演义·失街亭》)②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逸,舒适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动词①奉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左传·曹刿论战》)②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三国演义·失街亭》)③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孔雀东南飞》)④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⑤安心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琵琶行》)(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3.被(读音一:bèi)(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

(《杨修之死》)(2)动词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语文高考文言文实词
1. 爱:喜爱;热爱;爱护;爱惜;吝惜;通“薆”,隐蔽;吝啬;亲爱的。

2. 安:抚慰;安置;使……安定;安稳;安定;哪里,怎么;哪里,哪儿。

3. 被:被子;覆盖;施加;遭受;表示被动;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披散。

4. 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加倍;通“背”,违背,背叛。

5. 本:草木的根;草木的干、茎;根本;本业;庸俗,浅陋。

6. 兵:兵器;士兵,军队;战争;军事。

7. 病:重病;弊病;生病;使……成病态;担心;责备;困苦;疲劳。

8. 察:细看;看清楚;详审;明察;考察和推举;精明。

9. 朝:朝见;拜访;朝廷;朝代;对,向;早晨。

10. 曾:曾经;竟,竟然;通“增”,增加。

11. 乘:驾,坐。

12. 从:跟随;依顺;从事;依傍;使……跟从;随从的人;指堂房亲属;通“纵”,合纵的盟约。

13. 当:遮挡;对等;占据;应当;掌管;判决;表处所;表时间;表必然;表未来的时间;通“倘”,表假设。

14. 道:道路;途径;道义。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 实词和虚词汇总

高考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汇总============================================================================== 文言实词(120个)============================================================================== 1.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喜爱,宠爱) (《师说》)(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阿房宫赋》)(3)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爱莲说》)(5)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啬,舍不得) (《齐桓晋文之事》)2.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抚慰,安抚) (《孔雀东南飞》)(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然) (《六国论》)(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赤壁之战》)(5)沛公安在(哪里,什么地方) (《鸿门宴》)3.被(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屈原列传》)(2)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陈涉世家》)(3)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屈原列传》)(4)被箠楚受辱(遭受) (《报任安书》)4.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鸿门宴》)(2)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5.本(1)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齐桓晋文之事》)(2)自言本是京城女(本来) (《琵琶行》)(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 (《鱼我所欲也》)6.鄙(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用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 (《廉颇蔺相如列传》)(3)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平庸) (《报任安书》)(4)人贱物亦鄙(轻贱) (《孔雀东南飞》)7.兵(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器,军械) (《六国论》)(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军队) (《廉颇蔺相如列传》)(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战争,战事) (《扬州慢》)8.病(1)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有疾病) (《廉颇蔺相如列传》)(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捕蛇者说》)9.察(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石钟山记》)(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赤壁之战》)(3)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和推举) (《陈情表》)(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洁净的样子) (《屈原列传》)10.朝cháo(1)坐南朝北(对,向)(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过秦论》)(4)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朝廷) (《齐桓晋文之事》)(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蜀相》)(6)欲辟土地,朝秦楚(使……朝拜) (《齐桓晋文之事》)朝zhāo朝服衣冠(早晨) (《邹忌讽齐王纳谏》)11.曾cénɡ(1)相逢何必曾相识(曾经) (《琵琶行》)(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曾zēnɡ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用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 (《赤壁赋》)12.乘chénɡ(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过秦论》)(2)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 (《石钟山记》)乘shènɡ车六七百乘(一车四马) (《陈涉世家》)13.诚(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 (《愚公移山》)(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六国论》)(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赤壁之战》)(4)诚有百姓者(的确,确实) (《齐桓晋文之事》)14.除(1)扶辇下除,触柱折辕(殿阶) (《苏武传》)(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赤壁之战》)(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逝去) (《元日》)(4)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拜官,任职) (《陈情表》)15.辞(1)未尝稍降辞色(言辞,言语) (《送东阳马生序》)(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 (《屈原列传》)(3)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告别,离开) (《阿房宫赋》)(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鸿门宴》)(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琵琶行》)(6)《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酬的言辞) (《屈原列传》)(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婉言道歉) (《廉颇蔺相如列传》)(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赤壁之战》)16.从用作动词:(1)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跟随) (《狼》)(2)臣从其计(依顺,听从) (《廉颇蔺相如列传》)(3)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 (《琵琶行》)用作名词:(1)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堂房亲属。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

⽂文⾔言⽂文⾼高考常考实词和虚词实词: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④书籍请:①请求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⑥败⽴立:①站⽴立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廉)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②交互:叶叶相交通(孔)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引退:引次江北(⾚赤)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②害怕:⾈舟⼈人⼤大恐(⽯石)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②都,全:靡不毕现(屈)卒:①步兵②死③终于:卒相与欢(廉)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将:①将领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五)⾛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事:①事情②侍奉:以地事秦(六)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秦则⽆无礼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难:(nán)困难(nàn)①灾难:奉命于危难之时(出)②反驳:所谓交相问难(问)愿:①乐意:⾂臣愿奉璧往使(廉)②希望:愿结友(廉)案:①⼏几案②察看:召有司案图(廉)⽅方:①⽅方圆②并排:今操⽅方连船舰(⾚赤)③正直:⽅方正之不容也(屈)④⽅方位、⽅方向语:(yǔ)谈论:越⼈人语天姥(梦游)(yù)告诉:不可不语。

高考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必背实词虚词大全

高考文言文虚实词大全一、考纲解读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整体复习设想1.熟读课文,夯实基础(1)积累实词。

教学大纲规定中学阶段要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可分类复习,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等给实词归类,以此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多而不乱。

(2)突破虚词。

复习虚词,可根据今年必考的18个虚词的义项和用法,在课文中去找相应的例子。

常见的用法无需多讲,复习重点应放在不常用难以掌握的用法上。

2.归纳总结、建立知识网络实词,应该从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类活用等方面梳理;虚词,应将重要虚词的各种不同用法及典型例句加以梳理;句式,应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方面对典型例句加以梳理。

3.选择合适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近三年高考试题汇编第一部分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化整为零突破《大纲》规定的120个重点文言实词(按照学号前40位同学每人负责3个——通过工具书查出常见用法、意义并配上课文中的例子。

3天6.鄙义项:①边疆,边远的地方(郊野);②鄙陋、鄙俗、庸俗,浅陋;③鄙薄轻视、看不起;④谦词,谦称自己。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边远的村邑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鄙陋鄙俗③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东南飞》轻贱④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鄙薄轻视⑤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滕王阁序》自谦之词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烛之武》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报任安》“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7.病义项:①重病(轻的为疾)泛指疾病;②有病、患病、生病③毛病,缺点、弊病;④担心,忧虑。

⑤疲倦、劳累、筋疲力尽;⑥饥饿、因饿而病⑦苦、困乏、败、失败、害、损害、难、为难、辱、耻辱、怨恨①君之病在肌肤,《扁鹊见蔡桓公》泛指疾病②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蔺列传》生病有病③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揠苗助长》疲劳困苦④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训俭示康》弊病毛病⑤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知已《论语》担忧忧虑⑥子疾病,子路请祷《论语述而》重病病重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勾践》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触龙》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考点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7衣食所安(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被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简单高中生(ID:jiandan100cn)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译文:大雪越高考语文文言文120实词+18虚词第一部分:120实词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

)《失街亭》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过南岭。

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7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3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4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中文言文300实词+18虚词全总结

高考文言文300实词整理1.哀①悲哀,哀悼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晋崤之战》)①慨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阿房宫赋》)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前赤壁赋》)①同情,怜悯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①悲伤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①(声音)凄清尖利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爱①给人好处、恩惠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其用者(《史记?陈涉世家》)①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过秦论》)①爱惜,顾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①舍不得,吝惜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新序>二则》)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①关心,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蟹白栗黄,备极护爱(《促织》)3.安①安稳,安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①安定,安逸,安适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寝(《六国论》)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种树郭橐驼传》)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书》)①怎么,哪里沛公安在(《鸿门宴》)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黄州快哉亭记》)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病梅馆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抚慰,安抚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案①文书,案卷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①通“按”,考察,查办,查看召有司案图(《廉颇蔺相如列传》)①几案,长方形矮桌,可用来学习或办公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项脊轩志》)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训俭示康》)6.拔①提升,提拔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桓,有所希冀?(《陈情表》)①越出,突出,高出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①攻克,攻取,占领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①拔出,抽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鸿门宴》)7.白①表明,陈述,禀报,告诉阿母白媒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①白色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黄州快哉亭记》)①纯洁世以清白相承(《训俭示康》)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8.败①毁坏,背弃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俭示康》)①打败仗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①失败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入险而脱,又不能谋,能无败乎?(《秦晋崤之战》)①打败,战胜败秦师于骰(《秦晋崤之战》)①断,破烂的,破旧的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促织》)9.拜①授给官职拜臣郎中(《陈情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上,奉瑾拜表以闻(《陈情表》)①就任1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①拜谢三年将拜君赐(《秦晋崤之战》)①拜访,拜见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10.报①报告,告知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①报复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①通“赴”,急忙吾今且报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①报答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陈情表》)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秦晋崤之战》)11.暴①暴躁,急躁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诗为焦仲卿妻作》)①猛然,突然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聊斋志异?狼》)①通“曝”,晒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①凶恶,残暴伐无道,诛暴秦。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小故事助记(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小故事助记(教师版)(学生版)

高考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小故事助记(教师版)(学生版)高考120个文言实词小故事助记文言实词小故事+一词多义解释+挖空训练助记【既可以有效记忆词语,又可以作为写作素材积累】第一组1-40个文言实词挖空助记1、爱楚人爱(宠爱)其子,虽爱(吝惜)钱财,于其子之求而无不应。

其子成人,有陶氏之风独爱(喜爱)菊,众人爱(爱慕)其高洁,称之。

约其茶亭见之,爱(隐藏)而不见。

2、安战国间,诸侯欲觅安(安全)闲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寝,常与邻国相安(安抚),以为无患。

时有寇盗相侵,而能安(安稳)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养),于是去险要之远地安(安置)军,败矣。

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3、被屈原忠而被(表被动)谤,既黜,其思忧且幽。

被(披散)发被(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氅行吟泽畔。

虽大雪被(覆盖)衣,身被(遭受)十余创,尤不为苦也。

4、倍苏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离)节义。

乡情于游子过百倍(原数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十年间,每逢佳节,犹倍(更加)思亲。

5、本柳宗元本(本来)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

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6、鄙晋之鄙(边疆)有二人,临秦地则曰:“鄙贱之人,当其求谅。

"居久,则鄙(轻视)秦人曰:“秦人亦不过如此,皆如蛮夷之鄙〔浅陋无知)人。

7、兵陈涉初起之时,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削木为兵(兵器),以疲惫之兵(军队),遂灭秦。

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伤害)其友,勿劝。

8、病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担心)之,求扁鹊治,而不治,病(疾病)入内脏,遂死。

后人以为此事非大臣之过也,乃桓公之病〔缺点)。

今人常以此相诟病(责备)。

9、察郡守察〔观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为李密品之察察(洁净的样子),乃众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举)孝廉,足见帝之察(明智)。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

高考语文古文知识点:实词与虚词详解在高考语文中,古文是一个重要的板块,而实词与虚词则是理解古文的关键要素。

掌握好实词与虚词,对于准确理解古文的含义、读懂古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应对高考中的古文题目,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词,指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词汇,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等。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吾”“身”,“鸿门宴”中的“宴”,这些都是名词。

动词,则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逝”“舍”,“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杀”“活”,都是典型的动词。

形容词用于描绘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明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

例如“以小易大,彼恶知之”中的“小”“大”“恶”。

数词,不用说,就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里的“一”“再”“三”就属于数词。

量词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

代词则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有人称代词(如吾、汝、其)、指示代词(如此、是、斯)、疑问代词(如何、孰、安)等。

实词的理解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境,通过上下文来准确把握其含义。

有时候,一个实词可能有多种意思,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文章的情境进行判断。

虚词,相较于实词,不具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等。

副词主要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或全句,表示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概念。

比如“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中的“亦”“尝”,“沛公默然”中的“然”。

介词总是用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之前,一起组成“介宾短语”,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对象等。

像“以其无礼于晋”中的“于”,“因击沛公于坐”中的“因”。

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表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比如“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搞定文言文实词、虚词实词1.课文求义法利用课内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即遇到某一实词可以联想到课内曾经学过的这一实词的解释,看用它作为当前句中的解释是否合适。

例:高考卷文言文阅读第一题的四个选项:A. 讽帝大征西方奇技。

讽:劝告(出自《邹忌讽齐王纳谏》)B. 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讥笑(出自读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C. 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优待(出自《屈原列传》出则接遇诸侯,遇,接待。

从而推出此项错误。

)D.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

务:致力(出自《过秦论》)除B选项是在语文读本中出现外,另三项皆根据课文。

文言文知识考查一直是“题在课外,功在课内”。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新的,但它要考查的文言实词大都在课本中学过,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课内文言文要充分重视,步步夯实。

2.成语印证法即借助成语来推断实词词义。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

成语的含义未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为我们推断实词词义提供了方便。

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屈原列传》)“闻名遐迩”这个成语大家很熟悉,“迩”对应“远”。

把“近”的意思套进原句去,语意很通顺。

因此,可推知,此句中的“迩”也是“近”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很多,如:①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

(有的放矢的:箭靶)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狐假虎威假:借助)③其文约,其辞微。

(微言大义微:深奥、微妙)成语求义可以和成语的运用结合起来,反推也可,互相印证,相互促进,可谓双赢。

3.结构求义法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在语言结构上更具对称美,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依据这一特点,可有效帮助我们理解词义。

例: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亡矢”与“遗镞”的结构是一样的,词的配搭是一致的。

“亡”与“遗”相应,“矢”与“镞”相应。

从而知道“亡”、“遗”都是失,就不会把“遗”理解为遗留或馈赠了。

同样,可从“矢”是箭推知“镞”也是武器了。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追亡”与“逐北”意思相同。

由“追”可知“亡”是“逃亡”;“北”因与“亡”相应,则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之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推难。

“择”易于理解,可推出“简”也作“选择或选拔”讲。

)有时借助整齐的句式,还可以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

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一句中借助“地”可以推断“固”应当是名词,进而解释为“坚固的地方”。

②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借助“良”可以推断“劲”应为形容词,进而解为“硬”、“硬的”、“强有力的”。

③变姓名,诡踪迹。

借助“变”可以推断“诡”应为动词,就可以避免将“诡”解为“诡秘”的错误,而较为顺利地将“诡”解为“隐蔽”。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词性可以更准确地推出词义。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可以先确定它在文中做什么成分,然后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

③故久立与其客语。

④徒立故琅琊王泽为燕王。

解析:①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动词“捕鱼砍柴”。

②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③句中“故”作动词“立”的状语,而状语一般由副词或形容词充当,据此可推“故”作副词“故意”讲。

④句中“故”作名词“琅琊王”的定语,而定语相当部分由形容词充当,因此可释为“旧有的、原来的”。

5.形训求义法运用形训,即通过字形结构的剖析释义。

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也有利于我们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许慎的《说文解字》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6.音训求义法这种方法就是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着找通假关系,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语言里的“词”是音义结合物,古人在记录语言里的某一个“词”的时候,往往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书写,有时写成这个样子,有时写成那个样子。

后人便称之为通假。

例如早晨的“早”,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写成“蚤”。

“蚤”的本义是跳蚤,早晨的“早”之所以写成“蚤”,只是因为二者声音相同,“早”是“蚤”的假借义。

通假字的特点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惠”通“慧”,“畔”通“叛”。

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

如“亡”通“无”,“胡”通“何”。

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

如“信”通“伸”。

这一方法可以让我们在“山重水覆疑无路”的时候,扫除古文阅读上的障碍。

这里,再略举几例说明这种现象。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受”通“授”,义为“给予”。

②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孰”通“熟”,义为“仔细”。

③(陈涉)趣赵兵亟入关。

(《史记·陈涉世家)对“趣”字按其字面无法解释,如联系下文的“亟”(意同“急”),前后参照,可推知“趣”通“促”,意为“催促”。

以上几种方法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在拥有扎实的课内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上下语境,综合考虑,灵活运用。

虚词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 “换” “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6.对句互推法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①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

(陶潜《归去来兮辞》)“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

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

句式应用(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刿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

(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