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跨模块综合)
【历史】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 点击下载更多高中历史免费试卷(请按Crtl键+左键点击)选择题(共6小题,共0分)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4题)右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
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佛手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2.(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17题)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 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 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3.(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6题)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4.(2011年江苏高考9题)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参加北平市首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后,感慨万端:“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材料中的“第一次”从侧面反映出新社会的政治生活和社会变革具有①平等性②广泛性③继承性④深刻性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5.(2011年江苏高考7题)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6.(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6题)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真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4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维新变法思想,意在考查考生正确分析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
2011年6月8日全国各地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及详细解析(新课标)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4分)1.(2分)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2.(2分)如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3.(2分)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4.(2分)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5.(2分)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6.(2分)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2011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2011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之一)2011年各地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一、选择题1.(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故选C项。
二、主观题(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一、选择题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2.(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 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版)--历史(全国卷)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解析内容摘要:本文从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值的颁布情况、命题的内容、命题的趋势和能力要求、试题考查形式、存在的问题与争议等方面全面分析了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并将今年高考试题与近年来全国高考卷加以对比分析,从中寻找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同时也对今后的高考总复习提出了一些比较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2011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评析一、整体评价2011年高考已经结束,大纲版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与去年的试题结构、题型和题量保持一致,总体难度有所下降。
选择题比2010年的难度有明显降低,但命题的技巧性很高,审题过程中还得要十分小心谨慎,往年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得到改观,所考查的知识也更加注重教材的观点和相关知识,可以说逐渐回归教材。
命题的思维和考查的角度与2010年的试题有明显的差异,2010年以前的几年间,高考选择题往往追求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体现了向新课标过渡与接轨的特征,但今年选择题在这方面既照顾考查角度和观点的新颖性,也侧重于考查的角度和观点对旧教材的回归。
材料大题的难度和模式与去年的基本保持一致,都注重对考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难度都不大,今年的第37题的难度要比去年略有降低,考查的主要是教材的相关知识和观点。
今年第39题的历史部分有个最大特点就是所引用的材料与去年全国Ⅰ卷的第39题的材料都出自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材料新颖,设问的角度新,都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大问题。
从分值的分布来看,中古史占39分,中国近现代史占37分,世界史占24分,侧重于考查中国历史本身,世界史所占的分数比重明显下降。
从命题的内容来看,考查非常广泛而细致,侧重于考查国家兴衰和关注民生的思想与主张,如第16题考查章太炎在辛亥革命过程中用崖山题诗图来激发民族主义和鼓舞革命志士去摧毁满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第37题通过考查先秦儒家民本思想主张的理解、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对民主思想的认识和主张及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等关注民生、改革社会的主张;第39题通过分析秦汉隋唐时期关中周边地区对国家统一强盛的作用以及唐以后“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与国家兴衰密切相关的知识。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2011年山东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
它反映出当时()A.开始使用铁器B.注重精耕细作C.尚未推广牛耕D.雇佣关系盛行【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图片识读能力。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排除A项,因为春秋时期就开始使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发明,已经开始推广使用牛耕,排除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
故选B项。
【答案】B2.(2011年福建文综,14)图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
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图4①在汉代就已出现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结合古代水利工程技术发展的史实和题干信息“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以及图片信息可以判断①③④正确。
我国最早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组合型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根据所学春秋时期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期思雩娄灌区(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以称安丰塘),排除②,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C。
【答案】C3.(2011年四川卷,12)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A B C D【考点】古代中国农业(水利工程)【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与识图能力。
经分析A项涉及到今天的广西地区。
相关史实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
故选择A项。
【答案】A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2011年浙江文综,14)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
图8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②①④③D.③②④①【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和识图能力,体现史地学科知识的渗透。
最全图文版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二部分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 )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B2.(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C3.(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答案】A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答案】A5.(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答案】D6.(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2011年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二专题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选择题1.(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①大都——北京②汴梁——开封③临安——苏州④益州——成都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1年海南高考3题)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3.(2011年海南高考2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4.(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2题)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计中反映了宋代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5.(2011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6.(2011年江苏高考题1题)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
2011年高考各省历史试题汇编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5课开辟新航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6课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1.(2011年北京卷,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②工业革命③殖民掠夺④奴隶贸易A.①②B. ②③C. ①④D.③④【考点】早期殖民扩张【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理解分析能力。
16—17世纪英国进行了广泛的殖民扩张和掠夺,进行罪恶的黑奴贸易,掠夺了大量贵金属,大量黄金白银的流入,造成了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工人工资开始大幅上升。
故答案选D项。
【答案】D2.(2011年全国I卷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
”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考点】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迁移能力。
从时间提示“1603年”可知是新航路开辟之后。
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使得大量白银流入欧洲而引起“价格革命”,导致物价上涨。
故选C项。
【答案】C3.(2011年海南卷,11)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考点】早期殖民扩张【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可以反映出商业资本的发展;从时间限制“1707~1754”可以排除D,因为产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A、B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
2011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全国卷(解析版)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史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答案】D【解析】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中,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更有利于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14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
《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
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贴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
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
”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发动镇压戊戌变法运动后,新政中除京师大学堂等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2.(2011·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3.(2011·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图3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4.(2011·上海单科·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5.(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6.(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7.(2011·天津文综·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最全图文版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部分)
2012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汇编必修三部分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1.(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4题)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A2.(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4题)“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答案】A3.(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16题)《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答案】D4.(2011年海南高考7题)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C.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D.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答案】B5.(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答案】C6.(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12题)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B7.(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13题)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人教版必修三)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三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考点】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从土地分界始即首先要解决土地问题。
故选择C项。
【答案】C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选择题第3课宋明理学1.(2011年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考点】唐宋儒家思想的发展——“三教合一”【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
B项在西汉末年,C项是唐朝与时间限制“唐宋”不符,D项“写实”与题干“故事本身是虚构”矛盾。
材料“虎溪三笑”反映的是儒、道、佛的融合,唐宋诗歌、绘画作品说明“三教合一”趋势,故选择A项。
【答案】A2.(2011年福建文综,16)《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考点】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唐朝治国方略)【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唐律的的解释应该是以德礼为本,刑罚为用,礼法兼施,相辅相成。
2011各省历史高考试题汇总(问答题)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与政绩考核:“其志行善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二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开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有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 必修一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第1课一、选择题1.(2011·上海单科·6)在商代,商王和许多邦国首领都称“王”。
不过,商王不仅是本国君长,他还是邦国的()A.国主 B.领主 C.盟主 D.君主【解析】C 本题考查商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商实行内外服制,商王控制着支配内外服的实际权力。
故选C项。
二、主观题(无)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一、选择题1.(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C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2.(2011·海南单科·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 从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最终导致了西周的灭亡和国家的分裂战乱可以排除A。
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排除B。
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
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模块分课时整理(解析)必修跨模块综合整理、解析人: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张仁庆说明:以人教版编排体例分课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或用于商业用途选择题1.(2011年浙江文综,13)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罗马法的基础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④D.③④【考点】中西方的古代文明(百家争鸣;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本题考查知识的理解。
①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有消极态度,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
②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变法图强。
③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④古希腊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的城邦体制为雅典直接民主提供了前提。
故选择C项。
【答案】C2.(2011年安徽文综,22)李大钊说:“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记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过的是的解喻是正确的。
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不确定性B.历史学家阐述历史,难免主观因素C.人类认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真实【考点】历史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与材料解读能力。
A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就体现了确定性;B项中阐述历史如“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D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必然也会产生变动。
故选C项。
故选C项。
【答案】C3.(2011年上海历史,1)一位古希腊人经过实地调查研究,在其著作中记述了希波战争的始末。
他是()A.伯里克利B.希罗多德C.柏拉图D.罗马【考点】古希腊政治【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
A项伯里克利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学家;C项柏拉图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D项罗马与希腊无关;希罗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会对历史进行记载。
【答案】B4.(2011年上海历史,3)根据所学的知识,右侧表格①②处分别填上()A.封建等级制:城市的复兴B.封建等级制;民族国家形成C.城市的复兴:君主专制D.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考点】古代欧洲政治——采邑改革【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再现和历史分析能力。
采邑改革就是中央把土地作为采邑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给自己的臣下为采邑,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从而推动了城市的复兴,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
【答案】A5.(2011年上海历史,17)在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对土地所有制的处置方式不一,有的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有的废除土地私有制。
以下分别对应这两种方式的是()A.圈地运动/明治维新B.明治维新/十月革命C.十月革命/1861年改革D.1861年改革/圈地运动【考点】【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比较分析能力。
圈地运动用暴力手段夺取农民土地的过程;明治维新在经济上是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十月革命中颁布的《土地法令》规定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交给农民使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规定土地仍然归属地主所有,农奴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出钱向地主赎买,即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故选B项。
【答案】B6.(2011年上海历史,30)夏朝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存在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这是因为()A.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B.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C.该遗址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夏的存在D.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考点】史学研究基础方法【解析】本题以夏朝历史切入考查史学研究方法。
二里头遗址属于夏商两代的遗存,又大量夏朝和商朝的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比起传说更具说服力,所以学者不再怀疑夏朝的存在,故选C项。
特别注意的是原始材料也有可能是虚构,不能把它绝对化。
【答案】C7.(2011年上海文综,8)为迎接2011年“5·18国际博物馆日”。
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
同学们围绕“博物馆与记忆”的主题搜集到一组中国古代器物图片(见下图)。
并制作了如下标签:①商代兽面乳灯纹鼎②5000~4000年前良渚文化玉琮③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石斧④战国曾侯乙编钟。
上述标签与下组图片自左至右对应的顺序是( )A.②①④③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④①②③【考点】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
从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四张图片依次是:石斧、玉琮、鼎、编钟。
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找到正确的对应排序③②①④。
故选B项。
【答案】B8.(2011年四川卷,22)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二战()A.消除了国际秩序中的大国强权色彩B.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C.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苏都有大国强权的做法,故排除A项;促成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是一战,故排除B项;终结了帝国主义在世界的殖民统治是20世纪90年代津巴布韦和纳米比亚的独立故排除C项;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制度化进程。
故选D项。
【答案】D9.(2011年全国I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A.经部B. 史部C. 子部D. 集部【考点】古代史学常识【解析】本题考查史学常识的掌握。
中国古代以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各类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类书、释道宗教等著作;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
据此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集部,故选D项。
【答案】D非选择题1.(2011年广东文综,38)(25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
“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据(唐)刘知几《史通》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史家必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史学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
——据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材料二:布鲁尼(1369——1444)的《佛罗伦萨史》,不再从上帝创世而是从佛罗伦萨的建城写起;不再记述有关佛罗伦萨建城的神怪传说和奇迹,而是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
——据《西方的历史观念》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出版的世界通史教材,对世界近现代史的分期先后出现两种主要做法:①近代史开始于1640年,现代史开始于1917年;②近代史开始于1500年前后,现代史开始于1900年前后。
(1)据材料一,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梁启超的史学观受到哪些思想的影响?(8分)(2)据材料二,分析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思想潮流。
(6分)(3)任选材料三中的一种分期方法,分析其史实依据。
(8分)(4)有学者认为,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也是指人们对往事的记录。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考点】历史常识(史书体例、史学观点、历史分期);梁启超的思想;文艺复兴;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近代国家的出现;十月革命等【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历史常识的理解和论证分析、综合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
本题把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课标要求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注重能力考查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对考生要求高。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
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
”概括为“记载大量人物(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传记(记言、记事);第二小问梁启超的史学观从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探察‘国民全部之经历及其相互之关系’”“爱国心之源泉也”概括为“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
第(2)问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1369——1444)入手,从材料信息突破。
从布鲁尼的生活时代可以判断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从材料“更多地描写佛罗伦萨当时的政治生活”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反映现实生活,这明显反映了近代人文主义兴起,另外从材料可以看出布鲁尼的历史撰述强调意大利城市政治发展,这也与当时近代国家出现、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兴起相关。
第(3)问把历史分期的史学争鸣引入,解答时首先要选择一种分期方法,然后结合历史分界线(时间)的重大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意义分析。
第一种观点是从社会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的演变角度、从革命史观、政治文明史观角度分期,第一种观点是从全球化史观、经济文明发展角度分期。
第(4)问考查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要明确学者的观点,然后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1)古代纪传体史书记载的主要内容是统治者的活动。
(或帝王、诸侯和贵族以及其他人物重大活动。
(2分)思想:进化论思想、西方民主思想、救亡图存思想(近代民族主义思想)(6分,每点2分)(2)摆脱神学束缚,(2分)关注现实,(2分)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
(2分)(若答出摆脱神学束缚,关注政治生活,反映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可酌情赋分)(3)说明:首先任选一种分期方法,然后说明理由,只选择不分析不能得分。
答案一:选择①(从革命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640年爆发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启了资本主义新时代(或回答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序幕,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胜利后颁布的《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标志人类历史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走向法治同等得分)。
(4分)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标志世界历史开始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打破资本主义一统世界的局面)。
(4分)选择②(从全球史观分析)史实依据:1500年左右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世界各地相对孤立隔绝的状态状态,各地文明开始交融,日益连接成一个整体(或“欧洲主导的全球化(世界市场)开始起步);(4分)1900左右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分)(4)这位学者的观点具有合理性。
因为一方面历史指的是过去发生的所有事件;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主观认识(所处立场)不同,因此对历史的记载会出现差异。
(3分。
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2.(2011年北京卷,37)(38分)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