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风险社会》有感

合集下载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中,作者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探讨了现代社会中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这本书让我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这个风险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自然灾害或传染病这样的自然现象所带来的,而是由科技、工业和现代化社会所产生的。

例如,核能事故、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等问题,都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和健康,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贝克指出,风险社会的特点之一是风险的社会化。

这意味着风险不再是个体所能控制和承担的,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承担的。

在这样的社会中,政府、企业和公民都要承担起管理和减轻风险的责任。

然而,由于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往往导致各方在风险管理上存在分歧和冲突。

这就需要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风险治理机制,让各方能够共同参与、协商和决策,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风险社会的风险”,即在应对风险时所产生的新的风险。

例如,为了解决某种风险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导致其他方面的风险增加,或者在应对风险时可能会产生新的不确定性。

这种“风险的风险”使得风险社会的治理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需要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考虑。

在风险社会中,个体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例如,就业不稳定、社会保障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都给个体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总的来说,贝克的《风险社会》一书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增加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引起了我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反思。

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也需要建立起更加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风险治理机制,以应对风险社会带来的挑战。

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安全、稳定和可持续的社会。

“风险社会”中“道德风险”的反思

“风险社会”中“道德风险”的反思

“风险社会”中“道德风险”的反思【摘要】风险社会是一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的社会背景。

在这样的社会中,道德风险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道德风险指的是在特定情境中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和价值冲突。

风险社会中道德风险的表现多样化,可能包括道德沦丧、道德滑坡等现象。

这些道德风险引发了种种问题,如社会信任危机、道德失范等。

为了有效应对道德风险,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完善的道德规范和监管机制。

社会和个人都需要深刻反思自己对道德风险的态度和应对方式。

通过从道德风险中学习与进步,加强道德规范建设,我们可以在风险社会中打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

【关键词】风险社会、道德风险、表现、问题、应对措施、社会反思、个人反思、学习、进步、道德规范、建设、和谐社会、建议1. 引言1.1 风险社会背景在当今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风险所包围的社会中。

风险不再仅仅是自然灾害或故意破坏,更多地是来自技术发展、社会变迁和人类活动的结果。

乌托邦已经成为过去,曾经的安逸和平静已被各种风险击破。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反思社会中的种种问题。

我们不再盲从,不再对一切都信以为真。

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物质的风险,更是道德上的风险。

道德风险,指的是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挑战、违反和破坏。

在风险社会中,道德风险也日益显现出其重要性和影响力。

面对风险社会中的道德风险,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

我们需要正视这一现实,探讨其原因和后果,并积极寻找解决之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险社会中保持理性和自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道德风险定义道德风险是指在风险社会中个体或组织行为可能导致伦理道德问题的风险。

在社会变迁、科技进步的背景下,人们面临的道德风险也随之增加。

道德风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道德风险是一种潜在的风险,它可能并不会立即显现,但会在后续的行为中逐渐暴露出来。

道德风险是主观意识的问题,个体或组织在行为中可能并不意识到自己正在面临道德风险,因此更容易忽视或选择无视。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章、第八章读书笔记贝克《风险社会》第七、第八章读书笔记一、引言在贝克的《风险社会》中,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探讨了社会风险的政治学和城市风险的政治学。

这两章深入剖析了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对我们理解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风险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风险的政治学第七章主要围绕着社会风险以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展开论述。

贝克指出,风险是一种社会构造,是一种不确定性和危险性的社会现象。

在当代社会,政治行为不再只是针对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更多地是围绕着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展开。

社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政治过程和政治格局,成为政治议程上的重要内容。

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政治学”,强调了政治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政治决策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在这一章中,贝克引用了大量的案例和数据,深入分析了风险社会对政治的冲击。

他提到了核电站事故、环境污染等与风险相关的事件,揭示了这些事件对政治体系和政治决策的影响。

他还探讨了不同利益主体在风险问题上的角色和行为,强调了政治力量在风险管理中的不可或缺性。

三、城市风险的政治学第八章聚焦于城市的风险政治学,贝克认为城市是风险积聚的场所,城市化进程带来了更多的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

城市不仅是各种自然和社会风险的集中地,也是政治力量争夺和配置的重要舞台。

贝克提出了“城市风险的政治学”概念,探讨了城市环境中政治决策对风险治理的影响,以及城市居民在风险社会中的政治参与和权利保障。

在这一章中,贝克对城市风险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

他讨论了城市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自然灾害等,突出了城市风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还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城市风险管理中的政治力量争夺和权力运行,探讨了政治体系在城市风险治理中的作用和责任。

四、总结与回顾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第八章着重探讨了社会风险的政治学和城市风险的政治学,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影响。

这两章深入剖析了风险社会的核心问题,在论述中贯穿了对政治学的思考和批判。

贝克、读书笔记

贝克、读书笔记

贝克《风险社会》读后感一.读完风险社会后的总体感受《风险社会》这本书终于是看完了,说实在的话这本书读得让人感到很是纠结。

作者乌尔里希贝克以他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随着现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但是他的风社会理论,绝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相反的是这是他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他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反思性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的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社会)。

风险社会理论主张全面提升人类整体的风险意识,它并不否认人类实践,但强调要重视人类实践的负面后果;它并不否认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也不否认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强调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

什么是风险?风险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它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可能早在人类社会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了。

风险不同于危险以及灾难,它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是还没有发生的灾难,但是一旦它发生那造成的危害那将是毁灭的东西。

从另一方面来说,风险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

只有人们通过文化来理解,这也是贝克把风险称为文明的风险的主要原因。

要了解风险我们必须从它产生的根源来了解它。

风险的根源是很难弄清楚的一件事情。

到底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的还是人类社会政治体系导致的,这一直是一件困扰我的事情,看完风险社会之后,我还是没有弄清楚。

但当我看了贝克先生写的相关论文之后我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归根结底,我认为风险产生的最终根源就是恐慌政治。

随着工业文明的进程,风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重和隐蔽,工业社会的统治阶级和利益集团用以维持工业文明的合法性已经逐渐消失,他们迫切需要一种方法来维持他们统治的合法性,即学者们所说的恐慌政治,虽然贝克先生没有说,他的观点差不多也就是这个。

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福利国家的兴起,使阶级也在逐渐消失。

人们对笼罩在科技理性上的神圣光环,深信不疑,他们抛弃了对宗教的热诚。

认为任何风险都可以通过科技的发展来加以规避,只要技术得当一切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技术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在逐渐形成。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风险社会读书笔记篇一:社会保障读书笔记关于社会保障的读书笔记本来选择的是李连友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但一直找不到这本书,索性随手翻翻其他的一些书,也稍稍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上相关联的大家理论,譬如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边沁的功利主义、凯恩斯的期望理论和干预主义、帕累托最优理论、泰霍林的补偿原理等。

回过头整理一下思绪,觉得还是有一些获益的,算是这次浅尝的所得。

社会保障的由来往前追根溯源,总也离不开经济学,或者说,他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些分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下衍生出来的。

因而决定了其特殊的性质,即与政治和经济的关联,当然,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沉淀。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致使劳动生产力格局产生动荡,传统的家庭、社会生活方式被打乱重组。

不论是因为机器的出现使劳动者更容易受伤,还是由于机器的出现带来了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冲击,人们都不得不寻求另一种制度或者说机制,使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政府也不得不思考某种存在的合理性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力(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以及政策,借着经济学的发展应运而生,是契合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但也因为历史的发展,它也不得不随之推陈出新。

我以为社会保障的存在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把这个愿望理解为,为了保护全社会更美好的明天。

民间的救助永远都不可能抵挡太大的风险,互助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的人性的善良和相对理性的无奈。

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的出现,算是这种民间的土根需求被政府重视的开端,即面对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各种风险,普通民众的力量不足以应对。

到1883年德国的《疾病保险法》,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1942年的贝弗里奇公爵那伟大的报告,互助的道德性开始越来越多的糅合进政府的影响,即,社会经济的需要。

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在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又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该书主要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风险的本质、来源和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有以下几点感悟:1. 风险社会的形成: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的发展、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包括传统的战争、疾病等,还包括新型的风险,如核泄漏、生物恐怖主义等。

这些风险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使得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变得越来越困难。

2. 风险的多元化: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是少数人的问题,而是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

这种风险的多元化使得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政府或者某个组织来应对风险。

相反,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应对风险。

3. 风险的个人化:在风险社会中,个人不仅要承担传统的社会责任,还要承担起应对风险的责任。

这意味着个人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安全,更加关注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同时,个人也需要学会如何应对风险,如何在面对风险时保持冷静和理智。

4. 风险的不确定性: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的不确定性成为了一个显著的特点。

这意味着我们很难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也很难预测某个风险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

5.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风险社会中,风险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以便在面对风险时能够迅速作出反应,减轻风险带来的损失。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风险管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全社会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风险社会》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风险的本质和特点,也让我意识到了应对风险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努力提高自己的应对能力,为构建一个更安全、更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风险社会 贝克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 贝克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本书探讨了现代社会中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并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

以下是贝克在《风险社会》中的一些重要观点和读书笔记:1. 风险社会的定义:贝克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已经转变为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社会。

2. 风险的社会化:贝克指出,风险不再是个体的私事,而是社会问题。

在风险社会中,风险不再由个人自主承担,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面临和应对。

3. 风险与不平等: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布不均,不同社会群体面临的风险不同。

强调了风险在社会中的不平等性,以及对社会公正和公平的影响。

4. 环境风险:贝克关注环境问题在风险社会中的重要性。

他指出,人类活动所带来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是风险社会中最严重的风险之一。

5. 风险意识与政治行动:贝克认为,风险社会需要人们具备风险意识,并采取积极的政治行动来应对风险。

他强调了公民参与和民主决策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贝克的《风险社会》对于理解现代社会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他引入了“风险社会”概念,提出了新的社会学视角,并对风险社会的特征、机制和应对策略进
行了深入分析。

这本书对于社会学、环境学、政治学等领域的研究者和学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第七章读书笔记在乌尔里希·贝克的《风险社会》第七章中,他深入探讨了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关联。

贝克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各种全球性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首先,贝克对风险社会的形成背景进行了概述。

他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使得人类社会进入了风险社会阶段。

在这个阶段,现代风险在本质、表现形式和影响范围上与传统风险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现代风险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往往超越了传统民族国家的疆界,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其次,贝克分析了现代风险的特性。

他认为,现代风险与传统风险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风险具有高度复杂性和全球性。

这种复杂性表现在,现代风险的产生往往与科技发展和全球化紧密相连,使得人类对风险的认知和控制能力大大降低。

同时,现代风险的全球性表现在,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风险事件都可能对全球产生影响,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国家和地区都面临着同样的风险。

接着,贝克进一步阐述了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联系。

他指出,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风险的扩散和放大,使得风险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同时,全球化也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风险事件往往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得风险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

最后,贝克对风险社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他认为,随着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风险社会将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提高风险意识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来应对这个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代风险,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加安全的环境。

总的来说,《风险社会》第七章对全球化与风险社会的内在关联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现代风险的复杂性和全球性。

《风险社会》: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风险社会》: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

『 - 科学
定 ,发展缓慢 , 但 我们很容易 确定身 边的风 险来源 ,比如死亡 的风 险 来 自于洞穴 中的毒 虫 ,他们认 为 自然 分娩 下 的死亡 是天 意为 之等 等。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随着科 学技术 的发展 ,现代社会 风险 的表现形

社会 式多种多样 ,而究其原因 ,我们 惊恐而 无奈地 发现是来 自科学 的发展 第 一 ,风 险的根 源 。不 同于 自然 风 险根 源 的单 一 性 ,现 代 社 和知识的构建 。社会的不可预测性增强 ,我们不得不面对更多 的风 险。 会 的风 险是 工业 革命 的产 物 。一 方 面 工 业 社 会 的 产 生 和 发 展 正 是 4 .2 风 险社会 与科 学 为 了应对 自然风险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承担和处理这些发展 科学 的 真实 、客 观和理 想也 是 被建 构 出来 的 。贝 克指 出 : “ 曾 所 带来 的风 险 和 后 果 ,第 二 ,风 险 的 形 式 。以 往 的 自然 风 险 会 较 经被 高度 赞扬 的 财 富源 泉 ( 原 子 能 、化 学 、基 因技 术 等 等 ) 都 转
7 1 0 1 2 7 )
摘 要 :现代 社 会 的风 险定 义 一方 面源 自知 识 的定义 ,另 一 方面 也可 以在 知识 的世界 被 构 建 和 改变 。 与过 去 的社会 相 比,人 类 已进 入 一个
“ 风 险社 会 ” ,但是 在风 险的分 配和 规避 上仍 有很 大 的提 升和创 造 空 间。 关 键词 :《 风 险社会》 ;文 明 的火 山
社 会 的发 展 ,风 险变 得 愈 加 不 可控 、不 可 知 , 自然 环 境 和 人 化 环
境带来 的双重 风险嵌 入 了公 众生 活 。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20篇读后感:鲁宾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当他独自一人漂泊到一个荒岛,用破船上的物件做工具,自己建房,自己种粮,自己打猎,顽强地生活了几十年。

如果换了我,也许早就找块石头自杀了事了。

故事的开始,是他为了到外面去闯一闯,开始了第一次出海,但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被拐卖、做奴隶、逃跑、海难,最后,他被抛弃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在这里,鲁宾逊一无所有,生存环境极为恶劣,更可怕的是没有被救的希望。

但是,鲁宾逊不屈不挠,经过几十年的挣扎,顽强地活了下来,终于被救了。

我又联想起我国明代史学家谈迁,三十年努力撰写的书稿《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可谈迁还是不灰心,重新写就新的书稿。

如今,鲁宾逊已成为千万读者心目中的hero,我想,他们的成功,在于他们所拥有的坚定的信念。

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生命为什么不就是一只小船呢如果怕失败,怕风浪,怕波涛,怕打击,那就永远呆在港湾里吧,做他人的点缀。

但是,你是否能够找到自己生存的价值活着,就是一种冒险,生活,将很难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港湾。

2在西方,有一部小说,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都应该读读他。

那么,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哪这本书叫《鲁宾逊漂流记》。

故事并不复杂:出身于商人之家的鲁宾逊,不甘于像父辈那样,平庸的过一辈子,一心向往着充满冒险与挑战的海外生活,于是毅然舍弃安逸舒适的生活,私自离家出海航行,去实现遨游世界的梦想,但每次都历尽艰险。

有一次风暴将船只打翻,鲁宾逊一个人被海浪抛到一座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在那里度过了28年孤独的时光。

小说的主要部分就是对他这段荒岛生活的生动记述。

除了精彩离奇的故事外,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鲁宾逊的性格。

他敢于冒险,敢于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即使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

在荒无人烟,缺乏最基本的生活条件的小岛上,他孤身一人,克服了许许多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尔于1986年出版的著作,该书在社会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克尔在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概念,指出现代社会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影响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这些风险不仅来自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还来自人类自身的行为和技术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需要重新思考风险和安全的关系,以及如何应对风险带来的挑战。

读完《风险社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面临的种种风险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加剧,我们所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

从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到生物技术和信息安全,每一个领域都存在着潜在的风险,而这些风险又常常超出了我们个体的控制范围。

如何在这样的风险社会中保障个体和社会的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贝克尔在书中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强调了风险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他指出,风险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活动和科技进步的产物。

在这样的观点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风险与安全的关系。

传统的安全观念往往是基于预防和应对风险的思路,但在风险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风险的产生和扩散机制,以及如何在根源上减少风险的可能性。

在书中,贝克尔还提出了“冒险主义”的概念,指出现代社会中的风险不仅来自自然,更来自人类自身的行为和决策。

在追求经济利益和科技进步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忽视了风险带来的潜在危害,甚至是在不知不觉中制造了新的风险。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风险,不仅要关注风险的可能性,更要关注风险的可预测性和可控性。

只有在充分认识风险的本质和特点后,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带来的挑战。

在阅读《风险社会》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对于风险的重新思考和应对的迫切性。

贝克尔的观点和思想不仅对于社会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启发,更对于我们个体和社会的生活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

风险社会读后感首先,《风险社会》将风险问题定义为“设计和管理所必需的有意识和有意义的风险”。

这种定义表明了风险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自然灾害或事故的概念。

贝克将风险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风险,即由人造环境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风险;另一类是存在性风险,即人类自身的存在所带来的风险。

通过这种分类,贝克揭示了现代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和全球化带来的风险的日益增长,并进一步阐述了风险社会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

其次,《风险社会》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风险问题所带来的各种社会挑战和影响。

贝克指出,风险不再是个别个体所面临的问题,而是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社会问题。

他以诸如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等为例,说明了当风险超越局部范围,对大众利益产生威胁时,引起公众恐慌和不满的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这种社会对风险的敏感性和对风险问题的普遍关注,不仅对政府和企业决策产生挑战,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压力。

更为重要的是,《风险社会》对现代社会风险问题背后的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贝克提出了“冷对策”这一概念,即风险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政策举措进行控制和管理。

然而,他同时也指出,这种冷对策往往只是“利己主义下的自我保护工具”,并不能真正解决社会的风险问题。

贝克认为,解决风险问题需要进行风险公共化,即将风险问题作为一个共同的社会责任来解决。

这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共同参与,形成风险共同治理的机制。

只有在这样的机制下,社会才能更好地应对风险,并追求公正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阅读《风险社会》这本书,我对现代社会风险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风险的社会中,无论是环境污染、核能事故、金融危机还是生物技术等等,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这些风险不仅对个体造成直接的伤害,也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回避风险,而应该更加积极地面对和解决风险问题。

同时,《风险社会》也引发了我对现代社会追求安全和公正的思考。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读后感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读后感

风险社会中的刑法读后感以前觉得刑法嘛,就是规定什么是犯罪,然后怎么惩罚那些坏蛋的。

但这本书让我看到,在这个风险社会里,刑法可没那么简单。

啥叫风险社会呢?就好比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到处都可能有“坑”的世界里。

今天担心食品安全,明天操心环境污染,后天害怕网络上突然冒出来的诈骗。

这些风险就像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随时可能跳出来咬我们一口。

书里提到,在这样的情况下,刑法就像是一个超级英雄,它得不断调整自己的姿态去应对这些新冒出来的风险。

比如说,以前有些行为可能没被当成犯罪,但是现在因为它对社会安全、公众健康之类的造成了潜在的巨大威胁,刑法就得把它纳入打击范围。

这就好像是刑法在说:“你这个坏家伙,以前没注意到你这么危险,现在可不能让你逍遥法外了。

”不过这也挺有意思的,因为这就像是刑法在玩一场追赶的游戏。

社会不断发展,新的风险不断冒头,刑法就得一路小跑地跟上。

有时候它可能跑得太急了,就像我们跑步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一样,会引发一些争议。

比如说,有些新规定可能会被觉得是不是管得太宽了,会不会侵犯到公民的一些权利呢?这就好比是在保护大家的同时,不小心把大家的一些自由空间给挤小了一点。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刑法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啊。

就像家里有调皮捣蛋的孩子,家长得不断立规矩一样。

社会变得复杂了,风险多了,刑法要是不做出改变,那大家可能就会生活在一种不安之中。

那些制造风险的人就会觉得有机可乘,就像小偷看到没有防盗门一样,心里暗暗窃喜。

我还从书里感觉到,刑法在风险社会里就像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角色。

它既是严厉的执法者,对那些已经造成危害的犯罪行为进行惩处;又是一个预防者,通过提前规定一些行为是犯罪,来吓退那些想要冒险的人。

这就像一个警察,既在抓坏人,又在街头巡逻,让坏人不敢轻易作案。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时候会忍不住想,要是我是刑法的制定者,面对这么多的风险,我该怎么办呢?可能头都要想大了。

不过这也让我更加理解刑法这个庞大的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脉搏跳动而不断进化。

读《风险社会》有感

读《风险社会》有感

做好现代文明的传播者——读《风险社会》有感今天是冷战早已过去的二十一世纪,大规模的战争不再有,甚至连曾经折磨人类的许多病痛也在当今的医疗技术手段一下被一一攻克。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同时也在其中参与共享与互动,只要稍加学习,在PC端或者移动端上寻找和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更不用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可以让人们在线购物,预订出行计划等等。

可是,在现代社会却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来自恐怖主义的,有来自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有来自经济危机的,有来自新发现和变异的疾病的,有来自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甚至有来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

在科技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人类的安全感与生存舒适度反而没有升高,甚至还会出现下降,这个时代的我们值得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传播,如何做得更好。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舆论影响力,实际上,政府往往是最大的把关人,许多能引起舆论混乱,大众恐慌的事件最终大都会被隔离在传播渠道外,可能只有少数人了解到,这样就把一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危机与风险降到了最低。

可是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旦消息走漏,没有权威渠道的声明,加上政府遮遮掩掩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和加剧民众的恐慌与抵制,从而引发激化不可控的群体性事件。

实际上,我们可以预见,也经历过在信息闭塞阻绝情况下,谣言四起所带来的后果。

2002年11月,首例非典病例在广州被发现,在随后三个月的时间里,疫情快速传播,多地政府选择封锁消息,传播媒体也隐瞒疫情,甚至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访华时,政府也只是将广东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短时间内看,起到了暂时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在非典的初阶段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动权。

然而还是有些许情况流传了出来,太平假象很快就被戳破了,于是各种谣言通过手机短信,甚至当时不太发达的互联网社交软件上迅速发酵传播,政府部门又使用饿了额强硬手段进行的舆论管制,致使民众更加恐慌,出现了恶性抢板蓝根事件,也由于没能及时告知公众相关防范措施,非典感染人数越来越多。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

《风险社会》读书笔记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技术不断地在提⾼,伴随着的是⽣产⼒的发展与物质财富的丰富度不断提⾼。

但科学技术同时带来了⽆可避免的,⽽且是不可预知的风险。

这种风险本⾝并不是“危险”或“灾难”,⽽是⼀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

它不分阶级,没有边界,蔓延到全球化的每⼀个⾓落。

这种风险与⼈类对知识技术的认知相联系,⼀定程度上也与阶级社会相联系。

在我读完第⼀章后,在我理解,这种风险是⼀种隐形的风险,在短时间内⽆可感知,但当能发现时,已经在承受着这风险带来的危险。

书中举了这样⼀个例⼦。

以前⼈们认为农药和化学肥料是好的,它能增加产量,使农作物⽣长得更好,但当科学家们发觉刚出⽣的孩⼦体内竟含有过量的滴滴涕时,使⽤农药⽽产⽣的风险已经成为了确实存在的,可感知的危险。

以前科学技术落后,没有仪器可以检测出那些放射性物质的含量,没有任何标准告知⼈们多少量是超标,多少量是安全,于是⼈们⼤安主义地使⽤这些我们以为⽅便我们⽣活⽣产的技术。

不知不觉便都处于这危险中。

即使科学家能预测到,但所带来的后果是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的。

同时,这种风险是不能避免的。

长时间的⼯业发展,发达国家开始发觉⼯业⽣产带来了⼤量的污染,于是他们把污染的⼯业转移到那些落后,偏远的不发达国家或地区,以为这样就能规避风险。

但这种污染已经扎根于他们⼟地上的⽔,空⽓,⼟壤等⽅⾯。

源头看似被转移,但实质始终还在。

地球是⼀个全球化的整体,财富的拥有者,必定会成为风险的承担者。

富⼈如此,更何况是那些承受贫穷折磨的⼈们。

原⽂是这样说的,“常常是没有读写能⼒的那部分对⼯业⼀⽆所组织的农村⼈⼝,很少能负担得起防护服装的费⽤,这给资⽅提供了难以想象的机会来合法化那些处置风险的⽅法,这些⽅式在具有⾼度风险意识的⼯业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即使穷⼈知道风险的存在,但为了⽣存,为了解决饥饿,他们还是会愿意承担风险。

更可怕的是,这种风险有时还会被隐瞒起来。

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利益,能聘请科学家为他们说话,告诉⼈们这不存在危险,或者说这危险微乎其微。

风险社会读后感范文

风险社会读后感范文

风险社会读后感范文风险社会读后感范文风险管理学习有感第一次全面接触到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对企业风险管理有了初步认识,感觉企业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个领域,包括人员组织、战略制订、各组织机构等,其目的在于识别一旦发生将会影响公司的一些潜在风险事项,并且要把这些潜在的风险事项控制在公司风险容量以内,使这些潜在的风险事项不会影响公司各项指(目)标的实现。

通过学习,对企业风险管理八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有了充分认识:1、内部环境——管理部门确立关于风险的理念,并确定风险容量包括企业员工的道德观和胜任能力、人员的培训、管理者的经营模式、分配权限和职责的方式等。

2、目标设定——必须先有目标,管理部门才能识别影响它们的实现的潜在事项。

包括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法性目标。

3、事项识别——必须识别可能对公司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

管理者应考虑会影响事项发生的各种企业内外部的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商业、自然环境、政治、社会和技术因素等,内部因素反映出管理者所做的选择,包括企业的基础设施、人员、生产过程和技术等事项。

4、风险评估——要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

管理者应从两个方面对风险进行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

5、风险应对——员工识别和评价可能的风险应对,包括回避、承担、降低和分担风险。

管理当局选择一系列措施使风险与主体的风险容限和风险容量相协调。

6、控制活动——制订和实施政策与程序以帮助确保管理部门所选择的风险应对得以有效实施。

7、信息与沟通——相关的信息以确保员工履行其制作的方式和时机予以识别、获取和沟通。

包括信息在公司中的向下、平行和向上流动,员工获得有关他们的职能和责任的清晰的沟通。

8、监控——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控通过持续的管理活动、对企业风险管理的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作为企业,其风险管理方面的特点内容广泛,从输入依据开始到设计输出、工艺输出、制造、评审以及最终实现等各个环节,且还受法规、时间、市场、人员素质、自然环境制约等的影响。

再思考“风险社会

再思考“风险社会

再思考“风险社会”:理论、政治学、评论及研究项目1生活在一个结构主义的时代,我们试图把现代性(我更愿意说是第一次工业现代性)和全球风险社会(或者说第二次反身的现代性)区分开来的努力看来是天真甚至自相矛盾的。

在一个结构主义者的理论框架内,没有人能够定义或者断言什么是真正“是”或者真正“不是”的。

不过,这一切和我的经验不相符。

我无法理解的是:无论是谁怎么能利用十八和十九世纪形成的参考理论框架来理解向我们今天所身处的后传统全球社会的转型过程。

马克思.韦伯有“铁笼”的概念——他认为人类在“铁笼”中被诅咒而为可以被预见到的未来生活——对我而言这是古典社会学的(也是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科学的)概念范畴和基本假设的束缚。

我们得把自己从这些概念范畴中解放出来,去了解未知的后冷战时代的世界。

别以为我错了。

我认为大多数所谓“后现代”的哲学和理论(社会学)无甚起色,因为它们没能回答非常基本的问题:日常生活和职业领域如何转变,以哪些方式转变。

因此我想坚持,即使传统的社会学在从事着高度精细的理论和经验研究项目,它们陷入了循环论证中。

传统的社会学使用那些陈旧的概念范畴(诸如阶级、家庭、性别角色、工业、技术、科学、民族国家等等),将它们其实应该努力论证的东西当成了理所当然的事实,即我们仍旧在有民族国家现代性的正常世界中生活、行动并死亡。

某些对我《风险社会》(贝克,1992)一书的批评指责我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这是误解了我的论证的结果。

这些评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在于结构主义者想不到去批评和更新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让我解释一下。

我认为现实主义和结构主义既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信仰问题。

我们不必发誓效忠于任何特定的看法或者理论观点。

决定选择现实主义还是结构主义的方式对我来说是一件相当实用主义的事情,就是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达成期望的目标。

如果是为了全球时代全球风险的新的矛盾的遭遇而开设社会科学,我不得不成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暂时的),那我会毫不犹豫地采用一个(“反身的”)“现实主义者”的外表和语言。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目录序言……………………………………………………………………………第一部分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社会概观中第一章论财富分配的逻辑和风险分配的逻辑……………………………第二章风险社会中的知识政策……………………………………………第二部分社会不平等的个体化:生活形式和传统的消亡第三章超越身份和阶级?…………………………………………………第四章“我是我”:性别化空间和家庭内外的冲突……………………第五章个体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生活境况和生涯模式………………第六章劳动的解标准化……………………………………………………第三部分反思性现代化:论科学和政治的普遍化第七章科学超越了真理和启蒙吗?………………………………………第八章开放政治贝克《风险社会》读后感2010-03-18 15:11:07|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一.读完风险社会后的总体感受《风险社会》这本书终于是看完了,说实在的话这本书读得让人感到很是纠结。

作者乌尔里希贝克以他独特的视角阐述了随着现代文明发展起来的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但是他的风社会理论,绝不是消极的悲观主义,相反的是这是他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反思,他称之为第二次现代化反思性现代化(第一次现代化指的的是现代工业文明下的社会)。

风险社会理论主张全面提升人类整体的风险意识,它并不否认人类实践,但强调要重视人类实践的负面后果;它并不否认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社会发展的副产品;它也不否认发展科学技术,但强调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副作用,归根结底,就是要强调重视社会发展的风险。

什么是风险?风险是伴随着工业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它充斥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有可能早在人类社会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有了。

风险不同于危险以及灾难,它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是还没有发生的灾难,但是一旦它发生那造成的危害那将是毁灭的东西。

从另一方面来说,风险是一种对未来的反思。

只有人们通过文化来理解,这也是贝克把风险称为文明的风险的主要原因。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

《风险社会》读书报告——结合网络舆情的感悟贝克认为,随着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领域全球化形式不断形成,人类社会由传统社会逐步进入风险频发的社会发展阶段,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由网络社会与风险社会共同促成微信舆情等同构性产物,对当今社会的秩序建构、心理疏导以及社会结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外部冲击,使社会风险发生的内在逻辑产生了变化。

所谓风险,就是指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从而能够控制某些原本预期不可控制的事情,从而使得某些不可预见的后果变得可预测了;但是风险是人为风险和人们制造出来的。

风险又可以细分为社会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和自然风险或者外部风险与人为制造的风险,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更具全球性与人为性。

本文主要对作品中的一些文字进行自我理清,观点比较主观,以及由于知识和认知能力的欠缺,可能理解有许多偏差,相对感性。

一、本书中的风险定义1. 超乎人的感知能力,且可以在知识中变换解释:即目前已存在但未被知晓的环境风险,另一方面又如我们在课上提到的一张关于“绿帽子”的照片,如果这个时代没有给绿色的帽子这样的定义,也就不存在这种敏感性,或者说不足以成为一条解释的逻辑,现代社会不管逻辑是否正当或合理,只关乎存在,或者说他的存在具有调侃或者其他吸睛的理由。

所以强烈的不确定性既来源于未知,也来源于对未知的解释。

但当这样其实虚假的正式成为了虚伪的“真实”,或者说仅简单的断章取义,比如针对的是行政机关、立法机关,那其就有丧失公信力的风险。

2.社会风险地位存在差异:一方面是“飞去来器”效应,人类在一定程度上面对着某些共同风险,但不同的国家、社会或者个人抵抗风险的能力是不同的。

就好像在网络中不同的个人和单位,在面对相同的网络舆情时。

其处理和应对的策略和时机有明显差异,承担后果的能力也有明显差异。

3.关于在风险中的成败界定:某些是为了完成个体所需要达成的目标,有时候这个目标就仅仅是为了吸引注意力,但相当一部门媒体会忽略到部分言辞对社会造成的某些不可逆转的伤害,类似于师生关系、公职人员与群众、大学生行为、滴滴打车等等,事件本身到事件被有意或无意的起承转合之后,是世界变坏了,还是我们看到世界变坏了,还是通过信息交互我们看到的东西变多了,这些疑问常常围绕着我,提高安全意识没问题,但社会中人与人、人与单位之间的信任也就这样渐渐丧失了,就个人体验而言,当下的媒体宣传有两种倾向,给人们看人们想看到的和人们看他们想人们看到的,或者说极力去煽动一些的东西,类似于“消费主义”,则可能是商家为更多的盈利有意为之,精致的利己主义社会氛围熏陶下的成长模式,于商家而言是利润,于国家而言是经济活跃,也滋养了高利贷这一土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好现代文明的传播者
——读《风险社会》有感今天是冷战早已过去的二十一世纪,大规模的战争不再有,甚至连曾经折磨人类的许多病痛也在当今的医疗技术手段一下被一一攻克。

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现代的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于虚拟世界,同时也在其中参与共享与互动,只要稍加学习,在PC端或者移动端上寻找和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东西,更不用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便利,可以让人们在线购物,预订出行计划等等。

可是,在现代社会却依旧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有来自恐怖主义的,有来自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有来自经济危机的,有来自新发现和变异的疾病的,有来自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甚至有来自科学技术发展本身的。

在科技不断发展,媒介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人类的安全感与生存舒适度反而没有升高,甚至还会出现下降,这个时代的我们值得去思考如何在新时代下进行传播,如何做得更好。

在传统媒体时代,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舆论影响力,实际上,政府往往是最大的把关人,许多能引起舆论混乱,大众恐慌的事件最终大都会被隔离在传播渠道外,可能只有少数人了解到,这样就把一些问题可能带来的危机与风险降到了最低。

可是这样做的弊端是一旦消息走漏,没有权威渠道的声明,加上政府遮遮掩掩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和加剧民众的恐慌与抵制,从而引发激化不可控的群体性事件。

实际上,我们可以预见,也经历过在信息闭塞阻绝情况下,谣言四起所带来的后果。

2002年11月,首例非典病例在广州被发现,在随后三
个月的时间里,疫情快速传播,多地政府选择封锁消息,传播媒体也隐瞒疫情,甚至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访华时,政府也只是将广东的发病情况进行了描述,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短时间内看,起到了暂时稳定民众情绪的作用,控制了舆论的走向,在非典的初阶段控制了舆论,掌握了主动权。

然而还是有些许情况流传了出来,太平假象很快就被戳破了,于是各种谣言通过手机短信,甚至当时不太发达的互联网社交软件上迅速发酵传播,政府部门又使用饿了额强硬手段进行的舆论管制,致使民众更加恐慌,出现了恶性抢板蓝根事件,也由于没能及时告知公众相关防范措施,非典感染人数越来越多。

虽然后来政府公布了信息,媒体也澄清了事实,但那次事件以后政府和传统媒体在国人心中的形象却一落千丈,甚至在国际上的声誉也因此受损。

再看之后的南方雪灾,西南旱灾以及HXNX流感病毒中政府公关与各
大媒体的表现,从事件的初端到结束,始终在行使着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的信息公布或者报道都可以说是比较及时,让民众在第一时间能了解到事件以及相关的自我防护措施,因此,民众在这些事件面前都比较镇静,没再出现大面积恐慌。

但到了互联网媒体时代,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互联网上的社交软件,娱乐软件,甚至游戏软件都在不同程度的媒介化,媒介不再只是担负信息传递的功能,它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领域,重构着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让人们更加的依赖它。

再强大的政府舆论管控在互联网效应下都显得力不从心,光是互联网的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就让人鞭长莫及。

再加上在“人人是记者”的今天,人们
对于借助各种网络软件发布信息可以说是轻而易举,舆论管控并不能精确到每个人的身上。

因此,当一些突发性事件出现在网络上时,由于政府和正规媒体还未能跟上公布和报道,往往就会在网上滋生大量谣言,兴许是无意的,也有可能是故意的,就会再次造成大面积恐慌,不同于相对闭塞的传统媒体时代,这样的影响将会更快更广。

2011
年3月11日,日本东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强震,地震引发的特大海啸对日本沿海产生毁灭性打击。

3月12日传出消息,福岛县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于当日当地时间15时爆炸并释放出大量核辐射。

此后几天内,其余机组相继发生爆炸。

但我国并未真正受到核泄漏的威胁,但仅仅因为网络上“食用碘盐可防核辐射”、“核辐射污染了海盐”等谣言,导致了我国的“盐恐慌”,引发全国各地,上到国际都市,下到乡镇地方的“抢盐风波”,全国盐价短时间内疯狂上涨的事件。

之后虽然政府及时公布了信息,及时辟谣,但各地食盐早被抢购一空,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小。

我们能发现在网络谣言面前,公众很少能去自主思考,他们更加地依赖网络灌输给他们的信息,变得更加容易被煽动,更别说一些拥有上千万粉丝的网络大V和公众号的号召力,他们的影响力堪比一些专业的传统媒体。

可他们并不能保证客观报道和传播,兴许哪一天他们就开始到处传播谣言,煽动民众。

互联网媒介的不可控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风险,技术本身带来的风险。

在互联网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但同时也是旁观者。

大众借助互联网媒介能触及到每一件事,他们肆意评判,但由于网络的匿名性,我们不知道这背后有多少人,他们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是热心还是
落井下石,更不知道其中有多少人真正参与进来了,他们可能是群发,也有可能是同一个人的小号,甚至有可能是只是机器人。

这些东西,单纯地靠政府监督管控是不现实的,一没人力,二没精力时刻监控数据庞大的网络。

再者,如今的互联网上不只是传播谣言或者其他违法犯罪的东西,许多看客或者匿名侠总是利用这些媒介传播打擦边球的东西。

例如对某些公众人物的隐喻,恶化其形象;又如各种吃人血馒头的事件,滴滴空姐遇害事件,甚至最近的甘肃庆阳高中女孩跳楼事件。

人们一边叫着世界和平,善待他人,追求言论自由,一边在网络上对他人,对社会进行二次伤害。

或许,短期内看,这些事并没有多恶劣的影响,但它所反映出来的是我国互联网舆论体系的不稳定,与网民媒介素养的低下。

也因此让各种社会风险有机可乘,网络上充斥着转基因舆论大战,中国经济崩溃论,甚至能看到分裂势力和恐怖主义的身影,由于大众长期在网络上接触碎片化的东西,他们对于这些不良信息的防范意识是很差的。

可以预见,这些东西进入他们的大脑后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深远的,长期的负面信息会让大众的安全感与幸福指数下降,从而影响到整个国家层面的安定与团结。

当下,我们能看到大量传统媒体正在向互联网媒体转型,以寻求建立一个更为安全规范,健康干净的网络舆论环境。

但是,互联网毕竟是无限的,同时也是细微的,多数民众很容易偏信非正规渠道或者所谓的网络大V的消息来源,因此,传统媒体转型的第一步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建立网络权威话语权。

其次,我们不能忽略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单靠互联网防火墙不是现实的,不良信息在互联网上是以几何级
数传播,因此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获取与沟通渠道是第二步。

第三步,是引导公众自主思考的回归,传统媒体的转型决不能简单地做信息的传递者,真正应该传播的是思想和理性,带给公众有营养有深度的东西,而不是快餐式的阅读。

而作为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的大众,要谨防陷入“拟态环境”与“沉默的螺旋”,不能简单地从互联网媒介获取信息,那些一切的东西都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真正的世界需要自己去理解与触碰,对于社会的不公与人性的黑暗,要敢于直面与反抗,合理地使用互联网媒介,自觉地参与到良好的互联网舆论环境建设中去。

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时候,社会都是危机四伏,媒介的传播与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个社会的风险到底离你有多近。

现代文明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辉煌,我们身处其中,我们怎样,现代文明就怎样,我们怎么存在,这现代文明就怎么存在,我们在哪里,现代文明就在哪里,或许个人之力无法消除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但我们还是能尽量去传播现代文明的正能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