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合集下载

《鹬蚌相争》文言文

《鹬蚌相争》文言文

《鹬蚌相争》文言文
鹬蚌相争
刘向〔两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鹬蚌相争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只鹬和一只蚌,它们住在一片美丽的湖边。

一天,鹬
在湖边觅食时,发现了一只美味的蚌,便立刻飞下去抓住了它。


是就在这时,一只捕鱼的渔夫也看到了鹬抓住的蚌,便立刻把鹬和
蚌一起捉了起来。

渔夫把鹬和蚌带回家后,打算把它们一起煮了吃。

鹬和蚌都非
常害怕,它们互相请求渔夫放了自己。

鹬说,“渔夫大哥,我是一
只会捉鱼的鸟,如果你放了我,我可以帮你捉更多的鱼。

”蚌也说,“渔夫大哥,我可以帮你找到更多的珍珠,如果你放了我,我一定
会报答你的恩情。

”渔夫听了它们的请求,犹豫了一下,最终放了
它们。

鹬和蚌在获得自由后,各自回到了湖边。

鹬飞到湖边,开始捉鱼。

而蚌则潜到湖底,开始寻找珍珠。

不久,鹬捉到了很多鱼,而
蚌也找到了不少珍珠。

它们都非常高兴,觉得自己获得了自由后,
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和蚌因争斗而被捕,但最终却因互相帮
助而得到了自由。

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共同度过难关,实现
共赢。

这也正是“鹬蚌相争”的故事所要表达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帮助,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每一则成语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些小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

小编整理了鹬蚌相争寓言故事,欢迎欣赏与借鉴。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全文】赵王将要去攻打燕国,苏代为了燕国,去劝谏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的时候,(我)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张着壳晒太阳。

有一只鹬鸟,伸嘴去啄河蚌的肉。

河蚌连忙把壳合上,紧紧地钳住了鹬鸟的嘴。

鹬鸟就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了。

’河蚌也就说:‘今天不放开你,明天不放开你,就有死鹬了!’两个谁也不肯放。

打鱼的人看到了,就把它俩一齐捉去了。

现在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赵两国相持不下,日子久了,双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厉害。

我担心强大的秦国乘此机会,坐收渔翁之利呢!所以(我)希望大王好好地考虑考虑。

”惠王听了,说:“对啊!”便停止了(攻打燕国的行动)。

【出处】欣赏评点出自《战国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说的是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这个故事说明看不到真正的`敌人,就会给强敌制造有利的机会,给争执双方带来灭顶之灾。

选文中讲的是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风云,权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

面对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赵惠王,苏代不是直陈赵国攻打燕国的是非对错,而是巧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不仅展示了他过人的胆识,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①方出曝②,而鹬③啄其肉,蚌合而箝④其喙⑤。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⑥得而并禽⑦之。

2024版六年级寓言《鹬蚌相争》ppt课件图文

2024版六年级寓言《鹬蚌相争》ppt课件图文
六年级寓言《鹬蚌相争》ppt课 件图文
目录
CONTENTS
• 寓言故事背景介绍 • 鹬蚌相争角色分析 • 故事情节梳理与解读 • 寓言深层含义探讨 • 图文结合,生动呈现寓言场景 • 拓展延伸与课堂互动
01 寓言故事背景介绍
CHAPTER
鹬蚌相争故事起源及流传
起源
该寓言最早见于《战国策·燕策二》, 讲述了鹬和蚌因为各自的利益而争 执不下,最终被渔翁得利的故事。
警示人们不要因贪欲 而陷入争斗,最终可 能得不偿失。
学会谦让和合作,实现共赢
鹬和蚌如果能够互相谦让,就不 会被渔翁轻易捕获。
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共同利用资 源,实现更大的利益。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谦让和合作 是解决问题、实现共赢的重要途
径。
培养宽容心态,化解矛盾冲突
宽容是一种美德,能够化解矛 盾冲突,促进和谐共处。
职场竞争
在职场中,有些人为了争夺职位、权力等利益而不断勾心斗角、明争暗斗。这种行为不仅会 破坏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也会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声誉。最终,往往是得不偿失, 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更多的机会和利益。
02 鹬蚌相争角色分析
CHAPTER
鹬鸟特点及其在故事中作用
01
02
03
外形特征
鹬鸟是一种长嘴、长腿、 生活在河边的水鸟,以小 鱼小虾为食。
流传
这个故事在中国古代广为流传,被 众多文人墨客引用和改编,成为了 一个经典的寓言故事。
寓言所蕴含道理与启示
道理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双方争执不下,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启示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冷静分析,权衡利弊,避免因为一时 的冲动而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同时,也要学会换位思考,理 解对方的立场和利益诉求,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文言文《鹬蚌相争》

文言文《鹬蚌相争》

文言文《鹬蚌相争》题目:《鹬蚌相争》昔日,河之滨,鹬蚌相争,各执一词,皆欲致对方于死地。

故事之始,鹬啄蚌肉,蚌夹鹬喙,二者争持。

鹬者,性狡黠,善飞翔,常于河岸寻食。

一日,见河蚌晒太阳,鹬心生贪念,遂飞扑啄之。

蚌者,性坚硬,守壳自保,见鹬攻来,遂夹住其喙。

二者争持不下,形同僵局。

观者众矣,皆欲断其争。

有智者出,言:“汝二者皆有错。

鹬贪心太重,蚌亦不应夹喙伤人。

汝等皆应和解,方为上策。

”闻言,鹬与蚌皆默然。

智者进一步言:“世间万物皆有共生之道。

汝二者皆应互相尊重,方能和谐共处。

鹬应尊重蚌的生存权利,蚌亦应理解鹬的饥饿之苦。

此次争斗,实为无谓之争。

”闻此言,鹬与蚌皆有所悟。

二者松口,放开对方。

智者抚掌称道:“善哉!汝二人今日既知悔过,明日当更加珍视和谐之道。

”观者亦皆鼓掌称赞。

故事虽小,意义却深。

鹬与蚌之争,实为人类社会之缩影。

争斗与和谐,共存与矛盾,皆为世间常态。

故事告诫我们,应以宽容和理解之心对待他人,珍惜和谐共处之道,避免无谓之争。

今人读此故事,当有所悟。

和谐共处之道,应在于互相尊重、理解和包容。

世间之事,多有曲折,皆需以智慧化解。

故事虽小,却能引人深思。

让我们以和谐之心,共创美好未来!鹬蚌相争》说课稿一、说教材《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它主要讲述了鹬与蚌相互争执,结果两败俱伤,被第三者坐收渔利的故事。

这个故事与《寓言二则》中的第一则《滥竽充数》在结构上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同时,这两则寓言都以生动的情节和浅显的语言文字,向人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掌握故事中的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故事中的寓意进行概括和总结,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及原文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及原文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鹬蚌相争》教案及原文《鹬蚌相争》课文原文有一年,赵国要攻打燕国。

燕王听到了消息,就派苏代去劝说赵王罢兵。

苏代赶到了赵国。

他给赵王讲了一个故事:河滩上有一只蚌,正在懒洋洋地晒太阳。

它舒服地张开了蚌壳,露出了里面的蚌肉。

一只叫鹬的水鸟看到了,就用长嘴去啄蚌的肉。

蚌连忙收拢蚌壳,结果把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怎么也摆脱不了蚌。

它生气的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让太阳晒死你!”蚌也毫不示弱,它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看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相持不下的时候,一个渔翁路过这里。

他毫不费力地把它们都捉了起来。

讲完了故事,苏代对赵王说:“大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和蚌相争,两国都不会得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占到便宜。

”赵王听了苏代的话,认为他说得非常有道理。

于是,他决定不再攻打燕国。

《鹬蚌相争》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4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重点:1.会认10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内容,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

(课件出示《鹬蚌相争》的动画片,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还想知道些什么?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指名认读。

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鹬蚌相争这个故事?(3—6自然段)2.精读3—6自然段。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鹬蚌相争》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24课《寓言二则》中的一则。

这则寓言通过鹬和蚌相互争吵谁也不让谁,最后双方都被渔夫捉住这个小故事,说明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原文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

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

河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地夹住鹬的嘴不放。

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便威胁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河蚌毫不示弱,得意洋洋地说:“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

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2.小学三年级语文《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字典、生活实际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通过品读课文,懂得双方互不相让,只能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准备:1、课前每生准备好《新华字典》和生字本。

2、一张战国时期的彩色简易地图,鹬和蚌图片,词语卡片等。

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一)历史故事引入。

战国时期,赵王要出兵攻打燕国,苏代以一则寓言故事打消了赵王这个念头。

这则寓言故事和两种小动物有关。

[设计意图: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先生说过:“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都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发展。

”以历史故事引入,能吸引学生注意并激发学习兴趣。

](二)出示图片,认识鹬和蚌。

1、出示鹬的图片。

(1)板书:鹬。

(2)指导学生观察图,看看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

(3)指名说鹬的外形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古文原文和译文
鹬蚌相争是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壳之间的争斗。

古文原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译文:
鹬鸟和蚌壳争斗,而渔夫得到了利益。

鹬鸟原本在沙滩上觅食,看见一群潮起时离开的小鱼,它就时不时地俯冲下来抓住一只。

就在这时,它看见了一只蚌壳。

鹬鸟想着,如果能够抓住这只蚌壳,里面可能还有许多美味的海鲜。

于是,鹬鸟决定用它的嘴子抓住蚌壳,而把它丢进空中,然后狼吞虎咽地吃掉它。

可是,蚌壳却紧紧地将它的贝壳合拢,鹬鸟一直无法将蚌壳打开。

而此时,一个渔夫看到了鹬鸟和蚌壳的争斗,他迅速走了过去,用网捕捉了鹬鸟和蚌壳。

最终,渔夫得到了鹬鸟和蚌壳的利益。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当争斗双方都固执己见时,往往会有第三者得到利益,而争斗双方却可能都失去了原本可以得到的益处。

小古文《鹬蚌相争》注音版

小古文《鹬蚌相争》注音版

小古文《鹬蚌相争》注音版《鹬蚌相争》原文如下:赵zh ào 且qi ě伐f á燕y àn ,苏s ū代d ài 为w éi 燕y àn 谓w èi 惠hu ì王w án ɡ曰yu ē:“今j īn 者zh ě臣ch én 来l ái ,过ɡu ò易y ì水shu ǐ。

蚌b èn ɡ方f ān ɡ出ch ū曝b ào ,而ér 鹬y ù啄zhu ó其q í肉r òu ,蚌b èn ɡ合h é而ér 箝qi án 其q í喙hu ì。

鹬y ù曰yu ē:‘今j īn 日r ì不b ù雨y ǔ,明m ín ɡ日r ì不b ù雨y ǔ,即j í有y ǒu 死s ǐ蚌b èn ɡ!’蚌b èn ɡ亦y ì谓w èi 鹬y ù曰yu ē:‘今j īn 日r ì不b ù出ch ū,明m ín ɡ日r ì不b ù出ch ū,即j í有y ǒu 死s ǐ鹬y ù!’两li ǎn ɡ者zh ě不b ù肯k ěn 相xi ān ɡ舍sh ě,渔y ú者zh ě得d é而ér 并b ìn ɡ禽q ín 之zh ī。

今j īn 赵zh ào 且qi ě伐f á燕y àn ,燕y àn 赵zh ào 久ji ǔ相xi ān ɡ支zh ī,以y ǐ弊b ì大d à众zh òn ɡ,臣ch én 恐k ǒn ɡ强qi án ɡ秦q ín 之zh ī为w éi 渔y ú父f ù也y ě。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昔日,在海边,有一群鹬鸟,它们经常捕食海中的小鱼、小虾。

渐渐地,
它们开始变得贪婪,每天都要捕食更多的食物。

有一天,它们在海中发现了一
个大蚌壳,这个蚌壳里面肯定有很多美食,于是它们开始争夺这个蚌壳。

鹬鸟们发现这个蚌壳太大了,不能一起合作将它打破,只好各自占据一方,拼命往蚌壳里面伸长嘴巴,想要捕食里面的美食。

可是,这个蚌壳太硬了,它
们怎么也打不开。

渐渐地,一位渔翁出现了,他看到了这群鹬鸟正在争夺这个蚌壳,就决定
来看一看。

他发现,这个蚌壳里面肯定有很多宝贵的贝类,于是,他开始动手
将这个蚌壳打破。

当鹬鸟们发现这个蚌壳已经被打开的时候,它们惊讶地发现里面除了残留
的一些贝类,什么都没有了!因为,这个渔翁已经将里面的贝类全部取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鹬鸟们之间的争斗只会让他们失去一切。

而,当他们
相互合作,去寻找更好的食物时,他们会变得更加强大。

渔翁则告诉我们,最
终得利的通常是旁观者,因为他们能够看到整个局面,而不是陷入其中的人。

注释:
鹬:一种鸟类,长喙,细腿,狩猎小动物。

蚌:一种海生无脊椎动物,外形像贝壳,壳很坚硬,可食用。

渔翁:从事捕鱼的人,通常是以渔业为生。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鹬蚌相争》PPT课件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语文《鹬蚌相争》PPT课件

《战国策》
有两虎诤人而斗者,管庄子将刺之,管
与止之曰:“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也。 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子 待伤虎而刺之,则是一举而兼两虎也。无刺 一虎这劳,而有刺两虎之名。”
[注释]
诤:能“争”,争夺。 管庄子:人名。
管与:人名。
戾虫:凶残的野兽。戾,音lì。
甘饵:动物的美食。
蚌 鹬
鹬蚌相争
鹬蚌相争
而箝蚌其方喙出。曝《鹬,战曰而国:鹬策“啄》其今肉日,不蚌雨合,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
鹬蚌相争
而箝蚌其方喙出。曝《鹬,战曰而国:鹬策“啄》其今肉日,不蚌雨合,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禽之。
曝:晒
啄:鸟和兽的嘴
箝:同 “钳”
禽:同“擒”
鹬曰:“今日不雨,明 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 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寓意
通过鹬蚌相争却让渔人从中获 利的故事,告诫人们:做Biblioteka 要权衡 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两虎相斗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小学鹬蚌相争文言文翻译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吾人欲利,勿争非利;欲利而争,必自败矣。

译文:《鹬蚌相争》的故事,讲述了一只鹬鸟和一只蚌在河边争夺一颗珍珠,结果却被一个渔夫趁机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要得到利益,就不要去争夺那些并非真正利益的东西;如果我们想要利益却去争斗,必然会导致自己的失败。

详细翻译如下:昔有一鹬,见一蚌,蚌口含珠,鹬欲取之。

蚌闭口不开,鹬亦不能得。

蚌曰:“尔欲得珠,当开口,我即吐之。

”鹬曰:“若然,我当啄尔。

”蚌曰:“我虽闭口,汝亦不能得。

”鹬曰:“我必啄尔,尔宁为吾所啄,毋为渔人所获。

”蚌曰:“吾宁为尔所啄,不与渔人得也。

”昔有渔者,见鹬蚌相争,蚌口含珠,鹬亦不能得。

渔者曰:“此鹬蚌争珠,吾得而利矣。

”遂持网捕之。

鹬蚌俱入网中,渔者得而归。

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有一只鹬鸟,它看到了一只蚌,蚌的嘴里含着一颗珍珠。

鹬鸟心想,这颗珍珠对我来说可是个大宝贝,我得想办法把它弄到手。

于是,鹬鸟就对蚌说:“你既然嘴里含着珍珠,我就要把它取出来。

”蚌却紧闭着嘴巴,不打算把珍珠吐出来。

蚌回答说:“你要是想得到珍珠,就得先张开嘴巴,我自然会把它吐出来给你。

”鹬鸟听了,心想:“那我就可以趁机啄你,让你张开嘴巴了。

”蚌却笑着说:“就算我闭着嘴巴,你也休想从我这里得到珍珠。

”鹬鸟觉得蚌实在可恶,便下定决心要啄它。

它对蚌说:“我一定要啄你,你宁愿被我啄,也不要让渔夫得到。

”蚌却坚定地回答:“我宁愿让你啄,也不愿让渔夫得去。

”这时,恰好有一个渔夫路过这里,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渔夫心想:“这两个家伙争得这么厉害,看来我可以从中得到好处了。

”于是,渔夫拿起网,将鹬和蚌一起捕获。

鹬和蚌最终都被渔夫捉住了,渔夫把它们带回家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权衡利弊,不要为了争夺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而陷入争斗。

有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不要让自己成为他人得利的工具。

只有懂得适时放弃,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最终获得真正的利益。

文言文《鹬蚌相争》

文言文《鹬蚌相争》

文言文《鹬蚌相争》以下是根据您的需求生成的文言文《鹬蚌相争》相关协议:关键信息项1、故事名称:《鹬蚌相争》2、故事来源:3、主要角色:鹬、蚌4、故事背景:5、故事寓意:11 故事内容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111 故事来源阐释此故事源远流长,或出自古代民间传说,口口相传,以警世人。

112 主要角色分析1121 鹬者,水鸟也,长喙善啄,以鱼虾为食。

1122 蚌者,壳硬肉鲜,常于水畔浅滩栖息。

12 故事背景探究或为一风和日丽之辰,水畔宁静,蚌出而曝于岸,未曾料鹬忽至而啄其肉,遂起争端。

121 彼时之自然环境,水泽丰饶,然生物竞争亦烈,为求生存,各显其能。

122 鹬蚌所处之域,资源有限,二者相遇,冲突在所难免。

13 故事寓意解读131 此寓言警示世人,争斗两伤,合作共赢。

鹬蚌相争,互不相让,终致渔人得利。

132 于人事之中,当以和为贵,勿因一时之利而忘长远之害。

若双方僵持不下,往往使第三方有机可乘。

133 亦教人审时度势,明得失,知进退。

若鹬与蚌能各自权衡,或可免此灾厄。

134 在竞争激烈之社会,当以智慧化解冲突,而非盲目对抗,否则可能双双受损。

135 且提醒众人,莫为小利而失大局,目光短浅者,常陷困境。

14 故事之影响141 此故事流传甚广,深入人心,成为教诲后人之经典。

142 常为学者引以论道,为文人书以警世,于文化传承中具重要之位。

15 故事之现代启示151 在商业领域,企业间竞争应避免恶性争斗,寻求合作契机,共拓市场。

152 于国际关系中,各国当以和平协商解决争端,免为他国所乘。

153 在个人生活中,遇矛盾冲突时,宜冷静思考,权衡利弊,勿意气用事。

16 故事之传承与发展161 历代以不同形式演绎此故事,如戏曲、绘画等,使其内涵不断丰富。

162 今时当创新传承方式,借现代媒体,让更多人领略其智慧。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

鹬蚌相争课文原文鹬蚌相争课文原文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吧,下面就由小编为你介绍一下鹬蚌相争课文原文!鹬蚌相争课文原文一条大河蜿蜒向东流去,清澈的河面像长长的镜子,蓝天白云倒映其中,微风轻轻吹来,河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阳光明媚,水鸟飞来飞去,河蚌们争先露出水面,爬到沙滩来享受阳光。

一只河蚌轻轻地张开两片壳,和暖的阳光照在它身上,它觉得舒适极了。

柔柔的微风吹来,河蚌感到心旷神怡。

不知不觉地,河蚌在沙滩上竟做起美梦来。

身边,鹬鸟们踱着方步,这儿一嘴,那儿一嘴,在寻觅着美食。

一只鹬鸟走到河蚌身边,看见河蚌那鲜嫩的肉,禁不住口水直流,就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河蚌痛得”哎哟“一声,急忙关闭两片壳,鹬鸟的长嘴还没来得及取出来,就被蚌的两片壳紧紧地钳住了。

河蚌既怪鹬鸟打断了自己的美梦,更怪它侵害了自己的权利,居然想吃自己的肉,它越想越气,于是,把鹬鸟的嘴钳得更紧了。

鹬鸟用尽全力也摆脱不了被河蚌钳住的嘴,也无计可施,懊悔不该啄这河蚌。

时间慢慢地溜走,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

鹬鸟好久没吃东西,饥肠辘辘。

忽然灵感来了,它决定用激将法让河蚌松口,于是说道:“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

”鹬鸟深知河蚌是要喝水的,长期离开水就会受不了。

鹬鸟对自己的一番话暗自得意。

河蚌本来就十分生气,一听鹬鸟这挖苦话,心里更加不高兴了,就对鹬鸟反唇相讥道:“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

”河蚌和鹬鸟互不相让,怒目相视,都好像要把对方吃掉一样。

太阳渐渐投入了大山的怀抱,别的河蚌纷纷钻进河里去了,其他鸟儿也忙着归巢。

这时,从船上走下一个渔夫,他看见了河蚌和鹬鸟,走过去,轻而易举地把它们捉住了。

鹬蚌相争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看图片、对比记忆等方法自主学会5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义,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把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5、懂得只为眼前的一点利益互不相让,争执不休,最终只会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鹬蚌相争-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鹬蚌相争-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鹬蚌相争-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故事中的鸟类是鹬,能够辨认鹬的形态特征,例如长嘴、长腿等。

2.知道故事中的蚌类是珠蚌,能够辨认珠蚌的形态特征,例如圆壳、珠子等。

3.了解故事中的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明白因势利导、传递信息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通过绘画、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能力。

教学内容语文:鹬蚌相争1.识字:珠、蚌、鹬、嚼、困、抬、禁、渔、翁2.识读生字:长嘴、长腿、圆壳、塞住、身上、争、各自、危险、相争、凶险、聚集、哈哈大笑、方向3.语言表达:试着想象自己是鹬或蚌,如果你是鹬或蚌,你会怎么样?你想对对方说什么话?绘画:鹬蚌相争的场景1.在黑板上画出鹬和蚌,让学生观察鹬和蚌的形态特征。

2.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鹬蚌相争的场景。

角色扮演:鹬蚌相争的故事1.把故事分成数段,让学生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2.让学生开始扮演,一段段地完成整个故事。

3.角色扮演活动结束之后,请学生回顾自己扮演的角色,并思考如果自己是渔翁会怎么做。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堂导入(5分钟)1.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问学生是否还有印象。

2.引入本课时的跟鹬和蚌有关的主题进行讨论。

导入新课(10分钟)1.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鹬的形态特征,例如长嘴和长腿。

2.通过图片展示和文字说明,让学生了解蚌的形态特征,例如圆壳和珠子。

感知新知识(20分钟)1.以读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鹬和蚌之间的争斗。

2.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并思考怎样才能因势利导、传递信息。

第二课时绘画活动(30分钟)1.通过展示一些鹬蚌相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鹬蚌相争的场景。

2.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鹬蚌相争的场景。

整理画作(10分钟)1.让学生展示他们所画的鹬蚌相争的场景。

2.让学生评论彼此所画的画作,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印象。

第三课时角色扮演活动(30分钟)1.把故事分成数段,让学生选择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2.让学生开始扮演,一段段地完成整个故事。

小学语文-成语典故大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学语文-成语典故大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小学语文-成语典故大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赵国要去攻打燕国,燕国派谋士苏代去劝说赵王。

苏代就给赵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蚌在河滩上晒太阳,它刚刚张开贝壳,水鸟鹬就伸出长嘴去啄蚌肉,蚌连忙收紧贝壳。

将鹬的长嘴夹住了。

鹬鸟生气地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么活下去?蚌也毫不让步地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当鹬和蚌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被一位渔翁发现,他毫不费力就把它们捉住了。

苏代告诉赵王,赵国攻打燕国就如同鹬蚌相争,两国都得不到好处,而强大的秦国就会像渔翁一样得到便宜。

这个故事后来被概括成了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用来比喻争夺的双方互不相让,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到了利益。

鹬蚌相争小古文及注释

鹬蚌相争小古文及注释

鹬蚌相争小古文及注释鹬蚌相争,小古文伊始鹬蚌相争这个成语大家都耳熟能详,但相信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内涵。

其实,这个成语源于《庄子》里的一则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道理。

下面就让我来为大家精解一下这则小古文的深刻内涵吧。

一天,海滩上的一只鹬嘬着虫子,突然看到了一只正在发愁的蚌。

鹬问蚌为什么发愁,蚌说:“我被这个礁石夹住了,没有半分自由,只好一动不动地等待着海水的退去。

”鹬听了,想到了一种主意,就对蚌说:“你放心,我能帮你脱离困境。

你用你的肉体压在这里,而我去寻找一些小石子放在你旁边。

到时候,海水潮起时,我就去捕捉那些小石子,让它们砸向那些贝壳,它们会被砸开,然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分享海鲜的美味了。

”蚌听了鹬的话,它只好听从鹬的安排。

在不知不觉中,潮水开始涨起来了。

鹬去捕捉小石子,而蚌用力压着岩石,心中虽然充满了希望,但还是有些担心。

不料,当小石子开始落下来的时候,它居然睁开了贝壳,露出了它的美味,鹬一见不可思议,于是飞快地张口把它咽了下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所迷惑,业务、生活及人际关系中,谁最终得到利益并不一定取决于谁表面上看起来更为强壮。

我们必须凭借我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生存下去。

同时也告诉我们,当面临困境时,我们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的安排,要有自己的主见和勇气,在适当的时候拒绝他人的劝告。

当然,这个故事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寓意,即“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人们往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蒙蔽,而忽视了深层次的事物内涵。

类似的情况也常常出现在商业、政治、国际关系等领域。

如果我们不断的关注时事动态,积极掌握相关信息,就可潜移默化地增长见识,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和透视眼光,从而运用适当的策略来处理复杂的问题,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

总之,鹬蚌相争虽然是一则寓言故事,但从中我们不难读出许多深刻的哲学和人生道理。

有智者常常从寓言故事中吸取智慧,更从中得到启示,用于自己的社会生活。

希望大家能像庄子寓言中的那位聪明的渔翁一样,能在人生的使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鹬蚌相争》这篇文言文的作者是刘向,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文言文《鹬蚌相争》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乃止。

译文及注释译文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打死你。

’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好吧。

”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注释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鹬蚌相争(小学五年级课件)

鹬蚌相争(小学五年级课件)

鹬蚌相争一、引言“鹬蚌相争”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它形象地描绘了两个对手在争斗中,由于各自的固执和贪婪,最终导致双方都受到了损失。

这个成语寓意深刻,告诫我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懂得退让和妥协,避免两败俱伤。

本课件旨在通过讲解“鹬蚌相争”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运用。

二、故事讲解1.故事背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一只鹬在河边觅食,一只蚌在河底晒太阳。

2.矛盾产生:鹬发现了蚌,试图用嘴啄食蚌肉。

蚌为了保护自己,紧紧闭上壳,不让鹬得逞。

3.相互僵持:鹬和蚌都不肯退让,一个拼命啄壳,一个死死闭壳。

双方陷入了僵局。

4.渔翁得利:一个渔翁路过,看到了鹬蚌相争的情景。

他趁机捉住了鹬和蚌,回家煮了蚌肉,炖了鹬汤。

5.寓意启示:鹬蚌相争,最终让渔翁得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矛盾冲突中,双方都不肯退让,最终只会让第三者得利。

三、成语解析1.成语含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比喻双方因争执不下,最终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2.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3.成语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来形容两个人或团体因为争夺利益,最终让其他人占了便宜。

例如:“他们俩为了争这个职位,闹得不可开交,结果让其他人捡了便宜。

”四、教育意义1.学会退让:在学习“鹬蚌相争”这个成语的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退让,避免因为固执己见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2.合作共赢:教育学生要懂得合作,通过沟通和协商,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实现共赢。

3.换位思考: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对方的诉求,从而更好地解决矛盾。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鹬蚌相争”的故事。

2.请举例说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鹬蚌相争
本文是苏教版第六册《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根据《战国策燕策二》的记载改编而成,主要讲了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被蚌壳钳住了嘴,双方都不肯相让。

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双方争执不下,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让别人从中获利。

文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写了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从而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除了充分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他们理解寓意外,还通过想象、说话及多种形式的朗读等学习活动,理解重点词语,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创设轻松、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在反复诵读及想象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语言,理解文章内容,并能从中明白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1、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来学习寓言两则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课题。

2、下面老师就隆重地为大家请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出示图片)简介鹬(一种长嘴水鸟,以吃小鱼、小虫、贝类为食),蚌(软体动物,外面是硬硬的壳,壳里是雪白的蚌肉)
3、同学们,鹬蚌相争,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为什么争?怎样争?结果怎样?)
4、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三个问题读读课文。

读课文之前老师还有两个小要求,(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2)标好自然段序号。

好,现在开始吧!
(1)检查词语(指名读,齐读)
(2)检查读文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教师创设情境,出示图片,介绍故事的主人公鹬和蚌给学生们认识,这给了他们直观感性的体验,读书时就能带着这样的形象走进故事中去。

其次,还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己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
二、精读课文,感悟明理
(一)知起因,入情境
1、读准、读通课文是学习课文的第一步,细细品读课文才是理解内容,体悟情感的关键。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品读。

鹬蚌为什么相争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大家来读一读。

2、通过刚才的朗读,是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相机引导理解:猛地、急忙、牢牢地,并指导朗读词和相应句子。

3、同学们刚刚都读懂了,鹬蚌相争的原因就是:鹬啄蚌,蚌夹鹬。

(相机板书)让我们把第一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二)悟过程,体情感
1、(出示图片)瞧,鹬的嘴被重重的河蚌死死地夹住了,这时,鹬最想做的是什么呢?(拔出嘴来)想象一下,它会怎么做呢?
2、是呀,鹬有打,又敲,又甩想尽一切办法,使出浑身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指导读好:鹬用尽力气,还是拔不出嘴来。

3、这时,鹬想到了什么办法?
4、读读鹬的话,哪些地方能看出鹬对蚌的威胁?(就等着瞧吧、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指导朗读。

5、你能当一回鹬,读出它的语气来吗?
6、面对威胁,河蚌屈服了吗?从哪看出来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7、理解并指导读毫不示弱、得意洋洋
8、我想你们也能读好蚌得意洋洋的话。

(指名读,齐读)
9、下面老师请男同学读鹬说的话,女同学读蚌说的话,一起再现鹬蚌相争的场面。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学生对阅读内容必然有个性化的反应,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积累,联系生活阅读体验,使自己学得更自由,读得更精彩。

]
(三)晓结果,明道理
1、鹬和蚌一个威胁吓唬、一个毫不示弱,(出示填空)一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可它们都不愿意退让;两个小时过去了,鹬,
蚌,它们还是不愿意退让;三个小时过去了,鹬,蚌它们仍然不愿意退让
2、指名学生回答。

3、引读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

它们都已经筋疲力尽了,出示筋疲力尽,指名读。

4、出示正当双方筋疲力尽的时候,有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

他没费一点力气,就把它们一齐捉住了。

自由读读这段话,说说鹬蚌相争的结果。

(相机板书)
5、渔夫将鹬和蚌装进网兜,喜滋滋地回家了。

被困在网中的鹬和蚌此时会想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揭示道理:做事要懂得退让,一味相争只会两败俱伤,有时还会让第三者得利。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设计意图:理解文章内容时,摈弃了烦琐的讲解,而是创设情境,把学生带进生动、有趣的故事中去。

教师引导他们想象画面,充分感受鹬和蚌的语言、动作、心理,再通过朗读加深体验。

这样,由朗读理解想象画面感悟情趣朗读深化,逐层深入,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内化文章的语言文字,故事中蕴涵的道理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
三、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就是这个小故事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两个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

那是战国时期,赵国和燕(yān)国都不是实力强大的国家,而秦国实力强大,并对这两个小国虎视眈(dān)眈,想乘机吞并。

可赵王没有考虑清楚眼前的形势却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燕王知道了,心里很着急,便派大臣苏代到赵国去劝说赵王,不要出兵攻打燕国。

苏代来到赵国,对赵王说: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来讲个故事给您听
2、这个故事就是《鹬蚌相争》。

今天就让我们来当一回苏代,拿起书有声有色地为赵王讲讲这个故事。

4、听了这个故事,赵王猛然醒悟,他拍着脑袋说:多谢先生的启发,我明白了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同学们,赵王明白了什么呢?你能把他的话补充完整吗?
5、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

平时读读寓言也是一种很好地学习。

今天,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寓言故事书,课后同学们可以找来读一读。

相信大家一定能从中明白更多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设计意图:这种角色体验,使学生很自然的穿越时空,走出文本,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们不必再挖空心思的去总结寓意,也不必再去寻找现实中的实例上纲上线。

从赵王们的反思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鹬蚌相争》的道理,孩子们懂了!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圆形的完整结构,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

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悬而未决的时候,教师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