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

合集下载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详细赏析《全唐诗》中存诗仅两首的张若虚,在唐代灿如繁星的诗人群里实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爱国学、爱唐诗宋词的人,想必都知道张若虚及其著名诗篇《春江花月夜》。

据说《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始创于那个“全无心肝”的陈后主陈叔宝。

然而陈叔宝究竟在这个美丽的题目下写了些什么,却因诗已失传,无从知晓。

荒淫无道的隋炀帝杨广倒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只五言四句,短浅空洞。

陈叔宝还写过一首《玉树后庭花》,常被后人在文论中与《春江花月夜》并提,诗也还留存于世,虽是七言,却仅六句,况且肉麻得紧,与隋炀帝如出一辙,都是臭名昭著的宫体诗。

宫体诗以宫廷为中心,以艳情为内容,描红点翠,堆香砌玉,浮华荒谬,空虚无聊;从梁陈到隋唐,百余年间,主宰文坛,造成诗国的黑暗,遗下无数罪孽。

南朝士族生活优裕,偷安成习,以能作五言诗作为表示自己是士流的手段,如果不会作诗就会被人鄙视、不能参加社会活动,诗歌完全成了荒淫腐朽生活的点缀,建安气质、魏晋风骨早已荡然无存。

唐前期的诗歌创作沿袭了南朝文风,诗人们“竞一韵之奇,争一家之巧。

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

”就是大唐开国创业英主李世民也不能免俗,表现不出象宋太祖赵匡胤《日出》诗那种“未离海底千山黑,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气魄。

李世民对诗人张昌龄的文澡很赏识,但张昌龄等应进士科不第,李世民问原因,考官说他们文风浮靡,不是好材料,李世民也就默认了。

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同时入霸诗坛,称为初唐四杰。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篇一:《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呼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

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

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要点解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要点解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鉴赏要点解析一、诗歌结构第一部分八句:描写皓月当空,光华流泻,天地空明的春江花月夜幽美景色。

第二部分八句:转向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

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

第三部分十句:一唱三叹,写孤独的思妇与月光作伴,托明月千里寄相思。

第四部分十句:写游子思家,表达对重逢的期盼。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自然美(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哲理美(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情感美二、情感内容《春江花月夜》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三、艺术特色1、紧扣诗题,月笼全篇。

以江月为中心,创造出兴象玲珑、清明澄澈的诗歌意境。

“月”是全诗的灵魂,具体表现为:(1)“月”是全诗起止的外在线索。

(2)“月”是景物描写的主体。

(3)“月”是哲理思考的凭借。

(4)“月”是抒写离情别绪的依托。

2、情中有思,哀而不伤“孤”是暗线索。

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从春潮着笔而以情溢于海作结。

由月之孤,引发人之孤。

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写得缠绵柔婉、情思袅袅,却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和脉脉温情。

此诗的感情基调是“哀而不伤”。

3、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在诗歌内容上,《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往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谈玄说理)的哲理诗,抒写儿女离愁别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尽情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抒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探求宇宙人生的奥秘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读

《春江花月夜》文章解读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作品。

该篇诗创作于北宋大文学家张若虚,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春江花月夜》进行详细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春江花月夜》的整体结构。

全诗共八十四行,采用七言古诗的形式。

首先,诗人描绘了春夜的美景,从“春江潮水连海平”的开篇,就展示了春江的磅礴壮阔之景。

接着,诗中描绘了江边的花草,以及月色的美丽。

通过细腻的描写,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生动,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诗人用情感丰富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切感受和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使诗歌更加生动。

他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呈现了瑰丽的山水画卷。

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的描写,巧妙地将春江的气势与大海相媲美,突显了春江的壮美。

此外,诗人还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春江比作奔腾的马群,给人一种磅礴之感。

而对花草和月色的描写,则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使整个春江夜景更加优美动人。

《春江花月夜》其中一大特点是诗人的情感表达。

他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感悟。

在诗中,诗人以高度的情感投入,表达了对江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痴迷。

他通过诗歌展示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类的微小,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这种情感的流露,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作。

此外,《春江花月夜》还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通过对春江和月夜的描写,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理解。

他在描绘大自然美景的同时,寓意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幻。

正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描述,生命如潮水般起伏,人生如明月般变化无常。

这种哲理的蕴含,使《春江花月夜》成为人们品味人生的经典之作。

综上所述,《春江花月夜》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内涵,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通过对春江和花月的描绘,诗人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生命的脆弱。

春江花月夜情感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春江花月夜情感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

春江花⽉夜情感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春江花⽉夜》是唐代诗⼈张若虚的诗作,全诗表达了诗⼈的思乡之情和对⽉圆⼈聚的向往。

春江花⽉夜原⽂春江潮⽔连海平,海上明⽉共潮⽣。

滟滟随波千万⾥,何处春江⽆⽉明!江流宛转绕芳甸,⽉照花林皆似霰。

空⾥流霜不觉飞,汀上⽩沙看不见。

江天⼀⾊⽆纤尘,皎皎空中孤⽉轮。

江畔何⼈初见⽉?江⽉何年初照⼈?⼈⽣代代⽆穷已,江⽉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待何⼈,但见长江送流⽔。

⽩云⼀⽚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何处相思明⽉楼?可怜楼上⽉徘徊,应照离⼈妆镜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流春去欲尽,江潭落⽉复西斜。

斜⽉沉沉藏海雾,碣⽯潇湘⽆限路。

不知乘⽉⼏⼈归,落⽉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夜创作背景《春江花⽉夜》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旧唐书·⾳乐志⼆》云:“《春江花⽉夜》《⽟树后庭花》《堂堂》,并陈后主作。

叔宝常与宫中⼥学⼠及朝⾂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善于⽂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

”后来隋炀帝⼜曾做过此曲。

《乐府诗集》卷四⼗七收《春江花⽉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

张若虚这⾸为拟题作诗,与原先的曲调已不同,却是最有名的。

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已难以确考,⽽对此诗的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扬州⽂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观潮,有感⽽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带的景⾊;长期从事⽠洲⽂史研究的⾼惠年认为,此诗作于⽠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长期从事⼤桥⽂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解读《春江花月夜》

解读《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宝库中的明珠。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照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竭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

春江花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文以及翻译赏析《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

下面是原文以及翻译赏析,一起看一下吧。

春江花月夜[前言]<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注释](1)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

甸,郊外之地。

(3)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

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4)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5)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6)纤尘:微细的灰尘。

(7)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象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8)穷已:穷尽。

(9)江月年年望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只相似”。

(10)但见:只见、仅见。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析

《春江花月夜》 文章解析

《春江花月夜》文章解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通过描绘春江的花景和夜晚的月光,诗人以优美的语言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壮丽。

本文将对《春江花月夜》进行深入解析,从诗歌结构、意象描绘以及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春江花月夜》的诗歌结构。

整首诗由六十韵四句组成,采用七言古体诗的形式。

全诗以春江、花、月为主题,通过反复描绘春江、花景和月夜的细腻描写,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意象画。

诗中对景物的描述同时揉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和感受上的享受。

其次,我们来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描绘。

诗中描绘了春江的宽阔和壮丽,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同时,花景的描绘也具有绚丽的色彩和繁华的气息,如“花木成畦手自栽,白露千蕊垂杨柳”;而月夜的描绘则给人以宁静和神圣之感,如“月华流照万里间,寂寞空庭春欲晚”。

通过对春江、花景和月夜等意象的细腻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给读者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最后,我们来分析《春江花月夜》中的情感表达。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

诗中透露出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对生活的热爱,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赞美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光的感叹,如“意怯花溪犹带雪,愿随春水绿如蓑”,表达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美好的渴望和珍惜之情。

通过这些情感的表达,诗人与读者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共鸣,使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和内心的慰藉。

综上所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描绘春江、花景和月夜的抒情诗,通过意象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使读者能够沉浸在诗歌中,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界美景和人生的热爱和思考。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解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优美的诗歌作品。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张假设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

歌行体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有一个大致的格律。

与后来的词不同,东汉以来流行的歌行体诗的格律规定不很严格,诗人还有很多自由空间。

事实上,张假设虚的这首诗的形式离开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体就差距比较大。

歌行体诗歌的第二个特点是:题目具有提示性。

这种诗歌常常有一篇前人的闻名诗歌作为表率,那首前人的诗歌采纳什么题目,后人作诗也要采纳那个题目,而且,题目大体上限制了内容的范围。

第三个特点是:后人的诗歌中的情调欢乐或悲伤要与前人的范文平行,前人的范文是忧伤的,后人的作品就不该该太明快。

鉴于这些成文的与不成文的规矩、适应,张假设虚这首诗从内容、形式、情调上都取得了很明确的“框架”。

诗人将不足为奇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刻画,尽情赞扬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歌颂人世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一辈子哲理的追求、对宇宙隐秘的探讨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漂亮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气氛当中,整首诗篇恍如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访其中美的真理。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情感旋律极为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情感是那样烈火、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拍,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连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假设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伙儿”而闻名。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表现了人一辈子最动人的良辰美景,组成了诱人探访的奇异的艺术境遇。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画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解读《春江花月夜》

解读《春江花月夜》

解读《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属《清商曲吴声歌》这首诗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虽然写的也是古代诗人常用的题材,但诗人以不同凡响的艺术功力,在意境、情趣、韵律上开拓了新的天地,使这首诗成为唐诗宝库中的明珠。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读《春江花月夜》,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解读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呼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春江花月夜》的情感《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现存的两首诗之一,张若虚也仅凭这首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

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思妇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在内涵和形制上显示出了空前的创造性,被誉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

全诗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勾勒出充实的意象和开阔的境界,以众多意象交融形成完美的诗境。

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蕴含了丰富细腻的情感。

而且,尤为重要的是,作者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即情中有思。

全诗前半部分主要描写月光与其他景物交融形成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

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文中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

中间部分是对思妇的描写,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月亮对思妇的怜悯,体现出了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

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

后半部分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斜月来烘托离子的思归之情,沉沉的海雾遮隐了落月;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渲染了诗人的孤寂,表达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以及其对月圆人聚的向往。

作者在诗里营造了一种自然界各种美景融合为一、如梦似幻的境界,但最重要的是他由相思恋人引发出对全人类终极问题的关注,即生命是有限的.,而自然界是无穷的,我们都是历史中的小小尘埃,存在的价值又在哪里呢?但诗人自己又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从宏观上看人类的生命也像自然一样生生不息。

虽然全诗融入了一层淡淡的忧伤,也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忧伤是从优美感悟而来,伤感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春江花月夜》古诗的赏析
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诗篇的韵律节奏也饶有特色。作者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共换九韵。又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作者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极(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春江花月夜》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一唱三叹,前呼后应,既回环反复,又层出不穷,音乐节奏感强烈而优美。这种语音与韵味的变化,又是切合着诗情的起伏,可谓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宛转谐美。
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这首诗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这首诗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作者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江为场景,以月为主体,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特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春江花月夜》特点《春江花月夜》最大特点是全篇借景抒情,处处情景交融,而且全是围绕春、江、花、月、夜五字展开。

此时风格清丽、笔调优美,全诗四句一换韵,共九韵,每一韵形成一个小段落,段落间的转折自然和谐,铺叙层次分明又浑然一体。

《春江花月夜》原文作者: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简介《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

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春江花月夜》解读这首诗以写月作起,以写月落结,把从天上到地下这样寥廓的空间,从明月、江流、青枫、白云到水纹、落花、海雾等等众多的景物,以及客子、思妇种种细腻的感情,通过环环紧扣、连绵不断的结构方式组织起来。

浅析《春江花月夜》

浅析《春江花月夜》

浅析《春江花月夜》浅析《春江花月夜》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具有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的特点。

什么样的诗歌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春江花月夜》,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张若虚的诗人借对春、江、花、月、夜这人生最动人的五种良辰美景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构成了境界非凡的奇丽景色。

“‘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

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

“月”是诗中生命的纽带,全诗以“月”为主体,14个“月”字统摄全诗。

在结构上月经历了升起、高照、西斜、落下的过程。

在月的笼罩下,月与江水、沙滩、夜空、原野、花林、飞霜、扁舟子、恩妇、高楼、镜台、鸿雁、鱼龙等组成了不同的画面及场景,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一、该诗在创作上有三个重要特点: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潮水和月夜做为开始,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

将“春江花月夜”组合成一个优美完整的画面,继而又引出对花林美妙景色的描绘:“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犹如一股清爽之风扑面而来,刹那间便感觉到那种清爽美的存在。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在这种淡静如水的环境中,灵魂仿佛被净化,使人有一种超凡脱俗的圣洁心情。

2、含蓄表述,意蕴悠长。

“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

面对象征着团圆的明月。

诗的后半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游子和思妇的离恨闺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这种过渡非常的自然,没有丝毫的牵强附会之状,情和景高度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这种意蕴是非常深远的。

浓浓的离别相思之情在澄澈空明的孤月中,化为淡淡的哀愁。

这种离愁别绪始终透露出一种空蒙、迷惘、柔和的感情色彩,营造了梦幻般的意境。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

《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春江花月夜》全文赏析及中心思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若虚,扬州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等俱以文词俊秀驰名于京都,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玄宗开元时尚在世。

诗二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抒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后人评价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足见其非同凡响的崇高地位和悠悠不尽之深远影响。

该诗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等皆是描摹细腻、情景交融的极佳之句。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

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多情自古伤美景几重明月几重天一一春江花月夜的情感表达O韩红梅杜甫有句诗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懔."美丽的花儿和悦耳的鸟鸣,总能引起多情的诗人无端的伤感与莫名的橱.睿智的人总能从大自然中触摸到生命的脉搏,并能把它们细致地传达出来.《春江花月夜》就是一首有着无限美丽风光又有着无限伤感与倔怅的诗.它的晴感丰富而复杂,它的表达有着鲜明的层次.诗的开头描绘出—幅明净广阔的春景图,"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在{觞荡的潮水中,在江海一色的洪波里,—J轮明月缓缓升起.这壮阔的景色令诗【彤描畅,欣砉:若狂.他噤去细细地嗾起月下的春江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月光的照耀下,江边的花林竟成了玉树琼枝.诗人沉浸在这片洁白的天地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连空中也像是流动着雪霜,而往日汀上的白沙与越光融为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了.此时,"江天—邑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时空定格在这仿佛恍如进入梦境,身心被眼前的景物净化了,因此,此时的情感是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是在享受难得的良辰美景.但诲人的情感并没有停留在此,他忽然思考了起来,他问到:"江畔何人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是在寻求知己,寻求一种更高的隋感需求的}蔫足.不仅如比,他还以己推人,试图去理解江月,他以自己的孤独来准测江月自饷独,不虹月遥望了多少年,才照到了像f一样瞳得欣赏江月的人.他想,或许f也也不是江月要等的人,否则,江月何以年年月月来相照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想到这里,诗人更加俪起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匕不胜愁."这是诗人的第二层情感表达,是对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思之不得的苦闷与惆怅,是诗人孤独心灵的独自.诗人也没有沉浸在这莫名的愣胀与孤独中,他的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他看到"谁家今液扁舟子",他想到"何处相思明月楼".他自哩角翠"可怜楼上月徘徊"的思妇,他能体会"应照离人妆镜台"月光的冰凉.他的思绪横空飞去,他似乎看到了"玉户帘中卷不去"的执着,他为"捣巧占E拂还来"的无湎叹息.既然无论如何也挎不去思念,那就索性对月而语吧:"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诗人化身成为对月而思的思妇,她尽晦地抒发着自己对亲人的想念:"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可以飞至怖的身边,苘月光却不能把我的思念传五暨台你;鱼儿可以顺着江水游到你的身边,而它留给我的只是层层波纹."昨日闲潭梦落花,可不回家.昨日番注靖幽的潭水撒了个梦,梦中灿烂的花儿始了,可f自够戋红.—年中最美盼影消失了,而你还没有回来!诤人既腻的揣摩思妇思与感又能细腻生动的表达出来,令人咧报!"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斜."这—旬可谓是对现荬与联饵的萤叠描述,眼前的明月西斜,江水流去,而思妇那儿也是春江去尽,月落朱楼."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啕完全回到现实中来了,又—明月夜过去了,游子与思妇仍然相隔千里."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1埘."无论回家的路有多远,总有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将要沉落的月亮,照耀着江边自勺书丛,树丛摇曳着撒落—地的光影,这光影晃动在归人的畦,飘落在思妇的梦里,镌刻在诗人的心上.诗人的情感此时完全沉浸在相思之苦,别离之情中了,他深深理解并同情着不能相聚的有情人,眼前的美景也因此蒙E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睛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厨开来,并将其同对^,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邀远的意境.在这深邃而又惝恍迷离的薏晓中,诗人完成了他对美景,对真情,对世界万物,对宇宙的情感表达.(韩红梅,山东菜芜职业技术学院)准备.当然,以陶渊明的身份地位和才智,本应是不会贫困的,至少,他可以成为乡里缙绅,譬如他可以用颜延之送来的两万钱购置土地而成为地主,何至于饥饿呢?但如果陶渊明也像小市民一群过日子,或者像真正的农民—样劳作,那也就不是他了.或者,他根本就不用辞官归隐,如同王维所理解的: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督邮,解印绶弃宫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隐也,尝一见督邮,安飧公田数顷.—愧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是也,按照世俗的理解,这也是帐.然而陶渊明索求者,乃是人格的自尊,是精神的不被形役.他这种精神的追求连唐代的王维也无法理解.:渊明是"忘大守小",跟他算琊个合算?所以陶渊明虽然躬讲,却不以躬移}为业,而是,"或植杖而耘耔",一个"或"字说明了耘耔劳作的性质是有时,而不是像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会有闲暇"登东皋以舒静,临清流以赋诗",才会有"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盼陌隗,所以,尽管当地的农民也许会把渊明视作一卟不务正业的二流子.但是,千载之后,陶渊明却能使后代士人由衷感动.相反,如果渊明成为真正地道的农民,他也许会是一个富裕的农民,是个好丈夫和好父亲,但是,却成为了士人的极大悲哀."贫富常三l钱,道胜岛撷."陶渊明的这两句诤可以说是越r生生活的概括.lH崩他此前也一直在交战,如:"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等.不过,归隐之后最为典型而已.写于义熙元年(公元405年)的《咏贫士七首》,是在陶渊明"归去来兮"之后,抒写了他现实生活的一面,表达了直面饥饿现实人生的态度.从中我们见到了渊明笔下的世俗生活,似乎也听到了陶渊明的妻儿因饥筒i而生的怨怒.陶渊明所面对的艰难,不仅是饥饿,更为沉重的是家人和整个社会的不理解的世俗压力:"丈夫虽有志,固为儿女忧.而陶渊明"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其儿女因贫困而成为没有文化的农民,这也是至今仍让笔者思来酸鼻之处.陶渊明又1可尝没有这种难言的痛苦?如同《咏贫士七首》其六所说:"此士胡独然,实由罕所同".那么,"何以慰吾怀,,呢?陶渊明的精神力量是:'懒古多此贤".于是,他引述了许多的古代贫士,作为对于饥饿的另一种自我谶.如其三中的:荣叟老带索,欣然方弹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重华去我久,贫士世相承.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古代的贫门"岂忘袭轻裘",只是"苟得非所钦",现实的世俗与^生理想不合.?赐也彼能坍,7环见吾心."陶渊明的杉源理想)就是与他的这种贫富矛盾相关的,因而企盼有一个"秋熟靡王税"的人间乐土.在《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诗申,他表达了对远古时代的倾慕:仰想东户时,馀粮宿中田.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余粮过剩置放田问,人们没有衣食之忧,这是何等美妙的世界!但渊明最终正视现实的,下结论说:"既己不遇兹,且遂灌我园.那么照这样算来陶渊明的隐居生活水F-—般,在这里我f]看到了他离开官场后的欣喜,t也看到了他的痛苦也就是说在他的身找到了穷苦的影子,那般的折磨,对于他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吧!(张杰,浙江省温州市罗浮中学)。

浅论民乐《春江花月夜》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异同之处

浅论民乐《春江花月夜》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异同之处
参考文献:
[1][3]林石城,乐器[J],2002年第1期78页
[2]林石城,乐器[J],2002年第2期57页
[4]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作者简介:作者:赵子征(1995—),男,汉族,山东淄博市人,山东大学(威海)本科学生。研究方向:音乐学。
三、作品审美意境、感情基调的区别
虽然在丝竹合奏曲和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中,作品都是以“春、江、花、月、夜”为中心,但是勾画出了不同的画面,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认为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2],因此,两首作品审美意境和情感基调也是不同的。
1.大同国乐会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一、作品源流及立意
《春江花月夜》的标题给人“春江花好,月夜静美”心理暗示,但民乐中的《春江花月夜》和唐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两者首先在作品源流、题目意义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1.大同国乐会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
现在广为流传的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曲名和各段小标题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大同国乐会创始人郑觐文拟订,曲谱由柳尧章先生改编自琵琶曲《浔阳夜月》。据当代著名琵琶演奏家林石城先生考证,“《春江花月夜》的旋律,来自琵琶传统古曲《夕阳箫鼓》”[1]。现存最早的琵琶独奏《夕阳箫鼓》曲谱被收录在成书于清乾隆、嘉庆年间的《鞠士林琵琶谱》手抄本中;稍后在成书于1842年的张兼山的《檀槽集琵琶谱》、1875年的吴畹卿手抄琵琶谱以及成书于清道光、光绪年间(具体年份不详)的《陈子敬琵琶谱》手抄本都中也收录了该曲谱;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国将其收入所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又称《李芳园琵琶谱》)中,为强调其为琵琶曲目,将《夕阳箫鼓》更名为《浔阳琵琶》;汪昱庭先生在《汪昱庭琵琶谱》手抄本中将此曲更名为《浔阳月夜》;1923年大同国乐会的柳尧章、郑觐文根据琵琶曲《浔阳月夜》改编成丝竹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在沈浩初1927年出版的《养正轩琵琶谱》中,该曲谱仍然称为《夕阳箫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的情感基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歌行体诗歌。

歌行体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有三个,第一是有一个大致的格律。

与后来的词不同,东汉以来流行的歌行体诗的格律规定不很严格,诗人还有很多自由空间。

事实上,张若虚的这首诗的形式离开传统的“春江花月夜”体就差距比较大。

歌行体诗歌的第二个特征是:题目具有提示性。

这类诗歌常常有一篇前人的著名诗歌作为榜样,那首前人的诗歌采用什么题目,后人作诗也要采用这个题目,而且,题目基本上限制了内容的范围。

第三个特点是:后人的诗歌中的情调快乐或者悲伤要与前人的范文平行,前人的范文是忧伤的,后人的作品就不应该太明快。

鉴于这些成文的与不成文的规矩、习惯,张若虚这首诗从内容、形式、情调上都获得了很明确的“框架”。

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诗人灌注在诗中的感情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旋律既
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含蕴,隽永。

诗的内在感情是那样热烈、深沉,看来却是自然的、平和的,犹如脉搏跳动那样有规律,有节奏,而诗的韵律也相应地扬抑回旋。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而闻名。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
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

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

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

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

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

随着江水的流动,
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四句总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妇与游子的两地思念之情。

“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

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

“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为感别的景物、处所。

“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

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

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