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深层次开发旅游业的基础。

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继承与延续;每个民族的民俗风情、文化都需要发展,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更好地生存,但在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建立在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寻求自身文化发展的轨迹,而不是对其他模式的照抄照搬。

一、民俗文化的消亡和变异的几种情况
在当今世界,许多地区、国家的经济和旅游业正迅猛发展,不仅使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使当地的社会、民俗文化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促使着当地的社会文化变迁。

这种变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民俗风情的同化
民俗风情的同化是指原有的民俗风情特征在内部和外部因素的作用
下逐渐消失,并为异族、异地的民俗风情取而代之。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往日益增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认同,因而,民俗风情的同化是不可避免的。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过去其社会、政治、经济、交通等方面原因而与外部世界交往较少,具有相对封闭性,独特的民俗风情由此保存下来。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外来者的涌入,异族以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地传统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就逐渐被同化、冲淡以至于消亡。

如民居建筑以干栏式建筑民居为主的傣族地区干栏属构架建筑,分上、下两层,一般是用木头或竹子作柱、楼板和墙,茅草盖顶,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栏,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

由于受汉族建筑的影响,现今傣族地区的民居建筑材料发生了变化,其墙都用砖、石砌筑或用泥土夯筑,屋顶盖上瓦等,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竹楼了。

屋内陈设也有了很大的变化,村民们已开始用组合柜、沙发、地板胶、地毯等,与汉族城市居民无异。

饮食方面,随着世界各地旅游者纷至沓来,旅游地的饮食文化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融入了异地的饮食文化,以适应不同旅游者的需要。

如云南大理的“洋人街”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外国旅游者饮
食需要应运而生的由西餐厅、咖啡屋、冷饮店组成的一条街。

这条街已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成为大理的又一著名景观,这势必对当地饮食文化也形成一种冲击。

在世界各大城市出现的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对发展中国家传统饮食文化提出了挑战。

从过去在狭小空间范围内,邻里之间、本乡本土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变为与外乡、外省、甚至外国素不相识的人们交往,而现代生活驱使着旅游地的人去外地观光旅游、经商……使异地的客人大量涌入。

交往由过去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转变为笑迎客从四方来。

旅游地的居民与旅游者接触的过程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互动过程中,双方都会有所变化,而且异地文化对旅游地文化的冲击、影响更大。

旅游地民俗风情正在慢慢被同化。

如云南之所以被称为“秘境”,对旅游者具相当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态多样、层次丰富的少数民族特色风情。

在某种意义说,云南旅游资源与外省相比,最具优势的还是在这个方面。

它同时也是云南人文旅游的重要部分。

许多中外游客到北京、西安等地是看古迹,到云南就是为看民族风情。

像泸沽湖这样美丽的湖,全世界不少,开发成高档旅游区、度假区的也不少,而泸沽湖地处山高路远的滇西北,为什么旅游者络绎不绝呢?中外游客几乎一致回答,都是冲着泸沽湖的“女儿国”特异的民族风情来的。

被外界称为“女儿国”的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为核心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世界上已很罕见的古老遗俗之一。

它在泸沽湖地区能维持到现在,是有着浓厚的经济和文化背景的。

遗憾的是,当一些人习惯了用单一化的、汉化的标准来看这一切的时候,本来无可非议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反而成为讳莫如深的话题。

如过去某些地方或变相强令变服改俗,或对某些传统习俗进行错误解释,使一些有特色的民族习俗扭曲变形。

在不少地方,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服饰、习俗等人文旅游资源消失迅速,常令我们扼腕叹息。

而一些汉式楼台亭阁,却不断出现在少数民族景区,令人“直把边乡当杭州”。

这不仅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消失,也是一种旅游资源消失。

当多民族文化丰富的个性色彩被“汉化”掉之后,七彩“秘境”将不复存;当所有的奇异都被抹平之后,“中国最后一块神秘的土地”将不复存在。

2.伪民俗
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
不存在
的民俗。

建造民俗景点最重要的原则是应该尊重原来民俗的基本习惯。

而伪民俗
恰恰相反。

如永宁摩梭人的母系大家庭的房子,内有男、女中柱,这不仅是家庭
的象征,也是妇女受尊重的标志,舍此而立其他柱子,就不像摩梭人的房子了。

又如鄂伦春族的民居建筑,是五、六个并列的“撮罗子”,他们之间不能前后排
列,原因是房后有供神树,人们是不可随便看到神的。

3.旅游者对旅游地民俗风情旅游的冲击
每年,成千上万的旅游者涌到民俗风情著名的旅游景区、景点,既为旅游业,
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创造了不少就业机会,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
带来了繁荣。

但旅游飞速的发展却忽视了这里不仅是旅游景点,它也是成千上万
人的家居之处。

蓬勃发展的民俗风情旅游业,也带来了旅游景区生态环境的污染,
人文旅游氛围的破坏,价格飞涨,蜂拥而至的游人,使旅游地交通堵塞,日常生
活受到影响。

如法国首都巴黎,每年旅游旺季总是大军压境,人山人海,造成交
通堵塞,市民外出困难。

对此市民苦不堪言,个个怨声载道。

他们抱怨众多的游
客使他们安逸的生活遭到破坏。

因此,在不少景点,当地居民自发组织起来,阻
止满载游客的大客车进入市区。

在意大利的“水上城市”威尼斯,1945年全市人口为15万,如今只剩下不足8万。

居民外迁的原因很多,但当地人都归咎于外来游客。

因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当地居民赖以为生的其他生意无法立足,咖啡店餐馆价格飞涨,超过了市民的承受能力,熙熙攘攘的游客潮更令当地居民纷纷抱怨旅游者吵得他们不得安宁。

[2]
但这种情况对旅游者来说也非幸事。

交通阻塞,旅游景点拥挤,本地文化的丧失,也足以令旅游者沮丧。

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安东尼奥·恩里克斯·萨维纳说:“以前旅游从来不提限制。

……我们必须认识到,应该有所限制。

……有些景点游人过多,情况恶化,有些文化被淹没,交通堵塞越来越严重,居民的怨气与日俱增。

”这些情况表明:旅游者人数的无限增长将对民俗风情旅游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

景点、景区人满为患,旅游地民俗风情被淹没,旅游地居民与旅游者之间关系恶化……。

我们必须加强对民俗风情旅游景区各方面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从长远的目标出发,认识到旅游业不仅是一项经济产业,也是一项文化产业,应杜绝短期行为的做法。

否则,将对民俗风情旅游区文化、旅游接待条件、环境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现代化进程促使着民俗文化变迁,导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交融,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风情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刻不容缓。

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理论、方法、原则的研究,是旅游理论工作者当前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二、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途径
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需要科学的理论、知识和行之有效的手段。

与抢救、保护和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客观需要相比,理论的
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待于科学化、系统化。

民俗风情旅游实践中提出的许多课题尚需要研究、解决。

为了使民俗文化理论研究有的放矢,必须进行民俗风情旅游现状普查。

组织专家考察团,到民俗旅游场所实地考察,在考察中总结经验教训,发现研究课题,提出有建设性的建议。

各地旅游学会与民俗学会协作对当地旅游点的民俗进行调查,严格按照“田野作业”要求,查清当地民俗旅游资源,包括民俗村、民俗点和各类民俗事象,编印旅游点《民俗志》,作为详细的民俗旅游导游手册出售给游人,为理论研究者提供翔实的民俗资料。

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还需要依靠一批民俗文化专家、学者,借肋各个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俗风情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对民俗文化给予科学的扬弃。

这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和逐步实施的有效措施。

对于即将消失的民俗风情,还需采取具体的手段,如录像、录音、摄像等方式,将其如实地记录下来。

这项工作已有人自发在做,如非洲大陆是民俗风情之花盛开的大地,但在殖民化、现代化的影响下,有的民俗风情正在消亡。

有两位女人类学者主动承担起了非洲大陆抢救、记录、整理民俗风情资源的责任,用摄像机、照像机记录下非洲土著民族的舞蹈、婚俗、祭奠、节庆等民俗活动。

有的摄影工作者主动拍摄因城市建设要拆迁的传统民居建筑……但这对于抢救、保护民俗文化远远不够。

这项世界性的工作需要各国政府有组织、有计划、并有专职人员实施。

三、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思路
饮食也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古往今来,饮食被人们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内涵。

旅游者对饮食的需求不仅在于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吃,使用什么饮具、餐具、以及食用的氛围和方式。

而风情各异的饮食文化最能符合旅游者尝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食品的需求,在享用风格迥异的食物、餐具饮食方式时,旅游者可以得到感官和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因而,饮食文化成了重要的,可利用、开发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住宿不仅是旅游者重要的基本需求,也是旅游者停留时间较长的地点。

现代饭店服务功能的增加都是在满足旅游者住宿需求这一最根
本、最重要功能基础上的延伸。

如何能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的休息的同时,领略建筑装修独特的文化氛围、异地风情和异国情调,是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开发利用的。

人类的居住形式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反映,由于居住地的自然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各异,因此,人们的居住习俗也就各具特色。

民居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集中的反映。

即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

所以,民居建筑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能折射某一文化环境中的群体心态,构成了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中一道诱人的风景。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民居文化资源,建设具有民俗特色的中低档饭店,其突出的民俗风格,别有情趣的居住环境一定能吸引众多的旅游者。

如傣族的竹楼饭店,北京的四合院饭店,窑洞饭店、蒙古包饭店等颇受旅游者的青睐。

交通运输工具的产生,与人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及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

人们在广阔的地域之内,从事着各式各样的生产活动,因而就产生了独特而多样的交通工具和运输方式。

这些“行”的方式,都是可利用和开发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如在民俗风情景区内,旅游者可乘坐马车,牛车、羊车游览;乘上龙舟、独木舟,牛皮船、桦木船领略湖光山色,游人既可感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情趣,也可看到田园牧歌般的情调。

形形色色,不胜枚举的民俗节日、庆典活动也是我们可开发、利用的宝贵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可以空间或时间为线索,推出系列民俗节日,庆典活动旅游产品,线路,使旅游者从民俗节日活动中欣赏和了解各个民族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体验当地人在节日期间那种奔放、狂欢的情绪情感。

民俗节日是该民族民俗生活的一次集中演练,是民俗活动的大展示,旅游者可以直接地了解和考察该民族或地区的民俗生活,不仅使他们在群众性的狂欢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增长了见识,而且得到休息、娱乐,使身心愉快和松弛。

利用节日庆典活动,繁荣民俗风情旅游市场,有很多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各地土产风物、工艺美术品是旅游者购物的主要对象,在旅游收入中占很大比重。

但我国的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利用远远落后于旅游业的发展,如雕刻、刺绣、漆器、美术陶瓷、编织、印染、泥塑、风味食品等,都是可深层次开发、利用的民俗旅游资源。

我们在开发、利
用这些资源时,在满足旅游者的购物心理和动机和突出独有的民俗风情的同时,还要有所创新,并符合纪念性消费商品的规律,就可以打开民俗旅游商品市场。

总而言之,我们要在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价值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以抢救和保护正面临困境的民俗文化,这种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不是将它放进博物馆,而是从“食、宿、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出发、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