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谚语研究七十年

合集下载

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古老谚语

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古老谚语

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古老谚语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经典篇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精选篇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中国古老的谚语集锦最新篇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

水大漫不过船,手大遮不住天。

水不平要流,理不平要说。

水退石头在,好人说不坏。

以势服人口,以理服人心。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

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来稀中国的先哲们喜欢用独到的视角审视人生百态,他们喜欢用概括性的表述和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指点江山、世态。

比如对人从生到死的概括莫过于那句中国人都喜欢引用古训: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

九十是什么?九十老童呗。

你看凡年逾九十的翁妪几乎都是五官缩蹙、须稀发疏、雌雄难辨,更常常遗东忘西、耳聋口拙、问南言北,上厕所忘拉裤子,出门不认儿女,令人忍俊不止。

不是老童是老圣?十岁不愁:玩是儿童的天性,喜玩者何愁之有。

包括成年人因贪玩而无所事事者多是被称为没心没肺、游戏人生。

正是:玩者不愁愁者不玩。

真正有愁者去玩的,那不是玩,是闹,是发泄。

孩童喜玩不愁是天性,但过于贪玩,国人则称之为顽石劣性,因为他们认为玩物丧志。

正是:少年若天性,成长使之然。

孩子们都是塑造出来的。

二十不悔:中国人喜欢讲自古英雄出少年。

纵览历史少年才俊代代辈出,他们或为国为民血战沙场或激扬文字指点江山,成为中华民族最可歌可泣的一部分。

无怪乎伟人感叹: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你们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世界寄托在你们身上。

“二十”无暇?当然不是。

二十之青年富于青春,赌资雄厚,学性方勃,顽劣尚存,自谓热血,确有不少摇摆于正邪之间。

无论跌倒或撞的头破血流,总会一言蔽之:无悔。

再用年轻时最爱表述的爱情宣言——噯情ゼ跑徿套如果我爱你是×,那么我不想我√。

如果因√而失去你,那我宁愿×一辈子——讲这话时一定不会想到,生命有限人生无常,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苦。

青春的赌资是有限的不是无限的,那些老时一事无成、穷困潦倒的人,几乎都是把有限的青春作为无限的赌资任意透支而糟蹋了。

三十而立:自2000多年前老夫子说他三十即建功立业后,三十就成了中国人特别是父辈衡量男儿(子孙)是否安身立命的度量衡。

三十而立,不是指男人是否能养活自己。

中国古老的谚语大全

中国古老的谚语大全

中国古老的谚语大全谚语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古老的谚语,感兴趣的过来看看吧。

中国古老的谚语摘抄1.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2.久住坡,不嫌陡。

3.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4.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5.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6.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7.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9.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10.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11.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2.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13.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14.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15.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16.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17.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18.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19.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20.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中国古老的谚语推荐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2.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3.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4.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5.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6.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7.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8.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9.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10.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11.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12.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13.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14.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15.经得广,知得多。

16.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中国古老的谚语精选1.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2.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3.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4.一人说话全有理,两人说话见高低。

5.一正辟三邪,人正辟百邪。

6.一时强弱在于力,万古胜负在于理。

7.一理通,百理融。

8.人怕没理,狗怕夹尾。

9.人怕理,马怕鞭。

10.人横有道理,马横有缰绳。

11.人多出正理,谷多出好米。

12.不看人亲不亲,要看理顺不顺。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1978_2008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1978_2008

中国古代谣谚研究三十年(1978~2008)赵瑶丹(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金华 321004)中国古代的歌谣谚语源远流长,并在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广泛运用。

虽说古代学者早已经注意古谣谚的搜集和整理,在宋代出现了谣谚专集,但总体处于不自觉的朦胧状态,主要表现在:重资料辑录而轻理论探讨;重考源轻释义;重典籍而轻口语①。

谣谚在漫长的古代,总体而言是在语言学的探讨范围内徘徊,在清代考据之风的影响下语源考释又得到进一步强化。

在古代,对于谣谚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与各阶层民众社会生活、生存状态的联系,对谣谚产生的社会之源的关注,很少有学者论及,即便有也是零星的、偶发的。

可以说,中国古代对谣谚的理论研究几乎是空白。

关于中国歌谣俗语的研究史,可以说要从20世纪初的民俗学热②切入,而中国民俗学运动的序幕则是以歌谣研究③为发端的。

解放后,学界对于歌谣谚语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开展谚语的选编、诠释、寻源、集锦等工作。

尽管学术界关注民俗学的意识很早就已形成,但真正形成风气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作在全国范围的开展,促使存世谚语的普查、采集及编纂工作取得了空前的进展。

近三十年来,社会发展带动社会科学各领域蓬勃发展,新学科的理论推动着学界对人收稿日期:2008-12-03基金项目:本文为2008年浙江省社联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08B18;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资助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50405;并列入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① 温端政、周荐:《二十世纪的汉语俗语研究》,书海出版社,1999年,第32~34页。

② 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分时段对20世纪国内的民俗学研究作了详细的评述,展现了民俗学领域的丰硕成果,再现歌谣研究的进展、消长,着重介绍了在歌谣运动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的思想,例如周作人、刘半农、白启明、钟敬文、顾颉刚、朱自清等,展示他们对歌谣收集、整理、研究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高健[中图分类号]1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214(2021)03-0039-06在中国传统社会,采录民间文学已成为一项制度,主要目的即采风观政。

“五四”歌谣运动以来,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由原来的“风”之于“政”也更为突出地转向“风”之于“民”、“风”之于“学”。

其中,“民”指民众或民族,即通过捜集整理民间文学来了解民众生活文化与民族历史文化,产生出一种新的“民族的诗”,甚至是“向民众学习”;而“学”则指学术或民间文学,即通过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构建民间文学、民族文学的学科体系,为之提供研究文本。

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大跃进”“普查”“抢救”等话语的影响下,“大规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成为国家、民族、学界的共同诉求。

所以,我们经历了多次民间文学捜集整理运动、工程,这不仅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全国上下大批学者、搜集整理者、演述人持续参与,也需要一个能够动员、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的团体机构。

70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①由于坚持学术立会、群众基础深厚、团体会员广泛等,一直深度参与中国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事业,仅从中国民协首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可看出:1950年民研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周扬、郭沫若、老舍的讲话都格外强调了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并公布T《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

事实上,虽然民研会第一届理事会下设民间文学、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戏剧、民间舞蹈等七个小组,但是,“在其后的发展中,由于各艺术门类的协会相继成立,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范围则缩小为以搜集研究民间文学为主。

”®1958年民研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正值“采风运动”兴起,全国上下开展了大规模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活动。

1979年民研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即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讨论、印发了《全国民间文学工作十年规划》《关于加强民间文学工作的几点建议》。

关于老人谚语

关于老人谚语

关于老人谚语关于老人谚语1、家有一老,强似活宝。

2、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皮黄。

3、乌球子树老来红,荷叶老来结莲蓬。

4、人怕老心,树怕老根。

5、在家不敬人,出门没人敬。

6、树老根多,人老话多。

7、小人手多,老人口多。

8、百年随时过,万事转头空。

9、树老根子深,人老骨头硬。

10、不要屋宽,只要心宽。

11、明珠尽出老蚌。

12、蚂蚁爬树不怕高,有心学习不怕老。

13、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

14、人老志不衰。

15、不怕人的年龄大,就怕人的心态衰老。

16、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17、六十不赴宴,七十不留宿。

18、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19、身子不怕动,脑子不怕用。

20、樱花犹怕春光老,岂可叫人枉度春。

21、人老骨头硬,越老越中用。

22、老将出马,一个顶俩。

23、活到老学到老,一生一世学不了。

24、老去心情随日减,远来书信隔年间。

25、有钱常思无钱日,无病莫忘有病时。

26、老不舍心,少不舍力。

27、要得好,问三老。

28、服役有期限,事业无止境。

29、大病要养,小病要抗。

30、少不惜力,老不歇心。

31、姜老辣味大,人老经验多。

32、无轮不能行车,无水不能行船。

33、生姜还是老的辣。

34、好人老睡成病人,病人老睡成死人。

35、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36、不听老年人的经验之谈,很快就会吃亏。

37、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38、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39、姜是老的辣,酒是陈的香。

40、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洛天。

41、少年休笑白头翁,花开能有几时红。

42、灵丹妙药救人,长辈之言救心。

43、人老骨头硬,树老根子深。

44、提琴虽老,仍可奏出好曲子。

45、老马通路数,老人通世故。

46、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47、五十岁时,你开始厌倦世界;六十岁时,却是世界厌倦了你。

48、患病需要好医生,年迈需要好老伴。

49、白雪压不倒高山,年龄压不垮好汉。

50、气气恼恼成了病,快快活活活了命。

51、世无老而不学之理。

中国谚语大全500条

中国谚语大全500条

中国谚语大全500条
【原创版】
目录
1.谚语的定义与特点
2.中国谚语的发展与分类
3.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的内容概述
4.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的价值与意义
5.结语
正文
1.谚语的定义与特点
谚语是一种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富有智慧的短句,通常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经验总结,具有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的特点。

谚语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2.中国谚语的发展与分类
中国谚语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谚语的记载。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谚语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

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谚语、农业谚语、气象谚语、道德谚语等;从形式上可以分为长谚、短谚、歇后语等。

3.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的内容概述
《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是一部收录了中国各地丰富多样的谚语的著作。

这 500 条谚语涵盖了生活、农业、气象、道德等各个方面,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这些谚语既具有实用性,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对于研究中国民间文学、历史、民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凝聚力。

此外,这些谚语还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可以启迪人们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5.结语
《中国谚语大全 500 条》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著作,它为我们研究民间文学和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国的谚语

中国的谚语

中国的谚语中国的谚语15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谚语都不陌生吧,谚语的恰当运用可以让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你还在找寻优秀经典的谚语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的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中国的谚语11.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2.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3.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4.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5.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6.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7.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8.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9.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10.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11.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12.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13.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14.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15.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16.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17.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8.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9.久住坡,不嫌陡。

20.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21.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22.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23.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24.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25.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26.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27.要吃辣子栽辣秧,要吃鲤鱼走长江。

28.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29.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30.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31.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32.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33.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34.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5.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36.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37.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38.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

39.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40.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41.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42.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中国古代史中的谚语

中国古代史中的谚语

中国古代史中的谚语
中国古代史中蕴含了丰富的谚语文化,这些谚语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道理和经验教训。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古代谚语: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出自《论语·卫灵公》,意味着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计划和考虑,就会遭遇眼前的困扰和麻烦。

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出自《华夏古典文学》,讲述了边塞老人丢失了一匹马,邻居觉得不幸,但不久失而复得,还带回了许多好马,说明坏事未必不转为好事。

3.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 出自《战国策·秦策》,意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能够克服艰难险阻。

4.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出自《韩非子·喻老》,警示人们即便是小问题也不应该忽视,否则可能导致大灾难。

5.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了解自己和敌人,那么任何战斗都不会失败。

6.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出自《论语·述而》,表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向周围的人学习他们的长处。

7.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 出自《论语·颜渊》,强调说话要谨慎,一旦说出口的话就无法收回。

8.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出自《淮南子·说林训》,意味着教育不仅仅是给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如何
获取知识和技能。

这些谚语不仅在古代被广泛传颂,而且至今仍然具有启迪作用,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
谚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口头语言,通常是由短小的语句组成,
表达出人们的生活经验,传授人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凝聚人们
的智慧和文化。

谚语的起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以口头传统
的方式流传至今。

谚语的起源可以源远流长,有些谚语的来历已经无从考证,但绝
大部分谚语都是从人们的生活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它们是用精练的
语言表达出人类的智慧和经验,简单明了,直戳人心。

比如“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用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需要
不断认识新事物,了解新人物的道理。

还有“衣食足而知荣辱”,这
句话告诉人们,生活的底线是基本的生活需要,只有满足食品和衣物
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去追求荣誉和尊重等更高层次的生
活要求。

谚语的历史悠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谚语的文化意义也在不
断深化。

在中国文化中,谚语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代
表一个民族的思想和精神的风貌。

自古以来,谚语就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载体之一,也是中华智慧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同时,谚语还有
助于人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桥梁,
使人类的文化各得其所,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总之,谚语作为人民口头文化的一种形式,其具有的独特的价值
和意义,不仅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沉淀,更寓意着人们身临其境的智慧,是我们舒畅的诉说,深刻的思考,乃至深层次记忆的载体。

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

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

二十四节气谚语研究一、序:节气谚语的魅力节气谚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界变化和生活智慧的积累和总结。

它不仅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还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以二十四节气谚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起源、内涵以及应用的深入分析,探索其在文化传承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谚语的起源二十四节气谚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农事生活。

在古人眼中,天象变化和节气是自然界的象征,通过对其变化的观察和总结,形成了一系列有关节气的谚语。

这些谚语包括简单生动的民间俚语、凝练深邃的诗词,以及蕴含哲理的格言。

它们通过短小精炼的语言,深入人心,成为流传至今的民间智慧的体现。

三、谚语的内涵1. 反映节气特点二十四节气谚语通过简要凝练的文字,生动地描述了节气的特点和变化。

如“白露秋分天气凉,寒露分明复应防”,描绘了白露节气的秋高气爽,和寒露节气的更加寒冷。

这些谚语通过对节气的描绘,使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化,增强对自然的敬畏和认识。

2. 阐述人生哲理二十四节气谚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和生活智慧。

它们以简洁的文字,诠释了人生的真谛和处世的智慧。

如“秋分一分天下地,天为阴阳人为利”,告诉我们在选择利益和权力时要保持平衡;“大雪小寒寒如冬,小雪大寒寒如酷”,反映了冬季严寒的气候,教人们要有恒心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3. 呼应民间习俗二十四节气谚语还与民间习俗紧密相连。

这些谚语随着节气的变换,传承着当地人的乡土文化和风俗。

例如“谷雨蛇出洞,翠风梧楼晚”,描述了谷雨时节蛇从洞中出来的现象,成为民间谚语和绘画的常用主题。

这些从民间习俗中衍生的谚语,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享受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

四、谚语的应用1. 艺术创作中的融入二十四节气谚语作为文字的艺术形式,经常出现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创作中。

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象征、绘画作品中的构图和主题、音乐作品中的旋律和节奏、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和表演,都可以借助谚语的思维方式和形象语言,达到更加精准、深入的表达效果。

中国古代谚语

中国古代谚语

中国古代谚语中国古代谚语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蕴含着智慧、经验和对对生活的见解。

它们以其简洁、具有深刻哲理的文字,被用来深刻反映生活的真谛。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些中国古代谚语。

“苦心人天不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而且要想实现梦想,也必须付出努力的结果才能有所收获。

字面上的意思是:如果你花费大量的精力,终能收获满足;而开始一件事,必须先从脚步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完全程。

“以德服人,以善制胜。

”这句谚语提醒我们通过做好事来得到他人的支持,而不是靠强来征服别人。

以善良和礼貌来赢得他人的认同,最终也可以让我们达到目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这句谚语告诉我们珍惜光阴,每一分钟都是无价的。

古代的谚语还提醒人们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应当珍惜时间,把它用来做有意义的事情。

“有志者事竞成,坐而论道功。

”这句谚语提醒人们不能总是空谈理论,而要自己动手,去实践自己的抱负和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梦想。

“衣食不周,常思己过。

”这句谚语指出,你若想知道自己的过错,就需要仔细审视自己,以望自己的行为得以改进和调整。

“天无绝人之路,山更替路不穷。

”这句谚语论述了人活着期间,总会有可能和走得通的路,即使被卡住了也不必气馁,只要努力,改变自己的路线就会有改观。

中国古代谚语都有着深刻的哲理性,它们不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可以引导人们做出明智的选择,使我们能够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所发挥。

通过对中国古代谚语的思考,愿我们能够以更积极的心态,有更好的人生态度,充实和开拓自己的内心世界。

庆祝建国70周年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

庆祝建国70周年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

庆祝建国70周年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关于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一)1、即使自己的祖国贫穷,也不要嫌弃。

2、就是祖国的炊烟,也使人感到香甜。

3、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4、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5、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6、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7、国乱国亡,国亡家亡。

8、要想着收咱失地,别忘了还我河山。

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11、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12、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13、国怕倒旗,家怕懒妻,厝怕白蚁。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关于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二)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树高不离土,叶落仍归根。

3、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要爱国,祖国须可爱。

6、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7、英雄热爱人民,人民热爱祖国。

8、人类的最高精神面就是爱国。

9、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10、平日在外乐,节日思故乡。

11、海深终有底,树高不离根。

12、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13、宁死不做亡国奴。

14、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

15、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关于爱国谚语大全集锦小学生五年级(三)1、爱国之心,实为一国之命脉。

2、葵花向太阳,翻身全靠党。

3、爱乡人,常恋土。

4、牺牲小我,成功大我。

5、我希望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6、水流千里归大海,人走千里归家园。

7、秦岭山脉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9、海深终有底,树高不离根。

10、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11、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不了解,就说不上爱。

12、家乡水甜入心,十年不改旧乡音。

13、轻金钱,重义务,诚信果毅,嫉恶好善,爱乡爱国。

1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5、足寒伤心,民怨伤国。

古人的智慧——流传千年的农业谚语

古人的智慧——流传千年的农业谚语

古人的智慧——流传千年的农业谚语霜降不刨葱,越长心越空。

霜降霜降,不行犁仗。

立冬无雪寸,春天多干旱。

小雪不见雪,大雪满天飞。

小雪见晴天,有雪到年边。

小雪雪满天,来岁是丰年。

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

冬至有雪来年旱,冬至有风冷半冬。

小寒大寒,滴水成团。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不刮春风,难得秋雨。

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雷打正月节,二月雨不歇,三月桃花水,四月田地裂。

八月南风两天半,九月南风当天转。

年怕中秋月怕半,天怕吃了晌午饭。

秋冬多雨,春旱无比。

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

腊八腊八,冻死老鸹。

冷在三九,热在中伏。

数九不冷又无雪,暑伏之中雨水缺。

三伏不受旱,一亩打十石。

三伏热又热,三九多风雪。

伏里天气凉,秋雨淋倒墙。

数伏不热,五谷不结。

二十莫打灯,月出在一更。

初一初二月不见,初三初四一条线,初五初六一大片。

太阳月亮穿外衣,不是刮风就是雨。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日没胭脂红,无雨便是风。

日落天黄黄,大雨淹倒墙。

日落西山云里走,有雨下在半夜后。

日落射脚,三天雨落。

太阳发黄,午后风狂。

月亮打伞,雨不到晚。

月晕星火淡,明日大风天。

一个星,保夜晴。

一星管半夜,二星管一夜。

星星眨眼雨不远,青蛙出水要变天。

星星稀,雨点滴;星星稠,晒出油。

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

三日西南风,秋雨落不穷。

月月南风月月下,只怕南风刮不大。

东风刮,西风顶,老天不下也不行。

冬天刮东风,雪花白蓬蓬。

雨前刮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

久旱西风更不雨,久雨东风更不晴。

东风不雨西风晴,北风晴天南风阴。

热生风,凉下雨。

早上西山黄,午后尘土扬。

天上布灰点,细雨定连绵。

天上有了鱼鳞斑,明日晒谷不用翻。

天上有了钩钩云,不是下雨就是阴。

天上扫帚云,三天雨来临。

天上花花云,地下晒死人。

天上瓦块云,一定是晴天。

云如宝塔,大雨要落。

白云赶黑云,天气要变晴。

西北天开锁,午后见太阳。

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

羊羔云,不到明。

天黄有雨,人黄有病。

水缸出汗,雨点成串。

赞美祖国建国70周年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

赞美祖国建国70周年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

赞美祖国建国70周年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赞美祖国谚语,如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赞美祖国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赞美祖国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一)1、宁做流浪汉,不当亡国奴。

2、归来报命日,恢复我神州。

3、我随时等待祖国的召唤!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5、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

6、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7、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

8、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

9、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0、最大的荣誉是保卫祖国的荣誉。

11、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14、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5、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

赞美祖国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二)1、庐山最美在山南,山南最美数三叠。

2、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3、金山屋里山,焦山山里屋。

4、青城天下幽,剑阁天下险,三峡天下雄。

5、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6、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不到伊犁不知新疆之美。

7、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8、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

9、河跟山走,城住河流。

10、九寨归来不进沟,九寨归来不看水。

11、名泉七十二,趵突天下无。

12、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厍车的羊羔一枝花。

13、七倍长江八倍巢,只抵洞庭半截腰。

14、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15、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赞美祖国的谚语大全最新汇集2019(三)1、西湖景致六座桥,一枝杨柳一枝桃。

2、钓桥庵前游、好景无尽头。

3、不到天都峰,白来一场空。

4、温泉水、身上擦、活血舒筋又解乏。

5、峰前有路不可问、一直通到神仙洞。

6、长江不拒细流,泰山不择土石。

7、内地苏杭,关外巴塘。

8、河跟山走,城住河流。

9、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10、不到松谷庵、回家心不安。

11、不进西海门、难见怪石群。

12、不到光明顶,不见黄山景。

农家谚语研究报告

农家谚语研究报告

农家谚语研究报告农家谚语是农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总结和传承下来的智慧结晶,它们通过简练明了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农业生产、天气、农事劳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感悟。

下面是一份关于农家谚语研究的报告。

农家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农家谚语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村文化的特点和民间智慧的传承。

首先,农家谚语在农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农民通过谚语来表达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指导农事劳作,例如:“春天种瓜,夏天挖坑”、“秋天浇水,冬天翻旱”等。

这些谚语凝聚了农民的集体智慧,成为农民生活的“金科玉律”。

其次,农家谚语体现了农民的智慧和经验。

农民通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出一系列经验,形成了众多具有启示意义的谚语,例如:“有秧人家有肥料”,“四季平均气,庄稼好收获”等。

这些谚语反映了农民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和理解,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此外,农家谚语还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内涵。

谚语包含了丰富的农村文化元素,反映了我国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庭前菜肥邻舍安”,这些谚语强调了农民的诚信道德和人际关系。

最后,农家谚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向城市迁移,农家谚语正逐渐被人们遗忘。

然而,农家谚语作为当地文化的一部分,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

通过研究和宣传农家谚语,可以唤起人们对农村文化的关注和重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综上所述,农家谚语是我国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农民智慧的传承和农村文化的特点。

同时,农家谚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者关注和研究农家谚语,为保护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谚语大辞典

中国谚语大辞典

中国谚语大辞典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国家,谚语作为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生活智慧。

通过研究中国谚语,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观念。

本文将以“中国谚语大辞典”为主题,通过探讨谚语的背景、分类和解释,带领读者进入中国谚语的世界。

谚语的背景和意义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们反映了古人对生活、工作、家庭、友情、爱情等方方面面的感悟和体验。

谚语的短小精悍、寓意深远使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表达方式。

谚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承载了世代传承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谚语的分类根据谚语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将谚语分为以下几类:1. 道德伦理类这类谚语强调道德、品德、伦理观念,引导人们做人做事应遵循的道德准则。

例如:- 勤能补拙:勤奋能够弥补不足。

- 守望相助: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

- 忍辱负重: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应承受并坚持下去。

2. 励志向上类这类谚语鼓励人们积极向上,追求进步和成功,激励人们勇往直前。

例如: -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一步一步地前进,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克服一切困难。

3. 家庭关系类这类谚语关注家庭的和睦和亲情,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

例如: - 饮水思源:不忘家庭教育的恩德。

- 和气生财:家庭和睦相处,才能带来财富和幸福感。

4. 爱情婚姻类这类谚语涉及到爱情和婚姻方面的智慧和建议,指导人们处理情感关系和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之道。

例如: - 有情人终成眷属:真爱终将在一起。

-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夫妻之间要心心相印,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5. 工作生活类这类谚语关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强调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例如: -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准备,才能把握机会。

-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中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原则。

谚语的解释和应用案例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谚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解释和应用案例来深入探讨其内涵和实际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谚语研究七十年陈娟娟[摘要]民俗学视角下的中国谚语研究发轫于“五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迈入了新阶段。

在1949年至今的70年中,相关工作者通过广泛搜集、辑录和整理大量农谚、气象谚和各种社会谚语,并展开日趋多样的深入研究,使谚语研究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的《中国谚语集成》的调查编撰工作,在中国谚语研究发展过程中尤其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不仅搜集辑录了大量鲜活的谚语资料,而且为认识谚语的本质特征积累了丰富的实证经验,这些经验,与国内外不断深化的理论探讨相呼应,共同促成了谚语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的逐渐成熟,以及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谚语;《中国谚语集成》;语境;谚语史[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19)04-0027-11谚语,是随着人类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历史的进步而产生的一种口头艺术,中国谚语伴随着中国历史几千年,至今仍然鲜活、频繁地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流当中,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现实功能。

对于谚语的界定和分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采用的是如下的观点:“谚语是以富于节奏或韵律的语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总结经验、传授知识、讲述道理并为一个民族或群体的成员普遍认同的、结构相对定型的、凝练的口头语言艺术。

在形态上,它常常表现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表达的是一种确然的论断,在日常应用中具有‘公理’的性质和作用。

”a“谚语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社会谚语和自然、生产类谚语两类。

”b另外,需要说明两点,其一,谚语也是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资料,而且研究成果丰硕,但本文梳理的主要是民间文学学科视角下的中国谚语研究的学术史——包括搜集、记录和理论分析等,适当兼及其他相关领域;其二,由于谚语这一文学样式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被运用,而对于谚语某些特点的研究尚不够深入,成果也比较有限,所以在文章有些部分的论述中,会适当增加一些谚语的实用状况,以展开论述。

对于中国谚语的记载,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易经》《诗经》《左传》以及诸子著作等文献典籍;而有关谚语的具有现代学科意义的研究,则发轫于“五四”时期。

在这一时期,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作为现代民俗学运动中的组成部分,谚语的收集和研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展开,由此“揭开了我国现代谚语理论研究的序幕”c。

不仅以顾颉刚为首的国内学人积极收集谚语,在中国的传教士们也出于种种原因在所在教区进行谚语的收集工作。

这一时期,谚语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当是郭绍虞《谚语的研究》d,以及薛诚之的硕士学位论文《谚语研究》e,但总体而言,当时的谚语研究未能形成体系。

[作者简介] 陈娟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2018级中国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a 安德明:《谚语编》,载于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b 安德明:《谚语编》,载于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84页。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c 李耀宗:《中国谚学若干问题谭要》,《海南大学学报》d 郭绍虞:《谚语的研究》,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

原载于《小说月报》1921年第2—4期。

e 薛诚之:《谚语研究》,燕京大学研究院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1936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谚语的研究迈入新阶段。

1950年3月29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个全国性的专门进行民间文学采集、研究工作的机构。

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周扬谈到成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目的时说:“今后通过民间文艺的采集、整理、分析、批判、研究,为新中国新文化创作出更优秀的更丰富的民间文艺作品来。

”a在这种背景下,谚语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也被号召广泛搜集、整理,有关各种社会谚语以及农谚、气象谚语的搜集、整理与普及,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个热潮。

不过,对谚语进行的理论研究,这一阶段却相对有限,如1961年王毅发表于《民间文学》10月号的《略论中国谚语》。

另外,在台湾地区,则有毕生致力于中国谚语研究的朱介凡的系列成果。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谚语的搜集和研究都取得了全新的成绩,《中国谚语集成》b 的编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也有学者开始对中国澳门和中国香港的谚语进行关注和研究c,总体上中国谚语的理论研究呈现出视角多元化的特点。

一、智慧的花朵——社会谚语的搜集、辑录与整理高尔基说过:“最大的智慧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歌谣总是简短的,而其中包含的智慧和情感足够写出整整几部书来。

”d社会谚语,正是智慧开出的花朵,它是总结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方面知识、经验的谚语,有的涉及人的修养、品行及伦理规范,有的涉及对社会交往及人际关系的认识,有的同社会政治、阶级关系、部族或国家关系有关,有的表达的是对人的品性或各种事理的认识,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

e在1949年后不同时期的搜集、整理民间文学的浪潮下,社会谚语也被全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普遍搜集与辑录。

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家民委系统的组织和带领下,各少数民族谚语的搜集和出版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如蒙古族的成果有:纳•赛音朝格图编《谚语集》(1954)和纳•赛音朝格图的《谚语集续》(1956),额尔敦陶克陶编《蒙古谚语》(1959),孟和巴特尔、巴音巴达拉乎编《新谚语》(1959),内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的《蒙古语谚语简易词典》(1977),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编《谚语》(1979),苏格尔编《谚语》(1979);维吾尔族的成果有:翟宜地编《维吾尔民间谚语及谜语》(1957)、金占祥编《维吾尔族谚语三百句》(1958)、刘鹗等编《维吾尔谚语》(1962)等。

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民族语文工作成为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谚语普查工作,少数民族的谚语收集、辑录工作进一步开展,成果除了单一少数民族的谚语集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谚语合集,a 周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开幕词》,《周扬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第10页。

b 《中国谚语集成》由马学良主编,至2009年省卷本全部出齐,分别是:宁夏卷(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90年)、河北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湖北卷(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年)、湖南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1995年)等。

c 对中国香港、澳门的谚语进行研究的著作目前查到的是:[澳大利亚]谭达先:《论港•澳•台民间文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高尔基文学书简》d [苏]高尔基:《给彼得格勒大剧院剧目组的信》,1965年,第13页。

e 安德明:《谚语编》,载于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588—589页。

如《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辑》(鄂嫩吉雅泰、陈铁红编,1981)、《中国少数民族谚语选》(李耀宗等辑,1985)、《中国少数民族谚语分类词典》(杨浩青编,1993)、《五民族谚语》(马雄福编,1991)、《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等。

a地域性谚语的搜集和出版也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中国台湾的谚语出版和研究硕果累累,这主要得益于著名谚语研究专家朱介凡在这一领域长期执着专注的努力,他在20世纪50年代后陆续完成了《中华谚语选》(1950年8月间编成)、《谚语甲编》(台北新兴书局,1957)、《我歌且谣——谚话乙编》(台北世界书局,1959)、《听人劝——谚话丙编》(台北世界书局,1961)、《中国风土谚语释说》(台湾天一出版社,1962)、《中国谚语论》(台北新兴书局,1964)、《谚语的源流、功能》(台北东方文化供应社,1970)、《中国谚语里的历史传说》(台湾省政府新闻处,1987)等成果,并用“60年心血冶铸谚学巨著《中华谚语志》”b(台湾商务印书馆,1989)。

在上述基础上,对全国谚语进行汇编以及对谚语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的成果也较多。

对全国谚语进行汇编的成果,较为突出的有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55级民间文学小组编成的《中国谚语资料》(三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61)。

由于该书的编者具有较强的学术意识,因此收集的谚语都注明了采集地点,极大地提高了该书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

此外,这一类的著作,还有《俗语典》(王宇纲编,潘礼文注释,台湾五洲出版社,1981)、《俗谚》(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俗语五千条》(邱崇丙编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中国谚语集萃》(刘文炳,台湾星光出版社,1986)、《中国俗语大典》(刘运宇编,澳门星光出版社,1986)、《常用谚语词典》(张毅,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中国谜语、谚语、歇后语》(王仿,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中国俗语大辞典》(温端政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谚海》(杨亮才、董森编,甘肃少年出版社,1991)等。

而对谚语按主题进行分类整理的成果也颇丰,有《戏谚一千条》(夏天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艺人谚语大观》(任骋,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中华武术谚语》(彭卫国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1988)、《军事谚语与格言》(苏德国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垂钓谚语精释》(张世才编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等。

二、作为科学知识的口头艺术——农谚和气象谚语的搜集与普及自然、生产类谚语,“是总结生产劳动的经验以及与生产劳动有关的自然界知识的谚语”c,主要体现为农谚和气象谚语。

20世纪初,随着“到民间去”“乡村建设运动”等的开展,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关注搜集、研究自然、生产类谚语,认为它们是人类生产经验、科学知识的总结,其代表是费洁心及其《中国农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林牧渔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尤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而对于从事这些农林牧渔业的人来说,他们大都未曾接受学校教育,获取所需科学知识的主要方式就是农谚和气象谚语。

于是,1949年后农谚和气象谚语的搜集与普及不仅很迫切,而且呈现出了蓬勃发展之势。

《中国出版》,2016年第18期。

a 许晋、李树新:《20世纪中国谚语搜集整理与出版》,b 王甲辉、过伟主编:《台湾民间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第242页。

c 安德明:《谚语编》,载于祁连休、程蔷、吕微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8 年,第588页。

农谚是有关农业生产活动的谚语,是“储藏农民经验智慧的一座宝库”a,是最具现实意义的谚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