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期末作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试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
因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答:对;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
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形式。
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
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
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
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习题
1中化马: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进程中得出来的, 中化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2马中化: 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马中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解决中国革命, 、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并把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积累的经验加以科学总结和概括,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派的马克思主义、3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他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
4理论联系群众: 群众路线是理论的根本作风, 不仅因为理论的实质从根本上说, 就是理论代表了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保常联系, 并得到人们群众烦人拥护, 从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去进行革命和建设, 理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归根到底都体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
只有坚持理论联系群众的路线, 密切联系群众, 才能搞好党的作风, 突出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根本路线和基本方法,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密切联系群众。
5实事求是: 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 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1是贯穿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全部成果的灵魂,2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3,是毛思和中国特色社会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础6毛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是被世界证明关于这个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东师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这种说法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因此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因此,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答:这种说法不正确。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同志多次告诫人们,我们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都是在于对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答: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
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
敌我矛盾是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作业考核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作业考核满分:40分一、辨析题(每题5分共10分)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可能有两个:一是资本主义前途,二是社会主义前途。
答:错。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只有一个,是社会主义前途。
2、“一国两制”的内容就是一个国家并列存的在两种制度。
答:1.一国两制,指的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其基本内容是:(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一国两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3)实行“一国两制”。
在统一的中国境内,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4)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方针,在一个中国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共同发展。
2.可见,“一国两制”的内容并不是一个国家并列存的在两种制度。
题目的观点混淆了两种制度的主次区别,所以是错误的。
二、分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试述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现实启示。
答: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简要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这两个革命的性质不同,而又紧密衔接。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发生过错误的倾向。
回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过程,总结历史教训和历史经验,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都已经成为过去。
今天,我们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过程,回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过程,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现实启示。
第一、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
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就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既是一个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物质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人类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正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成了人类历史的规律,社会历史规律的实现也必须通过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既然如此,人类历史的发展怎么会用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在方面加以说明.第一,每一代人开始在社会上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依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必须把前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邓小平的贡献在于他不仅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条党的思想路线,而且还进一步把它具体融会贯通为一个可以评价的有机整体,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中,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实事求是是核心,理论联系实际是必然要求,实践检验是保证。
这样,就把实事求是原则展开为一个系统化、有序化地过程,保证了人的认识和实践的科学性。
奥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2. 敌我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之间的矛盾3.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4. 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是:(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和物质运动形式,其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尺度.(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不要在探讨姓资还是姓社的理论模式问题.他结束了文革以后中国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因为它有先进的生产力,能使生活更加的进步.所以社会主义之所以被相信会代替资本主义,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的环境中生产力能被大大的解放.如果一直探讨社会主义的模式,认为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走资本主义路线,我们就不能发展.如果不能发展生产力,那么什么社会制度也不会被认可.邓小平的最带贡献就在于此,认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鼓励大家大胆去做,解放思想.这是我们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76年文革结束的思想理论错误得到改正,改革开放,走向新的路程.在大家迷茫的时候,1992年的南巡讲话,坚定地大家发展的信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阐述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令中国抓住了发展的大好机会.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017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及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 分一、辩析题(每题10 分,共30 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被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作为剥削阶级的民族资产阶级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分子已经被改造或者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
所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在:(1)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是物质过程,即,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活过程;(3)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正确。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绝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是扭曲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哪些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做出了两大历史贡献。
一是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是成功的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简答题(每题10 分,共30 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答:( 1)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2017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1)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解决。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
所谓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主要是指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具体表现在:1)人类社会产生的过程是物质过程,即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是物质生活过程。
3)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的结合点,就在于一切从实际出发。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决不能停留在对马克思的某些原则、某些本本的教条式理解上,不能停留在对社会主义的一些不科学的甚至扭曲的认识上,不能停留在那些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正确的思想上。
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一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
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答:(1)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单项选择一.选择题⒈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D )A、遵义会议B、瓦窑堡会议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D、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⒉中国共产党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的基本政策是( B )A、独立自主B、又联合又斗争C、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D、反对“左”倾关门主义⒊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 A )A、战争B、罢工C、农民的土地革命D、城市的工人起义⒋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B )A、资本主义B、国家资本主义C、体主义D、新民主主义⒌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必须实行的正确方针是:( C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城乡互助,内外交流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统一领导,分散经营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A )A、经验论观点B、唯理论观点C、教条主义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7.质和事物的存在是( B )A、相互对立的B、直接同一的C、不直接同一的D、相互转化的8. 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C )A、国家政权B、地理、政治环境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D、科学文化9.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B )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的活动10.生产力所体现的是( B )A、人和人的关系B、人和自然的关系C、人和社会的关系D、人和思想的关系1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 A )A.与时俱进 B.执政为民C.党的先进性 D.四项基本原则12、消灭剥削的基本物质条件是( C )A.实行公有制 B.实行按劳分配C.生产力高度发展 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13.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 B )A.改革开放 B.发展生产力C.发展科学技术 D.消灭两极分化1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 A )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B.对经济结构起平衡作用C.对社会公平起保证作用D.对社会生产起促进作用1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科教兴国 D.改革开放16.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是:( B )A、封建社会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新民主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7.在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过程中必须放在首位的是:( A )A、思想建设B、政治建设C、组织建设D、作风建设18.中国革命的主要组织形式是:( B )A、政党B、军队C、统一战线D、政权1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是:( B )A、机械化B、合作化C、公社化D、现代化20.5、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 C )A、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B、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C、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D、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1.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是:( C )A、形而上学唯物论B、朴素唯物论C、辨证唯物论D、庸俗唯物论22.矛盾的转化 ( C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含答案资料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3.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误。
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XX主义革命?答:(1)革命的性质主要是由革命的任务决定的。
(2)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革命的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并不反对一般的资本主义。
(3)这个革命的目的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一个独立的、XX的社会制度,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XX主义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2.如何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答: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正是事物的内部矛盾运动,决定自然、社会各种事物的存在,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肯定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并不否认外部矛盾(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它认为,内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内部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特殊规律性、基本趋势和方向。
外因可以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相结合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具体要通过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的作用表现出来。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答案(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答案(4)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答:民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
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阶段。
一方面,他们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压迫,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另一方面,他们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因而反帝反封建不彻底,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重性,决定他们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在另一时期有离开革命的危险。
另外,由于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或称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是分属于不同的帝国主义的,因此,当革命主要是反对某一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则有可能参加反对这一帝国主义的斗争,从而成为革命的暂时同盟者。
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答: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
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真理和价值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即凡是真理必有价值,凡有价值的东西应不与真理相悖。
但真理与价值又是有区别的,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真理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的一致,价值则强调客观攀物满足人的需要的特点,而人的需要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满足人的不合理需要的这类事物所体现的价值,与真理常常是相悖的。
只有通过正确反映对象并能动地改造对象以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甚至是最高价值,才能实现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3、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决定的。
东师2024年春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排挤和压迫,因此,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的一面。
(2)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不同程度地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具有妥协性的一面。
(3)这种两面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特性,因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2、人类相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答:该观点是错误的。
此命题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相识中的最终确定作用。
人类相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实践是人类相识的最终目。
3、坚持基本路途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该观点是正确的。
坚持党的基本路途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不能动摇这个中心。
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需听从和服务于而不能离开这个中心,更不能干扰和冲击这个中心。
坚持党的基本路途不动摇,必需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两个基本点相互贯穿、相互依存,二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阅历是什么?答: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阅历是:第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其次,创建了托付加工、安排订货、统购包销、托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最终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三,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化、改造的政策,“量才运用,适当照看”,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宏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辩析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
错误。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能够并且只能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即通过改革来解决。
改革就是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方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方面,也就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错误。
此命题混淆了认识的本质与实践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错误.“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不是判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
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4.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错误。
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
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且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因此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创造性、深刻性等特点。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东师2017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参考答案(可直接上传)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1956年9月,党的八大召开,宣布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并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工作任务进行了部署。
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主义改造依据从根本上消灭了小资产阶级、工商阶层、个体工商户等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是党代表的阶级利益,阶级斗争不再是主要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秀的根本表现就是拥有先进的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其内容主要是:(1)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都是客观的物质体系.它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2)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运动过程,是一个特殊的物质实体和物质运动形式,其物质承担者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过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发展的客观尺度.(3)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社会基本矛盾不断运动和发展的历史;人类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表现。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邓小平在理论上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结束了文革以后中国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认识不清的问题。
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是因为它有先进的生产力,能使生活更加的进步,所以社会。
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满分答案
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秋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满分答案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有的时期采取联合政策,有的时期采取斗争政策。
答:错误。
不是有的时期联合,有的时期斗争,而是同时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因为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所以应该联合它,又因为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所以应该对它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进行斗争。
只联合不斗争,或只斗争不联合,都是错误的。
2、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答:正确。
(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是具有社会性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进入人的实践活动领域并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主体和客体之间不仅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更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具有目的性,选择性。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还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因此,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3、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为什么改革,怎样改革?答:错。
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规划,“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确定,等等,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犹如一条红线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并辐射到邓小平理论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邓小平理论是一部宏伟交响乐,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构成了这一宏伟交响乐的主题。
一句话,邓小平的全部理论活动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的,并围绕着这一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建构了一个科学体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怎样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答:①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就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
东师2014年春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一、辩析题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答:正确,民族资产阶级这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地位规定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两面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
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答:错误,本次命题没有看到实践在人类认识中的最终决定作用。
人类的最终目的是改造世界,所以,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
3、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二、简答题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第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第二,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三,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
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阶段。
它在科学地总结和概括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
东师2017年春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误。
(1)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完成了土地改革之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由于消灭了资产阶级,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已经解决。
(3)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这是马克思对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科学论断。
他说:“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其含义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具有类似于自然界的性质,同样具有不依人的意识、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高级的运动形式的存在形式。
它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的高度复杂的物质技能体系,它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它必然同自然界一样有其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必然方向和趋势。
只要我们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就可以发现社会形态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
第三:社会形态的发展也同自然界一样,不是杂乱无章、纯粹偶然事件的堆积,而是有其依次更替的基本秩序。
这就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更替递进的自然历史过程,或五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自然历史过程。
违背了社会规律,必然导致实践活动的挫折和失败。
第四:社会发展是由许多相互冲突的单个人的意志构成的“总的合力”作用的客观结果,不依个人的主观动机、意志和目的为转移。
2016年秋季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期末考试
期末作业考核《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满分100分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答:错误。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进入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重要的转化。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答:正确。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这一命题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是一个客观的、有规律的过程。
具体而言,这一命题包含这样几层含义:一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生产方式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构成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一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其内部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矛盾;一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也是在其内部矛盾推动下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与发展生产力。
答:错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它不仅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为什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答:革命性质不是人们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而决定的。
任何革命的性质都是由这场革命的主要任务决定的,而革命任务又是由社会性质决定的。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属性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这种民主革命从鸦片战争以后就进入准备阶段,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即使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开始领导中国革命,这时的中国革命仍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属性,而不是无产阶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春季期末作业考核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论》
满分100分
一、辩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
答:正确,民族资产阶级这种经济的和政治的地位规定了他们在中国革命中的两面性即既有革命性的一面又有同敌人相妥协的一面。
2、人类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答:正确
3、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对。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坚
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
第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在改造过程中实行赎买政策,进行和平改造。
第二,创造了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逐步过渡形式,最后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第三,对资方人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的政策,“量才使用,适当照顾”,把企业改造与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内容、对象和作用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科学性、实践性和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哲学。
它第一次使哲学获得了真正科学的性质。
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及其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阶段。
它在科学地总结和概括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揭示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贯穿于整个体系之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现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因而在人类认识史上把哲学变成了一门严密而完备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的实践性。
它第一次把实践引入哲学,并全面地科学地论证了实践,把实践当作唯物史观和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强调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
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成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手中的思想武器,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的是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是深刻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越具有科学性,就越是符合无产阶级的利益,就越能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
3、“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涵义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其次,“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列宁“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战略思想。
再次,“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一国两制”作为一种国家结构形式,它既不同于“联邦”,也不同于“邦联”,而是容纳了复合制国家某些特点带有创新的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
第四,“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
第五,“一国两制”构想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为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新思路“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一构想,既体现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三、分析题(第1题10分,第2、3题每题15分,共40分)
1、试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及坚持这个原则的重要性。
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保持共产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其实质是坚持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抗日战争中的领导权。
⑴坚持这个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关系决定的。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斗争是主要的,因此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但阶级斗争仍然存在,因此必须坚持独立自主。
⑵坚持这个原则,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
在统一战线中坚持党派和阶级的独立性,才有利于合作,否则就变成了混一,必然牺牲统一战线。
⑶坚持这个原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环节。
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才能保存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力量,保证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使之成为人民的胜利。
⑷坚持这个原则,也是为了反对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
抗战开始后,党内出现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
为了反对这种错误倾向,必须强调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在抗日民族如果一切经过和服从国民党,共产党就丧失了在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就会导致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应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这样才能保证党的领导权的实现,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
巩固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2、论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与前进性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世界发展的质量互变规律与事物发展的状态分析这部分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质、量、度。
质是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等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
认识事物的质、量、度有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及相互变化。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体现和巩固原来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
质量互变的复杂性和普遍性。
量变形式的多样: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形式的多样性: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量变与质变的相互渗透。
质量互变规律是客观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
掌握质量互变规律对于实际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所说的“两个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
答: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中国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消灭贫穷、走向富强、消灭落后、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此,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两个“搞清楚”,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
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时,多次讲到我们过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提到这个问题。
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以后,邓小平更加鲜明地、频繁地、突出地提出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他说,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
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是建设社会主义。
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邓小平总结了过去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没有“完全搞清楚”的问题:(1)在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中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
没有搞清楚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应该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我们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
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