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2.3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集训

合集下载

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高考历史考点一遍过含解析

考点24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历程1.先秦的商业(1)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商人祖师范蠡和后来成为秦相的吕不韦等.(2)战国时期,由于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该政策在战国时期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政权.2.秦汉时期(1)商业政策西汉初年,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汉武帝推行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2)国内商业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但是,“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对外贸易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3.隋唐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并举,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水路商运和陆路商运十分发达;草市作用已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唐朝后期,夜市比较繁荣.4.宋元时期宋朝时期城市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市镇;海外贸易发达.5.明清商业的兴盛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考向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与特点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古代商业的发展每日一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 古代商业的发展每日一题

专题古代商业的发展(2018年江苏卷)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参考答案】D【解题必备】全面理解古代商业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业兴起商朝人善于经商,后经商之人被称“商人”;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2)初步发展秦汉至隋唐发展较艰难,但商业还是得到了发展。

(3)繁荣时期两宋、元朝商业的繁荣,明清时期出现“商帮”。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以农副产品、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最初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以地缘为纽带的业缘组织。

3.特点(1)商业起源较早,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3)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4)历代政府采用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缓慢,虽取得发展和繁荣,但始终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商人始终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

(5)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明清时渐趋萎缩。

(3)中国古代商人具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经商思想,商人往往将经商所积累的财富用来购置田地、建造美宅,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而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朝中后期时尚之风盛行:唐伯虎之画,宣德之铜炉,时大彬之紫砂壶,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时尚之物。

苏州成为引领时尚之都,凡是做人“透骨时样”,就被称为“苏意”,凡是衣服式样新颖,就被称为“苏样”。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8-2019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课件:第26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

(3)“夜市”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4)“晓市”即早市,也打破了政府对“市”的时间限制。
突破重难
深化完善· 核心知识 02
研史料 探史论 活思维
策略 1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要点吃透
古代商业的发展[通过经典史料认识历史]
【经典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①坊,南北九坊;
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凡一百一十坊。凡 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 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经典史料二】
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其上部文字为:“济 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③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 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卖 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经典史料三】明中后期“④奴 Nhomakorabea致数百万,初缙绅
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 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古代商业的发展可归纳为“五先”与“五后”五个变化 商业场所:先定时定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交易媒介:先物物交换,后一般等价物,直至固定为金银。 商人组织:先亲缘组织,后业缘组织和地缘组织。 主导商业:先官商,后私商。 政府管控:先直接严控,后间接宽松。
区分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 有时间和地 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 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 民间集市,打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封建社会的繁荣。(判断) 提示:×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不是封建社会继续发展的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第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夯实基础【P60】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基础梳理】(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为商人。

(2)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3)秦汉:发展艰难,商业总体水平不高。

(4)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得到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宋元:繁荣①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加,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重要财源。

②元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进一步繁荣①城镇商业繁荣,大量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加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徽商和晋商实力最强。

【重难突破】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我国商业兴起较早,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秦汉以后商业是在历代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下取得发展和繁荣的。

商人地位长期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3)隋唐时期,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已经出现。

(4)宋元时期空前繁荣,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北宋时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城镇商业繁荣程度高。

(6)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目的在于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7)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真题演练】【例1】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A)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①④【解析】根据“16世纪”可以判断此时为明朝,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材料中的“经营棉布、粮食”可知,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①正确;商人积累财富后用于买田置地,这是“重农抑商”“农本”思想的影响,②正确;从汉代开始实行“盐铁官营”,政府一直掌握盐铁的控制权,③错误;商人地位提高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④。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 (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六单元 第15讲 古代商业的发展和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知识整合+重点深化+探究命题+课时训练)第六单元第15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和经济政策(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考点清单] 1.商业的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

3.“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时期概况商朝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春秋战国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秦汉至隋唐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不高隋唐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朝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增多,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朝交通发达、商业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明清(1)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2)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3)出现“商帮”,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知识图解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史论共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

中国古代“市”的形成逐渐成熟、完备。

古代都会因商业繁盛而兴起。

易混易错唐代“柜坊”的出现,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不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同时其职能不是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而是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是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市的变迁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②西汉都城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唐长安城设东西二市。

①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②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③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著名的有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

2.城市的发展⎩⎪⎨⎪⎧ 1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催生了一 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人教版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整理和小题强化

第30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一、知识整理1.商业的发展历程:西周:工商食官商朝:出现了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贝币)春战:私商出现,并逐步取代官商,成为主体,出现大的都会隋唐: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兴盛。

商业贸易:出现闻名中外的大都会。

西域、阿拉伯和波斯商人往来频繁。

宋元:古代商业步入高峰期。

——最早纸币交子,集市和夜市兴盛明清:商业发展出现新的特点: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④形成许多区域性的大商帮。

⑤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⑥区域性的长途贩运贸易发展。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货币流通领域发达;城市商业经济发达贸易发达;交通发达;市场形式多样;商人群体活跃补充: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1.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推动商品经济的繁荣2.国家统一,社会安定3.统治者对商业的政策4.社会需求的扩大2.城市的繁荣历程:周到唐:⑴县治以上的城市才可以设市,官府统一管理。

⑵有明显的坊市限制和时间空间限制。

⑶城市功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经济功能不显著。

宋到明清:⑴县治一下的地方也可以设市。

⑵坊市界限被打破,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夜市、草市等。

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明清兴起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城市。

二、小题强化1.《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起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成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

韩子请诸子产。

”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

这说明春秋时( )A.私商仍受封国君主的制约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答案:A。

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国君主有盟约而且商人行为受到国君的影响,故A正确2.据《史记》记载:孔子的弟子子贡,在卫国经商有方,成为著名的大商人,遂携束帛重礼去拜访诸侯,所到之处,诸侯与之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宗法分封制逐渐趋向瓦解B.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C.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D.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推崇答案:B。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

【2018新课标 高考必考知识点 教学计划 教学安排 教案设计】高一历史:古代商业的发展

4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千竹夜市喧冶”;“蛮声喧夜市”。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思路导航: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的是宋代汴京(今开封)城商业的繁荣景象, 从画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汴京突破了坊、市的限制。A 项坊市的隔离仍然存在,B 项反映的是 草市,C 项反映的是夜市,与图示场景不符。 答案:D 随堂练习: (安徽高考)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 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思路导航:“通宵不绝”的夜市说明市经营的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故 A 正确。北宋的市分散在城中,但与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分开的;文娱场所的经营者材 料中未体现(实际上多为私人经营) ;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故 B、C、D 三项错误。 答案:A 点评: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有:国家的政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国内交通 和中外交通状况;货币的统一;政府采取的政策等。 )
2. 城市的发展 (1)古代大城市的特点: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2)一批批城市兴起和繁荣
2
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表现: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扬州、益州(今成都) ]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 各时期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时期 西汉 唐朝 两宋 元朝 明清 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开通了 陆地 和 海上 两条丝绸之路,外贸逐渐发展起来 广州 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 市舶使 专管外贸 同 亚非 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为南宋重要财源 泉州 是重要外贸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实行 海禁 和 闭关锁国 政策,对外贸易渐趋 萎缩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巩固提升

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七单元 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巩固提升

【导与练】(通用版)2018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七单元考点2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及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2018石家庄质检)《尚书·洪范》记载当时的政务时说:“一曰食,二曰货。

”《周礼》记载:“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

”材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 )A.实施重农抑商政策B.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C.提倡“工商皆本”D.强调耕战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B 注意材料信息“一曰食,二曰货。

”大意是说战国时期的政务:第一是负责饮食,第二是负责财货;“以九职任万民……六曰商贾,阜通货贿”大意是说周时的九种职业中就有以经商为业的商人,商贾即商人,因此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统治者重视和鼓励商业发展,故B项正确;“重农”“耕战”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A、D两项错误;“工商皆本”出自明清之际黄宗羲的主张,故C项错误。

2.(2018北京模拟)如图为西汉长安城的平面示意图,对该图所示信息理解准确的是( )A.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B.宫殿占地广阔,城市政治职能突出C.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支持商业D.确定了历代王朝都城的基本格局解析:B 城市商业活动受到严格的时间控制符合西汉的史实,但从示意图中不能体现,故A 项错误;从长安城平面示意图可以看出,皇宫占长安城的绝大部分,东市和西市所占比例小,体现了西汉时期城市的政治功能突出,故B项正确;市紧邻宫殿,说明政府严格控制商业,而不是支持商业,故C项错误;西汉长安城的布局没有体现历代王朝都城皇城居中、左右对称的特点,故D项错误。

3.(2018常德质检)唐朝颁布的《关市令》规定:“诸官私斗尺秤度,每年八月诣金部、太府寺平校,不在京者诣所在州县平校,并印署,然后听用。

”这说明唐朝( )A.商品经济活跃B.对经济活动进行了有效管理C.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D.中央集权涉及经济领域解析:B 材料的大意是所有的官方或私人的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都要到相关官府检验校正,官府签署后方可使用。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精品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考点2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精品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课前自主学习一、古代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1)商人由来:因商朝人善于经商而来。

(2)古代商业发展概况:①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②秦汉以来统治者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③隋唐时期农村集市贸易也发展起来,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④两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⑤元朝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⑥明清时期,出现“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1)宋以前,县治以上城市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进行严格的管理。

(2)宋朝时,城市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普遍,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3)城市的发展: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

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出现了“扬一益二”的说法。

【疑点1】城市中的“市”与“草市”、“夜市”的区别。

指点迷津:①城市中的“市”是指城市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②“草市”主要是指在城郊和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冲破了“市”的地域限制。

③“夜市”则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延长到夜间贸易,冲破了“市”的时间限制。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1)发展历程:①西汉时,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②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有市舶使;③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时,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时期,因海禁和“闭关锁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外贸,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

【疑点2】古代商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据所学知识思考商业发展与各历史时期政治状况的关系。

指点迷津:古代政治状况可以概括为:统一或分裂;动荡或稳定;战争或和平等;还可以考虑不同时期政府的商业政策即鼓励或压制。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结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发展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总结复习考点训练考点30古代商业发展

考点 30 古代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共 20 题,共 50 分。

)1、公元前 679 年,齐国会盟诸侯达成协议,“市赋 ( 市场交易税 ) 百取其二,关赋 ( 进出口关税) 百取其一”。

公元前 678 年,齐国再度会盟诸侯,“修道路,偕胸怀,一称数 ( 一致斤两称数) ”。

这资料反应了 ( )A.交通改良便利了商业发展 B .地区之间长途贸易兴隆C.地区性一致市场日渐形成 D .齐国经过会盟成为霸主2、“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

宋朝,诸镇“置于管下火烟茂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镇的功能变化反应了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渐渐打破C.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利扩大 D .边患问题获得解决3、唐朝长安的东市和西市跟坊同样,周围皆有高大的围墙。

宋敏求《长安志》记录其规模大,每个市约占 2 个坊的面积,市内有 4 条大街,围墙周围各有 2 个门,城门准时开闭。

这反应了当时()A. 市和坊交叉在一同的现象B. 市场拥有封闭性的特色C. 增强了对商人的户籍管理D. 长何在世界居当先地位4、从周朝开始向来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清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翻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封闭。

唐大和五年( 831 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

唐诗人王建( 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繁。

”开成五年(840 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

因而可知唐朝后期 (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②商业发展促进政策的调整③夜市已经比较繁华④政府依旧禁止夜市A. ①③B. ③④C. ①②③D. ①③④5、徐光启在《海防迂说》中说:“厉禁以后又负其资而不偿,于是倭舡至而索负,且复求通;奸商竞不偿,复以危言撼官府,倭人乏食,亦辄抢劫。

”徐光启以为解决倭患的主要方式是()A. 严惩“奸商”B. 厉行海禁C. 进行正常的对外贸易D. 抚慰和镇压并用6、唐朝长安东西两市见于记录的有肉行、绢行、药行、大衣行、秤行、鼓行、铁行等;而第 1 页当时一些新兴的工商业城市中,同类商品也多集中在一个地区进行交易。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4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2.4古代的经济政策含解析

考点集训【P217】一、选择题1.(2016一中)国内部分学者对井田制提出质疑,他们认为:孟子井田说赖以建立的前提是个体劳动普遍化,只有个体劳动已经成为可能,才会出现“八家各私百亩"的事实,反之,在个体劳动尚不存在的情况下,无论把私田说成是农奴的份地,抑或说成是公社社员的份地,都会显得毫无意义。

由此可见,他们的质疑主要是针对(C)A.土地的国有性质B.井田的分布形状C.生产的组织形式D.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解析】概括质疑者的观点就是:孟子描述的井田制只可能存在于个体劳动普遍化的基础上,但个体劳动当时并不存在。

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C。

2.(2016四校)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38年“郑子产作丘赋”。

对此,现代学者解释说:“丘赋是领主按丘征发的军赋,丘内新垦土田愈多,分摊军赋愈轻。

”据此分析,子产推行军赋改革的进步性在于(C)A.为争霸战争准备了条件B.开创了赋役制度改革之先例C.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D.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税收入【解析】A项解释了其“作用”,而非“进步性”。

B项错误,春秋时期赋税改革早已有之,鲁国“初税亩”是公元前594年。

D项错在“封建国家”.只有C 项直接说明了子产改革的历史进步性-—顺应或推动历史发展。

3.(2016雅礼)唐代经济学家陆贽认为“财之所生,必因人力".他主张:“建官立国,所以养人也;赋人取财,所以资国也,故立国而不先养人,国固不立矣。

”下列措施体现上述观点的是(B)A.商鞅“重农抑商”B.北魏推行均田制C.北宋“不立田制”D.张居正“田赋征银”【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立国的前提是养民,收取赋税是资国的方式。

北魏均田制将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有助于“养人"和“资国",故B项正确。

A项未涉及“赋人取财",排除;C项会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养人”和“资国";D项未涉及“养人"排除。

4.(2016一中)宋代地主利用农民之间的矛盾,用增租转佃方式试图增加地租,而农民则利用地主之间的矛盾,用转佃他人之田的方式来达到降低地租的目的.在这一斗争过程中,地租剥削率自然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2018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 2.3 古代商业的发展考点集训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2016一中)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与商人盟誓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

”由此可见当时(D)A.商人社会地位卑微B.郑国国力衰微C.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与商业联系紧密【解析】材料用的是“郑商之盟”,引文的意思是“你不背叛我,我不会强行买卖,或抢夺你”,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商人活跃、影响大,以致国君与之结盟,A、B两项不符合题意。

政界与商界盟誓恰恰体现的是重视商人、商业,排除C项。

故选D。

2.(2017一中)某同学家里收藏有古代钱币一枚(如右图),俗称“大钱”。

该钱币铜质,重10克左右,相当于三个小钱的重量,但当时可以抵十文钱来花。

它最有可能出现在哪个时期(D)A.先秦B.秦汉C.魏晋D.唐宋【解析】本题考查古代货币史。

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唐朝开元通宝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

且“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故选D项。

3.(2016一中)交子开创时的面值为一贯至十贯,1039年改作五贯和十贯两种,而十贯发行额占百分之八十。

1069年又改为五百文和一贯两种,分别占百分之四十和六十。

这一变化反映了(D)A.政府滥发交子以转嫁财政危机B.纸币为取代金属货币作准备C.北宋实现货币金融体系的转型D.交子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交子发行的面值由大到小,其原因在于币值较大便于大宗商品的交易,而小币值则有利于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交子,这从本质上反映交子同市场的联系加强了,故选D。

4.(2016一中)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C)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商人获利的主要途径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C.说明了商帮的发展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D.反映明朝初年重农抑商政策有所削弱【解析】“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说明晋商发展与国家政策有关,故选C。

5.(2017一中)唐代城市居民虽有“坊郭户”之称,但没有单独设立户籍。

宋代则实行城乡分治,在户籍制度上单独设立城镇户口的“坊郭户”户籍:坊郭主户还单独划分为十等,承担赋税与“科配”(临时性赋税)等;坊郭客户则为城镇贫民。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D)A.唐代城市居民独立意识较弱B.宋代积贫积弱财政困难C.宋代理学更为关注民众疾苦D.宋代城市工商业的发展【解析】伴随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从业者成为城市居民重要群体,故单独划户。

题目问的是“变化”,故从唐宋不同角度出发,立足宋代新现象。

6.(2017一中)宋代以都城汴梁为代表的很多城市,流动人口远高于当地户籍人口,称为“浮客”。

宋仁宗时,“天下废田尚多……(民)或弃田流徙为闲民”。

这一现象(D) A.说明当时农村经济日趋萧条B.表明租佃制日趋衰落C.反映了土地兼并的灾难性后果D.反映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解析】城市里外来流动人口多,说明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7.(2016一中)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

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

……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

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解析】根据材料中“南曰墟,北曰集”“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等内容可知,所反映的主要是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色,所以A项正确。

8.近年来,广州与福建泉州在争夺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上产生一些争论,如果你支持广州是始发港,你认为最有力的证据是(D)A.2002 年广州召开“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大型学术讨论会B.《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C.1993 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D.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解析】“广州汉墓出土的大量舶来品及广州南海神庙、清真先贤古墓等遗址”是中外交流的象征,故D项正确;“2002 年广州召开‘海上丝路与广州港’学术讨论会”时间太晚,故A错误;“汉朝船队到达了东南亚、印度洋南岸和斯里兰卡等地”不能证明是从广州出发,故B项错误;“1993 年出版的《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一书”时间较晚,故C 项错误。

9.(2016附中)《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B)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的家庭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解析】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夜间贸易,故B项正确。

10.(2017长郡)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

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

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D)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解析】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可能对金价上涨有影响,但不是主因,崇祯年间权阉已灭,故A项错误;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那么国内金银输入输出有限,价格不会波动这么大,故B项错误;明代嘉靖时期推行赋役征银政策,影响的是银与铜钱比值,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金价上涨,银价下跌,与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有关,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1.(2016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先秦以来,我国古代城市的基本模式,是一种严密封闭的街区结构。

以唐代长安、洛阳为例,除了用高大的城墙封闭整个城市以外,在城内,皇宫被封闭。

百来个居住区——坊,三两个商业区——市,又分别用围墙各自封闭起来。

白天开放,黄昏关闭。

坊与坊之间,有若干条横直大街。

大街两旁,没有商店,也没有普通的民居。

只有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僚府第才能临街开门。

汉代临街开门的资格是万户侯。

——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材料二中世纪的城市是在封建主的领地或教会领地的包围之中出现的,以商人为首的城市居民通过与封建主的斗争取得了城市的自由。

中世纪的城市是一个自治团体:一方面是相对于封建领主统治的自治,另一方面则是自我管理或自我统治。

在形式上城市的自由是通过城市同封建领主之间订立的宪章或条约来确定的,城市必须向封建领主纳税,但后者放弃对城市的统治权和司法权,这样城市就成了一个自治自由的世界。

而包围着它的却是一整套以束缚个人自由为特征的封建体系,所以德国谚语说:“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城市自我管理的核心是它的市民群体。

市民是享有公民权的城市居民,因而市民群体就是城市的公民群体。

市民的公民权赋予他们参与城市事务和城市管理的权利。

——摘编自徐芳亚《浅论中世纪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条件及特点》材料三宋代时“民聚不成县而有税课者,则为镇”(宋代高承《事物纪原》)。

宋代政府一般会在镇派驻官方机构,但主要负责收税和消防,镇的日常治理还是有赖于民间自发形成的自治秩序。

市镇通常也没有修筑一道画地为牢的城墙,因为作为自发的商品交易中心,它们具有天然的开放性。

……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古代中国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主要特征。

(2)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变化。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你对材料三中“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的理解。

【参考答案】(1)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封闭、保守、分散;等级森严;商品经济不发达。

中世纪西欧:以商业贸易为主;一定的民主性、独立性或自主性;是一个共同体。

(2)商品经济繁荣;民间自发、一定程度自治;开放性,打破商业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3)理解: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是从近代化的标准来看宋代,认为宋代是中国近代化开端。

理由:打破坊市界限,商业时间不受限制,商品经济繁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世俗文化兴起;租佃关系普遍,契约关系盛行;科举制的发展完善。

12.(2016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参考答案】观点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

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

观点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朝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

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

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

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收取海外贸易商税,拓展财源。

观点3,管理越来越规范。

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宋,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了国际地位。

(学生从其他角度回答,只要合理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