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网水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根据水体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有机物和悬浮物等指标是否超过其中一标准值来评价水质状况。
这种方法可快速判断水体是否达到其中一水质标准,但缺点是不能提供具体的污染程度和治理建议。
定量评价是通过对水体中各种指标的测量和分析,计算出各项指标的浓度或生物学相对丰富度,然后根据一定的评价方法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可以更全面、准确地评价水体的水质状况,但对于仪器设备和知识要求较高。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质指标和生物指标两大类。
水质指标是通过对水体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测量,来评价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
常见的水质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pH值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氮、磷的富集程度和有机物的分解情况。
生物指标是通过对水体中生物的测量,来评价水体中生物的类别、数量和活性。
常见的生物指标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等。
这些生物指标可以反映水体的营养状态、生态风险以及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水质指标和生物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指标的选取上,需要结合本地区水环境的特点和治理目标来确定适当的指标,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标准。
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定性评价或定量评价方法,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此外,还需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
总之,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质评价体系的基础。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水质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能为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
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与优化研究近年来,城市供水水质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供水系统的建设和水源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
因此,对城市供水水质进行评价和优化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必要性城市供水水质安全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城市供水系统存在多样的水源,包括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等。
然而,近年来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着水源污染、水质波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供水水质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对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进行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供水水质安全。
二、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方法1.常规监测方法常规监测是城市供水水质安全评价的一种基本手段。
通过对供水水源进行定期监测,了解其水质状况以及可能的污染源,可以及时发现供水水质异常情况,并采取纠正措施。
2.水质模型及预测方法水质模型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城市供水系统中的水流运动和污染物传输,能够预测供水水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趋势,为供水系统的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3.水质安全评估指标法水质安全评估指标法是一种定量评价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方法。
通过确定合适的水质指标,对供水水质进行定量化评价,能够客观地判断供水水质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标准,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
三、城市供水水质优化策略1.保护水源水源保护是城市供水水质优化的基础。
加强水源保护区建设,限制污染源的进入,建设河道和湖泊的生态修复,能够有效减少水源的污染,提高供水水质的安全性。
2.提高净水处理技术净水处理是保证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核心环节。
采用先进的净水处理技术,如混凝-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方法,能够有效去除水源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污染物,提高水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完善供水管网供水管网是城市供水系统的血脉,对水质的保护和维护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供水管网,加强管网维护管理,减少水质二次污染,能够改善供水水质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研究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研究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监测与处理变得尤为重要。
保障城市居民健康和安全的饮用水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水质监测与处理的研究旨在保证供水水源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持续性,以保障居民和工业用水的水质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一、水质监测为了有效监控城市管网供水系统中的水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并使用先进的监测设备。
城市供水系统的水质监测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1. 监测参数:监测系统应该包括对水质的常规指标监测,如悬浮物、浑浊度、pH值、溶解氧、电导率等,同时还需要监测重金属、有机物、细菌和病原体等污染物的存在。
2. 监测点位:监测点的设置应该覆盖整个供水系统的各个关键节点,包括水源地、水厂、输水管网、水库和居民用水点等。
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 监测频次:水质监测应该定期进行,监测频次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供水系统的复杂程度来确定。
一般来说,重要用水区域的监测频次应该更高,以确保及时发现问题。
4. 监测技术:目前,水质监测技术已经非常发达。
例如,可以使用自动水质监测仪器和传感器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
同时,还可以采用远程监控系统,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水质处理城市管网供水系统的水质处理是保障水源水质优良的关键环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水质处理方法:1. 净水处理:净水处理主要包括混凝、絮凝、沉淀、过滤等工艺。
这些工艺可以去除悬浮物、浑浊物、有机物和部分重金属等污染物,提高水质透明度和口感。
2. 氧化消毒:氧化消毒主要用于杀灭细菌和病原体。
常见的氧化消毒剂包括氯气、次氯酸钠、臭氧等。
在供水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适量的氧化消毒剂来确保水质的卫生安全性。
3. 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具有优良的吸附性能,可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色素和异味物质。
建立适当的活性炭吸附工艺可以提高供水水质的口感和品质。
浅谈城市配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水质管理
面分析 了管网水质监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 旨 在为供水企业管网水质监测与水质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管 网水 质监 测 系统有 助 于为开展 管 网建模 与 计算机 辅 助 决 策 系统 的 建设 创 造 有 利条 件 , 完善供 水
企 业的 水质 管理 测 ; 系统 建设 ; 水质仪 表 选型 中图分 类号 :T U 9 9 1 . 3 3 文献 标 志码 :C 文章编 号 :1 6 7 3— 9 3 5 3 ( 2 0 1 4 ) 0 2— 0 0 6 0— 0 5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9 3 5 3 . 2 0 1 4 . 0 2 . 0 1 6
水是城市的命 脉 , 也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一
个 极其 重要 的 因素 。 目前 水 资源 短 缺 问题 ( 包 括 水
策系统 , 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供水服务水平 , 其 中供水
・
换 的商品, 自 来水具有 的这种特殊性将直接从管网
6 0・
2 0 1 4年 4月
侯传红 , 等: 浅谈城 市配水管 网水质监测与 水质 管理
第 8卷
第 2期
水 质 的好坏 中体 现 出来 。这 说 明 自来 水作 为 一种 特
以观察 监测 点 的水 质 情 况 , 还 可 以根据 监 测 点 的有
发 展 的重要 作 用 。
1 影响 配水管 网水质的主要 因素
城市供水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实行了严格的质 量控制 , 并规定了明确的指标限值 , 水厂水处理工艺
实行 了全程 在 线 监 测 分 析 , 确 保水质符合《 生 活 饮 用 水 卫生 标 准 》( G B 5 7 4 9 -2 0 0 6 ) 要求 后 才 能 输 送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化的加速,水污染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问题。
为了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人们对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工作。
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测量指标,评估特定水域的水资源,以确定其是否满足环境保护法规标准或者人们对水质的需求。
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于实现良好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1. 目标观察法:这种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使用肉眼观察,并且比较直观。
主要依据人的感觉来评价水质,但是由于主观性太强,所以很难得到精准的结果。
2. 水质综合指数法:这种方法主要是评估各项指标的数量级和重要性,通过对不同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综合指数,最后对这个综合指数进行等级划分。
3. 统计分析法:这种方法是综合考虑水环境质量的多个方面,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科技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二、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核心。
一个合理而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更精确地评价水环境质量。
根据评价的目标和要求,指标体系可以分为一般指标体系和特殊指标体系。
1. 一般指标体系1.1 生物学指标:生物学指标是通过对水中生物的观察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水的质量。
其中,常见的生物学指标包括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
1.2 水化学指标:水化学指标是通过对水化学成分的测量,来评估水中有害物质的浓度。
其中,重金属、有机物质、氨氮、总磷等化学指标是比较重要的。
1.3 物理指标:物理指标是通过测量水质中不同的物理性质来评估水质。
例如,水的温度、氧气含量、导电性等。
2. 特殊指标体系2.1 人畜共患病原体指标:人畜共患病原体指标是评价水源污染的重要指标。
主要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致病菌等。
2.2 农药残留指标: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物质,其残留量会对水质造成很大影响。
常见的农药残留指标包括克氏菌、硫酸酯等。
2.3 放射性物质指标:放射性物质会对水质造成很大影响。
供水管网中的水质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
供水管网中的水质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水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质,然而,供水管网中的水质却经常受到各种污染源的影响。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应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与分析技术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
一、供水管网中的水质污染问题供水管网是城市水资源的集散、输送和分配中心,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供水管网中的水质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污染自然污染是指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或天气气候变化等原因导致的污染,例如高温、晴天和风暴都会使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增加,导致水质下降,给居民饮用带来不安全因素。
2.人为污染人为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污染,例如石化企业、工艺车间、建筑工地等放置工业废水、污水直排,或者是居民家庭中直接倾倒废水等都会造成供水管网中的水质污染。
3.装置运行差错装置运行差错是指供水管网中的设备、装置出现问题导致污染,例如污泥下水管、污水管以及净水管道等遭遇破裂或漏水,使得下水和污水直接倾泻漏水口,导致水质下降。
4.管道老化供水管网中管道老化会导致管道的漏水、渗水,从而大量地影响水质,例如管道老化后会被微生物在内部长大,在管道内壁挂上一层黑漆漆的雾霾物质,从而破坏水质。
二、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技术为了解决供水管网中的水质问题,需要对供水管网中的水质进行监测。
水质监测是指通过对水质进行定性、定量、定时监测,全面了解供水管网中水质的状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技术涵盖了许多方面,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传统监测技术传统监测技术主要采用化学分析法和生物学分析法,通过对水中微量元素、有机物质、微生物群落等项目进行测定来分析水的污染状况。
但是,传统监测技术存在着样品提取、交通和运输等问题,同时数据处理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快速和实时的水质监测要求。
2.光谱技术监测法光谱技术监测法是在水样中通过不同波段的吸收或散射,获取样品中物质的信息,以达到对水质的监测,包括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
给水管道网络中的水质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
给水管道网络中的水质分析与预测模型研究一、引言给水是城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给水管道网络是供给市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方式之一,保证给水管道网络水质是保障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措施。
而水质分析与预测模型可以帮助管网运营人员及时发现与解决水质问题,从而保障供水质量。
二、给水管道网络中的水质分析给水管道网络中的水质分析是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判断,实现监测数据实时预警、预测与及时处理的一种手段。
一般给水管道水质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监测:通过嵌入在给水管道网络内的水质监测传感器系统,对管网中的水质指标进行实时监测。
在监测工作指标上,应针对不同的水质问题进行不同的监测,如常见的监测指标有PH值、浊度、余氯等。
2. 数据统计与分析:监测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是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层作用,在数据统计和分析中,可以使用相关的数据处理算法、模型来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趋势。
3. 因素分析:水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环境因素、生产活动、人口数量等。
因素分析可以通过对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从而对不同的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4.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常用于模型参数的调整、对模型的验证以及对不同预测结果的对比等分析工作,敏感性分析主要是通过描述模型的输出对于输入的变化情况而发生的变化,对模型的鲁棒性进行分析。
在给水管道网络中,水质监测常用的方法有高性能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光谱分析法、质谱法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水质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监测。
三、给水管道网络中的水质预测模型研究水质预测是根据历史的水质数据、当前的监测数据以及预测模型中的一些环境因素等,通过模型预测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质情况。
在给水管道网络中,水质预测可以帮助水质管理人员提前发现潜在的水质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在给水管道网络中,水质预测模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水质指标选用不同的模型进行预测,如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灰色预测模型、时间序列-模糊神经模型等。
给水管网水质安全分析与治理
给水管网水质安全分析与治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水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
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给水工程建设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然而,随着年代的推移,许多城市的老旧给水管道出现了破损、老化等问题,导致管网水质受到影响,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用水中的各种病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害和健康风险,因此对于水质安全的治理至关重要。
一、分析给水管网的水质安全现状目前国内城市给水管网的水质安全状况堪忧。
除了一些新建的城市外,许多老旧城市的给水管道早已超过使用寿命,破损、老化等问题时有发生。
据对全国50个城市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发现,大部分城市的水质不达标,老旧管网是造成城市水质问题的最大原因。
1.破损管道在管道破损的情况下,外界的一些物质比如泥浆、细菌在管道内就很容易滋生,发生污染。
此外,由于给水管网在土地交错和城市建设中曾多次被开挖,因此管道之间的衔接处是比较容易出现水泄漏的地方之一。
另外,水压也会对管道产生影响,过强或过弱的水压都会导致管道异常,从而影响水质,并增加破损风险。
2.老化管道在管网老化的情况下,管道内的腐蚀光合反应等会使之产生具有污染功能的成分并渗透出来,管道内还有很多腐蚀性物质,有些甚至超出了安全标准的范围,如铁、锰、硫化氢等。
这些化学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危害,接下来我们会细说。
二、影响健康的水质污染源1.细菌、病毒这是管网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常见原因。
管道损坏、老化,以及管网中补丁等的存在都容易滋生这些细菌病毒。
细菌和病毒对人体危害极大,会导致人体肝炎、重感冒等疾病,尤其对儿童和老年人的影响更大。
2.重金属其实,重金属是否对人体产生危害是存在争议的,但是,能引起公愤的是这些重金属总是在管道漏水时从管网的芯部渗透进来。
在超标的情况下,人体中所吸收的重金属,如镉、铅等,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非常大,会引发失眠、口腔溃疡等症状。
三、怎样治理?首先,为了防止管道破损和老化,我们应该把老旧的管道及时更换。
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研究
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保证供水系统的水质安全对于公众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城市供水系统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进行研究。
首先,进行管网水质分析是确保供水安全的基础。
管网水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源水质、管道材料、管道年限、管道维修等。
水源水质的分析是保证供水质量的基础,通过对水源水质进行常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管道材料的选择也对管网水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选择材质可以减少对水质的污染。
此外,管道的年限和维修情况也会对水质产生影响,老化的管道可能存在渗漏和污染问题,及时的检修和更新可以减轻水质污染风险。
其次,控制管网水质是确保供水系统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关键。
管网水质控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预防控制,另一种是事后控制。
预防控制主要是通过优化管网运行管理和处理工艺,减少水质污染的来源。
在管网运行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加强管网清洗、消毒和冲洗,提高管网管理的水平。
在水处理工艺方面,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对水进行预处理,如混凝、沉淀、过滤等,来减少污染物的含量。
事后控制主要是在发生水质异常情况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病原微生物的控制,可以采用消毒技术,如氯消毒、紫外线消毒等,来杀灭微生物。
对于水中的化学污染物,可以采用吸附、氧化、还原等方法进行处理。
此外,现代技术的应用也为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
传感器技术可以实时监测水质参数,如温度、浊度、PH值等,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无线通信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管网的远程控制和监测,提高管网的运维效率。
此外,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为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水质数据,预测水质变化趋势,提前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城市供水系统的管网水质分析与控制研究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农村居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的评价与改进研究
农村居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的评价与改进研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在城市中,自来水工程迅速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水来源。
然而,在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自来水工程建设相对较落后,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针对农村居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问题展开评价和改进研究,为提高农村居民饮水安全水平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农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的现状分析1、自来水管网建设落后农村自来水管网建设相对城市明显滞后,甚至出现了不少自来水管网建设不完整、损坏严重、无法正常工作的情况,造成农村居民的自来水供应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注重改善农村自来水管网建设是提高农村居民饮用水质量的前提。
2、自来水管网管道老化由于很多农村地区的自来水管道建设时间较早,所以,管道老化也是农村自来水管网供水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老化导致自来水管道的损坏或者破裂,从而在自来水管网中引入各种异物或致病菌,加大了农村居民饮用水的安全隐患。
3、水质检测不足除了管网问题,农村居民自来水水质检测也相对不足,很多农村居民并不知道自来水中是否存在有害物质,更无从了解自来水管网水质的安全状况,因此,针对农村居民自来水管网水质检测问题,需要加强对自来水管网水质的监测和检测,及时解决检测中发现的问题,真正保证居民饮水安全。
二、农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改进措施1、加强公共水源建设自来水管网建设落后是导致农村自来水管网水质安全存在隐患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改进农村自来水管网水质的过程中,着力加强公共水源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水源建设的投入力度,扩大水源覆盖范围,加强水源保护与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村饮用水自来水管网的供水质量和供能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安全、更优质、更便捷的自来水服务。
2、加大自来水管网改造和维护力度自来水管网管道老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农村自来水水质安全,因此,加强对自来水管网的管理、维护和改造,一方面可以有效延长管网使用寿命,另一方面也可以保障农村居民自来水的水质安全。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
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1. 引言供水管网是城市水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水质安全对居民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对供水管网水质进行监测与管理是城市水务管理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重点探讨供水管网水质安全监测与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挑战。
2.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技术2.1 传统监测方法传统的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方法包括定期取样化验和人工巡检。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存在取样频率低、花费时间长、易受人为因素干扰等问题。
2.2 在线监测技术在线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等设备直接在管网中监测水质指标,实时反馈数据。
这种技术具有取样频率高、数据准确性高、实时性好等特点。
常见的在线监测技术有PH值测量、溶解氧测量、浊度监测等。
3. 供水管网水质管理技术3.1 水质预警系统水质预警系统通过监测管网中的水质数据,利用预设的模型和算法分析数据变化,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将及时发出警报。
这种技术有助于提前预防和处理水质安全事件。
3.2 水质调控技术水质调控技术主要是通过管网中的调节设备,例如氧化还原潜能调节装置、调压控制装置等,来维护管网水质的稳定性。
这种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和调节管网中的水质指标。
4.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管理的挑战4.1 数据采集与传输供水管网水质监测需要大量的数据采集设备和通信设备,数据的采集和传输对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有较高要求。
此外,对于庞大的管网系统,如何确保数据能够准确、及时地传输是一个挑战。
4.2 数据分析与处理大量的数据需要经过有效的分析和处理,提取有效的信息以支持决策。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准确地处理海量的水质数据,成为供水管网水质管理面临的挑战。
4.3 网络安全与维护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管理的数据需要进行网络传输和存储,保障数据的安全对于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网络安全问题和设备的维护也是供水管网水质管理的重要挑战。
5. 未来发展趋势5.1 无线技术的应用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有助于构建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管理系统的无线网络,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论文
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论文1、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理论与方法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的研究包括管网优化设计模型和优化算法两个方面,优化设计模型需要相应的优化算法进行求解。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两者在理论和工程实际的应用中都逐渐成熟,应用比较广泛。
1.1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是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其优劣程度决定优化设计是否成功。
因此,所建的模型必须真实地反映管网运行特征及管理要求。
其模型的发展经历单目标函数和多目标函数两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国内的研究者开始对管网优化设计模型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有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
国内研究者一般都以管网年费用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管网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此模型没有考虑管网的可靠性约束。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证明,人们逐渐认识到若仅以经济性作为管网优化设计的目标函数与工程实际相比存在某种欠缺和不足,还需要考虑系统可靠性这一因素。
1.2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解算法研究给水管网优化设计模型求解方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拉格朗日函数优化法。
该方法主要用作解以管径和水头损失为变量的单目标单工况优化设计模型。
应用领域拉格朗日未定系数法,将目标函数展开切换,然后用计算机展开解。
但是由于管径为线性变量,应用领域此法求出的管径须要展开星彩,化成市售管径,这在某种意义上毁坏介绍的最优性。
该算法目前应用领域较太少。
(2)数学规划法。
①线性规划。
线性规划法就是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谋某个线性目标函数的最小值最大值。
该方法就可以化解树状管网的优化设计,因此该算法应用领域较太少。
②动态规划法。
动态规划法是一种求解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方法。
该法对模型中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的形式要求不高,以标准管径为变量计算结果不需要调整。
该方法对小型树状管网能得到最优解;对于简单的环状管网,需预先假设一组管径并进行初始流量分配,将环状网化为树状网;对于复杂管网应用该法不能得到最优解。
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在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中,我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保持水质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意义和挑战、目前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未来研究方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课题。
首先,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和保持水质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管网水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水源水质、管道材料、运维管理等。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可以帮助我们及早发现和解决水质问题,保障饮用水的安全。
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稀缺性也愈发凸显。
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高效地利用和管理有限的水资源。
其次,目前在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
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是基于传感器的技术,通过在管道中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指标,并将数据传输到监测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水质模型和水力模型的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预测管网中的水质变化趋势,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在控制技术方面,一些自动化控制算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管网管理中,可以实现对水质参数的自动控制和调整。
第三,研究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方法包括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试验。
实验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管网水质的变化机制,确定监测指标和控制参数,以及验证监测和控制技术的有效性。
而现场试验则可以更加真实地模拟管网中的水质条件,评估监测和控制技术的实际适用性。
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建模和仿真等方法对管网水质进行预测和优化,为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最后,对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可以进一步完善传感器技术,提高监测精度和实时性,实现对更多水质指标的监测。
其次,可以加强水质模型和水力模型的研究,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预测能力。
同时,还可以将监测和控制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融合,构建智能化的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系统。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供水管网的安全水质问题备受关注。
供水管网作为城市居民饮水的重要保障,其水质的监测与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控制策略展开研究,以提供参考和解决方案。
1. 供水管网水质监测供水管网水质监测是保障饮用水安全的重要环节。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全面的水质监测网络,在关键节点安装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水质指标。
这些指标包括溶解氧、浊度、总大肠菌群等,能够全面评估供水管网的水质情况。
其次,对于水质在线监测设备,需要进行定期校准和维护。
只有保证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才能得到可靠的监测数据。
同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系统,并将监测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实现水质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可视化管理。
另外,我们还可以采用主动监测手段,如利用无人机技术实施空中巡查,结合红外线、遥感等技术,发现供水管网的漏损或污染隐患,及时采取修复措施,确保供水管网的良好运行。
2. 供水管网水质控制策略供水管网水质控制策略的制定需要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源头控制。
在水源地或水处理厂进行水质处理时,应采取科学、严格的水质控制措施,确保进入管网的水质符合标准。
其次,应加强管网的清洗和消毒工作。
定期清洗和消毒供水管网,清除附着在管壁上的污垢和细菌,以减少二次污染的风险。
在清洗和消毒过程中,应注意使用环保、无毒的清洗剂和消毒剂,以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水质保护区等措施,加强对供水管网周边环境的保护。
在管网周边建立监测站点,对周边土壤、地下水进行定期监测,以发现和控制潜在的水质污染源。
同时,在管网运行期间,要加强对管网周边的管理和维护,防止污染物的渗入。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紧急灾害应对机制。
应对突发水质事件时,需要迅速采取应急措施,如停水、封闭污染区域、通知居民等。
同时,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加强与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合作,形成一个全面、高效的应对体系。
管网水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管网水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着城市供水厂生产工艺的改进,出厂水水质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为满足用户对水质需求,不仅要求提高水处理技术,同时要保证水在管网中输送时候尽量避免二次污染。
就管网水质而言,能否保持管网水质与同出厂水质,实时的将优质水供应到城市千家万户,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围绕管网水质如何提高这一尤为重要的课题。
要提升管网水质,首先要确定管网水质污染产生的原因,同时要有明确的水质分析和评估方法,最后确定解决方案。
1、城市管网污染产生的原因1.1 城市供水运行管网由于受历史客观原因影响,其管道材质直接关系到管网的水质。
过去几十年大量使用的铸铁管、钢管、镀锌管等,管道内壁易腐蚀、结垢或因防腐实效较差,水若在管道中长时间停留或水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时,一旦拧放水且易产生黄水和铁腥味臭水。
再由于某些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用低劣的黑铁管建于楼内给水管,其用水水质则更加难保。
1.2 新装管道施工的过程中,因措施不当脏(污)水进入浸泡(地处化工区域稍不注意则影响更大)。
若管道未作冲洗并网,无切实冲洗方案和采取措施不力,因冲、排水管截面比率小以及冲洗强度、冲洗历时不足及检验不严格等,都易使管道在并网供水后产生污染,或影响连接支管引发堵、缠绕供水设施现象。
1.3 给水管道的下端浸没在用水器的污水液面下,一旦管网因失压或停水,污水就有可能被吸入,引起管内污染,此种情况多半来自于水厂或转压泵站的停产停泵现象。
因管网阀门的快开快关的操作引起“水锤效应”,在检修过程中易吸入脏水形成污染。
1.4 对供水管网单一进行关阀实施分压(域)的供水调度措施,使环状供水管网中循环的活水,因长期关闭处于不流动状况,影响破坏产生局部区域的“污染水”以及在枝状管网末梢产生的“污染水”。
1.5 具备自备水水源的用户贮(用)水设备与供水管道相通,如无任何隔断措施,管网突因停水或管网水压低等原因引起回流人供水管内,引起污染。
1.6 管道因使用年限过长,管网中因锈蚀和沉积物的累积,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可条件,从而使水流经管道时被微生物污染。
浅谈城市配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水质管理
浅谈城市配水管网水质监测与水质管理摘要:在确保供水水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自来水质量,尤其是输水管网的质量,确保自来水到户的自来水质量,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实施以来的一项重大工作。
本文主要阐述了管网水质监测的现实意义、管网水质监测技术方法、管网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该系统可以为建立管网模型和计算机辅助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善供水企业的水质状况。
关键词:管网水质;监测;系统建设;供水一、管网水质监测的现实意义1.浊度浑浊是一个综合而又关键的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饮用水的污染物质组成日益复杂,对水质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提高出厂水的浑浊指数是提高和优化供水水质的最好途径。
为了实现水质净化的目的,必须确保出厂水质的浊度达到相关的标准。
通过对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参数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清除水体中的微粒,并对细菌进行杀灭,从而达到安全用水的目的。
如果检测到出厂水的浑浊程度超过标准,就表示在自来水生产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原水的浊度突然升高,而生产工艺中没有及时进行处理,或者是个别滤池漏水;如果管网水的浑浊度超过标准,有可能是由于管网建设完成后的阀门使用不当,也有可能是由于管道在检修后出现了堵塞、打开阀门太快导致的,也可能是用户违规用水或是二次供水设施与市政管道直接连通的原因,当配水管网压力降低时,二次供水倒灌进管网造成污染。
2.余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常会发现管网中的游离余氯含量低于标准值,这表明水厂加氯过程中存在着操作上的异常现象,有可能是设备出了问题,也有可能是管网局部干管用水量较小,水龄较长,造成管内水滞留可能发生质变等问题。
3.细菌学指标如果在管网中检测到微生物指标超标,说明该取样地点存在污水或其他污染物进入管网,或因用户违规导致的二次污染,或水厂的余氯浓度不能满足管网水质的变化。
二、管网水质监测技术手段城市供水与其他工业不同,它是一个从水源、取水、净水、输配水到用户的连续过程,具有多样性、大容量等特征。
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刘国平;裴宁
【期刊名称】《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供水企业要在满足服务标准的前提下向用户供水,服务标准主要涉及供水充足性及供水水质两个方面。
供水充足性主要在于用户水龙头处的有效出流量和压力,而水质主要取决于水中某些物质的浓度,这些物质的存在通常妨碍饮用,并影响水的味道、气味及颜色等美学质量。
【总页数】1页(P73)
【作者】刘国平;裴宁
【作者单位】哈尔滨绍和供水有限公司;哈尔滨绍和供水有限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9
【相关文献】
1.树状给水管网系统的优化设计研究--以甘肃省某高校给水管网为例 [J], 吴亚群
2.给水管网系统水力性能评价方法研究 [J], 高杨;卢艳秋;潘炜
3.给水管网系统水质安全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J], 史晓娜;王志滨;李惠臣
4.给水管网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J], 伍悦滨;袁一星;高金良
5.水质安全性评价方法中阳性参照物的筛选及预测无效应浓度值的确定 [J], 李启元;马晓妍;王晓昌;王永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质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
水质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水质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了严重威胁。
因此,进行水质安全评价和有效的治理研究变得尤为迫切。
水质安全评价是指评估水体中各类污染物的浓度和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潜在威胁。
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价水质,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制定相应的水环境保护政策和治理措施。
在水质安全评价中,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水质指标的选择和监测方法。
合理选择相关的水质指标可以准确地反映水体的污染情况,常用的指标包括溶解氧、氨氮、总磷等。
而监测方法则需要采取合适的手段,如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等,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另外,水质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水体的污染源和负荷。
不同的污染源(如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水等)会对水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污染源制定相应的监控和管理措施。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体自身的水质特点,如地理位置、水文条件等因素,以综合评估水体的污染程度。
在水质治理研究方面,我们首先需要探讨治理的技术和手段。
常用的治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可以有效地降低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和改善水质状况。
例如,利用蓝藻、水生植物等天然生物可以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促进水质的净化和恢复。
此外,还需要考虑治理的成本和效益。
治理水质污染是一项费用较高的任务,所以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包括治理成本、治理效果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等,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改善水质的可持续性。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是水质安全管理和政策制定。
水质安全管理是指通过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和监测体系,确保水质安全和紧急事件的应对能力。
政策制定是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水环境监管和污染防治力度。
这些方面的研究是提高水质安全的重要保障,需要政府、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各方合作共同努力。
总之,水质安全评价与治理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水质特点、污染源和负荷、治理技术以及管理和政策等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网水质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随着城市供水厂生产工艺的改进,出厂水水质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为满足用户对水质需求,不仅要求提高水处理技术,同时要保证水在管网中输送时候尽量避免二次污染。
就管网水质而言,能否保持管网水质与同出厂水质,实时的将优质水供应到城市千家万户,则是一项十分浩大的系统工程,围绕管网水质如何提高这一尤为重要的课题。
要提升管网水质,首先要确定管网水质污染产生的原因,同时要有明确的水质分析和评估方法,最后确定解决方案。
1、城市管网污染产生的原因1.1 城市供水运行管网由于受历史客观原因影响,其管道材质直接关系到管网的水质。
过去几十年大量使用的铸铁管、钢管、镀锌管等,管道内壁易腐蚀、结垢或因防腐实效较差,水若在管道中长时间停留或水力条件发生急剧变化时,一旦拧放水且易产生黄水和铁腥味臭水。
再由于某些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用低劣的黑铁管建于楼内给水管,其用水水质则更加难保。
1.2 新装管道施工的过程中,因措施不当脏(污)水进入浸泡(地处化工区域稍不注意则影响更大)。
若管道未作冲洗并网,无切实冲洗方案和采取措施不力,因冲、排水管截面比率小以及冲洗强度、冲洗历时不足及检验不严格等,都易使管道在并网供水后产生污染,或影响连接支管引发堵、缠绕供水设施现象。
1.3 给水管道的下端浸没在用水器的污水液面下,一旦管网因失压或停水,污水就有可能被吸入,引起管内污染,此种情况多半来自于水厂或转压泵站的停产停泵现象。
因管网阀门的快开快关的操作引起“水锤效应”,在检修过程中易吸入脏水形成污染。
1.4 对供水管网单一进行关阀实施分压(域)的供水调度措施,使环状供水管网中循环的活水,因长期关闭处于不流动状况,影响破坏产生局部区域的“污染水”以及在枝状管网末梢产生的“污染水”。
1.5 具备自备水水源的用户贮(用)水设备与供水管道相通,如无任何隔断措施,管网突因停水或管网水压低等原因引起回流人供水管内,引起污染。
1.6 管道因使用年限过长,管网中因锈蚀和沉积物的累积,为微生物的繁殖提供可条件,从而使水流经管道时被微生物污染。
1.7 自来水公司对管网特别是管网末稍部位冲洗、排污效果不理想影响管网水质。
1.8 水厂供水量不稳定或超负荷运行等使净化设施的混凝、沉淀、过滤效果受到影响1)反应、混凝沉淀时间不够造成反应、混凝、沉淀不充分,矾花密实度不高,将大量细小矾花带入滤池,加重滤池运行负担,缩短滤池运行周期,甚至会造成在清水池或出帮管网内凝结矾花现象。
2)由于原水进水量的变化,则加矾、加氯量也应随之变化,目前我们还是靠人工加药量,因此很难将加矾、加氯量控制在最佳范围内,从而影响混凝、消毒效果。
对管网水质产生影响。
1.9 屋顶水箱及自备水源等污染供水管网水质1.9.1 目前,屋顶水箱仍是城区某些高层建筑、地形较高、低水压地段用户为保证用水而普遍采用的供水方式,特别是居民住宅楼使用最广。
由于大部分屋顶水箱无专人管箱,未能做到定期清洗,加上水箱设置不科学等到会引起以下水质污染:(1)水箱池体结构不合理,池内出现死水区。
水箱池体面积过大而用户用水量少,使池内水体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细菌繁殖,如滋生“红虫”等,引起池内水质恶化。
(2)水箱池体封口等处理不当,甚至有的水箱是敝开式的,或溢流管、放空管直接与下水管相连等,导致蚊子、蚂蚁或其它导物等进入水箱,发生腐烂、沉积底部。
1.9.2 自备水源,如井水、冷却水及其它水源和城市管网连接,中间虽有止回阀等隔开,但会发生阀门失灵或未及时关闭。
当城市管网压力降低时,自备水会进入管网,引起污染。
1.9.3 其它污染。
由用户生活用水设施质量差、器具安装不合理及某些人为因素等造成:如个别用户供水管道受到绿色水污染和用户发现自来水中存在活蚯蚓,均属于这一类。
1.10 管外废水通过管网漏、渗水部位、进入管网污染水质管网因修理、降压供水等原因发生停水或管网产生负压时,管网周围、下水道的废水会通过管网的渗漏点渗透进供水管网,从而污染水质。
2、城市管网水质评价方法针对管网中的水质污染情况,我们必须有一个评价其污染程度的标准和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等。
2.1 单因子指数法,单因子指数评价法主要用在地标水质的评价分类中,我国目前实施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对水质评价作出了具体规定:“地表水环境质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对各子系统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概念,意图透过一定的方法,去寻求系统中各子系统(或因素)之间的数值关系。
因此,灰色关联度分析对于一个系统发展变化态势提供了量化的度量,非常适合动态历程分析。
灰色系统关联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1)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
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
(2)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导致数据的量纲也不一定相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
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
(3)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ξ(X i),所谓关联程度,实质上是曲线间几何形状的差别程度。
因此曲线间差值大小,可作为关联程度的衡量尺度。
对于一个参考数列X0有若干个比较数列X1,X2,…..,X n,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ξ(X i)可由下列公式算出:其中ζ为分辨系数,0<ζ<1。
是第二级最小差,记为Δmin。
是两级最大差,记为Δmax。
为各比较数列Xi曲线上的每一个点与参考数列X0曲线上的每一个点的绝对差值。
记为Δoi(k)。
所以关联系数ξ(X i)也可简化如下列公式:(4)求关联度ri ,因为关联系数是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在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程度值,所以它的数不止一个,而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进行整体性比较。
因此有必要将各个时刻(即曲线中的各点)的关联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即求其平均值。
(5)排关联序,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而不仅是关联度的大小。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水质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较模糊综合评判法合理,结果也更接近于综合水质标志指数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体现了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在理论上是可行的。
虽然分辨率低,但具有简单、可比的优点,而且由于影响水环境的变化因素不断增多、不断变化,水环境的不确定性逐渐增加,所以灰色评价法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应用日益广泛。
2.4 模糊综合评判法,由于水体环境本身存在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各个项目的级别划分、标准确定都具有模糊性。
因此,模糊数学在水质综合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
具有代表性的方法有:模糊综合评判法、模糊概率法、模糊综合指数法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模糊综合评判法。
这种方法根据各污染物的超标情况进行加权,但污染物毒性与浓度不成简单的比例关系。
因此,这种加权不一定符合实际情况。
从理论上讲,模糊评价法体现了水环境中客观存在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符合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采用线性加权平均极型得到的评判集易出现失真、失效、跳跃等现象。
存在水质类别判断不准或结果不可比的问题,可操作性较差。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路:由监测数据确立各因子指标对各级标准的隶属度集,形成隶属度矩阵,再把因子的权重集与隶属度矩阵相乘,得到综合评判集,表明评价水体水质对各级标准水质的隶属程度,其中值最大的元素对应的类别即为水体评价类别。
具体步骤如下:①建立水质评价因子集合及等级集合;②建立单因子评价矩阵;③确定各因素的权重;④建立水质评价模型,,计算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判法的核心内容是确定隶属函数,进而求得隶属度以确定水质类别。
污染物浓度处于相邻的两个级别之问时才存在判断上的模糊性,其隶属函数的模糊区间定义为一级,在其它区间上,隶属度为常数0或1。
某一水质指标实测浓度较大时,对指标权重系数影响大,通常是浓度越大,权重系数越大,因而浓度大的水质指标对水质级别判定的影响较大,但相对于单因子指数法,其污染最大的因子对水质等级的决定程度要小得多。
2.5 主成分分析法,在进行水质分析时,多变量问题是经常会遇到的。
变量太多,无疑会增加分析问题的难度与复杂性,而且在许多实际问题中,多个变量之间是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的。
因此,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能否在各个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用较少的新变量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而且使这些较少的新变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原来较多的变量所反映的信息?事实上,这种想法是可以实现的—即运用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
假定有n个水质样本,每个样本共有p个变量描述,这样就构成了一个n×p阶的水质数据矩阵。
用较少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较多的变量指标,而且使这些较少的综合指标既能尽量多地反映原来较多指标所反映的信息,同时它们之间又是彼此独立的。
其最简单的形式就是取原来变量指标的线性组合,适当调整组合系数,使新的变量指标之间相互独立且代表性最好。
如果记原来的变量指标为x1,x2,…,x p,它们的综合指标——新变量指标为x1,x2,…,zm(m≤p)。
则在(2)式中,系数l ij由下列原则来决定:(1)z i与z j(i≠j;i,j=1,2,…,m)相互无关;(2)z1是x1,x2,…,x p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与z1不相关的x1,x2,…,x 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z m是与z1,z2,……z m-1都不相关的x1,x2,…,x p 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者。
主成分分析的计算步骤通过上述主成分分析的基本原理的介绍,我们可以把主成分分析计算步骤归纳如下:(1)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在公式(3)中,r ij(i,j=1,2,…,p)为原来变量xi与xj的相关系数,其计算公式为因为R是实对称矩阵(即rij=rji),所以只需计算其上三角元素或下三角元素即可。
(2)计算特征值与特征向量首先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i=1,2,…,p),并使其按大小顺序排列,即λ1≥λ2≥…,≥λp≥0;然后分别求出对应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
(3)计算主成分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一般取累计贡献率达85-95%的特征值λ1,λ2,…,λm所对应的第一,第二,……,第m(m≤p)个主成分。
(4)计算主成分载荷由此可以进一步计算主成分得分: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可以初步了解供水管网中的水质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关性强弱将水质指标分成3组,为建立综合水质评价模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