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史视域下先秦城市防御文化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张国硕先生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札记
《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综述 (2)二、本书概述 (3)1. 作者及其观点介绍 (4)2. 书籍内容与结构 (5)三、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传统观点 (6)1. 黄河流域中心起源论 (7)2. 多元起源论 (8)3. 其他传统观点概述 (10)四、新探索与发现 (11)1. 新材料的应用与发现 (13)2. 新技术的推动作用 (14)3. 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15)4. 新的观点和理论模型构建 (17)五、本书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独到见解与分析 (18)1. 从考古学角度探讨文明起源 (19)2. 环境因素在文明起源中的作用 (21)3. 人文社会因素的分析与解读 (22)4. 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与互动研究 (23)六、书中论点与实证的关联分析及其价值评估 (25)1. 论点与实证的相互支撑关系解析 (26)2. 论证逻辑严密性的评价 (27)3. 研究成果的创新性与价值评估 (28)七、本书引发的思考及启示意义 (30)1. 对当前学术研究的启示意义 (31)2. 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与思考 (32)3. 对自身研究兴趣和方向的启发与影响八、不足之处与争议点分析34一、内容综述《当代学术: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一本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学术著作,通过对该书的阅读,我对其中所探讨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书首先概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强调了对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不仅仅关乎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民族文化、人类文明的深入研究。
作者通过对考古发现、文献记载、人类学理论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中国文明的起源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
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文化遗存、石器工具、陶器艺术等的研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特征,即多个文化区域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融合,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丰富内涵。
作者也指出了中国文明起源的复杂性,即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综述
“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综述近日,由西北大学和山东大学联合发起的寻找古鬲国考古行动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著名考古专家、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张学海,山东大学博物馆馆长、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方辉,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主任栾丰实,德州市博物馆前馆长李开岭,德州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梁国楹,西北大学教授赵从苍、西北大学兼职教授、《鬲与鬲文化》作者鬲向前等专家学者出席。
来自陕西西安临潼区、商洛市山阳县――鬲氏集中居住地的鬲永奇、鬲慧玲、鬲建民也专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这次会议汇集了陕西、山东对鬲文化研究的考古专家和古鬲国后裔,基本代表了省内外研究古鬲国的主要力量。
与会专家学者从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出发,针对鬲国的地理位置、兴盛灭亡、迁徙路线及其与中国国家形成的关系等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推进了对古鬲国的学术研究。
在座谈会上,考古专家张学海指出,从古龙山文化聚落群的分布状态来看,鬲是一个古国,现在史界包括考古界认为鬲国是个东夷古国,从龙山文化到现在有4000多年了。
大汶口、龙山文化分布形态以群居形态为主,以成群分布为主。
大汶口、龙山文化聚落群是社会实体,由部落脱化成古国。
中国的国家还应该是有部落发展成的。
大汶口早期可能已经有人在生活了,但是成为一个群,构成国家的条件基本上是在龙山文化时期、或者偏晚。
龙山文化大型中等聚落群,是有古鬲国的存在,鬲国的位置可能还是在德州市,具体位置应该在禹城的中部,齐河的北部,济阳的西部、北部一代。
方辉教授指出,“鬲”从史料文献记载和实物相结合的很紧密,鬲与鬲文化,既有早期文献记载,又有相关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这样的例子是很少的,对古鬲国的研究有良好的基础。
现在对古鬲国的存在以及地理位置基本没有异议,有鬲氏作为东夷后裔西迁至此。
夏《左传?襄公四年》,太康十年,到少康中兴的时代,哀公元年也有所记述,“靡奔有鬲氏”,从现有出土文献、简牍、锦帛出土证明了古鬲国确实存在。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_札记
《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本书背景与目的 (3)1.2 北京的重要性与历史地位 (4)二、北京考古发现概述 (5)2.1 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 (7)2.2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 (9)2.3 随唐至五代十国 (11)2.4 宋元明清时期 (12)三、重要考古发现解析 (14)3.1 元大都的发掘 (15)3.2 长城的研究与保护 (17)3.3 圆明园的遗址调查 (18)3.4 金中都的探索 (19)四、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 (21)4.1 建城历程 (22)4.1.1 商周时期的城邑 (24)4.1.2 春秋战国至秦汉的城池发展 (26)4.1.3 随唐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27)4.2 城市规划与设计 (28)4.2.1 中轴线布局 (29)4.2.2 宫殿与园林规划 (31)4.2.3 街巷与市场布局 (32)4.3 社会文化变迁 (34)4.3.1 从诸侯争霸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5)4.3.2 城市功能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36)4.3.3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8)五、结论与展望 (39)5.1 北京建城史的意义与影响 (40)5.2 未来考古工作展望 (41)5.3 对北京城市发展的启示 (42)一、内容概要《北京三千年:从考古发现看北京建城史》是一本关于北京历史和文化的著作,作者通过对北京地区丰富的考古发现进行深入研究,全面展示了北京从远古时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远古时期的北京、夏商周时期的北京、秦汉时期的北京、隋唐宋元时期的北京以及明清时期的北京。
在每个部分中,作者都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并对北京的历史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远古时期的北京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北京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然后通过对遗址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北京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和文化遗存。
在夏商周时期的北京部分,作者重点讲述了这一时期北京的政治格局、城市建设、手工业和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与周边诸侯国的交往。
先秦历史与考古研究(张围硕)PPT模板
04
第三部分夏代篇
第三部分 夏代篇
01
早期夏文化 与早期夏都
探索
04
论二里头遗 址作为都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延续年代
02
夏王朝都城 新探
05
夏都老丘考 略
03
《竹书纪年》 所载夏都斟
寻释论
06
晋南“夏墟” 考
第三部分夏代篇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简明扼要的阐述您的观点。根 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 观者准确的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先秦历史与考古研究(
张
围
硕
)
演讲人
2 0 2 x - 11 - 11
目录
01. 前言 03. 第二部分史前篇 05. 第四部分商代篇 07. 第六部分其他篇
02. 第一部分综论篇 04. 第三部分夏代篇 06. 第五部分周代篇 08. 后记
01
前言
前言
02
第一部分综论篇
第一部分 综论篇
01 论 中 原 先 秦城市发展 02 先 秦 城 址 马面初探
b
商代城市 防御文化
研究
e
商王伐东 夷之考古
学佐证
c
郑州商城 研究
f
盘庚迁都 来龙去脉
之推断
第四部分商代篇
试析洹北商城之城郭布局——兼谈 大城城垣的建造 关于傅说的几个问题 释、与
06
第五部分周代篇
a
周代华夏 民族认同
研究
d
陈庄西周 城址性质
分析
第五部分周代篇
b
周公庙遗 址与周公 采邑文化
e
叶姓祖源 考辨
c
论商末西 周时期的
会盟
西北大学对汉博望侯张骞墓的发掘与增修
维普资讯
西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20 06年 1 月 , 3 1 第 6卷第 6期 , o.2 0 , o.6 N . N v , 6 V 13 , o6 0
中图分 类号 :8 ;5 9 K 5 G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02 3 (06 0 - 0 4 10 —7 1 20 )60 6) 0 5
西 北大学 的历 史学 与考古 学 学术 发展 有着悠 久
的历史 。仅在抗 日战争期 间, 学校对 于教学研 究 “ 工作尽力 策划鼓励 , 以谋学术 空 气之保 持。当时
Jun l f o h et nvr t( hlspya dS c c n e E io ) ora o N r w s U ei o l a e i
【 纪念国立西北大学自汉中迁 回西安 6 O周年 】
西北大学对 汉博 望侯 张骞墓 的发掘与增修
… …
文帝时期 , 历任郎 、 大行 , 受封为博望侯 , 死后归葬故 里( 今城固县博望乡饶家营村 ) 。他是 中外历 史上 著名的外交家 、 探险家 、 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他两次 奉命出使西域 , 联络 了当时西域 5 3国, 加强 了西北 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 、 文化联系 , 打通了横跨 中 亚、 西亚的陆路交通 , 成为古代历史上历程最长的国 际性 贸易通道 。他先后 2 0余年, 不远万里 , 中国 将 先进 的文化和养蚕 、 缫丝、 冶铁 、 瓷器 、 造纸 、 农业技 术传播到西域各围, 又将 良马、 骆驼 、 乐器、 魔术乃至 佛教文化带回中原 , 对中外政治 、 经济 、 文化 、 科学技 术的交流与传播做 出前无古人的贡献 , 故成为丝绸 之路的凿空者 , 也成为我国历史 上第一个睁眼看世
考古学视野下的城市发展演变
考古学视野下的城市发展演变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和载体,其发展演变的历程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
考古学,犹如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探寻城市发展演变的神秘之门,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追溯城市的起源、成长和变迁。
从远古时代的简单聚居地到现代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考古学的视野中,我们可以通过对遗址、遗迹、文物等的研究,勾勒出城市发展的大致轮廓。
早期的城市往往起源于一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如河流沿岸、平原地区等。
这些地方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有利于农业生产和人类的生存。
例如,古埃及的尼罗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其城市发展也与尼罗河的泛滥周期和灌溉系统密切相关。
通过对古埃及城市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可以看到宏伟的金字塔、神庙以及复杂的城市规划,这些都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社会组织和技术水平。
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是古代城市的重要发祥地。
考古学家在这些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这些遗址中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城市雏形的聚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夏商周时期的城市逐渐形成,如二里头遗址、殷墟等,它们不仅有城墙、宫殿等建筑,还有完善的手工业和商业体系。
城市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上,还表现在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在古代,城市往往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政治方面,城市是统治者的居所和权力的象征,如古代中国的都城,其建筑布局和规划都严格遵循着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
经济方面,城市是商品交换和贸易的重要场所,市场、店铺、作坊等商业设施逐渐兴起。
文化方面,城市汇聚了众多文人墨客、学者工匠,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成果。
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脉络。
例如,在古罗马城市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发达的道路系统、公共浴场、竞技场等,这些设施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促进了商业和旅游业的繁荣。
在中国的唐宋时期,城市的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制度的限制,夜市、草市等新兴商业形式应运而生,城市的经济活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文物》杂志2010年第12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_张国硕
图一牛牧岗遗址位置示意图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牛牧岗遗址位于河南省民权县西部偏北23公里的双塔乡牛牧岗村北,北距陇海铁路约5公里;南距连霍高速公路约2公里,距民权吴岗遗址约15公里,距杞县鹿台岗遗址约22公里;西南距惠济河25公里(图一)。
遗址东西长100、南北宽120米,总面积约12000平方米。
遗址高出周围地面约1~2米,中部略高,四周呈慢坡状下降。
遗址西南部有一小土岗,高约1.5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郑州大学考古专业曾对杞县鹿台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丰富的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的文化遗存。
为进一步了解豫东西部地区的古代文化面貌,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7年10~12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会同商丘市文物局、民权县文化局等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牛牧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发现有仰韶、龙山、先商、早商、晚商、东周、西汉及唐宋明清时期的文化遗迹、遗物。
其中发现8座战国、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器物。
现将8座墓葬简报如下。
一战国墓葬(一)墓葬形制共6座(M1~M4、M6、M7),均未被盗扰,器物组合以壶、盒、鼎、罐等多见。
M1方向285°。
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斜壁,平底,四壁及墓底加工规整。
墓口略大于墓底,墓口长2.2、宽1.3米,墓底长2、宽1.1米,深0.8米。
墓内填有浅灰色与黄色相间的花土,土□河南民权牛牧岗遗址战国西汉墓葬发掘简报图二M1平、剖面图1.铜带钩图三M2平、剖面图1、4.陶盒2.陶鼎3.陶罐5.陶壶6.小陶壶7.陶杯图四M3平、剖面图1、5.玉2.陶立俑3.铜带钩4.铜环6.石圭图五M4平、剖面图1.陶罐2、3.陶壶4、5.陶盒6、7.陶鼎质较软,结构疏松。
单人侧身屈肢葬,头向西北,仅留棺痕,随葬铜带钩1件(图二)。
尸骨保存状况差,墓主性别、年龄不详。
M2方向200°。
长方形砖室墓,墓口未见用砖封盖,四壁用小砖错缝平砌,共16层,直至墓底。
从里耶秦简看“荆新地”的秦制化进程
第47卷第2期2021年3月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f J i a n g s uN o r m a lU n i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E d i t i o n )V o l .47,N o .2M a r .,2021[收稿日期]2021-01-10[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秦汉三国简牍经济史料汇编与研究 (项目编号:19Z D A 196)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 新出简牍与秦汉土地制度研究 (项目编号:19B Z S 023)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张梦晗,男,江苏徐州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讲师,历史学博士㊂1按: 荆新地 的称谓出自张家山汉简‘奏谳书㊃南郡卒史盖庐㊁挚田㊁叚(假)卒史瞗复攸等狱簿“载录的秦代案例文书(参看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释文修订本),文物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105页)㊂蔡万进先生指出,秦令中的 荆新地 应指秦灭楚后新占领的地区,是相对于 公元前278年越宛有郢 置南郡的楚地而言的 (参看蔡万进:‘秦 所取荆新地 与苍梧郡设置“,‘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㊂从里耶秦简看 荆新地 的秦制化进程张梦晗(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北京 102488) [关键词] 里耶秦简;秦制; 荆新地 ;迁陵;基层社会[摘 要] 秦灭楚后新占领的地区可统称为荆新地 ㊂由里耶秦简可知, 荆新地 的郡县设置与秦的军事占领几乎同步,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秦的准备充分,一方面或是出于尽快推行秦制的需要㊂秦对 荆新地 基层行政体系的改造堪称高效㊂洞庭郡迁陵县某乡南阳里民户不仅按照秦制重新编造户籍,而且还划分了什伍㊂南阳里㊁乃至迁陵县户籍最初编造完成的时间或在秦王政二十五年的八至九月,甚至更早㊂至迟到次年五月全县的年籍登记也陆续展开,南阳里户籍简内容的产生时间应不会再晚于此时,证明秦对 荆新地 基层社会的初步改造大约仅用了一年时间㊂根据里耶秦简记录的徒簿及见户等资料,可推测从秦确立对 荆新地 的统治到其基层社会的彻底秦制化,大致经过了三到五年的时间㊂[中图分类号] K 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170(2021)02-0086-13 自秦王政十七年(前230)开始,秦国在十年内吞并山东六国,完成了大一统的伟业㊂其中虽然楚国的反抗最为顽强持久,但在秦军的强大攻势下仍难逃灭国的命运㊂秦灭楚后新占领的地区可统称为 荆新地 1 ,本文旨在以里耶秦简等出土文献反映的情况为例,揭橥秦制在荆新地确立的大致过程,并对秦制开始有效运转的时间做出推测1 ㊂一、军事胜利与郡县设立为加强对新占领地区的统治,秦多有郡县之设㊂例如秦昭襄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 ;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2 ㊂这在灭楚的过程中依然有其突出体现,里耶秦简已明确证实秦在今湘西及周边广大地区,有洞庭郡㊁苍梧郡以及迁陵㊁酉阳㊁零阳等一批县的设置㊂洞庭㊁苍梧的立郡时间见于简8-755~8-758+8-759:卅四年六月甲午朔乙卯,洞庭守礼谓迁陵丞:丞言徒隶不田,奏曰:司空厌等当坐,皆有它罪,耐为司寇㊂有书,书壬手㊂令曰:吏仆㊁养㊁走㊁工㊁组织㊁守府门㊁削匠及它急事不可令田,六人予田徒四人㊂徒少及毋徒,薄(簿)移治虏御史,御史以均予㊂今迁陵廿五年为县,廿九年田廿六年尽廿八年当田,司空厌等失弗令田㊂弗令田即有徒而弗令田且徒少不傅于奏㊂及苍梧为郡九岁乃往岁田㊂厌失,当坐论,即如前书律令㊂七月甲子朔癸酉,洞庭叚(假)守绎追迁陵㊂歇手㊂㊃以沅阳印行事㊂歇手㊂3 因迁陵县设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且秦以郡统县,故其上级洞庭郡至迟亦应设于此年㊂又 苍梧为郡九岁 乃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六月,则苍梧设郡应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六月以前㊂查‘史记㊃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强起之,使将击荆㊂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㊂秦王游至郢㊁陈㊂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㊂二十四年,王翦㊁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㊂二十五年,大兴兵,使王贲将,攻燕辽东,得燕王喜㊂还攻代,虏代王嘉㊂王翦遂定荆江南地;降越君,置会稽郡㊂五月,天下大酺㊂4 可知秦尽有楚地亦在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㊂钟炜㊁晏昌贵先生认为,楚洞庭郡位于湘资沅澧下游,苍梧郡位于洞庭湖平原以南㊁湘资中上游地区5 ㊂考诸其毗邻岭南的地望,以及秦军 取陈以南至平舆 而 淮南 ,再至于 荆江南地 的进军路线,洞庭㊁苍梧78 1 2 3 4 5 按:相关研究成果虽多,但关注重点较分散,加之正文中多有引用,故此处不再胪列㊂(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五‘秦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13页㊂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7页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34页㊂钟炜㊁晏昌贵:‘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㊂地区应属二十五年秦军攻克的 荆江南地 的一部分 1 ,秦设洞庭㊁苍梧二郡或在 五月,天下大酺 之前 2 ㊂更确切地说,洞庭郡部分地区可能在秦王政二十五年二月即已入秦㊂里耶秦简8 -1450: 冗佐八岁上造阳陵西就曰駋,廿五年二月辛巳初视事上衍㊂ 3 此处的上衍便是洞庭郡属县㊂又简9-1125: 廿六年十月以来尽后九月往来书具此中㊂㊃廿五年二月㊁三月㊁六月㊁七月已事㊂尉吏曹㊂ 4 反映迁陵官署最早的公务记录始于二十五年(前222)二月,是知包括迁陵在内的洞庭郡部分地区入秦㊁设县的时间当不晚于此时㊂洞庭㊁苍梧郡县的设置与军事占领几乎同步,足见秦人行事的高效㊂又因户籍和赋税等核心制度有赖郡县制运转,且郡县主官皆由中央任免,凸显了郡县制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从军事占领向行政统治转变的关键㊂在实际操作层面,秦对楚国原先设置的郡县也予以了利用 5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以新设郡县改造当地行政体系的效率㊂然而,这并不代表秦帝国新设的郡县只是简单因袭原先的楚郡县㊂对比楚秦所设之洞庭㊁苍梧郡可知,历史早期或过渡时期政区划分多与军事㊁交通等因素有关,而 秦统一后所设郡却多与自然区划符合 6 ㊂故新设郡县须预先经过周密的计划考量,具体实施的困难不可低估㊂同时,楚国于郡县之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封君封邑㊂洞庭㊁苍梧郡所处的楚国江南地区,在战国中晚期便设有不少封君封邑 7 ㊂虽然绝大多数楚国封邑的规模比较小,尚不及一般的县 8 ,但在重新制定行政区划时,仍需计议如何归并旧邑的问题㊂88 12345678按:或认为秦王政十九年之前,包括里耶古城在内的 青阳以西 地区已归秦所有(陈絜:‘里耶 户籍简 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恐非是㊂睡虎地秦简‘编年记“载秦王政十九年 南郡备敬(警) (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说明,为 集中兵力先攻灭三晋,再挥戈南下完成统一计划 ,在楚国主动攻击南郡的情况下,秦国主要采取了守势(参看上海市重型机械制造公司工人历史研究小组:‘从云梦秦简<大事记>看秦统一六国和反复辟斗争“,‘文物“,1976年第7期;高敏:‘南郡守腾的经历及其发布<语书>的意义“,载高敏:‘云梦秦简初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7-39页)㊂按:岳麓秦简载 同罪其繇使而不敬,唯大啬夫得笞之如律㊂新地守时修其令,都吏分部乡邑间,不从令者论之㊂㊃十九 ,陈松长先生认为其中的 新地守 是秦统一六国期间的地方临时看守政府㊂ 新地守 的职权应与郡同级,但管辖范围则可能临时指定,或在秦征服楚地的过程中多有设置,岳麓秦简中多次出现的 州陵守 也许就是其例证㊂参看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中的郡名考略“,‘湖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㊂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29页㊂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2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65页㊂按:安作璋㊁熊铁基先生指出: 在四十八郡中,有一些是原六国置的, 特别是原楚境内许多郡县的设立是如此,完全由秦设立的郡县,如灭巴国㊁蜀国设立巴郡㊁蜀郡,这样的新郡并不多㊂ (参看安作璋㊁熊铁基:‘秦汉官制史稿“下册,齐鲁书社,1984年版,第4㊁5页)李海勇先生亦结合相关考古资料证明,自战国中期起楚国已于湖南地区设立了一批县邑,以加强统治(参看李海勇:‘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武汉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6-79页)㊂钟炜㊁晏昌贵:‘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江汉考古“,2008年第2期㊂参看何浩:‘论楚国封君制的发展与演变“,‘江汉论坛“,1991年第5期;李海勇:‘楚人对湖南的开发及其文化融合与演变“,第74-79页;郑威:‘楚国封君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第170-186页㊂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㊂尽管如此,秦设置洞庭㊁苍梧等郡县也只用了很短的时间㊂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准备充分,秦人在对外扩张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且于楚地也曾有过实践,如前揭南郡;二是为了尽快推行秦制, 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 ,是秦人对六国的观感㊂如何才能 诛乱除害,兴利致福 ,当然是 普施明法 1 ,奉行秦制,这也是一个更为紧要的问题㊂设置郡县所起的作用,就好比铸件前先要打造模具,模具成型得越快,越有利于秦制的 浇铸㊂二、基层行政体系的改造随着新郡县的设立,楚国原先的县以下的基层行政体系,势必要被改造为秦制下的乡里㊂包山楚简的年代约为楚怀王时期,从中所见的楚国基层行政体系可分为城㊁乡两个系统:地方中心城市的基层组织是里,楚都范围内则是规模与里相当的州,二者没有统属关系;乡野的基层组织是邑,分布于城市四周,部分邑上设有路㊁敔㊁2 ㊂至于楚国里之上有没有乡,以目前出土的楚简看来,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色名目的行政单位改造为统一且明确的乡里,是个不小的难题㊂而且乡里一旦固定下来,又涉及户籍的编造与什伍的编制 3 ,这些工作必定十分细碎和烦琐㊂然而透过里耶秦简却可看到,秦对荆新地基层行政体系的改造较为高效,短期内即初步实现了秦制化㊂‘里耶发掘报告“公布了24枚内容为户籍登记的木简,其中包括了整简10枚,例如:K 27: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蛮强第二栏:妻曰嗛第三栏:子小上造Ѳ第四栏:子小女子驼第五栏:臣曰聚伍长98 1 2 3 以上分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49㊁245页㊂参看陈伟:‘包山楚简初探“,第67-101页;陈絜:‘再论包山楚简 州 的性质与归属“,载‘ 纪念郑天挺先生诞辰110周年暨中国古代社会高层论坛 会议论文“,2009年9月,第34~53页;王准:‘包山楚简所见楚邑新探“,‘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㊂按:楚简有 玉府之典 某瘽之典 陈豫之典 (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上册,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349页)㊂ 典 者, 登记名簿的簿册 (彭浩:‘包山楚简反映的楚国法律和司法制度“,载‘包山楚墓“上册,第549页)㊂楚国的户籍制度亦关涉登记对象的居址㊁族氏㊁私名以及户口迁徙等方面(参看‘包山楚简初探“,第128-129页;鲁鑫:‘包山楚简州㊁里问题研究缀述“,‘中原文物“,2008年第2期),然则毕竟是在楚制框架之下㊂由于战乱使人口处于流动的不稳定状态,加之楚国户籍可能只登记男性(参看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因此,在重新编造户籍的过程中,楚地的旧户籍档案即使是可资利用之处也比较有限㊂K43:第一栏:南阳户人荆不更大Ѳ弟不更庆第二栏:妻曰嬽庆妻规第三栏:子小上造视子小上造Ѳ 1南阳,洞庭郡迁陵县某乡里名 2 ;荆,秦人对楚的称呼 3 ;不更,秦爵第四级㊂ 荆不更 ,当是秦占领荆新地之初的特殊产物㊂爵位前标注 荆 ,是为区别秦人和旧楚国居民,里耶简9-1205亦载 Ѳ二人,其一秦,一人荆,皆卒Ѳ 4 ㊂这应是一种临时性措施,当时可能因为楚国新灭,局势未稳,故特别标注 荆 以分辨和控制楚人㊂ 不更 小上造 也不太可能是整理者说的楚爵,理解为秦所赐爵位似乎更为允当 5 ㊂邢义田先生指出: 秦占领楚地后,户籍中登记的爵只可能是秦爵㊂ 为标示他们原为楚人,在爵前加一 荆 字而已㊂ 6里耶一号井出土的户籍简第一栏中有 南里户人大女子分 南里户人官大夫布 南09 123456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第203㊁203-204页㊂按:关于南阳,‘里耶发掘报告“称: 南阳 在此处可能是里名,也可能是郡名,联系到 荆 字, 南阳 表示郡名的可能性似乎更大㊂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里耶发掘报告“,第208页)㊂然而多数学者认为 南阳 应为里名㊂参看邢义田:‘龙山里耶秦迁陵县城遗址出土某乡南阳里户籍简试探“,武汉大学简帛网h t t p://w w w.b s m.o r g.c n/s h o w_a r t i c l e.p h p?i d=744,2007年11月3日;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 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陈絜:‘里耶 户籍简 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黎明钊:‘里耶秦简:户籍档案的讨论“,‘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㊂按:里耶秦简8-461载有秦统一后诸多名号的更替,其中包括 曰曰荆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第156页)㊂游逸飞先生认为 五午 从五㊁午,与 楚 皆属鱼部韵,故可通假㊂简文意为:故称 楚 ,今称 荆 ㊂为避秦庄襄王讳,秦改称楚为荆,此处的记录系该变更在故楚地的推广普及(参看游逸飞:‘里耶秦简8-455号木方选释“,载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简帛“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页㊂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2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276页㊂参看张荣强:‘湖南里耶所出 秦代迁陵县南阳里户版 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刘敏:‘秦汉时期的 赐民爵 及 小爵 “,‘史学月刊“,2009年第11期;王子今:‘试说里耶户籍简所见 小上造 小女子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出土文献“第1辑,中西书局,2010年版,第231页㊂邢义田:‘从出土资料看秦汉聚落形态和乡里行政“,邢义田:‘治国安邦:法制㊁行政与军事“,中华书局, 2011年版,第303页㊂按:南阳里男子普遍受爵,一方面或是秦笼络人心之举,但具体来说,学者存在不同看法㊂于振波㊁朱锦程先生认为,新黔首通过特殊形式的赐爵所获的爵位,与故秦人爵位同样享有相应的司法特权(参看于振波㊁朱锦程:‘出土文献所见秦 新黔首 爵位问题“,‘湖南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㊂袁延胜先生则主张,尽管里耶户籍简中的 荆不更 荆(大)夫 爵位,应是秦政府赐予旧楚之人的爵位,但其性质类似于汉代的民爵㊂在权益的获得方面,与依靠军功得来的军功爵不可同日而语,或者根本就不享受秦爵者的待遇(参看袁延胜:‘里耶秦代 户版 研究“,载袁延胜:‘秦汉简牍户籍资料研究“,第17-20页)㊂秦在荆新地的统治确立伊始,局势动荡不宁,统治者既想安抚楚人,又要征用楚人, 赐爵 大抵就是这种微妙心态的体现㊂里户人士五赘 1 的记载,其内容及书写格式与简K 27第一栏大致相同,只是在这些简中已看不到 荆 字㊂晏昌贵先生推测南阳里后来被秦一分为二,一为贰春乡的 南里 ,一为启陵乡的 阳里 2 ㊂这就更加证明,第一栏标注有 荆 字的户籍简,反映的应是秦占领荆新地之初的户口情况㊂此外,从南阳里户籍简的著录格式来看,张荣强先生将其架构总结为:第一栏大男,第二栏大女,第三栏小男,第四栏小女,第五栏为伍长㊁毋室及奴婢之类的备注项目3 ㊂这与里耶一号井户籍简的统计项目及分栏原则也较吻合,即同样按照大男㊁大女㊁小男㊁小女的顺序统计家庭人口,例如:简9-1530:Ѳ伍长㊂大女二人㊂小男一人㊂小女一人㊂四人㊂简9-2299:南里户人官夫大夫布㊂Ѳ口数六人㊂Ѳ大男子一人㊂Ѳ大女子一人㊂Ѳ小男子三人㊂Ѳ4 尽管就家庭结构而言,户籍简中存在K 43和K 2/23这样的成年兄弟同居的联合家庭,与秦法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5 的规定略有差距,但需要说明的是,相19 1 2 3 4 5 以上分见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页;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2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65页;张春龙:‘里耶秦简中户籍和人口管理记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㊁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㊁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里耶古城㊃秦简与秦文化研究中国里耶古城㊃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页㊂晏昌贵:‘里耶简牍所见秦迁陵县乡里研究“,载晏昌贵:‘秦简牍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31页㊂按:晏昌贵先生认为,秦将南阳里分化为二里,使之分属于不同的乡,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控㊂从现有资料来看,对阳里的记载最早是在秦始皇二十九年,这似乎说明,虽然南阳里确实有可能被一分为二,但其时间不会太早㊂张荣强:‘ 小 大 之间 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㊂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2卷,第323㊁465页㊂另可参看张春龙:‘里耶秦简中户籍和人口管理记录“,载‘里耶古城㊃秦简与秦文化研究 中国里耶古城㊃秦简与秦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192-193页㊂‘史记“卷68‘商君列传“,第2230页㊂比占据多数的核心家庭 1 ,联合家庭并非主流, 或仅仅是一种暂时性的过渡形态 2 ㊂故此,除 荆 字显示出楚地特征外,简文中虽然包含了某些阶段性特征,但无碍其秦制属性的体现㊂除了简K27,简K1/25/50㊁K42/46第五栏亦载有 伍长 的注记,表明南阳里的民户在重新编造户籍的同时划分了什伍㊂据‘史记㊃秦始皇本纪“,秦人 为户籍相伍 3 始于献公十年(前375),商鞅变法进一步规定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4 ㊂睡虎地秦简多有关于什伍连坐的律文,如 百姓不当老,至老时不用请㊂敢为酢(诈)伪者,赀二甲;典㊁老弗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皆(迁)之 5 ㊂楚国是否也有相应的控制基层社会的手段?‘鹖冠子㊃王鈇“: 五家为伍,伍为之长;十伍为里,里置有司;四里为扁,扁为之长;十扁为乡,乡置师㊂ 6 不过尚无明确的考古资料为证,有学者甚至提出 楚国编户民本无编伍之制 7 ㊂但无论怎样,可以肯定的是,秦制㊁楚制本来就有差异,而像秦这样森严的什伍连坐制度推行到哪里都是不易的㊂再看南阳里户籍的编制时间㊂张荣强先生指出: 战国的秦岁首正月,地方上计在十月㊂ 8 这就意味着各种计簿资料须在九月底汇总㊂正如睡虎地秦简‘司空律“规定:官作居赀赎责(债)而远其计所官者,尽八月各以其作日及衣数告其计所官,毋过九月而觱(毕)到其官;官相紤(近)者,尽九月而告其计所官,计之其作年㊂ 9户籍编造与之同理,里耶秦简8-731:Ѳ八月ѲѲѲѲ春乡户计㊂Ѳ29 123456789按:黎明钊先生认为,南阳里户籍简除残泐及漫漶太甚者以外,其余15户包括联合家庭2例:K43㊁K2/23;主干家庭3例:K13/48㊁K30/45㊁K42/46;核心家庭10例:K27㊁K1/25/50㊁K28/29㊁K17㊁K4㊁K33㊁K31/37㊁K8/9/ 11/47㊁K5㊁K26(参看黎明钊:‘里耶秦简:户籍档案的探讨“,‘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㊂又张荣强先生提出,简K13/48和简K42/26中的 母 实际应释作 毋 ,同简K28/29中的 毋室 情况类似㊂依此,则南阳里户籍简中的主干家庭可能只有一例,而核心家庭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㊂参看张荣强:‘ 小 大 之间 战国至西晋课役身分的演进“,‘历史研究“,2017年第2期㊂陈絜:‘里耶 户籍简 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㊂按:进一步而言,联合家庭的存在不排除只是因为秦编制户籍的要求迫切,故而保持现状,这也可从侧面佐证南阳里户籍简的登记是在秦人占领迁陵之初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89页㊂‘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2230页㊂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87页㊂黄怀信:‘鹖冠子汇校集注“卷中‘王鈇“,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8~179页㊂陈絜:‘里耶 户籍简 与战国末期的基层社会“,‘历史研究“,2009年第5期㊂张荣强:‘汉唐籍账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96页㊂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第51页㊂Ѳ以邮行,不求报,敢言之㊂Ѳ 1 (贰)春乡以八月某日完成户籍编造,向迁陵县户曹上报,可证㊂已知洞庭㊁苍梧郡及辖县应置于秦王政二十五年 五月,天下大酺 以前,则南阳里,或者说整个迁陵县户籍最初编造完成的时间,可能就在其年八到九月,即当年度的十月上计前 2 ㊂考虑到秦刚刚占领荆新地的特殊背景,从强化控制的角度出发,则这一时间可能会更早㊂南阳里户籍简体现的秦制属性及其存在的阶段性特征,让我们倾向于判断,该简内容应是秦在迁陵设县后的早期户籍登记㊂又简16-9a :ʌ廿ɔ六年五月辛巳朔庚子,启陵乡敢言之㊂都乡守嘉言:渚里不Ѳ劾等十七户徙都乡,皆不移年籍㊂令曰:移言㊂㊃今问之劾等徙Ѳ书,告都乡曰启陵乡未有枼(牒),毋以智(知)劾等初产至今年数㊂Ѳʌ皆自占ɔ,谒令都乡具问劾等年数,敢言之㊂3 启陵乡渚里劾等十七户迁徙至都乡,相关吏员却未将其年籍档案一并移往㊂都乡于是要求启陵乡查问劾等人的出生日期和年龄,以便登记㊂按‘史记㊃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十六年(前231) 初令男子书年 4 ,虽不知启陵乡为何无有这些徙户的年籍档案,然此处对于年籍登记的详细要求,表明年籍实为办理户口迁徙手续的必要部分㊂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㊃户律“:恒以八月令乡部啬夫㊁吏㊁令史相襍案户籍,副臧(藏)其廷㊂有移徙者,辄移户及年籍爵细徙所,并封㊂留弗移,移不并封,及实不徙数盈十日,皆罚金四两;数在所正㊁典弗告,与同罪㊂乡部啬夫㊁吏主及案户者弗得,罚金各一两㊂5 可知,汉初办理人口迁徙时需一并出具 户及年籍爵细 ㊂这里的 年籍爵细 即里耶秦简的 年籍 ㊂前引简16-9a 中,迁入地都乡的吏员只索要年籍却不及户籍,暗示了户籍已经随徙户移交都乡的事实㊂说明启陵乡㊁都乡各户皆已编著在籍,同时说明至迟到迁陵县设置的第二年五月,亦即秦始皇二十六年,都乡已编制年籍,全县的年籍登记也39 1 2 3 4 5 陈伟:‘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1页㊂按:简8-439+8-519+8-537记: 廿五年九月己丑,将奔命校长周爰书:敦长买㊁什长嘉皆告曰:徒士五(伍)右里缭可,行到零阳庑溪桥亡,不智(知)ѲѲѲ㊂缭可年可廿五岁,长可六尺八寸,赤色,多发,未产须,衣络袍一㊁络单胡衣一㊁操具弩二㊁丝弦四㊁矢二百㊁巨剑一㊁米一石Ѳ㊂ (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1卷,第149页)其中 右里 若属迁陵县某乡,则以 廿五年九月己丑 而有 右里士伍缭可 ,可知我们的推测大体不误㊂惟 右里 不见于其它简牍记载,加之‘里耶秦简[壹]“将 右里 释作 各Ѳ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里耶秦简[壹]“,文物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其义涵不明,故此处谨将这条材料志之以为参考㊂里耶秦简博物馆㊁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心:‘里耶秦简博物馆藏秦简“,中西书局,2016年版,第208页㊂‘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232页㊂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释文修订本),第54页㊂。
秦朝的历史遗迹秦始皇陵和城墙的保护与修复
秦朝的历史遗迹秦始皇陵和城墙的保护与修复秦始皇陵和城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古代建筑遗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至今仍然留下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历史遗迹。
然而,这些遗迹的保护与修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任务,需要综合考虑历史、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
一、秦始皇陵的保护与修复秦始皇陵是秦始皇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规模宏大,历史悠久。
保护和修复秦始皇陵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保护秦始皇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了安全保卫,设置了视频监控和警卫系统,严格限制游客进入陵区,并加强了对陵墓周边的环保工作。
其次,进行科学研究和保护修复。
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陵墓进行严密监测,防止地面下沉和土壤松动。
此外,注重对陵墓内部文物的保护。
通过严格的传承和申遗措施,确保秦始皇陵能够得到全面有效地保护和修复。
二、秦始皇陵的历史意义秦始皇陵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其作为一个陵墓的界限,它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权力和统一。
秦始皇作为始皇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建墓之举不仅体现了秦始皇的权势和气势,也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帝王礼仪的体现,对后来帝王陵墓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秦始皇陵的修复挑战秦始皇陵作为一项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修复工作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挑战,同时也面临一系列的困难。
首先,陵墓内部的文物修复需要考虑到文物保存与修复的平衡。
同时,修复工作还要尽量保持其原貌和历史面貌,避免对其产生不可逆的破坏。
此外,修复工作还需要遵循严格的伦理规范和考古学原则,确保修复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四、秦始皇陵修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秦始皇陵的修复工作需要依托于现代科技的支持和帮助。
现代科技可以提供更先进的工具和技术,用于对陵墓进行高精度的检测和监控。
例如,无人机技术可以用于对陵墓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的监控和巡视,地面传感器可以用于对地下结构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保护陵墓的安全和完整性。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课件(1_10课)
济
发
商业活跃
展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私有制逐渐确立
新兴地主
(公田,又叫井田制,分封制存在的基础)
阶级崛起
分封制瓦解
经济变化
政治变化 思想变化
延揽人才 思想繁荣
兼并战争 变法图强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第二单元:重要考点讲解
齐桓公之时……南夷北狄,交伐中国。
——《淮南子》
随武子(晋国大夫)曰:“……(楚国)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 从、礼顺,若之何敌之?”
重要史实 史学方法
第一单元:时空定位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最早栽培 农作物
河姆渡人 半坡居民
炎帝黄帝
夏朝建立
距今约 170万
年
距今约 距今约 70-20 3万年 万年
距今约 1万年
距今约 距今约 五六千 7000年 6000年 年前
约公元 前2070
年
旧石器时代
生产工具:打制石器 从事采集渔猎 会用火 群居生活 出现了骨器
第二单元:重要考点讲解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及启示:
成功原因: ①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变法符合国情 ③商鞅作为改革家个人品质(不畏强权、公正无私)和措施得力
启示: ①改革要有创新精神,立足现实,突破陈规 ②改革要坚持真理,不畏艰难,敢于和守旧势力作斗争 ③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
第二单元:重要考点讲解
中国历史第一册期中考试 复习(1~10课)
第一单元: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元谋人、蓝田人、郧县人、北京人等旧石器时代的 人类及其文化遗存,知道中国境内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
通过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 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考古学揭示的古亚述都城的建筑与规划
考古学揭示的古亚述都城的建筑与规划古代亚述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境内,其首都马尔图是一座庞大而复杂的城市。
通过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我们对古亚述都城的建筑和规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探讨考古学在揭示古亚述都城的建筑和规划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分析其中的重要发现。
一、城墙和城门古亚述都城的城墙是其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考古学家们通过挖掘和发掘,发现了城墙的遗迹。
城墙由巨大的砖块和石头建成,有时还加以加固。
由于城墙的庞大和坚固,使古亚述都城成为一座不可轻易攻破的城市。
城墙上有数个城门,这些城门是古亚述都城的重要出入口。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这些城门的遗址,并且通过对其结构和形态的研究揭示了古亚述都城的规划。
城门通常由巨大的门楼、城门洞和防御设施组成,如城壕和护城河等。
二、宫殿和神庙在古亚述都城中,宫殿是权力的象征。
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我们了解到古亚述都城内有多个宫殿的遗址。
这些宫殿由巨大的砖墙和柱廊构成,内部布局精细,设有大厅、庭院、房间和花园等。
古亚述都城还拥有众多神庙,供奉各种神明。
考古学家在遗址中发现了这些神庙的基址和石柱,揭示了古亚述人对宗教的重视和崇拜。
三、官方建筑和市场除了宫殿和神庙,古亚述都城还拥有许多官方建筑和市场。
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许多政府机构的遗址,包括议会大厦、行政办公楼等。
这些建筑反映了古亚述人民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市场是古亚述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商业和交流的中心。
考古学家们通过发掘古亚述都城的市场遗址,发现了许多商业建筑、街道和货币交易的证据,揭示了古亚述人民的商业活动和经济繁荣。
四、街道和排水系统古亚述都城拥有复杂而精心规划的街道系统。
考古学家们在挖掘过程中发现了这些街道的遗迹,揭示了古亚述都城的布局和交通规划。
街道宽阔平坦,铺设有石块或砖石,使人们可以方便地在城市内行走和交通。
古亚述都城的排水系统也非常先进。
通过考古学的发现,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拥有排水渠、下水道和水井等设施,目的是为了确保城市的卫生和水源供应。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论东周楚国的军事防御体系
张国硕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东周楚国构建有稳固的军事防御体系.此防御体系建立在"守在四境"军事防御思想的基础上,以北方防御为重点,注重都城城址优越军事防御环境的择定和多种、多重自然和人工防御设施的组合配置.防御设施包括外围军事据点、长城、山脉、关隘、河流、军事重镇和别都、城垣、护城河、高台地等.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张国硕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河南,郑州,45005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
【相关文献】
1.论东周楚国的法治经验及其当代启示 [J], 陈如毅
2.浅析东周楚国玉器龙元素的特征 [J], 王喆;熊兆飞;
3.浅析东周楚国玉器龙元素的特征 [J], 王喆;熊兆飞
4.高句丽山城军事防御体系及其军事防御策略 [J], 刘向东;
5.安徽东周楚国青铜器金相学初步研究 [J], 杨娟;张钟云;吴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北亚城市考古揭示城市演进史
东北亚城市考古揭示城市演进史2012年10月26日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春海郝欣历史上的东北亚地区,曾是多个民族融合演进的舞台,积累了丰厚多样的文明成果。
近年来,这一区域受到的关注日益增加。
10月19—23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的东北亚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韩国、日本和蒙古等国的学者参加研讨。
城市考古成考古学重要课题近年来,城市考古已成为中国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郑同修认为,城市考古学的基础是城址考古,但不能止步于城址考古。
郑同修介绍了对位于山东省章丘市的东平陵城遗址的城市考古经验,东平陵城是今济南市的前身,考古工作者通过将航拍片、各时期地图等汇集起来,结合文献与考古调查、发掘,从而全面研究其沿革、变迁。
隋唐时期,中原北方以及南方部分地区流行非常规整的封闭式城市,其渊源何在引人关注。
有学者向上追溯至东魏北齐邺南城、北魏洛阳城、曹魏邺北城等,另有学者认为是受游牧民族影响的产物。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韦正认为,这种形式的城市是中国古代社会和城市发展的自然结果,而非受到游牧民族影响在北朝晚期突然兴起的事物。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外形规整的城址已经出现。
文献材料和考古发现共同表明,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外形较为规整、封闭的城圈与同样特点的里相套叠,可能已是城市的显著外在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春秋时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各政权和豪强势力对人口的控制更趋严厉,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聚落形态都日趋严防自闭,隋唐极为规整、封闭的城市正是在此基础上循序演进的。
唐宋之际,古代城市制度发生了一次大变革,但是对于这一转变的考古学调查和研究工作长期不足,学术界对于宋代城市尤其是宋代地方城市的规划和布局缺乏深入认识。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杭侃等学者遴选了河北省平乡县、山西省太原市、陕西省淳化县等18处宋代北方地区的新建城址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对遗址保存较好、文献记录较为清楚的11座城址进行复原,将这些城址按照街道类型分为三种:十字街类型、丁字街类型和一条主街类型。
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模式
张国超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10(029)003
【摘要】中原楚文化遗产是楚人在中原地区进行历史活动的产物.作为一种边缘性文化,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较少得到学术界的关注,缺乏整体和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中原楚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旨在有针对性地探讨保护和开发模式.
【总页数】7页(P73-79)
【作者】张国超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4
【相关文献】
1.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开发模式——对大连旅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开发模式的思考 [J], 王欣;薛丽华;
2.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新思考 [J], 邓明艳
3.培养创新人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向——兼评《荆楚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J], 周雨城;
4.培养创新人才: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向——兼评《荆楚文化遗产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J], 周雨城
5.中小城市20世纪遗产保护开发模式浅议——以岳阳市巴陵西路以南老城区20世纪遗产为例 [J], 余虹;唐国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前文明的遗迹
史前文明的遗迹
王杰民
【期刊名称】《时代风采》
【年(卷),期】1997(000)002
【摘要】听完"鲸鱼的歌声",你可能会思索,人类文明依赖科技进步,那么在我们的人类文明史之前,还有没有过文明的高度发展又归于彻底毁灭的经历呢,历史总是留下一些不解之谜,请看——
【总页数】1页(P54-54)
【作者】王杰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6
【相关文献】
1.神秘的史前超文明遗迹 [J], 张元国
2.神秘的史前超文明遗迹 [J], 张元国
3.黄河流域史前建筑遗迹考述 [J], 崔松林
4.史前城址在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兼论文明要素与文明形成的标准问题 [J], 钱耀鹏
5.黄河长江上游史前文明互动研究的新进展——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记略 [J], 陈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古学史视域下先秦城市防御文化探索的心路历程——以张国硕先生对先秦城市防御问题的研究为例史筑夫(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 济南市 250100)摘 要:先秦时期城市的防御文化是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张国硕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末关注先秦城市防御问题起,致力于此问题的研究。
在过去20多年里,他先后提出了防御、防御体系、防御文化、防御模式等术语,是中国先秦城市考古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他个人的实践,为中国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规范的研究范式与路径,并带动了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进展。
关键词:先秦城市 防御文化 考古学史 张国硕Abstract:City defense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he archaeological study of pre-Qin cities. Since 1980's professor Zhang Guoshuo has focused on city defense culture of pre_Qin. And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he first used the terminology defense, defense system, defense culture and defense model. Zhang's studies are important for they provide a paradigm for the study of city defense sulture of pre-Qin.Keywords:pre-Qin cities; defense culture; history of archaeology; Zhang Guoshuo先秦时期城市的相关问题是先秦考古学者、先秦史学者、历史地理学者乃至古建筑学者集中探讨的重要领域,城市防御状况又是其中重难点交织的所在。
近20余年来,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的张国硕先生坚定于此重难点课题的攻坚,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硕果,也使得先秦城市尤其是中原地区先秦城市的防御面貌逐渐清晰地展现于世人面前。
笔者不揣冒昧,以张先生的研究为个案,期对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的探索历程作以阶段性梳理。
不当之处,恳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对先秦时期城市遗址的梳理与考证经由考古发现的先秦时期城址为数不少,文献记载的先秦城市数量尤巨。
这些城市遗址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先秦城市防御状况研究的重要资料。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对先秦城市遗址的梳理与确定,是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欲求先秦城市防御的状况,必须先确定考古工作中哪些遗址属于先秦城址。
一般认为,先秦时期的城址可以分为史前城址、夏商西周城址、东周城址等三大发展阶段。
张国硕先生对这些城市遗址的梳理、考证与确定大致也是按照这三大阶段逐渐进行的。
20世纪90年代,张先生对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而逐渐增多的史前城址进行了阶段性的梳理。
据他统计,截至1996年8月,中国大陆地区已发现史前城址近50座,其中黄河中下游地区18座,长江中游地区5座,四川盆地4座,内蒙古地区18座,长江下游地区2座[1]。
这一统计数据基本涵盖了当时已经发现的全部史前城址,需要注意的是,张先生已经认识到,史前城址的确定,不能以城墙为唯一证据,所以他十分认同车广锦先生倡导的江苏昆山赵陵山、武进寺墩为史前城址[2]的观点,认为这两座城址内部建筑物规格较高,外部以河道代替用作防御的城墙。
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多,张先生在21世纪初对已发现的史前城址进行了重新统计,据他的考证,其时史前城址数量已逾70座。
其中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省境内10座、山东省境内17座,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二省境内9座,四川成都平原地区6座,晋陕地区2座,内蒙古地区23座以上,江浙地区4座[3]。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张先生将连云港藤花落城址计入江浙地区城址之列。
近年来史前城址的发现又有所增加,张先生新近统计的史前城址数量如下:中原地区24座,其中河南14座,山东9座,山西1座;海岱地区13座,其中山东11座,安徽1座,江苏1座;长江上游地区6座;中游地区16座;下游地区4座;北方地区至少26座,其中内蒙古23座,陕西北部2座,山西北部1座[4]。
与史前城址的甄别与统计相似,对于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址,张先生的统计也是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而不断更新。
21世纪初,张先生梳理的夏商城址达23座,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流域。
夏代城址计8座,河南、山东两省各4座;商代城址15座,其中河南6座,陕西2座,山西2座,江西2座,湖北1座,江苏1座,四川1座。
此外还有内蒙古东南部已勘察出的100多座石城址,英金河、阴河流域发现的43座石城址[5]。
近年来张先生更新了这个数据:中原地区夏商西周时期的城址至少有29座,其中夏代7座,商代10座,西周12座;海岱地区夏商城址3座,西周4座;长江流域属于夏代的城垣材料1处,商代城址5座,其中上游四川1座,中游湖北1座、江苏1座、江西2座;长江流域西周城址4座,其中江西2座,湖南1座,湖北1座;北方地区夏商西周城址较多,除却英金河、阴河、内蒙古东南部的100多座石城址外,还有陕西境内的李家崖城址1座[6]。
东周时期,伴随着周王室的式微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步入了新的高潮期[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东周时期的都城遗址基本都已被发现,而且大多经过调查、勘探和发掘。
与之相较,东周时期的普通城市遗址工作还有待加强。
张先生在研究中没有明确统计已发现或者被发掘的东周时期城址数量,但基本上将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和能代表当时营建方向与最高水平的重要地方城址都涵盖到了研究样本中。
综上不难发现,张先生对先秦城市遗址数量的统计是随着考古发现的增加而不断更新的,这样就增加了研究结论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此外,张先生对先秦城址尤其是史前城址的定义颇具代表性。
唯有给城市设定标准,方能在研究中甄别哪些遗址属于城市遗址,进而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他肯定了城墙对于判断城址的重要作用,但又并未将城墙的有无作为判定城市与否的唯一标准,在他看来,有些没有城垣的大型聚落遗址,如果挖有壕沟等大型防御设施,建造有大型宫殿或宗庙建筑,设置有王陵区,出土各类精美的遗物,具有较高的规格和等级,也应纳入城市之列[8],这样就保证了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不至于将可能的城市遗址因墙垣的未发现或不存在而忽略掉。
在他的研究中,将昆山赵陵山、武进寺墩这种不被公认的环水聚落作为龙山时代的城市正是对这种理念的实践。
二、对先秦时期部分城市防御问题研究的尝试在厘定了先秦城市的数量后,张先生开始了对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尝试,始于对先秦城市防御问题的关注,经历了对单个城址防御状况的关注、对早期城市防御设施的分析、对早期城市选址的考察、对军事防御制度的阐释几个阶段。
(一)对单个城址防御状况的关注张先生对先秦城市的防御体系研究,最早是从单个城市防御状况的分析入手的。
20世纪80年代末,张先生开始注意到先秦城市的防御问题,他的最早尝试始于殷墟。
当时距离这座晚商王都的首次发掘已经有60年之久,但考古工作者一直没有找到城墙存在的证据。
国外学界主张小屯殷墟非商都说者就此大做文章,如日本学人宫崎市定就认为商都殷墟地望另有所指[9],国内也有学者开始了对殷墟作为晚商都城的质疑[10]。
在这种背景下,张先生提出殷墟宫城的防卫圈是由1959年发现于小屯西的南北向壕沟、1986年发现的东西向壕沟与宫庙区北、东二侧的洹水相连构成的,并认为这座商都从建设伊始就没有筑造城墙[11]。
(二)对早期城市防御设施的分析有了殷墟防御问题探索的经验,张先生在接下来的研究中注意到了中国古代早期城市的防御设施问题,并在国内较早提出了“早期城市”的概念,从概念上讲,早期城市是城市的初创或萌芽阶段,从时间上看,则包括了史前和夏商时期。
他根据当时国内已经发现的龙山与夏商时代诸城,将龙山城址防御设施归纳为城墙、城门及门卫房、护城壕、台地等,并据此认为,龙山时代城市具有防御设施种类少、城墙夯筑技术落后、城垣规模不大、防御设施简陋、防水功能薄弱等特点;将夏商城市防御设施总结为城墙、郭城、拱卫城、城门、马道与大道、护城河、壕沟、天然屏障等,并提出夏商城市防御特点如下:防御设施种类多、城墙夯筑技术提高、防御设施规模增大、军事防御能力加强、防水功能提高。
在此基础上,他分析了造成龙山、夏商城市防御特点的原因,诸如日渐发展的生产力、政治军事生活、人口、社会、经济等[12]。
由于城墙是古代城市防御中最根本、最重要的设施,张先生的《我国早期城市的防御设施研究》(下文简称《设施》)一文对城墙问题泼墨良多。
在梳理了早期城市的城墙建筑方法后,他将龙山时期城市分为三个类型:城子崖型,城墙由基槽和墙体两部分组成;平粮台型,无基槽,或在地面直接堆筑墙体,或在地面版筑的墙基上堆筑墙体;老虎山型,石砌城墙。
至于夏商时期的城墙,则分为两种类型:偃师商城型,沿袭城子崖型城墙筑造技术,有主干墙而无护城坡;郑州商城型,墙体由主干墙和护城坡两部分组成[13]。
与其他学者的研究路径不同,张先生不但专文研究先秦城市的防御设施,而且在城市自身人工设施之外,注意到了城市之外的天然屏障。
他将城外的天然屏障分为大范围的自然防御和小范围的自然防御两部分,其中大范围的自然防御主要指利用大河、高山作为城市周围的防御屏障,小范围的自然屏障则是以河流充当城墙或壕沟,作为城市防御的组成部分[14]。
可以说,对早期城市防御设施的研究为先生日后研究城市防御体系、防御文化奠定了基础,这篇《设施》文开考古学者关注早期城市防御设施探究的先例,揭开了张先生关于城市防御文化研究的序幕。
先生这篇文章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在国内较早明确提出了“早期城市”的概念;第二,在国内较早归纳了史前夏商时期城市遗址的防御设施及特点;第三,分析了这些城址防御设施及防御特点形成的原因。
(三)对早期城市选址问题的考察如果说,1992年那篇《设施》文正式揭开了先生关于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研究的序幕,那么四年后他发表的《试论我国早期城市的选址问题》[15]则为防御体系研究提供了最基本的支撑。
因为古代聚落、城市的防御,人工设施是后建的,是可以改变的,但地理位置则是一旦选定就难以改迁的。
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地理位置对于防御起着最基础性的作用。
在这篇文章里,先生通过对史前城址的分析,归纳了史前城市的选址原则:第一,选择高台或高岗之地;第二,选择紧邻自然水源之地;第三,选择周围有从事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块盆地之地;第四,选择河流、湖泊沿岸或距离河、湖岸边不远的地方[16]。
这三条原则,可以说都与城市的防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