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寻找了260年的宝藏
中国历史上的文物珍宝 探寻宝藏的故事与价值
中国历史上的文物珍宝探寻宝藏的故事与价值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物珍宝不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历史上,人们为了寻找和保护这些宝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险故事。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文物珍宝,揭示探寻宝藏的故事以及它们所蕴含的价值。
一、探寻宝藏的故事1. 秦始皇兵马俑的发现与考古秦始皇兵马俑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陶俑,它们的发现和考古工作堪称中国考古史上的壮举。
1974年,农民在陕西省秦岭地区发现了一座兵马俑坑,随后被证实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
考古学家们随后展开了漫长而艰苦的发掘工作,从中发掘出大量的兵马俑、马车和武器装备,为人们揭开了秦代军事制度和军事思想的神秘面纱。
2. 敦煌莫高窟的发现与研究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千百年来,这些洞窟内雕刻的佛像、壁画、经卷等珍贵文物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和艺术家的关注。
20世纪初,探险家斯坦纳史坦及其小组发现了藏经洞,开始对敦煌莫高窟进行了系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如今,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研究,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二、文物珍宝的价值1. 历史价值文物珍宝作为历史的见证,承载着过往时代的人类智慧和创造力。
它们可以为后人提供宝贵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研究文物珍宝,我们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深入了解我们的祖先。
2. 文化价值文物珍宝是中华民族丰富多样文化的体现,它们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无论是青铜器、陶瓷器、绘画、书法还是音乐、舞蹈等,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保护和弘扬这些文物珍宝,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
3. 艺术价值文物珍宝不仅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还是艺术研究的重要对象。
无论是雕刻、绘画、铜器还是丝绸、玉器等,都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造诣和智慧。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清朝历史(一)清朝历史未解之谜有很多,就连为什么要把国号从金改成清也是十分不解,在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中,有五个是最有名的,今天小编就把这五个最出名的清朝历史未解之谜详细的向大家介绍。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1:清东陵选址之迷清东陵是清朝入关之后第一个帝王陵墓群,关于它的选址有很多说法,有的说它紧邻皇家猎场,方便皇帝来往。
还有的说,因为这里风水好、有灵气,吸引了真龙天子,更有意思的一种说法是说清东陵是明朝皇帝让出来的。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据清史稿中记载清东陵是清朝顺治皇帝偶然选中的地方,可是历史真相却是清东陵所在的昌瑞山不仅顺治皇帝来过,明成祖朱棣也来过,不过朱棣看过以后竟然拂袖而去另选他地。
这就有了明朝一让陵寝之说,一让之后还有二让呢,到了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选定陵寝的时候,又看重了昌瑞山这块风水宝地,但没过多久,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占领了北京,崇祯吊死在了煤山上,这又是一让。
不过在清朝的史料中,却从不提及这段历史,而是讲述了一个清朝皇帝选址清东陵一个颇为传奇的故事。
传说在顺治皇帝死后,康熙修建地宫的时候,风水术士选中的吉穴正是当年扳指滚落之处。
顺治皇帝死后,康熙皇帝便根据父亲的遗愿在昌瑞山建了顺治皇帝的陵寝——孝陵,此后康熙、乾隆、咸丰、同治皇帝都在此修建陵寝,清东陵也就成了清朝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帝王陵墓群。
清朝历史未解之谜2:三个皇帝无子嗣大清王朝统治了中国近300年的时光,然而到了最后三位皇帝时却出现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奇怪的事情!有三位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居然都“绝后”!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这就是清朝历史未解之谜之一。
大清朝爱新觉罗皇族在大清末路的最后几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皇帝们都妻妾成群为何连个孩子也生不出来呢?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让爱新觉罗皇族绝后呢?因为皇帝无子是当时清廷的忌讳,相关的史书医术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不过后人推断可能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婚配制度产生的影响。
【配套课时练】2019-2020学年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10《中华民国的创建》课时练习题 (11)
2019年秋部编本八年级上册历史配套练习题《中华民国的创建》课时练习题一、选择题1.(2018·内蒙古初二期中)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退位的皇帝是A.道光帝B.咸丰帝C.光绪帝D.宣统帝2.(2019·广西中考模拟)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A.建立了同盟会B.创立了兴中会C.领导了强学会D.创立了中华民国3.(2019·河南中考模拟)《临时约法》还规定了参议院、大总统、国务员、法院的职权,实行“三权分立”、“代议政治”以及对内对外政策的原则。
这说明辛亥革命①彻底推翻了封建势力②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意志③受到美国政治体制的影响④促进社会生活的变迁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2019·北京初二期末)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是()A.《资政新篇》B.“明定国是”诏书C.《革命军》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2019·山东中考模拟)伟大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一生为改造我国耗尽毕生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孙中山的主要贡献是①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②建立了中华民国③领导了五四爱国运动④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①②D.①②③6.(2018·山东初三期末)民主与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
下列哪部法律文件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共同纲领》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7.(2018·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三中学初二期末)孙中山在哪一城市宣誓就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A.武昌B.北京C.南京D.重庆二、简答题8.(2018·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第二初级中学初二期中)下图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
揭秘乾隆墓被盗之谜 乾隆墓消失的四大宝物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乾隆墓被盗之谜乾隆墓消失的四大宝物是什
么
导语: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其在位六十年,且当了四年太上皇,在这期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
纵观中国历史,大清的乾隆皇帝应该是最大的古董玩家及收藏家了,其在位六十年,且当了四年太上皇,在这期间广收名画古帖、珍异古玩、各种玉玺等,甚至死了之后也将这些奇珍异宝当做陪葬;然而在1928年7月2日,东陵大盗军阀孙殿英以演习为名连挖掘慈禧及乾隆两座陵墓,还将陪葬珍宝洗劫一空!
一、玉玺“八徴耄念之宝”
“玺”这个字变得尊贵是在秦朝。
秦以前,不管官印、私印,都可以用上这个大名。
秦统一六国后,规定只有皇帝的印才能叫“玺”,臣民的只能叫“印”。
乾隆帝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独冠帝王之首,是他爷爷康熙的15倍,是他父亲雍正的11倍。
乾隆的一方方玺印是他为自己漫长人生路上树立的里程碑,也是他心情的晴雨表。
他打了胜仗要制玺纪念;抄录诗作要用玺点缀;70岁刻“古稀天子”及与之配套使用的“犹日孜孜”,80岁刻“八徴耄念之宝”及与之相配的“自强不息”,都体现出不服老的劲头。
嘉庆二年(1797年),已经当了太上皇的乾隆,用的一方玺措辞极其直白,上面赫然写着“归政仍训政”,明摆着讲,虽然儿子当皇帝,但大事还得老子说了算。
乾隆在位时,刻的第一方皇帝玺印,内容就是“乾隆御览之宝”。
乾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清朝“存在”了多少年:是267年还是276年?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存在”了多少年:是267年还是276年?
导语:今年(2011年)我国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也出现了“新清史”的学术热潮。
这使得清史再次引起学界的广
今年(2011年)我国将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一段时期以来国际上,尤其是美国也出现了“新清史”的学术热潮。
这使得清史再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
“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杜牧《赤壁》)我们在回顾清末民初这段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却发现了一个很有基础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清朝在中国历史上到底“存在”多少年?这个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应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
第一种说法:267年(1644-1911)。
1.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中说:“明朝诸帝统治了276年,他们的继承者满清的皇帝统治了267年。
这是个有趣的巧合。
”(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67页)
2.罗素的《中国问题》中说“到1644年,明朝为满族人所灭,清朝建立,采用汉人的风俗。
1911年,清朝被革命推翻。
”(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20页)推算出267年。
第二种说法:268年(1644-1912)。
3.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中说:“(1912年)2月12日,宣统皇帝溥仪下诏退位,历时268年的清朝,至此正式结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4.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说:“大清帝国占据中国历史舞台268年,为自秦以降整个中国皇朝历史的八分之一。
”(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8页)
生活常识分享。
珍藏版 清代皇帝《宝薮》
珍藏版清代皇帝《宝薮》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是一个勇于改革、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09~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第一个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雍亲王宝”“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
斋堂玺有:“朗吟阁”“御赐朗吟阁宝”“圆明园”“煮字亭”“五福堂”“竹梅烟舍”“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
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收”等。
当时雍正帝还是一个皇子,赐邸圆明园,并未过多参与政事,名号和斋堂玺多与圆明园有关,记事吉言玺多记述他在圆明园内的活动。
第二个时期宝玺有:“雍正亲贤之宝”“雍正尊亲之宝”“亲贤爱民”“敬天尊祖”“雍正敕命之宝”“雍正御笔之宝”“雍正御览之宝”、“雍正宸翰”、“朝乾夕惕”、“雍正之宝为君难”“兢兢业业”“花押”“时中”“喜起”“诚求”“嘉乐”“宝贤”“协和”“静观”“诚和”“松掘”“用中”“中于民”“勤政殿”“四宜堂”“养心殿”“崇实致”“懋勤殿”“勤政亲贤”“正大光明”“天清地宁”“九州清晏”“万方安和”“四方宁静”“精一执中”“主善为师”、“诚和万民”等。
雍正喜欢和常用的宝玺和经常出入的宫殿的宫名玺往往镌刻多方,如:“和硕雍亲王宝”5方、“御赐朗吟阁宝”10方、“亲贤爱民”5方、“雍正宸翰”4方、“敬天尊祖”4方、“朝乾夕惕”6方、“为君难”5方等。
【清朝皇帝的故事】雍正皇帝的故事(4)
雍正皇帝的故事(4)以上这些观点听起来尽管像一个武侠故事一样动听,但是其可信度究竟如何还有待考证。
但无论是第一种观点还是第三种观点,几乎都是建立在吕四娘利用她飞檐走壁的武功基础上的,尽管形不同但实则是一种观点,按清朝惯例,皇宫戒备森严,皇帝外出时侍从护卫前呼后拥,警戒非常,即便吕四娘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在毫发无损并且皇宫内外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顺利取下雍正的人头。
第二种观点看起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实则也有疑点,因为按照大清王朝以往的惯例,晚上侍寝的妃嫔一般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程序,吕四娘在侍寝之时能够刺杀并一举削取雍正之头,可能性很小。
既然以上这三种观点都不可靠,那么雍正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呢?史料中对雍正皇帝死因的记载很少,只在《东华录》卷三十二中有寥寥数语: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皇帝在圆明园患急症突然去世,至于具体的原因,《东华录》也没有记载。
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当时雍正皇帝死之后,统治阶级对其死因进行了严密的封锁,除了参与其中的少数几个权臣之外,外界很难知道雍正皇帝的真正死因,这也是史书上为何对雍正皇帝暴卒后尸体无头很少甚至没有记载的重要原因。
自雍正皇帝暴卒,留给世人一具无头尸体之时起,无论史学家还是民间对于其死因的推测就没有停止过。
可以说,雍正皇帝死去了300多年,民间关于他暴卒尸体无头的传说故事,也流传了300多年。
要揭开这个千古之谜,还有待打开泰陵地宫,对雍正遗骨进行DNA检验,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雍正皇帝的死因很快便会水落石出。
揭秘清嘉庆帝神武门遇刺始末清代入关后260余年,自顺治至宣统共十位皇帝,其中有两位皇帝曾经遇到刺客,那就是雍正和嘉庆。
雍正皇帝遇刺之说,实属市井传闻,无从查考。
而嘉庆皇帝遇刺之事,则有档案为证,确有其案。
清嘉庆八年(1803年)年闰二月二十日,嘉庆帝从圆明园起驾返回紫禁城皇宫。
按照惯例,嘉庆帝带领朝中重臣、御前侍卫自圆明园上马车驾,入神武门后换乘御轿进宫。
中国 寻宝 典故
中国寻宝典故
中国有许多关于寻宝的典故,这些故事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可能是十大宝藏传说,包括元大都宝藏、明朝崇祯宝藏、秦始皇宝藏、清朝皇帝宝藏、太平天国圣库宝藏、张献忠宝藏等。
这些宝藏传说长久以来在民间流传,历朝历代都有寻宝传说。
其中,张献忠宝藏的发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个宝藏据说是在四川岷江彭山段被发现的,让人们重新审视了流传已久的中国宝藏传说。
这一发现也证实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引发了更多的寻宝者追寻中国其他宝藏的风潮。
除了历史上的真实宝藏传说,还有许多虚构的寻宝故事,如《金银图》系列小说中的《崇祯宝藏》《天国密令》《大清龙脉》等。
这些小说以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资料记载的宝藏为母题,创作了推理悬疑寻宝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寓言性质的寻宝故事,如关于李明的传说。
在这个故事中,李明因为聪明、勇敢而被选中去挑战神龙,寻找宝藏。
他经过重重考验,最终获得了智慧和知识的宝藏,成为了一个受人尊敬的学者。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宝藏不仅仅是金银财宝,更是智慧和知识。
总之,中国的寻宝典故丰富多彩,既有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也有虚构的文学作品和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不仅让人们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激发了人们的探险精神和求知欲。
1。
历史趣谈末代皇帝溥仪到底从故宫中偷走了多少宝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末代皇帝溥仪到底从故宫中偷走了多少宝贝导语:从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可以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即宣统十四年的七月十三日。
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从后来清室善后委员会发现的“赏溥杰单”可以看出,这种盗宝活动开始于1922年,即宣统十四年的七月十三日。
先是一些宋元善本,后来就是历代名画,总数是册页68 件,字画1285 件。
其中仅十一月初八一天就赏出26 件之多。
1924 年11 月5日,一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
退位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那是2000年来封建帝王们历代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
纵观中国的历史,王朝的更迭常常会伴随着大量文物的散佚和毁坏,如梁元帝萧绎在皇城被攻破前就曾烧毁了所有收藏。
而每一个王朝的承平时期,来自各地的文物精华又会集中到宫廷。
这是文物的宿命。
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家的收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文物存放于紫禁城以及皇帝的各个行宫当中。
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
当年清宫的收藏到底有多少,具体存放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无人能说得清楚。
目前能看到的清廷编纂的几本收藏书录大多只限于对书画方面的记载,而且远远不是全部。
1924 年11 月5日,溥仪被驱逐出紫禁城,一个月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对内廷文物进行了清点,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的文物中瓷器最多,大都存于宁寿宫、皇极殿和斋宫;其次是书画,以钟粹宫最多;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关于宝藏的神话故事
中国关于宝藏的神话故事宝藏,向来是人们心潮澎湃、无法抵挡的诱惑。
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还是在各个文化传说中,宝藏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然不乏与宝藏相关的神话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令人神往的传说中,探寻那些扣人心弦的宝藏之谜。
故事一:放屁山的宝藏在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座山被寻宝者们称之为“放屁山”。
相传古时候,当地一家财主收敛利息,尔虞我诈,图谋掠夺他人财富。
财主心狠手辣,不甘寻常手段,便设了一个精巧的机关。
他将山顶建成一个庞大的石头屎壳,外表与山状极其相似。
巡逻的山神察觉到财主的图谋,决定露出马脚。
于是,山神不为人们所见,财主得知后便众目睽睽之下大肆炫耀着自己将要发现的财富。
当财主恍然大悟,打开石壳准备收获之时,巨大的屁声响彻山谷。
财主吓得魂飞魄散,不分东南西北,甚至摔落山下摔得昏迷不醒。
财主的巨额财富随即化为乌有,惟独留下一个教训:财富并不是人生的全部,无论聚敛多少,最终都会化为浮云。
故事二:秦始皇的宝藏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皇帝。
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
秦始皇的功业闻名天下,但他却担心来世无人知晓。
于是他决定建造一座永垂不朽的陵墓,内葬众多宝藏以展现其无上的威严和权势。
秦始皇陵迄今尚未完全开放,只有部分陪葬坑被发掘。
然而,这些部分发掘的陪葬坑就已使人大开眼界。
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兵马俑,据考古学家推测,这些兵马俑就是为了在来世保卫秦始皇而制作的。
不仅如此,在秦始皇陵的发掘过程中,还有大量珍贵的文物出土,如:金銮殿、宫廷建筑殿宇的木构件、匾额、金银器等。
秦始皇的宝藏之谜仍悬而未解,也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今,人们仍在探索秦始皇陵的秘密,期待着能够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故事三:董氏宝藏在浙江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神奇的故事流传已久。
相传很早以前,附近的一片桂花林里曾经藏有一位姓董的江湖英雄的宝藏。
董家以祖传的独门绝技闻名,人称“董爷爷”。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33_中华民国的创建》2020年同步练习卷(1)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3.3 中华民国的创建》2020年同步练习卷(1)一、选择题1.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
”站在今天南京总统府旧址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A.《青年杂志》的创办B.中华民国的建立C.七七事变的爆发D.中共“一大”的召开2. “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
”材料评论的人物是()A.李鸿章B.孙中山C.康有为D.毛泽东3. 1935 年红军攻克遵义娄山关,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为纪念这一胜利,毛泽东于当年创作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这一年是()A.民国二十二年B.民国二十三年C.民国二十四年D.民国二十五年4. 在1912年,美国学者百森评论中国某一事件时说:“中国目前的局势正以一种系统、科学的方式向前发展,出现了一种带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
”这里的“政治模式”特指()A.君主立宪制B.联邦制C.中华人民共和国D.中华民国5. 1912年1月6日,《时报》发表了一幅名为《元宵庆贺灯》的漫画,其中一个灯笼上写着“总统万岁、共和万岁”。
这是为了庆祝()A.同盟会成立B.武昌起义成功C.中华民国建立D.新文化运动开始6. “庚子(1900年)和辛丑(1901年)之交,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它意味着旧式的民族反抗和斗争难以改变中国的命运,民主革命的涛声已经隐约可闻。
”下列选项中能够印证“民主革命的涛声”的是()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太平天国运动7.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
“民国六年”是指()A.1915年B.1916年C.1917年D.1918年8. 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A.黄花岗起义失败了B.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1912年中华民国创立D.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9.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安徽前线军情告急,粮饷皆缺,急电中央救援。
故宫博物院的传说故事
故宫博物院的传说故事故宫博物院,位于中国北京市中心的紫禁城内,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故宫中流传着许多传说故事,为这座宫殿增添了神秘和魅力。
其中之一,是关于忠诚的“乾隆一御八宝钮”传说。
乾隆皇帝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统治了康乾盛世长达六十年之久。
据说,在故宫博物院内的乾隆宝座上,有一枚精美的金钮。
这枚钮上镶嵌着八颗珍贵的宝石,在乾隆皇帝逝世后,这八颗宝石神秘消失了。
人们纷纷猜测宝石的去向,但没有真实的线索。
另一个传说是关于“谁动了我的砚台”的故事。
故宫博物院内有一间厅堂,名为文华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仪式的地方。
相传,一天皇帝走进文华殿准备处理日常政务,却发现他的砚台不见了。
皇帝非常生气,要求宫内的宦官找出是谁拿走了砚台。
经过一番调查,最后发现是一只聪明的猫偷偷藏了砚台。
皇帝得知后不禁大笑,因为他没有想到连一只猫都能调皮地隐藏砚台。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故宫博物院内神秘的“幽灵散步者”。
传说凌晨三点钟的时候,人们可以借着月光看到故宫中一位宫女悠然散步的身影。
据说这位宫女在生前受到了冤屈,因此她的灵魂依旧在故宫中游荡。
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这个传说,但仍然有人在深夜前往故宫,试图一窥这个神秘的幽灵。
故宫博物院的传说故事丰富多彩,它们代表着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故事不仅增添了故宫的神秘气息,也让人们对这座宫殿更加着迷。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个角落都散发着古老而庄重的魅力。
无论是传说故事还是实际的历史,它们都让故宫成为吸引世界目光的瑰丽宫殿。
清宫珍宝末帝御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溥仪御用金银珠宝器物
清宫珍宝末帝御用-沈阳故宫博物院院溥仪御用金银珠宝器物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于1925年被逐出北京紫禁城之前,曾由其胞弟溥杰等家人将宫内珍藏的大量历代字画、金银珠宝等珍贵藏品携出官外。
这批珍贵的宫中宝物此后即脱离清官原藏的状态,变成溥仪的个人财产。
在此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溥仪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京津两地和东北政治舞台上先后扮演了大清逊位皇帝、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前苏联红军重要战俘和中国政府头等战犯等特殊角色,而他随身携带的这批国宝,则随着他的升降起伏而历经辗转与磨难,其所携带的大批珍贵字画或是因故变卖,或是在战火兵燹中惨遭毁损,最后只有近500件珍贵的金银珠宝藏品因体量较小便于携带,在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之后,被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最终成为沈阳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重要文物。
清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清朝末帝爱新觉罗·溥仪曾经收藏和御用的金银珠宝藏品,无论是其历史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弥足珍贵与独一无二的,仅仅从这批藏品的市场价值和经济价值来看,它也是价值连城的珍稀国宝。
本文从基本史实出发,依据沈阳故宫博物院现藏的溥仪御用金银珠宝藏品,对这部分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及藏品情况作综合介绍,让文博界同仁及研究者有机会了解与认识这部分国宝,并借此公布这批珍宝,知诸世人。
一、末代珍宝的辗转之路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清王朝统治宣告结束,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宣布退位并暂住于北京紫禁城“内朝”后宫内,包括三大殿在内的“外朝”则归于北京故宫古物陈列所,以开办博物馆。
此后十余年的时间内,京畿地区动荡飘摇的政局,特别是各路军阀对皇宫财产的垂涎三尺,让逐渐成人的逊位皇帝溥仪感到忧虑。
于是,在1924年他被冯玉祥领导的军队正式逐出紫禁城之前,他利用胞弟溥杰和其他家人、族人人宫学习、探视等机会,以赏赐等方式将清宫原藏的历代名人书法、字画及金银器、珠宝首饰等贵重之物大量携出宫外,成为脱离北京故宫皇家财产之外的个人财富。
神奇的玉壶——精选推荐
神奇的玉壶查竺蔓'神奇的t-壶.林华玉袁世凯做皇帝后,心情一直不好.他违背当年宣誓效忠的共和制,成了革命党声讨的对象.反袁势力此起彼伏,大有星火燎原之势.袁世凯整日寝食不安,得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御医几番诊治,收效甚微.一天,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弟溥博求见.袁世凯与他有过交情,就召他晋见.溥博手中拿着一个黄布包,里边不知是什么物件.他一见袁世凯,就行起了三跪九叩大礼,口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见昔日皇族对自己这么谦卑,袁世凯心里就像三伏天吃了冰块一样舒坦.袁世凯问:"这是什么宝贝?"溥博说:"此乃一玉壶,此壶的神奇之处在于,常年饮用此壶的茶水,能滋阴壮阳,令人神清气爽,延年益寺."袁世凯一听, 半信半疑,说:"果真有此奇效?" 溥博说:"如果没有疗效,可以砍我的脑袋."袁世凯见他说得这么肯定,就信了.袁世凯得此物件,每天都拿它泡茶饮用,自觉精神日益好转,身体日渐结实,伺候起那些妻妾来也生龙活虎.这天,袁世凯正在后花园凉亭内喝茶,谋臣杨度前来求见. 进来后,杨度说:"明公好心情呀!"袁世凯忙说:"皙子(杨度的字)快坐,与我一起品茶!"杨度正要说些什么,看见袁鳢\√1,世凯面前的壶,便小心翼翼地拿起,仔细端详,说:"这玉壶是谁送给明公的?"袁世凯说了壶的来历.杨度的脸忽然胀得通红:"这壶,这壶……"袁世凯说:"皙子认识这壶?莫非,这人献的是假货?"杨度说:"这玉壶倒不是假货,但是用途却……"袁世凯见他吞吞吐吐,着急地说:"你我虽是君臣,却情同手足,你但讲无妨."杨度听他这么说,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清时,和坤是乾隆皇帝的宠臣,太子颐琰却一直不喜欢他. 后来,颐琰做了皇帝,这就是嘉庆帝.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捕捉和坤,并派亲信吴熊光查抄他的家产.一个月后,吴熊光前来复命,当朝呈上登记着和坤所有家产的清单.嘉庆当众打开清单, 越看越心惊:没想到和坤竟能搜刮这么多民脂民膏,自己身为一国之君,其中许多珍宝也是闻所未闻.为了以儆效尤,嘉庆特地办了一个和坤查抄物品的展览,亲自带着群臣前去观看.众人为众多的奇珍异宝惊叹不已,其中有一把玉壶很是惹眼.嘉庆不知它是做什么用的,就拿给群臣看. 群臣纷纷猜测,这个说玉壶是盛酒的酒器,那个说玉壶是放香料用的,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观赏完,嘉庆命人将这些赃物收进国库,却将那把玉壶带进宫里细细把玩.这天,嘉庆正在欣赏玉壶,吴熊光疾步前来,说他已经找到认得玉壶的人.嘉庆大喜,赶紧吩咐大臣们上朝.不一会儿,君臣齐聚,只见吴熊光带上来一个中年汉子.嘉庆问:"你是何人, 怎会认得这件玉壶?"那汉子自称唐三,是和坤家的下人,这玉壶他每天都会见到,因此熟知用途.嘉庆忙道:"快说,这玉壶到底是何宝物?"唐三说出玉壶的用途之后,嘉庆和一班文武都大跌眼镜.原来,唐三在和坤府上是专门看茅厕的,这玉壶不过是和坤夜里内急时用的一个尿壶而已.杨度讲完,袁世凯脸色大变.他说:"依你的意思,这玉壶就是当年和坤用的尿壶?"杨度点了点头,说:"当年我在光绪皇帝身边助他维新时,无意间见过这把壶,绝对不会记错."袁世凯气急败坏,一把将那把玉壶摔了个粉碎,大叫道:"匹夫安敢欺我哉!"命令侍卫去把溥博捉来.一会儿工夫,侍卫们回来,说溥博一家不见踪影,只是在他家客厅的桌子上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袁氏慰亭(袁世凯的字),背叛共和,堪称民贼,万众可诛,送壶一只,喝我便溺.后来,袁世凯经过一番调查,才知道溥博竟然是同盟会成员,与孙中山私交甚好.此时,反袁大军已经逼近京城,原先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外国列强见势不妙,也纷纷改口,反对袁世凯.袁世凯处于四面楚歌中,再加上这一气,就病倒了,很快一命呜呼.(摘自《故事王中王))2011年第7期图/彭长征)。
古代著名寻宝故事
古代著名寻宝故事
古代有许多著名的寻宝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鬼吹灯》系列:这部作品以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和道教法术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胡
八一、王胖子和Shirley杨三人寻找千年古墓的冒险故事。
2.《藏地密码》:这部作品以西藏历史、文化和传说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卓木强巴寻找
传说中的香巴拉密藏的故事。
3.《天眼》:这部作品以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吴小四寻找传说中的天
眼宝藏的故事。
4.《盗墓笔记》:这部作品以中国古代盗墓文化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吴邪寻找七星鲁王
宫宝藏的冒险故事。
5.《金银岛》:这部作品是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所著,讲述了一群人在寻找
传说中的金银岛宝藏的冒险故事。
6.《海底两万里》:这部作品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所著,讲述了主人公阿龙纳斯在海
底寻找神秘宝藏的故事。
这些寻宝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信息。
清朝皇帝寻找了260年的宝藏(张献忠藏宝)
清朝皇帝寻找了260年的宝藏(张献忠藏宝)古人在临近大难或是死亡的时候,常常会秘密埋藏一笔巨大的宝藏,为日后东山再起做准备。
如今,这类未被发现的宝藏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最著名的莫过于五年一度的《世界年鉴》于2002年3月公布的一个清单:拿破仑的莫斯科宝藏,印加帝国黄金宝藏,法国路易十六黄金,南美玛雅“圣井”宝藏,欧洲“圣殿骑士团”宝藏,日本赤城黄金山宝藏,菲律宾山下奉文藏金,亚历山大宝藏,所罗门王宝藏,埃及法老王宝藏......其中,中国的宝藏独占五席,分别是西夏王陵藏宝,楼兰王宝藏,大顺皇帝李自成宝藏,大西皇帝张献忠宝藏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藏宝。
这里面藏宝最丰、寻找人数最多、耗费人类最大的就是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宝藏,据《世界年鉴》估算,这笔财富的价值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为了得到这笔宝藏,外国传教士、袁世凯、二战时美国的梅乐斯上将、日本侵略者都曾兴师动众,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前来寻宝。
但是,若论花费时间和毅力,他们都算不上张献忠宝藏最忠诚的粉丝。
那么最忠诚的粉丝是谁呢?答案是清朝皇帝。
自打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开始,一直到光绪,清朝政府从没有放弃过对宝藏的追求,坚持不懈260年,真可谓虔诚至极。
那么大西皇帝张献忠的这笔巨额财富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他的革命历程说起。
张献忠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延安,祖祖辈辈都是国家的义务兵。
小的时候,张献忠跟着父亲在大街上卖过枣,长大后当过边防兵、人民警察(衙役)。
然而,他本人在政府里一直混的不怎么样,有次因为杀人还差点丢了脑袋。
恰好,此时北方很多地方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陕西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张献忠决定弃“明”投暗,于1630年(崇祯三年)在米脂地区高举造反大旗,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去。
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绰号——“八大王”,咋一看还以为他在家里排行老八呢。
当时的起义军没有固定作战地盘,转战山西、河南、甘肃等地。
经过明朝政府多年的围剿,幸存下来的起义军逐渐分成两支,率部活动于长江流域的张献忠和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李自成。
神奇的木鱼石——山东省昌乐县开发木鱼石纪实
。
.
毕都乡地 处 沂蒙 山 区 北部边缘 木 鱼 石 富集 地 带就 位于 乡东南部黄
山古火 山 地 带
,
么 宝 器 ? 产 于 何 地 ? 我去请 父 皇遣
在山岭
“
、
沟底都有
.
使寻来 还 你 刘墉说 此 系 祖传珍 品 木 鱼 石 据说 产 于泰 山南北 … …
,
的 石 头便是木 鱼 石 据 《 本草 纲 目 》 记载 性甘平无毒 带下
3
— —
走 出 吉林 省 长 春 市 南大 门 即是 幸 福 乡 光明村
, 。 。
公
不 多 收钱
,
按 她 的 话说
, ,
,
人 家 织件
. ,
边 半 村 农 . 天
明 家 光 村 记 活 散 生 妇 女 农
里
,
村妇 联主
,
毛 衣不容 易
.
任杨淑范说 光 明村 发 展变化 妇女擎起 了半 边 天
A 3 . 0 刚 出头 的 刘 景 华
夏季 多雨 地 面 上木 鱼 石 的 空 腔 里 注满 了 水 秋 天 水变 得 更加清撤 在 山上 干 活 的 人 口 渴
, , ,
,
端 起 来喝 些解渴保证 不 生病 毕都 乡 的 人 们 习 惯 地 称 它 为 天 然
“
了
,
,
李翘 楚 王 松 山
魂石 粮
一
、 ,
水壶
人
,
”
。发 现 这 里 时石 头 就是 鱼 石 的’,
谁家 的 小孩腹 瓜 不 用 用铁锅 沙锅将木 鱼 石 粉末
、 , . 、
,
,
神奇的木鱼
和氏璧还在中国吗
和氏璧还在中国吗引言和氏璧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珍贵性的文物,很多人对它的去向感兴趣。
本文将探讨和氏璧是否还在中国,并介绍一些与和氏璧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和氏璧的起源与价值和氏璧是中国古代的一件珍贵玉器,被认为是中国玉璧中最大、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件。
它的名字来源于传说中的和氏璧,庄子曾有“月中之璧”的形容,堪称一绝。
和氏璧是由原石雕琢而成,整体呈半圆形,有圆洞,重达260公斤,直径约55厘米,厚度约30厘米。
其表面龙纹铜缰中心嵌有玉圆板,长30厘米,宽5.7厘米,厚0.8厘米。
和氏璧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视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
和氏璧的历史和氏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据考古学家推测,应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制作完成。
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和氏璧一直被尊视为千古绝世的珍宝。
它曾作为贡品进献给中央王朝,被收藏于紫禁城中的乾隆御宝馆并列入珍禽珍兽册。
但在近代,由于历经战乱和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和氏璧的去向一度成为谜团。
让我们接下来看看,和氏璧是否还在中国。
和氏璧的去向外流和失散据史书记载,清朝晚期的1860年,英法联军曾犯中国,纵火烧毁了紫禁城,这也导致了和氏璧的失踪。
另外,中国历史上多次战乱和政治动荡也使得文物流失成为常态,和氏璧也不例外。
根据相关研究和文物专家的考证,一些文物流失记录中提到了和氏璧的去向,但具体下落尚不明确。
有人认为和氏璧可能离开了中国,流失到了国外。
现藏地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和氏璧最有可能的现藏地是位于北京市的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中国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一座古代宫殿建筑群,自1925年以来开放作为博物院供人参观。
根据故宫博物院记录,和氏璧现藏于乾隆御宝馆。
乾隆御宝馆是故宫博物院中的一个重要展厅,展示了乾隆皇帝收藏的文物珍宝。
由于故宫博物院严格保护文物,所以和氏璧尚未公开展出。
但是无法得知故宫博物院是否实际上保有和氏璧,因为和氏璧最后一次出现的确切记录是在1860年,这之后的去向至今没有明确的证据。
溥仪盗宝
溥仪盗宝20世纪20年代,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从万余件精品中精挑细选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这批书画从此踏上颠沛流离之路,从北京至天津再随溥仪到长春,最后竟戏剧性地成为伪满洲国皇宫的藏品。
1945年8月,伪满政权瓦解,这批书画为溥仪所挟逃,后为我军截获,几经周折,由于特殊的地缘位置以及历史渊源,东北博物馆----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肩负起搜集抢救清宫散佚书画的历史使命,因此便有了今天的《皇宫珍藏----清宫散佚书画名品》。
盗宝出宫辛亥革命以后,逊位皇帝溥仪居宫11年中大肆窃取宫中财物。
1922年7月13日,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陪其读书之机,从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书下手,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运出紫禁城。
至1922年12月12日,总共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
这是国民政府“清室善后委员会”根据1925年7月31日发现的“赏溥杰单”和“收到单”统计的数字。
经过不断地“赏赐”,清宫原藏书画卷子已基本被洗劫一空,册子所剩者亦极为有限。
卖宝求生溥杰兄弟从宫中运出的书画、古籍和珠宝,均携到了溥仪之父载沣的醇王府中。
随后,他们便将宫中宝物装为七八十口大箱,通过铁路运抵在天津英租界事先买好的洋房中。
溥仪被逐出宫后,先回到醇王府,不久即躲进了日本驻华公使馆。
1925年2月23日,在日本警察的护送下,溥仪偷偷潜到天津,在日租界原张彪的私宅张园安顿下来。
伪满浩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长春制造了“满洲国”伪政权。
溥仪充任伪满洲国傀儡皇帝后,负责监管伪皇帝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将暂存在天津的国宝偷运到了长春伪皇宫。
其中古籍和书画部分,整箱置于伪宫东院的图书楼楼下东间,在这座时称“小白楼”中,沉寂了13年。
1945年8月10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宣布伪满洲国迁往通化,紊乱中,溥仪择选晋、唐、宋、元法书名画精要及少量明清时精品百余卷、册携逃,唐周昉《簪花仕女图》(现藏辽宁省博物馆)、五代黄筌《写生珍禽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临韦偃牧放图》和赵伯驹《江山秋色图》(原藏辽宁博物馆后调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存至今)等多卷剧迹,均裹在其中。
初一记叙文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
辛亥革命博物馆游记清朝末期,国力渐渐衰弱,让许多国家都虎视眈眈。
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的军舰在黄海大东沟展开激烈的海战,清军的“超勇号”,“定远号,”“致远号”三个军舰与日本“吉野号”周旋搏斗,但由于清政府国力衰弱军舰没有日本的军舰先进,都被日本的“吉野号”击沉,管带邓世昌及其他船员全部殉国。
清政府迫不得已,在1895年4月17日派李鸿章等人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军舰被别人击沉,土地被别人掠夺,但这时的清政府还不懂得奋起抵抗,而是分起党派自己维护自己的利益,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
那时清朝的统治者不是皇帝光绪,而是太后慈禧,光绪提倡戊戌变法,是革新派,慈禧太后是守旧派,光绪皇帝手上没有实权,一切都听慈禧太后的。
慈禧太后将光绪皇上幽禁,还将谭嗣等主张戊戌变法的戊戌六君子杀掉。
历时103天的戊戌变法失败。
就在这时候,我看到了一个人,是可以带领中国人可以奋起反抗的人,这个人就是伟大的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建中国革命团体——兴中会。
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1895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
策划了“广州起义”,该会还在横滨,台湾,旧金山等地成立分会。
在华侨中逐渐扩大组织。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成为同盟会纲领。
革命党人发动反清起义,各界人士为争取生存环境和尊严也与清政府展开斗争。
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湖北革命党人占领武昌,取得在共和旗帜下中国城市的第一次胜利。
11日,中华民国政府鄂军政府成立,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发布文告宣告“共和”,号召各省响应推翻清王朝。
11日,12日汉阳,汉口相继光复。
为了保卫胜利果实10月19日至11月21日,民军与清军在汉口殊死搏斗,民军以万人之躯,血战40天,显示了民军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为各省响应武昌起义争取了时间。
1912年1月1日,南京政府成立,孙中山为总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皇帝寻找了260年的宝藏
梦雨碟发表于2009-2-18 20:33
古人在临近大难或是死亡的时候,常常会秘密埋藏一笔巨大的宝藏,为日后东山再起做准备。
如今,这类未被发现的宝藏遍布世界各地,其中最最著名的莫过于五年一度的《世界年鉴》于2002年3月公布的一个清单:拿破仑的莫斯科宝藏,印加帝国黄金宝藏,法国路易十六黄金,南美玛雅“圣井”宝藏,欧洲“圣殿骑士团”宝藏,日本赤城黄金山宝藏,菲律宾山下奉文藏金,亚历山大宝藏,所罗门王宝藏,埃及法老王宝藏......其中,中国的宝祖国万岁占五席,分别是西夏王陵藏宝,楼兰王宝藏,大顺皇帝李自成宝藏,大西皇帝张献忠宝藏和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藏宝。
这里面藏宝最丰、寻找人数最多、耗费人类最大的就是大西皇帝张献忠的宝藏,据《世界年鉴》估算,这笔财富的价值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
为了得到这笔宝藏,外国传教士、袁世凯、二战时美国的梅乐斯上将、日本侵略者都曾兴师动众,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前来寻宝。
但是,若论花费时间和毅力,他们都算不上张献忠宝藏最忠诚的粉丝。
那么最忠诚的粉丝是谁呢?答案是清朝皇帝。
自打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开始,一直到光绪,清朝政府从没有放弃过对宝藏的追求,坚持不懈260年,真可谓虔诚至极。
那么大西皇帝张献忠的这笔巨额财富是怎么来的呢?这得从他的革命历程说起。
张献忠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延安,祖祖辈辈都是国家的义务兵。
小的时候,张献忠跟着父亲在大街上卖过枣,长大后当过边防兵、人民警察(衙役)。
然而,他本人在政府里一直混的不怎么样,有次因为杀人还差点丢了脑袋。
恰好,此时北方很多地方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其中陕西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张献忠决定弃“明”投暗,于1630年(崇祯三年)在米脂地区高举造反大旗,加入到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去。
他给自己起了一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一个绰号——“八大王”,咋一看还以为他在家里排行老八呢。
当时的起义军没有固定作战地盘,转战山西、河南、甘肃等地。
经过明朝政府多年的围剿,幸存下来的起义军逐渐分成两支,率部活动于长江流域的张献忠和主要活动在黄河流域一带的李自成。
1637年,张献忠的起义部队遭明军总兵官左良玉部的进攻,严重受损,本人也受伤。
1638年,张献忠受招安被授予副将。
其实,张献忠接受招安是假,等待时机再次起事是真。
1639年,感到时机成熟的张献忠重举反明大旗,这一次,他把对他有恩的明朝大员杨嗣昌都给坑了一把。
具体做法是在墙上煞有其事地写了各级明朝官员如何接受自己的贿赂,指名道姓,让明朝反贪人员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按名抓人。
重新回归革命队伍的张献忠势不可挡,于1643年占据武昌、长沙等地,控制了包括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区在内的广大地域。
1644年8月9日,张献忠率部攻破成都,接着宣告建立大西国,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登基王位。
但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
大顺三年(公元1646年),张献忠在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中箭阵亡。
在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张献忠没占一地,就要想方设法得到当地富豪劣绅的金银财宝。
从1630年到1646年,整整过去了16年,他手中的财宝不计其数。
当他听说李自成败亡,战火一步步逼近自己时,就计划着把这笔财宝埋藏起来。
据民间书籍吴伟业的《鹿樵纪闻、献忠屠蜀》彭孙贻的《平寇志》都同样记载了张献忠藏宝的情形,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流,沽其流,穿数仞,实以珍宝累记万万两,下土石填之,缺堤放水”想办法移开锦江水的流向,
使下游干枯,挖数仞深的坑,把珍宝塞进去,再用土石填平,再缺堤放水。
彭遵泗《蜀碧》也提过此事但都没有提及数量,清官编修的《明史》对此也持肯定态度。
另据彭山县县志记载,1646年7月,张献忠亲率部队乘坐“千艘木船”,从成都沿岷江而下,船行至距成都70多公里的彭山县江口镇时,遭到杨展地主武装伏击,损失惨重。
张献忠败退回成都,而他所率的船只多被烧毁,辎重银两也多随船沉入江底。
清朝时,地方官府曾组织打捞过沉银,乾隆时期四川总督孙士毅曾向乾隆皇帝上奏,称组织打捞了三千多两银子。
对于这笔宝藏,清政府一直没有放弃过寻找的努力。
清朝的历任川陕总督怀里都装着皇帝的一道密旨:务期寻获张贼献忠所遗巨宝,以充国用!历任川陕总督衙门里都有一个专设机构:勘验局。
年费银十余万两,里面汇聚了蜀中耆老、文人侠客、外国传教士等等,任务只有一个:明察暗访,寻获伪大西国皇帝宝藏!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员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确切地点而中。
到了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说亲眼看到被彭山眉山居民捞到的银,“其色黑暗”。
这时正是太平天国弄得凶的时候,清政府内外交困,国库里空得还没山西的土财主们富裕。
于是咸丰帝命成都将军裕瑞“按所呈情形的悉心查访,博采舆论,若知其处,设法捞掘。
”但是,张献忠虽然当皇帝不怎么有水平,但是藏宝却是高手,过了上百年之后依然没让清朝政府得手。
民国初期,袁世凯想着如何当皇帝,也派了大批的特种团在四川等地区挖了七十余个大坑,淘干了几十条小河,也没有找到。
此后,四川军阀杨森、刘文辉、蒋介石都曾动过这笔宝藏的脑筋,奈何没有张献忠本人指引,只能望天空叹。
近年来,四川当地有不少群众在江里打捞出沉银,均为明朝所制。
也许不久的将来,这笔宝藏将重见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