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悌 阳虚法钦安 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的通道,这是刘完素对人体生理、病理观的又一独特见解。
刘完素对玄府的认识已超越了《黄帝内经》所述的汗孔概念,而是将人体各种组织的腠理统称为“玄府”,并明确地论述了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亢害承制论:这是《黄帝内经》阐述五运六气间的相互承制关系的理论。
刘完素运用这一理论来该识和说明疾病病理现象的本质与标象的内在联系,提出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必有承制之象见之,“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因此,出现似是而非的假象,必须认真对待。
3.甘温除热法:是李东垣治疗内伤病提倡的基本法则,即用甘温之剂来补益其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的一种治疗方法,他所制的主治内伤热中证的补中益气汤即是以此为基础。
5.情志疗法:在《内经》情志五行相胜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以情胜情的治疗方法,巧妙地治愈某些疾病。
张子和对此法的运用有其独特的经验。
如“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
6.伤寒时地议:是缪仲淳论治外感热病时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他认为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而且古今人禀赋亦各不同,治疗疾病时可参照《伤寒论》的理论,根据实际发病情况,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7.主客交:是吴有性的学术观点之一。
主。
正气;客。
邪气。
邪气和血脉合而为一。
在疫病传变过程中,有的患者,素体尪赢,伏邪已溃,表里分传,里证虽除,正气业已衰微,不能托出表邪,留而不去,因与血脉合而为一,结为痼疾,由于“客邪胶固于血脉,主客交浑,最难得解”。
9.治形论:张景岳治病的方法重在“治形”,治形又必以精血为务。
他说“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此实医家之大门路也。
”常用药物以熟地黄为主。
10.(邪伏)膜原:邪从口鼻而入,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
钦安三书,强调辨阴阳;擅用姜附,亦常用寒凉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摘要】郑钦安为清末著名医家,著有《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合称《郑钦安医学三书》。
阐发经典,结合临床,强调明辨阴阳,突出中气,临床擅长应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屡起沉疴,被今人奉为扶阳派宗师。
认真研读郑氏三书,即可发现郑钦安学宗仲景,问师陈修园,实际上阴阳并重,临床常用寒凉药,以治热证。
提示善读书者,一定要读原著,不可为时人偏见所惑。
【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7(010)001【总页数】4页(P29-32)【关键词】郑钦安;阴阳辨证;扶阳派【作者】赵进喜;贾海忠;储真真;赵勇;张洪钧;顾然;汪伯川【作者单位】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慈方中医馆;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肿瘤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血管内科;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体质医学门诊;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10070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9郑钦安精通经史,学识渊博,潜心钻研中医经典数十年,尤擅伤寒之学,注重临床,辨证精准,效验颇丰,先后著成《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合称《郑钦安医学三书》。
郑钦安传承陈修园之学,临床重视明辨“阴阳”,善用大剂量姜、桂、附等,屡取佳效,故被今人追捧为“火神派”宗师。
更有学者错误认为郑钦安只会用姜附,不用寒凉,甚至不思辨证,以临证附子用量大小来衡量医家水平,已经背离郑钦安阴阳并重的初衷。
本期“铿锵中医行”,就如何系统学习郑钦安明辨阴阳的思想,全面把握郑钦安临床辨证要点与用药特色,以提高临床疗效,组织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谨总结如下。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整个中国出现了民族的自觉。
民族自觉的形势下出现了传统文化的复兴,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
中医火神派
中医火神派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
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
转贴:论“如何保持肾阳长久不衰” 百度空间...zgbyzgs阴精既生,在阳气作用下,又能阴中化阳,使阳气更加充实,包括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也包括肾阳。
若遇热证还用姜桂附,那不是火神派,那是误诊或是火神派的败类打着火神派的旗帜招摇撞骗。
阳主动,阴之使也,此时显然是阳气不足,阳气不足显然是当睡不睡阳气不藏所致。
扶阳法有多种,并非都靠附子,而这类"假火神"处方时动则开附子四五百克以上,炫耀胆大,不知火神派三昧,败坏火神派名声,他们是火神派的掘墓人中医火神派探讨yunhaizouyi...中医火神派探讨本书是《中医火神派探讨》之第二版,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郑钦安的学术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归纳了火神派的主要学术观点。
火神派资料汇编(艾灸信徒火神派资料汇编(火神派资料汇编(完整版)目录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126 认知火神学派感悟扶阳心法——读《中医火神派探讨》(王辉武) (292)上篇——火神篇关于中医火神派及其现代的发展何绍奇一、“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首重扶阳擅用姜附淄水渔夫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首重扶阳擅用姜附——郑钦安学术思想探讨之四张存悌郑钦安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重视阳气,在人身各种阳气中,他又特别推重肾阳,认为是人身立命之根本,这是就正常生理而。
(张存悌)阴阳辨诀的重大意义(已处理)
阴阳辨诀的重大意义张存悌火神派最基本的学术观点是以阴阳为纲判分万病郑钦安所谓发病损伤各有不同总以阴阳两字为主因此"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为此首先要识别阴阳《内经》所谓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然而如何识别阴阳从来都是一个大问题郑钦安说医学一途最"难于识阴阳"张景岳说伤寒纲领惟阴阳为最此而有误必致杀人陈修园则谓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己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己可见辨清阴阳的重要意义为了辨识阴阳郑钦安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作为辨认阴证阳证的纲领又称之为"阴阳实据"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他非常重视这个辨诀临床认症每次都强调以此为准"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挈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医法圆通卷一》现在我们先来弄清什么是阴阳辨诀为简明起见本人综合郑氏论述按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为纲将其归纳如下阳虚舌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强调舌润滑不燥脉脉浮空或细微无力神目暝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色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口气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二便必自利阴虚舌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脉脉息有神六脉长大有力神其人烦躁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色面目唇口红色口气口臭气粗口渴饮冷饮水不休二便尿黄便秘二便不利两相对比确如郑氏所说阴阳二症判若眉列这一阴阳辨诀等于给了我们衡量阴阳的两把尺子即使用高校讲义衡量阴阳辨诀都没有出格的地方阴证什么样阳证什么样舌脉如何气色如何哪本讲义都这么讲绝非火神派标新立异更未离经叛道我们说它是"中医正统正脉"也正因为这一点承认了这一点下面的立论就有了基础那么这一阴阳辨诀有什么意义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用郑钦安的话说掌握了阴阳辨诀便可超人上乘臻于神化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称赞郑氏阳虚阴虚辨证纲要最切实用确为心得之语本人体会学习火神派首先分清了阴阳辨明了真假才真正会看病了有登堂入室之感治病也有信心了这是学习掌握了阴阳辨诀后才发生的质的变化也是学习火神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从4个方面谈谈阴阳辨诀主要是阳虚辨诀的重要性因为火神派最注重最擅长阳虚的辨治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临床上见到满身纯阴之证证候单纯辨识并不困难关键是阳虚之证有很多变化引发诸多假热之象甚至肿痛火形如口疮牙痛咽炎发热皮肤病等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往往称为阴虚火旺极易惑人明·陶节庵称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他说的自然阴证当指纯阴之证及至反常则指见有阴火之症刘渡舟教授亦说少阴寒盛之极则有格阳之变而见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难以辨认总之是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变证百出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郑钦安勘破阴霾辨伪存真称之为阴火这才是其学术经验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唐步祺先生评曰郑氏所特别指出而为一般医家所忽略的是阴气盛而真阳上浮之病当系指阴火而言辨认阴火亦唯有阴阳辨诀可恃让我们重温钦安用药金针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这段话堪称郑钦安全部著作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一段论述在其著作的标题中冠以钦安字体者仅此一例归纳了他对阴阳辨诀的精辟认识其玄机在于在阴证前提下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不被这些假热假象所迷惑一律专主扶阳反之专主益阴这里一切诸症一概不究是勘破阴火的八字箴言当然也是贯彻阴阳辨诀的心法照此用药无论阴证阳证疗效是两个百发百中说得何等坚定自信此老这一考究多年的用药真机就是建立在阴阳辨诀八字箴言的基础上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举例为证李某男55岁干部口腔舌边嘴唇溃疡反复发作3年此起彼伏伴有鼻腔燎灼感咽痛色红偶有耳鸣时胀或目赤胃时胀痛便粘尿黄舌淡胖润脉浮滑无力寸弱患者系中医票友早年患过肺结核素来研究中医自以滋阴之品多方治之不效经人介绍来诊告以诸症所示皆阳虚而非阴虚滋阴治法是南辕北辙此乃阴火上僭所现五官肿痛火形皆系假火当以温潜治之处以潜阳封髓丹加味砂仁25 g 附子30 g龟板10g 黄柏15 g肉桂10g炮姜20g牛膝15g磁石30g麦芽30g茯神30g炙甘草30 g 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 7剂后口舌嘴唇溃疡及咽痛均消失余症亦减自觉精力增加患者述称战战兢兢的服用热药未料效果这样好守方调理半月诸症若失以附子理中丸善后本人曾提出头面五官多阴火的观点即头面五官症现肿痛火形者多属阴盛逼阳上浮所致尤其久病久治不愈者绝少阴虚阳热所致既如本例目舌口鼻耳和咽喉等五官皆现肿痛火形者确属典型其症此起彼伏缠绵不愈与阳虚体质固然有关屡服滋阴之药亦脱不了干系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口苦一般都按心火论治五味中苦味属心亦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多从少阳证用柴胡剂或者清心泻心之剂曾治侯某男40岁口苦半个月没精神容易发怒余无异常形瘦自幼手足发凉畏冷经营鲜蘑偶尔需要出入冷库舌淡胖润苔略黄脉左沉关浮右弦滑寸弱辨为阴盛阳浮处以大回阳饮附子30g先煎1小时炮姜30 g炙甘草60g肉桂10g7剂复诊口苦显减手足凉已温精神转旺附子增为45g另加红参10g生麦芽30g10剂 3个月后妻子因病来求治谈及侯患口苦未发一辨认阴火的八字真言目干涩案协和医院王某女56岁病理专家长期用眼看病理片患干燥综合症目干涩流泪红赤自称凡有粘膜处皆干燥迄用激素明目地黄丸等口疮反复发作过敏性鼻炎畏冷下肢水肿舌尖红脉沉滑寸浮用黄元御乌肝汤附子30g效果很好曾治眼睛干涩病人十几例用此方即茯苓四逆汤加味均取得满意效果所以我说阴阳辨诀是辨认阴火的照妖镜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当前中医最主要的通病在于中医西化表现为跟着西医的诊断走搞对号入座将西医的指标如白细胞体温血压血糖值等机械的理解为阴虚阳亢湿热热毒等施以清利寒凉滋阴之法结果离题太远甚至南辕北辙疗效不得而知说到底是中医西化的毛病在作怪受温病派的不良影响万病皆火最常见的误区就在于认寒为热视阴为阳反过来认热为寒视阳为阴者则不常见其源盖出于中医西化上在许多人看来肝炎是湿热肾炎是湿热前列腺炎更是湿热高血压一定阴虚阳亢糖尿病更是阴虚燥热肿瘤则是热毒这些即便现在医界犹有着广泛市场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归根结底是跟着西医的诊断走跟着化验指标走不知道或者说没认识到这个判断标准搞错了说揶揄些是在以《圣经》解释佛道卢崇汉教授说末世的很多医者确实搞不清阴阳寒热了毛病就出在这辨证标准上背离了阴阳辨诀这两把尺子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如同阴火一样遮蔽着我们的眼光钦安用药金针中的八字箴言一切诸症一概不究就包括这些西医诊断和化验指标只有这样理解才祘懂得八字箴言之真谛唐步祺先生曾言数十年临床经验凡遇阳虚症无论一般所称之肾炎肝炎肺炎心肌炎胃炎等等只要临床症状有阳虚之实据即不考虑炎症辄以四逆汤加味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益佩郑氏之卓见可以说是对八字箴言的最好诠释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以阴阳辨诀这两把尺子来衡量用得着仲景那12字箴言观其脉症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做中医的始终要跟着脉证走不要跟着指标走衡量一下上述各病可能根本就不是湿热阴虚火热之证恐怕属于阳虚的更多从而用温法取得疗效火神派名家有许多关于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肺结核等病十分精彩令人惊叹的案例当然我不是说这些病就都是阳虚了只不过强调要用阴阳辨诀来判别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坦率说今天不知有多少所谓名医教授大师连阴阳都没搞清楚一遇病人先看西医诊断化验指标然后对号入座施以治疗效果自然不得而知倒是经常有外行或者中医爱好者中医粉丝或票友给我打电话说过去怎么治也治不好的肝炎或者什么病看了我的书以后明白了是阳虚过去按阴虚按阳证治错了然后用附子用扶阳法确实尝到甜头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举几个例子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糖尿病程某女11岁小学生2011113 咳嗽2个月不愈咽痒鼻塞咳嗽无痰但流清涕在某中医学院住院治疗服养阴清肺汤迄今不效昨日验血糖162歺后19便纳均可无汗不乏力足凉形胖舌淡胖润苔薄黄脉沉滑诊为寒饮咳嗽处方小青龙汤加附子等麻黄10g细辛10g炮姜25g桂枝20g 白芍15g 附子25g法半夏25g五味子10g紫苏10g防风10g紫苑25g甘草10g 7剂 221咳嗽显减鼻涕黄而多血糖98足凉消失上方适当调整再进7剂 312咳嗽已止黄涕显减时鼻塞血糖88舌淡胖润苔薄脉沉滑处方附子理中汤加味红参10g 附子25g 苍术20g茯苓30g姜半夏20g 陈皮10g炮姜20g花粉30g灸草10g生姜10片 425诸症消失血糖58上方适当调整再进7剂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尿路感染楚某女41岁某石化公司职员慢性肾盂肾炎2年反复尿路感染夹血高度浮肿5个月伴有胸水腹水体重260斤身高160米行走不便需坐轮椅刻诊腹胀胸部憋闷气短身冷尿少色淡黄灼热尿后余沥无汗纳可舌淡红胖润苔薄黄脉沉滑寸弱右尺浮尿检Rbc3十蛋白3十Wbc3十某医大教授处方八正散加银翘公英地丁不效水肿日渐加重诊为阳虚夹表处以真武汤加麻黄等麻黄15g附子30g炮姜30g苍术30g茯苓30 g泽泻30g猪苓30g桂枝30g仙灵脾30g砂仁10g黄柏10g炙甘草10g生姜30片5剂复诊服药次日尿量增加达3000ml5天间体重减轻40斤已见汗腹胀气短均减自觉身体转暖和药已见效前方稍作调整麻黄减为10g附子增至45g另加黄芪45g再予7剂三诊保持日尿量3000ml以上体重已减轻86斤余症均有好转自己步行前来病态似无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除了对于体温血压炎症等西医指标的误读之外还有一个常见大病即肿瘤的辨识也具有代表性目前大多数医家都认为肿瘤是热毒为患癌细胞等同于热毒用药不离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寒凉药物其疗效不尽人意如果我们以阴阳两把尺子判断肿瘤的属性不难看出大多数肿瘤都属于阳虚阴盛按此认识投以姜附之品常可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天津肿瘤专家孙秉严先生根据对1000例肿瘤患者的分析得出的结论不论是长江以北还是长江以南也不论是沿海还是内地寒型和偏寒型证候者最多约80据此他用大剂量附子30g干姜肉桂治愈许多癌症患者其疗效时人罕有其匹二中医西化的回归线强调阴阳辨诀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校正中医西化倾向回归中医的正统正脉上来亦即坚持中医的传统特色李可先生所称的古中医学这可以说是回归中医的最佳切入点正如李可所说近两个世纪火神派的诞生为先圣继绝学冲破迷雾拨乱反正引导古中医学回归经典正路所以我说阴阳辨诀是中医西化的回归线中医回归的切入点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用阴阳辨诀来衡量某些传统或市习的观点就会发现有些观点是有问题的许多我们认作阴虚阳热的病症常见的如潮热盗汗午后发热五心烦热等讲义上也都这样说其实可能都是阳虚使然我们不要囿于市习成见坚持用阴阳辨诀衡量这些证候的属性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认阴证为阳热滥用苦寒滋润沦入庸医之流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郑钦安对潮热盗汗等症的阴阳属性做了很好的论述例如潮热潮热本指发热如潮而有定时之证一般多指午后或夜间发热而言诸书均认为阴虚所致郑钦安不同意此说认为是阴盛所致他说世人以为午后发热为阴虚是未识阴阳消长之道也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巳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医法圆通卷三》也就是说午后至夜间子时这一时段是阴气当令此时发病或病情加重者是阳虚逢到阴令雪地加霜故而发病或病情加重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热烧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他并且例举了一个验案加以证明予治一易姓妇每日午初即面赤发热口渴喜热汤至半夜即愈诸医概以补阴不效予以白通汤一服而愈可以看出对于潮热的认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临床上看郑氏所言都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盗汗亦有阳虚所致者各书俱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医法圆通卷二》郑钦安说过潮热亦必审其虚实盗汗亦必究其源委断不可一律论为阴虚还有午后发热足心发热如焚等症状多数系阳虚所致绝非概由阴虚引起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举例说明比如痈疽我们一向认为是热毒痈疽原是火毒生首选方是消疮饮用药不离双花公英之类但如果用阴阳辨诀衡量一下就会发现有些疮痈是阴证用消疮饮永远治不好疖疮高升男26岁头面上肢疖疮此起彼伏已2年双鬓角处尤多挤出为脓血已因肿大者手术5次曾服解毒片等不效正汗舌胖润有痕脉滑数软右寸左尺弱用阴阳辨诀衡量这是阳虚外浮所致以真武汤加麻黄等投治附子30g 先煎1小时茯苓30g白术30g赤芍20g麻黄10g炮姜30g白芷10g连翘20g生姜10g7剂半月后疖疮迄未再发用此法治疗疮痈五六例均收效满意当然我不是说凡是疮痈都是阴证我要强调的是疮痈既有阳证也有阴证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照我经验那些久治不愈的疮痈多数都是阴证用清热泻火法一辈子也治不好关键是掌握好阴阳辨诀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皮肤病举个带状疱疹的例子这个病现在都按肝火论处用药无非龙胆泻肝汤之类曾治刘某女48岁患带状疱疹2天发布于左胁三五片色红成簇灼热疼痛无汗余无异常舌淡胖润苔薄白脉滑数而软右关沉按阴阳辨诀衡量舌脉这也是阴证考虑无汗选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麻黄10g细辛10g附子25g瓜蒌30g红花10g连翘20g甘草10g7剂开药后听人说这病治不好直闹心想退药无奈药已抓出泡上了只好吃吧5天后其邻居来看湿疹言及刘某服药5天即愈尚剩煎好的药汁8代欲给该邻居服用招拒绝而来求诊最近治武老师患带状疱疹打针吃药半个月一直不好亦用上方手到病除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还有一个经常辨错的大症即各种出血今人一见失血诸症莫不称为火旺也称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凉以泻火举世宗之而不疑群医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证群皆畏死由其一经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于病实死于泻火之凉药耳《医法圆通卷四》他说失血之人正气实者少也正气一衰阴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仅一二这一点确为真知灼见与市习成见大不相同是他关于血症独到的观点以本人认识郑氏经验才符合临床实际我书中所附很多验案可以证明所以我说阴阳辨诀是市习成见的校正仪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个人体会这个认识还可以引申到经方的运用上来在有关伤寒的研究中有一派主张方证对应对有证有方的条文不必捉磨拿来就用如经文说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凡见脉结代心动悸之证无问其它即可投之称之为方证辨证即有是证用是方典型如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证称之为最高级辨证辨证的尖端我也曾经认同这个观点但实践中发现有效有不效者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一条文用过经常无效其它条文也有这种情况怎么回事呢现在用阴阳辨诀衡量发现这里有问题条文系指阴血虚少导致心悸脉结代之证从炙甘草汤的组成亦可看出这一点但是临床上心阳不足无力推动血脉亦可以造成心悸脉结代之证而且比例不小可以说非桂附辛热不为功这里有阴阳之异标准就是这个阴阳辨诀若用炙甘草汤滋补阴血为主差不多是速其死也难怪无效所以我现在治疗心悸脉结代之证包括房颤不用炙甘草汤而是用补坎益离丹用桂附辛热之品效果很好因为阳虚者居多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最近再学《伤寒恒论》发现郑钦安对此早有议论他反复强调不可专凭原文一二语以论药论方切勿死守陈言为方所囿他在许多条文后面都说不得一例论之统以某某方即不可一概而论要园通活法要辨证如原文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郑按呕而发热但呕有寒呕热呕之不同发热有外入内出之各别不得统以小柴胡汤论当辨明为是如用柴胡汤必兼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等证病属少阳方为合法否则如因寒呕发热由内而出证属太阴当用附子理中汤这里同样有阴阳之别标准就是这个阴阳辨诀三市习成见的校正仪因此临床上有些条文可以遵从方证对应论有是证用是方有些条文则不可以需要有辨证的观点否则容易陷入简单僵化的为方所囿见病治病的俗境盖源于缺乏阴阳辨证的观念个人觉得掌握这一点再用起经方来处理病症会考虑得更全面些选方用药更精准些我曾经说过有了伤寒基础再掌握阴阳辨诀火神派章法如虎添翼四寒温之争的试金石金元以来寒温之争一直持续不休直至今天仍然如此所谓寒温之争是指用药以寒凉为主还是以温热为主的不同观点其前提则是主张火热病多发还是虚寒病多发由此才引发用药寒热的分歧亦即疾病发生的大多数大趋势究竟是什么这才是寒温之争的关键虽然见仁见智互不相让但孰是孰非终归应该有一个真相寒凉派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滋阴派朱丹溪倡导阴常不足阳常有余加上温病学派的影响都强调火热病症的多发性普遍性甚至宣扬万病皆火论至今仍有很大的市场张景岳主张阳非有余阴亦不足火神派则主张阳常不足阴常有余疾病发生的大趋势是阴盛阳衰阳虚之证十之七八阴虚之证十无二三两派针锋相对四寒温之争的试金石究竟哪种观点更符合实际现在郑钦安提供了阴阳判定的标准用阴阳辨诀衡量一下问题自然可以解决我们也可以看出寒凉派之所以万病皆火论很多时候是因为误认假热阴火为实火阳证自然万病皆火了郑钦安曾经大声疾呼此真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医理真传卷一》四寒温之争的试金石案例发烧史某女85岁201072 直肠癌改道术后14个月糖尿病8年血糖一高则发烧十余天此次已扎滴流8天未效午后5点开始发热体温38OC左右早晨则退口渴嗜凉有汗尿清便似干畏冷着衣4件乏力身懒嗜困舌略赤胖润苔白垢脉浮滑数软尺弱白细胞153×109L红血球28×1012L血小板85×109L 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细辛10g附子30g炮姜30g桂枝25g 红参10g 姜半夏25g陈皮10g肉桂10g砂仁10g灸草60g大枣10个生姜10片 77服药次日发热即退出小汗便已不干仍口渴乏力着衣3件仍困舌淡胖润尖略赤苔白垢脉浮滑数软尺弱调方巩固附子45g炮姜30g红参15 g白术30g茯苓30g砂仁白蔻各10g菖蒲20g山楂25g炙甘草15g 四寒温之争的试金石我在开始说过学习了火神派分清阴阳才真正会看病了这首先要归功于对阴阳辨诀的感悟唐步祺先生所谓阳虚阴虚辨证纲要最切实用所谓遵得佛法便是佛遵得圣道便是圣《灵枢》中提到明于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确实感同身受辨病认证如同增加了一双慧眼如果说火神派的用药风格是心狠手辣那么用阴阳辨诀认证则是心明眼亮从这个角度上说怎么估计阴阳辨诀的意义都不为过我的辽宁老乡三七生说过一句话不学郑钦安阴阳不过关确实言之有理四寒温之争的试金石。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术的七大流派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丹溪学派、攻邪学派、温补学派、温热学派(一)、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刘完素(字守真,号通玄处士)1、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病机十九条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
2、脏腑的本气:肺气清;心气热;肝气温;脾气湿;肾气寒。
本气虚的表现:肺本清,虚则温;心本热,虚则寒;肝本温,虚则清;脾本湿,虚则燥;肾本寒,虚则热。
3、对中风的认识:心火暴盛,肾气虚衰。
4、玄府闭塞的原因:热气怫郁。
5、对火热病证的阐发: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6、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
7、外感火热证,表证兼有内热可用表里双解法法,代表方为防风通圣散。
8、地黄饮子,治疗中风后遗症。
9、提出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卓见,创制芍药汤。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大承气汤加姜枣煎服,名之曰___调中汤___,专治___中满痞气、大便不通__。
4、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四)、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1、论述脾胃的主要内容:脾胃为滋养元气之源;脾胃为精气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2、当归补血汤治疗饥困劳役所致的血虚发热。
(五)、王好古(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
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
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三阴病变症状表现形式有二,“阳从内消”、“阳从外走”。
治疗强调以调中为主。
(六)、朱震亨(字彦修)1、相火妄动的危害:耗伤阴精。
特别推荐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
特别推荐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罗大伦总是有很多朋友在我们的文章下面留言,说希望我们可以推荐全国各地的好中医,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推荐的,是在沈阳一家诊所出诊的,全国著名的“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先生。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与这个诊所的缘分。
在沈阳的北行地区,有个金龙家具城,家具城的南侧,有个天德中医门诊,这个地方,是我特别熟悉的地方。
当年我硕士毕业后,有一天在附近散步,看到一家中医门诊,就临时起意,走了进来,想随意聊聊,结果,这一聊,可不得了,收获巨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我进来后,看到一位中年男士,穿着白大褂,正在整理资料,我做了自我介绍,就聊了起来,结果发现,这位是高手啊,他叫辛长山,是这个诊所的创办者,当时已经在美国行医,专门治疗肿瘤等病,这次是回家探亲。
他是一位酷爱中医,医术非常高的纯中医,当时我们特别有共同语言,我说我刚刚去北京学习了赵绍琴先生的肾病治疗经验,他说,赵老师那是我的老师啊,我听过他的课啊,一聊起来,原来那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的事情了,他虽然是辽宁中医毕业,但是北中医的课他后来也去读过。
聊的高兴了,他还把自己在美国行医的临床资料拿来给我看。
显然他对我这个年轻人也很感兴趣,就邀请我常来做客。
后来,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老师,就是辽宁中医研究院的张道宽先生,我们结识后,张先生觉得我这个年轻人很谦虚,很好学,估计他老人家觉得我孺子可教吧,就总是把临床经验传授给我,经常是他摸到一个特殊的脉象,就让我来接着摸,体会一下。
那段时间,是我中医水平提升比较快的时光。
直到我后来到北京读博士,之前的那段日子,都是在这个诊所度过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读博士期间,张道宽老先生去世了,我真的从心底感激老先生对我的提携与教导,我没有其他的报答方式,唯有认真学习中医,不辜负老人的期望。
后来过了若干年,再回到诊所,发现我一直倾慕已久的一位中医高手,张存悌老师,居然也到这里出诊了,实在令人开心。
治之但扶其真元_张存悌
再诊,只云胃 呆,余 无 所 苦。 拟 理 中 汤,俾 理 中 健 胃。连服十余剂,以善其后。
点评: 本案初病胁痛上攻,诊为真阳亏虚,“阴寒 挟水迫于心部”,用 真 武 原 方 收 效。 并 未 顾 及 病 在 胁 肋而选肝经 之 药,是 遵“治 之 但 扶 其 真 元 ”之 旨,确 显 扶阳风格。继而头痛,则以真气从厥阴虚处窃发,故用 吴茱萸汤,皆得钦安心法。 3 便结(肖琢如治案)
点评: 本例中风偏枯已经八年,病势沉重,若按通 常治法,可能以益气活血为法,选用补阳还五汤之类套 方。范 氏 观 其 舌 证,认 为 少 阴 寒 化,阴 盛 阳 衰 已 极, “治之但扶 其 真 元 ”,摒 弃 一 切 益 气 活 血 之 套 药,投 大 剂四逆汤,随证加减,始终以扶阳为法,充分体现了扶 阳理念。 5 偏瘫(唐步祺治案)
次早,平端来告曰: “服方后得熟睡,是前月来所 无者。今晨痛已不知消散何处矣。凡 70 余日,治之不 验者,竟一旦而廓清之! ”相约午刻往诊。及至,见患 者头束绉带,告予曰: “胁痛若失,转觉头痛若破。”予 脉之,告曰: “此元阳虚损也。头为诸阳之首,阳虚不 能贯顶,脑 髓 空 虚,故 尔。”改 用 吴 茱 萸 汤,头 痛 寻 愈。 次日复诊,脉 象 沉 迟,而 周 身 疼 痛。 作 桂 枝 新 加 汤 服 之,身痛又止。
[转帖]中医火神派探讨.(下)张存悌
[转帖]中医火神派探讨.(下)张存悌二、不囿市习,创立新说郑钦安是一位善于独立思考,富于创新精神的医家,在建立火神派的过程中,他以《内经》为宗,对扶阳思想、阴证的认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特别是他能不囿于市习,敢于冲破传统的束缚,提出许多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其学术思想中十分宝贵的内容。
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体现在对阴火的辨识上。
他说,“总之,众人皆云是火,我不敢即云是火",对传统的、市习的观点,能勘破重重阴霾,破旧立新,发掘出阴火的本质,显示了一位医学大家的创新精神。
下面就此论之。
潮热:潮热本指发热如潮而有定时之证,一般多指午后或夜间发热而言,诸书均认为阴虚所致。
郑钦安不同意此说,认为是阴盛所致。
他说:“世人以为午后发热为阴虚,是未识阴阳消长之道也。
"“人身真气从子时一阳发动,历丑寅卯辰巳,阳气旺极,至午未申酉戌亥,阳衰而下潜藏’’(《医法圆通卷三》,下同)。
也就是说,午后至夜间子时这一时段,是阴气当令,此时发病或病情加重者,是阳虚逢到阴令,雪地加霜,故而发病或病情加重。
他批驳说:今人“一见午后、夜间发热,便云阴虚,便去滋水。
推其意,以为午后属阴,即为阴虚,就不知午后、夜间正阴盛之时,并非阴虚之候。
即有发热,多属阴盛隔阳于外,阳气不得潜藏,阳浮于外,故见身热。
’’“予于此证,无论夜间、午后发热烧,或面赤,或唇赤,脉空,饮滚,无神,即以白通汤治之,屡治屡效。
’’他并且例举了自己的一个验案加以证明:“予治一易姓妇,每日午初即面赤,发热,口渴,喜热汤,至半夜即愈,诸医概以补阴不效,予以白通汤,一服而愈"(《医理真传卷二》)。
可以看出,对于潮热的认识,无论从理论还是从临床上看,郑氏所言都是言之有据,持之有故。
还有一种潮热,并非午后定时发热,而是子午二时定期而热,郑钦安称之为“子午潮热"。
此症他亦认为属于阴火。
他说:“真阳一衰,群阴蜂起,故现子午潮热。
子午二时,乃阴阳相交之时,阳不得下交于阴,则阳气浮而不藏,故潮热生;阴不得上交于阳,则阴气发腾,无阳以镇纳,则潮热亦生。
中医各家学说
第一章总论知识点1.奠定中医理论体系的著作是:《黄帝内经》2. 后世医家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和发挥各家学说的基础是:①社会的需要②对前人医学成就的继承③个人勤奋④哲学理论基础3.《礼记》所说的“三世医学”是指:《黄帝针灸》《神农本草》《素女脉诀》4. 中医哪些著作被称为“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5.《四库全书》认为:医之门户,分于金元6.哪部著作奠定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7. “方书之祖”是指何书:《伤寒杂病论》8. 六经辨证法则是何人所创:张仲景9. 医经七家是哪几家:《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黄帝内经》《黄帝外经》10.伤寒学派宋以前伤寒八大家代表医家是谁,他们的著作分别是什么: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11.仲景方的特点:①辨证精细、结构严谨;②用药精专、直取无旁;③取效佳捷、误投坏病12.中医四大家是指哪几位:张仲景、李杲、刘完素、朱震亨13. “胃烂发斑”之说是谁的观点:华佗14. 史称“金元四大家”的是哪几位: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杲15.《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多偏于:辛香温燥16. 河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刘完素17. 河间学派研究的课题主要是:火热论18.易水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元素、李杲19.攻邪学派的代表医家是:张从正20. 丹溪学派研究的中心课题是: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21.完善脏腑辨证的医家是:张元素22.温补学派的代表医家有哪些: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23.“命门”是哪部书提出来的,观点是什么:《灵枢》“命门者,目也”;后世医家又提出哪些观点:《难经》“左肾,右命门”;孙一奎“命门乃肾间动气”;赵献可“两肾之间为命门”24. 金元医家中受运气学说影响的代表医家有:刘完素、张元素25. 金元医家中受理学思想影响的代表医家是:朱震亨第二章伤寒学说及其学派知识点1. 伤寒学派的搜集整理阶段位于:晋唐时期2. 伤寒学派的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位于:宋金时期3. 伤寒学派的发展、兴盛阶段位于:明清时期4.对《伤寒论》进行搜集、整理与编次的代表医家是:王叔和5. 首创“方证同条”研究伤寒先河的医家是:孙思邈6. 朱肱研究伤寒创立了什么观点,其实质是什么:①首论六经经络学说;②首倡临证先辨病后辩证之说;实际上是从辨证论治方面研究《伤寒论》的医家7. 朱肱有关伤寒的著作是:《南阳活人书》8. 许叔微:以“八纲辩证”概括伤寒,是一种提纲挈领的方法9. 现存最早的医案专著是:《伤寒九十论》(许叔微)10. 庞安时有关伤寒的著作是:《伤寒总病论》11. 何人倡言“寒毒说”:庞安时12.《伤寒补亡论》的作者是:郭雍13. 《普济本事方》的作者是:许叔微14. 庞安时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15. 《伤寒发微论》的作者是:许叔微16.成无己的著作有哪些,主要内容是什么:《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药方论》,此三书,有注释,有析证,有论方,环环相扣,互为补充。
中医各家学说
三世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素女脉诀》中医理论体系内容:脏腑、经络、病因、病机、方剂、本草、针灸、辨证、诊法、治则、养生、运气用阴阳学说阐明医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说明各种事物的普遍联系②说明事物的平衡、不平衡③说明事物的互相转化④说明阴阳为矛盾共生用阴阳学说说明事物的互为转化:冬伤于寒,春生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僻;夏伤于暑,秋生亥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确立学派的依据:①师承授受:亲炙(师徒面对面传授学习)、私淑(未曾见面,学习著作尊其为师)②学术争鸣:不同学派、不同医家六大学派:医经学派:《黄帝内经》;经方学派:经验方或仲景方;河间学派:火热立论;易水学派:脏腑病症;寒温学派:中医外感病;汇通学派:中西医汇通刘完素(刘河间)亢害承制论:①自然界运气承制是保持事物运动平衡的必要条件②五运之气偏亢到一定程度出现胜己之化的假象火热论:①火热病的广泛性②六气皆能化火③五志过极皆为热甚④火热病的治疗(表证宜汗解,里证宜攻下)张从正(张子和)处之者三,出之者三:天之六气、人之六味、地之六气合称三部之气,太过或者不及时变为三部邪气,侵犯人体导致三部之病,按照症状部位不同分为上中下治疗对应用汗(表解)吐(上涌)下(下泄)三法,使得邪去正安。
攻邪之法:汗吐下三法朱震亨(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①理论依据,源于内经②取类比象,天地日月③人体阴精,迟成早渴④精欲无涯,动火耗精⑤动静得宜,收心养性火热证的辩治:①实火可泻:正治法(黄连解毒汤热者寒之,小便降火极速,硝黄冰水)火郁发之:外受风寒(苍术柴胡),内有郁热(火郁汤)反治法:火盛者,当顺其性而发之必兼温散②虚火可补:滋阴降火法:阴血虚而相火旺(四物汤加黄柏)阴精虚而相火旺(大补阴丸)引火归源法:附子未津调,敷涌泉穴甘温除热法:人参,白术,甘草郁证病因病机:寒暑交侵(外)、饮食失节(饮)、七情内伤(情)、劳役过度(劳)导致气血佛有郁,导致血热湿痰(六郁)使得相因为病,变生他病(气湿痰热血食)10、孙一奎论命门:含义:命门乃肾间动气,蕴含着原气、动气生生不息的变化,为人身先天之太极,是原气生生不息运动变化的机理。
中医各家学说
1.温补学派:指明代以薛己、张介宾等人为代表人物的医学流派,在学术上侧重探讨水火肾命,治疗主张温养补虚。
3.真阴之脏:指命门,命门内藏先天元阴元阳,故称真阴之脏。
5.引经报使:指某一味药物能引导一群药物走向一定的脏腑经络,如牛膝引药下行,桔梗载药上行等。
1、除湿热烦热之圣药:指黄芪、人参、甘草三味药。
2、真阴之用:指命门的功用。
命门水火为十二脏之化源。
3、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从正、李杲、朱丹溪4、三本二统:绮石治虚劳,注重肺脾肾三脏,称为“治虚三本”,三本之中,尤重肺脾二脏,阴虚者统之于肺,阳虚者统之于脾,成为二统。
5、反兼化:指五运之中,一运过极反见胜己之化,即会向相反的,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
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郑钦安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阴虚之法
郑钦安医理真传辨认一切阳虚阴虚之法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
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此条言内伤),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阐释】郑氏在本书序首即说:“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又说:“陈修园医书一十三种,酌古准今,论深注浅,颇得仲景之微,亦且明透。
其中分阴分阳之实据,用药活泼之机关,间有略而未详者。
”因此他才写作这《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两部著作。
于“阳虚阴虚病情实据,用方用法活泼圆通之妙,详言数十条,以明仲景立法垂方之苦心,亦足以补修园先生之未逮。
仲景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医案
仲景经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医案吴某,女,32岁。
突发性鼻痒,喷嚏,伴流清涕已经12年。
自20岁起,每天晨起即发鼻痒、喷嚏、流清涕,终日不止,每逢经期症状加剧。
诊见:形体消瘦,怕冷,夜尿多,舌淡,苔白润,脉细,鼻腔黏膜肿胀光滑,呈淡白色。
分泌物化验见有大量嗜酸性细胞。
辨证:素体阳虚,感受风寒。
治则:温阳解表,宣通鼻窍,疏风抗过敏。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麻黄6克,附子6克,细辛6克,蝉蜕6克,苍耳子9克,防风9克,白术9克,黄芪15克。
3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3剂后症状消失,鼻黏膜肿胀消退。
嘱每逢经期服3剂。
随访一年无复发。
[评析]过敏性鼻炎,属中医“鼻鼽”范畴。
临床以虚证、虚寒多见。
此案例乃因素体阳虚,感受风寒,鼻窍不利所至。
治宜温阳解表,宣通鼻窍,疏风抗过敏。
方中麻黄辛散解表;附子通阳温经,既助麻黄辛温之力,又解里寒之乘;细辛辛温走窜,为少阴表药,内助附子以兴阳,外助麻黄以解表;苍耳子散风寒通鼻窍;蝉蜕、防风疏风抗过敏;白术、黄芪益气固表,增强体质,防止感冒诱发过敏性鼻炎。
诸药合用共达温宣开窍、疏风抗过敏之效。
[本人按语]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阳气不到之处便是病。
万病先分阴阳,后便六经,任你东南西北上中下诸病。
上述案例,阴也,寒也,虚也,少阴证也。
故主方用麻附细汤,合防风固表之玉屏风散加减,效也。
余曾治某某之鼻炎,亦以温阳之真武汤合防风固表之玉屏风散合填补肾精之四味治之,一月而愈。
其病曾经西医医治三年不效。
过敏性鼻炎(张存悌验案)蔡某,男,36岁。
鼻流清涕,总揩不止,屡治乏效,已经10年,甚为痛苦。
每因操劳则头痛、头胀,眩晕,口和,余无异常。
舌淡稍胖润,肪滑寸弱。
辨证:营卫失和,肺虚失宣。
方药:桂枝汤加味:桂枝10克,白芍10克,灸草10克,生姜10片,大枣10个,附子15克(先煎),干姜10克,麻黄5克,砂仁10克,天麻15克,葛根15克。
共13味。
5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5剂后鼻涕显减,守方加黄芪调理2周,症状消失。
医学心悟有所偏则不得其正
医学心悟有所偏则不得其正原创姚文轩转载自微信号中医家当前中医界“火神派”很火,许多中医标榜自己是“火神派”,“火神派”的书籍也有洛阳纸贵之势。
由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在饮食、衣着、居处等方面贪凉,输液泛滥已成中国严重的社会问题,不经辨证服用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弊端也日益显现,阳虚畏寒的人多起来了,故笔者临证用温热药居多,姜附也常用,也曾借用李可老先生的破格救心汤(炮附片用100g)治疗高中班主任爱人严重的畏寒(寒冬时节其室内温度接近30℃仍觉身冷)冷汗,效果很好。
但是,笔者绝不以“火神派”自诩。
《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二书,阴阳始终贯穿全书,“万病一阴阳耳”(见《医法圆通》)。
把辨识阴阳作为诊断的核心,“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见《医理真传》自序)。
申明“阴盛扶阳,阳盛扶阴”的确宗旨,针对阳虚者,治以“扶阳抑阴”,阴虚者,治以“益阴以破阳”(见《医理真传》)“阴盛者,扶阳为急;阳盛者,扶阴为先。
此二语实治病金针,救生宝筏,惜乎人不止不得其要耳”(见《医法圆通》),郑氏还借“阳极生阴,阴极生阳”天地大道解释“两足冷如冰,不能步履,服桂、附、除湿药不效,而更甚者”(见《医理真传》)。
此外,郑氏还认为“仲景存阴、化阴、育阴、救阴之法俱废,无人识矣,今特证之”(见《医理真传》)。
仔细阅读钦安医著,并未发现郑氏有“贵阳抑阴”的思想倾向,所以给郑先生戴“火神派鼻祖”的帽子并不妥切。
周鸿飞在《中医火神派三书》前言引用郑钦安之言:“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不知余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用姜、附亦必究其虚实,相其阴阳,观其神色,当凉则凉,当热则热”,“余非爱姜、附,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耳!”或可为对开口“火神”,闭口“姜附”者的善意提醒吧!李可老先生出名之后,在公开场合讲的许多话是不负责任的,甚至是狂妄之语,如“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阴虚患者”,果真如此吗?用他的医案就能驳倒他的这一说法,翻开《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一书第90页小儿舞蹈病案,症脉“舌光绛无苔,全身疲软,入夜盗汗,烦渴……脉沉细数”,病机分析“温邪久羁,销(消之误,笔者注)烁肝肾真阴……肾阴亏耗不能上承于舌……肾精亏乏不能滋荣肝木”,治法“滋肾柔肝而熄内风”,方用大定风珠,牡蛎、龟甲、鳖甲、生地、麦冬、阿胶、酸枣仁、炙甘草、天麻、五味子、远志、菖蒲、蛋黄,复诊重用山萸肉。
123中医各家学说123
天邪:天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风 寒 火
天邪
侵犯人体上部
暑
燥 湿
地邪:是指地之六气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雾
泥
露
地邪
冰
侵犯人体下部
雨
雹
人邪:是指人之六味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返回攻邪
淡
茯苓
酸
苦
人邪
咸
侵犯人体中部
甘
辛
其它邪气
●七情所伤 ●药邪:治疗失当所造成 ●指出“先去其药邪,然后及病邪
儒 门 事 亲
二、学术特色与临证经验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一)攻邪理论 (二)情志相胜疗法 (三)临证用药特点
(一)攻邪理论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1、论病首重邪气 2、三邪致病说 3、汗吐下攻邪三法 (1)汗法 (2)吐法 (3)下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1、论病首重邪气
2、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下一页
天邪 外 来 之 邪 地邪 人邪
上部
汗
疾
中部
就 近 祛 邪
下
病 产 生
吐
下部
汗吐下攻邪三法
中 医 各 家 学 说
●张氏行医于民间,中年曾为军医 ●长期的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其攻邪已病思想指导下,对《内经》 《伤寒论》等前贤的有关汗、吐、下法 理论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扩大了三法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发展了 中医攻邪学说。
名句: “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 ” 目的: 张氏应用汗吐下三法或三法兼用,或 三法先后使用,攻逐邪气,就是为了 改善气血壅滞的病理状态,促进血气 流通,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充分体 现了张氏的气血“贵流不贵滞”观点。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
【引用】张锡纯治阳虚方+ 解读张锡纯之法象中药张锡纯治阳虚方1.敦复汤(附︰服硫黄法)治下焦元气虚惫,相火衰微,致肾弱不能作强(《内经》云肾者作强之官),脾弱不能健运,或腰膝酸疼,或黎明泄泻,一切虚寒诸证。
野台参(四钱)乌附子(三钱)生山药(五钱)补骨脂(四钱,炒捣)核桃仁(三钱)萸肉(四钱,去净核)茯苓(钱半)生鸡内金(钱半,捣细)敦复汤,原为补相火之专方,而方中以人参为君,与萸肉、茯苓并用,借其收敛下行之力,能大补肾中元气,元气既旺相火自生。
又用乌附子、补骨脂之大热纯阳,直达下焦,以助相火之热力,核桃仁之温润多脂,峻补肾脏,以浓相火之基址。
且附子与人参同用名参附汤,为回元阳之神丹,补骨脂与核桃仁并用名青蛾丸,为助相火之妙品(核桃仁属木,补骨脂属火,并用之,有木火相生之妙),又恐药性太热,于下焦真阴久而有碍,故又重用生山药,取其汁浆稠粘,能滋下焦真阴,其气味甘温,又能固下焦气化也。
至于鸡内金,其健运脾胃之力,既能流通补药之滞,其收涩膀胱之力,又能逗留热药之性也。
人身之热力,方书恒责重相火,而不知君火之热力,较相火尤胜。
盖生育子女以相火为主,消化饮食以君火为主。
君火发于心中,为阳中之火,其热下济,大能温暖脾胃,助其消化之力,此火一衰,脾胃消化之力顿减。
若君火旺而相火衰者,其人仍能多饮多食可享大寿,是知君火之热力,关于人身者甚大也。
愚自临证实验以来,遇君火虚者不胜计,其人多廉于饮食,寒饮留滞为恙,投以辛热升补之剂,即随手奏效(拙拟理饮汤为治是病的方)。
彼谓心脏恶热,用药惟宜寒凉者,犹是一偏之论。
曾治一人,年二十余,嗜睡无节,即动作饮食之时,亦忽然昏倒鼾睡。
诊其脉两尺洪滑有力,知其肾经实而且热也。
遂用黄柏、知母各八钱,茯苓、泽泻各四钱,数剂而愈。
是知人之资禀不齐︰心脏多恶热,而亦有宜温补者;肾脏多恶寒,而亦有宜凉泻者。
是在临证时细心与之消息,不可拘于成见也。
欲明心火之热力,今又得一确实证验。
愚资禀素强壮,心火颇旺而相火少衰,饮食不忌寒凉,恒畏坐凉处。
张存悌谈附子应用之——早用
张存悌谈附子应用之——早用郑钦安之后经典火神派第一人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而只在精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张存悌主任医师新作《火神派著名医家系列丛书:吴附子吴佩衡》已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发行,京东、当当、亚马逊及全国各大书城有售,欢迎广大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中医爱好者选购。
早用——审机于先,治之于微仲景应用附子,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指征,病至少阴方用;李时珍有“乌附毒药,非病危不用”之训。
郑钦安则提出不必等到病危之时、病至少阴方用。
提倡早用姜附,“务见机于早”,稍见阳虚即应用之,免致虚阳上浮、外越酿成脱症,延至病势严重时才用。
他在论述四逆汤时指出:“细思此方,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为皆可服也。
何必定要见以上病形(指头痛如裂、气喘促等阳虚欲脱之状)而始放胆用之,未免不知机也。
夫知机者,一见是阳虚症而即以此方,在分量轻重上斟酌,预为防之,方不致酿成纯阴无阳之候也。
酿成纯阴无阳之候,吾恐立方之意固善而追之不及,反为庸庸者所怪也。
怪者何?怪医生之误用姜、附,而不知用姜附之不早也。
”(《医理真传卷二》)郑钦安提出“凡一切阳虚诸症”均可应用附子:“凡一切阳虚诸症,如少气、懒言,身重、恶寒,声低、息短,舌润、舌黑,二便清利,不思水饮,心悸,神昏、不语,五心潮热,喜饮热汤,便血、吐血,闭目妄语,口臭难禁,二便不禁,遗尿遗屎,手足厥逆,自汗,心慌不寐,危候千般难以枚举,非姜附何以能胜其任,而转危为安也乎?”(《伤寒恒论·问答》)显然,郑氏扩大了附子的使用范围。
“凡见阴气上腾诸症,不必延至脱时而始用回阳,务见机于早,即以回阳镇纳诸方投之,方不致酿成脱症之候……凡见阳之下趋诸症,不必定要现以上病情(指四肢厥逆,二便失禁已成脱症)而始用逆挽,务审机于先,即以逆挽益气之法救之,自可免脱症之祸矣”(《医理真传卷一》)。
强调“务审机于先”。
例如郑钦安在辨治“谵语”一症时,说到“不问发热、汗出、谵语、口渴、饮冷,但见无神,便以大剂回阳饮治之,百治百生。
【名医验方】通用潜阳汤-功能温阳益肾,潜纳浮阳,引火归原
【名医验方】通用潜阳汤-功能温阳益肾,潜纳浮阳,引火归原张存悌,男,1947年生,辽宁沈阳人。
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内科主任医师,全国扶阳论坛组委会常务委员。
从医30年,以经典为本,擅用经方,对内、妇、儿、皮肤等科常见病、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一直钻研、阐扬火神派,著有《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火神派温阳九法》等书,系统揭示、总结了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开设网上“中医火神派”论坛,擅用附子治疗疑难重症,人誉“关东火神”。
发表论文、医话200余篇,出版有《欣赏中医》、《品读名医》等专著20部。
组成附子15克(先煎),干姜15克,肉桂10克,砂仁10克,龟甲15克,炙甘草15克。
功能温阳益肾,潜纳浮阳,引火归原。
主治脾肾阳亏,逼阳上浮、外越导致口疮、咽炎、牙痛、发热、各种血证等诸多病症。
用法水煎服,日服2~3次。
方解本方为火神派宗师郑钦安所制潜阳丹基础上加干姜、肉桂而成。
方以附子、干姜、炙甘草即四逆汤温扶脾肾阳气用为主药;肉桂协同主药功专温肾而为辅药。
另遣砂仁宣中辟阴,纳气归肾,龟甲通阴助阳,兼有潜镇之功,合为佐药;炙甘草补火伏土,调和诸药而为使。
加减阳虚甚者附子、干姜可相应加大剂量至30~90克;水湿偏甚如泄泻、浮肿可加茯苓30克,泽泻20克,兼有引归之功;若有痰饮加入半夏、苍术以化痰湿;下焦见有热象如尿黄、尺脉偏浮等加黄柏15克;见有心烦、口干等伤阴症状者加红参10克;发热可加童尿、猪胆汁咸寒反佐,引阳入阴;凡见虚阳上浮如咽痛、口疮等症均宜冷服;多汗欲脱可加山萸肉、白芍酸敛以收之;血症再加炮姜30克,血余炭30克以温摄止血;凡见惊悸烦躁者可加磁石、龙骨、牡蛎等介石质重之品以潜镇之;兼见表证参入麻黄、细辛、生姜等辛温开表。
临床运用虚阳上浮外越诸症乃由阴盛阳衰,虚阳浮越而致,虽见肿痛火形之种种热象,皆系假象假火,人多误辨阴虚阳热而误治,临床屡见不鲜,关键在从神色舌脉一派阴色阴象中辨之。
郑钦安——阳虚
郑钦安——阳虚辨认一切阳虚证法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二字,指水旺,水即血也。
血盛则气衰,此阳虚之所由来也)。
外虽现一切火症(此火名虚火,与实火有别。
实火本客气入阳经,抑郁所致。
虚火即阴气上僭,阴指水,气即水中先天之阳,故曰虚火。
水气以下流为顺,上行为逆,实由君火太弱,不能镇纳,以致上僭而为病)。
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
用药即当扶阳抑阴。
(扶阳二字,包括上、中、下。
如桂枝、参、芪,扶上之阳;姜、蔻、西砂,扶中之阳;天雄、附子、硫黄,扶下之阳)。
然又有近似实火处,又当指陈。
阳虚症,有面赤如朱而似实火者(元阳外越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脉极大,劲如石者(元阳暴脱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
有身大热者(此条有三:一者元阳外越,身必不痛不渴,无外感可凭;一者产妇血骤虚,阳无所附;一者吐血伤阴,元气无依,吐则气机发外,元气亦因而发外也)。
有满口齿缝流血者(阳气虚不能统血,血盛故外越也。
)有气喘促,咳嗽痰涌者(肺为清虚之脏,着不得一毫阴气。
今心肺之阳不足,故不能制僭上之阴气也。
阴气指肾水、肾火。
此条言内伤)。
有大小便不利者(阳不足以化阴也,定有以上病情可凭),此处略具一二,再玩阳虚门问答便知。
阳虚症门问答问1问曰:头面畏寒者,何故?答曰:头为诸阳之首,阳气独盛,故能耐寒。
今不耐寒,是阳虚也。
法宜建中汤加附子,温补其阳自愈。
桂枝(九钱)白芍(六钱)甘草(六钱,炙)生姜(九钱)大枣(十二枚)饴糖(五钱)附子(三钱)用药意解按:桂枝辛温,能扶心阳。
生姜辛散,能散滞机。
熟附子大辛大热,足壮先天元阳。
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能化阳也。
阳气化行,阴邪即灭,气机自然复盛,仍旧能耐寒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存悌阳虚法钦安——兼论中医各家学说之“偏”
中国中医药报2011年2月17日
□ 张存悌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
有关火神派争议最集中的问题就是火神派是否有偏,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辨证地看,所谓其偏是偏其所长,偏得其所,有其长即有其偏,无偏则无其所长。
各家学说“无不有偏”
历史上各家流派都有自己的研究重心和方向,议论必然有所侧重,强调一说,突出一义。
金元四家分别以突出寒凉、攻下、补土、养阴而见长,旗帜鲜明地提出独立学说,构成了中医丰富多彩的各家学说框架。
由于强调一说,突出一义,议论与着眼点自然有所偏重,这是很正常的,刘完素主张“六气皆从火化”、张子和“汗吐下三法该尽治病”、李东垣把大疫完全归咎于内伤、朱丹溪的滋阴降火论可谓皆有其偏。
火神派强调阳主阴从,与阴阳并重的理论确有不同;强调肾元的作用,与东垣重视脾胃也不相同,唯其如此,才显出其观点的独特性和侧重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家皆有所偏,所谓有其长即有其偏,无所长则无其偏,可以说这是各家学说的基本特点。
清代李冠仙说得好:“殊不知自昔医书,惟汉代仲景《伤寒论》审证施治,无偏无倚,为医之圣。
后世自晋代王叔和以下,无不有偏。
迨至金元间,刘、张、朱、李,称为四大家,医道愈彰,而其偏愈甚。
河间主用凉,丹溪主养阴,东垣主温补……前明王、薛、张、冯,亦称为四大家,大率师东垣之论,偏于温补,而张景岳则尤其偏焉者也。
其实《新方八阵》何尝尽用温补,而其立说则必以温补为归。
后人不辨,未免为其所误耳!”(《知医必辨》)虽说“医道愈彰,而其偏愈甚”之语说得过头,终归指明了各家学说“无不有偏”的事实。
对各家学说之“偏”
应予客观分析
从另一方面讲,这种所谓偏确实又持之有据,言之有理,并未超出经典理论的范畴,绝未离经叛道,否则它不可能流传下来,因为它经不起历史和实践的考验,从这一点上也可以说并不偏。
明代李中梓说:“(金元)四家在当时,
于病苦莫不应手取效,考其方法若有不一者,所谓补前人之未备,以成一家言,不相摭拾,却相发明,岂有偏见之弊?”孙一奎则说:“仲景不徒以伤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帜,阳有余、阴不足之谈不可以疵丹溪”(《医旨绪余》)。
《四库全书提要》对这几句话大加赞赏,称为“千古持平之论”。
坦率地说,不排除有人“各承家技,始终顺旧”,见到稍有不顺旧的地方,轻则认为偏差,重则认为离经叛道,其实是保守思想在作怪,或者对各家学说缺乏常识。
历史上,各家学说均曾遭受非议和攻击,可以说无一例外,有的还很激烈,看一看温补派与寒凉派、滋阴派的争论就可以知道。
然而,这些流派今天仍被接受并予发扬,历史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是对各家学说应持历史态度和客观的分析,要“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而不应如孙一奎所言“窥其一斑而议其偏长”。
阳虚法钦安
火神派强调扶阳的主张不过是对《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观点的发挥而已。
强调肾阳的功用,与古人“肾为先天之本”,“补脾不若补肾”的理论也有相近之处。
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汪剑教授称:“仔细研究火神医家的著作,便能发现‘火神派’作为中医学术体系范围内的一种学术流派,其理法方药始终遵循辨证论治的规范。
”此评公允。
关键是要认识到各家流派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人讥其偏,我服其专。
”而不要求全责备,以偏赅全,学者要善于取精用宏,博采众长,“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何偏之有?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医杂著》),诸家各有其长,各司其属,为诸多医人所遵奉,没有人嫌其偏。
“果医者细心参酌,遇热症则用河间,遇阴亏则用丹溪,遇脾虚则用东垣,遇虚寒则用景岳,何书不可读?何至咎景岳之误人哉!”(《知医必辨》)今笔者聊为续一句“阳虚法钦安”,即遇阳虚之证则参用郑钦安之法。
须知郑钦安“于阳虚辨治所积累之独到经验,实发前人之所未发……千古一人而已!”(唐步祺语)何绍奇先生亦称:“郑钦安虽善用姜附,影响了几代人,但他并不专用姜附,也不是偏爱干姜附子,恶当归地黄,而是当用则用。
”“他的代表作《医法圆通》,
是为补偏救弊而设,他强调阴证,是因为人们往往忽视阴证的缘故。
但综观全书,他之持论并不偏颇,这是其可贵之处。
”
当然有所偏不等于走极端,更不能超出常识范围。
火神派主张阳主阴从不等于有阳无阴;重视阳虚不等于否认阴虚;主张扶阳并不废止滋阴;广用附子不等于滥用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