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新人教版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共5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一、趣事引入同学们,今日在大都市生活,什么最贵?——房价;那么大家猜想一下,1228年,你若生活在唐朝都城长安,什么最贵?——米价。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这里有一个典故,话说唐朝诗人白居易未成名时来到长安,当时有个文学老前辈名叫顾况,他对前来访问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顺口拈来白先生的名字,幽他一默。
及至这个顾老先生看了白居易的诗句,就是那著名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不禁赞美:“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意思是,能够写出这样的诗来,你就不怕长安米贵,简单在这都市居住进展了。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
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欣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这首诗就是选入学校课本的《草》,全名叫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解析】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
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
《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密。
其次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
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
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坚韧的生命力。
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扩散,绿野宽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受的处所。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课的结构特点;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像能力,背诵本段。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并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学要点:1.理清全文思路,分析本诗结构特点。
2.鉴赏高超的音乐描写(二)过程设计:一.导语设计教师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学生沉醉其中)教师:刚才同学们都沉醉在美妙的音乐世界中,那么哪位同学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呢?(学生们各抒已见,有的说轻快、流畅;有的说悲伤、忧郁;有的说激扬动听等等,很多同学觉得难以表达出来)教师小结:从同学们表达的感受可以看出,用语言来表达音乐的感受可以说是比较难的事,大家知道音乐并不是实实在在,可感的、可触摸到的实物,它是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的。
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白居易是怎样描写乐曲的。
首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出示多媒体投影:内容为白居易简介,新乐府运动,“行”体介绍及创作背景介绍(略)。
二.整体感知,纠正字音,学生朗读全诗。
三.在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1.《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如下的结构(多媒体展示),即板书设计(附在后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教案部编版必修上册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理解诗中的意象?”或“诗人的情感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的?”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践活动。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首诗歌,通过朗读和解析来体验诗歌的美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践活动的情况。
2. 文化理解: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深入理解古代文学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思维品质: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文本内容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的诗歌意象、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2. 文化背景知识: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创作风格和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
难点:
1. 诗歌意象的解读:如何理解诗中的奇幻景象和寓意。
2. 艺术手法的鉴赏:如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韵律美和意境美。
解决办法:
1. 引导学生运用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教案 部编版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8课《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主要涉及部编版必修上册的相关内容。本节课将重点讲解《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琵琶行并序》两篇文章。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奇幻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超脱生活的向往。文章辞藻华丽,想象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优秀4篇)《琵琶行》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课型:鉴赏课授课时间:一课时教学设想:《琵琶行》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教学的重点在于整体领悟。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结构分析把握诗歌的整体美,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最后设计一个课后练习,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丰富学生的想像力。
一。
导语设计与数学一样,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
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一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如汉乐府、宋词等。
那么诗歌是怎样将无形的音乐化为可感的形象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古代诗歌中描写音乐的杰作《琵琶行》。
【说明:科学精神中包括人文精神。
设计这一导语意在引起学生思考:科学、哲学、艺术中都包含有审美因素,富于想象的综合思维是提高科学素养与培养创造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
教学过程设计(一)、鉴赏提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琵琶行》选自《白氏长庆集》。
唐宪宗元和十年(8XX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白居易上疏请求严惩凶手,陈词恳切,触怒当政者,遂遭限害,被贬为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写下了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通过描写一个沦落江湖的琵琶女的身世,抒发自己遭受打击后的苦闷心情。
“行”是古体诗的一种,音律比较自由,句法参差变化,便于长篇叙事或抒情。
(二)、诵读明意,把握结构1、诵读正音:请六个同学分别朗读包括“序”在内的六段文字。
请其它同学指出朗读中读错的字词,教师根据学生归纳适当板书。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标题: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与作者;2. 理解《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4.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与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琵琶行》及其序言的背景介绍;2. 《琵琶行》的课文解析和理解;3. 课文的情感表达分析;4. 阅读活动与拓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琵琶行的主题与情感表达;2.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3. 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琵琶行》及其序言;2. ppt课件或白板。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与引入(15分钟)1. 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李白,引起学生对这位著名诗人和他的作品的兴趣;2. 预测性问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首诗叫《琵琶行》吗?第二节:课文解析与理解(3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琵琶行》;2. 解读生僻词语和难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3. 分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琵琶行的情节,主题以及李白的写作意图。
第三节:情感表达分析(20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讨论琵琶行中表达的情感,并作简要总结;2. 学生个别发言,表达自己对诗中情感的理解;3.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情感与诗人李白自身的经历和心境的关系。
第四节:阅读活动与拓展(30分钟)1. 学生分组互相朗读琵琶行,并分别发表个人观点;2. 提出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进行朗读和解读,并在班级内分享;3. 引导学生发展兴趣,扩大自己的文学素养,鼓励他们阅读更多的古代文学作品。
第五节: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2. 老师布置学生的课后作业:写一篇短文,以《琵琶行》为主题,谈谈你对诗中情感的理解和李白的写作手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2. 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与主题的理解能力;3.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间对彼此短文的阅读与评论。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精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 让学生掌握《琵琶行并序》的基本内容、结构和主要人物,并能准确理解其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与预习(10分钟)1. 老师简单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品背景和作者李白,引发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的兴趣。
2. 老师让学生先自读《琵琶行并序》,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并形成初步的阅读感觉。
3.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课时:整体阅读与理解(30分钟)1. 将文章分成若干小节,每小节精读理解,注意描述细节和人物塑造。
2. 重点阅读“长安古意”和“凉州词二首”,领略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
3. 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分析文章主题和情感表达,辨析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与评价(40分钟)1. 学生自己体会文章的艺术价值和史料意义,并为此写一篇读后感和评论。
2. 学生通过朗读和演讲等形式,展示自己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理解和感悟。
第四课时:拓展与总结(20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版本的《琵琶行并序》,说明其书写规范和文字修饰的变化。
2. 学生研读相关资料,比较《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唐代文学作品,展开拓展与探讨,深入了解唐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精神内涵。
3. 老师总结此次授课内容,强调唐代文学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学生提供更多阅读文学的机会和途径。
教学实施与效果:本课程是按照文学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和实施的,兼顾了知识传授和思想启发,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经反复训练和多角度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文学鉴赏和评价达到了较高水平,认识唐代文学的文化底蕴和审美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现和升华本课程以《琵琶行并序》为例,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使学生全面认识唐代文学的雄奇豪放和深情绵远的审美特征,发掘出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1.1.2 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特点。
1.1.3 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1.2.2 学会通过诗句分析,解读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古代音乐的美妙,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结合。
1.3.2 体会诗人对人生沧桑、命运无常的感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
2.2 诗文朗读与翻译2.2.1 分组朗读诗文,培养语感和节奏感。
2.2.2 翻译诗句,理解诗文的大意。
2.3 诗句分析2.3.1 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2.3.2 解读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如对音乐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感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音乐或图片等方式,引发学生对古代音乐和诗歌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与翻译引导学生朗读诗文,翻译诗句,理解诗文大意。
3.3 诗句分析分组讨论诗句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2 理解与解读通过提问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4.3 知识掌握通过背诵和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诗文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
5.2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小组合作6.1.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诗句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
6.1.2 各组展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6.2 创意表达6.2.1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方式,如写作、绘画、表演等,表达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受。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3篇)
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关于《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展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帮大家的关于《并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课时第一课时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
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终究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
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二课时一、激趣导入老师问学生是否知道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如《诗经》中的“琴瑟友之,___之”、___送别___、___钟子期高山流水、___弹奏《凤求凰》向___求爱、___奏《广陵散》、《西厢记》___听张生弹琴、《红楼梦》中黛玉论琴、《三国演义》中___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___、___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___与魔教长老___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等等。
二、诵读鉴赏: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讲述了什么?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是什么?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序和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琵琶女艳盖群芳,艺压京城,备受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阅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人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而今,他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自守着空船的人,借着音乐来宣泄内心的苦闷;一个在江边送别客人,虽有酒却无欢笑。
一个擅长弹奏琵琶,一个善于欣赏,他们演绎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故事。
正如浔阳楼的楹联所说:“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
”在这首诗中,音乐成为了诗人和琵琶女之间沟通感情的桥梁。
全诗共写了三个回合:第一节是听到琵琶声,邀请相见;第二节是再次听到琵琶声,诉说人生沦落;第五段是第三次听到琵琶声,此时琵琶女身穿青衫,泪湿衣袖。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案(共三篇)
《8.3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琵琶行》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
诗歌主题鲜明、人物形象生动,抒情真切细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
《琵琶行》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积累基础知识,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理清思路,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有效提问,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 欣赏并学习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引导学生品读经典,积累名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教学重难点】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学习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前准备】1.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创作和文学成就。
2.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歌、行、引等文体知识。
3.利用网络查资料,了解《琵琶行》写作背景。
4.自读课文,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积累白居易名句,导入新课。
1.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初出城留别》2.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放言五首·其一》3.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后宫词》4.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5.平生知心者,屈指能几人?《感逝寄远》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大林寺桃花》7.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放言》8.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钱塘湖春行》9.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10.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1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诗》1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024年高中语文第6课琵琶行并序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琵琶行并序》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琵琶行并序》的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琵琶行并序》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琵琶行并序》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再次,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通过设计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同时,我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此外,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可能过于保守,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言文感到困难,对文学鉴赏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4. 《唐宋词选》:收录了唐宋时期其他诗人的词作品,供学生比较和欣赏。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 要求学生根据拓展阅读材料,深入研究《琵琶行》的背景、意象和音乐性,分析诗人的创作意图。
2. 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琵琶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在古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琵琶行》中的情感和主题,探讨诗歌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一)拓展阅读材料
1. 《全唐文·卷六百三十五》:收录了《琵琶行》原文及其注释,可供学生进一步研究。
2. 《唐代诗歌鉴赏辞典》:收录了《琵琶行》的详细鉴赏文章,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艺术。
3. 《中国古代音乐史》:介绍了琵琶的历史演变和音乐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琵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诵读思考,体会诗中蕴含作者的迁谪之意。
2.引导探究,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3.建构思维,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4.植根情怀,传承优秀文化,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层原因。
2、深层体会作者的“悲天悯人”情怀。
教学方法:情境引导、点拨启发、共研共学、辩证思考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出诗题音乐是人类最富有灵性的创造。
一千多年前,一个夜晚,一个失意文人,一个天涯歌女,在浔阳江头用音乐演绎了一个凄美而忧伤的故事。
现在,让我们继续走进《琵琶行(并序)》,听琵琶女之高超技艺,品江州司马之泪失青衫。
二、问题导引、合作探究上节课我们已对诗歌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并对诗中的音乐描写进行了鉴赏。
今天,我有这么几个问题,想继续和大家交流一下。
问题一:作者在诗前序中提到“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迁谪意”是什么意思?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请予以概括。
(自主研讨,小组合作、充分交流、分享答案)明确:谪居卧病、不闻丝竹、黄芦苦竹、杜鹃啼血、取酒独倾、杂音难听。
(自我状态、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孤独、苦闷、失意(开放回答)问题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始觉”是什么意思,作者以前有没有这种感觉?是什么让诗人有了这种感觉?明确:“始觉”开始觉得,以前没有这种感觉。
是琵琶女的琴声、技艺让他有了这种感觉。
三、深入探究、把握形象问题三:仅仅是琵琶女的高超的音乐演奏技巧就能拨动作者的心弦吗?作者与琵琶女产生共鸣的原因除了音乐,还有什么?(深层思考)明确:不是的。
除了音乐,产生共鸣之处——还有相似的遭遇。
试想一下,没有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又怎能演奏如此动人心弦的乐章。
没有感同身受的相似遭遇,又怎能感受到华美乐章中的悲愤之情?问题四:于是作者吟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同”的意义何在?“同在哪里”?(身世相通、心灵相通、对音乐的理解也是相通的)“似诉平生不得志”。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熟悉《琵琶行》及其序的内容和意义。
2. 掌握《琵琶行》及其序的韵律和语言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形象,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2. 学习《琵琶行》及其序的相关词汇和句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本《琵琶行》及其序的复制件。
2. 词语卡片,挂图或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琵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琵琶的外形、演奏方式等,并以此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
Step 2 分组朗读(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朗读《琵琶行》及其序。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音表达和语调抑扬顿挫,尽量体现诗歌的韵律之美。
Step 3 琵琶行及其序的理解(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琵琶行》及其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注意作者通过琵琶的音乐表现出对社会不公与苦难的关注,并感叹命运的无常与悲凉。
Step 4 感悟与欣赏(1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琵琶行》及其序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并引导学生思考古人对人生境遇的抒发和反思。
Step 5 词语与句式探究(15分钟)通过对《琵琶行》及其序中的词语和句式的分析,指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
教师提问学生,如:“诗中使用了哪些形象描写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序言要使用‘风弄珠帘帐’这样的句式?”Step 6 创作与展示(10分钟)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创作一首佳句或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喜爱。
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Step 7 小结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对古典诗词进行更多的欣赏和阅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Step 8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将《琵琶行》及其序背诵并熟读,准备下节课的课外阅读作业。
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
琵琶行并序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琵琶行并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琵琶行并序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赏析这首诗的音乐美、意境美。
领会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写作特点。
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背诵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
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琵琶行》这首诗的内涵和主题,了解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背景;2.学习欣赏并朗读《琵琶行》,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和语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如何解读诗歌,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分析《琵琶行》的内涵和主题,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2.学习朗读《琵琶行》中的诗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诵能力;3.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来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情感。
教学难点:1.分析诗歌的意义和情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2.学习如何将朗诵中的情感和意义传达给观众。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课件、教学资料和参考书籍。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导入(5分钟)2.通过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于《琵琶行》的初步认识。
第二步:引导朗读(15分钟)1.向学生介绍《琵琶行》的艺术特点和情感表达;2.教师朗读全诗,带领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3.小组合作朗读: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小节进行合作朗读;4.学生个别朗诵:选择几名学生进行个别朗诵,教师给予指导。
第三步:诗意解读(30分钟)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情感;第四步:欣赏名家解读(20分钟)1.播放名家对《琵琶行》的解读视频;2.向学生介绍名家的背景和成就,让学生借鉴名家对诗歌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第五步:创作赏析(15分钟)1.学生自由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自由创作;2.学生分享作品:邀请几名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互相欣赏和评价。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写一篇读后感或者对《琵琶行》的评论;2.布置下一课时的预习任务。
教学延伸:1.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琵琶行》的演唱或朗诵,拓宽学生的视野;2.带领学生通过互动游戏、小组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欣赏。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使学生掌握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基本知识,理解并能够背诵《琵琶行并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琵琶行并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2.1 诗文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2.2 诗文的基本内容,如诗句的意义、结构等。
2.3 诗文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教学难点3.1 诗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3.2 诗文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3.3 诗文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等。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4.2 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4.3 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基本内容,掌握诗句的意义和结构。
5.3 合作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化内涵。
5.4 讲解与提问: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5.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延伸阅读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琵琶行并序》原文、注释、译文等。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艺术手法;(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生、命运的感慨和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3)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艺术手法;2. 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歌风格;2. 解读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3.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琵琶曲,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2)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的诗歌能够流传千古?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3)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象、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分享成果:让学生汇报讨论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2)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和诗意;(3)解读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2)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3)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写作和朗读进行点评,给予指导和鼓励。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2. 深入研究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写一篇读后感;3. 选择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写一篇赏析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2、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内容;3、描写音乐的艺术二、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贞元十五年(798)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
因直言极谏,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
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
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死时年75岁.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因而意志消沉。
“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创作成就大不如前。
晚年寄情山水。
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代表作:《白牡丹》《买花》《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观游鱼》《鸟》《赋得古原草送别》《问刘十九》《宫词》知识点:“元白”(元稹和白居易的并称)“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的并称)“元轻白俗”—- 苏轼《祭柳子玉文》:“元轻,白俗;郊寒,岛瘦。
"二人在诗歌革新中取得杰出成就,但白诗过于强调通俗平易,元诗还流于轻佻淫靡。
后人“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故苏轼讥之为“元轻白俗”.白居易生平与创作: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以讽喻诗为主。
代表作品为《卖炭翁》《秦中吟》,《新乐府》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 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
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2.解题(1)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关于小序: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琵琶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是一首歌行体的长篇叙事诗。
白居易另外还有一篇非常有名的长篇歌行体叫《长恨歌》。
歌、行、引,本来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种名称不同,其实并没有严格区别。
它们的音节和格律都比较自由,所以白居易用这种手法很自如。
《琵琶行》是中国文化界人人皆知的名篇。
诗中虽有较浓重的感伤意味,但比《长恨歌》更具现实意义。
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首诗叙述的层次分明,描写的细致生动,比喻的新颖精妙(如对琵琶声的描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诗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
琵琶行(原文)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滩。
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
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任谏官,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期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琵琶行》。
4.疏通字词贾(gǔ)人荻(dí)花管弦(xián)六幺(yāo)钿(diàn)头呕哑(ōuyā)嘲哳(zhāozhā)虾(há)蟆陵5。
琵琶行并序(原文朗诵录音)对照课本6.课文详解(1)小序思考: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答: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
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2)全文结构与内容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部分:A、第一部分: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诗的引子):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第二层: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
一个惨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
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
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B、第二部分: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语欲迟(迟疑).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
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
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
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低沉抑郁)声声思(悲),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随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
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用“急雨”、“私语”的比喻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滑”和“难”比喻声音的特色,“滑"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难”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有声无声。
)银瓶乍(突然)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奔突而出)刀枪鸣。
(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曲终收拨当心(对着琵琶中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舒缓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悄无言,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
这是一种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是画龙点睛之笔。
“秋月白",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
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以景衬情”的典范。
第三层:听众的反映.C、第三部分:第三诗段: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借代其他歌女)妒。
五陵年少(京城富贵人家子弟)争缠头(送给歌女的锦帛),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镶着金花的银钗)击节(打拍子)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借代年月)等闲(平常)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地名)买茶去。
去来(离去。
“来”,助词)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纵横错乱)。
第二层: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欢笑,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D、第四部分: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ōuyā单调的乐声)嘲哳(zhāozhā繁杂的声音)难为听。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