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

合集下载

三种折射静校正方法原理的比较

三种折射静校正方法原理的比较

三种折射静校正方法原理的比较摘要:随着折射静校正在地震勘探数据处理中的作用日显重要,需要对基本的折射静校正方法进行归纳与分析。

为此,本文介绍了三种常见的折射静校正方法的原理及计算步骤,比较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对充分理解每种方法的实质大有帮助。

关键词:折射静校正加减法扩展广义互换法合成延迟时法要获得准确的静校正量,重要的是搞清近地表结构,建立准确的近地表模型,即把近地表地层的速度和厚度求准确[1]。

在地震勘探中,反射记录上存在初至折射波,并且每一炮都有初至折射波,它可为建立近地表模型提供所需的资料,而不增加额外的工作。

所以,利用初至波求取近地表结构,估算静校正量便成了主要且有效的途径。

这一类方法统称为折射静校正。

然而,利用初至估算风化层和折射层的速度以及截距时间并不容易。

这主要是因为风化层基底通常是起伏不平,旅行时距曲线也受到高程变化的严重影响,使得时距曲线不易解释[2]。

这样迫切需要一些特殊方法来求取近地表模型。

下面介绍的加减法、扩展广义互换法和合成延迟时法就是这类特殊方法。

1 加减法[3]加减法是由Hagedoorn(1959)首先提出来,它是一种间接计算截距时间和折射界面速度的方法,图1是加减法原理示意图。

定义加减时间值为:方程右边所给的时间是从图1的三条射线路径的初至上读出来的时间值,由射线路径可知:2 扩展广义互换法扩展广义互换法(EGRM)是在广义互换法(GRM)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使之适用于野外各种不规则的观测系统采集的数据,例如弯线排列接收,炮点偏离排列位置。

这种方法应用比较广泛,很多大型的地震资料处理软件都采用了该方法,如Omega软件的折射波静校正和绿山软件的折射波静校正[4]。

该方法应用效果的好坏不仅与选取的折射层有关,而且和选定的风化层的平均速度有关。

因此在使用该方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所有测线均选择本地区稳定的同一折射层的折射波进行初至拾取;(2)调查风化层速度变化范围,合理选择高速层顶界面以上地层的平均速度,最好是结合野外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3)静校正计算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替换速度和基准面高程。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地震数据处理第五章:静校正

总的低速带校正量为:
' j
hl )
静校正前
地面 V0
低速带底面 V
反射界面
第一步:井深校正后
V0 V
地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二步:地形校正后
V0 V
基准面 低速带底面 反射界面
第三步:低速带校正后
基准面
反射界面
小结
1、符号约定:剥去地层时间为负,即减去静校正 量为负号;填充地层时间为正,即加上静校正量为 正号。 2、最终基准面校正量计算公式为
近地表沉积的介质相对深层而言,沉积年代
相对较短,长年的风化作用使近地表沉积的介质 疏松,无胶结或半胶结,地层中含水与不含水, 含水量的多少都会引起地球物理特征的变化。
近地表厚度和速度的各向异性、地表高程起
伏都会对地震波场造成不等量的延迟,延迟的大 小与近地表地层的物性有关,这种延迟时若不校 正,将会影响到叠加成像和构造形态的可靠性。
ESW—炮点处风化层高 程 EGW—检波点处风化层 高程 ESR—炮点处参考基准 面高程
EGR—检波点处参考基 准面高程
Hs —— 井深
炮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S
TSW
- TSR
ES
- E SW vW
hs
ESW ESR VR
检波点基准面静校正量为:
TG
TGW
- TGR
EG - EGW v
(1)基准面校正;CMP叠加参考面校正;低降速 带底面校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 法等建立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 找到对应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 地表高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 等数据库)。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地震资料常规处理流程

DM高分辨率的理由和目的 一方面,由于叠加的低通滤波效应,使叠前已经展宽的频带又变窄,有进一步展宽频带的需要。 另一方面,叠加后的地震记录的信噪比大幅度提高,为进一步提高分辨率地在奠定了基础。 叠后提高分辨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提高地震记录对薄层的识别能力。
反褶积前的叠加
反褶积后的叠加
七、CMP道集分选
CMP道集又称共中心点道集,当地震数据置完道头以后,每个地震道的CMP号、线号、炮检距等各种信息就已经存在了,因此,分选就是利用道头信息,按要求将地震道排列到一起。 CMP分选一般按CMP号从小到大,使用两级分选或三级分选: CMP、炮检距(站号) CMP、线号、炮检距(站号) CMP道集经过动校正后,就可以将道集内各道求和,形成叠加道。每个CMP都进行求和,就形成了叠加剖面。
2、常用的叠后噪音压制方法 叠后压噪方法非常多,这里只介绍常用的四种: (1)随机噪声衰减——提取可预测的线性同相轴,分离出噪音,达到提高信噪比的目的。 ——注意:线性假设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也容易失真。 (2)F—K域滤波——主要用于压制线性相干干扰。在F—k域中,线性相干干扰分布比较集中,范围较小,可以将其切除,达到压制线性相干干扰的目的。类似的还有F—X域滤波等等。 ——注意:容易引起“蚯蚓”现象,建议不使用扇形滤波因子。 (3)多项式拟合——基于地震道数据有横向相干性的原理,假设地震记录同相轴时间横向变化可用一高次多项式表示,沿同相轴时间变化的的各道振幅变化也可以用一待定系数的多项式表示。首先通过多项式拟合,求出地震信号的同相轴时间、标准波形和振幅加权系数,然后将它们组合成拟合地震道。——不保真。 (4)径向滤波——在定义的倾角范围和道数内,通过时移求出最大相关值所对应的倾角,然后沿这个倾角对相邻道加权求和,从而增强该倾角范围内的相干同相轴,虚弱随机噪音和倾角范围以外的同相轴。提高地震记录的信噪比。——不保真。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第二章 动静校正及水平叠加
一条二维测线的数据量
记录长度5000(ms ) 48(次叠加) 1000(CMP ) 采样间隔1(ms )
测 线 数 据 量 2.4亿 个 数 据 916MB
一个工区的数据量(假设有100条测线)
工 区 数 据 量 100 916MB 92GB
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储存空间;为了减少计算量,可把 计算出的每个动校正量储存在计算机内以减少重复计 算,但这却占用大量的计算机内存;
(t
2 0
i
x
2 j
)1 2
V 2 (t0i )
t0i
(i 1,2,3,4,M; j 1,2,3, N)
(2-1)
式中:toi为共中心点处第i个界面的一次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 间,M为界面的总个数。x ij为炮检距,tij 为的第j道上第i个界 面的一次反射波的到达时间, V(t0i ) 为 toi 时刻所对应的速hM V
h0
hM
t - t t - (t - tOM ) tOM
即精确的动校正量为:
R R
t
1 V
x2 4h02 4h0 x sin - tOM
O2
实际做法:用水平界面的公式近似计算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
1
Δt = φV
x2
+
4
h2 0
+
4h0
x
sin φ
动校正(正常时差校正):水平界面的情况下,从观测到的反射
波旅行时减去正常时差,得x/2处的t0时间。这一过程为正常时差 校正或动校正。
2.1.1 动校正处理
界面倾斜情况下的动校正
倾斜界面的动校正量是用波的实际传播时间减去炮检中
点M处的自激自收时间。
动校正后,就是把t 变换成tOM

数字处理-ch4-1-1 速度分析动态校正、叠加

数字处理-ch4-1-1 速度分析动态校正、叠加

行时的影响。 高质量的动静校正是获取最佳叠加剖面的基础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4.1 概述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速度的测量方法有两种: 声波测井的直接测量法;地震勘探数据的间接测量法。 声波测井的直接测量法;地震勘探数据的间接测量法。 声波测井的直接测量法;地震勘探数据的间接测量法。 声波测井的直接测量法;地震勘探数据的间接测量法。 声波测井的直接测量法;地震勘探数据的间接测量法。 地震勘探中有关速度的概念: 地震勘探中有关速度的概念: 地震勘探中有关速度的概念: 地震勘探中有关速度的概念: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 rmsrms )速度、瞬时速度、相速 地震勘探中有关速度的概念: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 )速度、瞬时速度、相速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 rms )速度、瞬时速度、相速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 rms )速度、瞬时速度、相速 度、群速度、动校正( 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等。 层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 rms )速度、瞬时速度、相速 度、群速度、动校正( NMO)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等。 度、群速度、动校正( 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等。 度、群速度、动校正(NMO)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等。 本章讨论根据地震数据来估测速度的方法。估测速度需要 本章讨论根据地震数据来估测速度的方法。估测速度需要 度、群速度、动校正( NMO)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等。 本章讨论根据地震数据来估测速度的方法。利用估测出来 本章讨论根据地震数据来估测速度的方法。利用估测出来 共中心点( CMPCMP )记录所提供的非零炮检距数据。利用估测出 共中心点( )记录所提供的非零炮检距数据。利用估测出 本章讨论根据地震数据来估测速度的方法。利用估测出来 的速度校正非零炮检距时差,把记录到的数据体(在中心点 - 来的速度校正非零炮检距时差,把记录到的数据体(在中心 的速度校正非零炮检距时差,把记录到的数据体(在中心点 来的速度校正非零炮检距时差,把记录到的数据体(在中心 的速度校正非零炮检距时差,把记录到的数据体(在中心点 炮检距 时间坐标中)压缩为叠加剖面。 点 -炮检距 时间坐标中)压缩为叠加剖面。 炮检距 -时间坐标中)压缩为叠加剖面。 点 -炮检距 -时间坐标中)压缩为叠加剖面。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地震处理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3速度分析和静校正概述 正常时差 平反射层的正常时差 水平层状介质的正常时差 四阶时差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的正常时差 任意倾角多层的正常时差 动校速度与叠加速度 速度分析 速度谱 一致性测量 影响速度估算的因素 交互速度分析 沿层速度分析 相干属性叠加 剩余静校正 利用旅行时分解法的剩余静校正估计 利用叠加能量最大法剩余静校正估计 旅行时分解法的应用 最大允许时移量 相关窗口 其他条件 叠加能量最大值法的应用 折射静校正 初至波 野外静校正 平折射界面 倾斜折射界面 加减法 广义相遇法 最小平方法 静校正的处理流程 模型试验 野外实例 习题 附录C :时差和静校正 时移双曲线 动校拉伸 倾斜反射界面方程 对剩余静校正量估算的旅行时分解法 由折射初至波估算深度 倾斜折射界面方程 加减法 折射初至波的广义线性反演 折射旅行时层析成像 L 1模折射静校正 参考文献3.0 概述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其速度是深度的函数,声波测井记录表示直接的速度测量;另一方面,地震资料则给出了间接的速度测量。

基于这两种类型的信息,勘探地震学家推导出许多不同的速度,例如层速度、视速度、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rms )、瞬时速度、相速度、群速度、动校(NMO )速度、叠加速度和偏移速度。

然而,从地震资料中得出的速度是能产生最好叠加效果的速度。

假设层状介质中,叠加速度与NMO 速度有关。

而又它与均方根速度有关,平均速度和层速度均由均方根速度求得。

层速度为两个反射界面之间的平均速度。

具有一定岩性组成的岩层的层速度的几个影响因素有:图3.0-1 含微裂隙的Bedford 石灰岩中在干的和水饱和时,纵波和横波速度因围压变化而变化,流体体积在测量中保持为常数。

这里,S 为饱和的,D 为干燥的,V p 为纵波速度,V s 为横波速度(引自Nur ,1981)速度(k m /s )围压图3.0-2 有圆形孔隙的Berca 砂岩样本,纵波和横波速度随围压的变化。

静校正

静校正

第四节静校正静校正是消除地震波到达时间误差的办法。

研究由于地形起伏、低降速带厚度和速度的横向变化,引起地震波到达时间的变化规律,并进行校正的技术。

静校正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至今仍未彻底解决好的技术。

著名地球物理学家迪克斯教授生前曾说,解决好了静校正问题就等于解决好了地震勘探中几乎一半的问题,静校正的难度可见一斑。

在观测面是水平的,地下传播介质是均匀的假设条件下,推导出了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方程。

实际上,沿着测线的方向,地表高程、地表低降速带的厚度和速度的变化,也就是介质的不均匀,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所得到地震反射波的时距曲线,是一条畸变了的双曲线。

地表的变化越大,导致地震波到达时间的误差就越大,也就是静校正问题越突出。

地震波的激发、接收、传输系统也能引起少量的到达时间误差。

1.静校正概述静校正是提高叠加剖面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的一项关键技术。

静校正方法有野外静校正和室内静校正,或者野外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

目前,对地表复杂的地震资料,联合应用多种静校正方法,取得了较好的静校正效果。

(1)地表模型的一致性与非一致性对于一致性的地表模型,上地层的速度与下地层的速度差异明显(由低到高),根据斯奈尔定律,同共接收点道集的所有地震波经过低降速带时,几乎沿着同一条路径、同一个方向(近似垂直地面)到达同一个接收点。

在共接收点道集内,接收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基本相同;在共激发点道集内,激发点引起的各道的静校正量大小也基本相同。

一个地震道的静校正与一个激发点和一个接收点有关,它的静校正量是激发点的静校正量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的总和。

对于非一致性的地表模型,道集各道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有差异,接收点或激发点引起的静校正量不相同,引发了静校正不“静”的问题。

(2)野外静校正与剩余静校正野外静校正至关重要,当野外的静校正到位时,叠加剖面不仅信噪比高,构造形态比较真实,而且能提供高质量的模型道,使反射波法静校正(一种剩余静校正)与速度分析相结合的多次迭代过程能够收到真实果。

地震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地震数据处理基本流程:
①数据输入:将原始地震数据导入处理系统,这通常涉及到数据的读取、格式转换和初始检查。

②观测系统定义:设定地震数据的观测参数,包括炮点和检波器的位置、深度、覆盖次数等信息。

③预处理:对数据进行初步清洗,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噪声去除、缺失数据插值等。

④静校正:进行野外静校正,修正由于地形、近地表速度结构变化等因素引起的传播时间差异。

⑤动校正:进行动校正以补偿地震波在不同路径长度上的传播时间差,通常基于速度模型。

⑥反褶积:压缩地震子波,提高时间分辨率,减少多次波的影响。

⑦速度分析:确定地震波在地下各层的速度,用于后续的动校正和偏移处理。

⑧剩余静校正:对动校正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静校正,以消除残余的传播时间误差。

⑨叠加:对校正后的数据进行叠加,提高信噪比,形成叠加剖面。

⑩偏移:进行偏移处理,将地震数据从共反射点(CMP)域转换到真实地质结构的空间位置,生成偏移剖面。

⑪显示与解释:将处理后的地震数据以图像形式显示,供地质学家进行解
释,识别地层结构、断层和油气藏等。

⑫质量控制:在处理的每个阶段,进行质量控制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

地震勘探资料处理流程与方法提纲引言一、数据加载二、置道头三、静校正四、叠前噪音压制五、振幅补偿六、叠前反褶积七、动校正、切除与叠加八、剩余静校正九、倾角时差校正(DMO) 与叠前时间偏移十、叠后提高分辨率处理十一、叠后噪音压制引言地震勘探分三个阶段。

地震资料采集、地震资料处理、地震资料解释。

其中地震资料处理是连接野外采集和资料解释的关键环节。

所谓地震资料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助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造,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直观的、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

野外地震资料中包含着有关地下构造和岩性的信息,包这些信息是叠加在于扰背景上且被些外界因素所扭曲,信息之间往往是互相交织的,不宜直接用于地质解释。

因此,需要对野外采集的地震资料进行室内处理。

常规处理流程,数据输入→置道头→静校正→叠前噪音压制→振幅补偿→叠前反褶积→抽cmp道集→速度分析,动校正、初叠加→剩余静校正→DMo或叠前时间前移→叠后褶积→随机噪音衰减→偏移→时变滤波,增益一、数据加载1、数据输入:将野外磁带数据转换成处理系统格式,加载到磁盘上;2、输入数据质量检查:炮号、道号波形、道长、采样间隔等等。

二、置道头●道头: 每个地震道的开始部分都有个固定字节长度的空余段,这个空余段用来记录描述本道各种属性的信息,称之为道头。

如第8炮第2道,第126MP等。

观测系统定义:定义一个相对坐标系,将野外的激发点、按收点的实际位置放到这个相对的坐标系中。

观测系统定义完成后,处理软件中置道头模块,可以根据定义的观测系统,计算出各个需要的道头字的值井放入地震教据的道头中。

当道头置入了内容后,我们任取道都可以从道头中了解到这一道属于哪炮、哪一道? CIP号是多少?炮检距是多少?炮点静校正量、检波点静校正量是多少等。

后续处理的各个模块都是从道头中获取信息,进行8的处里,如抽MP道集,只要将数据道头中cmP号相同的道排在一起就可以了因此道头有错误,后续工作也是错误的。

静校正方法

静校正方法

上面列举的一些静校正方法,基本反映了当前这项 技术的发展状况。我们面临的任务是:一方面是继续研 究和发展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是作业人员如 何根据作业现场千变万化的地表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
组织有效的静校正处理流程,追求较好的应用效果。近
几年随着勘探战场的转移,进入复杂地区工作,静校正 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成果和适应各 种不同条件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应用技术就更 加需要和更加现实。
底面与地形面之间是不平行的。
低降速带底面是实际存在的一个面。野外进行小折射测
量,就是追踪这个面,室内处理也希望能解释出这个面的准 确位置,但实际应用中困难较多。不少的静校正处理方法是 针对这一点而设计的。
二、基准面 基准面是用户在一个工区内所选用的参考面。 当地表高程变化不大时,基准面采用水平面,如华
这个误差由自动剩余静校正程序进行进一步校正处理。
基准面的深度直接影响反射波的自激自收时间to值, 对速度分析和动校正都有较大的影响,为了减小这种 影响,所选基准面越接近地表越好。另外,基准面的 选择对构造偏移位置也有影响,这是因为静校正的应 用改变了偏移的起始点。
正。
(2)控制点数据线性内插法(微测井、小折射方法等建立 控制点数据)。 (3)沙丘曲线法(根据沙丘厚度在延迟时曲线上找到对应 的延迟时,计算静校正量)。 (4)相似系数法。 (5)数据库法(建立导线成果、浮动基准面高程、地表高 程、小折射成果、高速层顶深度、潜水面深度等数据库)。
第二类是基于生产炮初至信息为基础 (1)基于折射原理的方法:
、动校正、叠加等,都与双曲线的定义有关,只有地
面水平,并且低降速带没有横向变化,共深度点时距 曲线才可近似地认为是一条双曲线。为此,我们必须 在一个或相邻几个CMP道集的炮点和接收点所涉及的 范围内,确定一个时间地形平均面。

地震第5章-静校正

地震第5章-静校正

t
tABCD2
tD1EFG
tABFG

D1D2 vb
(5-23)
式中 D1D2 vb
—由于 D1
点和 D2
点不重合而引入的补偿项。
t 的定义与(5-15)式类似
t tABCD2 tD1EFG tABFG
得到 t 和 t 之后,按照
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得到D点的基准面静校正量。
在地震数据处理中,有时我们不是将地震数据一次校正到参考基准 面或最终基准面上,而是首先将地震数据校正到一个中间基准面上,这 个基准面有时也称为浮动基准面或CMP叠加基准面。速度分析、剩余静校 正、动校正、叠加都在这个基准面上进行。叠加之后,再将地震数据由 浮动基准面校正到参考基准面或最终基准面上,在最终基准面上完成偏 移处理。浮动基准面是通过对一个或几个CMP道集所涉及的静校正量进行 平均,得到的一个假想基准面,它是一个时间基准面,类似于对基准面 曲线进行空间滤波。
一.水平风化层的折射静校正
图5-8是水平界面折射波传播示意图,图中风化层的厚度为 zw ,风
化层的速度为 vw,下伏基岩的速度为 vb ,且 vb vw ,地震波在S点
激发,当地震波入射角达到临界角 c 时,产生折射波。
直达波斜率为 1 / vw ,折射波斜率为 1 / vb ,折射波在时间轴上的截
正如Sheriff(1991)对静校正的定义中指出的:静校正的目的是获得在一 个平面上进行采集,且没有风化层或低速介质存在时的反射波到达时间。 定义中所讲的平面就是静校正的参考基准而。地震数据被校止到参考基 准而上,消除了地表起伏和风化层横向变化的影响,后续地震处理工作 就好像地震数据是在基准而上采集的。当地震勘探区域很大时,有时将 参考基准面定义为倾斜而,甚至其他形式的面。这种情况在我国西部地 区地震勘探中经常出现。

promax处理流程许辉群

promax处理流程许辉群
计算炮点到检波点间的距离;计算炮点到检波点的中点坐标;计算炮点到检波点的方位角
CDP=炮点+检波点
第27页/共101页
第28页/共101页
本例网格原点位置(min inline & crossline
Xorg=532051.50Yorg=4282645.50
第29页/共101页
网格的方位角面元边长dx面元边长dy
40张卡片映像(共3200字节)
卷头信息(共400字节)
第一道的道头信息(共240字节)
第一道的地震数据(常为IBM浮点格式)
第二道的道头信息(共240字节)
第二道的地震数据(常为IBM浮点格式)
任务号(4字节)
测线号(4字节)
卷号(4字节)
道数/炮或总道数
采样间隔\采样间隔us
样点数/道
数据格式码:1—浮点(4字节) 2—定点(4字节) 3—定点(2字节)
炮线号
10~60
Src Point
炮站号
1-153
Src Index
炮索引号与St Index一致
全1
Min Chan
最小道号
Max/Gap Chan
最大道号
Chan Inc
道号增量
全1
Rcvr Line
接收线号
1~9
Rcvr MinChan
最小道号所在的桩号
Rcvr MaxChan
最大道号所在的桩号
用户名: pmxusr01~16
口令: 123456
第4页/共101页
4、设置环境变量 setenv DISPLAY 192.168.1.21:05、启动ProMAX promax 或 promax3d 6、建立工区、测线和流程目录 ,即:

01-静校正基础知识分析

01-静校正基础知识分析

0
x 地表 高速层
CMP点
反射层
基本概念
低速带:存在于地表面的低速介质称为
低速带。低速带一般为近代沉积物或风 化层。
降速带:低速带之下速度高于低速带的
介质称为降速带。降速带是低速带与高 速层之间的过度带,它的岩性一般与低 速带差异不大,主要由于压实作用或含 水程度的不同造成的速度差异;但也有 与低速带岩性不同的情况。降速带有些 地方有而有些地方可能没有。
静校正工作实质上就是从地震角度对表层地质的系统研究
静校正基础知识
静校正工作的重要性 工作职责、标准和要求 静校正有关基础知识
静校正技术支持岗工作职责
1 负责本探区表层调查和静校正方法的确定及静校正技术设计 和有关要求的编写工作; 2 负责组织静校正技术攻关和方法试验工作,解决本探区存在 的静校正技术问题; 3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静校正基础资料和最终静校正成果;
4 负责确定使用的静校正软件资源,协调静校正软件资源中有 关问题的解决;
5 协助技术领导作好本探区静校正方面的科研工作; 6 负责本探区静校正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及聘用工作; 7 负责组织本探区静校正数据库的管理和完善。
静校正技术操作岗工作职责
1 按标准、设计及有关要求完成表层调查原始资料的评价、 整理和解释; 2 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表层调查野外采集质量及施工参数的正 确性; 3 完成上级技术部门要求的静校正方法研究的试验工作; 4 按设计和有关要求完成静校正计算工作; 5 根据实际情况提出表层调查和静校正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建 议; 6 按标准和要求收集、整理静校正资料并上交地区经理部; 7 负责静校正所用软、硬件资源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管理, 项目完成后交回发放部门。
利用反射波
静校正基础知识

比较叠后处理和叠前处理流程的基本思想

比较叠后处理和叠前处理流程的基本思想

比较叠后处理和叠前处理流程的基本思想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在地球物理勘探领域,叠前处理和叠后处理是两种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

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

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

静校正对比流程与叠加速度修正方法林伯香;孙晶梅;徐颖【期刊名称】《石油物探》【年(卷),期】2013(052)001【摘要】为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不同静校正方法和参数计算的静校正量常被用于同一个地震数据进行测试,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断静校正量的优劣.合理的对比流程对静校正量的客观评价至关重要.分析了与静校正相关的影响叠加剖面质量的因素,指出除了静校正量外,叠加剖面质量还与叠加速度关系密切,而叠加速度又是静校正量的函数.给出了一种比较合理的静校正对比流程,其中采用了与各自静校正量相适应的叠加速度.认为基于另一套静校正量的叠加速度分析结果,不一定适合应用了当前静校正量的地震数据,叠加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当前静校正量的实际效果.分析了静校正量与叠加速度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静校正量差异对叠加速度进行修正的方法并用实例说明了应用效果.【总页数】6页(P30-34,78)【作者】林伯香;孙晶梅;徐颖【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物探技术研究院,江苏南京2111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相关文献】1.叠加速度与剩余静校正量的迭代计算 [J], 王立新2.人机交互和全自动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应用效果对比分析 [J], 杨城增;蒋红志;冯永强;杜春江3.代销业务的手工、信息化处理流程对比分析及教学思考——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流程再造角度、不同会计主体的对比分析 [J], 龙立明; 涂祥策4.微测井与常速约束建模折射静校正对比研究及应用效果 [J], 卓武;冯美娜;肖关华;王彦军;唐美斌5.大学课程可视化对比教学的探索——以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中的"动校正"和"静校正"为例 [J], 胡明顺;董守华;潘冬明;黄亚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地震勘探之速度分析和静校正

但是,通常认为这两种速度是相等的。
二.速度分析方法 建立在双曲线假设基础之上的常规速度分析方法: 1. t x 法
2 2
反射波时距曲线方程在 t x 平面上表现为线性方程, 是一条直线。
2 2
2 2 因此,从 t x 坐标中的最佳拟合直线可估计出零炮检距上的反射波时
间和该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2.速度扫描法 该方法是应用一系列常速度值在 CMP 道集作动校正, 并将结果并列 显示,从中选出能使反射波同相轴拉平程度最高的速度作为 NMO 速度。 3.常速叠加(CVS)法 取测线的一小段,用一系列常速度值作叠加处理,不同的速度叠加 成不同的叠加图象,称为 CVS 图象。从 CVS 图象中取出获得最佳叠加 的速度为叠加速度。
第四章 速度分析、动静校正和叠加
本章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4.1 概述 §4.2 动校正 §4.3 速度分析 §4.4 静校正 § 4.5 水平叠加
§4.1 概述
叠加是地震常规处理三大核心技术之一,其目的是压制 随机干扰、提高地震信噪比。 与叠加技术相关的研究内容: 速度分析-为叠加提供最佳叠加速度。 动校正-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 静校正-消除地表起伏和低降速带的变化对反射波旅行 时的影响。 高质量的动、静校正是获取最佳叠加剖面的基础。 (静校正) 速度分析 动校正 叠加
tNMO t(x) t(0) ,通过方程可计算出 NMO 速度,
NMO 速度一旦估算出来,炮检距对波至时间的影响就能通过校正加以消除,把经过动 校正之后的道集中所有地震道加在一起,就获得特定位置 D 点的 CMP 道集。 双曲线时移校正的数值方法:根据原始 CMP 道集中 A 的振幅值找出动校后道集上
t ( 0), s
0.25 0.5 1 2 4 NMO 值越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静校正对 比; 流程 ; 速度分析 ; 叠加速度 ; 修正
D 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1 n 0 0 0 — 1 4 4 1 . 2 0 1 3 . 0 1 . 0 0 5
中图分 类号 : P 6 3 1 . 4
文献标识码 : A
静 校正 是地 震 资料 处 理 流 程 中的基 础 步 骤 之

至产 生误 导性 结 果 。影 响 叠 加 速度 的 因素 除 了众 所 周知 的地层 因素外 , 处 理基 准 面 ( 浮动基准面) 、 静 校正 量也 是重要 的影 响 因素 。 就处 理 基 准 面[ 1 0 ] 而言 , 以最 小 静 校 正 量 浮 动 基准面( 也 叫平 均静 校 正 量 浮动 基 准 面 ) 作 为 处 理 基 准 面是进 行 不 同静 校 正 量对 比的较 好 选 择 。在
流程应 用 中速度 分析工 作量 较大 的问题 , 给 出了一 种 叠加 速度 的修 正方法 与应 用实 例 。
1 静校正对 比流程
常用 的静校正对 比流程如图 1 所示 , 假设进行对 比的静校正量的编号分 别 为 1 号 和 2号。叠加速 度 来 自常规速度分析 , 该 速度 分析应 用 l 号 静校 正量 、 并在 1 号静校正量 计算 的浮 动基准 面上 进行 。利 用 叠加速度对数据动校正 , 得 到动校正后 的数据 。直 接 对动校正数据进行切除叠加 , 得 到对 应 1 号静校正量
间 的各种 多域 统计 静 校 正 技术 可 以得 到 静 校正 量

的高 频分 量等 等 _ 1 ] 。对 同一 个 地 震 资 料 , 不 同 的 静校 正计 算方 法得 到 的静 校正 量通 常是不 一样 的 , 即使 是 同一种 方法 , 采用 不 同的参数 计算 出 的结果
也不 一样 。这 种差别 有 长波长 分量 , 也有 短波 长分
静 校 正 对 比 流 程 与 叠 加 速 度 修 正 方 法
林伯香 , 孙 晶梅 , 徐 颖
( 中国石 油化工股 份 有 限公 司石油物 探技 术研 究院 , 江 苏南京 2 1 1 1 0 3 )
摘要 : 为 了找到一种最适合的静校正方法与参数 , 不 同静 校正方法和参 数计算 的静 校正量 常被用 于同一个地 震 数据进行 测试 , 并依据叠加剖面质量来判 断静校 正量 的优 劣 。合理 的对 比流程对 静校 正量 的客观评 价至关 重 要 。分析 了与静校 正相关 的影 响叠加剖 面质量 的因素 , 指 出除 了静 校正量外 , 叠加 剖面质 量还与叠 加速度关 系 密切 , 而叠加速度又是静校正量的 函数 。给出了一种 比较合理 的静 校正对 比流程 , 其 中采 用了与各 自静校 正量 相适应 的叠加 速度 。认 为基 于另一套静校正量 的叠加速度分析结果 , 不一定适合应用了当前静校正量 的地震 数 据, 叠加结果并不一定能代表当前静校正量的实际效果 。分析 了静 校正量 与叠加速 度间 的关 系 , 提 出 了一种 利 用静校正量差异对叠加 速度进行修正 的方法并用实例说 明了应用效果 。
部 分低 频分 量体 现 在 浮动 基 准 面 到最 终 基 准 面 的 ( C MP域 ) 静校 正量 中 。如果不 同静 校正 量 之 间仅 仅 是低 频差 异 , 在速度 谱上 或显 示在相 对处 理基 准 面 的叠加剖 面上 的反射 同相 轴 时间基本 上 一样 , 便 于对不 同静 校正 量 的速 度分 析和 对 比 。 我们 给出一 种 比较 合理 的静 校正 对 比流程 , 体
第 5 2 卷第 1 期
2 0 1 3年 1 月




Vo 1 . 5 2 , No . 1
GE 0PHYS I C AL P R0S P ECTI NG FOR PETR0L EUM
J a n . , 2 0 1 3
文章编号 : 1 0 0 0 — 1 4 4 1 ( 2 0 1 3 ) 0 1 — 0 0 3 0 — 0 5
现 了叠 加速 度 也是 静 校 正 量 函数 的思 想 。针 对新
量 。在实 际地 震资料 处理 过程 中, 为寻找 适合 的静 校正 方法 和计 算参 数 , 对 选 定 的测试 数 据 , 往 往 采 用不 同方 法和 不 同参 数计 算静 校正 量 , 然 后对 比这 些静 校正 量应 用后 的叠前 道集 和叠 加剖 面质量 , 选 出最 佳 的方法 和参数 , 用 于全 区处理 。 处理 后 的叠前 道 集对 比是 评 判静 校 正 量 的标 准之 一 。当静 校正量 正确 时 , 叠 前道 集反 射 同相轴 变得 清晰 且 形 态 合 理 , 初 至 波 同相 轴 形 态 平 滑 自 然 。这些评 判标 准 对 静校 正 量 的高 频 分量 尤 其 敏 感, 所 以叠前 道集 上 的较好 表现 只说 明静校 正 高频 分 量控 制较 好 , 并 不 说 明低 频 分 量 也 必 然 控 制 得 好 。而低频分 量才 是必 须首 先解 决 的重 点 。 判 别 静校 正 量 优劣 的更 重要 标 准 是叠 加 剖 面 质量 。 由于叠 加之 前要 进行 动校 正处理 , 叠加 速度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0 8—3 1 ; 改 回 日期 : 2 0 1 2—1 1 —1 9 。
速度 分析 和动校 正之前 , 不 同静 校正量 差 异 中的大

对 最终 处理 结果起 着举 足轻 重 的作 用 。当前 可
用 的静校 正计算 方法 有 多种 , 不 同方 法各 有其适 应 性, 比如 , 折射 静校 正 技 术 适合 近 地 表 存 在稳 定 折
射层 且表 层速 度 已知 的工 区 ; 初 至层 析静 校正 技术 适合 近地 表速 度纵 、 横 向变 化 的工 区 ; 基 于初 至 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