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解析

合集下载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

(全)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详解+练习含答案1.而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代词,通“尔”,译为“你(们)、你(们)的”(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和、又”(3)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然后”,或者不译(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为“并且、而且”(5)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劝学》)(5)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6)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7)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为“因而、所以”(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8)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动词(9)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9)连词,表示目的关系(10)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10)名词,通“能”,才能(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11)限止语气,罢了(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12)表递进(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13)不久,一会儿(1)(2019·全国卷Ⅱ)故汤武不循古而王而:______________(2)(2018·全国卷Ⅰ)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而:______________(3)(2018·全国卷Ⅱ)每食辄弦歌而荐之而:__________________(4)(2017·全国卷Ⅰ)见而异之而:__________________(5)(2017·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而:______________(6)(2017·浙江卷)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而:______________(7)(2017·山东卷)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而:______________【答案】(1)连词,表因果“因而”(2)连词,表转折,但(3)连词,表修饰,不译(4)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5)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6)连词,表示并列(7)连词,表示修饰,不译2.何记住经典归纳义项(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高考18个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它们的意义及用法如下:一、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

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

(《触龙说赵太后》)(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与妻书》)2.指示代词:这,此。

例:(1)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季氏将伐颛臾》)(2)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3)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三)动词,到……去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二、乎(一)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1)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揣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二)介词,相当于“于”“在”等,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十八个高考文言虚词详解

十八个高考文言虚词详解

十八个高考文言虚词详解十八个高考文言虚词详解一、而二、何三、乎四、乃五、其六、且七、若八、所九、为十、焉十一、也十二、以十三、因十四、于十五、与十六、则十七、者十八、之一、【而】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又”。

如:剑阁峥嵘而崔嵬。

(《蜀道难》)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承接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译作“就”“接着”。

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4)表转折关系。

可译作“但是”“却”。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

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

”如: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

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助词,译作“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三十一、焉【本义】像一种鸟儿的形状——焉鸟,产于江淮。

【假借义】1.代词,相当于“之”。

【成语例释】①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②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经典文言】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五人墓碑记》)④人之所罕至焉。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2.代词,表示疑问,可以翻译为“哪里”“什么”“怎么”。

【成语例释】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焉:哪儿;附:依附。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焉:怎么。

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

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

【经典文言】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译为:哪里,怎么④且焉置土石? (《列子·汤问·愚公移山》)⑤食其禄,焉避其难? (陈寿《三国志·魏书·王修传》)3.兼词。

(1)兼有介词“于”和代词“是”或“之”的含义,相当于“于是”或“于之”“于此”、“于彼”。

【成语例释】习焉不察:习:习惯;焉:兼词,有“于此”的意思;察:觉察。

指经常接触某种事物,反而觉察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经典文言】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④微波入焉⑤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2)相当于“于何”。

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经典文言】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4.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陈述。

句末语气词,译为了,啊,呢。

【经典文言】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复习教案及18个虚词逐一精析

文言文虚词18个1.【而】(1)连词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閵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刘表厌恶(有嫉妒的意思)他的才能,因而不能任用他。

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玉石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因此而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就不显得干枯。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9)表方位,今译为:以。

例释: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2)代词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专项训练18个必考的文言虚词解析1-61.而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②朝而往,暮而归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而已」罢了。

例: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2.何⑴什么。

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却看妻子悉何在。

③豫州今欲何至?⑷多么。

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

高考18个文言虚词详解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 禅山记》) ②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刺秦王》)
Page 7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
LOGO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 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Page 22
LOGO
例.下列加点的“乃”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当立者乃公子扶 苏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 设九宾于廷, 臣乃敢上璧。 E.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尔其无忘 乃父之志
答案:AD (A才 B是 C竟然,却 D才 E就 F你的)
Page 9
LOGO
例: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 是( )
A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答案:C
Page 10
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LOGO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 笑而止之曰 ③图穷而匕见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 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 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庄宗受而藏之 ⑧君子博学 而日参省乎己
Page 18
例、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是( ) LOGO
A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
C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18个虚词详解并例句翻译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释例№1.【以】(1)用作介词。

①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用旧的法令制度治理他的国家同刻舟求剑的情况一样。

)▲愿以十五城请易壁。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要拿十五座城池要求换宝玉。

)▲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于是进去拜见。

问道:“凭借什么打这一仗?”)▲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其余的战船按照顺序一起进发。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这时凭大中丞的职衔做应天巡抚的是魏忠贤的私党……)补:▲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都爱好擅长文辞,凭着辞赋好而被人称道。

)②把。

起提宾作用。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秦国也不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最终不给秦国宝玉。

)▲古人以问当作一种美德。

(《问说》古人把问当作一种美德。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

(《病梅馆记》有人把文人画士喜欢把梅弄成奇形异状的病态的癖性公开告诉给卖梅的人。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付乡党——送还乡里(的朋辈中)③因,由于。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况且因一块宝玉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国的感情,不太好。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赤壁之战》这时曹操的军队打了败仗加上由于饥饿疾病,死去了大半。

)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难道赵国的国王因为一块玉(和氏璧)而对秦国欺诈(反悔)吗?)▲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五人墓碑记》(阉党)突然遭我们郡的乡亲这样猛烈的一次抗击,就不敢再株连(治罪)无辜了。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楚怀王不辨忠奸,外事被张仪所欺骗,内帷被郑袖所迷惑。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高考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与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假设、所、为、焉、也、以、因、于、与、那么、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祭十二郎文》〕--人如果不讲信誉那怎么可以呢?死而有知,其几何离?--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别离还能有多久?5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不断检验反省自己。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难道不是一件愉快的事吗?注意:表顺承关系时,连接的是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这些事情或动作有先后顺序。

如“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句中“而〞连接“闻〞和“愈悲〞两种情况,是一先一后连续发生的动作行为,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前后两个词语没有主次之别,是在一个层次上的。

可译为“就〞,也可不译。

而表递进关系时连接的是两个有递进关系的词或短语,后一局部在意思上比前一局部在程度上或围上更进一层。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那么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博学〞与“参省〞,“知明〞与“行无过〞之间有一个要求上更难更进一步的关系,可以译为“并且〞或“而且〞。

高考文言18个虚词整理详解,

高考文言18个虚词整理详解,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全面整理一、而1.连词①表示并列关系。

可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蟹六跪而二螯(《劝学》)②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③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④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可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⑤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谓语,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劝学》)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⑦表示假设关系。

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2.代词,第二人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你的”。

余知而无罪也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2)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三、以(一)介词1.表示方式、凭借或手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靠”“按照”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文言文复习: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一、用法归纳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1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18、高祖以圣武定鼎19、以资政殿学士行2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23、木欣欣以向荣24、作《师说》以贻之25、举以予人,如弃草芥26、背晋以归梁27、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8、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赵亦盛设兵以待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为一、用法归纳注:1、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等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2、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

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1、君家妇难为。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3、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6、古人以俭为美德。

7、霓为衣兮风为马。

8、君既为府吏。

9、十七为君妇。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_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起了贪心,并且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

③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译文: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尾“就”“接着”“来”。

可不译。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来”。

可不译。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译文:把它丢在地上,拔出剑砍,使玉斗破碎。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文: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译文: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文: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译文: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译文: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帮助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终极整理版四十五、与【本义】动词,赐予别人一勺饭食——赐予、给予。

【成语举例】多许少与——与人方便【成语例释】将欲取之,必先与之: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

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忪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经典文言】①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引申义】1.给予别人东西是为了和别人——结交、亲附【成语例释】虚与委蛇:虚,假;委蛇,随便应顺。

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

【经典文言】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合纵缔交,相与为一2.与之亲近则容易赞成他的观点——赞成、赞许、援助【经典文言】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贾谊《过秦论》)——吾与点也——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假借义】1、介词。

(1)比,和……比较。

【经典文言】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2)给,替。

【经典文言】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陈涉世家》)(3)介词。

和,跟,同。

【经典文言】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竖子不足与(之)谋——吾与汝毕力平险④ 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⑤也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⑥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1.连词,相当于“和”“同”“跟”。

注意:此用法与介词用法要分清,义同而在句中所做成分不同,所以用法不同。

【成语举例】不足与谋——与虎谋皮【成语例释】事与愿违:事实与愿望相反。

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休戚与共:忧喜、福祸彼此共同承担。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

.【经典文言】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③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疑问或感叹,后作“欤”,此义项读音为yú。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经典用法解析清单!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过秦论》)(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

高考文言文复习18个常用虚词详解一、而㈠[ér]⑴名词。

鳞属颊侧下垂的毛。

⑵代词。

1、你。

例:余知~无罪也。

2、你的。

例:~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⑶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相当于“并且”。

例:妇拍~呜之。

2、表示顺承关系。

相当于“就”。

例:先度其足~置之其坐。

3、表示进层关系。

例: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4、表示转折关系。

相当于“然而”、“可是”。

例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山不加增。

5、表示修饰关系。

例:久~不去。

6、表示假设关系。

相当于“如果”。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面”。

例:遏其生气,以求重价,:~江浙之梅皆病。

⑷助词。

1、表示偏正关系。

相当于“着”、“地”。

例:佣者笑~应曰“……”|吾尝终日~思矣。

2、表示语气。

相当于“耳”。

例:今之从政者殆~!㈡[néng]名词。

才能。

通“能”。

例:德合一君,~征一国。

二、何㈠[hé]⑴代词。

表示疑问。

1、什么。

例:大王来~操?2、哪里。

例:豫州今欲~至?⑵代词。

与动词“如”、“若”、“奈”连用,表示“怎么样”。

例:今日之事~如?|此为~若人?|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⑶副词。

表示反问或感叹。

1、怎么。

例:~不试之以足?2、这么。

例:妇啼一~苦!3、多么。

例:开国~茫然!㈡[hè]动词。

担,负。

通“荷”。

例:~蓑~笠。

三、乎[hū]⑴助词。

语气词。

1、表示疑问或反诘。

相当于“吗”、“呢”。

例:吾射不亦精~?|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2、表示感叹。

相当于“呢”、“啊”。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表示揣测。

相当于“吧”、“呢”。

例:或能免~?4、表示停顿。

例:众言同,于是~书。

5、表示性态。

例:以无厚入有间,恢恢~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⑵介词。

相当于“于”。

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己|旦余济~江湘。

四、乃[nǎi]⑴代词。

1、相当于“你”。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假如没有蛇、蟮的洞窟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犹如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有,军队强盛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洁,讪笑李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怀疑呢?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①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爱莲花,喜爱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出名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坐享其成!④小学而大遗。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

高考文言文18个文言虚词的意思用法完整版一一、而【本义】像人们面部下垂的胡须——胡须。

【假借义】1.面部的胡须往往连接在一起——连词,表示前后两个语法单位(词、短语等)之间的各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成语举例】公而忘私——存而不论——避而不谈【成语例释】合而为一:把散乱的事物合在一起。

不一而足:足,充足。

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

【经典文言】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蟹六跪而二螯——故其国富而兵强——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此人喜嘉善,而乐人攻己短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夫夷以众,则游者众——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才”“就”“接着”“就在这时”“原来已经”。

【成语举例】废书而叹——鸡鸣而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言而喻【成语例释】得而复失:复:又,再。

刚得到又失去了。

尽欢而散:尽情欢乐之后,才分别离开。

多指聚会、宴饮或游乐。

不教而诛:教:教育;诛:处罚,杀死。

不警告就处死。

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错误就加以惩罚。

【经典文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掠泗、楚而溃——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此两处则用法与而同)——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③表示递进关系,可以翻译为“并且”或“而且”。

【成语例释】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

【经典文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志可以行乎天下 (2)助词 表语气
不亦说乎
疑问或反诘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美哉乎,山河之固
感叹
或能免乎
揣测
众言同,于是乎书
停顿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性态(词尾)
4.乃 (1)第二人称代词
今欲发(发兵)之,乃肯从我乎 你
家祭无忘告乃翁
(2)指示代词“这样”
你的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12.以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用
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以为
视其所以
行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名词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如、及 缘故
(3)代词
妾惟以一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

(4)副词
固以怪之矣
通“已”
(5)介词
以刀劈狼首 何以战 余船以次俱进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 岂可一切拘以定月也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从是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 指从此以往十五郡予赵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 由于
(2)动词
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

(3)副词
相如因持璧却立 秦军解(松懈),因大破之
于是、就
(4)连词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因为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因此
介词
14.于
战于长勺
青取之于蓝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他(们) 它(们) 我(们) 这 这种
2.动词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往、到
谢谢大家!
2016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复习解析
高考文言文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 若所为焉也以 因于与则者之
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1.而
(1)连词
故齐国强而兵富。
并列
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顺承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转折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递进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假设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 因果
我(们)的
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妻子儿女)你(们)的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它(们)的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他(们)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自己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其中的

(2)副词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推测)大概
诸君其筹之
(希望)应当
(4)副词
必有忍也,若能有继也
(5)形容词尾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乃,才 然
8.所(1)所+动词 表……的人(事、物、地方)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为+所 表被动 行将为人所并
(3)所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原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 也
吾知所以拒子矣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祈使) 还是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反问)难道
(3)连词
其然乎?其不然乎?
(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还是
其若是,孰能御之?
(假设) 如果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让步 ) 尚且
先君若问此事,其将何辞以对 (转折 )然则、那么
(4)助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助词 无义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语助词 无义
3.“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 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4.“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 “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
此三者,吾遗恨也
18. 之
1.代词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君将哀而生之乎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凭借,用来
方法
(4)名词 表处所 (5)表约数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父去里所,复还
9.为
(1)介词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给,替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因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为了
适为虞人逐
(2)连词
为不能听,勿使出境
被 如,若
同于己为是之,异于己为非之
(3)语气助词 夫子何命焉为
何辞为

疑问 反诘
10.焉 (1)代词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动词表判断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4)副词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竟然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却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才
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
于是
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 仅、只
(5)复音虚词
无乃(恐怕)
乃尔(这样)
5.其
(1)代词
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3)助词
还是
尚且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再说)
7.若
(1)代词 若入前为寿
若皆罢去归矣
更若役,复若赋
以若说论之 (2)动词
桓公退,再拜,请若此言
你 你们 你的 此
顺从
曾不若孀妻弱子
及,比得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像,似
(3)连词
天若有情天亦老
如果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或者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 和
乎 表决定,矣 表肯定,呢 表感叹
11.也
(1)句末语气助词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毋从俱死也 如此,则民顺治而国安也
判断 疑问或反诘 呢 感叹,呀 祈使,啊 已然,了
(2)句中语气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
停顿 连举
(1)动词
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指代,之
且焉置土石
疑问,哪里
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
怎么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智)哉 什么
(2)兼词 兼有介词“于”与代词“之”、 “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在这里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那里
(3)助词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表停顿,啊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词尾,然;
于是焉河伯然自喜 六艺从此缺焉欣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虽无石椁,又何戚焉
6.且
(1)副词
存者且偷生,死者常已矣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暂且 姑且 将近 将要
(2)连词 表并列、递进、选择
河水清且涟猗

仓促以手搏之,且搏且却
一面…一面
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而且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因命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推举
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给予
蹇叔之子与师
吾与点也。
参加,读yù
yǔ赞许
与 (2)介词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遂与勾践禽 坐与上风 (3)连词
吾与汝毕力平险 与人刃我,宁自刃
跟,同 替,为 被 在,于
和 与其
16.则 (1)副词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就是
(2)连词
拿、用 凭、靠 依、按 在 于 由于 表时间界限 表地点界限
(6)连词
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因为 藉以 以便 而
13.因
(1)介词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利势
依靠,凭借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依照,根据 趁着,随着
么样”今日之事何如
此为何若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3)副词表反问或感叹
(4)复音虚词
何不试之以足 妇啼一何苦
开国何茫然
怎么
这么
多么
何其(多么) 何如 (怎么样) 奈何(怎么办) (4)
若何(怎么办) 何以(怎么) 何乃(怎么) 无何(不久)
3.乎
(1)介词 相当于“于” 吾有何怨乎今之人
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 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采草药》)
2.“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 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 后说明或论断。如:
缙绅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 人欤? (《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 之劳也。(《五蠹》)
然后解而送之于官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业精于勤荒于嬉
莫若遣心腹自结于东
在 从 到 比 对于 给 向 被 由于 与
15.与
(1)动词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结交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
亲附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援助
胡虏易与耳
对付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等待
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当,敌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比得上
梅皆病。
佣者笑而应曰
表修饰(着)
吾尝终日而思矣 表修饰(地)
而 (2)第二人称代词
余知而无罪也
(你)
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你的)
(3)助词
今日之从政者殆而 (耳)
(4)复音虚词 而已(罢了) 而后 (才)
而况(何况) 既而(不久)
2.何 (1)代词表疑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