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 价格问题
苏教国标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数学详案(含二次备课和教后记)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材第39~45页平行与相交的指示。
1、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现象,认识平行线;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2、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认识垂线,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条垂线,学习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初步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情境,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
2、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和垂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和量角器等工具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和垂线的过程,培养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充分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关系。
教学难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和垂线。
课时划分共计4课时认识平行1课时认识垂直2课时练习六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平行线教学内容:教科书39~41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能判断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
2、使学生能根据直线平行的意义,画出平行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步骤和方法,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现象,产生学习图形位置关系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行线、正确画平行线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直尺、三角板(一张长方形的纸片)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第39页上的两幅图片。
提问:照片上的场景你在哪里见过?提问;看着照片上的红线和蓝线,说说哪些是相交的,哪些是不相交的?指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以相交,也可能不相交,今天我们就研究不相交的直线的关系,这就是平行。
(思考:这里的“同一平面”学生能理会吗?老师说的没有被学生接受的话就是无用的话。
与其这样还不如换一种方式强调,例如举例子,和学生谈我们知道课本上举的两条直线都在同一平面的例子不是相交就是平行,那么请问你作业本上自己画的线和老师在黑板上画的线会相交吗?会平行吗?为什么?)二、教学新课1、认识平行线。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单元《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用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表示数据,并能从中获取信息。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理解不透彻,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基本知识,能够读懂并能简单地制作。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制作方法,学会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2.难点:让学生理解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之间的关系,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际为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的意义。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统计图表素材,用于课堂演示和练习。
2.准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模板,方便学生制作。
3.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数据,引发学生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统计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统计图表,如商店的销售统计表、班级学生的成绩统计表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数据进行整理,制作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具体安排如下表:例1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例2分段整理数据例3平均数的意义、计算方法及其实际应用教材简析:经过第一学段的教学,学生已经能够在小组内、班级内、学校内进行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并整理数据;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信息,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利用获得的数据开展分析、判断活动。
本单元继续教学统计,主要内容有: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及其应用。
本单元的统计仍然围绕数据活动而进行,进一步体现了统计是收集、整理、呈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
从表面上看,统计图表、分段整理数据、平均数等都是传统的小学数学内容,但现在教学这些知识,要体现统计是人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手段,要突出统计教学是组织学生开展数据活动的过程。
教学建议:(一)引导学生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统计表和统计图都是数据的载体,能够简便、清晰地呈现数据,方便人们的交流。
第一学段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数据(画图、做记号、写数字等),是因为那时的数据比较简单,容易表示。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有利于学生体会数据里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信息可以表达、可以交流。
但是,统计图表毕竟是人们呈现数据的重要方式,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很多、很广,应该让学生掌握统计图表的基础知识,学会应用统计图表。
这就是本单元例1的编排意图。
统计表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写在表格的有关栏目里,人们根据数据所在的栏目,理解数据的实际意思。
条形图利用有长有短的直条表示有大有小的数据,人们根据直条的长短体会数据的大小。
例1设计了“调查记录——简单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教学线索,鼓励学生“数数、写写、画画”,引导他们“看看、想想、试试”,主动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表在呈现数据时的作用和价值。
(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学分段整理数据,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整理数据的经验开展分段整理的活动“分类”是一种常用的整理方法。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教案第四单元 教案(word版)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课本第42—43页例2、“练一练”和第44页练习七第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处理实际问题时把数据分段整理、统计的事实,能根据实际需要收集分段整理并用统计表表示数据,初步学会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分析。
2、使学生经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分段处理数据的过程,体会分段整理、统计数据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积累统计的初步经验,培养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形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进一步培养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数据的分类整理和统计。
教学难点:分段后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呈现问题,导入新课。
1、呈现问题。
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学生读题。
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2、引入新课。
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呈现数据,分段整理1、呈现数据。
出示:梅峰小学鼓号队一共有32个队员,老师让每个队员测量了身高,并做好了记录。
2、分段整理,统计(1)讨论方法。
启发:现在要解决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问题,需要怎样整理每人身高的数据呢?为什么要这样整理?追问:按130----139、140---149和150-----159这三段整理记录单上每个身高数据,会不会有重复或遗漏的?为什么?(2)整理、统计引导:你能按这三段分别整理、统计出各有多少人吗?用画“正”字的方法在课本上整理这些身高数据,根据整理的结果,完成课本上身高情况统计表。
追问:怎样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交流:每一段的人数根据哪里的结果填写的,合计数表示什么意思?如果合计数不是32,那说明什么问题?3、感受方法。
提问:开始提出每种服装各要多少套的问题解决了吗?各要多少套?回顾一下,解决这个问题用的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法?4、回顾反思。
提问:回顾上面的统计,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和大家交流的?三、实践巩固。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
(1)提问:根据发现的规律,你能直接填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课件出示题目)
(2)让学生独立进行填写。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填完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
(3)组织汇报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42页“练一练”。
让学生先用计算器算出前三题的得数,再直接填出后面几题的得数,最后引导用计算器验算所写的得数是否正确。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43~44页“练习七”第6题。
第6题。
让学生说一说教材中的算式分别是按什么规律写的。
用计算器计算每个算式的和。
观察各个算式的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写一组这样的算式,如:
438+951+276=1665
834+159+672=1665
2.完成教材第44页“练习七”第7题。
(1)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左边的算式,说说算式中的规律。
二、交流共享
1.课件出示教材第42页例题3。
2.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写在教材上。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教师:将下面两题分别和第一题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小组内和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发现:被除数相同,除数乘2,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2,除数乘3,得到的商等于原来的商除以3。
第1课时 ( 月 日 ) NO:
教学内容:
例1、例2、练一练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计算器上常用的按键名称和功能。
2.学会计算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四则运算。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
教学
要点
和
课时
安排
课题
教学要点
课时
条形统计图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建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分析数据
1课时
数据分段整理
收集数据--分析数据
分类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也是最常用的方法。教材要求学生采用画“正”字的方法,并提供了分类统计的记录单。在分段整理数据时,要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并把各个数据正确归属到统计表里去。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特征量,是一种常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丰富的事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使学生在参与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4、能克服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
措施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学本单元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适当的教学起点,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作交流的方式学习,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认识了一枚主一猜测分析的基础上学会已经认识了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在本单元出现见念。通过摆一-摆,看一看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一格表示10个.100个或更多单位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可以让学生通过迁移类推进行学习。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版)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第一课时:(认识容量和升)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包括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容量单位经常用来度量容器里容纳液体体积。
本册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容量和容量单位,是因为这一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点教学容量以及容量单位,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在体积之前教学,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教学方法。
第一道例题通过三个活动使学生从不同层次认识容量这一新概念,同时产生认识容量单位心里需求,由此过渡到第二道例题容量单位“升”教学,感受升在生活中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验认识1升容量大小,从感性上认识1升有多少。
“想想做做”培养学生以不同方法比较容器容量,认识容量单位“升”。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生活知识经验是:1.容器越大,能盛水就越多;2.对正方体容器感性经验。
第一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建立“容量”概念表象至关重要,并为深层次理解“容量”含义打下基础,学生建立概念线索是“感性材料→数学含义→概念具体化”。
第二个已有知识经验对学生正确理解、体会“1升到底有多少”也是很重要;虽然通过一个标有“1L”烧杯似乎也能让学生体会这“1升到底有多少”,但这样无法让学生将“升”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衔接起来,学生认知也是“无本之木”,是表面化,很难进行深层次理解。
教学目标: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体会计量容量需要有统一容量单位;联系实际初步形成1升容量观念,通过实验操作体会1升有多少。
2、学生学会估计一些容器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估计能力。
3、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含义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容量单位1升观念建立。
教具、学具准备:电子课件,量杯,每组一把同样大小水壶,每组不一样大小杯子,体积是1立方分米正方体容器,小组自带大小不一容器。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
第5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课时内容教材第52页例4及相关习题。
课时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知道单价、数量、总价的意义,初步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
2.构建“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构建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
难点: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我们来看一个购物问题。
(课件出示)师:你们能解答这个问题吗?请列式计算。
【学情预设】学生都能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列式为80×3。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呢?【学情预设】这个问题要求的是3个80元是多少元。
师:其实在这个购物问题中存在着一种数量关系。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种常见的数量关系。
(板书课题:单价、数量和总价)设计意图:学生已经会解决实际生活中关于单价、数量、总价的问题,通过解决例4中的数学问题,唤起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互动授新1.课件出示问题,明确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师:篮球每个80元,买3个要多少钱?【学情预设】80×3=240(元)(板书)师:鱼每千克10元,买4千克要多少钱?【学情预设】10×4=40(元)(板书)师: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都已知什么,要算什么?【学情预设】预设1:都知道了每件商品的价钱。
预设2:都知道了买了多少件商品。
预设3:都是算一共要多少钱。
预设4:都是用“每件商品的价钱×商品的数量”求得一共要多少钱。
师:在购物问题中,我们通常把每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这里还涉及了另外两种量,它们也有各自的名称,其中买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板书)师追问:上面两个问题中,篮球的单价是多少?数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总价?鱼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集体订正。
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数学教案
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数学教案四年级上册《单价、数量和总价》数学教案「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上第1页例题以及第2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整十数或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以及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和笔算,并会验算;会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的换算。
2.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能积极与同学交流学习的思考,积累与他人合作交流的经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用整十数除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独立思考并交流讨论笔算的计算过程,尤其是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直尺一把。
【设计理念】:创设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连贯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应用计算;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进行自主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包括自觉验算的习惯和书写的习惯。
一、情境引入(购书)同学们喜欢看课外书籍吗?看书是个好的习惯!看课外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为了增加同学们的阅读面,学校图书管理员购买了一批《科学天地》(出示例题的情境图)仔细观察,从情境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怎样列式?[设计说明:看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用这样的情境引入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另外还可以使学生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学习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计算不是枯燥的,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二、自主探索1、口算(1)能口算出结果吗?同学们先独立口算出结果,再把自己口算的方法和同桌交流一下。
(2)汇报——你们口算的结果是多少?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想法吗?20×3=6060÷20=36÷2=360÷20=32×3=660÷20=3想乘算除推算推算(3)出现了不同的口算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突出第一种方法是想乘算除,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表内乘除法推算)其实这两种方法都是借助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学习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价格问题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4 价格问题︳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价格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价格问题的基本概念。
2.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3. 解决价格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解决价格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价格问题的概念。
- 学生分享自己在购物中遇到的价格问题。
2. 学习新知-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
- 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并掌握价格问题的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 分析生活中的价格问题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4. 实践操作- 学生分组进行价格问题的实践活动,如模拟购物、计算总价等。
-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5. 总结提升- 学生总结价格问题的解决方法。
- 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堂练习-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及时反馈。
7. 课后作业- 布置与价格问题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练习。
- 家长签字,监督学生完成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
2. 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收获和意见。
六、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3.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价格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本单元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2、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学内容P40-P53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认识统计图教学内容p.40-41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课前准备例题的图片或小黑板.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练习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1.出示例题图和统计表,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图:在收集气温.表:可引导学生注意两个时间的比较,体会绘制时间的确定等问题.看懂表中的数据.)2.出示折线统计图:统计的结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呈现,表中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探究认识折线统计图1.整体感知: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导学生会正确地从图中读数据)与统计表比较,你觉得它的优点在哪里?(更能清楚地看出温度的变化情况.)2.从统计图的绘制过程了解统计图的特点:如果让你来画这张折线统计图,你会怎么画?(1)横轴:横轴上标的是统计的几个时间,依次是……还要多准备一格,最后是一个箭头.如果还要画一个时间,应该是几时?为什么?(应该是21时,因为是每隔2个小时统计一次.)(2)纵轴:纵轴上表示的是什么信息?(是温度)怎么标的?(加2加2……)想一想:为什么只标到26呢?(只要比最高温度高一点点就可以了)如果是多很多,或是不满26呢?(3)描点:依次描出各点并标上数据.(21没有现成的点,怎么找?……)(4)描线:要用尺,依次把两个点连接起来.3.观察变化情况:从统计图中你能找出上升和下降的的区间.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4.完成试一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老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说说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三、完成想想做做1.说说你看了“小红跳绳前后每分心跳情况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交流检查.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只要略小于116可是设置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就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3.学生阅读“你知道吗?”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五、课堂总结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课时选择统计图教学内容P42-43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例题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选择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紧接着呈现两组数据,第一组是南京市2002年各月的降水量情况,第二组是北京、南京等六个城市2002年10月的降水量情况.对于学生来说,他所知道的统计图就是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谓选择合适的饿统计图就是在这两种统计图中作出选择.那么,针对这两组数据究竟应选择哪种统计图是合适的呢?那就要看给出的数据分别具有什么特点,适合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一年中各月的降水量,可进行比较的不仅是各月降水量本身的多少,还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来观察降水量的增、减变化情况;而六个城市的降水量,所能够进行比较的主要是数量的多少.考虑到学生独立选择合适的统计图难度较大,教材在提供的基本结构图上也做了适当提示.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进一步掌握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并能利用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2.让学生通过查阅报刊资料和调查访问等方法获得信息和数据,能选择适当的方式整理和描述数据,能简单解释统计的结果或进行简单的预测.3.让学生感受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作用,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发展统计观念.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学法练习法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板书)指出:“折”有的学生写成“拆”谁能说说折线统计图的优点?说说我们通常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哪些信息?(身高情况,收入的增长,学校学生数的增长……)2.回忆一下,我们以前还学习过什么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比如说,我们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我们学校各年级的学生人数.(简单比画)说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可以清楚地看出具体项目的数量多少情况)二、学习例题两种统计图各有优点,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择.1.分别读p.97.98上的两份统计表,读完后思考、讨论:它们分别用哪种统计图更合适?为什么?交流:(1)表一用折线,因为更能清楚地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二用条形,能清楚地看出各个城市降水量的多少(2)仔细观察横轴,其实教材已经给了我们暗示:图一横轴下的一月、二月……对着的是一根线,只能画“点”,所以画折线统计图;图二横轴下的北京、南京……对着的是格子,可以画直条,所以画条形统计图.……阅读“你知道吗?”,了解有关“降水量”的常识.2.学生分别完成两份统计图.老师巡视、指导.3.交流:图一中,你能看出哪些信息?爬过山么?(简笔画:陡的山、不怎么陡的山.)指出:当连出的线很陡时,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很大.这张图里的八月和九月降水量就相差最多.当连的线不怎么陡时,就说明相邻的两个数据变化不大,比如说一月和二月.从图二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老师适当补充)4.校对填写制图日期:有明确统计时间的,一般取后面的一个月;没有明确统计时间的,可以填现在的时间.三、完成想想做做1.谁能说出“五岳”?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条形统计图.2.这张统计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特殊吗?(纵轴上带曲线)说说这是为什么?完成统计图,说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估计2001.2002年他们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大约有多少元吗?指出:根据统计图,我们可以做一些预测.四、布置作业课时作业设计五、课堂总结今天你又有那些收获呢?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四级数学上册全集教案苏教
四级数学上册全集教案苏教1.1 教案设计背景1.1.1 针对我国四级数学教育现状,结合苏教版教材,设计此套全集教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1.1.2 此套教案充分考虑学生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1.3 强调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知识点讲解2.1 函数概念及性质2.1.1 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2.1.2 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2.1.3 图像特征:直线、曲线2.2 方程与不等式2.2.1 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2.2.2 解法:代入法、因式分解法、移项法、消元法2.2.3 应用:线性方程组、不等式组的求解2.3 空间几何2.3.1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2.3.2 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的性质2.3.3 空间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计算三、教学内容3.1.1 定义、通项公式、求和公式3.1.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3.1.3 应用:数列的实际应用问题3.2 概率与统计3.2.1 随机事件、概率计算3.2.2 统计量:均值、方差、标准差3.2.3 应用:概率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3 初等函数3.3.1 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3.3.2 图像特征:开口方向、对称轴、拐点3.3.3 应用: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建模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4.1.2 学会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技巧4.1.3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数学知识4.2.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4.2.3 培养逻辑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3.1 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认识数学的重要性4.3.2 培养对数学的兴趣与热情4.3.3 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锻炼抗压能力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1 数学基本概念、公式、定理的掌握5.1.2 数学问题的解法与技巧5.1.3 数学知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2.1 抽象数学概念的理解5.2.2 复杂数学问题的求解5.2.3 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准备6.1.1 课件、黑板、粉笔6.1.2 数学模型、几何图形教具6.1.3 计算器、草稿纸6.2 学具准备6.2.1 笔记本、签字笔6.2.2 练习册、草稿纸6.2.3 数学工具书、网络资源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7.1.1 复习旧知识,激发学生兴趣7.1.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7.1.3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7.2 知识讲解7.2.1 讲解知识点,展示例题7.2.2 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7.2.3 教师点评,解答疑问7.3 巩固练习7.3.1 发放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7.3.2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教师点评7.3.3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八、板书设计8.1 板书内容8.1.1 教学重点、难点8.1.2 关键步骤、解题技巧8.1.3 公式、定理8.2 板书结构8.2.1 清晰、有条理8.2.2 重点突出,便于学生观看8.2.3 适当留白,方便学生做笔记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布置9.1.1 涵盖本节课重点、难点9.1.2 难易程度适中,分层次9.1.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9.2 作业批改9.2.1 及时批改,给予学生反馈9.2.2 针对学生错误,进行讲解、辅导9.2.3 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课后反思10.1.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10.1.2 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10.1.3 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10.2 拓展延伸10.2.1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丰富学生知识储备10.2.2 推荐数学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兴趣10.2.3 鼓励学生进行数学研究、创新,培养综合素质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有: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和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苏教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价格问题教案
教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教案:第四单元价格问题单元教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设计〕课题价格问题任务学校主备人第几4 时间10月7日承当者课时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知识与技能数量关系。
教学初步培养应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完整数量关系的能过程与方法力,并能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目标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和价值观重点价格数量关系的推导。
难点应用单价×数量=总价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讲授法,类比练习法。
学法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项教学内容设计集体研讨个人再备目〔由学情形成个性化、特化〕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教购过物吗?你们可知道在购物这些事情里蕴含学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过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价格问题程二、探究新知1、理解“单价、数量、设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计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场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场场景〕师:在商场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呢!〔出示例4〕,请大家认真、仔细地看,从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很好!知道,两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求怎的的?生:⋯⋯:答复的很好,每件商品的价,叫做价;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用的数,叫做价。
能例明什么是价、数量、价?生:例⋯⋯2、掌握“价、数量、价〞之的数量关系。
:能解决两道中的呢?生1:3个球的价是:80×3=240〔元〕生2:4千克的价是:10×4=40〔元〕:你做的很好,能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桌讨论〕学生汇报:单价×数量=总价〔板书〕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样求?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根据学生的答复板书: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苏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价格问题的解决问题
苏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价格问题的解决问题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专门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因此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样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现在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仿照,才能不断地把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专门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晰,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如此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觉有的幼儿不用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夸奖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用心听,用心记。
平常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如此幼儿学得生动爽朗,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经历,又进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第四课时:有关价格问题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观看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打算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明白得的观看内容。
随机观看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味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小孩一边观看,一边提问,爱好专门浓。
我提供的观看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亮,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看,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看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关心幼儿学习正确的观看方法,即按顺序观看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重点观看,观看与说话相结合,在观看中积存词汇,明白得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看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模样的,有的小孩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配套表格式教案(全册)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第一单元课时1教学设计课题升和毫升单元一学科数学年级四学习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容量单位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能力目标使学生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1升有多少。
知识目标建立容量单位,培养学生估量液体多少的意识。
重点认识升,初步建立升的概念。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表示液体的多少。
学法探究法,观察法教法观察法,探究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哪一个能够装更多的水?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第一个玻璃杯看起来更大一些,所以第一个玻璃杯能装更多的水。
那么怎么描述它装东西的多少呢?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认真观察玻璃杯,回答问题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本课学习充满新奇感。
讲授新课请同学们说一说桶、碗和水壶等生活用品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都可以用来装东西,盛液体,我们把能够盛东西的物体就叫做容器,容器能装东西的多少叫做容量。
再回头看这两个玻璃杯,因为比盛的水多,所以我们就说的容量比的容量大说一说桶、碗和水壶等生活用品的共同特点。
联系实际,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讲授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下面根据自己的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容器中,哪一个容量大?的容量比的容量大。
的容量比的容量大。
的容量比的容量和的容量大前面那些我们都可以根据我们生活中的经验一眼看出它们容量的大小,这里有两个看起来差不多大小的冷水壶,那么如何比较这两个冷水壶的容量大小呢?可以在一个冷水壶里装满水,倒入另一个冷水壶;水满的那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些。
这是一种方法,我们作为方法一,还有其它的方法吗?方法二:我们还可以把两个冷水壶都装满水,分别倒时同样大小的杯子里。
可以发现:大约盛5杯水大约盛4杯水可知的容量较大些。
那的容量到底有多大呢?有没有一个的统一的单位呢?可以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学过哪些单位?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分米,毫米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厘米,平方分米时间单位:时,分,秒活经验来说一说各种容器中,哪一个容量大。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最新范文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教案是详写还是简写,应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来决定。
经验丰富的教师可编写简案,新教师则一般应以详案为宜。
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最新范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最新范文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1、第102页第1题填一填:(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 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看图选方程。
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说出“?”等于多少?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4、第103页第4题5、第103页第5题、第6题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汇报: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怎样列出方程?小组汇报:4+2(n-1)=26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教案最新范文2教学目标:1.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多位数的大小。
2.掌握整万数和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改写。
3.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渗透优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多位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和改写的方法。
小学-数学-苏教版(2014秋)-四年级上册-单元4 教案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和价值,进一步体会统计是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培养尊重数据、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 点
条形统计图和分段统计。
难 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课前准备
课件
教 学 程 序
修改意见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例3图片。
说明:这是四年级第一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套圈比赛,他们规定每人套15圈,要比比男生和女生谁套得准呢!那男生和女生的成绩如何呢?我们来看图。同桌互相讨论着。
2、解决问题,认识新知
1.交流解决方法。
讨论:这里记录了同学们想到的几种不同的比较方法,你认为哪种比较方法是合理的?为什么?在小组里讨论讨论,提出你的看法。
教 学 程 序
修改意见
1、场景引入,导入新课
1.呈现问题。
出示例2和鼓号队图片,让学生读题。提问:例题讲述的什么事情,要解决什么问题?
2.引入新课。
引导: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要用什么办法解决呢?同桌互相讨论讨论。
交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到了什么办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指出:鼓号队服装分大、中、小号,鼓号队员要按自己的身高购买队服,所以需要收集每人的身高,统计适合穿大、中、小号服装的人数各有几人。
3.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对别人的想法提出质疑或建议,初步培养乐于思考、勇于质疑的品质;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 点
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
难 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 法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
2014年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四单元: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第1课时: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第40-41例1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通过看看、填填、画画,逐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图表呈现数据。
2.能在格子纸上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准备好一张练一练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记录。
)老师这儿也有一张调查记录,你能看明白吗?让学生说说你从这张记录表中读出了哪些数据?(指名回答)你能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吗?1.学习统计表。
(1)说一说统计表里已经有了哪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哪几个空格要填写,这些数据到哪里寻找?(2)说一说“合计”的意思以及求合计人数的方法。
(3)学生独立填写空格里的人数。
(4)填写完整后让学生观看统计表,读其标题,明白统计表的内容,写出年月,表明统计的时间,说说人数,表述统计表里的数据。
(5)和用“正”方法记录数据,统计表在表示数据方面有什么优点?2.学习条形统计图。
老师这儿还有一幅根据统计表制作的统计图,想不想看看?(1)观察横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横轴上表示四类电视节目。
)(2)观察纵轴,看看上有什么?(明白纵轴上表示喜欢各类电视节目的人数,1格表示2人。
)(3)让学生独立画图,检查他们画的直条长度是否正确,提醒他们在直条的上面写出相应的人数。
二、讨论小结:从统计表里能知道些什么?从统计图里能知道些什么?统计表和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一张完整的统计表由哪几部分组成?一幅完整的统计图由哪几部分组成?三、巩固练习。
1.教材41页练一练。
(1)出示导入时完成的记录表,让学生完成统计表和制作统计图。
(2)通过统计,你知道了什么?2.练习七第1题。
(1)出示统计图,让学生进行观察。
(2)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看明白了些什么?四、全课小结。
第4单元 第4课时 单价、数量和总价(教案)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第4单元第4课时单价、数量和总价课程名称:数学年级:四年级学期:2023-2024学年上册教学目标: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会使用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2. 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3.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教学重点:1. 理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2. 掌握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 运用单价、数量和总价进行计算教学准备:1. 教材2. PPT课件3. 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数学知识,如加减乘除等。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要计算价格的情况呢?二、新课讲解1.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 单价:一个物品的价格- 数量:购买的物品的数量- 总价:购买物品的总价格2. 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 总价 = 单价× 数量3. 示例:小明去超市买苹果,苹果的单价是3元/斤,他买了2斤,请计算他需要支付的总价。
三、课堂练习1. 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出题,计算单价、数量和总价。
2. 老师选取几道题目,让学生上台展示计算过程。
四、巩固提高1.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
2. 老师选取几道题目,让学生上台展示计算过程。
五、课堂小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2.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2.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单价、数量和总价的概念和关系,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总价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
重点关注的细节: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格式教案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反思
板书设计
领导签字
红星中心小学“模块导学案”设计
四年级
第四单元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第三课时
导学内容
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拓展·练习
比较这两种运算顺序,
做完后交流,
练习·巩固
1、学生独立做在自备本上:
80÷2+76÷4 240÷6-2×17
45-20×3÷4 51-36÷3+25
指名板演再结合具体问题交流。
2、下面的运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题略)
建议:做混合运算,要先观察该题的运算符号,可把先算的步骤划线表示,然后再算。
3、比一比,你能说出原因吗?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五、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指名板演
学生练习
交流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练习·巩固
86÷(72+48)
拓展·练习
同学们栽树,四年级载了36棵,五年级比四年级多载22棵,一共载了多少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一说单价、数量、总价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 单价×数量=总价(板书) 问:请同学们根据这个关 系想一想,如果知道总价 和单价,可以求什么?怎 样求? 追问:如果知道总价和数 量,可以求什么?怎样求 ?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及时小结:在单价、数量 和总价里,只要知道其中 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 三个量。 三、巩固练习 1、知道学生完成教材第
师:很好!谁知道,这两 道题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都是求怎样的问题的 ? 生:…… 师:回答的很好,每件商 品的价钱,叫做单价;买 了多少,叫做数量;一共 用的钱数,叫做总价。 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单 价、数量、总价? 生:举例…… 2、掌握“单价、数量、 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 问:谁能解决这两道题中 的问题呢? 生 1:3 个篮球的总价是 : 80×3=240(元) 生 2:4 千克鱼的总价是 :10×4=40(元) 师:你们做的很好,谁能
系公式。
教材 52 页“做一做”第 1
课堂 、2 题
检测
教材 55 页练习九 第 8 题 布置 作业
教 后 反 思
52 页“做一做”第 1、2 题。 2、出示教材 54 页第 3 题 。项内容集体研讨个人再备
目
(由学情形成个性化、特化
)
板书
价格问题
设计
80×3=240(元) 10×4=40(元)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收获
课堂 是什么?
小结 单价、数量和总价三个关
和价值观
重点 价格数量关系的推导。
难点 应用 单价×数量=总价 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 讲授法,类比练习法。 学法
课前 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
项
教学内容设计
集体研讨
个人再备
目
(由学情形成个性化、特化
)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商场 教 购过物吗?你们可知道 在购物这些事情里蕴含 学 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呢!今 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 过 学习有关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价格问题 程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单价、数量、 设 总价?的概念。 师:星期天,小明和爸爸 计 一起去商场买东西,商场 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 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商场场景) 师:在商场里还有一个有 趣的数学问题呢!(出示 例 4),请大家认真、仔细 地看,从中你能获得哪些 信息? 生:……
单元教学集体备课教案(课时设计)
课题 价格问题
任务 学校 主备人
第几 4 课时
时间 10 月 7 日
承担者
了解单价、数量、总价的含义,初步理解它们之间的数
知识与技能 量关系。
教
学
初步培养应用数学语言、术语表达完整数量关系的能
目 过程与方法 力,并能应用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标 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