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抗血凝药物研究进展
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
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摘要:华法林是一种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华法林剂量的个体差异性较大,容易导致不良反应。
而基因检测技术的引入为华法林抗凝治疗个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文旨在综述基因检测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探讨其对用药效果及安全性的影响,并讨论相关问题和挑战。
关键词:基因检测;华法林;抗凝治疗引言: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合成来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华法林的用药存在剂量调整困难、个体反应差异大等问题,容易导致出血或血栓复发等不良反应。
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个体化用药逐渐成为可能,通过基因检测可以了解患者的遗传变异情况,进而指导华法林的剂量调整,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基因检测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必要性(一)华法林用药中的个体差异和不良反应问题尽管华法林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剂量的个体化调整仍然存在困难。
华法林的剂量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基础疾病、遗传因素以及与华法林相互作用的药物等。
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会导致不同患者之间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
如果华法林的剂量过大,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而剂量过小,则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抗凝效果,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风险。
(二)基因检测技术在个体化医疗中的作用基因检测技术能够对个体的遗传信息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为个体化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在华法林抗凝治疗中,基因检测可以鉴定与华法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帮助医生预测患者对华法林的反应,并调整合适的剂量。
通过基因检测,医生可以了解患者是否携带与华法林敏感性相关的基因变异,进而根据个体患者的遗传背景和其他临床因素,选择合适的华法林剂量和监测方案,从而实现个体化的治疗。
目前,常用的基因检测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序技术、芯片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等优点,可以同时检测多个基因位点的变异情况。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一、概述血栓性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病症,其发病过程涉及血液凝固和血小板聚集等多个环节。
抗血栓药物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这些药物通过阻止血液凝固过程、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或阻止血小板聚集等方式,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动脉和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药研发水平的提高,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呈现出多样化、精细化的趋势。
传统的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和肝素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但长期使用存在副作用和风险。
研发新型、高效、安全的抗血栓药物一直是医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
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两大类别的新型抗血栓药物不断涌现,如硝替沙星、替罗非班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达比加群、利妥昔单抗等抗凝药物。
这些新药物具有作用机制独特、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除了药物治疗外,物理预防、康复运动以及饮食调整等手段也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综合措施的应用,使得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更加全面和有效。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不仅体现在新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上,也体现在综合防治策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抗血栓药物的研究将继续深入,为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手段。
1. 血栓形成的机制与危害血栓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其机制涉及血液凝固系统的多个组分和血管壁的相互作用。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凝固系统处于动态平衡中,既能够迅速止血,又避免不必要的血栓形成。
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如血管损伤、血流缓慢或血液成分异常时,这种平衡可能被打破,导致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的核心机制包括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凝血功能亢进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
血小板在血管损伤部位被激活,通过一系列反应形成血小板聚集体,进而构成血栓的骨架。
凝血系统被激活,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促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栓的基质。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进展
3、噻唑类:噻唑类药物为格列奈类的一种,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降 低血糖水平发挥疗效。代表性药物有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
4、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类似物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 可通过激动GLP-1受体发挥降低血糖、抑制食欲等作用。代表性药物有利拉鲁肽、 度拉鲁肽等。
5、钠-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脏 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尿糖排泄来降低血糖。代表性药物有卡格列净、达格列 净等。
定量分析方法在抗疟疾药物研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如药代动力学分析、 药物疗效评估等。定量分析可以客观地评价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 程,为优化给药方案和减少不良反应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分析方法在抗疟疾药物研究中也有应用,主要涉及对药物作用机制和不 良反应的主观描述和分析。例如,通过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对肝、肾等器官的损 伤情况,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分析药物对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
2、药物不良反应研究
抗疟疾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良反应。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物 的肝毒性、肾毒性、神经毒性等方面。例如,传统抗疟疾药物如氯喹等可能导致 视网膜病变、听力损害等。然而,一些新型抗疟疾药物如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等具 有较低的毒副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抗疟疾疫苗研究
研究方法
抗血栓药物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和统计分析等。动物实 验可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药物的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临床试验则通过 招募大量患者,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物上市提供依据;统计分析则 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
研究成果
近年来,抗血栓药物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新药的发现、现有药物的优化和新 给药方式的探索等。在发现新药方面,研究发现了许多新型抗血栓药物,如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等;在优化现有药物方面,通过改进给药 方案、减少剂量等方法,提高了现有抗血栓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新给药方式 方面,研究发现了一些新型的给药方式,如经皮给药、经肺给药等,为抗血栓药 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021735(2003)022*******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李旭霞, 李庆伟(辽宁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辽宁大连 116029)摘 要:除了血液中的抗凝因子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具有抗凝活性的生物大分子,如水蛭素、蚯蚓纤溶酶等.基础研究证实这些抗凝剂的作用一般是通过三方面得以实现:一是抑制凝血酶及凝血酶活化因子活性;二是水解血纤维蛋白或纤溶酶原;三是抑制血小板凝聚.由于这些活性物质具有高效的抗凝、溶栓作用,它们极有可能发展成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关键词:抗凝剂;凝血酶;血纤维蛋白;纤溶酶中图分类号:R973.2 文献标识码:A抗凝因子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或者水解纤维蛋白来控制凝血平衡,维持血液粘度并且防止因凝血过度对机体造成危害.这两个系统功能障碍可以导致中风、心肌梗死以及外周动脉阻塞性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尽管有肝素、口服香豆素、链激酶和尿激酶等药物多年应用的历史,但是这些药物自身存在的毒副作用一直是临床治疗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医药基础研究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参与凝血过程的多种酶、活性因子以及相关受体的认识逐渐深入.近年来,开发研制疗效更好、毒副作用更低的抗凝血、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研究工作备受科研人员的关注.迄今为止,除了血液中存在抗凝因子外,人们已经从多种生物组织、体液中提取到各种各样的抗凝血蛋白和溶栓酶,如水蛭素、蚯蚓纤溶酶、蛇毒抗凝血纤溶酶等,其中部分已经开发成抗凝和溶栓类药物.虽然自然界中抗凝物质药效良好并且毒副作用小,但是由于原料缺乏,大量开发势必影响环境资源的保护,因此利用现代先进生物技术获得具有高效抗凝及溶栓作用、价格低廉的生物大分子成药已经成为目前该领域研究热点.笔者概括说明了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相互间的关系,着重阐述了抗凝因子的类型、分子结构和作用机理,并且展望了今后抗凝、溶栓药物研究开发的前景.1 凝血、抗凝与纤维蛋白溶解1.1 凝血因子和凝血途径凝血因子是直接参与凝血的物质,迄今为止发现的凝血因子共有14种,包括纤维蛋白原(因子Ⅰ)、凝血酶原(因子Ⅱ)、组织凝血激素(因子Ⅲ)、Ca 2+(因子Ⅳ)、前加速素(因子Ⅴ)、前转变素(因子Ⅶ)、抗血友病因子(因子Ⅷ)、血浆凝血激酶(因子Ⅸ)、S tuart 2Prower 因子(因子Ⅹ)、血浆凝血激酶前质(因子Ⅺ)、接触因子(因子Ⅻ)、纤维蛋白稳定因子(因子Ⅷ)、前激肽释放酶和高分子量激肽原.这些因子中除Ca 2+外,其余均为蛋白质.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内切蛋白酶,在血液中以酶原形式存在,当外界刺激因素产生时,这些无活性的酶原被激活,从而引起凝血.血液凝固的过程基本上是一系列蛋白质有限水解的过程,它分为三个阶段:因子Ⅹ激活成Ⅹa ;因子Ⅱ(凝血酶原)激活成Ⅱa (凝血酶);因子Ⅰ(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为Ⅰa (纤维蛋白).因子Ⅹ激活可以通过两种激活途径共同完成:内源性和外源性激活途径.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因子Ⅹ激活从而发生凝血的途径,称为内源性激活途径;而依靠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Ⅲ来参与因子Ⅹ激活的途径,称为外源性激活途径.一般来说,通过外源性途径凝血比通过内源性途径凝血速度更快[1].1.2 抗凝系统的作用凝血过程是一个级联放大的瀑布效应,加之本身的正反馈作用,可以把最初生成的酶活性增强至百倍.如此高的激活速度会对机体构成危险,就是说,此过程一旦启动,全身血液就会凝固.此外,慢性异常血凝也会导致心肌梗死、脑血栓等严重疾病.因此,机体内的凝血作用必须保持适度.事实上,血浆及血管内皮和其他组织中存在着许多抗凝物质,它们通过抑制或灭活凝血因子的活性达到抵御血液凝固的目的.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抗凝血酶Ⅲ和肝素,它们的作收稿日期:2003201208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攻关项目(002057)作者简介:李旭霞(19692),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医学院讲师,辽宁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李庆伟(19552),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第26卷第2期2003年6月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L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V ol.26 N o.2June 2003用约占血浆全部抗凝血酶活性的75%.抗凝血酶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而凝血因子Ⅱa 、Ⅶ、Ⅹa 、Ⅸa 、Ⅻa 的活性中心均含有丝氨酸残基,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抗凝血酶Ⅲ分子上的精氨酸残基,可以与这些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此外,血浆中还有其他抗凝血蛋白,如蛋白质C 是通过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限制因子Ⅹa 与血小板结合等机制起到抗凝血作用;蛋白S 是通过激活蛋白质C 进行抗凝[2].1.3 纤维蛋白的溶解血液中除了有抗凝系统之外还存在纤溶系统.所谓纤溶系统,是指能将血液凝固产生的纤维蛋白重新溶解的系统,由纤溶酶原、纤溶酶和纤溶酶原激活剂组成.纤溶系统对于防止血栓形成和保持血流通畅具有重要意义.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和纤维蛋白溶解.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有血管激活物、组织激活物和激肽释放酶三类,它们的作用是水解纤溶酶原,使之成为纤溶酶.纤溶酶则是血浆中最活跃的蛋白酶,它具有水解多种蛋白质,如凝血酶、因子Ⅴ、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等,但其主要作用是水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防止血管内出现血栓[3](见附图).附图 血液凝固、抗凝与纤溶注:11实线为凝血途径;21虚线为抗凝血、纤溶途径2 抗凝剂的种类、分子结构和作用方式除了血浆中的抗凝血物质以外,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抗凝、溶栓效应的活性物质.尽管这些抗凝剂的来源、分子性质和结构差别很大,但它们的抗凝血作用方式是一致的,这些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即抑制凝血因子活性、溶解纤维蛋白以及阻碍血小板的凝聚.2.1 凝血酶及其相关凝血因子抑制剂在凝血反应过程中凝血酶不仅将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凝块,而且调节了血液凝固因子的活性,刺激血小板反应.凝血酶直接影响了血管内皮细胞的止血功能,并调节了血细胞的非止血功能.因而,凝血酶抑制剂是调节血液凝固以及调节各种复杂的凝血酶功能的有效工具[4,5].以凝血酶以及激活凝血酶原的凝血因子为底物的抑制剂,作用方式与抗凝血酶Ⅲ类似,都是通过封闭凝血因子活性位点从而抑制该因子的活性.目前已发现的抑制凝血因子活性的抗凝蛋白有水蛭素、壁虱抗凝肽.2.1.1 水蛭素(hirudin ,H V ) 水蛭素是从吸血动物水蛭的唾液腺分泌液中获取的一种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蛋白质,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凝血酶抑制剂.天然水蛭素是由65或66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其N 末端富含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之间相互作用形成3个二硫键,使N 2端结合紧密;C 2末端含有多个酸性氨基酸.水蛭素的N 末端能封阻凝血酶与纤维蛋白原专一性作用的阴离子结合位点R ,而C 末端有6个酸性氨基酸,它们可以与带正电的凝血酶识别位点形成许多离子键.N 末端和C 末端两个功能区域以协同的方式结合到凝血酶上,在凝血酶的活性部位形成一个帽子,阻止凝血酶与底物的结合[6].从发现水蛭素至今,共有3种异构体被纯化并命名:H V 21,H V 22,H V 23.其中从口部提取的H V 22具有高效活性,而从头部提取的H V 21活性是H V 22的22%,从身体其他部位提取的H V 23几乎没有抗凝活性.由于水蛭素的稳定性高,在极端的pH 和热条件下均能保持活性,加之抗凝作用强烈,因此水蛭素在临床医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7,8].近期研究证实,水蛭唾液腺分泌蛋白中还有一些在结构上或者功能上与水蛭素有很大差别的抗凝蛋白,例如Therostasin ,这是一种从Theromyzon tessulatum 中新发现的与H V 结构不同但作用相似的凝血酶抑制剂[9].赵荣乐等人从盐源山蛭和蚌蛙蛭的头部也分离出了抗凝血蛋白,但其抗凝血机制和分子结构还有待进一步的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加以证实[10,11].2.1.2 壁虱抗凝肽(tick anticoagulant peptide ,T AP ) 壁虱抗凝肽是从非洲钝缘蜱属壁虱中分离的强效X a 因子抑制剂,其分子大小、结构类似于高效的凝血酶抑制剂水蛭素.它是一个由60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酸性肽,含有6个半胱氨酸残基,但是在T AP 的N 末端拥有与X a 因子相互作用的关键基团:Asn 2Arg 2leu.T AP 是一种慢速但结合紧密的、有高效选择性的X a 因子抑制剂,它通过与X a 因子的结合来阻止凝血激酶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了凝血酶原的激活.对X a 因子潜在188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的和特异性的抑制作用表明T AP 能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血管闭塞疾病,可能成为预防血栓形成的有效药物[12,13].2.2 以纤溶酶或纤维蛋白作为底物的抗凝剂天然抗凝血蛋白中种类最多的是以纤溶酶原和血纤维蛋白作为底物的抗凝剂.这类抗凝剂以蛋白酶为主,其分布广泛,从细菌到哺乳动物中都有发现.2.2.1 蚓激酶 蚓激酶即蚯蚓纤溶酶,是一组从蚯蚓体内分离出的具有抗凝血作用的蛋白酶.自80年代初日本M ihara H 等首次发现粉正蚓水提物中有直接溶解纤维蛋白以及激活纤溶酶原的活性物质以来,至今已经从不同种类蚯蚓体内提纯出多种具有抗凝活性的蛋白组分[14].研究发现蚓激酶是一类复杂的蛋白酶,其复杂性表现在组分多样性、结构多样性、酶学特性多样性几方面.同一种蚯蚓体内能分离出至少两种以上具有抗凝活性但是分子量和生化特征不相同的蛋白酶.例如在粉正蚓、赤子胜爱蚓体内均分离出多种纤溶酶组分[15~17].这些蛋白酶不仅分子结构、分子量上不同,而且对底物作用方式和作用位点也有很大差别.粉正蚓的纤溶酶中有的可以水解碱性氨基酸,有的可以水解酸性氨基酸;赤子胜爱蚓纯化的组分中有的可以直接水解纤维蛋白,也有的以纤溶酶原作为水解底物.尽管如此,复杂的蚓激酶仍然具有一些可寻的共性,这些共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1对凝血过程的影响上,所有的蚓激酶都表现为仅对血液凝固后期阶段起作用,而对凝血因子Ⅴ,Ⅶ,Ⅷ,Ⅸ,Ⅻ无显著的影响;21分子结构上,蚓激酶在分子量、氨基酸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别,但是它们的N 2末端氨基酸序列显示出蚓激酶与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加之其水解底物方式也与这两种酶相似,提示蚓激酶可能属于丝氨酸蛋白酶类[18,19].31稳定性,蚓激酶在pH4~10的范围内都很稳定,同时也是一类热稳定性非常好的蛋白水解酶,50℃以下可以长久保持活性[20].通过对蚓激酶药理学研究证实蚓激酶是一类具有强烈溶栓、抑制血栓形成的蛋白酶,其毒副作用很小,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溶栓药物.2.2.2 蛇毒纤溶酶 蛇毒是含有多种生物活性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能够直接溶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酶原的蛋白酶,对于这类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阐明蛇伤中毒患者的血液变化病理机制,而且也为其应用开发提供理论基础.蛇毒纤溶酶的分布非常广泛,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响尾蛇蛇毒中都分离出了具有纤溶作用的组分.此外在蝰蛇科、眼镜蛇科以及游蛇科的多种蛇毒中纯化出纤溶酶[21~23].尽管这些纤溶酶的分子量、等电点及酶学特性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对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都有溶解活性.按照蛋白酶对底物作用特异性可以将蛇毒纤溶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单链锌金属蛋白酶,另一类为丝氨酸蛋白酶.蛇毒纤溶酶主要作用于纤维蛋白酶或纤维蛋白的α2链和β2链,能够专一或优先裂解α2链者称为α2纤维蛋白原酶,均为锌金属原酶,主要存在于蝮亚科的蝮属、响尾蛇属、烙铁头属和矛头蝮属蛇毒中;能专一或优先裂解β-链者称为β-纤维蛋白酶,多为丝氨酸蛋白酶.除了某些带有出血活性的蛇毒纤溶酶具有较为广泛作用底物之外,大部分蛇毒纤溶酶的底物特异性比血纤溶酶更为专一.而且蛇毒纤溶酶比血纤溶酶拥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如从Viperu lebetina 蛇毒中纯化出的纤溶酶,在pH4~11的范围内95℃加热20min ,其活性完全不受影响.这些特性均显示出蛇毒纤溶酶作为一种强溶栓剂的潜在价值[24].此外在蛇毒中还分离出另外一类具有活化作用的抗凝血蛋白,它们可以通过激活纤溶酶原或蛋白质C 来抵御血液凝固.这类蛋白质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家族,与其他蛇毒丝氨酸蛋白酶有很大序列相似性.蛇毒丝氨酸蛋白酶序列相似性说明这些蛇毒丝氨酸蛋白酶可能来源于共同祖先,最后分化成的一个多基因家族[25,26].2.2.3 纳豆激酶(natto kinase ,NK ) 纳豆激酶是从枯草杆菌属中的纳豆杆菌中提纯出的一种具有纤溶活性的丝氨酸蛋白酶,这种酶的分子量为27.3K D ,是由274个氨基酸组成的一条多肽链.蛋白质的活性中心的催化部位是由Asp32,His64和Ser221组成,底物结合部位由Ser125,Leu126和G ly127组成.纳豆激酶溶栓活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其二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 2PA 激活纤溶酶原间接溶解纤维蛋白.由细菌产生的类似纤溶酶还有芽孢杆菌分泌的纤溶酶、粪链球菌中提纯出的一种中性金属内肽酶.这些酶能够直接裂解纤维蛋白,对它们的研究有助于开发微生物来源的新型溶栓药物[27].2.3 抑制血小板凝聚的抗凝剂血小板对于血液凝固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功能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创伤发生后迅速粘附于创伤处并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子,血小板的粘附主要由血小板膜糖蛋白I ,v onwillebrand 因子和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参与,而血小板凝聚则由血小板释放ADP 和52羟色胺等活性物质协助完成.血小板的另外一种作用是促进血液凝固,在血液凝固过程中从因子Ⅺ的活化到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一系列反应均在磷脂胶粒上进行,这种磷脂胶粒是由血小板提供的富含丝氨酸磷脂脂蛋白,对凝血因子和Ca 2+有较强的亲和力,为凝血酶原的激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促进血液进一步凝固.基于血小板凝聚在血液凝固中所起到的作用,抑制血小板凝聚成为抗凝血研究的重要部分.目前从水蛭、蛇毒中提纯出的抗凝血蛋白酶也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作用,只是这种作用相对于抑制凝血酶作用来说相对较弱而被忽视[28,29].第2期李旭霞等: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189 3 新型抗凝血药物的研制与开发我国传统中医在治疗溶栓、抗凝方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蛋白质分子溶栓剂和抗凝剂的临床应用仅有四十余年.回顾溶栓蛋白酶药物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代,第一代溶血栓药出现于70年代,以链激酶和尿激酶为代表.这类溶血栓药物的副作用较明显,主要会引起再出血,并且它们在循环系统中存留时间短暂,因此需要大剂量注射达到药效;第二代溶血栓药物即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单链尿激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纤维蛋白特异性结合后发挥作用,单链尿激酶有较强的催化作用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协同作用.尽管这两种酶有良好的溶栓性,但是它们在血循环中存留时间同样很短,仍然克服不了出血性副作用.第三代溶栓药物是导向溶栓药,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与血栓成分纤维蛋白或血小板有高特异性的单抗为载体连接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使溶栓性药物在血栓处富集,也可以通过磁性化合物为载体使溶栓药在血栓处富集,从而减少用药量.抗凝血药物一直以肝素为主.虽然肝素在体内外都有抗凝作用,但是应用肝素易伴随发生出血和血小板减少,使肝素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0].无论是修饰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还是尿激酶或者是低分子量肝素,由于无法克服的出血性副作用导致它们临床药用价值的降低.开发和研制新型的抗凝剂、溶栓剂已经成为现代药学的研究重点.尽管自然界中存在大量抗凝、溶栓活性的大分子活性物质,但由于提纯工艺难以工业化,大量提纯不利于资源保护等种种原因,获得天然的抗凝剂仍旧非常困难.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媒介,该技术不但可以从分子层次上阐明蛋白质作用机制,而且能够让珍稀的蛋白质资源成为价廉物美的普通产品.自1986年Harvey 等通过该技术成功的表达出有活性的水蛭素后,很多国家开始了天然抗凝血蛋白人工重组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从水蛭、蚯蚓、蛇毒、蝙蝠等生物体内克隆出很多抗凝血蛋白和溶栓蛋白的cDNA ,其中很多重组蛋白也成功的表达[31~37].随着DNA 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重组抗凝血蛋白问世.参考文献:[1] 周爱儒.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 冯周琴.实用血检病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SIDE LM ANN J J ,G RAM J ,J ESPERSE N J ,et al.Fibrinclot formation and lysis :basic mechanisms[J ].Sem in Thromb Hem ost ,2000,26(6):6052618.[4] STRUK OVA S M .Thrombin as a regulator of in flammation and reparative processes in tissues[J ].Biochem istry (M osc ),2001:66(1):8218.[5] COUG H LIN S R.Protease 2activated recedreceptors in vascular biology[J ].Thromb Haem osr ,2001,86(1):2982307.[6] CHANGJ Y.The functional domain of hirudin ,a thrombin 2specific inhibitor[J ].FE BS Lett ,1983,164(2):3072313.[7] M ARAG ANORE J M ,BOURDON P ,JABLONSKI J ,et al.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irulogs :a novel class of bivalent peptide inhibitors ofthrombin[J ].Biochem istry ,1990,29(30):709527101.[8] 杨潼,李建秋,尹平.我国产日本医蛭水蛭素的分离和分化[J ].水生生物学报,1997,21(2):1692173.[9] VINCE NT CHOPIN ,MICHE L S A LZE ,J E AN 2LUC BAERT ,et al.Therostasin ,a N ovel Clotting Factor X a Inhibitor from the Rhynchobdellid Leech ,Theromyzon tessulatum [J ].The Journal of Biologigal Chem istry ,2000,275(42):32701232707.[10] ZHAO R L.A New P otent Inhibitor of Thrombin from the Leech Haemendipsa yanyuanensis [J ].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English Edition ),2001,5(1):86288.[11] 赵荣乐,徐建,程新,等.蚌蛙蛭抗凝血蛋白的分离及抗凝血特性的分析[J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9,19(1):60264.[12] VA LE NZ UE LA J G,FRANCISCHETTI I M ,RI BEIRO J M.Purification ,cloning ,and synthesis of a novel salivary anti 2thrombin from the m osquitoAnopheles albimanus [J ].Biochem istry ,1999,38(34):11209211215.[13] FRANCISCHETTI I M ,VA LE NZ UE LA J G,RI BEIRO J M.Anophelin :kinetics and mechanism of thrombin inhibition[J ].Biochem istry ,1999,38(50):166********.[14] MIHARA H ,S UMI H.A novel fibrinolyric enzyme extracted from the earthw orm ,Lumbricus rubllus [J ].Jpn J Physio ,1991,41(3):4612472.[15] S UMI H ,NAKE J ,MIHARAH.A very stable and potent fibrinolytic enzyme found in earthw orm Lumgbricus rubellus autolyzate[J ].C om p Biochemphsio B :C orp Biochem ,1993,106B (3):7632766.[16] 程牛亮,牛勃,张祖询,等.双胸蚓纤溶酶的纯化及性质[J ].生物化学杂志,1990,6(2):1862190.[17] 熊焱,杨四成,刘晓英,等.蚯蚓纤溶酶的纯化及部分序列测定[J ].生物化学杂志,1997,13(3):2922295.[18] 邵承斌.蚯蚓纤溶酶研究与应用进展[J ].渝洲大学学报,1999,16(3):47251.[19] 赵晓谕,静天玉.蚯蚓纤溶酶的成分分析[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4):4072411.[20] 杨嘉树,李令媛,茹炳根.蚯蚓体内一种纤溶酶原激活剂(e 2PA )对ATEE 的部分性质研究[J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8,14(4):4212426.190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6卷[21] FURT ADO M F ,M ARUY AM A M ,K AMIG UTI A S ,et al .C om parative study of nine Bothrops snake venoms from adult female snakes and their off 2spring[J ].T oxicon ,1991,29(2):2192226.[22] RERZIOS A D ,M ARK LAND F S.Fibrinolytic enzymes from the venoms of Agkistrodon contortrix contortrix and Crotalus basiliscus basiliscus :cleavage site specificity towards the alpha 2chain of fibrin[J ].Thromb Res ,1994,74(4):3552367.[23] SIIG UR E ,M AHAR A ,SIIG UR J.Beta 2fibrinogenase from the venom of Vipera lebetina [J ].T oxicon ,1991,29(1):1072118.[24] M ARK LAND F S J R.Snake venoms[J ].Drugs ,1997,54(Suppl 3):1210.[25] ST OCKER K,FISCHER H ,MEIER J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protein C activator Protac from the venom of the s outhern copperhead (Agk 2istrodon contortrix )snake[J ].T oxicon ,1987,25(3):2392252.[26] ZHANG Y,WIS NER ANNE ,XIONG YL ,et al.A N ovel Plasm inogen Activator from Snak Venom[J ].J Biol Chem ,1995,270:10246210255.[27] 谢秋玲,郭勇,林剑.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J ].广东药学,2000,10(6):8210.[28] 郭丹,吴曙光,陈娜娜.中国眼睛蛇毒蛋白酶的抗凝作用[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31):1902191.[29] 李文,廖福龙,殷晓杰.七种水蛭血小板聚集与抗凝血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1997,13(5):32234.[30] 杜平中.溶栓药物研究新进展[J ].中国新药杂志,2001,10(8):5732576.[31] HARVEY R P ,DEG RY SE E ,STEFANI L ,et al.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cDNA coding for the anticoagulant hirudin from the bloodsucking leechHirudo medicinalis [J ].Peoc Natl Sci US A ,1986,83:1084.[32] 许长蔼,张要武,向开军,等.水蛭素的全基因合成及克隆[J ].华北农学报,2000,15(4):58261.[33] M ANABU S UGI M OT O ,NOBUY OSHI NAK A J I M A.M olecular Cloning ,Sequecing and Expression of cDNA Enocoding Serine Protease with Fibri 2nolytic Activity from Earthw orm[J ].Biosci Biotechnol Bioche ,2001,65(7):157521580.[34] 徐义辉,梁国栋,孙兆军,等.蚯蚓纤溶酶新基因PV242的克隆与表达[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2,29(4):6102614.[35] K ON Y OU 2SE OK,CHUNG K W ANG 2HOE ,KI M DOO 2SIK.Purification and cDNA Cloning of Salm orin that Inhibits Fibrinogen Clotting[J ].Throm 2bosis Reseaech ,2000,99:3892398.[36] LIU Q ,X U W ,CHE NG X ,et al.M 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encoding haem orhagic toxin acutolysin A from Agkistrodon acutus[J ].T oxicon ,1999,37:153921548.[37] Z A V A LOV A L L ,BAS ANOV A A V ,BASK OV A I P.Fibrin ogen 2fibrin system regulators from bloodsuckers[J ].Biochem istry ,2002,67(1):1352142.The Development in the R esearch of Anticoagulant Protein DrugsLI Xu 2xia , LI Qing 2wei(C ollege of Life Sciences ,Liaoning N 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In addition to anticoagulant factors in the blood ,there are still a large number of biological macro 2m olecules with anticoagulant activity in the natural field ,such as hirudin and earthw orm plasmin ,etc ..Basic reasearches have dem onstrated that the functioning mechanisms of these anticoagulants are generally realiz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inhibition of thrombin and thrombin activators ;the hydrolization of fibrinogen or plas 2minogen ;the inhibition of platelet aggregations.Because these active substances possess highly efficient anticoagu 2lation and thrombolysis ,they are much likely to develop into drugs against thrombosis.The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studies on the variety of anticoagulant proteins for the reference of counterparts concerned.K ey words :anticoagulant ;thrombin ;fibrin ;plasmin本刊进入的国际权威检索系统简介(四)德国《数学文摘》(Zbl )德国《数学文摘》(Zbl )是由德国科学技术信息公司(FIZ )编辑出版的月刊,每年收入世界130多个国家的学术期刊文章.目前,德国《数学文摘》收入的中国高校学报为60余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2000年5月成为Zbl 的指定收录期刊,并于2001年3月成为首次进入Zbl 刊源表的22种中国期刊之一.第2期李旭霞等: 抗凝血蛋白药物的研究进展191。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
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抗凝治疗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对于降低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抗凝药物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本文将对抗凝药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一、传统抗凝药物1、肝素肝素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抗凝药物之一,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来发挥抗凝作用。
肝素分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注射,使用时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来调整剂量,容易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则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更长的半衰期,皮下注射即可,使用较为方便,出血风险相对较低。
2、华法林华法林是一种口服的维生素 K 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来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较大,需要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来调整剂量,治疗窗窄,容易受到食物和药物的影响,导致出血或抗凝不足等并发症。
二、新型口服抗凝药物1、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是一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口服后在体内迅速转化为活性成分,能够特异性地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达比加群酯具有起效快、半衰期短、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调整剂量。
2、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直接 Xa 因子抑制剂。
它们通过直接抑制 Xa 因子的活性来阻断凝血瀑布的内源性和外源性途径,发挥抗凝作用。
这些药物具有口服方便、起效迅速、无需常规监测凝血指标、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严重肾功能不全或存在药物相互作用时,仍需要谨慎使用。
三、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1、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显著增加。
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CHA₂DS₂VASc 评分≥2分的男性和≥3 分的女性,推荐使用抗凝药物进行血栓预防。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替格瑞洛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近年来,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将对替格瑞洛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替格瑞洛的药理学特点替格瑞洛是一种口服抗凝药物,属于凝血酶抑制剂。
它是由葡萄糖酰胺合成的小分子化合物,能够与凝血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
替格瑞洛的作用机制与华法林等传统口服抗凝药物不同,它不需要反复监测凝血酶时间,也不容易产生出血等副作用,因此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二、替格瑞洛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急性冠脉综合征是指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障碍所导致的急性心肌缺血,包括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替格瑞洛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药物,可以起到抗凝、抗血小板和溶栓的作用,从而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的风险。
一项名为ATLAS ACS 2-TIMI 51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死亡率、心肌梗死率和缺血再发症的风险。
与安慰剂相比,替格瑞洛治疗组的死亡率降低16%,心肌梗死率降低25%,缺血再发症率降低35%。
因此,替格瑞洛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栓塞和卒中等严重后果。
替格瑞洛可以作为房颤的治疗药物,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降低患者的血栓形成风险。
名为ARISTOTLE的大型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替格瑞洛能够与华法林相比,在预防房颤患者中的血栓形成和卒中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并降低了出血风险。
因此,替格瑞洛已经被美国FDA批准用于预防房颤患者的中风。
五、替格瑞洛的不良反应尽管替格瑞洛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显著,但仍然会产生不良反应。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出血,特别是消化道出血。
其他不良反应包括头晕、恶心、胃肠道不适、皮疹等。
六、替格瑞洛的注意事项替格瑞洛是一种处方药物,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患者在使用替格瑞洛期间应该定期进行血常规和肝功能等检查,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抗凝药发展进程
中重度高血压 (血压大160/100mmHg)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出血倾 向
华法林并非临床的最佳选择
80年代低分子肝素进入临床
2002 1990s
2004
口服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2008
口服直接 Xa抑制剂
1980s
1940s 1930s
华法林 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
静脉直接 凝血酶抑制剂
静脉间接 Xa抑制剂
Xa
华法林
1、华法林为维生素K拮抗剂,1939 年由 Link K P发现,1953年首次 用于临床。
2、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中首先合成为前体,无抗凝活性,这 些凝血因子的氨基末端谷氨酸残基需在维生素K参与下羧基化,才具 有抗凝生物活性。华法林可抑制此羧基化,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3、口服后很快自肠道吸收,90%与血浆蛋白结合。在肝中被细胞色素 P450酶系代谢,代谢产物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由尿和粪便排出。
磺达肝奎钠 分子量1728d 只有抗Xa活性
磺达肝癸钠
1、相对分子质量为1728,是继肝素及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后,由FDA批 准适用于多种动静脉血栓症的治疗与预防的药物。 2、属人工合成的特异性活化Ⅹa因子抑制物,为Ⅹa因子间接抑制剂, 机制为通过选择性地与AT-Ⅲ因子结合,使AT-Ⅲ中和已激活的Ⅹa因 子的作用增强约300 倍,从而起到抑制Ⅲa因子生成的目的,对已生 成的凝血酶无直接作用。 3、皮下注射后吸收迅速且完全,生物利用度为100%。在治疗剂量时, 磺达肝癸钠浓度与抑制凝血酶产生率呈线性;在更高浓度时,磺达肝 癸钠的抗凝作用出现“平台效应”,这可能与体内AT-Ⅲ得到充分利 用有关。 4、不激活PLT ,也不能被PF4中和,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 5、不需要根据体质量调整剂量,也不需要常规监测。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房颤治疗及预后方面的研究进展【摘要】华法林是防治房颤卒中最有效抗凝药物。
出血、频繁监测INR 值等缺点限制了华法林临床使用率。
新近一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的研究不断涌现,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在预防卒中的作用中不劣于华法林,且出血风险可能较华法林低,故有望取代华法林这一传统抗凝药。
本文系统回顾近年有关口服抗凝药的相关研究,并将这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心房颤动;口服抗凝药;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心房颤动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房颤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可增加脑卒中的风险[1]。
维生素K拮抗剂之一华法林较阿司匹林在预防房颤脑卒中方面有更好的疗效,但它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①抗凝治疗窗口窄,较小剂量也可能会导致血栓或出血。
②频繁监测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并使其维持在一定的治疗窗内(通常为2.0~3.0)。
因此,至少有1/3的房颤患者未行华法林治疗,或治疗刚开始就因其副作用而提前终止[2]。
因此,我们应该寻求更好的抗血栓形成药物。
1新型抗凝药物1.1达比加群新型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5%,约80%以原型通过肾脏排除,血清的清除半衰期为12~17h。
RELY研究是达比加群在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大规模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3],该实验选取了18113位心房颤动患者,选用两种剂量的达比加群(110mg,2次/d和150 mg,2次/d)和华法林(严格将INR控制在2.0~3.0间)对房颤患者的疗效作比较,并同时评估安全性。
该实验主要终点为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
该研究历时2年,达比加群(110mg,2次/d)组在防止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与华法林组相当,但其大出血的发生率更低。
达比加群(150mg,2次/d)组在防止脑卒中或全身性栓塞事件上较华法林发病率显著降低,且不增加大出血事件的风险率。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
抗凝血药的分类及研发进展抗凝药物是预防或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如中风、心肌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等。
然而,传统的抗凝药物存在较高的出血风险,需要经常监测和调整剂量。
开发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凝剂是药物研发的重要方向。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学习不同类型抗凝剂的理论基础、已获批抗凝剂的适应症,以及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抗凝剂。
内容提纲如下: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第一部分: 间接凝血酶抑制剂肝素钠维生素K拮抗剂第二部分: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比伐卢定(bivalirudin)达比加群(Dabigatran)第三部分: Xa因子抑制剂伊诺肝素利伐沙班(Rivaroxaban)阿哌沙班(Apixaban)依度沙班(Edoxaban)磺达肝癸钠(Fondaparinux)第四部分: 临床试验中的新型抗凝剂:XI因子抑制剂小分子化合物:Milvexian(Bristol-Myers Squibb和Johnson & Johnson联合开发)等。
单克隆抗体:阿贝西单抗(Abelacimab)等引言凝血和纤溶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途径。
凝血的主要目的,是在血管损伤部位形成稳定的凝块以止血。
纤溶的主要目的,是在损伤愈合时溶解凝块,恢复血流。
凝血和纤溶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止血和预防血栓形成至关重要。
凝血过程可分为两种途径: 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
外源性途径是由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 TF)启动的,当内皮细胞受损时,组织因子暴露。
TF结合因子VIIa,激活因子X到Xa。
内源性凝血途径是机体在血管内部发生损伤时,通过激活凝血因子来形成血栓以止血的过程。
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释放出凝血因子XII,它与凝血因子XI和凝血因子IX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凝血因子X到Xa。
因子Xa将外源性途径与内源性途径连接起来。
凝血因子X与凝血因子V、磷脂质和钙离子共同作用,将凝血因子II(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
凝血因子Ⅹ a 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凝血因子Ⅹ a 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随着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上升,新型口服抗凝药对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新型口服抗凝药包括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和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前者主要为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和贝曲沙班,后者代表药物为达比加群酯,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过程中具有无需频繁调整剂量、无需常规监测凝血功能、出血率低等优点。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研究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为临床规范化使用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提供参考。
关键词: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血栓栓塞性疾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涉及全身各个器官,常引起心肌梗死、脑梗死和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血栓栓塞是血栓从形成部位脱落,在随血液流动的过程中部分或全部堵塞某些血管,引起相应组织和器官缺血、缺氧、坏死及瘀血、水肿的病理过程,抗凝治疗主要是防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及进一步发展。
抗凝药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作为临床上常用的防治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存在肝肾毒性、药物蓄积、易出血或抗凝不足发生血栓栓塞等安全性问题[1]。
因此,科学合理地使用口服抗凝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重要。
作者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对近期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临床治疗研究相关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规范化使用凝血因子Ⅹa抑制剂提供参考。
1.利伐沙班ROCKET AF试验[2]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旨在比较利伐沙班(20 mg/d)与剂量调整的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对预防卒中和全身栓塞的效果。
该研究共入选了14264例高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利伐沙班组(利伐沙班剂量20 mg/d,肌酐清除率30~49 ml/min者剂量调整为15 mg/d)与华法林组(目标INR 2.0~3.0,据此调整用药剂量)。
结果表明,在入选的14264例高风险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利伐沙班的效果不劣于华法林,在严重出血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但利伐他班颅内出血和致死性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利伐沙班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
利伐沙班临床研究与应用进展利伐沙班是一种新型的口服抗凝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和突破。
本文将对利伐沙班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详细阐述。
一、利伐沙班的作用机制利伐沙班是一种高选择性、直接抑制凝血因子 Xa 的口服药物。
凝血因子 Xa 处于凝血级联反应的中心位置,抑制其活性可以有效阻断凝血过程。
与传统的抗凝药物相比,利伐沙班具有作用靶点明确、起效迅速、药物相互作用少等优点。
二、临床研究进展1、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在骨科大手术如髋关节置换术和膝关节置换术中,利伐沙班已被广泛研究用于 VTE 的预防。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与低分子肝素等传统抗凝药物相比,利伐沙班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方面具有相似甚至更优的疗效,且出血风险并未显著增加。
2、治疗 VTE对于已经发生的 VTE,利伐沙班也展现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显示,利伐沙班在治疗急性VTE 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华法林相当,但在使用的便利性上具有明显优势,无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
3、预防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较高,抗凝治疗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手段。
利伐沙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临床试验证实,利伐沙班能够有效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全身性栓塞事件,且出血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4、其他领域的研究除了上述常见的应用领域,利伐沙班在一些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也在探索之中,如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癌症相关血栓等。
三、临床应用优势1、口服给药,使用方便患者无需接受注射治疗,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
2、起效迅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抗凝作用,为疾病的治疗争取时间。
3、药物相互作用少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发生相互作用的风险较低,减少了潜在的不良反应。
4、固定剂量,无需频繁监测与华法林等需要频繁监测凝血指标并调整剂量的药物不同,利伐沙班通常采用固定剂量,简化了治疗方案。
四、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出血风险虽然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警惕。
浅谈抗凝药物在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浅谈抗凝药物在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临床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摘要:近年来,内科危重症患者VTE(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率逐渐增加。
抗凝药物作为预防和治疗VTE的基本手段之一,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由于内科危重症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多重疾病、严重的炎症状态和因子失衡等,抗凝治疗方案的确定常面临挑战。
因此,对抗凝药物在预防内科危重症患者VTE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明确其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提供指导性的治疗策略。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浅谈,以期为内科危重症患者的抗凝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凝药物;内科危重症患者;VTEVTE(静脉血栓栓塞)是内科危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和病死率较高。
抗凝药物在预防和治疗VTE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何在内科危重患者中合理应用抗凝药物仍存在争议。
近年来,新型抗凝药物如直接口服抗凝药物(DOACs)在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增加,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
然而,由于内科危重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器官功能不全、药物相互作用等,对抗凝药物的个体化应用仍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因此,综合评估抗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内科危重症患者VTE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形成机制和流行病学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简称VTE)是指在静脉系统内形成血栓并引起栓塞的一种疾病。
其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Virchow三要素理论:Virchow三要素包括血液淤滞、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
当这三个要素发生改变时,有利于血栓的形成。
血液淤滞:长期卧床、手术、外伤等会导致患者血液循环不畅,静脉回流受阻,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导管插管等会导致血管内皮受到损伤,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促凝物质,促进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内科疾病如肿瘤、感染、炎症等,会导致血液中凝血因子的活性增加,抗凝机制受到抑制,血液易于凝结形成血栓。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拮抗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拮抗剂的研究进展汤洁;彭佳惠;张梦媛;陈萍;尹长森;胡立群【摘要】心房颤动患者大多需要口服抗凝药物,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应用临床已逾60年,尽管其作用明确,但存在各种局限性.近年来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NOAC)的问世弥补了华法林的不足,因具有更好的风险/获益比,成为心房颤动患者的新选择.虽然NOACs有着众多优点,然而缺少特异性的拮抗剂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不过,目前NOACs拮抗剂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2015年10月美国FDA通过加速审批程序批准idarucizumab作为达比加群酯的唯一拮抗剂.2018年5月Andexxa获FDA批准作为Xa抑制剂的首个及唯一特异性拮抗药物,另外,目前处于研究阶段的Ciraparantag也有望成为NOACs的特异性拮抗剂.该文将对上述药物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年(卷),期】2019(022)001【总页数】5页(P130-134)【关键词】抗凝药,口服;心房颤动;拮抗剂【作者】汤洁;彭佳惠;张梦媛;陈萍;尹长森;胡立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心血管内科,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心房颤动作为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大增加了患者卒中和系统性血栓栓塞的风险,在过去近60年的时间里,维生素K拮抗剂(VKA)是仅有的可供临床应用的口服抗凝剂,VKA使心房颤动患者卒中和系统性血栓栓塞风险降低了近70%,然而由于华法林与药物及食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个体化剂量差异明显、需频繁监测凝血指标以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窗以及各种出血风险较高等因素大大制约了VKA的临床应用。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新型抗凝药物的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血栓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肝素,低分子肝素与华林法降低了血栓性事件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减少了静脉血栓的复发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
但这些药物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肝素、低分子肝素作用位点较多,须监测抗凝指标以调整剂量;另一方面,肝素类药物可与血小板因子-4(PF4)结合产生抗原,进而产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以致在部分患者中的应用受限。
华法林是口服抗凝制剂,虽然性价比较高,但其治疗窗窄,代谢受到饮食及药物的影响较大,增加出血的风险,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控,因此,亟需研发抗凝效果好、副作用小、经济效益比高的新型抗凝药物。
1. 新型抗凝药物概述凝血过程是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激活的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的参与,最终形成不溶性纤维蛋白。
目前研发出的多种新型抗凝药物,针对凝血过程的特定环节,具有较高的靶向性,抗凝作用强且安全性高。
总体来说,分为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凝血活化过程抑制剂和凝血酶抑制剂(图1)。
图1:新型抗凝药物的作用位点2. 凝血激活过程抑制剂当血管损伤后,TF(组织因子)可以和血液中的Ⅶ和Ⅶa因子结合,通过内源或外源性途径触发凝血级联反应。
因此,TF/Ⅶa复合物成为抗凝药物研发的靶点。
目前,针对此靶点研发的药物包括重组TFPI(替法可近),线虫抗凝肽(NAPc2)等。
2.1 替法可近(TFPI):是内皮细胞上发现的生理性TF抑制剂。
动物实验已证实,TFPI可以改善凝血功能,提高存活率,提示其预防急性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能力。
有临床研究表明,与安慰剂相比,替法可近可显著降低败血症患者的全因死亡率,但其出血风险并无增加。
但还需要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其有效性与安全性。
2.2 重组线虫抗凝肽(NAPc2):是一个由8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NAPc2首先与Ⅹ因子及Ⅹa因子结合,然后抑制TF/Ⅶa复合物中的Ⅶa,达到抗凝的作用。
非维生素K拮抗口服抗凝药的实验室监测进展
利用 PT 监测利伐沙班和艾多沙班的注意事项 包括:(1) 需使用对血药浓度变化相对敏感的 PT 检测系统[20⁃22] ;(2) 以“ s” 作为 PT 测定值的表达方 式优于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1,13] ;( 3) 在血药浓 度处于峰值时检测用于评估药物疗效,在谷值时检 测用于评估安全性[1⁃2,13,23] ( 在评估出血风险时,谷 值效果优于峰值) [3,9,14] ,但任意时间 PT 出现>2 倍 延长都提示潜在出血风险。
摘要:非维生素 K 拮抗口服抗凝药( NOACs) 是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常用药物,包括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艾 多沙班等,这些药物代谢过程稳定,不易受环境因素干扰,药效可预期,因此不需常规监测。 在某些特定情况时,如高龄、严重 肝肾功能不全、营养状况不佳或胃肠道吸收不良、肥胖或体重过轻、联合用药、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紧急手术或溶栓治疗前 停药不充分等,可能影响 NOACs 的药代动力学或出现药效学异常,因此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监 测 NOACs 的主要试验包括: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LC⁃MS / MS) 、凝血酶原时间( PT)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 时间( TT) 、稀释凝血酶时间( dTT) 、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 anti⁃FⅩa) 、蝰蛇毒凝血时间( ECT) 和稀释的蝰蛇毒时间( dRV⁃ VT) 等。 该文综述并评价 NOACs 实验室监测的临床应用进展。 关键词:非维生素 K 拮抗口服抗凝药;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凝血试验;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利伐沙班;艾多沙班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志码:A
抗血凝及抗血小板药物的进展
子 I( C—I) 化 使 凝 血 酶 灭 活 而 抗 凝 , 作 用 强 IH I催 其
度比 肝 素 弱 , F a无 抑 制 作 用 . 若 将 D 对 X 但 s和 L WH联 用 后能 明显 增 强抗凝 效 果 , S与普 通肝 素 M D
} 实 验 室 监测 , 般 主 张 用 抗 F a 性 法 进 行 用 f 一 X 活 可
12 硫 酸 皮 肤 素 ( e a n sl t. S 是 一 种 天 dr t u a D ) m a fe
然 存在 的糖胺 聚糖 , 广泛 分 布于动 物组 织 中 , 为血 管 壁 蛋 白多糖 的主要 成分 . 平均 分 子 量为 37O a, 其 50D l
D s制 成 一 种 低 分 子 量 的 D s名 为 D s i, 子 量 em n 分
全血凝 固法 ( ett筛 查 , 康 人此 法 的参 考 值 为 H p s) e 健
7 8 1 5 2秒 , 应用 较 大 剂量 的 L WH后 的 预期 值 M 允许达 1 1 , 可 用 有 关 专 用 试剂 盒 以发 色 底 物 1秒 也 法检 测其抗 F a活性 , X 本法 重复性 好 . 且可 达定 量 目
维普资讯
g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 .
…
o
)! 曼 S
一
3 . 7
抗 血 凝 及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的 进 展
内常用 N doa n ac m, N及 Lxn 等 。 ar r C l u I pi i N eae L WH具 有以下 几 个 生 物 学 特 点 : 由于 糖单 M ①
直接口服抗凝剂(DOACs)时代颅内出血的抗凝逆转
直接⼝服抗凝剂(DOACs)时代颅内出⾎的抗凝逆转直接⼝服抗凝剂(DOACs)时代颅内出⾎的抗凝逆转直接⼝服抗凝剂(DOACs)⼜称新型⼝服抗凝剂(NOAC),包括达⽐加群、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均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学和药效学特性,但其缺乏标准化的实验室检测,缺乏逆转剂。
本⽂就近年来有关颅内出⾎(ICH)患者直接⼝服抗凝剂(DOACs)逆转的相关⽂献进⾏综述。
这篇综述的⽬的是提供⼀个关于现有逆转剂及其临床应⽤具有洞察⼒的新思路。
结果发表在2020年4⽉的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上。
⽂献地址:Current Opinion in Critical Care: April 2020-Volume 26-Issue2-p122-128doi:10.1097/MCC.0000000000000706研究背景⾃20世纪50年代批准以来,华法林是近60年来唯⼀的⼝服抗凝治疗药物。
在过去的10年⾥,另外5种⼝服抗凝⾎剂获得了美国⾷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的临床使⽤批准。
与华法林不同的是,这些药物在凝⾎级联反应中有更具体的靶点,这导致它们被归类为直接⼝服抗凝剂(DOACs)。
尽管这些新的DOACs已经显⽰出与华法林相当的临床疗效,并且消除了频繁的实验室监测的需要,但是如何最好地逆转这些药物的抗凝作⽤仍有待阐明。
尽管DOACs相关颅内出⾎(ICH)的年风险较低(0.5%),但其发⽣与⾼死亡率相关。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讨论DOACs应⽤的最新证据及其在ICH中抗凝作⽤的逆转。
DOACs的临床应⽤⾮特异性逆转剂⾮特异性逆转剂通过作⽤于凝⾎级联反应的各个部分来帮助恢复正常的⽌⾎活性,但不针对药物部分。
新鲜冰冻⾎浆重组VIIa因⼦III和IV因⼦凝⾎酶原复合物浓缩物药物特异性逆转剂药物特异性逆转剂直接靶向⼀种或多种抗凝药物以逆转其抗凝作⽤。
这些药剂对凝⾎级联没有直接影响。
Idarucizumab (Praxbindß)-达⽐加群Andexanet-Xa因⼦抑制剂Ciraparantag-⼴谱逆转剂讨论及体会⾎栓性疾病是当今社会主要疾病负担,也是⼈类主要的死亡原因。
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阿哌沙班的临床研究进展
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阿哌沙班的临床研究进展王磊;钟静芬;时惠麟【摘要】As an oral direct inhibitor of factor Xa, Apixaban is approved after dabigatran etexilate and rivaroxaban, which has been used for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c events in adult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elective hip or knee replacement surgery.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scovery, mechanism, pharmacokinetics, and clinical trials of this emerging drug.% 阿哌沙班是口服 Xa 因子直接抑制剂,继达比加群酯和利伐沙班后上市,用于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本文主要介绍这个新药的研发背景、作用机制、药动学和临床试验。
【期刊名称】《上海医药》【年(卷),期】2012(000)017【总页数】4页(P17-20)【关键词】阿哌沙班;Xa因子抑制剂;静脉血栓【作者】王磊;钟静芬;时惠麟【作者单位】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437;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437;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2004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3.2阿哌沙班(apixaban)是百时美施贵宝和辉瑞公司共同研发的抗凝血剂,直接作用于凝血因子Xa,用于治疗包括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在内的静脉血栓疾病。
2011年5月,欧盟批准口服Xa因子直接抑制剂阿哌沙班(商品名Eliquis)上市,用于择期髋关节或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成年患者,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venous thrombembolic events, VT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2上海医药 2011年 第32卷 第9期·海外参考·抗血凝药物主要影响血凝级联反应,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发展血栓栓塞相关疾病、特别是预防经历主要整形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减少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
抗血凝药物50多年来一直主要由华法林(warfarin)和肝素类物质组成,其中华法林通过竞争性地拮抗维生素K 的作用、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合成而产生抗血凝效应,是迄今唯一一个口服有效的维生素K 拮抗剂。
临床研究证实,华法林能够减少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64%的中风发生率[1]。
不过,尽管高度有效,但华法林也存在严重、甚或致死性的出血风险,同时其药动学性质的个体差异很大并易受到饮食因素的影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又十分复杂,实际中难以正确或适宜剂量用药,须频繁进行凝血功能监测。
而肝素类物质因需注射给药,故常被限用于住院患者或短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由此可见,临床需要有新的更安全、且用药更简便的口服抗血凝药物。
考虑到临床需求和市场机会均较大[1],目前各大制药公司都在致力研究与开发新型口服抗血凝药物。
这些药物作用于血凝级联反应中的特定酶或步骤,以期获得至少象华法林一样有效、但却能克服华法林不足之处并具有更少的不良反应的抗血凝新药,具体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a 因子抑制剂、Ⅸ因子抑制剂、组织因子抑制剂和新型维生素K 拮抗剂等。
本文限于篇幅,仅概要介绍达比加群酯和列伐沙班这两新口服抗血凝药物,以反映直接凝血酶抑制剂和Ⅹa 因子抑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1.1 开发背景凝血酶在血凝级联反应的最后一步中起着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作用。
凝血酶也能激活Ⅺ因子、ⅩⅢ因子和血小板蛋白酶激活受体,并会经激活Ⅴ因子和Ⅷ因子而增强自身的产生。
因此,抑制凝血酶活性便成为达到有效抗血凝效应的重要靶的之一[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一类能够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位置、从而灭活某些形态的凝血酶的抗血凝药物。
第一个可以口服的直接凝血酶抑制剂为AstraZeneca 公司开发的西美加群(ximelagatran/Exanta),2003年在法国首次获得批准,后因发现存在较大的肝毒性,遂自2006年撤出了市场。
第二个、也是现在获准临床应用的唯一一个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是boehringer Ingelheim 公司的达比加群酯(dabigatran etexilate/Pradaxa),2008年3月在欧盟首次获得批准,用于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2010年10月又在美国首次获准用于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约占全部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总数的95%)的中风和全身栓塞风险,成为美国50多年来批准的第一个新口服抗血凝药物。
1.2 达比加群酯达比加群酯为口服前体药物,会在体内经血清酯酶水解转化成活性物质达比加群,后者是凝血酶的强力的竞争性和可逆性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的代谢不依赖于细胞色素P450酶系,故不仅发生食物-药物和药物-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低,且不易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用药后能获得可预测的抗血凝效应,不需凝血功能监测。
达比加群酯口服后约2 h 起效(达到最大血浆药物浓度),半衰期达14~17 h [3]。
达比加群酯似无肝毒性,用药患者发生肝转氨酶水平升高的比例少于0.1%,但中至重度口服抗血凝药物研究进展马培奇(上海新华联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 201419)摘 要 抗血凝药物通过影响血凝级联反应阻止血液凝集,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高危人群发展血栓栓塞相关疾病、特别是预防经历主要整形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以及减少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的中风风险。
抗血凝药物50多年来一直主要由华法林和肝素类物质组成,但华法林存在严重、甚或致死性的出血风险,同时药动学性质的个体差异很大并易受到食物的影响、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又十分复杂,实际中难以正确或适宜剂量用药,须频繁进行凝血功能监测;肝素类物质则因需注射给药,故常被限用于住院患者或短期预防静脉血栓栓塞。
因此,临床需要有新的更安全、且用药更简便的口服抗血凝药物。
现在临床开发中的口服抗血凝药物主要包括直接凝血酶抑制剂、Ⅹa 因子抑制剂、Ⅸ因子抑制剂、组织因子抑制剂和新型维生素K 拮抗剂等。
其中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列伐沙班已经大型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它们能够替代华法林成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和全身栓塞及替代依诺肝素钠成为预防主要整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首选用药,具有使此两治疗领域发生巨大变革的深厚潜力。
关键词 口服抗血凝药物 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 达比加群酯 列伐沙班中图分类号:R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9-0462-03万方数据463上海医药 2011年 第32卷 第9期海 外 参 考肾损害患者使用时须减量。
达比加群酯在欧盟获准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推荐剂量方案是:首先于术后1~4 h 内口服1剂110 mg,然后自此日起一日1次口服220 mg,疗程对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分别为10和28~35 d;但对75岁以上及中度肾损害患者,术后1~4 h 内口服75 mg,然后自此日起一日1次口服150 mg。
达比加群酯的该剂量方案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两项代号分别为RE-NoVATE 和RE-MoDEL 研究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的确认。
这两项合计入选了5 500多例受试者的研究证实,达比加群酯一日1次口服预防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和全原因死亡率的疗效和安全性与皮下注射用依诺肝素钠(enoxaparin sodium)40 mg/d 均相当,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患者比例则较依诺肝素钠组更低,耐受性更好[4]。
达比加群酯在美获准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和全身栓塞风险的推荐剂量方案为一日2次、每次口服150 mg,但重度肾损害者应以减半剂量用药。
达比加群酯的该剂量方案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和全身栓塞风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一项代号为RE-LY 研究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的确认。
RE-LY 研究共入选了来自全球44个国家951个临床研究中心的18 100多例至少还有1种其它中风风险因子的受试者,他们分别接受达比加群酯或华法林治疗2年并至少随访1年(中值2年)。
结果证实,与华法林相比,使用达比加群酯治疗能够额外再降低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35%的中风和全身栓塞风险,且出血性和缺血性风险均显著下降,但死亡率间没有差异[5, 6]。
达比加群酯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发生率较华法林更高一些。
达比加群酯现还在进行一项代号为RE-LYAbLE 研究的Ⅲ期临床试验,以评价其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脑血管事件的作用。
2 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2.1 开发背景Ⅹa 因子催化凝血酶原转化至凝血酶,且1分子Ⅹa 因子可致产生1 000多个分子的凝血酶,故抑制Ⅹa 因子便能阻止凝血酶的这种“暴发”,由此减少凝血酶介导的血凝和血小板激活[7]。
Ⅹa 因子抑制剂通过与Ⅹa 因子的活性位置结合、阻止Ⅹa 因子和凝血酶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抗血凝效应。
实际上,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肝素类物质就是Ⅹa 因子抑制剂,但它们须注射给药。
获准临床应用的第一个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是bayer 和Johnson & Johnson 两公司合作开发的列伐沙班(rivaroxaban/Xarelto),2008年9月相继在加拿大和欧盟获得批准,用于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事件。
其它在研的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包括bristol-Myers Squibb 和Pfizer 两公司合作开发的阿匹沙班(apixaban/Eliquis)以及贝曲沙班(betrixaban)、达瑞沙班(darexaban)、LY 517717、Du-1766、AVE-3247等,其中阿匹沙班已处在Ⅲ期临床试验阶段。
2.2 列伐沙班列伐沙班为强力的选择性Ⅹa 因子抑制剂,口服后2~4 h 起效,经肾和肝双重途径排泄,终末半衰期7~11 h。
Ⅰ期临床试验显示,列伐沙班具有可预测的与其剂量成比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与食物同服时的吸收率稍有提高[8]。
列伐沙班在加、欧获准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推荐剂量方案是:自术后6~10 h 内开始一日1次口服10 mg 用药,其中经历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应分别持续用药2和5周。
列伐沙班预防经历选择性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和安全性已得到一项代号为RECoRD 研究的广泛临床开发计划的确认。
该开发计划由4项设计相似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对照试验组成,合计入选了12 500多例受试者。
合并分析结果证实,列伐沙班预防经历全膝或全髋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事件的疗效显著优于依诺肝素钠,相对风险分别降低49%和70%,而安全性则相当,主要出血率均很低[9]。
列伐沙班也已完成了一项代号为RoCKET AF 研究的Ⅲ期多中心、随机、双盲、活性药物对照临床试验。
RoCKET AF 研究共入选了14 200多例处在较高中风风险中的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90%患者的CHADS 2评分≥3,而RE-LY 研究中的此类患者比例<50%),直接比较了列伐沙班一日1次口服20 mg(中度肾损害者用15 mg)和华法林预防中风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0年11月公布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列伐沙班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和非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栓塞的疗效显著优于华法林,相对风险减少21%。
列伐沙班治疗的出血事件,包括颅内出血、重要器官出血和出血相关死亡率以及全原因死亡率也较华法林组低,而临床相关大和非大出血发生率则与华法林组相当,但血色素下降及因此需予输血治疗患者的比例有所增加[10]。
列伐沙班最近已在欧美提出了用于预防非瓣膜性心房纤维性颤动患者中风的新药申请。
3 结语口服抗血凝药物具有可预测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性质,加之其起效迅速、与食物和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低,故不仅不需常规凝血功能监测,且能以固定剂量一万方数据海 外 参 考464上海医药 2011年 第32卷 第9期日1次或2次方案简便用药,患者依从性高,有助于确保抗血凝治疗的疗效。
目前,处在临床开发后期阶段中的口服抗血凝药物数量不少,其中口服直接凝血酶抑制剂达比加群酯和口服Ⅹa 因子抑制剂列伐沙班已在欧美获准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