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诱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因素

合集下载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观念的重要渠道。

随着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大,网民群体极化行为也日益凸显。

即便是在看似相对平和的网络社交平台上,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群体间对立的观点和情绪。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呢?本文将对此进行一些浅析。

网络匿名性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网络世界中,个人信息得以隐藏,网民可以用虚拟身份参与各种讨论和争论。

这使得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了一种更加放肆和激进的行为。

由于没有现实世界中的身份认同和责任感的束缚,一些网民在网络上更容易采取极端言行。

他们可以在不受到实际约束的情况下,表现出更加激进和极端的观点和情绪。

这就直接导致了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

信息过载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网络世界中信息的多样性和数量是前所未有的,各种观点和信息可以轻易地被传播和接触。

这也使得网民面临着海量的信息,难以筛选和分辨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网民倾向于只接受符合自己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对于反对自己观点的信息则持怀疑或者拒绝态度。

这就导致了信息在不同群体中的极端流动、传播和扩散,从而加剧了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

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互联网社交平台通过个性化算法推荐内容,使得用户更容易接触到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信息和观点,并很少接触与之不一样的信息和观点。

这使得用户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下沉浸于自我认同和小众社群里。

他们往往围绕着相似的信息和观点,自我确认和扩散自己的观点,而对于不同的信息和观点则持有排斥和抵制的态度。

这种算法推荐导致了网民群体的观点和情绪极端化的趋势。

社会现实因素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现实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矛盾和分化,都会在互联网上得到传播和扩大。

在网络世界中,网民也受到现实社会的各种影响,从而表现出更为尖锐和激烈的观点和情绪。

社会现实的种种不满和矛盾,在网络世界中可能得到更为直接和激进的表达,从而加剧了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

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

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

论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主观因素摘要网络群体极化研究,是当前新媒体传播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对于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诱发因素,笔者将从网民个体、“e 见领袖”、网络群体3个层面分析。

具体而言,人内传播到“我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中的网民“消费主权”带有极强的极化因子;“e 见领袖”进一步过滤网上意见,并将越来越极化的意见扩散给更多的网民。

关键词网络群体极化;主观因素;极化群体;e见领袖随着网络这一全新的信息生态系统进一步升级,诱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因素也趋于复杂化,尤其是主观因素。

笔者认为,这些主观因素应从3方面分析:一是不断走向群体极化的单个网民;二是影响甚至控制极化群体网络意见领袖,即“e见领袖”;三是在互动中注重形象思维,并且做出行动的极化群体。

这3方面的主体,都表现出极化的心理与行为,各个不同的主体心理与行为都对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起着推动作用。

首先,人内传播到“我的网络”,舆论参与主体中的网民“消费主权”带有极强的极化因子。

G.H.米德提出:“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自我可以分解成想到联系、想到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它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是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它是自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的体现。

”可以想见,在当前网络这一全新信息生态系统里,这种“主我”与“客我”之间的互动,这种有选择性的接触与记忆,或者说这种网民个体的“人内传播”,更能体现出这一传播模式的互动性。

在互动中,个人不断走向极化或固执。

对于网民个体的“人内传播”,凯斯·桑斯坦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概念,即“消费者主权”。

他说,“消费者主权意味着在价格系统、目前所有以及需求的限制下,个别消费者能够选择他们想要的。

这样的想法不只在经济市场上,而且在政治与传播市场上,而且在政治与传播市场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

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

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分析作者:吴自强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从微博自身的特点和微博参与主体等角度出发,分析微博空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由于匿名性和集体性的信息环境,便捷的情绪表达途径,微博参与者的不同目的和在公共领域表达意见能力的差异,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不断出现。

关键词:微博;群体极化;网络行为近两年,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微博的影响力持续扩大,成为很多媒体事件的发源地和孵化地。

在中国,网民是在公民中社会参与热情度最高的群体,是网络舆论的群众基础,而微博是承载网络舆论的最大的最便捷的平台。

微博与论坛和社交网络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开放性和互动性,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微博赋予了每个人一个的麦克风,当微博中的声音成为一种舆论,往往深刻影响事件的走势,促进网络民主。

但是,微博中往往出现很多口水话语和非理性的言论,如果这些言论上升到群体极化的程度,将对我国网络环境的和谐产生不良影响。

一、概念界定(一)微博微博是一种互联网产品,是微型博客的簡称。

原型是美国的Twitter,为传统博客的一种变体。

中国最大的微博提供商新浪微博的介绍如下:“在微博中,您可以将您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事情写成一句话(不超过140个字),或发一张图片,通过电脑或者手机随时随地分享给朋友。

您的朋友可以第一时间看到你发表的信息,随时和您一起分享、讨论。

您还可以关注您的朋友,即时看到朋友们发布的信息。

”微博是一个虚拟的传播平台,但在网络空间已经和成为现实空间的一部分的时候,它也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2009年8月,新浪涉足微博领域,开创了中国微博的蓬勃发展局面。

目前国内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多达几十家,像最早在中国实验迷你博客应用的饭否,以位置社交见长的嘀咕,以文学评论为主的豆瓣说等,其中很大一部分并不用微博这个词语,微博服务用户群也各有侧重。

(二)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的概念是1961年美国传媒学者詹姆斯?斯托纳(James Stoner)根据研究群体讨论时出现的现象提出的。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论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也愈发明显,导致一些重大事件引发群体情绪积蓄、舆论激烈对抗。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约束和治理。

1、信息的多元化不足网络媒体的发展,让我们可以掌握全球各地的信息,但是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不足,很容易形成信息的同质化与碎片化。

信息同质化的结果,会让人的思想趋于一致,群体互动则更可能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2、人群心理人群心理是群体极化现象的另一重要原因。

网络舆论中有的群体容易形成“排外情绪”,发表对立的观点,甚至超越个人的利益,只为了强调自己的正确性和独立性。

3、诱发机制社会事件的发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和口水战,这也容易激发人们的情绪,甚至出现群体情绪积聚。

已经形成的极化现象,反过来又会诱发更多的极化现象,形成恶性循环。

二、治理对策商业和政治的信息独占导致了信息的流量往往会被抽走,这也是发展同质化信息的原因。

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更多的信息来源和被信任值的新闻机构。

2、平衡互动平衡舆论互动是消除群体极化现象的有效方式。

当有反对意见的群体出现时,在媒体上必须有不同意见的出现,使反对方的言论也有机会让公众看到,这样的互动会让观点和立场相对平衡。

3、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网络言论的管理也必须进一步加强。

要通过信息技术,定期进行监管,发现违规的信息,及时进行处置。

打击恶劣的言论,消除过度极化因素,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4、社会应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在教育中体现多种族多元文化,尊重每个人的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等具体情况。

通过教育提高群众的认同感,深化人民间的互联互动。

5、专业的调查报告政府应该对重大事件与危机进行及时、专业、真实、全面的调查和公开报告。

尤其是一些涉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应该公正、中立、全面地公开真相,以平息群体情绪,避免群体极化现象的进一步恶化。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

群体极化现象原因分析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能观察到一种有趣且引人深思的现象——群体极化。

简单来说,群体极化指的是在群体讨论或交流之后,群体成员的观点往往会变得更加极端。

这种现象在各种情境中都有所体现,从网络论坛上的激烈争论,到政治决策过程中的立场分化,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小组讨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呢?首先,信息的选择性接触和传播是一个重要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通常会更倾向于接触和接受那些与自己已有观点相符的信息。

比如,一个原本就对某个政策持反对态度的人,会更愿意去阅读和分享批评该政策的文章,而自动忽略支持的声音。

当这样的个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时,他们所交流和共享的也大多是强化这种反对观点的信息。

这种信息的同质性使得群体内的观点不断得到强化和巩固,从而逐渐走向极端。

其次,群体内部的社交压力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一个人处于某个群体中时,如果他的观点与群体的主流观点不一致,很可能会面临来自其他成员的压力和质疑。

为了避免被排斥或者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接纳,个体往往会调整自己的观点,向群体的主流方向靠拢。

这种社交压力会逐渐消除群体中的异质性观点,使得整个群体的观点变得更加一致和极端。

再者,群体讨论中的“回声室效应”也加剧了群体极化。

在一个封闭的群体环境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就像在一个回声室里,自己的声音不断被放大和回响。

相同的观点被反复强调和传播,而不同的声音则被压制或忽视。

这样一来,群体成员会误以为自己的观点是绝对正确和普遍被认同的,从而更加坚定和强化自己的极端立场。

另外,领导者或意见领袖的存在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如果群体中有一个具有强烈影响力和权威的领导者,其观点和态度往往会对其他成员产生引导作用。

成员们可能会出于对领导者的尊重、信任或者追随心理,盲目接受并强化领导者的观点,从而推动整个群体朝着更加极端的方向发展。

从认知角度来看,人们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也是群体极化的原因之一。

微博中群体极化的呈现方式及动力机制探析

微博中群体极化的呈现方式及动力机制探析

微博中群体极化的呈现方式及动力机制探析作者:辛文娟来源:《新闻界》2014年第03期摘要:2013年武汉大学樱花节期间,“赏樱门票涨价”一事激发了网民在微博热议。

本文以此案为例对网民的相关评论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网民在微博中探讨比较温和的社会议题时产生的群体极化现象。

本研究重点关注极化过程的走势拐点及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分析网民的具体话语表达及其折射的社会因素。

研究发现,争议性的话题和微博独特的传播机制为群体极化奠定了基础,媒体的官方微博设置的议程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极化的走向。

另外,在某些特殊情境下,讨论中形成的群际关系和网民的社会身份意识会忽然消解或者引爆群体极化现象。

关键词:群体极化;呈现方式;动力机制;新浪微博;“武大赏樱门票涨价”事件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辛文娟,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重庆400031;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较为突出,群体性事件频发,新媒体的出现增加了“群体极化”在网络上发生的几率。

这种极化现象有可能扩散到现实生活中来,引起某些过激行为的发生,十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宁。

本研究对新浪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微博用户在讨论公共问题时的极化过程及呈现方式,进而探究其背后的动力机制。

一、背景与文献:网络——极端主义的温床(一)网络群体极化的提出及存在表现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詹尼斯·斯托纳(Janis Stoner)于1961年提出,用以描述一种群体现象:在群体决策情境中,个体的意见或决定往往会因群体间彼此相互讨论的影响,从而产生群体一致性的结果,并且这些结果通常比个体的先前个别意见或决定更具冒险性。

网络空间的群体极化现象广泛存在,且具有现实空间所不具有的特征和影响。

网络对许多人而言,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但听不到不同的意见,导致本来没有既定想法的人会逐渐相信某种立场,网民最后会各自走向极端,造成分裂的结果,或者铸成大错并带来混乱。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

随着网络的普及,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也呈现出了一种极化的趋势。

网民群体的极化行为,不仅在某些特定事件或话题中表现出来,在日常的网络交流中也不难观察到。

那么,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信息泛滥和选择性偏见互联网上信息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每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渠道。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也容易受到信息的干扰和混淆。

很多时候,人们并不是在寻求真相,而是在寻找与自己观点相符合的信息。

这种选择性偏见导致了人们只看重自己认同的观点,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

这样一来,就容易导致网民群体内部的极化现象。

二、算法推荐和信息过滤随着社交媒体和搜索引擎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平台往往通过算法来推荐信息,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来过滤信息。

这种个性化推荐的模式,容易使人们只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符的信息,而忽略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

这种信息过滤也是导致网民群体内部极化的原因之一。

三、社交圈子和群体影响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往往会加入各种社交圈子和群体,这些社交圈子和群体往往是由具有相似观点和兴趣的人组成的。

当人们长时间处于这些社交圈子和群体中时,就容易受到这些群体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固定观点。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对不同观点产生排斥,进而加剧了网民群体内部的极化现象。

四、匿名与言论自由互联网上的匿名性,使人们在网络上抛弃了日常生活中的约束和规范,更容易发表容易引起争议和冲突的言论。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极端观点,而不顾及其他网民的感受和看法。

这样一来,就会导致网民群体内部的观点极化现象。

五、情绪化和群体思维在网络上,很多时候人们的言论是情绪化的,而且容易受到群体思维的影响。

当某一事件或话题引起了人们的情绪波动时,人们往往会倾向于跟随自己所处的群体,而忽略了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考。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概述

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s)概述

什么是信息茧房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奥巴马总统的法律顾问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

通过对互联网的考察,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因公众自身的信息需求并非全方位的,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通讯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编辑]信息茧房下的微博群体极化现象形成原因 (一)微博用户的个人差异形成的选择性心理 个人差异论是卡尔∙霍夫兰于1946年首先提出,经梅尔文∙德弗勒修正后形成。

这个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个人由于需要、习惯、信念、价值观、态度、技能等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

这个理论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选择性和注意性理解”。

微博上的信息量庞大,个人不可能做到全盘接收,用户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而在做出选择行为时,就必然受到选择性心理的影响,用户会依照个人的喜好对信息进行过滤和选择,以“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心理上的舒适感”。

因此,对信息的选择性心理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原因之一,“它将用户束缚在由兴趣和先入之见所引导的狭隘的信息领域”。

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则会强化用户的先入之见,加深用户固有的一些浅陋之见,最后走向极端,造成偏激的观点、言论或者行为,由此形成群体极化现象。

(二)微博意见领袖营造群体压力形成群体“回音室效应” 群体压力论是一种与社会关系论相关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群体压力能够影响受众对媒介内容的接受。

人们一般都会选择加入与自己意见一致的团体,团体对这些意见的认同会加强个人关于此意见的信心。

媒介的信息一旦不符合团体的利益和规范时,便会受到团体的抵制。

在微博上,意见领袖对于群体压力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微博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些拥有庞大粉丝群的“大 V”或者公众账号,他们由于自身的职业或经常发表富有个性的言论吸引了大批认同其言论或者对其行业感兴趣甚至是同行业粉丝的关注。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极化的原因群体极化这事儿啊,挺有趣也挺让人深思的。

啥是群体极化呢?简单说就是一群人在一起讨论事儿的时候啊,他们的观点会变得比原来更极端。

那为啥会这样呢?这里面的原因可不少。

有一种原因就像是跟风的羊群。

你看啊,在一群羊里,只要有一只羊开始往一个方向跑,其他的羊就会跟着跑。

在群体里也一样,要是有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人先提出了一个比较极端的观点,其他人可能就会跟着这个观点走。

比如说啊,在一个小团体里讨论一个新的电影好不好看。

有个特别能说会道的人说这电影简直是烂透了,一文不值。

他这么一说啊,其他人可能本来觉得电影也就一般般,可听他这么一说,就也跟着觉得这电影差到不行了。

为啥呢?因为大家都不想显得自己不合群,就像羊不想脱离羊群一样。

这就是一种从众心理在作怪,让群体的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发展了。

再有一种情况呢,就好比是在回音谷里喊话。

在回音谷里,你喊出的声音会被放大传回来。

群体里的人往往会跟和自己观点相似的人在一起讨论。

这就像在回音谷里一样,大家的观点互相强化。

比如说在一个球迷群里,都是某个球队的球迷。

他们聚在一起讨论这个球队的比赛。

本来大家就都觉得这个球队特别棒,一场比赛输了,他们不会觉得是球队的问题,而是裁判的问题,或者是对手使诈。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这种觉得球队没错的观点就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极端了。

因为大家听到的都是和自己相似的观点,就像回音一样,不断地把这种观点放大。

还有一种原因呢,就像是一场比赛的啦啦队。

在群体里,大家都想表现出自己对这个群体的忠诚和热情。

要是讨论的话题跟群体利益有关,那大家就会更倾向于提出极端的观点来显示自己的忠诚。

就像一个公司的员工在讨论公司的竞争对手。

员工们为了显示自己对公司的热爱和忠诚,就会把竞争对手说得特别坏,把自己公司说得特别好。

哪怕心里可能知道竞争对手也有优点,自己公司也有不足,但在这个群体氛围里,就会说出更极端的观点。

这就好像啦啦队在赛场上,为了给自己的队伍加油,声音喊得越来越大,动作越来越夸张一样。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

微博社会心理学原理一、从众原则:大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由此这个微博群体是什么样的细分人群非常重要。

二、盲从原则:权威和名人说的,就是对的;缺乏独立人格。

三、自我膨胀原则:名人粉丝多,认为自己真的受欢迎,放大自己的自信和实际影响力,其实大部分是围观者,看耍猴的。

说的次数越多,说的道德越多,自我膨胀越厉害。

一旦有啥问题,立即倒向攻击你。

四、广场效应:大家在广场聚集,如果有好事者现场散播流言,人群立即相信并且发酵。

这个在中东的FACEBOOK革命中显示了其威力。

如果有人在现场点火,催化作用更为明显。

五、伪善流感:道德感是每个人骨子的,当多数人暴政打击某人时候,大家都有快感。

微博上呼吁正义的东西传得最多。

六、满嘴仁义道德,背后男盗女娼。

虚伪的东西容易得到认同,负面的骗人的信息非常容易流传,而正面信息传播速度慢。

所以,在社会媒体上,不少人利用这特征,专门散布虚伪,博取名声。

姚晨秀每日夫妻恩爱,其目的是获取大众宠爱,赚银子。

实际结果让大家受骗,夫妻其实不爱。

七、信息透明原则:我信奉一切都会留痕。

如在微博混久了,伪善贩卖私货,逐步的,智者会发现你,他对你的评价会传播开,公众不断提供真实信息,名人很容易在微博上道德破产。

陈光标在微博上的名声的逐步演变说明了这些。

八、社交关系扁平化原理:微博的隔空喊话功能,言论功能都打破了社会等级关系。

微博打破现实社会等级,让有本事者与名人容易接近,得到认同。

但容易放大人们对彼此熟悉程度的认知。

其实现实社会交朋友的规则在微博社会仍然遵从,只不过让你更容易认识人。

九、信用第一原则。

微博需然可以让伪善行为受到一时欢呼,但任何话都是被记录的。

微博社会其实非常有信用。

你的任何发言,都会被记录沉淀,然后被人背后私下议论,被人分析你的心里。

说得越多,资料越多,人的本性暴露越多。

微博具有显微镜功能,实际的真相痕迹都会被放大。

这就是信用记录。

所以微博如果发达了,会加速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维护社会稳定。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

浅析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近年来,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网民群体之间的极化行为日益明显。

在网络空间中,网民们往往因为不同的观点、立场和价值观念产生分歧,导致了网络上的矛盾和对立。

那么,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信息过载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便利和多样化,导致了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

大量信息的传播和发布使得网民们越来越难以筛选和辨别信息的真伪和可靠性,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影响。

这种信息过载不仅增加了网民之间的认知差异,也加剧了极化现象的发生。

社交媒体平台的存在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一大原因。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网络上可以快速建立社交关系并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

社交媒体平台往往呈现出信息碎片化、信息封闭等特点,使得用户更容易沉浸在自己的舒适圈中,接触到的信息更加单一。

这种信息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很容易导致网民群体的立场和观点出现极端化现象。

个体的认知偏差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认知偏差往往会因为主观意识、认知失调等因素而导致对信息的偏好和理解出现偏差。

当个体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问题时,由于认知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会导致极化化观点和行为的出现。

特别是在网络上,当个体受到主流观点的影响时,更容易出现对立和对抗的情况。

群体的心理影响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群体环境中往往会因为互相交流和互动而产生一种“同质化”倾向,即趋同化的行为。

当一个群体中的信息、观点和立场越来越一致时,往往会出现在群体内部的极化现象。

在网络空间中,网民群体也受到了这种心理影响,导致了信息传播和群体认知的过度一致化,进而导致了极化行为的发生。

政治、社会和文化因素也是导致网民群体极化行为的原因之一。

在网络空间中,政治、社会和文化议题往往是网民们进行讨论和交流的焦点。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

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的成因探究作者:赵淼孙琦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9期【摘要】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现象是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的一种新现象,它是舆论的一种极端形式。

本文以“复旦黄山门”事件为例,从社会事件的刺激、公众心理、文化背景等方面探究这种现象的形成原因。

【关键词】网络舆情群体极化“复旦黄山门”网络舆情是社会的晴雨表,是公众意见的反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是舆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特别指出:整个社会需要重视网络舆情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若不能对其进行良好的引导和控制,“群体极化”就有可能演化为“群体激化”,从而导致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甚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群体极化的形成是众多现实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究此现象的调控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事件概况“群体极化”这一概念是由芝加哥法学院讲座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的,他认为:“群体极化的概念极其简单:团体成员一开始就有某种倾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

”①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网络暴力,即运用具有极端性、煽动性的言语对当事人实施群体压力,甚至通过人肉搜索等方式从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致使其人身权利受到伤害。

(2)舆情操控,即一些利益团体利用社会情绪操控网络舆情,制造群体极化以谋取利益。

“复旦黄山门”事件的发展过程为:2010年12月12日,24岁的安徽民警张宁海在黄山搜救18位登山队员的途中,为给一位复旦女生让路时不慎跌落悬崖,安徽电视台记者“淡淡esse 香”在微博上,对这支登山队成员获救后的冷漠表现进行描述,在网上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紧接着,网上出现“夺权帖”和“媒体控制帖”,激起了网民的愤怒。

其后《成都商报》将事件中的“二姨夫”的“特殊身份”“曝出”,引起网友对上海和安徽两地警方的正常救援行动产生质疑。

后经证实,“二姨夫”只是一个普通上海市民。

二、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原因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因不同的社会事件、公众心理以及社会背景而有所差异。

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的影响因素识别

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的影响因素识别
紧急的事件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它们涉及到当前的利益和情感。
04
影响因素之参与个体
参与个体数量
总结词
参与个体数量是影响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 的重要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参与个体数量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事件的 热度。当事件的参与者数量增加时,事件 的影响范围和关注度也会随之扩大,进而 促进事件热度的提升。
详细描述
具有紧密社交网络的参与者能够促进信息的传播和事件 的讨论,进而提高事件的热度。这种社交网络结构可能 包括共同关注的人、频繁互动的人或具有相似观点的人 。
05
影响因素之社交网络结构
网络密度
总结词
网络密度是社交网络中节点之间连接的紧密程度,是 影响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详细描述
高网络密度可以促进信息在节点之间的传播,使信息 更容易被放大和扩散,从而增加事件的关注度和热度 。研究结果表明,在微博群体性事件中,网络密度高 的社交网络更容易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
4. 其他敏感话题:如“明星八卦 ”等娱乐话题,涉及隐私、道德 等问题,引发一定关注和讨论。
微博群体性事件特点
参与人数众多
微博群体性事件涉及的参与者数量庞 大,往往达到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02
传播速度快
微博具有即时传播的特点,信息能够 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到大量用户。
01
信息来源多样化
微博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来源广泛,包 括官方媒体、自媒体以及普通网民等 。
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的影响 因素识别
2023-11-04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微博群体性事件概述 • 影响因素之事件性质 • 影响因素之参与个体 • 影响因素之社交网络结构 • 影响因素之外部环境 • 基于影响因素的微博群体性事件热度预测

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建议

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建议

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建议
网络群体极化是指网络社会中存在的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分歧和对立,表现为一种极端的思想、观点和行为。

网络群体极化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并给社会稳定造成威胁。

本文将探究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及应对建议。

首先,网络群体极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指的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不断发展,如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都可能导致社会极化。

此外,社会上不均衡的发展也可能导致社会极化。

主观因素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表现,如社会成员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与厌恶,以及其他社会成员的支持和参与,这些都会影响社会群体极化。

最后,网络群体极化会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社会各界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极化的认识,把握社会发展的趋势,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加强社会治理,加强对社会极化的规范和管理,促进社会的稳定,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增强社会凝聚力,建立和谐的社会氛围,从而有效抑制网络群体极化,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舆论已成为热点问题。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给社会稳定和和谐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解决该问题必须引起重视。

本文将从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原因,以及对策与治理措施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首先,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归因于多种因素。

其中,人们信仰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是促成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

比如,在网络上,一些机构和个人会购买水军,利用网络虚假信息等手段,煽动某些团体对不同的价值观进行攻击,从而引发群体冲突。

此外,一些网络服务平台因盲目追求网站流量而刻意制造极端话题,甚至故意挑起群体对立,从而制造更多话题、增加点击率,获取利益。

这些因素都为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其次,解决群体极化现象的对策和治理措施也有多种方式。

首先,在法律和监管方面,应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管理、监督、规范,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加强舆情处置。

针对那些以攻击、辱骂、谩骂等手段来煽动群体对立的网络机构和个人,应实行严厉的惩罚措施,维护社会公正和公平。

其次,应加强传媒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平,增强公民道德和职业伦理意识。

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对网络舆论的投入力度,建设更加安全和规范的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和谐发展。

总之,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和谐稳定带来了威胁,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治理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法律监管,限制网络舆论的规范化,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公众意识和素质,建立一个和谐、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应对群体极化现象,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

新浪微博机制下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新浪微博机制下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

新浪微博机制下的群体极化现象研究作者:张志颖刘英杰来源:《新媒体研究》2019年第01期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群体极化现象愈演愈烈且出现新的态势和特征。

文章重点分析群体极化的新特征:情绪化传播、舆论失焦、族群分裂倾向,然后从微博自身机制的角度入手分析造成新特征成型的原因,包括分组功能引发过滤气泡效应、楼中楼机制导致舆论失焦、只赞不踩加深沉默的螺旋。

同时从微博平台、用户、内容运营者、监管部门的层面提出对微博群体极化现象的应对措施,警惕群体极化带来的恶劣社会影响。

关键词; 新媒体;微博;群体极化中图分类号; G2;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1-0115-031; 微博环境与群体极化新浪微博自2009年开通发展至今,已成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一个以UCG(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为基础的媒介,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和用户媒介素养的差异化,微博的媒介环境日益复杂。

“群体极化”现象越来越频繁出现在微博中。

群体极化属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表现为群体决策时常常会出现极端化倾向。

詹姆斯·斯托纳对此进行了实验论证[1]。

实验问卷内容是一位工程师换工作,新公司兼具有高风险和高回报,假定新公司赢利的可能性是1/10、2/10、3/10……一直都10/10,那么你觉得至少有多少可能性的情况下支持工程师换工作。

原本詹姆斯觉得群体讨论的结果应该比个人决策保守,然而结果却是群体决策比原本个人意见更加冒险,这也验证了群体决策在讨论后表现为保守的更趋于保守,冒险的更趋于冒险。

2; 微博里群体极化的新特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与交换变得更为便捷和智能,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互动更加频繁任意,群体极化在这片土壤上表现出新的特征。

2.1; 情绪化传播[2]群体极化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既有倾向的强化效果,而微博的存在使得这种强化方式越来越趋于“感性”。

当一场事件从微博出现、发酵、高潮到平息,我们都不难看到许多“讲故事”的人。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网络舆论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群体极化是指在网络舆论中,两个或多个群体由于意见不合而逐渐形成对立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网络舆论的秩序,也对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以及治理对策展开讨论。

一、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1. 社会分裂与利益冲突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往往源于社会的分裂与利益冲突。

在当前社会,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文化冲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存在巨大差异,这导致了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随着信息传播的快速发展,这些矛盾与冲突被放大并在网络舆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从而加剧了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

2. 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网络信息泛滥与引导也是导致群体极化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网络时代,随着各种媒体的兴起,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同时大量的信息也容易受到人为引导和操控。

一些媒体和组织利用网络平台对信息进行筛选、编辑、引导,有意识地放大矛盾与冲突,从而制造舆论热点,激化群体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促成了群体极化现象的加剧。

1. 虚拟社交平台的迅猛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与互联网的普及,各种虚拟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迅速崛起。

这些平台为人们提供了表达意见、进行互动交流的便利渠道。

在这些平台上,各种观点和信息交织在一起,造成了信息过载和认知负荷,容易引发群体的极化现象。

2. 算法推送与信息茧房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个性化算法推送已经成为各大社交平台的标配功能。

这种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喜好和点击记录,为用户量身定制信息流,使得用户只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这种信息茧房的存在,使得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孤岛更加严重,容易导致群体观点的极化。

1. 完善网络法律法规针对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来加强治理。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

网络舆论中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发展与治理对策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平台。

然而,在网络舆论中出现了一种群体极化现象,即人们在互联网上往往会在某些话题或事件上出现两极化的分裂,一方集中力量打压另一方的声音,进而产生了一种严重的舆论焦点和分裂现象。

这种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因此治理对策成为了非常必要和紧急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原因。

群体极化现象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机制和方式的不同导致。

在网络上,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推荐系统等渠道得到的。

不同的渠道其信息获取的方式、优先级等都不同,可以看成是互联网算法对信息的优化和过滤。

这样的话,就很容易出现人们在不同的信息渠道中获取到的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甚至产生相反的立场和观点,从而形成了极化的社群。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治理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的引导和策划工作,合理引导进行多视角、多来源的信息获取。

在网络舆论中,政府、公共机构、媒体和公民等不同的主体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让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和交流。

其次,我们需要完善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极化现象。

网络舆情的分析和监测对于保持互联网的健康和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管控网络极化问题,才能有效减少网络极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网络舆论管理和规范,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

管理和规范是网络极化治理的重要手段,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和体系,强化对网络冲突、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违规现象的打击和处理,同时通过舆论引导、网络教育、诚信宣传等方式,加强网络舆论的规范和引导,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总之,网络舆论中的群体极化现象对于公众舆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削弱和威胁,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种现象的治理和控制,通过多方合作、科学管理和规范引导,打造一个健康、正能量和友善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公共平台。

探析“微博反腐”现象中网民参与的心理因素

探析“微博反腐”现象中网民参与的心理因素
中可以看 出, 上个世纪 9 0年代 , 全 国每年 发生 的证 人 、 举报 人致残 、 致死 案件不 足
天。 @ 网民对 于维护生存 、 个人尊 严 、 名誉
时代 的典型代表 , 以其独特 的传 播模 式改
变 了人 们的 E t 常生 活 , 更催 生 了 “ 微博反 腐” 的新政 治现 象 。 从 周文 彬 的 “ 自杀式 微 博举 报 ”到 “ 雷冠 希”的 “ 秒杀 式 ” 倒 台, 从陕 西的 “ 微笑 表哥 ” 杨 达才 到女 主 播爆料 的孙德江 ,微博反腐 的急剧 发酵 , 构建 了 中国政治生态 的社会化 , 围观 网民
民众的维权 意识 逐步提升 , 底层 发声 的愿
起千层浪 ,引发轰动效应 和舆论 攻势 , 这
众 审判 ” 的视角来寻求正 当的权力维 护
和社会公平 。
信息运 动的增加 , 政 治变化的趋 向是逐渐 使得微 博迅速成 为反腐利器 , 公众以 “ 大
美 国著名 的政 治学家塞缪尔 ・ 亨廷顿
通 过这 一平 台拥有 了更多 的话 语权 、 知情
权、 监督权 。

等基本权利 的诉求 , 会随着事件 的发展不
断递进 , 往往会 由个体维权引起大众对弱 势群体 的同情 , 演化成包括大众 自身在 内
的集体维权。 二、 以政 治监督构建 网络民主
5 0 0件 , 现在 已经上升到 1 2 0 0多件 。 ①
到政府公布处理结果 ,平均时间为 2 8 . O 8
谣言误传 ,其 中 l 3件 已处 理案例从举报 程 , 在某种更对群众利益产
闻啦J 蟹 r
2 0 1 4 年 第4 期 1 2 1
N E W S W O R L D l 传 媒e 时 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1]

微博中诱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因素
冯冰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员的强化程度不会完全相同,但是还是 会导致整个群体的能量膨胀,最终可能 逐渐走向极端。鉴于这种网络群体极化 后果的不稳定性,我们可以对诱发这一 现象的心理原因进行剖析和探索。 2 微博中诱发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因素 微博中的群体极化现象的诱发通常 是通过网络舆论行为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一般来说可以从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两 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一般来说,群 体心理是指某个群体对某一事件所产生 的心理,但是这个群体要满足一定的条 件,即观点、态度、情绪相同或相似。 个体心理是指作为网民作为一个单独个 体对某一事件产生的心理。 2.1 群体心理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诱发微博平台上 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了解群体的心理 特征也就成了首要的目标。通常来说, 极化现象并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具有 一定的心理过程。 2.1.1 群体中的“随大流”心理 “随大流”心理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从众心理,换句话说,当个体融入群体 之后,思想与情感会往相同的方向偏移。 在微博上,特别是在讨论热门公共话题 中,当言论偏向某一方的时候,如果个 体发出与某一方完全不同声音的话,可 能会遭到某一方群体的排挤和指责。由 于有许多人更愿意被群体接纳不愿意遭 受拒绝,并且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因 此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偏向与多数人一致。 2.1.2 群体情绪中双重性格——单
46
扩大。 2.2 个体心理 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 也就没有群体的产生。因此了解个体的 心理状态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2.2.1 不合理信念 认为自己的想法一定是正确的或者 本人的想法一定要获得肯定,这就属于 个人非合理信念的一类,这会使人们无 法作出客观的判断从而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些研究表明,非合理性信念与诱发愤 怒的过程是有关联的。不合理信念是由 个人儿童时期的一些重要经验作为基础, 一旦形成过后,为保持自身心理的安全 感便会一致保持下去。虽然在群体中可 以获得自尊感,但是非合理信念与集体 自尊感(collective self-esteem)存在着负 相关关系。 考虑到非合理信念与集体自尊之间 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测不合理信念在受 到集体自尊感不好的刺激时,容易增加 群体极化的发生概率。 2.2.2 语言愤怒 通常来说,在网络上产生的矛盾大 致都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表达的。 在微博这样的可以自由发表言论的平台 上,当发现与自己意见相反的情况时, 很容易诱发言语上的愤怒。每个人在言 语愤怒行动上的差异,也会从某种程度 上影响群体极化的程度。 微博 140 字内的篇幅中如果充斥着 愤怒、谩骂的话语,简短有力容易被人 发现并转发,引起人们的转发议论。一 些极端的留言或者微博内容迅速将人们 分成各个不同的派别,使认同者更加认 同,反对者在看到这些谩骂和愤怒的言 语过后会更加痛恨,从而导致双方的对 立,使群体极化程度加重。
纯与夸张 通常来说,群体当中单纯与夸张的 情绪,在很多情况下让人失去理智以及 辨别能力,群体中的人由于整个大环境 的影响,思维过程变得简单。并且由于 在群体当中最易受到周围他人的影响, 情绪易受到感染,会有夸大的作用。微 博的字数通常都是在 140 字以内,复杂 事情和一些推理逻辑难以被表达出来, 这就导致在微博上的内容非常容易被断 章取义,是一时之间让人真假难辨,但 是进入群体后人们就失去了对怀疑和不 确定性的坚持,即便最后发现事实被扭 曲,群体在之前迅速激发出来的情绪也 可能已经走向极化。 2.1.3 群体盲目崇拜权威人物 这 里 所 说 的 权 威 人 物, 从 某 种 程 度上存在光环效应,在心理学中当任职 者对某人的某一特征形成了或好或坏的 影响之后,会产生据此推测该人其他特 征的倾向。当个人置身于群体时,原本 就容易产生偏执的情感,若此时被带着 “光环效应”的权威人士在群体中间煽 动起某种情绪的话,群体中的人会将情 绪渲染,并且付诸行动。在微博环境中, 最受到网民们关注的莫过于那些“意见 领袖”,他们通过微博这一互动平台自 由发表言论,将自己的观点、情绪进行 广泛传播,由此来激发网友们心理或者 是情感上的共鸣,进而产生更能引导网 民的意见倾向,但持不同观点的网民会 让自己意见、观点以及情绪的表达变得 小心翼翼,也可能导致偏见的声音逐渐
THE FORUM
论坛
摘 要: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媒介的兴起,虽然为网民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发言渠道,可以让网民在微博中就公共事务进 行发言和讨论。但是,作为网络舆论的集散地之一,微博平台群体极化现象的影响也日渐明显,因此探析微博平台上形成的群体 极化现象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将分析和探究微博中影响群体极化现象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群体极化;微博;社会心理
1 群体极化概述 美 国 传 媒 学 者 詹 姆 斯· 斯 托 纳 在 1961 年研究群体决策这一组织行为学问 题时提出了群体极化这一概念。在这项 研究他指出,人们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 有时会背离最佳决策。究其原因,主要 是群体决策往往比个人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时更有倾向 性,往保守或者是冒险的一端倾斜。虽 然在某些情况下,群体决策会偏向保守 的一端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 决策是更加偏向冒险的一端的,这是因 为相比起个体决策,群体决策更容易“风 险转移”,这也就导致了大部分群体决 策时会更倾向于冒险一端 。 后来,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网 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一 书中指出,群体极化是指群体中的成员 在最初就持有某些偏向,在经过一系列 探讨和商量之后,群体中的成员继续向 着偏向的方向移动,极端观点也就由此 形成 。 借微博这一沟通媒介,全国乃至全 世界的人都可以更为方便快速地找到与 自己有着同样看法的肯定者和支持者, 并且能直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也无形中在网络中建立了一个新的群 体。那么在这个群体的内部,人们针对 某一个特定的事件看法类似,在他们经 过相互的讨论以后,他们会相互认可、 相互支持。在与这些观点与自己相类似 的其他人员讨论、交流会强化他们共同 认可的观点,这样会给群体内部的每个 成员都带来强化力量。虽然对每一个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