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社会主义_本质及其嬗变

合集下载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民主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民主

理论学习总结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积极参与了相关理论学习,并通过实践运用于工作中。

现将我的学习总结如下: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与原则社会主义民主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一种民主形式。

其核心原则是人民当家作主、全民监督、依法治国。

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即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具有最广泛、最直接、最直接、最直接、最自由和最自由的权力,是最广泛的民主权利。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比较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在根本目标、实行方式和民主内容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社会主义民主注重人民群众参与和掌握国家权力,建立广泛的群众组织,构建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而资本主义民主则更注重市场经济的运作,强调的是资本的自由流通与产权的私有。

三、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的运用我在工作中深刻理解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充分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广泛组织群众参与决策过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正性。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主动组织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有效改进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

四、社会主义民主的问题与挑战社会主义民主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有的地方、部门在民主决策中参与度不够,决策权仍然过于集中。

另一方面,一些民主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制约了民主运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部分地区和领域还存在一些腐败问题,侵蚀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建议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强群众组织建设,鼓励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决策过程,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优势。

2. 完善民主制度体系:建立健全适应国情的民主制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效率。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一)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一)

“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一)摘要:本文对“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概念的渊源和演变作了翔实的剖析,并且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出:(1)历史上的社会民主主义不管是从革命角度还是从改良角度加以解释,它所主张或标榜的社会主义都是应当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制度。

(2)这种思想并不是主张摒弃民主社会主义概念的人们的一家之言,而是也受到主张保留这一概念的人们赞同的。

后者实际上认为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的工人运动已使那里的资本主义“改变成一种受到社会节制的、开明的和温驯的资本主义”,而且认为从理论上讲也可以设想”有可能实现一种不再主要依靠剥削人的劳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因此他们也不再主张从制度上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这一看法目前已成为西欧社会党人的共识。

文章最后指出:大致说来,从1990年起,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此我们应当进行追踪考察,到一定时候再对它在性质上的变化发展作出概括性论述。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社会民主主义;概念;渊源;演变在关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特别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文件和著作中,经常可以见到“民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这两个概念,关于这两个概念所表述的思想体系的争论也持续不断。

由于涉及的历史跨度较大,文献浩繁,因此,时间一长,对这两个概念的起源、本来意义及其演变、二者之间的关系等等的理解有时不免有些模糊,从而也或多或少对论述或争论的深度产生了影响。

有鉴于此,笔者拟在这一方面提供一些材料和看法,以供参考。

社会民主主义——一个“有伸缩性的名称”要理解“民主社会主义”,必须谈到它的前身“社会民主主义”。

社会民主主义者或社会民主党一词最早出现于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主要是指德、法等国激进民主派中一些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集团或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

当时马克思、恩格斯和共产主义同盟成员曾经作为激进的一翼参加德国的革命,设想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且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创造条件,因此他们有时也自称社会民主主义者。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辩证分析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辩证分析

对民主社会主义的辩证分析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它既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又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在辩证分析民主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民主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它要求人民参与决策、参与管理、参与监督,进行群众民主决策。

只有通过普遍、公正、平等的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和民主执行,才能使人民当家作主得以真正实现。

其次,民主社会主义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共产党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成立的,共产主义是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制度,它要求共产党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自己的理论和政策,不断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手段。

只有通过党内民主、党外民主、民主监督的机制,才能使共产党与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保证共产党的正确最后,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

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不断的奋斗,实现了许多伟大的成就。

但是,中国梦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只有通过充分发扬人民民主主义,使人民充分参与社会治理,才能使中国梦得以真正实现。

总之,民主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共产党的本质要求。

通过不断发扬人民民主主义,使人民充分参与社会治理,才能使中国梦得以真正实现。

在讨论民主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时,我们不仅要看到它的历史意义,还要看到它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民主社会主义有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具有决策权、监督权和行使权的权利,这就要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要建立起有效的民主制度和机制。

这样,人民就可以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

民主社会主义(最新整理,完整版资料)

民主社会主义(最新整理,完整版资料)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既深刻总结了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吸收和借鉴了人类文明包括民主社会主义的优秀成果。

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决不是照抄照搬。

民主社会主义在某些方面如在提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方面所积累的经验,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这决不是说我们所走的道路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民主社会主义并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三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民主社会主义的瑞典模式现在有人讲国家发展有三种模式,一种是以原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模式,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模式,再一种就是以瑞典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瑞典模式既战胜了资本主义,又演变了共产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正在改变世界,为我们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那么瑞典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我认为,瑞典模式的确取得了很多成绩,我们必须肯定必须肯定的东西,但是也必须否定必须否定的东西。

历史地看,瑞典模式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的“福利社会主义”、20世纪70年代的“职能社会主义”和80年代以来至今的“基金社会主义”。

(一)福利社会主义:“社会民主党人的社会主义就是福利政策”瑞典社会民主党本来是一个主张通过革命和改良并举的道路实行生产资料公有的社会主义政党,首任主席布兰廷,1925年阿尔宾?汉森接任主席。

在1928年大选中,社会民主党因袭传统社会化方针而使选票减少,因此后来改变政党纲领,在1930年地方选举中只提出有限的社会政策目标,赢得一定胜利,使汉森决心用“人民的党”和“人民之家”方针去取代传统的社会主义方针。

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为瑞典社会民主党执政提供了机会:当时,失业工人几乎达到工人总数的1/3,罢工斗争不断发生,党内有人认为资本主义已走到尽头,应赶快实行社会化。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与平衡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与平衡

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与平衡社会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与平衡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中,民主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如何建立与平衡,成为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本质及背景出发,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民主的有效运行。

一、社会主义与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公正,通过政府对生产、分配和资源的控制,以达到社会的整体福利最大化。

而民主则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权利体系,强调人民的参与和自由选择。

社会主义主张人民群众的利益至上,以集中的计划经济为基础,强调国家的领导和实施,而民主则倡导人民的主权和自治。

二、社会主义与民主的背景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民主的关系意义重大,既与特定国家的历史传统有关,又与其社会形态和发展阶段相关。

在一些国家,如前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起源于革命运动,经历了国家资本主义的解体和农民革命。

由于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对民主制度存在疑虑,主张通过中央集权和指导来解决问题。

三、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与平衡1. 政治上的平衡: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如何实现权力的平衡与制衡是一项关键任务。

民主制度的建立可以通过选举与代表制度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表达,从而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滥用。

同时,与传统西方民主有所不同,社会主义国家也强调党的领导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有机结合。

2. 经济上的平衡:社会主义国家追求公有制与公平分配,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机制的问题。

民主的参与和监督可以在经济领域中保障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正竞争,鼓励个体和企业的创造力和活力。

例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融合了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平衡。

3. 社会的平衡:社会主义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但同时也必须面对社会的多样性和个体利益的复杂性。

民主的实践可以通过社会参与、民意调查和社会矛盾的协商和调解机制,确保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浅析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1000字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主义是阶级斗争下产生的新社会形态,其本质是无产阶级自觉地领导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

本质理论的核心是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社会形态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行浅析。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的胜利。

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与压迫下,无产阶级为自己的存在而斗争,并凭借自己的力量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的胜利是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在生产资料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型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被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并由国家管理和掌握。

这种结构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劳动成果应该归于整个社会,而不是被一小部分人占有。

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计划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采取计划经济措施来维持社会的整体运转。

计划经济是通过考虑社会需求,有效调配资源的经济体制。

它通过国家和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各种荒淫的腐败和浪费行为得到限制。

计划经济实行科学规划和生产控制,保证生产的合理化和合理配置,同时也是保证人民利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之一。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全面发展人的个性。

这种全面发展不仅涵盖了生产力的发展,更包括了人的心灵、思想和文化素质等方面。

这就要求人要有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意识,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发展。

只有全面发展了人的个性以后,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

总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无产阶级领导、生产资料公有制、计划经济和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等要素相互之间的有机统一。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地实现社会公正、社会平等,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你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是构成社会主义社会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固有属性,是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和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源。

从时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而不仅限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稳定性;从空间上说,社会主义本质不适用于中国,也适用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具有普遍性。

社会主义特征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部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和反映,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外在樗。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

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他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削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这一科学概括,揭示了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划清了真假社会主义的界限,揭示了社会主义优于高于资本主义的根源,从理论层面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一,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无疑是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最终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指出:“人们在发展其生产力时,即在生活时,也发展着一定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的本质必然随着这些生产力的改变和发展而改变。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的本质的理解
社会主义是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完善社会制度的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其要求以
人民为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共享民主,构建平等公正的社会文明体系。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全体居民的利益最大化,实现社会福祉的最大化,
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宽裕、有序、文明。

因此,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需要彻底改革和完善资本主义制度,使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实现充分分配,保障人民的劳动权利和生活权利,实行社会公平、正义和民主。

同时,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以实现社会的灵
活发展,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期望。

另外,社会主义需要坚持互助互惠的理念,要从影响力的根源上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努力实现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

总之,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实现人民的自由平等,建立以社会公平、正义
和民主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共同福祉的最大化,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

要抓住关键的发展机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同时具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经济特征的
社会体制,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其发展历程可以从以
下三个方面来概述:
民主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
20世纪初,在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开始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918年,布尔什维克政府颁布了《土地法令》和《和平法令》,取消了所有地主对土地的所有权,并公
布了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声明。

随后,苏维埃政权开始实行
对工农群众高度民主化的政治制度,劳动人民拥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实践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初步探索。

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成熟
20世纪50年代,民主社会主义开始成熟发展。

在某些欧洲国
家(例如瑞典,挪威,芬兰和丹麦等),政治上组织起来的工人运
动和工人政党通过选举赢得了政府的执政地位。

这些政党实施了高
福利政策和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同时保持了竞选制度和多党政治制度。

这些实践证明了民主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彼此发展。

民主社会主义的现代发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民主社会主义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影响下,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和工人政党,转向了更市场导向、更加去社会化的政策。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开始选择具有社会主义属性的民主元素,从而探寻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民主社会主义之路。

综上所述,民主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初期探索到发展成熟和现代发展的阶段。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人们逐渐认识到民主与社会主义可以相互促进,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欧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2007-03-05李振城旗帜网点击: 2915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其时兴的原因东欧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李振城旗帜网随着东欧政局剧变的发生,民主社会主义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极大关注。

这是由于民主社会主义也是东欧剧变的一个关键因素。

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主要是通过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苏联东欧地区严重泛滥而起作用的。

接受民主社会主义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它已成为苏联东欧相当一部分人极力扭转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的纲领和目标,因而引起了东西方社会的震动,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波。

它对我国亦有重要影响。

有人提出,既然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欧取得了成效,现又在东欧得到推广,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把它移植到中国来,试一试呢?这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十分尖锐的现实政治问题,也是每个人应当认清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

一、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及其时兴的原因1、民主社会主义是现代国际工人运动中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思想观点,是社会党人的基本纲领民主社会主义原称社会民主主义,始见于1848~1949年欧洲革命时期,法国以赖德律——洛兰为代表的民主共和党和以路易·勃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党合并所建立的社会民主党。

这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政党,它主张通过改革(改良),建立带有民主和社会主义色彩的共和国。

1869年,德国工人运动领袖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创建的工人政党取名为社会民主工党,当时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支持。

此后相继建立的各国工人政党大都命名为社会民主党或社会民主工党。

但当时以社民党命名的各国小资产阶级民主派,都“不把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口号写在自己的旗帜上”。

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放弃社民党人的称呼,而把自己称为共产主义者,以表明自己同小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主张相区别。

到19世纪90年代,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在国际工人运动中占了主导地位。

各国工人政党仍然沿用社会民主党的名称,而实际上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纲领和策略基础的。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一、民主的由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主是为民做主,坚持的是民本政治。

19世纪末,现代民主政治理念传入中国,国人将民主称为“德先生”,民权思想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

当前,我国的民主理念,既体现中国传统的民本意识,也吸收西方的民权思想,包含有三层含义:一是从所有权意义上说,民主意味着民做主,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二是从利益层面来说,民主指为民做主,要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从国家治理意义来说,民主是指民自主,即人民治理国家的政治机制。

二、“民主”的释义党的十八大提出来,把民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系统性的要求。

强调要不断地扩大人民民主,民主和制度这个未来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当中,民主制度要更加完善,民主形式要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进一步的发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要全面落实,法制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和尊重,是作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提出来的。

三、民主在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可以讲,民主对文明推进来讲,它是一个助推器,一种动力资源,同时,民主本身作为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来讲,作为一种国家形象来讲,它本身也是文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民自主”的民,是广大民众,“民为主人”的民,是人民百姓。

当我们高喊“民主”的时候,是要把大众利益作为服务对象的,而不是把利己主义就认作是廉价的民主。

只以自我利益为根本,而不顾家国社会的广大利益,那只是一种泛滥自由主义,是一种不尽义务、只享权利的自私自利的代名词。

所以,当中国文化里说起“民主”的时候,所指的,并非是为社会制定出一种没有温度的操作方法,而是投注给人间一种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情怀。

“以民为主”体现社会的责任,“为民做主”要求政府的责任,“由民做主”需要民众的责任,民主国家的构建,人人有责。

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及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作者: 吕薇洲[1]
作者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
出版物刊名: 红旗文稿
页码: 10-1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4期
主题词: 民主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中国特色;极右翼势力;流变;政治思潮;西方社会;欧洲政治
摘要:在当代诸多国外理论流派中,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比较悠久,影响比较广泛,是最具影响力的全球性政治思潮之一。

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西方社会(民主)党,是欧洲政治舞台上与右翼、极右翼势力相抗衡的一支重要的左翼政治力量,他们常以西方社会广大民众政治代表的身份进行活动,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冷战期间,。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评价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评价

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评价摘要:民主社会主义是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它反应和代表了各国社会民主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在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的基本的主张上,在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上,在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上诸方面的共同之处,被奉为各国社会民主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

民主社会主义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奉行多元主义、崇尚伦理主义主张纯粹民主等基本特征。

本文重在阐述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对其作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键词:民主社会主义特征评价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评价民主社会主义(或称社会民主主义)是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政治思潮,它反应和代表了各国社会民主党(包括社会党、工党)及其国际组织——社会党国际在解决社会矛盾的问题的基本的主张上,在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观点上,在基本理论的出发点和方法论上诸方面的共同之处,被奉为各国社会民主党思想体系和目标模式的统称。

综观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从“伦理主义人道主义,多元主义”的世界观,到“自由,公正,相助”的基本价值观,从“民主高于一切”的民主观到“全民共享”的国家观,从“全民党,议会党”的政党观到“和平与改良”的社会变革论,从劳资合作的“共决制”到“社会伙伴关系”,等等,民主社会主义都体现出其鲜明的特征。

一、奉行多元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它的第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崇尚世界观的多元论,主张放弃统一的世界观,用多元论否定主导一元论,奉行多元主义。

他们认为既然社会是多元的,决定社会存在的因素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多元的,所以社会主义不必要有统一的世界观。

首先,从思想方面来看。

民主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种途径,主张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反对单一的思想理论基础。

在他们那里,基督教学说、资产阶级的人权宣言、康德的伦理学说和启蒙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历史哲学、马克思的批判方法、伯恩斯坦的修正主义观点等等,都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

简述社会主义本质: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是解放生产力,只有解放生产力,才能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4.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建立起社会主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制度。

5.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提高和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6.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在高度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7.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从经济上保证国家的独立自主。

民主社会主义名词解释

民主社会主义名词解释

民主社会主义名词解释:
民主社会主义,也称社会民主主义,起源于19世纪初。

1895年恩格斯逝世后,在伯恩施坦、考茨基的影响下,社会民主主义逐步演变为一种在资本主义范围内通过议会道路来改良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

20世纪50年代,社会民主党人为了凸显社会民主主义的“民主”,将其思想体系的名称由“社会民主主义”颠倒成为“民主社会主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社会民主党人又把其思想体系的名称再次颠倒成“社会民主主义”,意在表明它并不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的内容包括:在理论基础上宣扬多元性,主张放弃统一的世界观,自称既接受人道主义的启示,又发端于宗教原则,也不拒绝马克思主义,实质上是各种实用主义观点的大杂烩,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政治上主张联合专政,认为资本主义国家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变化,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主张多党制,工人阶级要通过议会多数掌握国家权力,建立一个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的社会;经济上主张建立“混合经济”,即合作制和私有制、计划经济和自由竞争相结合,反对消灭私有制,主张实行国家干预和计划化,逐步扩大国有化;鼓吹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和建立福利国家,主张改革税制,通过扩大公民经济权利和社会福利,进行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以实现经济平等;认为通过改良和科技革命,发展生产力,资本主义就会自动改造为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具有两面性,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要求变革的某些愿望,但同时也不主张执行暴力革命与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主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嬗变①林怀艺(华侨大学,福建 泉州 362021) 〔摘要〕 民主社会主义是一个有影响的、冠之以“社会主义”的运动和思潮。

就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看,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有一个历史嬗变的过程。

但无论过去和现在,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世界观和方法论、奋斗目标、依靠社会力量、社会变革手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组织载体的定位等原则性的问题上,都是相互对立的。

当然,正像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一样,客观、准确、全面地认识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民主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08)02-0051-03 在世界近代史上,出现过种种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其中,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最为引人注目,对世界近代史的影响也最大。

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民主社会主义的实际情况,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从字面上看,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都冠有“社会主义”的字样,但二者在一系列原则性的问题上却是相互对立的。

第一,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揭示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

民主社会主义主张世界观和社会主义论证的多元化,“不要求对待事物的态度严格一律”,〔1〕(P3)鼓噪实用主义,并把社会伦理目的和抽象的“人”提到首位,以此解释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动机,否定社会主义是由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第二,在奋斗目标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坚信社会主义经过充分发展,最后必然实现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奉伯恩斯坦的“最终目的是微不足道的,运动就是一切”为圭臬,认为社会主义是实现自由、公正、互助等基本价值的“一个持久的过程”,〔2〕(P78)它指责共产主义妄称继承了、实际歪曲了社会主义的思想,是建立在军事官僚和警察恐怖之上的“新帝国主义工具”,因而“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没有共同之处”。

〔3〕(P10)第三,在依靠的社会力量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现代无产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负有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的使命;〔4〕(P760)无产阶级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自身的素质也在不断提高。

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经济发展、科技革命造成社会结构的巨变,新中产阶级的比例不断上升,工人阶级已丧失“历史动力的那种主导作用”,〔5〕(P141)因而社会主义纲领应该黏合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和集团的利益与愿望,特别是化解劳资矛盾,实现劳资双方的妥协与合作,这样才能赢得全社会的支持和信任。

第四,在社会变革的手段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无产阶级根据特定的社会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通过暴力的和可能和平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即无产阶级专政,而这“是实行一切共产主义措施的首要前提”,〔6〕(P205)又“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7〕(P547)民主社会主义企求在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框架内“和平长入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15・《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 科学社会主义①〔收稿日期〕2008-01-11〔基金项目〕国务院侨办科研基金资助项目(07QSK 01),负责人林怀艺。

〔作者简介〕林怀艺(1974-),男,福建泉州人,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级专政,抨击“专政就是取消民主”,“专政还意味着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个人独裁”,〔8〕(P24)强调“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只有通过民主才能完成。

而民主制也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才能实现。

”〔1〕(P4)第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共产党宣言》庄严宣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6〕(P286)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多元的混合经济,但在它那里,混合经济“实际上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两种形式———国有的形式和私有的形式———的并存和混合”,〔9〕(P183)并不以公有制为“先决条件”。

第六,在组织载体的定位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把共产党定位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保证。

民主社会主义把社会党定位为“一个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改良政党”,〔10〕(P239)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政党必须是人民党”,“必须向每一个赞成党的目标和政策,并且愿意为它们的实现而努力的人开放”;〔2〕(P81~83)还强调“民主需要有一个以上的政党存在和彼此反对的权利”,〔1〕(P5)认为反对党的存在和多党竞争是政治民主的必然要求。

可见,科学社会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一个以敲响资本主义的“丧钟”和实现共产主义为使命,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决心“充当资本主义病床边的医生”,并“与资本主义共同生存”,〔11〕(P115~113)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改良主义。

在这一层面上,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容抹杀、混淆和颠倒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的历史嬗变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并非一成不变。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民族国家陆续建立了社会主义政党,它们大多取名社会民主党、社会党或工党,并举起社会民主主义(间或也使用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

这时的社会民主主义或民主社会主义,都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批判和否定,并强调争取社会主义与争取民主的斗争密不可分,因而它们更近似科学社会主义。

从19世纪末开始,民主社会主义政党内部的右派和中派在改良主义和修正主义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十月革命后,列宁号召各国社会党的左派“脱掉那件‘穿惯了的’、‘可爱的’脏衬衫”,“穿上整洁的衣服”,〔12〕(P68)另建共产党,并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统一各国共产党的行动。

不过,二战前社会党同共产党的分歧,至少在纲领上还只是表现在达到同一个社会主义目标的两条不同道路、两种不同方法和手段的分歧,社会党对建立公有制、推行国有化、实现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整体性替代并无异议;它们只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希望“促成和保证现代社会制度在不发生痉挛性爆发的情况下转移为一个更高级的制度”。

〔10〕(P195)二战后,各国社会党于1951年组建社会党国际,发表《法兰克福声明》,民主社会主义正式成为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抗的意识形态并最终取代社会民主主义。

此时,社会党认为它同共产党的分歧,已经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目标之间的分歧了。

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哥德斯堡纲领》中率先提出自由、公正、互助三项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并很快被各国社会党和社会党国际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党尽管没有放弃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性替代方案,但其纲领和政策已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制度目标和价值目标并重的二元性特征。

苏东剧变之后,社会党曾以为民主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较量已经有了定论,并预测自己将很快填补共产党退出的空间。

但事与愿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逆境使社会党原先那种在“冷战”条件下左右逢源、平衡矛盾的传统形象骤然失色,民主社会主义也遭到资产阶级新旧右翼势力的攻击,面临“丧失信誉”的严峻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党认为“社会主义”已经被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搞臭了,必须把民主社会主义再次颠倒为社会民主主义,以此表明它同现实社会主义相比较并不是一种(民主)“社会主义”,而是一种(社会)“民主主义”。

同时,它们最终放弃了对资本主义的结构替代方案,理由是“在目前的高度复杂的社会里,在大多数领域,引向替代方案的通道是狭窄的,而对整个社会来说,主张全盘结构替代方案的想法已不再是明智的”。

〔13〕(P234)在放弃结构替代方案的情况下,社会党只能继续在所谓的基本价值问题上做文章,它们除了结合世情的变化赋予自由、公正、互助新的内涵外,还在1989年和2003年的社会党国际十八大、二十二大上分别将“和平”及“民主、人权、可持续发展”纳入基本价值之中。

国内有学者认为:“以价值社会主义取代制度社会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改良观一次最基本或者说最核心的变化,社会党人十分看重这一变化,并一直在不断强化它。

”〔14〕(P160)它不再是反映历史规律的目标,而是在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有效历史进程・25・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的前提下,对存在局限、矛盾和不平衡的资本主义历史进程的不断改革、改良和修正。

三、结论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6〕(P11)民主社会主义主要产生和实践于西方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国家。

社会党从1919年开始,便不断通过多党竞选上台执政或参政,推行自己的纲领和政策,运用改良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培育“新社会因素”,一步一步地实现所谓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

民主社会主义所主张的“民主模式”是建立在“西方那一套”的基础上,所以社会党一直对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持批评态度。

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6〕(P293)到邓小平关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15〕(P168)都清楚地表明了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大价值追求。

这种民主不是别的,而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即人民民主,亦称社会主义民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在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正如江泽民所说,“无论我们怎么做,只要我们在政治制度、政治体制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不搞西方那一套,国内外敌对势力就不会罢手,就会始终对我们进行攻击。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也没有调和余地”。

〔16〕(P235)所谓“西方那一套”,就是议会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

各国的民主是由内部生成的,而不是由外力强加的。

搞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一定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珍重自己的实践成果,绝不能照搬别国政治制度的模式。

〔17〕参考文献:〔1〕社会党国际文件集编辑组.社会党国际文件集(1951 -1987)〔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2〕〔德〕托玛斯・迈尔.社会民主主义导论〔M〕.殷叙彝,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3〕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社会党重要文件选编〔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德〕托马斯・迈尔.论民主社会主义〔M〕.刘芸影,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8〕〔德〕卡尔・考茨基.无产阶级专政〔M〕.何疆,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9〕徐崇温.民主社会主义评析〔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95.〔10〕〔德〕爱德华・伯恩斯坦.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M〕.殷叙彝,译.北京:三联书店,1965.〔11〕〔德〕勃兰特,等.社会民主与未来〔M〕.丁东红,等,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12〕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理论与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4〕余文烈.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流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7〕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N〕.光明日报,2005-10-20.责任编辑 王建军・35・《理论探索》2008年第2期(总第170期) 科学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