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
(论文)建设新时期的警察公共关系
建设新时期的警察公共关系伴随着高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矫健步伐,公安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执法主体之一,在社会舞台上担任重要的角色,其警务活动和形象,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已越来越成为广大公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新时期提升和增强公安机关战斗力、影响力和行政管理效力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和必要手段。
这既是时代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理念的一次飞跃,为公安工作指出了新的发展思路。
认真研究警察公共关系,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对推进新时期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构建和谐社会保驾护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积极、持久、有计划地运用各种信息和传播沟通手段,加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合作,不断促进公安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从而为公安机关树立良好形象创造条件的警务运作模式。
警察公共关系有它广泛的外延和深邃的内涵。
在外延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公众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公众对公安机关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影响力,公安机关必须通过正确处理各种公众关系来确立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
二、传播媒介。
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传播沟通与合作活动,公安机关要建立警察公共关系,就必须广泛与公众进行接触。
鉴于维护社会的政治安定和治安稳定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公安机关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就应当是双向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三、形象使者。
警察公共关系是一种以树立公安机关良好形象为目的的管理活动。
公安机关形象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核心内容,是警察公共关系活动的精髓。
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公安机关形象,是形成良好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要素。
在内涵上主要表现在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
警察公共关系意识是警察公共关系的灵魂,是公安机关每位民警必备的基本素质。
内容分析法分析电影《大事件》(杜琪峰执导,任贤齐、张家辉和陈慧琳等主演)
内容分析法分析电影《大事件》一、理论依据把关人理论:传播者不可避免地会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凡是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
两个环境理论:现代社会中,人与环境的互动过程有两个环境,一个是客观环境,另一个是信息环境;客观环境即现实环境,信息环境即拟态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二、电影内容简介电视摄制队无意中摄得警队于街头被陈一元率领的悍匪重创,令全港市民哗然。
警方威信顿时荡然无存。
为了重整士气,全港三万名警察誓要捉拿重犯归案。
重案组督察张志恒追踪陈一元至一幢大厦,正欲行动之际,副指挥官方洁霞却打算将整个行动现场直播,利用传媒一洗警队颓风。
市民全都屏声静气,观看这场电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件”。
张与部属戴上微型摄影机冲入现场,却发现大厦内躲着另一班劫匪,两面受敌,形势凶险;但方却将此片段剪掉。
陈在大厦内挟持人质,并将闭路电视录到的枪战片段发送给传媒,使警方大为尴尬,方被迫播放完整片段。
方力劝元投降,但两帮歹徒联手抗警。
混乱间,张成功救出人质,但元也成功逃出大厦。
方由现场罪犯留下的线索追踪到陈。
三、具体内容分析四、总结传播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后进行传播,在电影中,警察、媒体、匪徒都有意或者无意地扮演着把关人的角色,向公众传播的信息大多数时候并不一定能反映客观现实。
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实际是包含了这样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一是客观环境本身,二是人对环境的认知,三是人的行为,四是人的行为对客观环境的反馈或影响。
而人的行为决策是建立在环境认识的基础之上,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的今天,我们关绝大多数知识和信息都来自于传播媒介,如果大众传播的内容(形成“拟态环境”)不能正确地反映现实,缺乏客观性和公众性,就会引起我们的认识和判断的失误,并由此产生各种社会问题。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名叫《大事件》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这部电影的剧情,那叫一个紧张刺激。
开场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警匪街头火拼,警察们和悍匪们打得那叫一个不可开交。
子弹横飞,路人尖叫,车辆碰撞,整个场面混乱不堪。
电影里的警察们,一个个都特别拼命。
尤其是主角,那个执着劲儿,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为了抓住这帮悍匪,那是几天几夜没合眼,满脑子都是案子的线索和突破点。
有个细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他在办公室里,对着满桌子的文件和照片,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手里的咖啡都凉了也顾不上喝一口。
他一边抽着烟,一边皱着眉头思考,那模样,仿佛他自己就是那个被悍匪威胁的人。
再说说那些悍匪,也不是单纯的无脑坏人。
他们有组织,有计划,甚至还有点“兄弟情”。
其中有个场景,他们在藏身的地方商量下一步行动,有个小弟受伤了,其他人虽然嘴上骂骂咧咧,但还是赶紧给他找药包扎。
那一刻,我居然在这群犯罪分子身上看到了一丝人性的复杂。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媒体的介入。
这电影把媒体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
警察这边刚有点行动,媒体那边就大肆报道,弄得警察的行动处处受限。
有个记者,为了抢头条,那真是无所不用其极,差点就把警察的整个计划都给搅黄了。
我当时看着就来气,心想这记者也太没有职业道德了吧。
电影里的追逐戏也是一大亮点。
警察在后面追,悍匪在前面跑,穿过大街小巷,跳过各种障碍。
有一段是在一个菜市场里,悍匪们横冲直撞,把摊位都撞得七零八落,水果、蔬菜撒了一地。
摊主们一边骂着,一边赶紧收拾自己的东西,那场面真是既混乱又好笑。
看到最后,结局也是让我意想不到。
原本以为会是一场大团圆的结局,没想到却是充满了遗憾和无奈。
主角虽然最终抓住了悍匪的头目,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队友受伤了,他自己也身心俱疲。
看完这部电影,我深深地感受到,现实中的正义之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警察们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犯罪分子的狡猾和凶残,还有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干扰。
用议程设置理论看《大事件》
用议程设置看《大事件》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定义及观点: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二、用议程设置理论看《大事件》课堂上观看的《大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事件的导火索是一名香港警察向歹徒下跪举手投降。
这一视频被媒体曝光后,引发了香港民众很大的反响。
香港人民质疑:“警察都向歹徒下跪投降了,我们香港还真的安全吗?”香港警察的威信遭遇滑铁卢。
香港上层开会讨论要如何挽回香港警察的颜面。
副指挥方洁霞提出了要做一场秀,输在媒体上就从媒体上赢回来。
获得歹徒的藏身点后,全港三万警察出动,并且拍摄训练有素的影像资料,经过剪辑主动发送给媒体,这一影像资料经媒体一报道,自然就影响了人们“去想什么”。
到现场后,方洁霞承诺会过半个小时公布最新情况。
这样媒体就完全处于了被动地位,拿到手的资料照片,全部是警方提供的。
这样按什么次序提供议题,提供什么议题全部掌握在了警方手中。
不过在方洁霞意料之外的是歹徒头目陈一元也是一个利用传媒的高手。
方洁霞类似于直播的报道方式,让陈一元通过电视了解了警方的意图和安排。
陈一元就拍摄了逼退警方的照片并上传,这一行为一下子打乱了方洁霞的原来的议程设置,给她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不过方洁霞很快就有了对策,她公共关系的朋友就找了几个关系好的媒体朋友采访一个名人转移公众的视线。
然后让那个被歹徒枪杀的警察家属与那个向歹徒投降的警察又出现在媒体上,去影响人们“想什么”。
正应征了那句话“会利用传媒,他就是英雄”。
方洁霞这一议程设置可以说是十分合理到位的。
然而聪明的陈一元很快做出了回应:网上很快出现了歹徒与人质一起吃饭的和谐画面。
民众此时就会去讨论歹徒善待人质的议题,方洁霞就立刻抛出了新议题:“香港警察首次在执行任务中途吃饭,并且媒体们也都有份。
警察公共关系的类型及特点【精选资料】
警察公共关系的类型及特点陕西省人民警察培训学校李祖华根据公共关系功能的不同,警察公共关系活动模式有十种:宣传型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社会型公共关系、征询型公共关系、建设型公共关系、维系型公共关系、进攻型公共关系、防御型公共关系、矫正型公共关系。
一、宣传型公共关系宣传型公共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和内部沟通方法,开展宣传工作,树立良好组织形象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主要做法是: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交流方式,进行内外传播,让各类公众充分了解组织、支持组织,从而形成有利于警察组织发展的社会舆论,使警察组织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和合作者,达到促进组织发展的目的。
二、交际型公共关系交际型公共关系是在人际交往中,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一种模式。
目的是通过人与人的直接接触,进行感情上的联络,为组织广结良缘,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成有利于组织发展的人际环境。
其方式是进行团体交往和个人交往。
团体交往包括各式各样的招待会、座谈会、工作午餐、宴会、茶话会、舞会等。
个人交往有交谈、拜访、祝贺、信件往来等。
三、服务型公共关系服务型公共关系是一种以提供优质服务为主要手段的公共关系活动模式。
其目的是以实际行动来获取社会的了解和好评,建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所谓“公共关系就是百分之九十要靠自己做好”,其含义即在于此。
活动方式。
服务性公共关系的活动方式包括各种教育、培训、指导、服务、接待公众和访问公众、为公众提供优惠服务及其他各种完善的服务措施等。
活动特点。
服务性公共关系是一种最实在的公共关系,它的最大特点是看得见、摸得着、人情味足、反馈灵敏、调整迅速。
四、社会型公共关系社会型公共关系是组织利用举办各种社会性、公益性、赞助性的活动,宋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模式。
其目的是通过积极的社会活动,扩大组织的社会影响,提高其社会声誉,赢得公众的支持。
社会型公共关系活动能够为组织树立了较完美的社会形象,使公众对组织产生好感,为组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
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政府工作、办事公开力度的加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越来越大。
公安机关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起亲民爱民、执法严明、办事公正有效的社会形象,除了自身机制的完善外,如何建立起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和双赢,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机关唯有积极面对媒体,及时诚恳地回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坚持诚实、平等、合作的原则,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达到警察、媒体和社会公众共赢的局面。
实践证明,掌握最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公众关系,是树立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
警察公共关系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警察组织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信息传播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内容。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表示:复杂,了解警察任务,并以警察的工作表现,争取群众信赖、支持,因而获得警民合作、协调,提高警务效能的过程。
建立好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警察公共关系是连接警察组织和社会的无形的桥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的运用,可以协调警察组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使警察工作更有社会意义。
警察如果具备公关素质,开阔管理思路,研究工作方法,工作设计和目标以公众满意为原则,注重社会效益,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心悦诚服的配合与支持,这不仅能够提高警察工作本身的工作效率,而且使警察自身的行为思想更适应社会需要,缓解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对公安工作的压力。
在课堂看完电影《大事件》后,我对警察公共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电影讲述了警方和匪徒在一次街头枪战中,一名巡警警向歹徒举手投降的画面被新闻记者拍摄到了并上传到新闻,这段新闻播出后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的眼里严重受损,片刻之内警察的能力不为公众所信任。
研究课题《大事件》
戏文09级2班兰磊(09218)研究课题:《大事件》分类:警察匪媒体编录单位:事件方法:抽样分析作为警察的把关人。
警察是现行体制的暴力机器和维护者。
随着影片中劫匪重创重案组后成功逃脱,并且被记者拍到一名警员举手投降的画面,于是整个香港警察的声誉受到严重影响并且开始承受各方面的信任危机。
为了挽回警方的面子,警方决定通过媒体转播这场警匪之战,来塑造警方的强大和能力。
单位/对象言及对象传播对象信源价值结果警方匪徒/ / 维护社会抓捕失败警方匪徒媒体现场警员挽回声誉得到肯定警方交火现场媒体现场警员提供新闻资料、案件进程被质疑资料真实性警方匪徒行为媒体匪徒体现警方也是普通人,亲和进餐陈慧琳饰演的高级方警官是个另类的警官形象,一个善于利用传媒公关的警察,全新的形象让人感觉一新,但是同样缺少个性的闪光。
方警司是警察作秀的始作俑者,她洞释在这个传媒发达的世界里,公共关系的重要性。
于是她决定导演一场的警察抓匪徒的现场秀,通过处理的画面让公众领略到好的一面而隐藏坏的一面。
这是他充分利用自己警方优势塑造的拟态环境,让市民觉得警方很关心市民人身安全,保护市民利益来维护警方的形象。
而现实环境中对手好象太过聪明,居然和她玩起了斗智游戏,将警察的另一面暴露在公众面前。
警匪斗智的这一段应该算是全片最为出色的一段,劫匪亲自烧菜做饭,而警察给媒体和警员送盒饭和瓶水都像是一种软性的较量,充满了趣味性。
张家辉饰演的重案组警官倒是三个主角中最为出彩的一个,个性更显饱满,一个屡战屡败锲而不舍的鲁莽警察,打不倒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是这个形象却得不到重用,直到最后把元打死,立下功劳,却大部分归功上司。
作为媒体的把关人。
这个故事背景就很能引人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媒体的作用好象被放大了很多,但细细想来,我们,不正生活在一个媒体控制的世界里么(有学者说数字化生存,其实何尝不是媒体化生存)。
这话说起来怕人,可实际的确如此。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对世界的了解、掌握的信息甚至看待问题的角度、自己的观点都从哪来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一件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事好、一个我们并不认识的人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的功能显得是那么空前的强大。
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
浅论我国警察公共关系“二十公”提出:“发扬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传统,大力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
”这是警察公共关系产生的背景, 同时也体现了近年来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
当前公安队伍越来越多地展现在公众面前,因此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正在加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在这种大形势下,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警察公共关系,使之有效地对我们所开展的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现阐述以下几个观点:一、警察公共关系的定义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寻求良好合作与和谐发展,通过形象塑造、传播管理、利益协调等方式,同相关的公众结成一种社会关系。
它包括政府与社会关系、企业与消费者及有关客户的关系、领导与员工的关系等。
而警察公共关系则是警察或是警察组织为了公共利益和各种公众建立的良性的联系。
活动中主要是通过不同的传播方式,获得更多的公众支持并有效地维护公众利益和树立良好的组织形象及更好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
二、警察公共关系的形象塑造警察组织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警察组织综合认识后形成的印象和评价。
警察组织形象对于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组织的形象如何,会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树立良好的警察组织形象,是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首要目的。
警察组织形象的塑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内宣传。
靠民警共同实现,先向民警宣传本部门的工作目标和改革方向,让他们成为警察形象向外推广的主力军。
二是对外推广。
对外推广必须针对不同的公众,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媒体与手段。
最常见的就是利用人际传播在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传播,比如:通过街头宣传、讲课等形式。
另外还通过大众传播方式向公众进行警察组织形象宣传,如新闻媒体、传单等方式。
三、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协调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客体要素,是警察组织开展公共关系工作的对象。
建立和谐的公共关系,不但是警察公共关系工作者追求的理想目标,而是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容。
协调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益的协调,无论社会组织还是公众,都有自身特定的利益,不同的组织和公众有不同的利益。
电影大事件影评
与媒体的战争真实的力量——评《大事件》《大事件》是一部香港警匪片,但是主角不仅仅是警察和罪犯,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主角就是“媒体”。
从开头到结尾,媒体无处不在。
在影片中,警察和罪犯的对决之所以出彩正是因为媒体的加入。
媒体的加入使剧情峰回路转,所以警察即是真真正正的在执行任务而且又是在演一场戏,只是戏演到最后又回归到了现实。
可见当今社会媒体已经渗透到了各个行业的各个角落,甚至是警察在执法过程都逃不过媒体的介入。
这就是影片展现的与“媒体”的战争。
似乎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媒体的充斥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被媒体影响着,也同时影响着媒体。
影片中网络更是起了重要的作用,就连小孩子都很精通,知道怎样将照片第一时间公布在网络上。
好像人人都是媒体人,既然警察可以用,那么罪犯也可以用。
可是,我们都很明白,媒体不管掌握在谁的手里,只有事实是最有说服力,只有事实最能打动人。
首先是在影片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直播,就是开篇是罪犯阿元在和警察周旋中碰见的胆小警察,本能的在执法过程中竟然向罪犯举起双手投降。
没想到这一小小的镜头竟然在香港社会引起巨大反响。
以至于香港市民纷纷反问政府,质疑政府保护市民的能力,质疑香港警察的执法能力。
也许这就是直播的力量,毫无删减的镜头才是最真实的。
最真实的往往才是最有爆发力的。
香港警察树立的美好形象在瞬间瓦解,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警司方洁霞提出“以牙还牙”,也就是公关,既然形象毁在媒体上,那么就应该从媒体上扳回形象,那就是在媒体面前演一场戏。
但是在影片的最后,还是警官张志恒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给了罪犯阿元致命的一枪。
这也是真实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个小细节,体现真实的事件,真实的生活。
那就是在人质阿中的家里,几个“惺惺相惜”的罪犯竟然一起下厨做饭,而且做的是丰富的晚餐。
并且罪犯阿元还把他们围坐吃饭的场景公布在网络上,让公民看到真实的情况。
并不是想警方公布的样子,罪犯虽然已经在控制范围内,但是他们的状态还是很好。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叫《大事件》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讲的是警察和劫匪之间的一场激烈较量。
一开始,就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街头枪战,那场面,子弹横飞,吓得我小心脏都快跳出来了。
不过,这还只是个开头,精彩的还在后头呢。
电影里的劫匪,那可不是一般的劫匪,他们有组织、有计划,而且心狠手辣。
其中有个劫匪头目,叫陈一元,这家伙,一脸的冷酷,眼神里透着一股子狠劲儿。
他带着手下,抢了一家银行,本以为能顺利逃脱,可没想到警察来得那么快。
警察这边呢,也是各种紧张和忙碌。
有个叫方洁霞的女警官,为了挽回警察的形象,决定把这次抓捕行动全程直播。
这可真是个大胆的决定啊!她带着手下,跟劫匪们展开了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我记得有个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
劫匪们躲进了一栋居民楼里,警察把楼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时候,一个劫匪想趁乱逃跑,他乔装打扮成一个老太太,弓着腰,颤颤巍巍地往外走。
可警察也不是吃素的,一下子就看出了破绽。
那个劫匪见势不妙,撒腿就跑,警察在后面紧追不舍。
这一段,那紧张的气氛,真让我捏了一把汗。
还有一个场景,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
有个劫匪藏在衣柜里,结果不小心弄出了动静。
警察打开衣柜门,那劫匪一脸尴尬,还强装镇定,说:“哎呀,我就是来找件衣服穿。
”这话说得,谁信啊!当时我就想,这劫匪也太逗了,都这时候了,还想着狡辩。
电影里的警察也不容易啊。
他们为了抓住劫匪,日夜奋战,甚至不顾自己的安危。
有个小警察,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受了伤,可他还是坚持着,不肯放弃。
看着他那坚定的眼神,我心里真的很感动。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们生活中的警察。
他们不也是这样吗?为了保护我们的安全,默默地付出着。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很严肃,很威风,但其实他们也有自己的辛苦和无奈。
这部电影,不仅让我看到了紧张刺激的场面,还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
劫匪虽然可恶,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警察虽然正义,但他们也会面临困难和挑战。
以守门人理论角度浅析电影《大事件》
以守门人理论角度浅析电影《大事件》广告132班刘玥电影《大事件》讲述的是香港某地发生了枪战,社会各界震惊,警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警方一方面要抓人,一方面更需要挽回民众的信任及其权威和形象。
事件过程中警方与匪徒不断发生正面冲突,各有伤亡,迫于外界的压力警方筛选了利于自己的资料交付媒体,而看到媒体的报道,匪徒也在发布资料试图瓦解警方的手段。
电影最后以警方的成功剿匪而结束,警方也力挽狂澜,将一次公共危机事件成功化解。
我看了很多影评,除了多数人对杜琪峰导演的拍摄技法的点评外,便是被频繁提到的“媒体战”了。
确实,我也认为这部电影最大出彩之处是警匪双方在公共关系方面对媒体的利用方式和手段,电影打破了原来固有的媒体是守门人的想法,而是将守门人的权利同时移交到了警方与劫匪中,双方通过新闻媒体及大众舆论这两个中立的媒介展开了一次正面冲突背后的暗中较量。
关于卢因的守门人理论,其解释是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播者总会不可避免的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筛选和过滤,这种行为就叫做“把关”,而拥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守门人。
结合这个理论,我们可以看到在电影前面,媒体只能单纯的信服和发表警方的“官方资料”,警方作为他们自己立场的守门人,将事发后警察束手无策,混乱无序的情况隐瞒了,筛选了有利于警方权威形象的如英勇作战、奋力制敌的影像资料用来公开,及时将损失的民众信心进行挽救,但是并不客观和真实。
方警官作为核心的守门人,从她身上可以看到极其典型的守门人形象,同时也体现出了媒体的缺点,他们的诱导和塑造能力是前所未有的,一旦被操控或不客观公正,对社会的影响甚至危害是极大的。
而后随着剧情发展,劫匪在公寓楼中看到警方的资料后,又立马网传了劫匪视角的香港警方面对犯罪行径时无能与软弱,甚至其中包括了劫匪对人质的关心和与认知共进午餐的影像,有效地打击了警方的“公关秀”效果,元作为守门人也在筛选着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我们可以看到,在公众传播中,守门人对于传播受众和传播效果的影响是巨大的,从这部影片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守门人的地位与作用,利用好这个角色的功用,便能达到传播及公关活动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电影《大事件》看现代危机公关
从电影《大事件》看现代危机公关香港著名导演杜琪峰执导的电影《大事件》,叙述的是因为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意外报道,引发了公众对香港警察能力的质疑,警方为挽回声誉,通过大众传媒表演的一场捉拿匪徒的“媒体秀”。
[电影回放]一场警匪之间的街头枪战。
两名在街头执勤的香港巡警突然遭遇匪徒,当歹徒的枪口指着他们脑袋的时候,其中一位跪地举手求饶而保全了性命,另一位准备拔枪还击则被杀害,歹徒得以逃脱。
这时,正在街头采访交通意外事件的电视记者捕捉到这一场景,几个小时之后,这样的画面就通过电视屏幕传遍香港千家万户,全港市民为之哗然。
大家似乎并不太注意以身殉职的警察,大概认为他的做法是理所应当,而把目光都投向了举手投降的警察。
公众一般对常规报道熟视无睹,他们把注意力投射到突发的异常电视画面之上,而且会把异常无限放大为一种普遍性。
因此,媒体为吸引公众视线也会对非常规事件青睐有加。
一桩普通的警匪对峙事件变成了万众瞩目的“大事件”。
市民乃至立法会议员强烈质疑警方保护市民的能力,“香港到底还安全吗?”他们通过媒体要求香港警务处长、保安局长、立法会回应这样的问题。
[点评]政府对于这样有损公众形象的突发危机事件如何应对,是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须严肃面对、慎重考虑的问题。
现代民主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大众传媒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公众对现实的判断力。
比如近期华南虎事件,因为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大量参与,几乎改变了事件的进程,并将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持久的影响。
当然,大众传媒对政府的形象塑造是双面的,为避免其负面影响,任何政府机构都要十分重视对传媒的引导,从而使公众舆论向有利于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和重塑政府正面形象的方向发展。
下面我们跟随杜琪峰导演的摄像机镜头,来看看这部电影中的香港警方是如何处理这种事件的。
[电影回放]事件被媒体曝光之后,香港警务处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应对突发状况。
宣传科在电视台常规的《警讯》栏目之中安排了半小时的特别节目,通报案件情况,号召市民提供罪犯藏匿线索,与警方合力缉凶。
《大事件》之公告关系
《大事件》之公共关系辨析香港电影《大事件》主要讲述的是一伙猖獗的歹徒与警方之间的斗智斗勇,影片运用一系列心理站以及公共关系理论,展开看警匪之间的一场互相较量,情节跌宕起伏,期间也不乏众多的公共关系知识的灵活运用。
影片刚开始就是警匪之间的枪战,可是在枪战的过程中,一位警察在歹徒面前弃械投降,并举高双手,这一画面被当时在场的媒体放到网上,引起广大香港市民的惊恐与责骂,此时,警方也正面临着形象上的危机,所以,展开了一场与歹徒激斗的形象维护战,此中最多运用的便是危机公共关系管理和媒体公关。
就像影片中女主角方洁霞在12:40—14:07,这是在警方形象受到香港市民置疑之后,观看电视的警员一致朝电视机扔水杯,激起了全体警员的愤怒,之后警方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提出最有效率的解决方案,挽救警方在市民中的良好形象,她提到了“形象最重要,我们应该做场好戏,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方女士讲到了重点,这是在危机后挽回形象最快也是最简便的一个方式,之后也就有了警方和匪徒之间的斗智斗勇的场面,在整个场面中,两方的信息都是通过媒体手段传递给大众市民的,也就是说媒体在中间扮演着中介的作用。
第二个场景是在24:05—25:10,这是在发现歹徒的踪迹后,全部飞虎队集合,并有方洁霞及其上司为了整个香港警队的形象而进行训话,这个场景直接表明了这次捉拿歹徒的行动并不只只是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做好这一场秀。
正如杨警司说的:“这次行动,是为了挽回警队损失的所有声誉,是要让大家知道,香港警察是有能力将匪徒绳之以法,画面会第一时间向全港市民传送,要市民对警队恢复信心。
”这是针对全部香港市民做的承诺,所以利用这次有利的时机,将警队的形象挽回过来。
且史无前例的将第一战况透露给市民,这是运用心理战,安抚市民的心,强调香港警察是有能力保护广大市民的安全的。
这是这场危机公共的第一步,方洁霞成功运用了。
第三个场景是在32:00—32:35,这是警方到达现场后,接到大厦内有爆炸声后,方洁霞请来了公共关系科的周督察,询问了外面的整个情况,开始布局整个计划,也是公共关系科的周督察帮助方洁霞应付外面的媒体,,每半个小时会发次消息给媒体,告知整个情况。
警察行为的终极追问
警察行为的终极追问【摘要】本文从电影《大事件》、《ptu》、《杀破狼》到公权力制约的反思来说明:警察的行为,既不能没有恶的成分,也不能超越极限。
警察是一个需要尽量放开,亦需要严格划定行为界限的职业,甚至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界限虽然与法律相关,但并不一定是通常法律的界限。
【关键词】警察行为;界限;反思一、警察作秀,政府撒谎:警察行为的正当性?《大事件》讲述的是一个警察做“秀”的故事。
在一次警匪的街头对峙中警方大败,现场情况碰巧被记者拍摄到,其中,一名制服巡警向匪徒举手投降的画面在媒体上播放,引起全香港轩然大波。
为挽回警队声誉,高层决定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向全体市民表演一场真枪实弹的“秀”,方洁霞警司被委派为本次行动的副指挥。
警方在每一位执行任务的警员身上都安装了现场录像装置,并决定,每半小时向媒体通报一次行动进展,发放最新资料。
发放的第一批资料是几十张经过电脑修整的照片和专业人员剪辑并配乐的录像,在电视直播中展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随后,双方不期而遇发生激烈枪战,警方则将匪徒引爆煤气罐迫使己方退守的部分剪掉,只让观众看到“英勇的警察将敌人逼进了一个单位里”。
当匪徒用人质家里的电脑将手机拍摄的照片及真相传到网上,发放假消息欺骗市民的指责声此起彼伏,为平息风波,警方“找几个谈得来的记者帮忙”,并用警车载来了演艺界的“大哥”转移公众注意力。
从电脑视屏中看到匪徒与人质家庭共享“丰盛的一餐”后,方洁霞警司马上下令派饭,随后补充了两句:“记得加上记者的份,再加些水果。
”当身上装有录像装置的警察在享受美味的插烧鸡咸蛋饭时,重案组的兄弟们却只能筋疲力尽地躺在楼梯间,难怪助手感慨以前的行动从来没有中途吃饭的状况,方警司则要强调“这只是一个‘秀’”。
接着,重头戏开始了。
警方找来了举手投降的制服巡警,以受伤导致终身残疾的警察及殉职者家属的痛苦做铺垫,让该巡警与其妻儿一同上电视镜头,“我没有错,我问心无愧!”但他那歪斜的眼、涨红的脸、呆滞的表情明白地告诉观众,一切的话都是言不由衷的。
大事件观后感通用3篇
大事件观后感通用3篇大事件观后感 1看了《大事件》,深觉此片是唸电影、传播理论、__以至文化研究的必看港产电影。
无怪乎会被康城影展看中──诚然,《大事件》一片,其雅俗共赏的拍摄手法,简单的取材(老生常谈的兵捉贼游戏)以至剧情和对白引伸出来的种种讽喻,确是杜琪峰回应当下__社会以至回应「电影」这种艺术本身的诚意之作。
*以影像语言揶揄影像语言──真实与虚构:从长镜头到__后再拼凑* 如果错过了影片开首的数分钟长镜头,确是观众的损失。
那长镜头就如一个客观的第三者,由军装警员喝问悍匪「袋入面系d咩黎?」开始,由左至右,低至高,目击整场枪战如何发生,一如纪录片般真实。
剧情中提及,由陈慧琳饰演的督察Rebecca,如何利用割裂后再拼凑的,经过刻意选取的影像(蒙太奇),挽回警队的形象。
于是,片开首时的长镜头(真实),与剧情中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不真实),形成了一个强烈的对应。
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本身就如督察处理办案影片的手法一样,是经过有目的地筛选,剪裁,拼合,以图表达特定的讯息(在片中,要表达的讯息就是__英勇行为)。
杜琪峰以电影语言(影片本身),去揶揄影像__本身的真实性,其心思和精细的设计,确是港产片中少见的。
此外,影片最后安排由从头到尾都没有戴上过摄影镜头在身上,没有在电视上曝过光的警员张家辉,成功拯救自以为叫所有警员戴上镜头就可以知道所有实况,可以__大局的督察Rebecca,亦是很有心思的安排──影像讯息再广再强也好,始终也没有人可以知道所有__。
__与__──谁操控__谁就有____和__的关系,亦是影片探讨的重点之一。
兵捉贼,双方斗智斗力各不相让的'桥段,在港产片中屡见不鲜,但杜琪峰却玩出了新趣味。
__利用剪接后的影像,在电视发放给公众,企图挽回警队声誉;匪帮却以互联网这个传播力比电视更强的渠道,发放__被匪帮的炸彈赶入穷巷和「匪民同乐,同台食饭」的影像,拆穿__的西洋镜,令__在公众和传媒面前大出洋相。
《大事件》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策略
《大事件》中的警察公共关系策略
在影片《大事件》中表现了香港警队在公共关系建设方面的做法,特别是面对媒体指责,警队形象严重受损,在民众中产生不信任危机时的应对机制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借鉴。
本片中在就危机处理的几个做法给我影响深刻:
一是主动邀约媒体,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变被动为主动,懂得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作秀,争取最大限度地发挥媒体的积极作用,降低由于回避媒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如何处理警察在劫匪面前跪地求饶的事件在报道后所引起的公众对警察的指责上。
为了反驳公众的质疑、挽回公众对香港警察保护市民能力的信心,年轻的方洁霞提到:“形象很重要,我们要做一个好看的秀,以牙还牙。
这是资讯年代,我们栽在传媒手上,就要从传媒手上赢回来。
”这一方案无疑是
大胆而且精彩的。
确实在这个资讯如此发达的时代,事情一旦发生,堵是堵不住的,既然堵不住那么何不换个角度思考,利用媒体来播放警察的抓捕过程,用实际行动向公众宣告我们警察。
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的监测功能就是通过信息 采集、处理和反馈对公共关系主体和客体 的行为态度作出监视和预测。监测是协调 的前提,公共关系工作人员把通过采集而 掌握的最新信息,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决策 层那里,以使公安机关作出相应的反应, 采取必要的措施,让自身的运行与公众的 要求一致起来,并使这种运行持续在相对 平衡的过程中,最终保证公安机关目标的 实现。另外,警察公共关系要特别监视大 众传播媒介传播的信息,不但要注意当前 对公安机关直接有关的信息,更要注意以 后可能会对公安机关产生影响的信息。
警察公共关系以信息交流为手段, 通过各种方法来沟通广大民警的心理 情感,协调公安机关内部成员的关系, 它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辅相成,使公安 机关内部上下一心、团结一致,为公 安机关正常运行扫除内部障碍。
公安机关的形象是指公安机关在运行过 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面貌,包括内 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内在气质是 指公安机关对现实环境所表现出的基本态 度、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公德水平,包括服 务态度、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服务 水平、道德水准等等;外观形象是指公安 机关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显示的能力识别 标志,如群众满意率、技术水平、人员素 质等等
警察公共关系的主要功能
警察公共关系与其他社会组织所开展的 公共关系一样,其功能主要有四项。 • • • • 协调功能 监测功能 凝聚功能 形象塑造功能
首先,警察公共关系要防患于未然,预先调节公 安机关在运行过程中和公众可能产生的各种不和 谐,甚至摩擦。要求公安机关通过诸如上门汇报 工作、组织座谈、推出微笑服务等一系列公共关 系的专门活动形式,尽量避免因公众的不理解而 产生的一些摩擦和矛盾。其次,在摩擦和矛盾发 生之后,警察公共关系主要是通过各类传播活动 来争取公众的谅解,只有在这种争取谅解的公关 意识的指导下采取的行动和措施,才是妥善解 决矛盾的方法。
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形象危机事件中(de)公共关系警察公共关系,是指警察机关或警察个人为了实现自身和广大民众共同发展(de)目标体系,促进国家机构(de)和谐顺利运行,而运用传播沟通手段与民众间建立互相了解和互相适应(de)持久联系,以争取民众对警察机关及个人工作(de)理解和支持(de)综合性管理活动.研究和实践警察公共关系,对于公安机关塑造自身形象、收集信息、沟通协调、咨询决策有着重要(de)意义.然而,一些类似“躲猫猫”事件、“背砖砖”事件、杨佳袭警案等突发事件,都是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反响(de)关于警察形象(de)危机事件,使民众对警察这个职业产生一定(de)误解和质疑,也使警民关系面临一定(de)挑战,如何应对挑战、化解危机,并将公关工作常态化,就成了亟待解决(de)问题.一、警察公共关系危机出现(de)原因分析(一)个别警察执法不规范几乎每一起冤假错案,都可以从警察(de)不规范执法上找到源头,同时,每一起冤假错案,都会极大地伤害人民警察(de)形象.侦查人员急于破案,先人为主地将嫌疑人认定为犯罪人,采取刑讯逼供(以精神或肉体(de)方式)、暴力取证或者引供、诱供、指名指事问供等不合法(de)取证方式,迫使嫌疑人承认莫须有(de)犯罪事实,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引起被逼供人及其亲友(de)反社会情绪.另外,由于长期以来特权意识重,漠视公民权利,在日常执法(de)过程中,简单粗暴、态度恶劣,在与公众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够有效处理,在特定情形下,就会将矛盾激化,演化成社会影响恶劣(de)群体事件.个别警察工作作风散漫、效率低下,对待群众态度冷漠、粗暴,虽然这些行为并无明显(de)违法违纪,但是对公安队伍形象(de)损害也是无法弥补(de).(二)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公安机关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采取错误(de)处理方式,也是导致危机产生(de)一个重要因素.如2009年陕西丹凤县19岁高中生猝死公安局,被网络称为“背砖砖”事件,警方因为不规范执法,刑讯逼供,致使犯罪嫌疑人猝死,形成危机事件.在案发后,当地警方粗暴对待嫌疑人家属,又一度封锁消息,不能公开解答公众质疑,不能正确面对媒体,导致谣言四起.而媒体只有采访死者家属来制作相关节目,却少了本应唱主角(de)当事人(当地警方)(de)声音,真相迟迟得不到公开,群众(de)质疑得不到解答,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了恶劣(de)影响.个别警察(de)行为影响了当地整个公安系统(de)形象,也使警察成了暴力(de)代名词,进了公安局就要被暴打,这样(de)印象会给当地民众留下阴影,造成人民群众对警方(de)不信任.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造成即使警察(de)正当执法也会被质疑,也会得不到应有(de)配合.(三)媒体和网络片面或不实(de)舆论引导一些商业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在一起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断章取义,致使案件(de)情况得不到如实(de)反映,使公众(de)注意力和判断力发生偏差.更有个别新闻媒体不讲职业道德,追逐名利,为寻找“卖点”,不甘落后地挖掘警界“丑事”,将警察“妖魔化”.也有个别律师,通过发博客文章、向商业报纸记者炒作观点,引导舆论走向,提高个人影响力,煽动不明真相(de)网络民众.据2010年11月22日发布(de)2010年中国公民(de)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de)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抒发已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de)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无法忽视(de)地步.在政府处理迟缓(de)情况下,各种流言也会产生,并利用网络得到迅速(de)传播,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同时,网络语言(de)强度,对事件相关主体相应(de)受褒贬程度有着极其重要(de)影响.如2008年(de)上海“杨佳案”,由于后期主流媒体报道和反思(de)缺失,各种信息开始通过论坛或个人博客流传,网络上纷纷出现偏激言论,形成公众愤怒,一时间,形成了同情杨佳,向公安机关发难(de)舆论状态.二、危机事件公共关系(de)处置(一)成立危机处理小组,及时发布信息危机事件(de)发生,往往不是偶然(de),而是矛盾积蓄到一定程度(de)产物.公安机关在面对公关危机时,必须以积极正确(de)态度来面对,稳扎稳打,并逐步建立起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在出现问题之后,要求涉及事件(de)当地公安机关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各种应对措施,来化解矛盾,解决冲突.在事件发生(de)第一时间,成立危机事件处理小组是非常有必要(de),如果本地区公安机关在处理此类事务上不够专业:成熟,可以请口碑较好(de)危机处理公关公司来帮忙,增强专业性.世界上很多大公司和知名大企业在发生公关危机时,也是请相关专家来做.该机构组成人员包括:组织负责人、业务部门、法律部门、公共关系部门负责人、经过培训(de)新闻发言人和具体工作人员以及有关专家等.事发后在12-24-小时内澄清事实、引导舆论是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de)关键.新闻周期(de)作用通常是两周,如果在两周之内警方没有声音,以后就会被动了.公安机关此时应主动打破沉默,及时向公众说明真相,才不致使公安机关(de)公信力受损.危机事件处理小组需设立一名新闻发言人,由小组以职业(de)态度来面对公众,时刻关注事件(de)进展,及时向媒体发布信息,充分尊重被曝光(de)问题,诚实回应公众质疑,引导舆论走向.这时,一切捂着压着(de)方法,都会“欲盖弥彰”,对于问题(de)解决没有实质意义,反而造成事态(de)扩大.(二)主动出击,实时跟进危机一旦发生,当事机关往往会成为全社会关注(de)焦点,其一举一动都要接受公众(de)严格审视.在诚实应对(de)同时.还要主动出击、扶正消负,尊重和善待记者,积极以合作(de)态度回答公众质疑,主动承担责任,对违法违纪(de)民警,要及时给予处理,做好相关(de)善后和赔偿工作,安抚受害人及其家属,树立正面形象,消除负面影响.通过官方途径,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de)调查进展,以及对当事人(de)处理意见和结果;同时,要与媒体建立良好(de)关系,进行良性沟通,以负责任、勇于担当(de)态度面对.加强和国内知名网站(de)合作,对于网民(de)批评和建议要虚心听取,必要时也可以及时地发帖、回帖、跟帖,澄清事实,表明态度,主导舆论走向.(三)组织形象重建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长期(de)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后,需要公安机关主动向公众道歉.寻求民众谅解.同时开展警察内部反思和教育整顿(de)活动,并将反思和教育(de)情况及时通过媒体发布给群众,以期争取公众(de)理解和支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公安工作离不开人民群众(de)理解、支持和帮助,公安工作必须要坚持群众路线.切实贯彻服务意识,尤其是加大对弱势群体(de)帮扶,这样,可以帮助形象受损(de)公安机关尽快地重建形象.2010年11月22日晚柬埔寨金边市发生(de)重大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网络发言人曾在微博上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受到网友(de)热捧.2010年11月29日新疆阿克苏市第五小学课间操下楼时发生踩踏事故后,河北省公安厅通过官方微博再次以图文方式发布“踩踏事件中自救方法”教群众如何应对踩踏,得到了广大网友(de)一致好评.同时,一面对辖区内(de)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打击,保卫人民财产安全;一面利用网络、电台、报社等宣传渠道,对警务动态加大宣传力度,也可以和民众进行良性互动,让普通民众走进“神秘”(de)公安机关,了解各警种(de)人民警察工作(de)繁重与艰辛,体会人民警察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工作而做出(de)牺牲,提高公安机关(de)公众关注度、信任度和美誉度.三、公共关系(de)常态化建设(一)机关内部公共关系(de)机构设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与地区之间,差别很大,在公共关系(de)工作上,要结合当地特点,寻找适合当地(de)公关模式;但无论使用何种模式,建立专门(de)公共关系机构或者由特定机构负责日常公关工作是非常必要(de).在具体行为方面,可在本单位内部挑选合适人员,作为新闻发言入,一旦需要,直接以新闻发布会(de)形式面向公众.2004年3月,湖北武汉市公安局成立(de)“公共关系处”,被称为全国第一个公共关系处.2010年7月13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成立“公共关系领导小组”,由市公安局局长傅政华担任组长,并由刑侦总队等三个单位各出一名副总队长,作为新闻发言人,出席由北京市公安局举行(de)新闻发布会,这是一个很好(de)开始.目前,在各地,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逐渐建立,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常态发布机制,对于加大公安新闻发布力度,提高公安机关(de)公信力和亲和力,都发挥着重要(de)作用.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3家公安机关设立了旨在拉近警民关系(de)警察公共关系科(处),这一数字在全国庞大(de)公安系统只占微小(de)比例,公共关系(de)机构(de)常态化设置,还有很长(de)路要走.(二)加强公务礼仪(de)培训,规范执法行为在公众心目中,破案率和一个民警外在形象(de)好坏,同样重要.警察不是公众人物,但一言一行却代表了一个群体,因此,对警察强调公务礼仪,是建立良好(de)人际关系,树立良好形象,与公众有效沟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de)有效方式.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和警察个人,要严格遵守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在公务礼仪(de)培训上,要从日常养成做起,要从细微处人手,促使警察形成良好(de)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和纪律作风,要求做到内务有序、警容严整、礼仪规范;对于民警(de)窗口接待、社区走访、执勤工作、涉外往来等礼仪方面,要严格规范,积极用为人民服务(de)思想武装自己,打造亲民形象.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一定要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做到依法办事、公正文明,杜绝特权行为和以收受贿赂代替处罚(de)行为,减少非警务活动和规范罚没款收支管理制度.推行警务改革,提高执法工作(de)透明度,从各种途径加强执法监督,尤其是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不能一味限制,而是在执法规范化(de)前提下,积极面对网络舆论,坚定不移地推行阳光执法.(三)大力发展社区警务,创建和谐警民关系社区警务,是在警民之间建立合作(de)一种新(de)理念和组织策略,社区和警察作为平等(de)主体一起工作,通过建立良好和谐(de)警民关系,广泛发动群众,去识别和主动解决当前存在(de)问题,构建严密(de)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以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提高该地区(de)生活环境质量.良好(de)警民关系,可以促进警民之间(de)互动与沟通,塑造警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de)良好形象,在群众心目中树立一个“有困难,找片警”(de)亲民形象,同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这样一个良好(de)形象基础,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最大程度地以平时(de)良好工作,来获得民众(de)支持和谅解.社区警务,面对(de)是本辖区(de)居民,任何口号式(de)宣传和作秀般(de)活动都不如一个民警实心实意为辖区居民所办(de)一件又一件(de)小事和实事.大力发展社区警务(de)同时,要加大目前(de)警务机制(de)改革,使警力下沉,让警察从办公室走出来,真正走到人民群众中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把警务机关从高高在上(de)办事机关,变成群众(de)好邻居、人民(de)守护神.。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
电影大事件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叫《大事件》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感触颇多。
这部电影的剧情真的是紧张刺激,从一开始就把我紧紧地抓住了。
影片开场就是一场激烈的警匪街头枪战,那场面,子弹横飞,警察和劫匪都跟不要命似的。
警察们穿着防弹衣,举着枪,一脸的严肃和紧张,而劫匪们则是一脸的凶狠和决绝。
我当时就想,这得是多大的事儿啊,能闹成这样。
电影里的警察和劫匪都特别真实,没有那种夸张的英雄主义或者是无脑的反派设定。
比如说那个劫匪头目,他不是那种纯粹为了坏而坏的人,他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计划,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人性。
他抢劫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生存,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
这种设定就让我觉得特别接地气,因为现实生活中,很多犯罪的人其实并不是天生的恶魔,而是被生活逼到了墙角。
还有那个负责这起案件的警察队长,他也不是那种无所不能的超人。
他有自己的压力,有上级的催促,有媒体的关注,还有自己内心的挣扎。
他在追捕劫匪的过程中,也犯了错误,也有过犹豫和迷茫。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一直在努力寻找线索,努力解决问题。
这种真实的人物刻画,让我对警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其中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那是在一个废弃的工厂里,警察和劫匪展开了最后的对决。
工厂里到处都是破旧的机器,昏暗的灯光,还有弥漫的灰尘。
劫匪们躲在暗处,警察们小心翼翼地搜索着。
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寂静,一个警察中枪倒地。
其他警察赶紧冲过去,一边掩护,一边试图找出开枪的劫匪。
这时候,劫匪头目出现了,他手里拿着一把冲锋枪,对着警察们疯狂扫射。
警察们只能找掩体躲避,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个警察队长挺身而出,他拿着手枪,朝着劫匪头目冲了过去。
劫匪头目看到他冲过来,调转枪口对准了他。
就在这一瞬间,队长一个侧身翻滚,躲过了子弹,然后迅速起身,开枪击中了劫匪头目的手臂。
劫匪头目手中的枪掉落在地,其他警察趁机一拥而上,将劫匪们全部制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电影《大事件》,论警察公共关系
警察公共关系是指公安机关与其相关的社会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随政府工作、办事公开力度的加大,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也越来越大。
公安机关要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建立起亲民爱民、执法严明、办事公正有效的社会形象,除了自身机制的完善外,如何建立起与公众及媒体的良好关系,达到良性互动和双赢,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
公安机关唯有积极面对媒体,及时诚恳地回应公众所关心的问题,坚持诚实、平等、合作的原则,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达到警察、媒体和社会公众共赢的局面。
实践证明,掌握最基本的公共关系理论与技巧,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和协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公众关系,是树立新时期警察良好形象的必要条件,也是公安工作顺利开展的可靠保证。
警察公共关系由警察组织(公安机关)、公众和信息传播三个基本要素组成,其中警察组织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主体,公众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客体,信息传播是警察公共关系的活动内容。
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下面表示:
复杂,
了解警察任务,并以警察的工作表现,争取群众信赖、支持,因而获
得警民合作、协调,提高警务效能的过程。
建立好警察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警察公共关系建设是公安工作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警察公共关系是连接警察组织和社会的无形的桥梁,通过警察公共关系的运用,可以协调警察组织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使警察工作更有社会意义。
警察如果具备公关素质,开阔管理思路,研究工作方法,工作设计和目标以公众满意为原则,注重社会效益,那么他的工作就会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心悦诚服的配合与支持,这不仅能够提高警察工作本身的工作效率,而且使警察自身的行为思想更适应社会需要,缓解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对公安工作的压力。
在课堂看完电影《大事件》后,我对警察公共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电影讲述了警方和匪徒在一次街头枪战中,一名巡警警向歹徒举手投降的画面被新闻记者拍摄到了并上传到新闻,这段新闻播出后在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不满,警察的形象在人民的眼里严重受损,片刻之内警察的能力不为公众所信任。
之后影片中讲述了香港警察用一场经典的警察抓歹徒的戏来挽回香港警察在群众中的声誉全过程,结局是歹徒在英雄警官张志恒、方洁霞正义的枪声下落败,而警队也因为一场精彩的戏重新赢得了公众的信赖。
警察的形象可以因为一个画面而被彻底颠覆,也可以通过一次成功的戏来挽回,说明警民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现实中,新闻媒介的不实和夸张报导以及通过非正规渠道传播的消息,无数次损害过警察的形象。
但作为警察本身,我们除了对媒体和传播者的指责外,更重要的是该反思一下我们自己警
察素养的建立和能力的提高以及在沟通技巧和策略方面的缺陷。
对于电视上损失的荣誉,我们要反过来利用新闻记者通过媒体,把形象夺回来。
从新闻来源看,新闻来源与媒介的关系是一种利益交换的关系。
作为警察只有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树立良好的沟通意识,并根据这种关系调整与媒介的沟通策略,才能有效的利用传媒这把活钥匙,使其更好地服务公安工作。
众所周知,建设经济的主导力量是生产力;与其相似,树立好警察的公共关系在于工作中的绩效。
最近轰动全国的“重庆警方打黑专项行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全国人民拍手叫好,在公众面前留下了完美的一面。
另一方面使中国的警察与13亿公众建立了良好的公共关系。
小结一句:人民警察爱人民,才能人民警察人民爱。
警管0803-03何祥荣
二零零九年十月二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