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礼乐文化内涵
论乐律与历法_度量衡相和合的古代观念_戴念祖
《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2卷第2期(2013年):192—202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32No.2(2013)论乐律与历法、度量衡相和合的古代观念戴念祖1,2王洪见1(1.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100048;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100190)摘要在中国古代,乐律、历法与度量衡被看作是彼此和合的学科。
其中,前者是决定后两者的根本。
这种观念的产生是基于这三者中具有某种数字对应的关系,甚至乐律的参数可作为历法、度量衡的基本数据。
加之,这些数字又与天地、自然和哲学中的某些数字神秘的纠结在一起,从而成为古人崇尚的文化观念并流传几千年。
这种文化现象曾分别对这三个学科在古代的进步发展有过一定的影响,但从中也产生了伪科学,即候气说。
在对此历史初步探讨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历法和度量衡起于乐律的渊源所在,并解答某些人的质疑。
关键词乐律历法度量衡候气刘歆京房中图分类号N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224(2013)02-0192-11音乐学、天文历法与计量学中的度量衡三者,在今天的科学概念中是毫不相干的三个学科门类。
但古代人将他们看作是彼此相关的、合一的、和谐的知识。
本文将此种关联称为“和合”。
几千年来,乐律(musical tone)与历法被视为同一的“律历”学,乐律与度量衡也称为“同律度量衡”,律管可作为探测时令节气变化的工具。
乐律统帅着历法与度量衡。
如此一类的观念在古代文化史中不仅时间长久,且确也曾对这三者的进步发展有过重要影响。
它们构成中国古代文化史中一个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
无论怎么看待它们,是垃圾、科学或原始科学,都值得我们加以梳理和研究。
更何况今天的文化史工作者中,曾不断有人提出并试图解答为什么历代正史中会有“律历志”?乐律如何与度量衡统一?“候气说”究竟是对还是错?本文试对此作一探讨,以就正于读者。
为了陈述扼要和阅读方便,本文作了一些重要的脚注。
从《尚书》“律度量衡”看乐律的时空周期
收稿日期:20100804作者简介应有勤(5),男,浙江黄岩人,研究员,主要从事乐器学、律学、古谱学研究。
文章编号:16743180(2010)05010204从尚书律度量衡看乐律的时空周期应有勤(上海音乐学院东方音乐博物馆,上海200031)摘要:乐律学属于音乐学范畴,也属于计量学范畴,它与度量衡一样,具有计量学的各种特点。
本文试图对尚书舜典记载的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作一时空周期上的评述和研究。
律同衡一样,具有不可见性,古人在秤杆发明了刻度,使衡成为可见的,又发明了三分损益法和律尺,把律转化成可见物。
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宏观周期,它们成为年、月、日的时间依据;而泛音乐器上谐音系列的音高是微观的振动周期,它们成为诸多民族音阶和律制的依据。
关键词:律度量衡;计量学;时空周期;可视性;可听性中图分类号:J612文献标识码:ALooking At Space Time Cyclicality of Temperament fromMetrology in Book o f HistoryYing You qingA bstract:Temperamentolog y belo ng s to the categ ory of musicolo gy as well as metrolo gy ,which has v ario us f eatu res o f metro log y as leng th,capacity and w eigh t d oes.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 y the space timecy clicality of stan dardizin g the calendar and unifying the metro lo g y c onducted by Emperor Shun reco rded in the Canon o f Shun of Bo o k o f Histo ry.Same as w eig ht ,temperamen t po ssesses the property ofinvisibility.The ancients in vent g raduatio n of scale on the balance beam and then weig ht beco mes visible;then they create the san fen sun yi (metho d used to g enerate the temperamen t)and temperamen truler,so temperament turns into so methin g v isual.M o v emen ts o f the sun,moo n and stars are themacro cycle,accordin g to which the calendar is f ormulated;pitches of co nso nant to nes o f ov erto ne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the micro vibratio n perio d,and they beco me the basis fo r the mu sical scale and temperamen t rules in many nationalities.Key words:te mperament,len gth,capacity and weig ht;metro lo g y;space time cyclicality ;v isuality;audibility2010年10月第3卷第5期文化艺术研究Studies in Culture &A rt Oc t.,2010Vol 3No 5:194尚书舜典中记载:舜初即位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简述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及其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思想体系涉及到政治、道德、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儒家思想中,礼乐合一是其重要的艺术观念之一。
儒家认为,音乐可以调节人心,使人产生愉悦之情,同时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而礼则是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礼仪的规范行为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文化艺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体现。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音乐和舞蹈一直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认为,音乐和舞蹈应该符合一定的规范和标准,既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又要表达出艺术的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儒家礼乐合一思想的体现。
例如,中国传统的音乐和舞蹈中经常使用对称、平衡、协调等元素,这些元素都体现了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
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儒家礼乐合一的思想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儒家强调艺术要符合传统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表达出美感和情感。
在中国的绘画、书法、雕塑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对于传统礼仪和规范的体现,例如在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对称、平衡和协调等元素,在书法中经常出现的篆、隶、楷等字体,以及在雕塑中经常出现的对称、比例和形式等。
儒家礼乐合一的艺术观念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它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和艺术指导。
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礼乐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体系,它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所形成的伦理和礼仪规范和音乐制度。
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治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传承都起到了非常大的贡献。
下面我们将着重介绍一下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一、礼乐制度的内容1. 礼制:礼制是指一套行为规范,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场合、活动和仪式中。
礼制从大到小,从上至下,遍及各个方面。
古代礼制分为宗庙祭礼、官制、朝会礼仪、宴席礼制、婚丧嫁娶礼仪等。
宗庙祭礼由于其重要性,占有特别的地位,是整个礼制中最为严谨的一部分。
2. 乐制:乐制就是古代音乐制度的总称。
它由音乐科技、演奏规范和衍生的社会文化三部分构成。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乐制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传承性,它不仅是一项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
3. 德行:德行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所重视的道德行为,包括忠信、孝顺、勇敢、正义等。
“礼尚往来,德以载物”,中国古代关注德行的形成和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礼乐制度的特点1. 礼乐制度治国安民:清代的文人方苞曾说过:“唯礼乐可治国,故其大者也。
” 礼乐制度治国安民,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统和信仰,为治理国家和社会提供了良好的规范和基础。
2. 讲究仪态身份:礼仪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于身份地位的尊贵和次序井然相当注重。
礼仪是对人格的一种塑造,也是对社会结构和秩序的维持,有着重要的作用。
3. 培养人的修养:礼乐制度注重培养人的高尚品格和精神实质,在古代文化传承的过程中,礼乐制度完美地结合了人的思想、文化和情感方面的发展,强调了精神修养和道德修养的传承和培养。
在总结上述文章中关于礼乐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时,我们不难发现,礼乐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今天,礼乐制度已经成为展现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中国文化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科普试题汇总(第一套)
附件1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科普试题汇总(第一套)1.中国古代度量衡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尚书·舜典》其中度量衡中的“量”指(B)A、长度B、容量C、重量D、质量解答: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实践中,发现了自然界存在着“量”,并且创造了诸如“结绳记事”、“布手知尺”、“手捧成升”、“迈步定亩”、“滴水计时”等计数和计量的方法。
“度量衡”最早见于文字记载是出于《尚书·舜典》中“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我们这里说的度量衡,度是关于长短的量——长度;量是关于多少的量——容量;衡是关于轻重的量——重量(质量)。
2.我国计量具有悠久的历史,记述帝尧时代史事的《尚书·虞书·舜典》书中,就记有: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这里“同律度量衡”的意思是(A)。
A.统一音律、统一度量衡;B.以音律作为统一度量衡的标准;C.以度量衡为标准统一音律解答:《尚书.舜典》记载的舜"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作一时空周期上的评述和研究。
"律"同"衡"一样,具有不可见性,古人在秤杆发明了刻度,使"衡"成为可见的,又发明了三分损益法和律尺,把"律"转化成可见物。
日月星辰的运行是宏观周期,它们成为年、月、日的时间依据;而泛音乐器上谐音系列的音高是微观的振动周期,它们成为诸多民族音阶和律制的依据3.中国古代杆秤始于何时(C)A春秋末期 B秦 C东汉早期 D西晋解答:中国古代衡器的汉字词中与权衡形态有关的主要是权、衡、秤、称这四个字。
我们检索和梳理出其典出文献的年代顺序,训诂其在原文中的字义,它们自春秋战国三国、魏晋乃至隋唐时期的使用沿革的轮廓和脉络就有所显示。
衡器在春战时期,主要是用权字来称呼的,衡字亦有使用,同时用如重量单位。
在战国及两汉,权字大量出现于衡器重锤记铭,而衡字则出现于天平的衡杆上。
礼乐文明名词解释
礼乐文明名词解释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礼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成为“礼乐之邦”,也叫“礼仪之邦”。
“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的辉煌。
礼乐教化通行天下,使人修身养性,体悟天道,谦和有礼,威仪有序,这是我国古典“礼乐文化”的内涵和意义所在,也是圣人制礼作乐的本意。
《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
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
”礼是天之经,地之义,是天地间最重要的秩序和仪则;乐是天地间的美妙声音,是道德的彰显,礼序乾坤,乐和天地,气魄何等宏大!所以,“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狭义上礼乐是指礼义和音乐。
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国学常识之所谓六艺
国学常识之所谓六艺国学常识之所谓六艺六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周代所说,指古人所要学习的六中技能,即礼、乐、射、御、书、数。
《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另外一种是汉代的说法:汉儒以六经为六艺,即《易》、《书》、《诗》、《礼》、《乐》、《春秋》。
“六经者,大艺也;礼、乐、射、御、书、数者,小艺也。
语似分歧,实无二致。
古人先识文字,后究大学之道。
”(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汉代以后文献中所说的六艺多指六经。
如,刘歆《六艺略》中:“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有《六艺略》,有《诸子略》”,章太炎《国故论衡》:“总集者,本括囊别集为书,故不取六艺史传诸子,非曰别集为文,其他非文也。
”显然是指作为经典的六经。
那么,当六经讲的六艺有什么功用呢?《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净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庄子·天下篇》:“《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史记·滑稽传》:“孔子曰:‘六艺之于治,一也。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
”《史记·太史公自叙》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生,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
”扬雄《法言》云:“说天者莫辩乎《易》,说事者莫辩乎《书》,说体者莫辩乎《礼》,说志者莫辩乎《诗》,说礼者莫辩乎《春秋》。
”“综观以上各说,或言教,或擅长,或善辩,六经之要旨不外乎是矣。
西汉宗经,治法炳然,上符三代,研经之士,风飙云起,于是有经学之名。
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
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礼乐制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核心制度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典籍中,对礼乐制度的记载非常丰富,主要有《诗经》、《周礼》、《仪礼》、《乐府诗集》等经典。
下面将逐个经典对礼乐制度的记载进行解读。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典籍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与礼乐制度相关的内容。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是关于祭祀、规矩和礼仪的,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礼乐制度。
例如《国风·周南·关睢》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的祭祀仪式:“终风且暴,劳我民力。
民力既劳,尽沙而土。
”这表明社会的繁华和稳定需要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祭祀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周礼》:《周礼》是西周时期对礼乐制度进行系统总结的经典著作,分为《地官》、《天官》、《春官》和《夏官》四篇,详细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礼制与乐律。
《周礼》中对乐的记载较为详尽,包括音乐的分类、乐器的制作和演奏方法等。
其中,《乐记》详细描述了古代宫廷音乐的分类和用途,如“大雅、小雅、颂、歌、卫歌、周颂、鲁颂”等。
这些音乐形式在古代宴会、祭祀等仪式中起着重要作用,体现了尊崇音乐的礼乐制度。
此外,《周礼》还对各种祭祀仪式进行了具体规定,如郊祀、社稷祭等。
通过这些仪式的规定,社会秩序得到维护,人与神的关系得到了体现,同时也加强了国家统治的神圣性。
《仪礼》:《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期编制的礼仪典籍,主要记载了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是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仪礼》对于古代宴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的细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如宴飨礼、冠礼等。
宴飨礼是古代宴会时所遵循的礼仪,包括宴席的布置、用具的摆放、宾客的座位等。
这些细致入微的规定体现了礼乐制度对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视。
《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乐府诗汇编,其中不乏有关礼乐制度的诗歌。
例如《古乐府·饮马歌》中有“饮马长城窟晓行,苍茫云海触人心。
飞腾当日之先,身入万马归西翼。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饮马歌的场景,展现了古代人民在马背上奔驰的英勇形象。
礼以制其宜 乐以导其和
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我们来看一下礼与乐的概念。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礼与乐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礼,即礼仪,是指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中的规范与准则。
礼乐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之一,被视为国家治理、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基石。
而乐则是指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它不仅可以给人以愉悦的心灵享受,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礼与乐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我们来探寻一下礼与乐的历史渊源。
礼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礼乐之道”概念,并把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
孔子还强调“礼以制其宜”,意思是礼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刻板规范。
而乐则被视为人们内心的宣泄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方式。
在古代社会,礼乐都被视为教化人民、陶冶情操、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
礼乐还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标志性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我们来分析一下礼与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这句话凸显了礼乐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礼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它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古人云:“礼者,生于内,成于外。
”这说明礼其实源自内心,而当其外显于行为时,则成为社会之规范。
礼在塑造个体的品德修养和社会的行为规范上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乐在社会生活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乐可以给人们带来愉悦的心灵享受,同时也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
在古代社会,乐也被广泛的用于宗教仪式、宫廷礼仪、军事演练等场合,是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乐不仅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了规范行为、促进人际关系、传承文化等作用,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力。
我们来谈谈当代社会中的礼与乐。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传承的不断演变,礼与乐在当代社会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虽然传统的礼仪在今天的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其基本精神并没有改变。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
《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礼记.乐记》诗解3乐礼篇(下)题文诗:天尊地卑,君臣贵贱,动静有常,万物殊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地有序,人伦有别,圣人法地,制礼以别.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以雷霆,奋以风雨,动以四时,暖以日月,百化兴焉,圣人真情,情通天地,作乐以和.至乐法天,天之有情,至情至神,至神自化,自化适时,得时物生,不得不生,不时不生;礼以法地,地之有情,至情至序,男女有别,至治以兴,不得不兴,男女无别,至乱以成.礼乐之至,通天达地,行乎阴阳,通乎鬼神,穷高极远,测知深厚,真情所至,无所不至.至乐至始,乐著大始,至礼至成,礼居成物.乐法於天,动而不息,礼象於地,静而不动,一动一静,一始一终,天地有情,善始善终.正文:原文: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小大殊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地气上齐.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而百化兴焉.如此.则乐者天地之和也.注:天尊地卑,君臣定矣。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小大殊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则性命不同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如此,则礼者,天地之别也。
卑、高,谓山泽也。
位矣,尊卑之位,象山泽也。
动静,阴阳用事。
大小,万物也。
大者常存,小者随阴阳出入。
方,谓行虫也。
物,谓殖生者也。
性之言生也。
命,生之长短也。
象,光耀也。
形,体貌也。
○卑如字,又音婢,下同。
[疏]“天尊”至“别也”。
○正义曰:自此以下至“礼乐云”,广明礼乐之功,包天地之德,各随文解之。
此天尊地卑一经,明礼为天地之别也。
○“卑高已陈,贵贱位矣”者,卑谓泽也,高谓山也。
山泽列在天地之中,故云“已陈”也。
贵贱,即公卿以下,象山川而有贵贱之位也,所以郑云“位矣”。
尊卑之位,象山泽,故郑注《周易》云:“君臣尊卑之贵贱,如山泽之有高卑也。
礼以制其宜 乐以导其和
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摘要】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是一种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理念。
在人际关系中,礼的作用在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尊重。
乐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带来快乐和愉悦的力量,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制定礼乐的规范,可以引导人们遵循传统美德,塑造良好的行为和情绪。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需要重视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的重要性,倡导尊重、友善和快乐,以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结合传统文化,提倡礼乐精神,把这些美德体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
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礼、乐、制、宜、导、和、作用、意义、人际关系、影响力、作用范围、行为、情绪、重要性、现代社会。
1. 引言1.1 什么是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是指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通过乐趣来引导人们的情绪和心态,从而达到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的目的。
在古代中国,礼乐被视为治理社会和教化人民的重要工具,被看作是维护家庭、社会和国家和谐的重要途径。
礼为人们的言行举止设定了标准和规范,使人们可以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则进行互动。
它体现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传递了尊重、谦恭、宽容和感恩的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则是指让人感到愉悦和满足的情感体验,可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提升人们的心情状态。
乐趣不仅可以增加人们的生活幸福感,还可以减少人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团结与合作。
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的理念是一种综合的人际交往方式,旨在通过规范行为和调节情绪,促进人们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良好互动。
在现代社会,这种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注重礼仪的教化和乐趣的引导,以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民众的幸福生活。
2. 正文2.1 礼的作用与意义"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中学生国学知识系列谈——《论语》论礼乐
态是和,可也不是为了和而和,不可
呢?
5.子曰: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
有?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
待宾客之礼。嘉礼,比如婚礼。禘
(
《里仁》
)
礼是吉礼中祭祀先祖的礼仪。古人
【解说】礼的精神中包含着谦让
把先祖看成上天的神灵、宗族的源
不争的意思。孔子说,以礼让作为
头,因而祭祀先祖是非常重大的事
治 国 的 原 则 ,治 国 还 有 什 么 难 的
也。
”谓《武》,
“尽美矣,
未尽善也。
”
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
(
《八佾》
)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
《泰伯》
)
【解说】孔子说过立于礼,成于
【注释】葸,畏懦。音 xǐ。绞,
乐。乐对人格的养成是影响巨大
尖刻。了古代两个乐
曲。
《韶》乐相传是舜的乐曲。孔子
修养和他的礼仪之间应该协调。否
之矣。”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
(
《八佾》
)
【注释】杞,夏朝遗民建立的诸
侯 国 。 宋 ,殷 商 遗 民 建 立 的 诸 侯
国。征,印证。
行也。
”
(
《学而》
)
【注释】有子,有若,孔子的弟
子。
【解说】据学者的推测,原始社
【解说】有子是孔门的贤才,他
会 时 就 有 各 种 仪 式 ,这 是 礼 的 源
过,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孔子赞赏三让天下的泰伯。因为只
在他看来,礼乐是一套文明秩序,圣
有 这 样 ,礼 乐 秩 序 才 能 很 好 地 运
王把握了这些,政治秩序才能够得
寻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礼乐文化内涵
寻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礼乐文化内涵郭树群【摘要】“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行为.前者在于寻求四季时节的规律,后者在于规范平等交易的准则,其最根本的理论内涵是对于自然规律的认知和遵从.“协时月”是在用“音律来测知四方之风”的“协风”活动中慢慢发展起来的.“正日”是在“协时月”基础上进一步对时节节点的准确认知.“同律度量衡”是要使“律度量衡齐一”,还原其在先秦时期的理论内涵,应当是律度量衡相须为用,而非度量衡生于律.阐释“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时代意义应该是遵从自然规律,敬天爱民.【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7页(P40-46)【关键词】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礼乐;朱载堉【作者】郭树群【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天津3001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9.2项阳先生对传统礼乐观有过很深入地关注。
例如他说:凡在国家礼制规定性中所用的乐,都应称之为礼乐,国家礼乐显现出丰富性的内涵。
……传统社会中的国家礼乐,即在国家规定的各种礼制仪式中所用的音乐,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和实用功能性。
……乐在礼制中具有相当重要而凸显的地位,大凡高级别具有仪式性的礼仪场合,乐成为仪式的兴奋剂和黏合剂,成为人类与精神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不可或阙。
[1]这一见解具有历史的、时代的新意,它使我们在关注中国的礼乐文化时有了新的视角。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考虑将中国古代音乐史上一个出现在先秦国家礼乐活动中的相关话题“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作一点文化意义上的辨析。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出自《尚书·舜典》(《史记·五帝本纪》亦有所载):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
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如五器,卒乃复。
大意是说: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
律度量衡之始
律度量衡之始副标题:关于黄钟引发的思路作者:慢玄黄钟——十二律之始也,五音十二律由此而分。
同时黄钟还关系到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黄钟定尺。
「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尚书·舜典》)。
《礼记·月令》:「仲冬之月……其音羽,律中黄钟。
」东汉·郑玄注:「黄钟者,律之始也,九寸。
仲冬知气至,则黄钟之律应。
」《汉志》云「黄钟为乾之初九也,与蕤宾无与也。
」其言「黄钟为管长九寸,径三分,围九分」汉代的尺度,「本起黄钟之长」(《汉书·律历志》)。
黄钟律管长九寸,以此为尺度,称律尺,以表示这是法定的。
也就是说古人是先定黄钟,然后根据黄钟的长度容量音频等来定律、度、量、衡。
那么黄钟又是怎么确定的呢?《吕氏春秋》载:「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俞『昆仑』之阴,取竹于塮郤之谷,以生空窍后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四舍少,次制十二筒……以制十二律……黄帝又令伶伦与荣将,铸十二钟,以和五音。
」为啥要跑昆仑去取竹子呢?因为那边的竹子中孔跟壁厚相等「空窍后(通厚)均者」,要这种相等的竹子才能符合。
既然是以黄钟定尺寸,文中“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的说法存疑暂且不表。
笔者还看到一个故事:古时,人们想把音律记载下来,相互传达、表达。
但说的人和听的人都没有一个标准,声音和旋律过耳就不存在了。
为了制定音律的标准,传说,古人在昆仑山之阴,用不同长度的竹子,把当中打空,在天气转冷时,埋在接天地之气的山凹,只留一孔以地面平齐,并用竹内薄膜将露出的孔封住。
第二年,随着气候转暖,大地积聚的气流开始涌动,一天,聚地气最多的大竹管首先涌喷出地气冲破竹膜,发出“嗡”的一声响,古人就把这定为“黄锺”之声。
并用三分损益的方法定出其他十一声,从而制定出十二声律。
黄钟生林钟,林钟生太簇,太簇生南吕,南吕生姑洗,姑洗生应钟,应钟生蕤宾,蕤宾生大吕,大吕生夷则,夷则生夹钟,夹钟生无射,无射生仲吕。
礼乐制度的认识
礼乐制度的认识如下是有关礼乐制度的认识:周王朝建立后,为了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采取反对“淫乐”,使用“节乐”的措施,加之周王朝的思想体系由对天神的崇拜转为对天神的利用。
因而,西周初年产生了由周公制定、并经后人不断完善而形成的“礼乐制度”,即以礼仪和音乐的等级化为核心的文化制度。
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于“礼”的思想和制度。
它有一套颇为完备的典章制度—礼、乐、刑、政,是上层社会的重要统治手段。
其中“礼”即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即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
礼乐制度把上层社会的人分成许多等级,再依照其等级地位的不同,严格规定各项具体的礼、乐活动。
可以说,礼是乐的内容,乐是礼的表现形式。
礼乐制度中乐的等级化主要体现在“乐县”和“佾”两个制度中。
其中“乐县”指的是乐队的使用规格,“县”通“悬”,即悬挂之意。
周代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编磬等悬挂演奏的乐器往往是国力与权利、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所谓“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即名正言顺的乐队排列与使用乐器的规格:天子的乐队和所用的乐器,可以排列东西南北四面,诸侯可以排列三面,卿和大夫可以排列二面,士只能排列一面。
而“佾”指的是乐舞舞队的使用规格,所谓“天子用八,诸公用六,大夫四,士二。
”(这里的数字均指佾,即乐舞行列)。
即享用乐舞时,天子可以用八个舞行的规模,诸侯用六个舞行,大夫用四个舞行,士只能用二个舞行。
古人对“佾”的理解有二种,一种认为八人为一佾,一种认为应是数字的自乘。
西周初年建立的礼乐制度奠定了我国几千年来的礼乐文明,对于维护西周奴隶社会近三百年统治秩序的稳定和文化方面的创造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我国奴隶社会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
古代礼乐制度(通用3篇)
古代礼乐制度(通用3篇)古代礼乐制度篇1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
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
《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
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
“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
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
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
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
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
《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
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
”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
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
《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
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
”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
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
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
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
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西周礼乐制度广泛流传,你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特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西周礼乐制度的定义在西周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在西周,以五声八音为乐,五声为音阶,即宫、商、角、征、羽.八音为器乐之分类,即埙、笙、鼓、管、弦、磐、钟、柷等.西周的礼乐制度的等级特点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在夺取国君权力的同时,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按礼,天子的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六十四人),这时季孙氏也用“八佾舞于庭”,孔丘斥责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按礼,天子祭祖唱《雍》诗来撤除祭品,这时鲁的三家都“以《雍》撤”,孔丘认为这种事不该出于“三家之堂”.按礼,只有天子可以“旅”(祭祀)于泰山,这时季孙氏“旅于泰山”,孔丘又指责他不懂礼(《论语·八佾篇》).卿大夫这样“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礼乐制度主要用来维护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荀子·礼论篇》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族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所说“礼之三本”,天地代表神权,先祖代表族权,君师代表君权.后来统治者以天、地、君、亲、师作为礼拜的主要对象,就是根据这个理论.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有籍礼、冠礼、大搜礼、乡饮酒礼、乡射礼、朝礼、聘礼、祭礼、婚礼、丧礼等等.籍礼是用来监督平民在“籍田”上从事无偿的集体劳动,以维护称为“籍”的办法的.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大搜礼具有军事检阅和军事演习性质,起着整编军队、检阅兵力和加强统治的作用.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乡射礼具有以乡为单位的军事训练和军事学习的性质.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聘礼在于维护贵族内部的等级和秩序.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农田制度的变革,“籍”的方法废除不用,这时籍礼只是统治者用来表示关心农业生产的礼仪.由于军队成分和战斗方式的改变,原来的大搜礼就失去作用.由于地方组织的改变,乡饮酒礼和乡射礼的性质也不同了.这时由于中央集权政体的建立,执政者统治的需要,重视的是即位礼、朝礼、祭礼和丧礼.《荀子》的《礼论篇》着重讲究祭礼和丧礼,对丧礼讲得特别详细,就是为当时的礼乐制度制造理论根据的.。
名词解释礼乐制度
名词解释礼乐制度我国西周初年建立的维护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的礼乐制度,其核心是“以礼为体,以乐为用”,即礼节和音乐。
礼乐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把音乐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兴、观、群、怨”等感情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认为只有以合于礼义的音乐去教化人民,才能使之发生感情共鸣。
“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礼记·乐记》)。
在孔子看来,通过音乐来陶冶性情,对于修养德行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而奠定了后世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基础。
这种“乐教”思想被后来的历代统治者所继承,并且将它们推向了极致。
礼乐制度形成于周代,起初是用来巩固西周奴隶主政权的工具,后来演变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上层建筑,并成为了封建文化的重要内容。
礼乐制度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等级特权和宗法关系,其作用是:“所以防淫辟而端万民也”( 《周礼·春官·大宗伯》),使得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的伦理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又可以用于加强贵族的宗法统治和人民的道德意识,以便消除社会矛盾,维护政治统治。
礼乐制度也称“周礼”,包括“礼”和“乐”两个方面,“礼”指政治制度与生活规范,“乐”指人们的音乐和舞蹈。
礼乐制度既是周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周代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周天子不能管辖诸侯,国家政令已无法贯彻执行时,礼乐制度的作用就越来越小。
至战国时期,随着各诸侯国逐渐兼并,礼乐制度的作用也更加微弱。
在当时社会里,“礼崩乐坏”,宗法制遭到破坏,礼乐制度遭到严重削弱。
诸侯国也不再遵守旧的礼乐制度,新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基本上是独立于政治制度之外的。
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批判并改造了周礼,如孟子、荀子都曾大力提倡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也极力提倡恢复周礼,“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要求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行为规范,提出了“为国以礼”、“正名正言”等一整套主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儒家礼乐制度思想体系。
礼以制其宜 乐以导其和
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礼与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理念,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和处世之道。
礼以制其宜,是指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尊重和认可;乐以导其和,则是指通过音乐和美好的声音来引导人们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和谐与平静。
这一理念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也对后世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以制其宜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礼仪的重视和规范。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非常完备,涉及到各个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
在这种制度下,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到了规范和限制,以保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稳定。
在这个过程中,礼仪成为了一种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使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规范去行为,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
通过礼以制其宜的理念,古代社会得以保持了稳定的秩序和衡平的关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
乐以导其和强调了对于音乐和美的追求和体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一种极为重要的艺术形式,能够影响和调动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音乐的表达和传达,人们能够感受到美的情感,达到心灵的宁静与安宁。
乐以导其和强调了音乐对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引导和启发,使人们的情绪得以调节和平静,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在古代中国,音乐被广泛运用于丰富的礼仪活动和社交场合,成为一种重要的仪式和仪表,通过与礼仪相结合,达到了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和谐。
古人云:礼以行其义,乐以和其声。
礼义是礼以制其宜的核心内容,乐声是乐以导其和的重要表现形式。
礼义与乐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这一理念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智慧和力量,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在当代社会,礼以制其宜、乐以导其和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传统的礼仪和乐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被打磨和继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律 。阐释 “ 协 时月正 日,同律度 量衡 ” 的时代 意义应该是遵从 自然规律 ,敬天爱民。 关键词 :协 时月正 日;同律度 量衡 ;礼 乐 ;朱载墒
D O I :1 0 .3 9 6 9 / j .i s s n .1 0 0 8— 7 3 8 9 .2 0 1 5 .0 2 .0 0 7 中 图 分 类 号 :J 6 0 9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8— 7 3 8 9( 2 0 1 5 )0 2— 0 0 4 0— 0 7
五种瑞 玉 、三种 不 同颜 色 的 丝 绸 、活 羊 羔 、活 雁 、
为人 类 与精 神 世 界 沟通 的桥 梁 和 纽 带 ,不 可
或 阙。 …
死野鸡 分别 作 为诸 侯 、卿 大 夫 和 士 朝 见 时 的 贡物 。 而五种 瑞 玉 ,朝见 完毕 后 ,仍 然 还 给 诸侯 。于 此 , 我们看 到在 舜 的时代 ,古 老 的祭祀 礼仪 活动 中就 有
2 0 1 5年 第 2期
总第 1 3 9期
星 海 音 乐 学 院 学报
J 0U RNAL OF XI NGHAI CON S E RVA T ORY OF MUS I C
No. 2 2 0l 5
S u m No . 1 3 9
・
音 乐史 ・
寻绎 “ 协时 月正 日,同律 度量衡 ” 的礼 乐文化 内涵
郭树 群
( 天 津音 乐学 院 音 乐学 系,天 津 3 0 0 1 7 1 )
摘要 :“ 协 时月正 日,同律度量衡 ”是 两种不 同性质的 文化行 为。前者在 于寻 求四季时节的规 律 ,后 者在 于
规 范平等 交易的 准则 ,其最根本的理论 内涵是对 于 自然规律 的认知 和遵从 。“ 协时 月” 是在 用 “ 音律 来测知四方
“ 协 时月 正 日,同律 度 量衡 ” 出 自 《 尚书 ・ 舜 典》 (《 史记 ・ 五帝 本纪 》 亦 有所 载 ) :
岁二 月 ,东巡 守 ,至 于岱 宗 ,柴 。望秩 于
收 稿 日期 :2 0 1 5— 0 3—1 9
作 者简介 :郭树 群 ( 1 9 4 9一) ,男,河北张 家口人 ,天津音 乐学院音 乐学 系教授 、硕 士研 究生导 师,主要从 事 中国古
代音 乐史、 中国乐律 学史研 究。
・
4 0・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 0 1 5年 第 2期
文 的研 究 成 果 ,认 为 “ 协 风 观 念 的产 生 是 远 自殷
则是 日影 的朝 夕 长短 ,而效 于响 便是 音律 。 ” [ 5 1 2 6 1 这
商” 。应当说这样的判断是可信 的。探讨音律与时
器 ,卒乃 复 。
大意 是说 :这 年二月 ,舜 到东 方巡 视 ,到达 泰 山 ,举 行 了柴 祭 。对于其 他 山川 ,都按 地位 尊卑 依
次举 行 了祭 祀 ,然 后 ,接 受 了东 方 诸 侯 君 长 的 朝 见 。协调 春夏 秋冬 四时 的月 份 ,确 定 天数 ,统一 音
传统社 会 中的 国家礼 乐 ,即在 国家规 定的
之风” 的 “ 协 风 ” 活 动 中慢 慢 发展 起 来 的 。 “ 正 日” 是 在 “ 协 时 月” 基 础 上 进 一 步 对 时节 节 点 的 准 确 认 知 。 “ 同 律 度 量衡 ” 是 要 使 “ 律 度 量 衡 齐一 ”,还 原其 在 先 秦 时 期 的 理 论 内涵 ,应 当是 律 度 量衡 相 须 为 用 ,而 非 度 量 衡 生
了不 仅要 协调 时节 ,还要 标定 稳定 社会 生活 的交 易 准则 的 活 动 。但 这 里 会 产 生 的 历 史 诘 问 是 “ 舜 的 时代 会有 这样 细 致 、精 准 的文 化 活 动 吗 ? ” 如 果 存
这 一见 解具有 历史 的、时代 的新 意 ,它使 我们
在关 注 中国 的礼 乐文 化时有 了新 的视 角 。正是 在这 样 的意义 上 ,我考 虑将 中 国古 代音 乐史 上一个 出现 在先 秦 国家礼 乐 活动 中的相 关 话 题 “ 协 时 月 正 日,
同律 度量 衡 ” ,作一 点文 化意 义上 的辨 析 。
疑 ,那 么这一 文 化 现 象 到 底 是 如 何 产 生 ,何 时 产
生 ,又 是怎 样获得 发展 的呢 ?笔 者 的 “ 寻绎 ” ,就 是 在这 样 的诘 问中展 开 的。 在 《 尚 书 》 所 记 的 一 系 列 活 动 中 ,很 显 然
项 阳先 生对传 统礼 乐观 有过很 深 入地关 注 。例 如他 说 :
凡在 国 家礼 制规 定性 中所 用的 乐 ,都 应称 之 为 礼 乐 , 国 家礼 乐 显 现 出丰 富性 的 内 涵。
… …
山川 ,肆觐 东后 。协 时 月正 日,同律 度 量 衡 。 修 五 礼 、五 玉 、 三 帛、二 生 、一 死 贽。 如 五
重要 的 中介 ,先 秦 时期 “ 协 时 月 正 日” 的 一 个 重 要 手 段 就 是 要 以 调 谐 的 音 律 来 验 证 四 时 节 气 的 准确。
通 过 以上文 献和 文物 的描述 ,我 们可 以大 体上
各种 礼制 仪 式 中所 用 的音 乐 ,具 有较 强的社 会
功 能和 实用功 能性 。… … 乐在 礼制 中具 有相 当 重要 而凸显 的地位 ,大凡 高级 别 具有仪 式性 的
礼仪 场合 ,乐成 为仪 式的 兴奋 剂 和黏合 剂 ,成
律 、度 、量 、衡 。制 定 了公 侯 伯 子 男 朝 聘 的礼 节 、
节 变化 规律 的社会 实践从 此 可 以得 到文 献学 和文 字 学 方 面的支 持 。 李 纯一 先 生 由 此 清 楚 地 描 述 了 这 一 “ 协风”
现象 : 古人 由于长期 的气 候 变化 的天地 关 系 中 ,音律 成为 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