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

合集下载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基坑,采用支护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特别是在场地受到 限制的情况下经常被采用。 1.基坑支护事故的类型及原因 (1)结构构件失效。(2)土体失效。 2.事故实例 [例2-3]某基坑水泥土重力式挡墙整体失稳破坏。 (四)边坡滑动事故 1.边坡滑动事故产生的原因 在边坡上或土坡上方建造建(构)筑物或堆放重物,往往要 增加坡上作用荷载;土坡排水不畅或久雨地下水位上升,往 往会图2-15墙后卸载示竟图减小土坡土体抗剪强度,并增加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渗流力作用;疏浚河道,在坡脚挖土等,会减小土坡稳定性 以及土体蠕变造成土体强度降低等。 2.边坡滑动事故处理 土坡治理可采用减小荷载、放缓坡度、支挡、护坡、排水、 土质改良、加固等措施综合治理。 3.边坡滑动事故的严重性 边坡失稳产生滑动破坏不仅危及边坡上的建(构)筑物,而 且危及坡上和坡下方附近建(构)筑物的安全。土坡滑动对 建(构)筑物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山坡地基和江边湖边地基 上进行土木工程建设一定要重视土坡稳定问题。 4.事故实例:[例2-4]某客运站大楼发生不均匀沉降。


四、地基工程事故分析与实例
(一)地基沉降造成的工程事故 1.事故现象 (1)建筑物产生倾斜。长高比较小的建筑物,特别是高耸构 筑物,不均匀沉降将引起建(构)筑物倾斜。若倾斜较大,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二节 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 理


则影响正常使用。若倾斜不断发展,重心不断偏移,严重的 将引起建(构)筑物倒塌破坏。 (2)墙体产生裂缝。不均匀沉降使砖砌体承受弯曲而导致砌 体因受拉应力过大而产生裂缝。长高比较大的砖混结构,若 中部沉降比两端沉降大可能产生八字裂缝,如图2-6所示;若 两端沉降比中部沉降大则可能产生倒八字裂缝,如图2-7所示。 (3)柱体断裂或压碎。不均匀沉降将使中心受压柱体产生纵 向弯曲而导致拉裂,严重的可造成压碎失稳。浙江地区某建 筑物一层为商店,2~4层为住宅,整体刚度很好,基础为独 立桩基础。建筑物一侧在市政管道挖沟期间发生建筑物不均 匀沉降,导致3根钢筋混凝土柱子压碎破坏。

浅析地基基础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浅析地基基础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

浅析地基基础事故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分析了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原因,并结合笔者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就地基基础施工处理方法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标签:地基基础事故;原因;处理引言: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地基基础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建筑结构生命周期内,如果地基基础发生事故,那么就会给建筑工程带来严重影响,例如地面开裂、沉降,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上部结构坍塌,给人们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

不可否认,引发地基基础事故的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为了有效控制地基基础事故发生,就要求工程人员围绕此进行深入分析,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提前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以此保障地基基础的稳定性、安全性,进而使建筑工程的正常使用得到有力支撑。

1、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原因分析1.1 地基基础设计在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阶段对其产生的影响十分重大,设计方案质量与建筑工程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就地质条件这一层面而言,建筑地基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地基土体为土体、粘性土或者人工填土,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处理地基基础事故的方法也各有差异。

在设计环节,要求设计人员渗入到现场,充分了解地基基础的土质条件,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制定,如此才能够使地基基础及建筑上部结构的安全得到有效保护。

现阶段,根据建筑地基处理相关技术规范,可知地基处理可以采用不同方法,以复合地基为例,这种地基分为很多种,根据地基情况的不同,选择的处理方案也有所差异,站在设计人员的角度,必须对上部结构荷载、施工技术条件、工程地质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与全面分析,如此才能够正确想着处理方法,确保地基基础能够承受上部结构荷载,避免超载问题出现,最大限度的保护好上部结构的安全。

目前,大部分设计人员在计算地基相关参数时都会选择软件电算,在确定基础买时深度、承载力特征值以及桩基长度时,都必须以规范要求为依据进行准确计算,与此同时,做好现场勘查工作也至关重要,并且构造问题也是地基基础设计需要考虑的一部分内容,例如钢筋配筋率、基础外挑长度都会对地基基础受力计算产生影响,同时也与地基形变及稳定有紧密联系。

2 地基基础事故解析

2 地基基础事故解析



事故 处理 措施

1.在沉降大的东侧压入20m左右长的 桩共36根,以减少地基沉降 2.在沉降小的西侧采用钻孔抽水和 掏土,以加大沉降施工中严格控制 沉降速率 3.设置21根保护桩

青海某厂一座水塔50M3,水箱,塔架与基 础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如图7—19所示, 在水塔建成后发现向南倾斜20.4cm,向东 倾斜9.45cm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案例
地基与基础事故

房屋 倾斜 事故
南京某楼长15.4m,宽13.3m,高17m, 建筑面积1100m2,砖混结构,条形 基础,基底下有2-3m厚的大片石垫 层,在建成后发现房屋向东倾斜。


事故 原因 分析
1.建筑地区属长江漫滩,有厚20m左 右的软粘土层,承载力低,压缩性 高 2.地基开挖后,基底有低洼水塘, 用大片石回填处理,因施工质量问 题,形成东侧垫层厚而沉降大,西 侧垫层薄而沉降小,因而导致建筑 物倾斜。


4 事 故 处 理 4.1 设置降水系统
由于基坑基础开挖到底,工程水文地质情况十 分清除,降水系统采用两阶分层封闭降水。一阶采用 轻型 塑料管井系统,一阶为真空射流轻型井点系统。 轻型塑料管井为∮25mm硬质塑料花管、包塑料纱及纱 布;采用150型钻机成孔下管,管外滤料为粗砂,抽水 泵采用1.0~1.5英寸微型潜水电泵,井距8.0m、井深 11.5m,主要抽降上部粉砂层水。由于地下水流场已经 形成,加之是雨季施工,降水效果不十分理想,砾石 层仍有水流出但水量很小,采用盲沟和局部小井点处 理;而上部真空射流井点系统抽降粉砂层水比较成功。 4.2 固坡、清基 降水对边坡土体稳定起到很大作用,同时又采取放 缓边坡、做好坡面截水等措施。边坡下部结核层及膨 胀土部分采用块石挡墙,墙前设反滤层导水入井。清 基采用边清边换砂的办法,换砂可以起到压重和滤层 作用,有可以减少膨胀对基础的影响。换砂的厚度视 清除厚度而定,一般要求不小于20cm,以完全消除扰 动部分和控制基底高程为准。水塔 倾斜 事故事故 原因 分析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1.软弱地基变形特征 (1)沉降大而不均匀 软土地区大量沉降观测资料统计表明,砖墙承 重的混和结构建筑,如以层数表示地基受荷大小,则三层房屋的沉 降量较小,四层房屋的沉降量较大,五层至六层则更大。
图2-5 某建筑物沉降随时间衰减曲线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测定,其天然含水率达到65%~75%,这种淤泥质的容许承 载力为40~50KPa,而原设计竟错误采用100~120kPa,差 2.5倍。

由于基础出现了严重的持续不断的不均匀沉降,使本
来配筋严重不是、截面过小的梁柱构件产生日益增大的附
加应力,开始是构件出现多处明显裂缝,最后是底层某些
最薄弱的柱子首先达到极限受力状态,其所受荷载转递给 其他底层柱,经过连锁反映,在瞬间全部结构发生破坏, 导致整幢房屋一塌到底
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分析 第2版
第二章 地基与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二节 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第三节 工程实例分析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一、建筑工程地基事故类别及特征 建筑物事故的发生,不少与地基问题有关。 (一)地基失稳事故
图2-2 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的地基事故
第一节 地基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与处理
4.强夯地基质量事故的原因 二、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 (一)地质勘察问题 (1)地基勘察工作欠认真,所提供的土体性质指标及地基承载力不确 切 例如某办公楼,设计之前仅作简易触探,而设计者又按勘察报 告提出的偏高土力学指标进行设计。 (2)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地基的实际情 况 在丘陵、山坡地区的建筑中,由于这个原因造成的事故实例比 平原地区多。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

目录案例一 (2)案例二 (2)案例三 (3)案例四 (3)地基基础事故分析与处理案例案例一2005年5月10日早上,浙江萧甬铁路余姚西至驿亭区间,由于地方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事故,导致铁路中断行车,杭州至宁波间途经该处的旅客列车受到影响。

事故原因:为一砖瓦厂取土,造成铁路地基土体移位,路堤发生整体下沉。

地方相关部门说,事故地段地处软土地基,地质情况比较复杂,事故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确定。

处理措施:萧甬铁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指挥现场抢修工作的陈姓工程师勘察现场后,立即制定了抢修方案:做好地基处理——先修因移位而塌陷的公路,再通过公路运石方,把下陷后悬空的铁路填平,同时稳固拱起来的流泥土,保证土层不再流动。

案例二北京百盛大厦二期工程,基坑深15米,采用桩锚支护,钢筋混泥土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顶标高-3.0m,桩顶设一道钢筋混泥土圈梁,圈梁上做3m高的挡土砖墙,并加钢筋混泥土结构柱。

在圈梁下2m处设置一层锚杆,用钢腰梁将锚杆固定,其实锚杆长20m,角度15度到18度,锚筋为钢绞线。

该场地地质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杂填土,粉质粘土,粘质粉土,粉细砂,中粗砂,石层等。

地下水分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两种。

基坑开挖完毕后,进行底版施工。

一夜大雨过后,基坑西南角30余根支护桩折断坍塌,圈梁拉断,锚杆失效拔出,砖护墙倒塌,大量土方涌入基坑,西侧基坑周围地面也出现大小不等的裂缝。

事故原因:1.锚杆设计的角度偏小,锚固段大部分位于粘性土层中,使得锚固力较小,后经验算,发现锚杆的安全储备不足。

2.持续的大雨使地基土的含水量剧增,粘性土体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大大降低,导致支护桩的主动土压力增加。

同时沿地裂缝(甚至于空洞)渗入土体中的雨水,使锚杆锚固端的摩阻力大大降低,锚固力减小。

3.基坑西南角挡土墙后滞留着一个老方洞,大量的雨水从此窜入,对该处的支护桩产生较大的侧压力,并且冲刷锚杆,使锚杆失效。

土方工程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土方工程质量事故应急预案

一、预案目的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土方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工程质量,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土方工程质量事故,包括地基处理、基础开挖、土方回填、边坡防护等环节。

三、事故分类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土方工程质量事故分为以下四类:1. 一般事故:指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小,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2. 较大事故:指对工程质量影响较大,需采取一定措施,才能恢复原状的事故。

3. 重大事故:指对工程质量影响很大,需采取重大措施,才能恢复原状的事故。

4. 特大事故:指对工程质量影响极其严重,需采取特殊措施,才能恢复原状的事故。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领导小组成立土方工程质量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负责事故的应急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事故的日常管理、协调和监督工作。

2. 应急小组应急小组由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安全员、质量员等组成,负责事故的现场处置、调查和处理工作。

3. 应急职责(1)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制定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实施事故应急工作,协调各部门共同应对事故。

(2)应急小组负责事故现场处置、调查和处理工作,确保事故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3)项目经理负责全面协调、指挥和监督事故应急工作。

(4)技术负责人负责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指导事故处理。

(5)安全员负责现场安全,确保事故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6)质量员负责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提出整改措施,确保工程质量。

五、应急响应程序1. 事故报告(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向应急小组报告。

(2)应急小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项目经理和应急领导小组报告。

2. 应急处置(1)应急小组根据事故情况,采取以下措施:①立即停止作业,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撤离;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③组织人员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了解事故原因;④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防止无关人员进入;⑤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事故情况。

土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

土木工程事故案例分析报告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案例一西北地区某高层综合办公楼,主楼为钢筋混凝土框-筒结构,地下1层,地上18层,总高度76.8m,总建筑面积36482m2。

该建筑基础为灌注群桩,地下室外墙采用300mm厚C30自防水混凝土。

标高13.6m以上混凝土标号均为C40,楼板厚度120mm。

该工程于2012年6月开工,2012年9月中旬施工地下室外墙,2013年1月19日施工到结构6层梁板。

该层梁板在施工的同时即发现板面出现少量不规则细微裂缝,到2月24日该层梁板底摸拆除时,发现板底出现裂缝。

从渗漏水线和现场钻芯取样分析,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

之后又对全楼己施工完毕的混凝土工程进行了详察,在地下室外墙外侧上部发现数条长度不等的竖向裂缝(其中有两条为贯通性裂缝)。

在5、6两层核心筒的电梯井洞口上部连梁上的同一部位亦发现两条裂缝。

而在其他的柱、墙、梁、板上则未发现裂缝。

经现场实测,第6层现浇板上的裂缝均为贯通性裂缝,最大裂缝长度约4.5m(直线距离),最大裂缝宽度0.27 mm。

地下室外墙竖向裂缝的最大长度约1.9m,最大裂缝宽度0. 2mm,核心筒连梁上的裂缝最大长度0.3m,裂缝最大宽度约0.1 8mm。

经过近一个月的现场连续监控,未发现以上裂缝的进一步发展和新的裂缝出现。

一、原因分析:第一,在施工的各种条件未变的情况下,从裂缝仅在六层现浇板上出现,而未在其它层现浇板上出现的事实来分析,唯一不同的是施工作业时的气候变化。

如前所述,该层现浇板施工时是该地区冬季最寒冷、干燥的一个时期,最高气温仅1℃,当时的最大风速7m/s,湿度仅有30~40%,特别是每天于21时施工完毕后,混凝土正处于初凝期,强度尚未有大的发展,作业面又没有防风措施,导致混凝土失去水分过快,引起表面混凝土干缩,产生裂缝。

根据有关资料记载,当风速为7m/s时,水分的蒸发速度为无风时的2倍;当相对湿度为30%时,蒸发速度为相对湿度90%时的3倍以上。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及处理摘要:古语有云: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时建筑工程的基础部分,故而祁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大量涌现,对基础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同样随之而来的地基事故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

在这些因素中,可能会有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

也可能是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

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

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

总而言之,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的分析和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是一个应该提上日程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地基基础事故事故分析处理方法防治前言:随着中国经济及城市建设的发展,高层建筑和市政工程大量涌现。

有限的城市地面空间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于是人们开始向高空和地下寻求发展空间。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基坑工程数量急剧增加,技术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中国国内只在少数大型工程项目中有开挖深度在10m以上的基坑工程,而且处在较少或没有相邻建筑或地下结构物的地区。

多数高层建筑都有1到3层的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通常为6到15米。

进入21世纪后则出现了更多的超高层建筑和大型的地下工程。

而现在各类地下工程诸如越江隧道、地下商场、地下民防等已随处可见。

事实上,人类土木工程的频繁活动促进了基坑工程的发展。

这些工程的共同特点是都要进行大规模地下开挖,必然导致大量的基坑工程产生。

基坑工程是一个古老而具有划时代特点的综合性的岩土工程课题, 放坡开挖和简易木桩围护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既涉及土力学中典型的强度和变形问题,又涉及到土体与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问题。

为了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建筑基础都必须满足地下埋深嵌固的要求。

建筑高度越高,其埋置深度也就越深,对基坑工程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给建筑施工、特别是城市中心区的建筑施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某项目软土地基桩基事故分析及处理

某项目软土地基桩基事故分析及处理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孔压静力触探(CPTU)是一种新型的原位测试方法,用于评估土体强度和变 形性质。该方法通过静力贯入过程中测量的孔隙水压力和静力触探阻力等参数, 对土体的工程性质进行评估。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孔压静力触探的贯入机理及其 在桩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孔压静力触探贯入机理
孔压静力触探贯入机理
二、事故原因分析
2、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设计时,桩基设计人员未充分考虑到软土地基的特 点,未能合理选用适合于软土地基的桩基类型和参数。
二、事故原因分析
3、施工质量控制不严: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桩基施工质量的控制不严格, 如桩孔深度、混凝土浇注等环节存在违规操作,导致桩基质量受到影响。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在某市一项住宅楼项目中,由于对软土地基的性质认识不足,加之设计、施 工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了桩基事故的发生。以下是对事故原因的具体分析:
二、事故原因分析
1、地质勘察不准确:在项目前期,对地基土质的勘察不够深入,导致设计人 员无法全面了解软土地基的分布情况、承载能力及地下水位等重要信息。
三、事故处理措施
8、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并严格执行, 以降低潜在的风险和安全隐患。
三、事故处理措施
9、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在紧急情况 下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结论
四、结论
综上所述,软土地基桩基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质勘察不准确、设 计不合理、施工质量控制不严等因素。因此,在处理此类事故时,应全面考虑并 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通过重新进行地质勘察、优化设计方案、加强施工质量控制、 引入实时监测技术等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应加强管理 和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工作,提高项目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安全意识。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

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工程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预防导言当前,在建筑结构的施工以及设计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一般认为比较困难操作的不是上部结构,而是这个建筑工程的地基以及基础。

由于它存在比较多的不可见因素,并且其都是低下比较隐蔽的工程。

当工程项目完工之后不容易检查。

在使用建筑物期间出现的事故不容易察觉。

如果出现安全事故,将很难进行补救,甚至出现比较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建筑结构地基以及基础工程当中发生的缺陷以及事故,有着比较强的地方性、经验性以及普遍性。

建筑结构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原因分析1.地基失稳、变形造成的工程事故第一,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比较缺乏能够造成地基整体的失稳破坏。

一般的形式含有三种,分别为整体剪切破坏、局部剪切破坏、冲切剪切破坏。

它的结果为建筑物受到破坏或者倒塌。

第二,在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之下,地基土产生出沉降。

当建筑物沉降量、局部倾斜、不均匀沉降超过了地基变形的允许值的时候,将直接影响了建筑物日常使用。

当出现严重高的时候,将会在造成地基失稳的破坏。

2.土坡滑动以及地下水渗流所造成的事故第一,渗流造成潜蚀。

在地基土中形成土洞、溶洞。

使土体结构改变以及流砂、管涌等导致地基破坏。

第二,土坡滑动造成事故。

指建造在土坡上或土坡顶和土坡脚附近的建筑物因坡上加载、坡脚取土、雨水渗流等等,使土坡滑动而产生破坏。

3.施工人员对工程场地地质情况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首先,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

没有按规定要求进行工程勘察工作,如勘察布孔间距偏大、钻孔取土深度太浅,造成勘察取样不能全面反映场地地基土层实际情况。

其次,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

有些工程地质变化很大,虽然按规定进行了勘察,但还不能全面地反映地基土层变化情况。

如地基中存在尚未发现的暗浜、古河道、古墓、古井等。

第三,施工人员由于不按设计图纸施工或随意进行变更未按操作规程施工,甚至有的偷工减料、野蛮施工、不服从政府质量监督人员及监理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章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第三章 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处理

(2)不均匀沉降对上部结构产生的效应 1)砖墙开裂。不均匀沉降使墙体受弯或受剪而开裂。 2)砖柱断裂。砖柱断裂产生水平和垂直两种裂缝。前者是 因不均匀沉降使柱 产生纵向弯曲所致,多出现在柱中部, 沿水平灰缝发展,使砖柱受压面积减少,严重 时可使局部 压碎。垂直缝一般因承压强度不足所致,发生在强度薄弱处。 3)钢筋混凝土柱倾斜或断裂。因沉降差别大使柱倾斜,并 在柱顶产生较大的 水平力,使柱身弯矩增大而开裂,且集 中在柱身变形截面处及地面附近。 4)高耸建筑物倾斜。
3· 使用条件的变化 (1)盲目加层 不作认真的鉴定和可靠性研究,盲目加层,或加层改造未 处理好地基和上部结构问题。如哈尔滨某居民住宅,末经验 算,由1层增至4层,不久便因基础沉降不匀出现严重裂缝, 最后不得已全部拆除。 (2)大面积堆载 大面积堆载多发生在工业厂房或仓库内外,地面堆载量大 且不匀,容易造成基础向内(或外)侧倾斜,对上部结构和生 产使用带来不良后果。主要表现有墙、柱开裂,吊车卡轨、 地下管道损坏等。 (3)管理不善 上、下水管道漏水末及时修理,引起地基湿陷发生事故。 (4)改变功能 不经论证,改变房屋使用功能,使得荷载增加过大或不均 匀,导致地基不当 沉降。


3· 钻孔深度不够 对较深范围内地基的软弱层、暗浜、墓穴、孔洞等情况没 有查清,仅依据地表面或基底以下深度不大范围内的情况提 供勘察资料。如南京某宿舍楼为5层砖混结构,采用不埋式 板式基础。施工到5层时,基础断裂。补充勘探发现,楼西 部地表面杂填土1· 4m以下,有一层淤泥及灰壳层,厚度达 2m,属高压缩性。建筑物座落在软硬悬殊的地基上,是造 成基础断裂的原因。 4· 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 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引起基础设计方案的错误。如 四川某工程,根据岩石深度在基底5m以下的资料,采用了 5m长的爆扩桩基础,建成后,中部产生较大的沉降,墙体 开裂,经补充勘察,发现中部基岩面深达10m。

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对策及补救办法

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对策及补救办法

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对策及补救办法- 结构综合资料基坑开挖常见事故、对策及补救办法深基坑工程施工常出现的事故有:边坡失稳;基底隆起;基坑渗流破坏;基坑突涌;周围地面及邻近建筑物沉陷、倾斜、开裂等问题。

如不及时采取应争措施,将导致周围地面沉陷破坏,邻近建筑物的倒塌,地下设施的断裂破坏等,不仅影响工期,而且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影响周围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

因此,深基坑施工中,要特别重视监测周围建筑物、地下设施的安全,预先做好防患准备;当事故出现后,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加以阻止或补救。

1、常见事故原因分析(1)勘察设计的失误勘察不准确,设计参数取值安全储备不够,计算错误,或忽视基坑的稳定性等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方案的选择、设计与评审工作。

(2)水处理不当水是透发深基坑工程事故出现的另一个高频率因素,特别是高地下水位的砂质土地基更为敏感,由于止水、截水、降水、排水不当或失效而造成的工程事故,不仅量大而且影响范围广,有的大工程基坑因降水不当,引起周围百米外地面和建筑物、管网等沉陷、变形、断裂,甚至危及邻近房屋基础的安全。

另外,基坑顶周围地面排水不当,或遇台风、暴雨、洪水冲刷等因素,也都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因此,必须对水慎重处理。

(3)施工因素当施工组织设计欠妥,开挖顺序不当,开挖速度太快;先打桩后即开挖土方;开挖分层过大;土方超挖;施工机械行走震动过大;基坑周围地面堆载土方、机械、材料等超过设计荷载;基坑开挖到设计标高后,未及时封底处理,暴露时间过长;在已完成的基坑内施工人工挖孔桩、冲钻孔灌注桩等工程桩,形成临空面,降低了被动土区的反压力;施工质量低劣或方法不当,造成锚固结构等失稳;相邻基坑施工对本基坑结构的影响等因素,都会引起事故的发生。

这些因素存在施工方法的错误,质量问题,管理问题,是很常见的原因。

(4)其他方面如盲目降低造价,造成锚固结构简易,安全系数小,施工质量低劣;工程监测布点不合理、太少,及监测系统失灵等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

土方工程塌方处理措施方案一、塌方的原因1.土壤性质:土质地基中的土壤性质是导致塌方的重要因素。

例如,软弱的黏性土和容易流失的砂土容易造成塌方。

2.地质条件:地质条件是塌方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土质地基容易发生塌方。

3.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也是导致土方工程塌方的原因之一。

例如,挖掘土体时不当或者超负荷作用等,都可能导致土方工程的塌方。

二、土方工程塌方处理的基本原则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进行处理,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安全第一:在处理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

要对塌方的情况进行充分的评估和分析,保证处理过程中不会给施工人员和周边环境造成危害。

2.科学合理:处理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合理的手段,确保处理效果可靠,不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3.综合治理: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问题要进行综合治理,包括预防、控制和修复等方面,以确保处理效果持久、有力。

三、土方工程塌方处理的措施方案1.预防措施在进行土方工程前,应根据地质勘察和地质条件,确定土质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具体包括:(1)加固土质地基:在土方工程中,对软弱的土质地基进行加固,采用加筋土、搅拌桩等方法,提高土质地基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2)排水措施:对容易流失的土体,采取有效的排水措施,如铺设排水管道、设置截水坝等,保持土质地基的稳定性。

(3)监测预警:在土方工程中,对土质地基进行持续的监测和预警,一旦发现土质地基的不稳定情况,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控制措施当土方工程中出现塌方问题时,应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及时制止塌方的发展,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具体包括:(1)抢险处理:一旦发生土方工程的塌方问题,要立即组织抢险队伍,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理,避免塌方的扩大和危害的加剧。

(2)加固处理:对土方工程中的塌方位置进行加固处理,采用加固桩、支撑墙等方法,提高土体的稳定性。

地基沉降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地基沉降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地基沉降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5) 减小或调整基础底面的附加压力。采用较大的基础底面积, 减小基底附加压力,可以减小沉降量。对同一地基上建筑物的相邻部分 可采用不同的基底附加压力,荷载大的宜通过增大基底尺寸来减小基底 附加压力,降低沉降差异。某些时候可采用静定结构体系,当发生不均 匀沉降时,不致引起很大的附加内力,能较好地适应不均匀沉降。
2. 防止地基产生沉降的措施
(1) 建筑物体形应力求简单。建筑物立面的高差不宜悬殊, 所受荷载差异不宜太大;在平面上开头应力求简单,尽量避免凹凸 转角,同时平面上的转折和弯曲也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其整体性和 抗变形能力降低。另外,适当控制建筑物的长高比(建筑物在平面 上的长度和从基底算起的高度之比),其越小,整体刚度越好,调 整不均匀沉降的能力越强,长高比一般控制在2.5~3.0。对于砌体承 重结构,为保证其整体刚度,应合理布置纵横墙。纵横墙应尽量贯 通,横隔墙的间距不宜过大,一般不宜大于建筑物宽度的1.5倍。
地基沉降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图2-3 桩位布置
地基沉降事故的分析与处理
3. 地基沉降事故案例
1)事故概况
杭州某住宅楼为七层砖混结构,地基采用振动灌注桩基础。在施工 过程中对沉降进行监测,测点位置如图2-2所示。当上部结构施工至第五 层时(10月2日),测点21、24、26、28累计沉降分别为3 mm、3 mm、 1 mm、1 mm。当施工至屋顶楼面时(同年10月3日),上述四点累计 沉降分别达48 mm、42 mm、11 mm、23 mm,产生了不均匀沉降。 室内装饰工程及竣工后沉降与不均匀沉降继续发展,21、24、26和28点 沉降(同年12月22日)分别达到120 mm、112 mm、38 mm、46 mm。 最大不均匀沉降达84 mm,沉降发展趋势如图2-2所示,此时沉降与不均 匀沉降还在继续发展。

土木工程技术中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预防

土木工程技术中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预防

土木工程技术中常见工程事故分析与预防引言:土木工程是一门涵盖房屋建筑、道路桥梁、铁路隧道、水利工程等多个领域的工程学科。

而在土木工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工程事故,这些事故不仅给项目进度和质量带来影响,还可能危及工人的生命安全。

因此,分析和预防土木工程中的常见工程事故是至关重要的。

一、常见工程事故类型1. 塌陷事故:指在土木工程中,由于地基土体失稳或承重结构设计存在问题而导致的建筑物或结构物的塌陷现象。

此类事故多发生在土质松散、地下水位高的区域,也可能与施工过程中的失误有关。

2. 坍塌事故:坍塌事故是指建筑物或其他结构物由于受到外力作用或施工质量问题而发生崩溃、倒塌的情况。

常见的原因包括设计缺陷、不合理的施工方法或材料使用等。

3. 隧道事故:隧道施工涉及到地质条件和复杂的地下环境,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发生事故。

其中,火灾、爆炸、坍塌等是常见的隧道事故类型。

这些事故往往会导致严重的破坏和伤亡。

4. 桥梁事故:桥梁作为连接两地的通道,其安全性至关重要。

常见的桥梁事故有结构失稳、风灾、地震等。

这些事故往往会导致交通瘫痪和人员伤亡。

二、工程事故分析1. 事故原因分析:对于土木工程中的常见事故,需要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

这包括设计上的缺陷、施工中的失误、监管不到位等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通过深入分析事故原因,可以帮助工程师和相关部门更好地认识事故的形成机理,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

2. 事故过程再现:事故过程再现是分析事故并找出事故原因的重要步骤之一。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仿真和模拟技术,可以对事故发生的全过程进行还原,以找出事故发生的关键节点和决定因素。

这样的分析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隐患和改进相应的工程设计或施工方法。

3. 统计和比较分析:通过对过去发生的工程事故进行统计和比较分析,能够发现事故发生的规律和规范差异。

了解事故的统计数据,有助于制定更可靠的工程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管力度。

地基工程事故的原因

地基工程事故的原因
工程质量检测与事故处理
地基工程事故的原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 1 地质勘察问题
不能正确了解建筑场地土质分布、各土层物理力学 性质,错误估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变形特征,导致发生 地基与基础工程事故。
1. 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
1)没按规定要求进行勘察工作。如勘察布孔间距 偏大、钻孔取土深度太浅,不能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地基 土层实际情况。
2)基础设计方面错误。基础底面积偏小。或基础底平面布 置不合理,造成不均匀沉降偏大。
3)地基沉降计算不正确导致不均匀沉降失控。
5
1. 3 施工质量问题
1. 不按施工图施工
基础平面位置、基础尺寸、标高等未按设计要求进 行施工。
2. 未按技术操作规程施工
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施工,甚至偷 工减料。
7
工程质量检测与事故处理
2
1. 1 地质勘查问题
1. 工程勘察工作不符合要求
2)勘察工作质量事故。取土、试样储运和土工试 验中发生质量问题,导致提供的勘察报告不能反映实际 情况,如提供的土的强度指标和变形模量与实际情况差 距很大。
3
1. 1 地质勘查问题
2. 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非常复杂
地基中存在尚未发现的软弱层、暗浜、古河道、墓 穴、古井等。
3. 材料不合格
所用材料的规格、质量不符合设计要求等。
6
1. 4 环境及使用问题
1)地下工程或深基坑工程施工对邻近建筑物地基与基础的 影响;
2)建筑物周围地面堆载引起建筑物地基附加应力增加导致 建筑物沉降和不均匀沉降进一步发展;
3)建筑物周围地基中施工振动或挤压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4)地下水变化对建筑物地基的影响; 5)建筑物加层、维修、使用等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软土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所继民1,张惠明2(1.珠海市铁科岩土工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广东珠海;2.广东潮揭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广东 5210312)摘 要:某厂房在竣工后两个多月后,墙体即出现严重的斜向裂缝,室内地面也开始出现锅底状变形。

经分析,斜向裂缝是由于同一桩基的桩坐落在不同的持力层而产生严重的差异沉降所致;而厂房内地面的锅底状沉降,则是由于墙体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所致。

上述工程问题分别采用树根桩加固处理,和设置沉降隔离缝处理,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厂房;软基、桩基;不均匀沉降;树根桩;沉降隔离缝中图分类号:U416.11 工程概况某工厂位于珠江三角洲某保税区附近,场地原为海滩沼泽地,多年前填土成地,现在地面标高在5米以上。

工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为一层砖混结构,采用桩基础,φ300的预制桩;地面采用陶瓷地砖,直接在填土地基上铺设。

厂房在2004年12月竣工,两个多月后发现部分墙体开裂严重,出现明显的斜向裂缝。

室内地面也开始出现锅底状变形,墙边高里面低,差异沉降明显。

本文对上面工程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介绍地基加固方案。

2 地质条件根据钻探结果,场地内地层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依次描述如下:人工填土:上部褐黄褐红色,主要由粘性土组成;下部为褐灰、褐黄色,由块石混少量粘性土组成,块石成分为花岗闪长岩,粒径0.8m~2.0m不等,呈棱角状,结构松散。

各钻孔均遇见该层,层厚4. 80~9.40米,其中块石层厚度介于4.0~6.3米。

淤泥:灰黑色,含有机质及少量贝壳,略具臭味,呈饱和、流塑状态,层厚15.5~21.0米。

粘土:褐黄色,含约15%的细砂,呈饱和、可塑状态,层厚2.00~7.00米。

砂质粘性土:褐黄、灰白色,由花岗岩原地风化残积而成,原岩结构清晰可辨,呈饱和、硬塑状态,层厚1.80~7.90米。

全风化花岗岩:褐黄、灰白色,绝大部分矿物已风化成土状,可见残余结构,手捏易碎且有砂感,岩芯呈土柱状,层厚1.00~4.30米。

强风化花岗岩:褐黄、灰白色,大部分矿物已显著风化,节理裂隙极发育,岩芯呈土柱状及土夹碎块状,揭露厚度2.60~4.20米,层厚不详。

3 工程问题的原因分析本工程问题属于地基基础问题。

地基基础问题分为两类:变形问题和承载力问题。

地基承载力问题:当荷载增加,地基土的应力接近其抗剪强度时,地基土逐渐屈服;当荷载继续增加,地基土屈服区域达到一定范围时,地基就会发生突然的失稳破坏。

承载力问题一般发生在施工期间。

常见的地基变形问题是:地基基础在竣工后发生的沉降或差异沉降过大,超出了上部结构物的容许范围,从而导致结构物的损坏。

由于地基软土的变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建筑施工期内其变形量还不足以对建筑物构成明显的影响,一般没有及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变形问题经常在建筑物竣工后,甚至使用多年后才暴露出来,此时往往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工程问题起因于过大的工后差异沉降,具体分析如下。

第21卷 第9期2005年9月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ol.21 N o.9Se p. 20053.1 软粘土层的变形规律本场地在填土层下为15~21米厚的淤泥层,淤泥的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该淤泥层的压缩性较大,而渗透性较差。

由于这两大特性,在荷载作用下,淤泥层会发生较大的沉降,而且沉降的发展很慢。

本场地淤泥层的沉降分析结果见图1。

图中可见,场地总沉降约1450mm ,在最初的5年内,每年的沉降在250~80mm 之间。

在那么大的沉降影响下,如不采取相应措施,往往会导致上部建筑物出现严重的工程问题。

图1 软基沉降曲线3.2 墙体斜向裂缝产生的原因厂房地基采用桩基础,要求预制桩打穿淤泥层进入下卧强风化层。

但由于局部地区有抛石层的存在,打桩无法穿越该抛石层,有些桩位移位了8次,打了8根桩,都无法打下去!这样就形成了有些桩进入了性质较好的持力层,有些桩则浮在抛石层上形成问题桩,下面还有十几米的淤泥层。

上面工况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是可以满足设计要求的。

打入强风化层的桩是按设计要求实施,承载力没有问题。

浮在抛石层上的桩,因为有4~6米左右的刚度很好的抛石层支撑,且在一个桩位有多根桩,其承载力也是够的。

在差异沉降方面则存在严重问题。

打入强风化层的桩,其沉降来自桩身的压缩和桩端下持力土层的压缩变形,沉降量是很小的。

浮在抛石层上的桩,其沉降主要来自桩身压缩和下卧淤泥层的压缩变形;由于淤泥层深厚且压缩性很大,因此这些桩的沉降量非常大。

这就造成了在一个基础范围内,存在很大的差异沉降,从而导致墙体开裂。

3.3 室内地面下沉开裂对于桩基良好的房间,墙体的荷载是通过梁、承台和桩传递到下卧持力层的,桩、地梁和墙体的沉降都很小;地基土面则由于淤泥层的压缩变形而产生很大的沉降,这样地面和地梁之间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沉降。

而地面结构层坐在地面和地梁上,因为两者之间的差异沉降,地面结构层先形成锅底状;当差异沉降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地面结构层将发生开裂。

4 地基加固4.1 问题桩基的处理方案如前面分析,墙体开裂的主要原因是同一个基础中,桩的持力层不同,差异沉降大。

有效的处理办法必须能消除基础的差异沉降或减小差异沉降在容许的范围内。

根据这个思路,可以有两类处理办法:第一类方法:处理“问题桩”下卧淤泥层,改善其工程性质,减小压缩变形。

处理方法有注浆法、高压旋喷法等,通过钻孔穿过抛石层,将水泥浆注进下卧淤泥层,将淤泥变成水泥土,形成工程性质良好的持力层。

但是,由于问题桩下卧淤泥层有十多米厚,这类方法的处理效果难以保证,工程造价也会很高。

第二类方法为替换桩方法,在问题桩附近通过钻孔穿过抛石层,形成一根进入工程性质良好的持力层的替换桩。

针对本工程的具体情况,这类方法有树根桩、钢管桩等。

树根桩和钢管桩的成桩方法相近,都是先钻孔,下钢筋笼或钢管,再注浆。

两者的主要区别见表1。

表2 树根桩和钢管桩的比较桩型树根桩钢管桩桩径150~300mm 90~130mm 估算单桩承载力115~270kN 60~100kN 单价68~115元/米90~120元/米741第9期 所继民等:某软土地基工程事故原因分析与处理方案据初步估算,每根问题桩需要支承的荷载约300~400kN。

对照表2可知,桩径稍大的树根桩的承载力可在200kN以上,可以用两根树根桩置换一根问题桩。

而钢管桩最大承载力仅在100kN左右,需要四根来替代一根问题桩。

在造价方面,替换一根30米长的问题桩,采用钢管桩需要13200元,而采用树根桩仅需约5400元。

4.2 室内地面下沉开裂的处理方案由于场地下卧有深厚的淤泥层,且没有作任何处理,室内地面下沉已不可避免。

可以采取处理措施控制淤泥层的压缩变形,进而减少地面沉降,但这些处理造价非常昂贵。

而根据工厂的功能要求,也没有必要将地面的工后沉降控制在很小的范围。

因此,处理本问题的主要思路应是消除室内地面的锅底状变形,控制地面结构层的开裂,保证厂房的正常使用即可。

根据上面思路和相关经验,最经济又有效的办法是:沿墙边或横梁的外沿将地面结构层和墙体分离,设置一条隔离缝,用泡沫材料充填。

这样可以保证室内地面比较均匀地下沉,不会发生开裂。

4.3 废桩切除问题废桩不但起不到承载作用,反而增加了基础的向下荷载。

问题桩位仅浮在6米深的抛石层上,桩侧的填土将跟随淤泥层的压缩而下沉,对废桩产生向下的摩擦力。

据估算,每根桩因负摩擦而产生的向下的荷载约2~3吨。

每个问题桩位的废桩有2~8根,将给替换新桩增加5~24吨的荷载。

这对处理后的基础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在替换桩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后切断。

4.4 加固效果该厂房的地基加固按照上面推荐处理方案实施。

该地基加固已有三个月。

监测结果表明,加固后的桩基基本上没有工后沉降;而厂房地面则下沉了26毫米,基本上是均匀沉降。

5 结语a)下卧有软粘土层的地基,比较容易出现工后沉降过大的工程问题。

由于软土层的变形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建筑施工期内其变形量还不足以对建筑物构成明显的影响,一般没有及时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变形问题经常在建筑物竣工后显露出来,此时往往已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b)某厂房墙体出现斜向开裂原因是:由于有些桩打入持力强风化土层,有些桩则仅浮在抛石层上,下面还有十多米的软粘土层,由此导致同一个桩基础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沉降。

c)厂房内地面的锅底状沉降,是由于墙体结构与地面之间产生过大的差异沉降所致。

d)本厂房的问题桩基,可以采用树根桩加固;而室内地面的锅底状变形,则可以通过设置沉降隔离缝的方法加以消除。

实施结果表明,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上接第166页)部占位病灶,但又无法明确定性的100例病人进行了穿刺活检统计显示,总确诊率为95%,其中恶性38例、良性50例、结核8例、炎性2例,2例未查到任何异常细胞。

(多考虑为穿刺取样失败)。

6 技术要求(1)定位准,应选择最临近胸壁处作为病灶穿刺点,体表穿刺点要与病灶中心在同一平面,透视定点的体位必须与穿刺时的体位一致,在X线透视导向下,能够做到准确无误直达靶组织。

(2)操作者手法要稳,必须与病灶垂直进针,进针深度要求贯穿病灶中心达病灶边缘,旋转抽吸,抽负压要有力或多点刺吸,以期获得较多组织。

(3)进针退针要快,使整个手术能在病人一次闭气中完成为最佳。

(4)穿刺针的选择.我们一般采用7号细针较安全。

但获得组织较少,对皮肤弹性较好,肌张力较高的患者可采用8号针穿刺,可获得较多组织。

(5)涂片要厚薄均匀,一次涂成不要重复,针筒内如有成形组织可放于100%福尔马林液内固定送检。

参考文献:[1] 李瑞祥等实用人体解剖彩色图普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 崔志谭严加和等X线解剖学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1.6[3] 荣独山等X线诊断学(胸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4] 吴恩惠刘玉清贺能树等介入性治疗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李麟荪等临床介入检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841 甘 肃 科 技 第21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