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里面涉及的几个问题

葛兆光《汉字的魔方》里面涉及的几个问题

背景和意义(关于第一章)这里涉及一个我国古代诗歌批评传统习惯用历史背景限定诗歌的意义的阐释传统。

葛兆光对之提出了质疑,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多义性,含混性,ambiguity。

如果用历史背景固定了阐释的方向,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画地为牢对之的貶抑,而不是对诗歌的尊重和理解。

在最后作者总结道,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不依赖历史背景进行支撑。

作者还说明了理由。

首先,虽然诗歌作为文本具有克里斯蒂娃所说的互文性,但历史文本只是相关的其他文本之一,不占有独占地位。

而且很多诗歌是呈现的是一种人类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情感或者境遇,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或者说原型,既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也就超越了历史。

第二点理由,作者指责历史的固定阐释把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心理活动给简化了,而诗歌活动其实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

总而言之,诗歌是自给自足的文学文本,不应该用僵化的基于历史背景的固定阐释限制诗歌丰富多彩的生发意义。

我觉得作者说的这些肯定是相当对的。

现在的研究者中这种用历史限定意义的情况应该是越来越少了吧。

不过作者的观点容易造成一种误解,就是在诗歌批评中应该完全不要历史。

这也是一偏之见。

我帮助葛兆光先生澄清一下。

其实有的时候好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有助于基于文本的分析。

比如虚实关系,如果不知道大致的历史状况,就不知道作者的手法是虚写还是实写。

另外,如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所阐明的,知道了长恨歌、长恨歌传等诗和文是一体,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小说文体表现的话,就会明白长恨歌的最后一句并非什么故意留下什么余味,因为相关的东西在长恨歌传中已经交代了。

所以,历史背景的交待不应该一律反对,应该反对的是那些试图用历史事件来固定阐释空间的历史批评,有助于文本批评的历史背景的交代是不应该反对的。

语言和印象作者在这一张的分析比较到位。

首先作者提出问题,就是在诗歌批评中,传统的印象性的批评缺乏一个客观性,缺乏语言的意识;同时现代的语言的分析的方式却也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主观的印象。

都江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都江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

都江堰人教版初一上册历史期中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1.为了提高复习效率,小李同学绘制了一张知识结构图。

空白处应填入A.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及推广B.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C.八王之乱造成人口大量死亡D.各地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魏晋南北朝时期,(福建)晋江流域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统治者实行仁政B.社会比较稳定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D.自然条件优越3.据《通志》载“曹氏,叔振锋,文王子而武王弟也,武王克商,封之于陶丘,为宋景公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由此可以导致曹姓形成的制度应该是()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4.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①战争带来了无尽的灾难②从长远来看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③使诸侯国数量显著减少④是历史的倒退,是一段黑暗的历史A.①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5.夏、商、西周这三个朝代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的反叛B.统治者残暴昏庸,失去民心C.“国人暴动”D.牧野之战的影响6.周王朝崇尚礼治,对礼器的使用规格还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等,而春秋时,楚庄王问周王的使者“鼎之小大轻重”;战国时,秦国直接“兴师临,而求九鼎”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世袭制的加强B.分封制的瓦解C.统一趋势的加强D.铁农具的出现7.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系()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8.历史学家钱穆指出,古代中国能够推持大一统局面数千年之久而不败,主要得益于创建了一整套优良的政治制度,“优良的政治制度”指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C.行省制 D.中央集权制9.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下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中,最为进步,在汉字中大量使用的是A.象形B.指事C.会意D.形声10.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3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三中高三四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其实,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图像相当丰富,它也真的蕴涵着相当丰富的思想史内容, 只是思想史视野中的图像研究,尚需要一些方法上的摸索。
(节选自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视野中的图像》,有删改) 材料二: 巫鸿在《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一书中所采用的方法论表明的是, 图像并非单个的图像本身,诸多图像之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其背后显 示出强大的文化逻辑与思想深度。巫鸿采用跨学科方法,以图像学方法为主,集合文化 学、历史学、考古学、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等多重理论路径进行研究。其主要采用了图 像志和图像学的方法,将艺术作品视为一种社会图像,并力图通过对图像进行文献和形 式的综合分析,进而考察汉代的社会结构和精神状况。在确定了石刻的来源之后,再进 行图像志描述与图像学阐释。巫鸿极为强调图像背后的文化依据,以具体材料为支撑, 将结论还原于当时的文化、社会以及历史背景中以保证结论的真实有效性。 仔细审视巫鸿的方法论不难发现,其关于图像的鉴别与整理总是以系列单元的形式 呈现,以凸显图像的宏观叙事力量,进而由图像重构历史。在“墙壁:人类的历史”这个 章节的开篇处,巫鸿先给读者提供了两条重要的信息:一是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石是按 照一定的顺序和阅读方式从右向左、从上到下排列的。二是石刻上的三组图像也是大致 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这就表明,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叙事方法、排列方式并不是巧合, 而是构图者或者说武梁个人有意安排的结果。这一连贯的动势其目的在于形象化地隐喻 历史的连续进程。 巫鸿还将武梁祠的图像叙事与司马迁的史观联系起来。他得出的结论是:“首先, 武梁祠墙壁上的画像描绘了从人类产生一直到汉代的中国‘通史’。其次,就像《史记》 一样,它通过精心挑选的个体人物来浓缩历史。再者,这些个体人物根据他们的政治关 系、生平德行以及他们的志向而分为几个系列或类别。最后,作为一个儒家学者同时极 为可能是这个祠堂的设计者,武梁的肖像出现在后部历史的结尾处。” 然而与《史记》最本质的不同是媒介的不同,这部历史是武梁祠图画在一个立体三 维的建筑结构中,而不是简单地被书写在简帛之上,在《史记》的非编年书写中事件通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陕西省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泾河一中高2026届高一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1.近期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幕式上,展现了中国良渚文化和江南人文风貌山水风光,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开幕式上吉祥物之一的“琮琮”名字和造型源自良渚文化代表文物玉琮;亚运会的奖牌及火炬设计理念也是取自玉琮;良渚玉鸟飞旋,时空流转,神徽浮映。

亚运会上的良渚文化元素数之不尽。

据此推断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A.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B.代表器物是黑陶C.有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2.诗人杜甫《望岳》中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诗句。

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源于()A.中央集权制B.秦朝郡县制C.西周宗法制D.西周分封制3.胡适先生在谈到某一时期的社会状况时说:“政治忠诚的迅速改变(如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引起了封建等级结构的崩溃,这一时期到处充满了批评精神,以致现存的社会政治态度以及传统的真理和道德标准都受到无情的批评和攻击。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社会阶层流动滞慢B.诸子学说精彩纷呈C.中央集权制度崩溃D.官府垄断学校教育4.西周末年至春秋前期,人们认为楚国先祖上古祝融部落曾为华夏民族政治附庸,而在战国成书的《管子》中,祝融成为五方神之一的南方之神,受命于黄帝而为司徒;《礼记》则把祝融视为时令季节之神,且将祝融与炎帝联系起来。

祝融身份的变化()A.是周王室控制力衰弱的表现B.是楚挑战周王权威的衍生品C.反映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加强D.顺应了楚地文化扩张的需要5.《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

”这表明秦朝的统一()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创立了皇帝制度D.为人民从事生产提供了安定的环境6.学者葛剑雄认为,夏商周时期统治者对自己的行政中心有严格的统治,但对边远地区统治松散,所以先秦时期不存在确定的疆域边界,只有到了秦朝,才有了真正明确的疆界。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班级等个人信息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随着西方逻辑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与应用,运用中西比较方法进行中国古代逻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现,出现了单一运用西方传统逻辑知识框架来解读中国古代逻辑的现象。

但就语言文字、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这一套完整论式来说,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西方话语体系是以符号语言和形式逻辑作为基础的,西方的思维方式注重演绎分析、科学理性;中国话语体系则是基于汉民族语言的象形文字和形式逻辑与非形式逻辑并重的思维逻辑基础,中国的思维方式偏重综合归纳、辩证整体。

因此,单一地追求中西逻辑思想之“同”,难以揭示中国古代哲学、逻辑思想的全貌。

②中华经典文献卷帙浩繁、学理深晦,梳理研究工作可谓艰难。

目前中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成果涉猎的文献倾向于逻辑思想比较突出的文献案例,大多还是碎片化、未成体系的,较难呈现出一条清晰确切地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学派、人物之间逻辑思想关联起来进行比较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很难从历史广度中看清一种逻辑思想的传承演变及其现实价值。

此外,在立足中华经典文献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自身特点时,又容易出现拒斥中西比较研究或者片面“求异”的现象,这也不利于全面认识中国古代逻辑的价值和意义。

在运用中西比较研究方法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中国古代逻辑形成与发展的思想渊源和历史情境。

百家争鸣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生活水深火热,“救世”的现实诉求对于诸子言说论辩、思想交锋起到了支配和驱动作用。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考前必刷卷(全国通用)01(考试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七年级历史考前必刷卷(全国通用)01(考试版)

2022-2023学年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01七年级历史(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测试范围:七年级历史上册。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以下石器说明半坡原始居民A.已从事农业生产B.以捕鱼狩猎为主C.住半地穴式房屋D.会人工种植水稻3.《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4.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

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

”材料不能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5.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

据此推测合理的是A.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B.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C.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D.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6.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A.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7.“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南省名校2024年高三3月份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川忠县(现属重庆市)出土的手提鲜鱼等食材的陶俑,成都出土的表现案上持刀操作的陶俑,都是笑盈盈的。

四川还出土过大量的说唱陶俑,动作夸张生动,表情兴高采烈,其快乐原因,大概也不乏庖厨经营的快乐和宴饮享受。

出土的宴饮图像往往有乐舞场面形成的欢娱环境,人物形象从容曼妙,烘托出柔和安逸的气氛。

蓝勇在《中国川菜史》写道:“汉代画像砖石中,以巴蜀地区的画像砖石尤为世俗化,其中特别是以宴乐烹饪题材偏多为特色……”他还认为“巴蜀社会中对饮食的关注度可能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晋代《华阳国志》卷三《蜀志》说“蜀之为国”,其地“尚滋味”“好辛香”。

蓝勇对所谓“尚滋味”的理解,就是对较高层次消费生活的追求、对较高等级饮食质量的享用、对较高水准烹饪艺术的欣赏。

这种“滋味”的品尝,是美好的生活体验,也是人幸福指数的表现。

说到“好辛香”,自然离不开对川菜史上“蜀椒”的追溯。

唐代《艺文类聚》卷八九引《范子计然》(相传成书于春秋时期)说:“蜀椒出武都,赤色者善。

”西汉扬雄《蜀都赋》“木艾椒篱”,西晋左思《蜀都赋》“或蕃丹椒”,北魏的《齐民要术·种椒》关于“蜀椒”的文字,说明蜀人对“辛香”的偏爱。

而这种偏爱,就是通过被今天称作花椒的“蜀椒、巴椒、川椒”等调味品的厨艺应用实现的。

后来,辣椒传入中国,对传统川菜形成了显著的影响。

《中国川菜史》考察诸多方志资料和民俗文化信息,注意到贵州及其相邻地区“清初开始食用辣椒”,“嘉庆以后,黔、湘、川、赣几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联考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共24小题,48分)1.梁任公在1901年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中,将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上世史,自黄帝以迄秦之一统……中国民族自发达自竞争自团结之时代也;其次中世史,自秦一通后至清代乾隆之末年……即中国民族与亚洲各民族交涉频繁竞争最激烈之时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即中国民族合同全亚洲民族,与西人交涉竞争之时代也。

”对其分期着眼点表述最精确的是A.民族的融合B.文化的交融C.种族的竞争D.民族的交涉2.下图为汉代推行的“推恩令”示意图,关于此图的说明正确的是A.旨在加强皇权B.废除了嫡长子继承制C.兵不血刃的政治才智D.政治变革与思想变革相背离3.曹魏建国之初,在地方设立中正官,考察、评议人才。

中正由当地出身、“德名俱高”的中心在职官员担当,负责将本地士人状况考评定级,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这一政策A.带有中心集权倾向B.阻断世家子弟进入仕途C.打破贵族政治特权D.完善吏部考核官员程序4.元代枢密院处理军务时,“每事与中书省共议,然后奏闻”,而皇帝大多不情愿亲自处理政务,甚至“溺于消遣”。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元代A.中书省职权与唐一样B.宰相的权力大大加强C.皇帝的权力严峻受限D.枢密院职责有所变更5.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1603年,马尼拉的中国人遭到一次大屠杀;邻近的大陆福建省的一位官员却宽恕了这一屠杀,并指责海外全部的中国人都是抛弃祖先坟墓的人,是不值得皇帝关切的人。

河南省中原中原(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南省中原中原(即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联考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对来说,宋代文化环境比较宽松,士人群体活跃,‚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正是在这样相对开明、宽松的环境下,宋代社会充满活力,大师、精英辈出,由这种开放氛围孕育出一种开创精神。

葛兆光先生曾说,唐文化是‚古典文化的巔峰‛,而宋文化则是‚近代文化的滥觞‛。

这两者的区别,简单来概括,就是出现了‚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趋势。

比较唐宋两代都城,能直观感受到两类都市格局和它所呈现的不同气象。

唐代长安城的布局非常严整,而宋代开封相对来说商业气氛比较浓重。

唐代居民住宅区基本上是坊式结构,‚坊‛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封闭的小区。

而宋代城市结构,基本是一种长巷式、街区式的布局,是一种开敞式的氛围,南宋都城临安也是如此。

两宋时期,文学重心逐渐下移,文学体裁从诗文扩大到词曲、话本小说,与市井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创作主体从士族文人扩大到庶族文人乃至市井文人;文学的接受者扩大到市民以及社会大众。

当时都市的街头巷尾,活跃着一些讲史,说书的艺人,他们不仅是故事情节的传布者,也是文学作品的丰富者、参与创造者。

而生活在市井中的普通民众,也成为文学艺术的直接欣赏者和接受者。

在道路通衢、瓦肆勾栏,有杂耍的、说书的、讲史的,也有街头的饮茶活动,这些都是市民文化勃兴的重要标志。

通过读书、科举、仕宦、创作、教学、游赏等活动,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结成了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交游圈,像真率会、同乡会、同年会等各种各样的聚会形式,层出不穷。

有时,‚者老者六七人,相与会于城中之名园古寺,且为之约;果实不过五物,殽膳不过五品,酒则无算。

以为俭则易供,简则易继也。

命之曰‘真率会’‛。

都市中的茶楼、酒肆,成为文人交往、会聚的场所。

一些私人的花园、亭馆也成了士人交游访友的去处。

士人也将茶具、酒器、梅花、新茶等作为重要的礼品彼此互赠。

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吉林省田家炳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田家炳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中2019届高三语文第六次模拟考试试题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

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

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

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

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

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

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

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

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

“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

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

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

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

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

”(《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

高二语文上第一次段考试题(1)

高二语文上第一次段考试题(1)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上第一次段考试题(1)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建构了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汉字的衍生和分类也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和对世界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事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2019(山西专用)中考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主题五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习题

2019(山西专用)中考历史复习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1840年前)主题五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习题

主题五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2分,共26分)1.(2018山东青岛,14)人类在漫长的演进历程中,留下了无数优秀的文化遗产。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明长城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B.紫禁城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C.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也是权力的象征D.巴黎圣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2.我国古代文化辉煌灿烂,下列著作属于相同类别的一组是( )①《史记》②《论语》③《资治通鉴》④《红楼梦》A.①③④B.②③C.①③D.①②③3.(2018山东青岛,15)下列四幅图片再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劳动场景,它们收录于( )A.《齐民要术》B.《本草纲目》C.《农政全书》D.《天工开物》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列属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表现的是( )①宽厚待人,以身作则②爱惜民力,为政以德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追求真理,学习先进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④D.②④5.(2018山东泰安九年级考,2)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说:“自从儒家成为官方承认的学问,并可以作为晋身之阶以后,表面上看来儒家是胜利了,但实际上却使它逐渐丧失了其独立的批评与自由,……”由此可见,作者认为儒学( )A.推动封建教育的发展与繁荣B.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各派的合理成分C.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D.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6.(2018山东泰安九年级考,4)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了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技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②北宋时,毕昇发明了雕版印刷术③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④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末年开始有火药配方的记载A.①③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7.(2018新疆乌鲁木齐,1)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初中生学习历史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赣湘粤三省六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湘粤三省六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含解析

赣湘粤三省六校2024届高三最后一模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经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传承的责任。

中国书法的发展应当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纪元。

那么,这应是一条怎样的发展路径?中国书法的发展有责任加大推进向世界人民的传播、交流和共享的进程。

“代表作”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积极推介、传播中国书法,特别是在海外传播中国书法,是后申遗时代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

同时,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而应该强调和强化与历史的一脉相承。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一定的艺术基因和艺术创作形式。

坚持“非遗”原则,并不是完全排斥书法的艺术创新,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有传人、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因此,书法史的整理、研究、书写必须得到高度重视,书法史中的体裁史、人物史、书风史、书论史、断代史、通史、简史、专史(碑史、帖史)等,都应有专门的研究,汇聚成与书法史本身一样辉煌的史学史书著述。

应当认识到: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钢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我们的书法或书写已经在最近的百年间格局大乱,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我们的国学也在百余年间被西学和新知全面取代,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曾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12)解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12)解析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解答(12)解析一、选择题1.历史课上,同学们对老师展示的“人类进化示意图”(见下图)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比较合理的说法是A.人的身高越来越高B.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C.原始人类以群居为主D.女娲造人是有依据的2.概括历史主题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请你为下列图片确定一个适当的主题A.生产工具的变革B.我国的农耕文化C.人类社会的变迁D.生活工具的变迁3.传说是人们世代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历史叙述,考古发现也会印证远古传说,下列属于传说的是A.相传黄帝发明了指南车B.半坡人会纺织、制衣C.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河南、山西地区D.河姆渡人会制作乐器4.观察图,请判断①和②处所应填写的内容是()A.分封、桀B.宗法、纣C.禅让、启D.推选、启5.“它”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画符号,下启青铜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它”指的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楷书6.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

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这些成语中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奴隶制开始形成B.民族交融趋势增强C.生产力快速发展D.争霸兼并战争频繁7.史料记载:孔子朝罢归来,家人报告:“马厩失火!”,以下做法中最符合孔子主张的是()A.严厉处罚看护人B.细心调查原因C.关心是否伤到人D.不管不闻不问8.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该水利工程A.修建于春秋时期B.助力秦统一六国C.连接湘水和离水D.减少了黄河水患9.如下示意图中,序号①②③处应分别填写A.最高统治者、中央政府、地方政府B.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最高统治者C.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D.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最高统治者10.秦始皇设想秦朝的江山传至二世、三世以至千万世,结果只传到秦二世就灭亡了,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现代的思想家们常常说,语言文字参与建构人们意识中的世界,可以呈现一个民族深层的思维和意识结构。

那么从汉字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汉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以象形为基础的文字,是由图画抽象、规范、滋生而成的。

古代的汉字表明,古人不习惯于抽象而习惯于具象,比如“牛”,各种字形始终突出地显现着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又如食物,有“米”“稻”“禾”“黍”等等,但并没有一个总的类名,如庄稼、粮食之类。

反过来看,汉字的这种象形性也对中国人的思想世界产生极大影响,使中国人的思想世界始终不曾与事实世界的具体形象分离,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

③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显示了古代中国人关于世界的知识的感知方式。

汉字的衍生是一个树形滋生的过程,以造字时代独立产生的象形“初文”(章太炎语)为根,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几种造字的方法,滋蘖出“字”。

从每个“初文”中产生的与它意义相关的一批字,在后来被视为同属于某一个“部首”,它们所表示的现象或事物,在古人看来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类”。

这种分类方式与近代西方有所不同,古代中国人特别注意一个现象、一个事物可以感知的表象,以此作为分类的依据。

因此那些以类相从的字,无论以什么“初文”为义符,“初文”的象征性总是使这个字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使人们一看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这种归类的思路,以事物可以感知的特征为依据,通过感觉与联想,甚至隐喻的方式进行系联。

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那么以“木”为义符的字应该都表示树木,如梅、李、桃、桂等等,但实际上,“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它可以是树木的一部分,如“本”“末”,可以是与树木有关的某些性质与特征,如“柔”“枯”,甚至还可以是与树木并不直接相关,却可以从树木引申的其他现象,如“杲”(日在木上,明也)、“杳”(日在木下,冥也)。

再如“彳”字,本来是象形的纵横相交的十字路口,殷商时代的卜辞中,不少字就与它有关,而“役”字,在甲骨文中本不从“彳”,但当它在后世以“彳”为义符后,就使人觉得从役之人好像真的总是在路上奔波。

当汉字作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思想运算的符号被接受时,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④汉字的象形性也影响了汉语的句式,独立呈意性使汉字在任何场合均无需严密的句法即可表现意义。

这就使得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似乎不那么注意逻辑、次序和规则,话语发出者和接受者凭着共同的文化习惯,就能够表述和理解很复杂的意义。

⑤我们除了能从汉字本身大体了解古人“怎么想”,还可以从中了解他们“想什么”,比如能从汉字的字形中探寻某种思想和制度的起源,从汉字的分类中理解古人生活的重心和兴趣等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把古老的汉字置于思想史的视野之中,考察其中的思想史意义。

(摘编自葛兆光《作为思想史的汉字》)
25.2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因此从汉字中,我们能读出古代中国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中的一些东西。

B.汉字以象形为基础,由具体图画演变而成,它通过会意、指事、形声等方式衍生滋蘗,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体系。

C.古代中国人创造了表具体事物的文字,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如有“米”“黍”等字,却无表“庄稼”“粮食”这类抽象意义的字。

D.由“木”引申出“梅”“李”,进而引申出“本”“末”,再引申出“杲”“杳”,体现汉字通过感觉、联想、隐喻等方式进行归类。

27.2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了从象形的汉字中看中国古人深层思维和意识结构这一观点,从汉字、汉字的衍生和分类、汉语的句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B.古代汉字中的“牛”的各种字形都突显牛正面的头部和对称的双角,为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具象而不习惯于抽象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C.文章第三段论述了汉字是以象形“初文”为根衍生的,人们一看到以“初文”为义符、以类相从的字就可以体会它的大体意思。

D.“役”字原不从“彳”,后以“彳”为义符,人们才觉得从役与在路上奔波有关,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

29.3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留下了创造者思维方式的烙印,影响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古代中国人的思维始终与具体形象相联系,与汉字的象形性大有关系。

B.古代中国人主要通过表象来感知世界,这使汉字有了强烈的象形性;汉字的象形性又反过来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

C.象形性使汉字能独立呈现意义,说话者在缀词成句表达意思时,无需严密的句法,听话者就能借助共同的文化习惯顺畅理解话语的意思。

D.古老的汉字能让我们理解古人的生活重心和兴趣,感知其思维方式和知识观念,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应当被作为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答案】
25.26.B
27.28.D
29.30.B
【解析】
25.2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中“人们意识中的世界是由语言文字建构的”与原文“参与建构”意思不一致。

C项表意绝对,以偏概全,“却没有表抽象意思的类名”不当。

根据第三段“例如,‘木’作为‘初文’,是植物的抽象名称”“‘木’这一类名的范围却远远超出了树木”两处文句可知,“木”便是表抽象意思的总的类名。

D项曲解原文,改动了逻辑关系,“进而引申出……再引申出……”不当。

原文所说的几种引申情况彼此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非选项所说的一脉串连式的关系。

所以选B项。

27.28.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推理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这证明了汉字不一定与原初的形象有联系”不当。

应该是证明了“人自己创造的文字就反过来影响、制约和规范了人对世界的认识”。

所以选D项。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

比如此题D项就是曲解文意。

29.30.试题分析:题干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使中国人的思想缺乏运算、推理、判断等活动”理解有误。

原文只是说中国人“思维中的运算、推理、判断始终不是一套纯粹而抽象的符号”,并不表明“中国人的思想缺乏借助运算、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

所以选B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