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粤教版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是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于地球的运动,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了解,但未必能用科学的观点进行解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的实例中抽象出地球运动的概念,并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这些现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素材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课堂练习题:设计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地球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运动。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初步了解地球运动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详细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和动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例,探讨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的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出示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新版)粤教版
《地球的运动》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关概念;能够用地球的运动解释四季的变化以及五带的划分。
【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2、能够结合昼夜变化,说明其与地球自转的关系;3、能够结合当地季节变化的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4、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五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的运动,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2、运用相关知识,掌握四季的变化和五带划分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生活的地球。
【教学重点】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教学难点】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五带的特点。
1、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球仪;2、准备一些典型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
板书: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复习提问地球仪的相关知识,重点是如何在地球仪上表示某一点的具体位置,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学习新知师:地球绕地轴旋转,叫做地球自转。
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探究师: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观察其旋转方向,在图1.19上用箭头标出自转方向,并记下观察结果:从侧面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_____向_____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_____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则为_____时针方向。
生: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师: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在光线较暗的地方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并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记录观察结果并思考:(1)当地球自转时,产生了_______更替现象。
(2)读图1.20下列城市中先看到日出的是( )生:学生们讨论回答。
师:假如地球不自转,昼夜现象和地球表面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生:讨论回答。
粤人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
地球的运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喜欢看NBA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一场在美国纽约的下午的比赛的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二、讲授新课:(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教师: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对地球自转方向的表示。
学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教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学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教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
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学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教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学生:答略。
教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 (2)
粤教版初中地理七上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2)(一)说教材地球的运动是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第三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和地球仪这些知识后而编排的。
如此由浅到深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地球的运动是研究地球由于运动而产生了昼夜更替和四季变化和五个热量带等相关知识,对它的学习为以后学习气温顺降水、世界的要紧气候类型奠定知识基础。
此外,学习本节,不仅能让学生完整认识地球,还能使学生受到科学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为今后地理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本节课做为七年级地理第一章的最重要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爱好,了解使用本教材学习地理的差不多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积极思维、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与学习适应。
地球运动是地球的最差不多的特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明白地球运动的类型,什么缘故会产生这种运动,不同的地球运动类型会产生如何样不同的地理现象;学会通过观看太阳的周日运动及太阳高度变化,学生依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四季的变化及特点,用事实简单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会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从事物的表象到认识事物的本质,从观看表象到总结规律假如学生能依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如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四季变化等地理现象,去总结其变化特点,探究其形成缘故,那他也就把握了我们这节课的学习要领。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要把通过观看所得,分析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教学重点。
关于这点,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提早布置学生观看、体验,并教给观看、体验要点,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用观看到的事实说明问题。
七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适应于日起日落,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而关于分析探究其形成缘故,学生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利用事实来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并探究其形成缘故,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初中粤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2、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一、展示地球仪,复习相关内容:1、什么叫地轴?2、北极、南极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
二、新课内容一:为什么会有昼夜更替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自转?(2)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地球自转,完成课本P17活动中的习题。
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讨论。
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2)活动(1):A、让学生回想时针旋转的方向;B、引导学生分别从南北两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
活动(2):教师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引导学生完成相关习题,进一步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完成课本P19活动中四季变化相关的填空题,从而导入新内容——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
四、新课内容二:为什么会有季节变化1、出示自学指导:(1)什么叫做地球公转?(2)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3)地球公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4)观察图1.19,完成课本P17的“记录”。
(5)地球公转使地球发生了什么变化?2、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3、检查、点拔:(1)提问学生,检查自学情况。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四季昼夜的分布情况。
(3)结合《地图填充册》P7地球公转图,观察图1.19地球绕太阳公转示意图,学习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B、简介极昼与极夜。
4、联系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5活动。
五、引导学生系统小结,复习巩固。
六、检测:填充图册P7第二课时教学目的:认识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五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学重点:五带的划分的界线(纬线),五带的名称。
教学难点:什么要这样划分。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我们知道公转产生了不同季节是因为太阳光照射所获得热量产生差异,这节课我们学习划分五带也是因为太阳照射而划分的。
七年级地理上册1.3地球的运动教案2(新版)粤教版
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运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时间差异、航海定位等。
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和产生的地理现象的理解和应用。
2.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深入理解。
解决办法:
1.对于重点内容,通过直观的地球仪演示、实际星空观察和生活中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①时间差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
②航海定位: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用于航海中的定位和导航。
③农业种植: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农业种植产生影响,如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种类等。
④渔业捕捞: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对渔业捕捞产生影响,如鱼类的洄游、渔汛等。
八、板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聚焦于地理学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具体分析如下:
1.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理解并解释时间差异、地理方位、五带划分等现象,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2.科学探究精神:通过探究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实际星空,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理解并解释地理现象。
2.对于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的深入理解,可以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如时间差异对交通、通信等行业的影响,地球运动对农业种植、渔业捕捞等行业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深入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公转学案2 (新版)粤教版-(新版)粤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学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公转2)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四季变化、昼夜长短变化、五带的划分)一、自主学习1、地球公转不仅使同一地点在一年中产生________,还使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的_______产生差异。
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将地球表面划分为______个热量带: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
2、热带与北温带之间的界线是,热带与南温带之间的界线是;北温带与北寒带之间的界线是,南温带与南寒带之间的界线是。
3、23.5°N称为,南回归线的度数是;北极圈的度数是,66.5°S为。
二、小组合作1、根据生活体验完成课本19页第一题的(1)(2)题。
2、看书20页图1.23,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三、当堂训练1、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是(3、我国南极考察队由某某出发到我国的南极考察站——某某站(69°S,76°E),途经地球五带中的()4、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
°°°W,2°N C. 160°°S°°S5、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D.北温带6、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的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是()。
°.5°°°S夏至日7、读“五带划分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所标的温度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2)写出图中五带的界线的名称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3)图中⑤的纬度是____________(4)我国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__(5)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________ 。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2
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粤人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主要介绍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兴趣和探究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细节和产生的地理现象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等。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增强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实际的自然现象,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地球运动的看法和理解,培养探究精神。
3.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
2.PPT:制作相关的教学幻灯片,配合讲解和展示。
3.实际例子:收集一些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实际例子,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基本形状、地球自转的概念等。
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同时讲解相关知识,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产生的四季变化等。
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地球运动的看法和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 地球的运动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粤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时差知识。
【温故互查】根据下列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D的经纬度: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C.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2)判断A.C分别位于南北哪个半球?A._____C._____(3)判断B.D分别位于东西哪个半球?B.______D._____(4)A.B.C.D位于中纬度的是____,位于高纬度的是 ____。
【设问导读】: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7,记住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基本特点:1.概念: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
2.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向_____。
3.周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一______,大约______小时。
二、合作、探究、展示:1、小组合作,一名同学用手自西向东轻轻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其他组员观察分析:从侧面看,地球自转方向为自_____向_____;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为时针方向。
根据分析结果,在P17页图1.19上用箭头标出自转方向。
2、仿照课本P18图1.20,一名同学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其他组员观察并思考:(1)此时地球仪上被照亮的部分是(白天或黑夜),称为昼半球;未照亮的部分是(白天或黑夜),称为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我们称为晨昏线。
此时,中国是(白天或黑夜);美国是(白天或黑夜);(2)自西向东轻轻将地球仪拨动180°,此时中国是(白天或黑夜);美国是(白天或黑夜);(3)自西向东连续拨动地球仪,观察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情况,思考:①地球上为什么会产生昼夜更替?②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大约需要多长时间?③随着地球自转,北京和乌鲁木齐先看到日出的是,为什么?(4)阅读课本P18页最后两段教材,结合观察分析结果思考: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且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因而产生了现象。
七年级地理上册 1.2 地球仪导学案(2)(无答案)(新版)粤
第二节 地球仪第2课时【学习目标】:1.能运用地球仪,说出纬度的划分及读写方法。
2.能利用经纬网确定地表任意地理事物的位置与方位。
【温故互查】: 填表: 纬 线 经 线 圆弧状况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完整的 。
每条经线只形成 个圆。
长 度纬线长度 ,其中 最长,向 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都指示方向 方向 方向【设问导读】: 自主学习: 辨别经度和纬度:阅读课本P14页第一段及图1.15,说出纬度是如何划分的?:1.纬度的划分:以赤道为0°纬线为界,以北为北纬,字母代号为______ ,以南为南纬,字母代号为______ 。
纬度的变化规律是从______ 向两极逐渐增大至______ 。
合作探究:1.读P14页图1.15,结合左图说说如何判断读南北纬?2. 读P14页图图1.16,结合右图说说如何判断读南北半球? 交织经纬网:1.阅读课本P15页及图 1.17,并在下图中用色笔标出纬度20°,经度40°的地点,看看有几个地点;再用色笔标出北纬40°,东经40°的地点,看看有几个地点;写出下图中ABC三点的经纬度:30向北增北极南极赤道0°10°20°30°90°20°10°°90°大是。
向南增大是。
北极南极赤道北半球南半球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据此说说我们应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准确位置?2.在地球仪上,按下表中列出的经纬度,找出该经纬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称,或者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该地点的大致经纬度。
地名经度纬度地名经度纬度悉尼151°E33°S 上海121°E31°N113°E 23°N东京122°E38°N 洛杉矶3.小组合作按P16活动3要求,制作小地球仪。
广东省台山市新宁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学案(无答案) 粤教版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过程与方法: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具备科学的精神、用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难点: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课本及插图,使用双色笔把课本上的重难点勾画出来并进行记忆。
2.独立认真完成学案,用红笔做好疑难问题记录,以备讨论时做到有的放矢和高效。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复习巩固:提问回答经纬线和经纬度的特点。
(二)、导学部分: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和。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区别和联系:自转公转方向周期旋转中心二、合作、探究、展示:读P16图17完成下列问题1、用手轻轻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观察分析: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是按时针方向转动。
2、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1)、仿照书P16图1.18,用手电筒作为光源,照射在地球仪上,观察并思考:①此时地球仪上被照亮的部分占地球仪的;未照亮的部分占地球仪的,此时,中国是,美国是。
②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称昼半球,未被照亮的部分称夜半球。
那么,昼半球占地球的,夜半球占地球的。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我们称为晨昏线。
结论;③思考: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谁将更早迎来曙光?为什么?(小组讨论)结论:④区时的划分和计算全球共划分24个时区,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越往东时间就越早,越往西时间就越晚,每隔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小时计算法则:东加西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详细讲解)三、本课跟踪练习1、在地球上,太阳之所以东升西落,是由于()A、地球自转运动所致B、地球公转运动所致C、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相互垂直D、地球形状不是一个正球体2、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征,相同的是()A、周期B、方向C、饶转中心D、产生的地理现象3、在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按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按时针方向旋转的。
七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粤教版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运动是地理环境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基础,并影响到人类活动。
一直以来,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成为学习的难点,尤其是初中生。
因此,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做好内容的取舍,把握好难度和深度,做到浅化,重现象描述,轻原理分析。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
3.探究式教学贯穿始终,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手段帮助学生观察到大尺度的地球空间运动,理解地球运动与相应地理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⑵用简单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⑶用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⑴动手演示,感知地球的运动,发展空间想象力。
⑵在探究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也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观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⑴明白任何地理现象都有成因,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人地关系。
⑵培养坚持真理,崇尚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运动规律。
2.正确列举实例说明地球运动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四、教法建议1.运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工具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空间概念。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体验,帮助学生将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探究式组织教学。
五、课时安排建议:2课时六、教学案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附:各环节小组活动记录表第二课时:地球的公转1.〈播放flash动画《走过四季》〉我们走过冬──洁白与纯净;我们走过春──清新与希望;我们走过夏──热情与美丽;我们走过秋──成熟与收获。
走过四季,走进人生!因为有了四季,生命才有了轮回;因为有了四季,才有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理知识殿堂,去探究四季产生的原因!2.春夏秋冬组合图片:显示探究话题:为什么四季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产生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观察与思考〉(1)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太阳什么时候最高你的影子什么时候最短二者有什么关系(2)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时间出现在几月最冷出现在几月正午时分太阳高度有什么不同你的影子什么季节长什么季节短(3)一年当中,昼夜情况有没有变化怎么变化的小结:由于一个地方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不同,白昼时间长短也有变化,所以各地获得太阳热量多少不同,气温不同,进而景观也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地球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
2、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3、能利用图说明,各个季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4、知道五带的界线,并能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温故互查】
1.地球绕着______不停地旋转叫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_____向_____。
2.地球自转的周期约为_____小时,也就是_____。
3.地球自转的产生的现象: _______、_______。
【设问导读】:
一、合作、探究:
1、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在同一天中,早晨、中午、傍晚三个时段相比,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的是?最热的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最大的是?由此可知: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就(越多、越少),反之(越多、越少)。
(2)一年中,最冷的月份是,属于季;最热的月份是,属于季;(3)一年中,天亮得最早、黑得最晚、白天最长的季节是季,天亮得最晚、黑得最早、白天最短的季节是季。
(4)一年中,既不太冷又不太热的季节是季。
2、读课本P19页图1.21“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观察思考:
(1)地球绕的运动叫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向。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
(2)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地轴是_______(直立或倾斜)的,且地轴的倾斜方向保持不变。
从而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受阳光照射的情况(相/不)同。
(3)仔细阅读P19页图1.21“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结合下图,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完成下表:
(4)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太阳直射点位置、季节有什么不同?
(5)从夏至到冬至,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6)从春分到秋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7)由于地球公转使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上受太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各地的昼夜长短也随之发生,因而产生了的变化。
3、阅读课本P20页教材及图1.23,观察思考:
(1)地球上分为哪五带?
(2)五带的范围如何?分别有什么特点?
(3)我们是依据什么划分出了这五带呢?
(4)五带划分的界线是?
【自学检测】:
1、由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 昼夜交替
B.地方时东早西晚
C. 昼夜长短的变化
D.太阳的东升西落
2、6月22日前后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3、一年中,赤道有几次阳光直射:()
A、一次
B、两次
C、没有
D、3次
3、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情况是()
A、昼长夜短
B、昼短夜长
C、昼夜平分
D、出现极昼现象。
4、下列日期中的何时全球昼夜平分()
A、元旦
B、夏至日
C、冬至日
D、春分、秋分日
5、一年中白昼最长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拓展延伸】:
6、在右图中适当的位置上填写五带的名称并回答下列问
题。
(1)五带的划分是根据________。
(2)五带的分界线是________和________。
(3)赤道所在的带有________现象,两极所在的带有
________和________现象。
(4)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___带。
【学习反思】: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小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