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

中医复习资料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医籍,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2、《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在: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4、辩证:分析辨认疾病的症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

论治:5、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向的属性的概括。

6、五行的特性: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所谓“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的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的事物以及现象。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的特性。

凡是具有温热、升腾、向上等特性的食物或现象都属于火的范畴。

土的特性:“土爰稼墙”。

凡是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点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土的范畴。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金有能刚能柔、变革、肃杀的特性,所以凡是具有肃杀、潜降、收敛、清洁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点,凡是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特性的事物或现象都有属于水的范畴。

7、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8、五脏的五行归属: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9、五行学说帮助临床确定治则与治法:(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2)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培金生土法:又称补脾养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阳健脾法,通过温阳以补助脾胃,这里的阳指肾阳。

肝旺泻心法:指用清心火以治疗肝火旺的方法。

(3)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原则:抑强扶弱的治疗原则。

抑强,用于相克太过。

扶弱,用于相克不及。

(4)根据相克规律确定治疗方法: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

中医学重点整理重点考试复习资料总结中医学第一章绪论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也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标志。

2.《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东汉XXX所写的第一本治疗专著。

3.《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4.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论治、XXX观念。

5.中医学科的优势包括医学模式的先进性、临床诊疗的优势、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以及中西医的比较。

6.“证”和“症”的不同在于,“症”指疾病的症状,如发热、头疼;而“证”是通过四诊合参——“望、闻、问、切”——通过辩证以后得出的“证型”,能反映出疾病的本质,因此比“病”更具体、更贴切。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2.阴阳之间有四种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3.五行学说是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的,根据五行间的相互关系,并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为基础,对自然界的事物、现象加以抽象、归纳、推演,用以说明物质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不断运动变化,从而促进事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说。

4.五行之间有四种生克乘侮关系:相生、相克、相乘、相侮。

其中,相生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滋生的作用,相克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事物对另一行事物具有抑制、约束、削弱等作用,相乘是指相克太过,超越了正常的制约关系,相侮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而出现“反克”的异常现象。

肝心脾肺肾对应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正常生理制约关系,而相乘相侮则是异常现象。

根据五行生克治化理论确定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法,我们可以采用“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抑强扶弱”的方法进行治疗。

第三章中医学的生理观中,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这些多为实质性脏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资料第一章绪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指的是人体自身完整性及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统一性的思想。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辨证是论治的依据和前提,论治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手段和方法,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集中体现。

第二章阴阳五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交合感应、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属性的特征是普遍性、关联性、相对性,包括相互转化和无限可分性。

五行五脏对应关系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

五行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包括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乘包括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五行相侮包括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心为“君主之官”,其生理特性为心为阳脏而恶热。

心主血脉,心主藏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心在液为汗。

肺为“相傅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在志为悲(忧),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开窍于鼻,肺在液为涕。

脾为“仓廪之官”、“后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脾喜燥恶湿。

脾主运化,脾主统血,脾在志为思,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脾在窍为口,脾在液为涎。

肝为“将军之官”,其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肝气升发,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主疏泄,肝主藏血,肝在志为怒,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在窍为目,肝在液为泪。

肾为“作强之官”、“先天之本”,其生理特性为肾主蛰藏。

肾藏精,肾主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体为骨,其华在发,肾在窍为耳及二阴,肾在液为唾。

3.暑邪的致病特点表现为阳热之象,容易上犯头目,扰及心神,同时也容易伤津耗气,常见暑湿夹杂。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师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师考试复习资料中医师考试是中医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考试,对于想要成为合格中医师的人来说,复习资料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医师考试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中,可以包括中医的基本理论、经络学、脏腑学、气血津液等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中医学教材进行学习,如《黄帝内经》、《伤寒论》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中医基础理论精讲精练》等,帮助理解和记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二、中药学中药学是中医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中,可以包括中药的基本理论、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等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中药学教材进行学习,如《本草纲目》、《中药学》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中药学精要》等,帮助记忆和理解中药学知识。

三、诊断学诊断学是中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中,可以包括中医的四诊法、望诊、闻诊、问诊等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诊断学教材进行学习,如《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精要》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中医诊断学习题集》等,帮助巩固和应用诊断学知识。

四、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师考试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复习资料中,可以包括中医方剂的分类、方剂的组成、方剂的应用等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方剂学教材进行学习,如《中医方剂学》、《中医方剂学精要》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中医方剂学习题集》等,帮助记忆和理解方剂学知识。

五、针灸学针灸学是中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复习资料中,可以包括针灸的基本理论、针灸的穴位、针灸的操作方法等内容。

可以选择一些针灸学教材进行学习,如《针灸学》、《针灸学精要》等。

此外,还可以参考一些辅助资料,如《针灸学习题集》等,帮助记忆和理解针灸学知识。

六、其他辅助资料除了以上几个重点内容外,中医师考试还涉及到其他一些辅助知识,如中医药法律法规、中医药文化等。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

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基础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是中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打下扎实基础的关键。

本文将从中医学的起源、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整理。

一、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医疗实践,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中国古代人民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逐渐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记载了古代医学家对人体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典为后来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脏腑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的方面,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

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变化归纳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与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相对应,用以解释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气血津液学说强调人体内部的生理物质循环和代谢,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脏腑经络学说则是中医学中独有的理论体系,它描述了人体内部脏腑器官的相互关系和经络的运行规律。

三、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中医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获取疾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从而作出诊断。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判断脉搏的形态、节律和力度,进一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四、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中医学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证施治和调理阴阳平衡。

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和经验,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学强调“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人身上可能会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治疗方法也应因人而异。

调理阴阳平衡是中医学治疗的重要原则,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自愈能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学_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章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其中《黄帝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

2.《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4.两晋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最早制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

宋金元时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方)》宋代以前病因理论总结。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部验舌专著。

5.《洗冤录》是世界上较早的法医著作。

6.《本草纲目》是一部药物学之大成,由[明]李时珍所著。

7.中医理论体系主要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

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

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

辩证:将四诊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辨识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然后概括为某一性质证的过程。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8.中医学的认知和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比类。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节阴阳学说1.阴阳学说是指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关系来研究解释物质世界中的一切实物和现象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及其消长变化规律的学说。

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基本概念)3.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

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医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题库中医

医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题库中医

医学基础知识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中医篇
一、中医基础理论
1.请解释中医基本概念“气”的含义及其在中医理论中的作用。

2.中医理论中常提到“阴阳”,请简要介绍阴阳的含义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3.中医六经理论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它包括哪些经络?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4.中医的“四气”包括风、寒、暑和湿,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何影响?如何
通过中医方法进行调理?
5.中医理论中提到的“五脏六腑”是指哪些器官?请简要介绍它们的功能。

二、中医诊断学
1.介绍中医诊断学中的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诊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在中医诊断学中,常用脉象来辅助诊断。

请简要介绍中医脉诊的方法和脉象的分类。

3.中医诊断学中的舌诊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请简要介绍中医舌诊的方法和舌象的分析。

4.中医诊断学中常用的“四诊合参”是指什么?它在中医临床诊断中的应
用有哪些?
5.请简要介绍中医中的“病证并治”原则以及中医诊断中的病证的分类方法。

三、中医治疗学
1.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请简要介绍中药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中医治疗中常用的针灸疗法是指什么?请简要介绍针灸疗法的原理和应用范围。

3.中医中的“按摩”是一种治疗方法,请简要介绍中医按摩的基本原理和
常用手法。

4.中医理疗中的“刮痧疗法”是怎样的一种治疗方法?它的原理和适应症是什么?
5.草药浴在中医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简要介绍中医草药浴的原理和常见的适应症。

注:题目均为原创,与现有考试题库无关。

本文档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用于非法用途。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中医学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考试是测试学生对中医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方面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

以下是中医学考试的主要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1.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2.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脏腑经络学说等3. 中医的病因学说:外感病、内伤病、其他特殊病因学说等4. 中医的病机学说: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等二、中医诊断学1. 中医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2. 中医辨证论治:八纲辨证、病位辨证、病因辨证、病机辨证等3. 中医常用的诊断方法:脉诊、舌诊、面部诊断等4. 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三、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理论:四季养生、平衡饮食、适当运动等2. 中医养生方法:食疗、草药调养、气功锻炼等四、中医药学1. 中药的起源、发展和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寒热温凉、苦甘酸辛、归肝心脾肺肾经等3. 常用中药的功效和适应症:人参、黄芪、丹参等4. 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常用配方:四逆散、解表剂等五、中医针灸学1. 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原理2. 针灸的经络学说和穴位学说3. 针灸的常用技法和治疗原则4. 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六、中医外治疗法1. 中医推拿按摩:经络推拿、穴位按摩等2. 中医外敷疗法:艾灸、拔罐等3. 中医气功疗法:太极拳、气功调理等七、中医的临床实践1. 中医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感冒、消化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2. 中医针灸治疗的常见疾病:头痛、失眠、颈椎病等3. 中医外治疗法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学考试的知识点很广泛,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分支和细节内容。

在复习和准备考试时,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并且多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练习,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应试水平。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复习资料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学习中医学的人来说,复习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医学复习资料的内容和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了解中医学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等,还可以通过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中医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典籍和临床实践,了解中医诊断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临床情况,进行实际操作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诊断能力。

三、中医治疗方法中医治疗方法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针灸学等相关学科,了解中医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应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临床实习和观摩,亲身体验中医治疗方法的效果,提高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四、中医药学中医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的药理学、药物学、方剂学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了解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熟悉常用中药的制剂方法和用药规律。

五、中医学研究方法中医学研究方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医临床研究、中医药实验研究等。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学习相关文献和研究方法,了解中医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六、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通过了解中医学的现状和发展,了解中医学在国内外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2、说明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治疗。

4、指导疾病诊断。

5、概括生理功能。

2、五行学说(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1. 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1、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

2、《皇帝内径》、《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百草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

3、最早古典医籍《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柩》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4、中医学论述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著《伤寒杂病论》。

5、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典籍《神农本草经》。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7、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司外揣内、注重整体研究、援物类比8、援物类比的三个方法:釜底抽薪法、提壶揭盖法、增水行舟法。

9、阴阳的特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可分性。

10、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11、寒邪的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主收引4)寒性清澈12、湿邪的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3、淤血:1)定义:指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在体内,或运血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的血液。

2)临床特点:疼痛、肿块、出血14、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正常舌象:舌淡红,薄白苔舌色:舌白苔(主虚证,寒证)舌红主热证舌腻苔(属实证)15、浮脉主表征、虚证、会发热、恶寒、全身酸痛。

脉浮、白薄苔、属表证。

16、八钢: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17、补气药:乏力气短自汗出,纳少声低脉无力。

包括:人参,黄芪。

党参,白术。

18、辛凉解表药:柴胡,薄荷,葛根。

19、人体最基本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20、七情:喜怒哀乐悲恐惊21、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

22、劳逸失度:过劳和过逸。

23、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湿、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

24、五味:酸、苦、甘、辛、咸。

25、配伍:单行、相须、相使、相偎、相杀、相恶、相反。

26、开窍药主归(心)经,解表药主归(肺)经。

27、牡丹皮与赤芍共有的功效是(清热凉血、活血化瘀)28、方剂的组成变化主要有:药味加减、药量加减、药剂更换。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辩证施治、恒动观念。

2、中医学的阴阳偏胜:胜,是指邪气盛。

阴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亢过盛,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

3、中医学的阴阳偏衰:衰,是指正气虚衰。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4、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5、生克制化:五行从木始,木火土金水,顺次为生,间一为克,过克为乘,反克为侮。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6、五脏的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在志为喜。

②肺:主呼吸、朝百脉、主宣发速降,通调水道;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在志为忧。

③脾(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谷、水液)、主升清、主统血;在体为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液为涎、在志为思。

④肝:主疏泄(疏人体气机)、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夜为泪、在志为怒。

⑤肾(先天之本):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在液为唾、在志为恐。

7、心与他脏的相互关系:①心与肺:表现在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心与脾: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

③心与肝:表现在血液运行和神志活动两个方面。

④心与肾:表现在阴阳水火互制互济(精、血互化和精、伸互用)两个方面;[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称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8、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储藏精气;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纳和传化水谷。

9、藏象的主要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念。

10、胃失通降,一则饮食滞于胃,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吞酸;二则胃气上逆、恶心、嗳气、呕吐、呃逆。

11、十二经别(相表里):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12、六淫各自致病的特点: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的统称;共同特点是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中医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剑解/选择)《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目前发现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軽。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是阐明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宋元时期一一“金元四大家”:刘元素代表“寒凉派”,强调降火、张子和代表“攻下派”,强调汗、吐、下法、李东恒代表“补土派”,强调补益脾胃、朱丹溪代表"滋阴派”,作用于更年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省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起来。

辩证:讲四诊说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淸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槪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施治:根据辩证的结果,确左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辩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系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而。

(P13最后一段有选择题)阴阳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P16~17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作用(选择題)归纳药物性能一一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温、热一阳,寒、凉一阴五味:辛甘淡一阳,酸苦咸一阴“五行”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选择题)自然界五行人体五时五味无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液五声平旦酸青生风东春木肝胆目筋怒泪呼日中苦赤长暑南夏火心小肠舌脉喜汗笑日西甘黄化湿中长夏土脾胃口肉思涎歌日入辛白收燥西秋金肺大肠鼻皮悲涕哭夜半咸黑藏寒北冬水肾膀胱耳恐唾|||||五行的深刻乘侮1、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相克为互相克制制约。

次序是:木克上、上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上三、藏想学说五脏:即心、肺、脾、肝、肾的总称。

中医学考试重点

中医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1、四大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黄帝内经》;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3、《本草纲目》作者是明代的李时珍。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和辨证论治。

第三章⑴心的主要生理功能:①心主血脉;②心主神志。

系统连属:①心在志为喜;②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③心在窍为舌;④心在液为汗。

⑵肺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肺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和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

系统连属:①肺在志为悲忧;②肺在液为涕;③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④肺在窍为鼻。

⑶脾的主要生理功能; ①脾主运化;②脾气主升;③脾主统血。

系统连属:①脾在志为思;②脾在体合肌肉;③脾在液为涎;④脾在窍为口。

⑷肝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肝主疏泄;②肝藏血。

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②肝在体合筋;③肝在液为泪;④肝在窍为目。

⑸肾的主要生理功能:①肾藏精;②肾主水;③肾主纳气。

系统连属:①肾在志为恐;②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③肾在液为唾;④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2、气与血的关系:⑴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

⑵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②血能养气。

第四章1、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又称“六气”。

2、风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为“六淫之首”⑴风为阳性,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⑵风性善行而数变;⑶风为百病之长;⑷风性主动。

3、寒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寒为阳邪,易伤阳气;⑵寒性凝滞;⑶寒主收引;⑷寒性清澈4、暑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暑邪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之后,立秋之前。

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⑵暑性升散,饶神耗气伤津;⑶暑多夹湿。

5、湿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湿为阴邪,易阻气机;⑵湿性重浊;⑶湿性黏滞;⑷湿性趋下,易袭阳位。

6、燥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燥性干涩,易伤津液;⑵燥易伤肺。

7、火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⑴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⑵火易扰心神;⑶火易耗气伤津;⑷火易生风动血;⑸火热易致肿疡。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

中医学考试知识点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古典医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第一步药物学专著。

2.中医理论体系有三个基本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对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阴阳的相互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4.五行:五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

5.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木克土,圆得生克)6.相乘与相克次序相同,相悔与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和相悔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相乘与相悔均为异常相克,且对某一行来说可同时出现,区别在于相乘是按相克次序克制过度,而相悔是相克相反次序。

7.木火土金水、肝心脾肺肾、春夏长夏秋冬、东南中西北。

8.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与自然的统一、解释生理现象、解释病理传变、指导诊断疾病和指导临床治疗。

9.相生关系的转变——母病及子(顺传):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子脏;子病犯母(逆传):又称“子盗母气”,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0.脏腑是内脏的总称,分为三类: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多为实质性脏器,共同的生理功能为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多为中空腔性脏器,共同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受盛、传化水谷糟粕。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行类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生理功能是“藏而不泻”,类似于脏。

1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心主血脉、心主神志(心者,君主之官)。

12.肺称为华盖,又称“娇脏”,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

13.脾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调达情志、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

14.肾生理功能——肾藏精(肾阳主一身之阳,为“命门之火”;肾阴主全身之阴,属“水”,故肾有“水火之脏”之称)、肾主水、肾主纳气。

《中医学基础理论》期末考试复习

《中医学基础理论》期末考试复习

2023春批次期末中医学基础理论(考试课)一、单项选择题1.临床上行气与利水法常常并用的理论依据是()。

(2 分)A.气能生津B.气能行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答案:B2.孙络是指()。

(2 分)A.十五别络B.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C.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D.十二皮部的络脉答案:C3.肾所藏之精是指()。

(2 分)A.先天之精B.后天之精C.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D.生殖之精答案:C4.过食生冷寒凉,易形成()。

(2 分)A.火旺体质B.痰湿体质C.心气虚体质D.脾气虚体质答案:D5.肾开窍于()。

(2 分)A.鼻B.舌C.口D.耳答案:D6.五脏、六腑及奇恒之府的主要区别依据是()。

(2 分)A.解剖形态的差异B.分布部位的不同C.功能特点的不同D.经脉阴阳属性不同答案:CA.青、白B.晦暗C.黄、赤D.呼吸微弱答案:C8.具有司腠理开合功能的气是()。

(2 分)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答案:D9.对疾病力求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目的()。

(2 分)A.提高治愈率B.尽早确正治疗方法C.提高诊断的准确率D.中止其病情的发展变化答案:A10.体内津液不足而致的皮肤干燥瘙痒,其病理机制是什么?()。

(2 分)A.失于滋润濡养B.津枯血燥C.津亏血瘀D.气随液脱答案:B11.肝阳亢盛,可灼哪脏阴液?()。

(2 分)A.心B.肺C.脾D.肾答案:D12.气虚自汗是气的哪一功能失调?()。

(2 分)A.推动B.温煦C.防御D.固摄答案:D13.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

(2 分)A.心B.肺C.脾14.具有亢奋、偏热、多动等特征的体质为()。

(2 分)A.阴阳平和质B.偏阴质C.偏阳质D.肝郁质答案:C15.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是()。

(2 分)A.血液B.津液C.胆汁D.精气答案:D16.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2 分)A.《难经》B.《伤寒杂病论》C.《黄帝内经》D.《神农本草经》答案:C17.津液不足导致血液流动滞涩的机理是什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2、说明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治疗。

4、指导疾病诊断。

5、概括生理功能。

2、五行学说(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1. 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 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病理:1血脉空虚,脉虚无力。

2心血瘀阻,唇舌紫暗,脉结代。

(2)心主神志;生理:精神振奋,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反应灵敏。

病理:失眠、多梦、健忘、精神不振、谵妄、昏迷等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关系密切。

系统连属(1)心在志为喜: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都属于心,面部色泽能反映心气的盛衰。

(3)心开窍于舌:指心的气血与舌相通,舌的正常功能有赖于心主血脉和主神的功能。

通过对舌的观察,来了解心主血脉和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4)心在液为汗:“血汗同源”2.肺生理功能(1)主气,司呼吸;1主一身之气—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体现在宗气的生成和全身气机的调节。

2主呼吸之气—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司呼吸—肺是人体的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生理:呼吸通畅,均匀,卫外能力强。

病理:呼吸气短,喘促,易外感。

(2)主宣发和肃降: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向外布散的作用①肺的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体外②肺气扩散运动,将水谷精微布散于全身③肺气布散功能,将卫气散至全身体表。

主肃降:指肺气具有向下、向内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①肺能吸入自然界的清气;②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③肃清肺和呼吸道异物。

(3)通调水道是指肺通过宣发与肃降调节体内水液的运行、输布及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

(4) 肺朝百脉,主治节;肺朝百脉:指全身的血脉都会聚于肺,经肺的呼吸、宣降进行气体交换后输送全身。

功能:助心行血。

主治节:肺具有治理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

功能:①肺司呼吸,调节气体交换;②调节气机,调节气的升降出入;③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运④调节水液代谢。

系统连属⑴肺在志为悲忧:“悲忧”的情志活动与肺有关⑵肺在液为涕:鼻为肺窍,涕为鼻黏膜分泌的黏液,有润泽鼻窍的作用。

⑶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肤、毛、汗腺依赖肺所宣发的卫气和津液的温养和润泽。

⑷肺开窍于鼻:鼻与喉相通而联于肺。

发音与肺有关。

病理:鼻干燥、流涕、毛发干枯、声音嘶哑等。

3.脾生理功能(1)脾主运化:概念: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输布的作用。

生理:气血生化有源,精力充沛,壮实。

病理:气血生化不足,腹胀、纳差、便溏、消瘦等。

2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病理:水液内停。

(2)脾主升清,指脾气以升为顺,1水谷精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生理:水谷精微吸收和输布正常。

病理:①气血生化无源,头晕,乏力,腹泻。

②内脏下垂:脱肛等。

(3)脾主统血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经脉中运行,防止溢出脉外的功能。

生理:气固摄血液功能正常,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发生出血。

病理:即脾不统血,出现各种出血。

系统连属①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四肢肌肉的壮实与功能的发挥与脾气的运化功能有关。

②在志为思:“思”的情志活动与脾的运化、升清功能有关。

③在液为涎:涎由脾气化生并转输布散。

④开窍于口:其华在唇:饮食、口味与脾运化功能有关;口唇的色泽与脾气的健运、气血的充足与否有关。

4.肝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疏:疏通、疏导;泄:发散、宣泄。

指肝具有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调畅气机,指肝的主升、主动、主散的特性,能疏通、畅达、升发气机。

2助脾运化,具体表现在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功能,脾胃的升降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3调达情志,指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4调节生殖功能,指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2)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人动血运于全身人静血归于肝系统连属①肝在志为怒:“怒”的情志变化与肝有关,怒易伤肝;肝阴不足,肝阳上亢,易发怒②在液为泪:泪有濡养,滋润和保护眼睛的作用。

③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全身筋膜有赖肝血的滋养。

④开窍于目:指肝的经脉上联于目系,目的视物功能有赖于肝的疏泄和肝血的濡养。

5.肾生理功能(1)主藏精,是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①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②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2) 肾主水,是指肾脏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

津液代谢需要肾阴和肾阳的调节。

“肾阳为开”—尿液生成排出;“肾阴为合”—水液的重吸收(3) 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调节呼吸的作用。

系统连属①在志为恐: 恐惧、害怕的精神状态与肾有关。

②在液为唾:唾为为肾精所化,有润泽口腔,助食物下咽的作用。

③开窍于耳和二阴:听觉功能依赖于肾精的充养; 前阴的排尿和生殖功能,后阴的排泄粪便作用均与肾有关。

④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6、气与血的关系:1. 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

③气能摄血:气能统摄和固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即脾统血)。

2. 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赖血之运载而达全身。

②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使气保持旺盛。

7、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气旺津足;气虚津不足;气能行津:津液的输布、变化和排泄,有赖于气的推动和气化作用。

气行水行;气停水聚;气能摄津:气的固摄津液作用控制着津液的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

气虚多汗、多尿、遗尿。

(2)津能载气:气必须附着于有形的津液才能存于体内。

津脱气虚:少气懒言、肢倦乏力。

第四章病因病机六淫各自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风邪致病特点:风属阳邪,其性开泻,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湿邪致病特点: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

寒邪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寒主收引;寒性清澈。

暑邪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其性升散,扰神耗气伤津;暑多夹湿。

燥邪致病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移上肺。

火(热)邪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动心神;易耗气伤津;易生风动血;易致肿疡。

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重;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自内生,又称“内伤七情”。

致病特点: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影响脏腑气机:怒责气上、喜则气缓、悲(忧)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影响病情转归。

痰饮: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清稀者称饮。

稠浊者称痰,两者同出一源,故并称痰饮。

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运行;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瘀血: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血行受阻,滞留于经脉、脏腑之内,或体内存留离经之血未能消散。

特点;①病位不一,病证各异②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疼痛、肿块、出血、望诊(肌肤爪甲失荣舌象:舌质紫)、脉象:细涩沉弦或结代气机失常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这几方面。

气机失常,又称气机失调,式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气机运行不畅,或升降出入功能失去平衡协调的病理变化。

主要有①气滞(指气机郁滞而流通不畅的病理状态)②气逆(指气的上升过度,或下降补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的病理状态)③气陷(指在气虚的情况下,以气的上升不及和升举无力为主要特征的病理状态)④气闭(指气之出入障碍,气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而出现气机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⑤气脱(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逸脱,从而导致全身性严重气虚不足,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第四章四诊望诊:1、望神,广义: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高度概括。

狭义:指神志、意识、思维活动,有得神、少神、失神、假神之分。

假神:是指垂危病人出现的暂时性的某些症状“好转”的假象,如原本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声低气弱,懒言少食,突然精神转佳,两颊色红如妆,语声清亮,喋喋多言,思食索食等,提示病情恶化,脏腑精气将绝,预后不良。

古人比作“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2、望色;指通过观察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包括面色、肤色。

常色:我国人正常肤色为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病色—青色:主寒、痛、瘀血、惊风;赤色:主热;黄色:主湿、虚、黄疸;白色:主虚、寒、失血;黑色:主肾虚、水饮、瘀血。

3、望舌舌尖—心肺(上焦)舌中—脾胃(中焦)舌边—肝胆(下焦)舌根—肾舌质: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热盛、主瘀;青紫舌,主阴寒、瘀血。

望舌形:芒刺:主热盛(状如草莓)裂纹:多见于阴液亏损(舌面裂沟、深浅不一)齿印:多为气虚或脾虚(齿痕舌)舌疮:主心火热盛或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溃疡、红肿)舌下络脉:青紫色主血瘀(舌尖上卷见舌底两侧络脉)舌苔:1. 苔质⑴厚薄:反映病邪的浅深与轻重苔薄—邪气在表,病轻邪浅苔厚—邪入腑脏,病较深重薄厚—病势渐增厚薄—正气渐复⑵润燥:反映津液之存亡⑶腐腻:反映中焦湿浊及胃气的盛衰苔色⑴白苔:主表证、寒证、湿证薄白—为病邪在表,病情轻白厚—主湿浊内盛,或寒湿痰饮⑵黄苔主里证、热证1 薄黄—风热在表2 黄滑舌淡胖—阳虚水湿不化3.黄腻—脾胃湿热或痰湿食滞 4老黄焦裂—里热盛极,耗伤气阴⑶灰、黑苔主里证,多见于病情较重者闻诊:谵语:热扰心神,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郑声:心齐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独语:心气不足、痰气郁结、清窍阻蔽问诊:问寒热;1.恶寒发热:外感初期,是表证的特征 2.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久病为阳气虚衰3.但热不寒:里热炽盛、阳明腑实、阴虚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 4.寒热往来:少阳病、疟疾三部九候:切诊:第八章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