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详解
分子生物学李玉龙

2020 生物技术专业-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绪论1.基因表达的实质是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2.基因的表达调控主要发生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上。
3.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人类对DNA和遗传信息传递的认识阶段、重组DNA技术的建立和发展阶段、重组DNA技术的应用和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阶段。
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判断、填空与选择考点: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核苷酸之间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核酸。
3.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4.染色体分为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两类。
5.染色质分为组成型异染色质和兼性异染色质两类。
6.核酸是多核苷酸,核苷酸由含氮碱基、戊糖、磷酸构成。
核苷酸可以分解为核苷和磷酸,核苷可以分解为含氮碱基和戊糖。
7.稳定双螺旋结构的因素:碱基对之间形成的氢键、碱基堆积力、正负电荷的作用。
8.提出双螺旋模型有三个证据:X射线衍射法、DNA碱基等比例规律、DNA分子密度9.B-DNA是大多数DNA在细胞中的构象。
10.B-型螺旋就是Watson和Crick双螺旋√11.DNA每旋转一周,大约10个碱基对。
√12.染色质由最基本的结构单元核小体组成。
13.所有mRNA的3’端都有poly(A)结构。
×组蛋白mRNA的3’端无poly(A)结构14.检测DNA变性最简单的定性和定量方法是紫外吸收光谱变化。
15.Tm主要和DNA均一性、G-C碱基对含量、介质中离子强度有关。
16.DNA复性的两个必要条件是离子强度和较高的温度。
17.测定复性程度的3种方法:①减色效应②抗S1核酸酶水解DNA的量③羟基磷灰石柱层析。
18.分子杂交的类型与区分:①鉴定 DNA: Southern 印迹法;②鉴定 RNA: Northern 印迹法;③鉴定蛋白质:Western 印迹法。
第三章:基因与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1、判断、填空与选择考点:1.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突变单位以及控制性状的功能单位。
医学分子生物学(新)重点知识大全

泛基因阶段孟德尔的遗传因子阶段摩尔根的基因阶段顺反子阶段操纵子阶段现代基因阶段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核苷酸序列,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合成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所必需的全部核酸序列(通常是DNA序列)。
一个基因应包含不仅是编码蛋白质肽链或RNA的核酸序列,还包括为保证转录所必需的调控序列、5′非翻译序列、内含子以及3′非翻译序列等所有的核酸序列(蛋白质基因和RNA基因)。
根据其是否具有转录和翻译功能可以把基因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它具有转录和翻译功能,包括编码酶和结构蛋白的结构基因以及编码阻遏蛋白的调节基因第二类是只有转录功能而没有翻译功能的基因,包括tRNA基因和rRNA基因第三类是不转录的基因,它对基因表达起调节控制作用,包括启动基因和操纵基因。
原核生物基因组:染色体基因组(chromosomal genome)染色体外基因组(extrachromosomal genome )真核生物基因组:染色体基因组(chromosomal genome)染色体外基因组(extrachromosomal genome )生物体的进化程度与基因组大小之间不完全成比例的现象称为 C value paradox,又称C值悖论)病毒基因组很小,且大小相差较大病毒基因组可以由DNA组成,或由RNA组成多数RNA病毒的基因组是由连续的RNA链组成基因重叠基因组的大部分可编码蛋白质,只有非常小的一部份不编码蛋白质形成多顺反子结构病毒基因组都是单倍体(逆转录病毒除外)噬菌体(细菌病毒)的基因是连续的,而真核细胞病毒的基因是不连续的1981年,美国首先发现获得性免疫缺陷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其病原体是一种能破坏人免疫系统的逆转录病毒1986年,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HIV特异性地侵犯并损耗T细胞而造成机体免疫缺陷HIV如何感染免疫细胞并复制捆绑――当HIV病毒的gp120蛋白捆绑到T-helper细胞的CD4蛋白时,HIV病毒附着到机体的免疫细胞上。
分子生物学原理:第十二章 基因表达调控1

基本方式。
二、乳糖操纵子调节机制
结构基因:lacZ(β-半乳糖苷酶) lacY(通透酶) lacA (乙酰基转移酶)
操纵序列:O1、 O2、O3 启动子:P
CAP结合位点
调节基因:I
Lac操纵子结构及其负性调节
Lac操纵子的调节
1、阻遏蛋白的负调节
阻遏基因
DNA
I
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
真核基因组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多拷贝序列
高度重复序列(106 次) 中度重复序列(103 ~ 104次)
单拷贝序列
真核生物以染色质的形式储存遗传信息
真核生物转录与翻译分割进行
真核基因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
真核基因具有不连续性
真核生物线粒体DNA也储存遗传信息
二、染色质的活化
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 ——由某一基因表达产生的蛋白质因子,与被
调节的DNA调节序列相互作用而发挥作用,这些蛋 白质分子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反式作用因子直接作用: •直接结合DNA序列
反式作用因子间接作用: •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 互作用发挥功能
基因表达调控的生理意义
基因表达的时间特异性和空间特异性
基因表达的持续性
管家基因
基因表达的可诱导性
诱导与阻遏
二、基因表达调控
1
多层次
DNA 基因激活 、拷贝数重排 、DNA 甲基化 RNA 转录起始、转录后加工、mRNA降解
蛋白质 蛋白质翻译、翻译后加工修饰、蛋白质降解
2
在一定机制控制下,功能上相关的一组基因,无论其为
II. 增强子(enhancer)
增强子是一种能够提高转录效率的顺式调控元件。
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人卫第八版)-第12章-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1

脂酸合成
氨基酸代谢 嘌呤合成 嘧啶合成 核酸合成
乙酰辅酶A羧化酶
谷氨酸脱氢酶 谷氨酰胺PRPP酰胺 转移酶 天冬氨酸转甲酰酶 脱氧胸苷激酶
柠檬酸,异柠檬酸
ADP,亮氨酸,蛋氨酸
长链脂酰CoA
GTP,ATP,NADH AMP,GMP CTP,UTP
dCTP,dATP
dTTP
目录
2.代谢途径的起始物或产物通过变构调节影响 代谢途径 催化亚基 变构酶 调节亚基
调节某些细胞的代谢及功能,并通过各种激素的互相协
调而对机体代谢进行综合调节。
目录
一、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主要调节 关键酶活性
•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主要是酶水平的调节。 • 细胞内酶呈隔离分布。 • 代谢途径的速度、方向由其中的关键酶(key enzyme)的活性决定。
• 代谢调节主要是通过对关键酶活性的调节而
各种物质代谢之间互有联系,相互依存。
目录
二、机体物质代谢不断受到精细调节
内外环境 不断变化 影响机体代谢
适应环境 的变化
机体有精细的调节 机制,调节代谢的 强度、方向和速度
目录
三、各组织、器官物质代谢各具特色
结构不同 不同的组 织、器官 酶系的种类、 含量不同 代谢途径不同、 功能各异
目录
四、各种代谢物均具有各自共同的 代谢池
进行调节,这种调节称为原始
调节或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目录
高等生物 —— 三级水平代谢调节
• 细胞水平代谢调节
• 激素水平代谢调节
高等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了专司调节功能的内
分泌细胞及内分泌器官,其分泌的激素可对其他细胞发
挥代谢调节作用。
• 整体水平代谢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或通过神经纤维及神经 递质对靶细胞直接发生影响,或通过某些激素的分泌来
生物化学(第三版)第十二章 核酸通论 核算的结构课后习题详细解答_ 复习重点

第十二章核酸通论提要1868年Miescher发现DNA。
Altmann继续Miescher的研究,于1889年建立从动物组织和酵母细胞制备不含蛋白质的核酸的方法。
RNA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Hammars于1894年证明酵母核酸中的糖是戊糖。
核酸中的碱基大部分是由Kossel等所鉴定。
Levene对核酸的化学结构以及核酸中糖的鉴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他的“四核苷酸假说”是错误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阻碍了核酸的研究。
理论研究的重大发展往往首先从技术上的突破开始。
20世纪40年代新的核酸研究技术证明DNA 和RNA都是细胞重要组成成分,并且是特异的大分子。
其时,Chargaff等揭示了DNA的碱基配对规律。
最初是Astbury,随后Franklin和Wilkins用X射线衍射法研究DNA分子结构,得到清晰衍射图。
Watson和Crick在此基础上于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说明了基因结构、信息和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分子生物学基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得到广泛的实验支持。
Crick于1958年提出了“中心法则”。
DNA研究的成功带动了RNA研究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20世纪60年代Holley 测定了酵母丙氨酸tRNA的核苷酸序列;Nirenberg等被破译了遗传密码;阐明了3类D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
在DNA重组技术带动下生物技术获得迅猛发展。
将DNA充足技术用于改造生物机体的性状特征、改造基因、改造物种,统称之为基因工程或遗传工程。
与此同时出现了各种生物工程。
技术革命改变了分子生物学的面貌,并推动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兴起。
在此背景下,RNA研究出现了第二个高潮,发现了一系列新的功能RNA,冲击了传统的观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生物学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工程。
这一计划准备用15年时间(1990-2005年),投资30亿美元,完成人类单倍体基因组DNA3×109bp全部序列的测定。
分子生物学重点解析。南大

分子生物学重点基因的定义●基因的概念:编码产物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其中产物包括RNA和蛋白质●一个典型的真核基因:编码序列----外显子插入外显子之间的非编码序列----内含子5’ &3’端的非翻译区----UTR调控序列●结构基因:决定合成某一种蛋白质分子结构相应的一段DNA。
结构基因的功能是把携带的遗传信息转录给mRNA(信使核糖核酸),再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定氨基酸序列的蛋白质。
●调节基因:是调节蛋白质合成的基因。
它能使结构基因在需要某种酶时就合成某种酶,不需要时,则停止合成,它对不同染色体上的结构基因有调节作用。
●housekeeping gene:指生物个体全生命过程的几乎所有细胞中都持续表达的一类基因,它们编码维持细胞生命所需要的共同生化途径●DNA病毒、RNA病毒、类病毒、阮病毒有哪些异同:相同点:都能够复制,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都必须要寄生在宿主体内不同点:✓遗传物质不一样:DNA、RNA、以及蛋白质✓结构不一样:类病毒为裸露的RNA颗粒,朊病毒为蛋白质颗粒,而DNA病毒或RNA病毒都有一些衣壳或被膜✓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但从本质上区分病毒和其他生物的特征是:①含有单一种核酸(DNA 或RNA)的基因组和蛋白质外壳,没有细胞结构;②在感染细胞的同时或稍后释放其核酸,然后以核酸复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③严格的细胞内寄生性。
病毒缺乏独立的代谢能力,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中,利用细胞的生物合成机器来复制其核酸并合成由其核酸所编码的蛋白,最后装配成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单位,即病毒粒。
病毒粒是病毒从细胞到细胞或从宿主到宿主传播的主要形式。
类病毒类病毒是无蛋白质外壳保护的游离的共价闭合环状单链RNA分子,侵入宿主细胞后自我复制,并使宿主致病或死亡。
类病毒的分子量在0.5~1.2´105朊病毒朊病毒是一类个体极微小的生物,它没有细胞结构,其构成也很简单,一般只有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由核酸组成的核心。
生物化学第12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

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授课时间】3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基因工程与重组DNA技术相关概念,核酸分子杂交、探针、PCR、DNA 芯片技术、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概念。
2.熟悉重组DNA技术、PCR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3.了解基因工程在医学中的应用,PCR 的主要用途。
4.了解DNA芯片技术的原理与方法,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应用。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基因工程2.一般介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3.一般介绍:聚合酶链反应4.一般介绍:DNA芯片技术5.一般介绍: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授课学时】3学时第十二章分子生物学常用技术及应用第一节基因工程第二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第一节基因工程噬菌体(bacteriophage,phage)是感染细菌的一类病毒,因其寄生在细菌中并能溶解细菌细胞,所以称为噬菌体。
用于感染大肠杆菌的λ噬菌体改造成的载体应用最为广泛。
(一)目的基因的制备目的基因是指所要研究或应用的基因,也就是需要克隆或.基因组DNA文库cDNA文库.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化学合成(二)目的基因与载体的连接将目的基因或序列插入载体,主要通过DNA(二)Northern 印迹杂交Northern 印迹杂交是指将待测RNA 样品经电泳分离后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检测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和基本过程与印迹杂交主要用于检测各种基因转录产物的大小、转录的量及其变化。
(三)斑点及狭缝印迹杂交分子杂交实验①②③目录三、探针的标记(一)探针的特征探针的特点:①要加以标记、带有示踪物,便于杂交后检测,②应是单链,若为双链用前需先行变性为单链;③具有高度特异性,只与靶核酸序列杂交;④标记的探针应具有高灵敏度、稳定、标记方法简便、安全。
(二)探针的种类及制备探针第四节 DNA芯片技术第五节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
第十二章 基因工程 分子克隆

第十二章基因工程第一节概述基因工程:又称重组体DNA技术或基因操作,是指在体外将不同来源的DNA分子进行重新组合,并使它们在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实现增殖表达的遗传操作。
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操作,在细胞水平上实现表达。
基因工程的过程主要包括:①获得目的基因片断;②连入合适的载体;③转入受体系统;④筛选重组子;⑤表达外源基因等五个步骤。
特点:1.不受亲缘关系的限制,即打破了物种界限,把不同种类生物的遗传物质组合在一起,人为的将高等生物的基因引入细菌。
2.可以定向地改变生物的遗传特性: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目的地去的某种基因,并将该基因引入原本没有这种基因的生物,从而改变后者的遗传特性。
3.增加目的基因剂量:大幅度提高了基因产物的水平。
克隆DNA是指得到与目的DNA完全相同的许多DNA分子应用:基因工程在科学研究、医药和工农业生产等多方面都有广泛地应用,为基础研究和生产实际提供了强有力地技术支持。
第二节工具酶及基因工程相关技术一、用于基因科隆地核酸酶分类:1.将DNA切开的酶,主要包括限制性内切酶;2.将四种碱基连接起来成为高分子DNA聚合物的酶,其中主要包括DNA聚合酶、Klenow酶、反转录酶等;3.将双链DNA片断连接起来的酶,主要包括E.coli DNA连接酶和T4连接酶等;4.将DNA片断末端进行修饰的酶,主要包括:末端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外切酶、多核苷酸激酶等。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降解作用有关的酶称之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修饰酶:起修饰作用的酶称作修饰酶。
在限制酶识别序列的个别碱基发生甲基化作用,所以修饰酶又称之为甲基化酶。
限制修饰系统:甲基化酶和限制酶共同组成“限制修饰系统”目前的限制修饰系统可分为Ⅰ、Ⅱ、Ⅲ型1.Ⅰ型它的酶含有三个亚基:(1)H sdS-识别特定DNA序列;(2)H sdM-具有甲基化功能;(3)H sdR-具有限制性内切酶功能。
只有当三个亚基组成复合体后,全酶才有活性。
其甲基化及内切酶活性紧密偶联。
生物化学课件第十二章 DNA的生物合成

解链方向
随从链 (lagging strand)
5
• 顺着解链方向生成的子链,复制是连续进行的,
这股链称为领头链。
• 另一股链因为复制的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不能 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延长,这股不连续复制的链称 为随从链。复制中的不连续片段称为岡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领头链连续复制而随从链不连续复制,就是复制
(二)复制的延长
复制的延长指在DNA-pol催化下,dNTP以 dNMP的方式逐个加入引物或延长中的子链上, 其化学本质是磷酸二酯键的不断生成。
3' 5'
DNA-pol
OH 3'
5' 3'
dCTP
dGTP
dTTP
dATP
dCTP
dATP
dGTP
dTTP
3
5 3
领头链 (leading strand)
3 5
·· ·TGTGGATTA-‖-TTATACACA-‖-TTTGGATAA-‖-TTATCCACA
58
66
166
174
201
209
237
245
E.coli复制起始点 oriC
原核生物复制时,DNA从起始点(origin)向
两个方向解链,形成两个延伸方向相反的复制
叉,称为双向复制。
复制中的放射自显影图象
的半不连续性。
领头链的合成
随从链的合成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阶段四
复 制 过 程 简 图
(三)复制的终止
• 原核生物基因是环状DNA,双向复制的复制 片段在复制的终止点(ter)处汇合。
ori
《病毒学》教学大纲

《病毒学》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病毒作为最简单的模式生物,在生命科学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病毒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物的本质有了全面的认识,也促进了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人类对病毒的认识直接关系到人类自身的生活与健康。
《病毒学》是生命科学类相关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选修课。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病毒学新的研究方法及最新发展趋势;2.理解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3.掌握病毒的主要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学特性、病毒学的基本研究技术以及常见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控措施。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绪论——病毒学概述第一节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病毒引起的人类和动植物疾病2.病毒的应用习题要点:如何客观地理解病毒的存在第二节病毒学发展简史1.病毒的发现2.病毒学发展简史习题要点:病毒的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三节病毒的进化与起源1.病毒的进化2.病毒的起源习题要点:如何理解有关病毒起源的3种假说第四节病毒的特点及定义1.病毒的特点2.病毒与其它微生物的比较习题要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重点、难点:掌握病毒的特点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学的发展历史;理解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掌握病毒的特点。
第二章病毒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病毒的形态与大小1.病毒的形态2.病毒的大小习题要点:病毒一般形态和大小第二节病毒的组成及其功能1.病毒的结构组成2.病毒结构成分的相应功能习题要点: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第三节病毒粒子的对称性习题要点:病毒粒子的3种对称方式本章重点、难点:病毒的结构特点及主要成分的功能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病毒的结构特点;理解病毒的存在与其结构组成的关系;掌握病毒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第三章病毒的增殖第一节用于病毒复制研究的实验系统习题要点:大肠杆菌——噬菌体实验系统的建立第二节病毒的复制周期1.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2.病毒侵染宿主的过程习题要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第三节病毒的非增殖感染1.病毒非增殖感染的类型2.温和噬菌体习题要点:病毒非增殖感染的机制本章重点、难点:病毒侵染宿主的一般过程,不同类型病毒侵染宿主的比较。
《分子生物学》教案

《分子生物学》教案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1.1 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3 分子生物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第二章:DNA与基因2.1 DNA的结构和功能2.2 基因的概念和作用2.3 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三章:RNA与蛋白质3.1 RNA的结构和功能3.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3.3 蛋白质合成和调控第四章:酶与催化作用4.1 酶的定义和特性4.2 酶的分类和作用机制4.3 酶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第五章: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5.1 分子克隆与基因工程5.2 PCR技术及其应用5.3 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技术5.4 生物信息学在分子生物学中的应用第六章:基因表达调控6.1 基因表达的转录和翻译过程6.2 真核生物的转录调控机制6.3 翻译调控和后修饰机制第七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7.1 蛋白质结构的基本层次7.2 蛋白质功能的多样性7.3 结构决定功能的原则第八章:信号传导与细胞代谢8.1 细胞信号传导的基本概念8.2 细胞信号传导的主要途径8.3 信号传导与细胞代谢的调控第九章:基因组学与遗传变异9.1 基因组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9.2 基因组结构和变异类型9.3 遗传变异在疾病和进化中的作用第十章: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与医学中的应用10.1 基因克隆与基因治疗10.2 重组蛋白药物的开发与应用10.3 分子诊断与个性化医疗10.4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应用第十一章:分子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分析11.1 实验设计的原则和方法11.2 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11.3 实验结果的验证与解释第十二章:蛋白质相互作用与网络12.1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机制12.2 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构建与分析12.3 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生物学中的意义第十三章:RNA干扰与基因沉默13.1 RNA干扰机制及其作用13.2 基因沉默技术在研究中的应用13.3 RNA干扰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应用第十四章:病毒分子生物学14.1 病毒的基本结构与生命周期14.2 病毒基因组的复制与表达14.3 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第十五章:分子生物学在生物技术与医学中的应用案例分析15.1 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15.2 生物制药与重组蛋白的应用15.3 分子诊断与个性化医疗的实践案例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分子生物学概述重点:分子生物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方法,重要性和应难点: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第12章DNA的复制重组与修复

DNA的复制、修复和重组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central-dogma): 1958年,由Francis.Crick提出。
第一节
DNA的代谢
一、DNA代谢包括DNA复制、修复和重组
二、大肠杆菌遗传图
第二节
DNA复制的一般规律
一、关于模板的概念
模板(template): 1.早期推测模板分子的表面可以让许多小分
复制一条新链。二个子代DNA分子碱基顺 序与亲代分子完全一致,其中一条链来自 亲代DNA链,另一条是新合成的。
The Meselson-Stahl experiment:
1957年, 由 Mathew Meselson 和Franklin Stahl设 计。
三、DNA复制的起点与方向
复制从原点(origin)开始双向进行的 John Cairns experiment
子按一定排列顺序排列,然后连接这些小 分子形成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大分子。 2.Watson-Crick DNA双螺旋结构表明,DNA 双链严格按碱基配对互补,故,如以一条 链为模板,可合成另一条有既定顺序的互 补链。
二、DNA复制是半保留的
半保留复制(semi 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亲代的DNA双链,每条链都可作为模板,
具有高度专一的DNA修复功能(appears to have a highly specialized DNA repair function )。
DNA聚合酶Ⅲ( pol Ⅲ): 为E.coli的主要复制酶(replicase)。
1.全酶含10种亚基,为不对称二聚体。 2.α,ε和θ 组成核心酶 (α具有5′→3′聚合 酶 活性, ε具有3′→5′外切酶活性和碱基选择功能) 。
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基因病的分子诊断

携带p53基因突变的人经常是李-佛美尼综合症的患者; APC基因是与大肠直肠癌发生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BRCA1和BRCA2基因的突变则和乳癌相关;
42
Rb
正常细胞中具有活性的RB蛋白(pRB)在细胞中保持着低磷酸化或无磷 酸化的状态,它与细胞周期调节因子E2F结合,抑制E2F的活性从而抑 制G1期到S期的进行,也就抑制了转录活性。 RB蛋白的失活途径有以下几种:
RAS家族是信号传递通路G-protein的成份,藉由跨膜蛋白与Gprotein的结合将信号传至核内;
蛋白质-酪胺酸激酶(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BL是细胞内信号传 递蛋白与信号传递至核内有关;
核内转录因子;
MYC是DNA结合蛋白,而JUN是转录因子;
细胞周期有关的蛋白;
3. 血清胆红素轻~中度增高,溶血危象时显着增高。本病的溶血虽以血管外溶血为主, 但也存在着血管内溶血;
4. 血浆结合珠蛋白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能增高; 5. 红细胞半衰期测定显示红细胞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至5~15 天[正常为(28±5)天]; 6. 血红蛋白电泳显示HbS占80%以上,HbF增多至2%~15%,HbA2正常,而HbA缺如;
32
癌症的特点
几乎癌组织都是克隆性增殖; 患者的所有癌细胞都起源于单一
的癌细胞; 大多数癌症不能用单基因遗传方
式解释; 某些类型的癌症,亲属发生同类
肿瘤的风险会增加,但不表现孟 德尔遗传; 许多癌症与环境的物理化学因子 或生物因子有关;
造成癌症的因素
遗传因素 一些特殊的基因突变会造成特定的癌症
斑点杂交结果
βΑ/βΑ
新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新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随着新冠病毒的全球爆发,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了防控该病毒的关键环节。
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探究新冠病毒的分子结构、生命活动和感染机制,以期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案和疫苗。
本文将探讨新冠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一、新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新冠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长度约为30kb,包含30个具有功能的基因。
该病毒主要由四种蛋白质构成,分别是S蛋白、E蛋白、M蛋白和N蛋白。
其中S蛋白是新冠病毒进入人体细胞的关键蛋白质,也是病毒感染机制的关键环节。
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晶体学和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的S蛋白和其他关键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这些结构信息不仅揭示了新冠病毒的感染机制和生命周期,也为疫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基础。
二、治疗新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目前,新冠病毒的治疗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如降温、氧疗等。
铁离子离子螯合剂等化学药物对于低病毒载量的患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治疗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仍在研发中。
分子生物学研究者们开展了一系列新冠病毒药物筛选试验,旨在探索针对病毒的靶向药物。
其中最为瞩目的是“抗病毒药物重组方案研究”,该研究利用药物筛选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筛选出对新冠病毒具有抑制作用的药物,并将其重组,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三、研发新冠病毒疫苗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是当前防疫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分子生物学研究者们正在通过不同的途径研发新冠病毒疫苗,其中最为有望的是mRNA疫苗和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mRNA疫苗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将新冠病毒的基因编码序列转化为mRNA,并注射到人体内,通过人体自身机制表达病毒蛋白,从而诱导免疫反应。
现在,已有多家国际科研机构发布了mRNA疫苗的研究成果,且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一定的效果。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则是将新冠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非致病病毒中,制成疫苗,注射到人体内后,通过人体免疫反应来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第十二章 病毒分子生物学

l 噬菌体的裂解循环
l 噬菌体的溶原循环以及 和裂解循环之间的转换
D. 逃避宿主的免疫系统,如通过快速突变 E. 病毒抗原机遇性的引起有害免疫应答 (如B型肝炎病毒)或导致自身免疫病 的交叉反应 F. 细胞转型和癌变
二、噬菌体
1. 一般特性
• 噬菌体(bacteriophage或phage)是侵染 细菌的病毒 • 基因组可以是RNA或DNA • 大小:2.5 kb ~ 150 kb • 生活周期可以很简单或很复杂
Baltimore 分类法(根据基因组类型和复制 策略对病毒进行分类) • dsDNA viruses • ssDNA viruses • dsRNA viruses • (+)-sense ssRNA viruses • (-)-sense ssRNA viruses • RNA reverse transcribing viruses • DNA reverse transcribing viruses
• (+) RNA :核酸序列与mRNA相同,可行 使mRNA 的功能,用以合成蛋白 • (-) RNA :不具备mRNA的功能 • 呼肠孤病毒和流感病毒的RNA是分节段 的 ,表中列出的是整个基因组的大小。
• 病毒衣壳的形状呈螺旋形或二十面体
• (a) 每个二十面体含有20个等边三角形平 面 • (b) 在大多数 二十面体形的衣壳中,每个 三角平面由三个亚基组成 。因此,每个 衣壳含有60个亚基。 在顶点周围的5个亚 基是对称的。 • (c) 大的二十面体衣壳所含有的亚基数不 止60个。一些三角形平面含有4个亚基。
4. 复制策略
• 病毒的复制或转录策略主要依赖于基因 组的类型,不同种群之间差异很大。 • DNA病毒通常比RNA病毒更多地利用宿 主细胞的核酸聚合酶。 • RNA病毒复制所需要的依赖于RNA的聚 合酶一般的宿主细胞中并不存在,需由 病毒自己编码。 • 某些RNA病毒如反转录病毒,编码反转 录酶(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经 DNA过度来复制其自身RNA基因组。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第二章核酸的结构与功能1. DNA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 and renaturation of DNA): 双链DNA(dsDNA)在变性因素(如过酸、过碱、加热、尿素等)影响下,解链成单链DNA(ssDNA)的过程称之为DNA变性。
DNA变性后,生物活性丧失,但一级结构没有改变,所以在一定条件下仍可恢复双螺旋结构。
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两条互补链可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这一现象称为复性,也称退火。
2.核酸分子杂交(hybridization of nucleic acids):是核酸研究中一项最基本的实验技术。
其基本原理就是应用核酸分子的变性和复性的性质,使来源不同的DNA(或RNA)片段,按碱基互补关系形成杂交双链分子。
杂交双链可以在DNA与DNA链之间,也可在RNA与DNA链之间形成。
这种现象称为核酸分子杂交。
简称杂交(hybridization)3.增色效应与减色效应(hyperchromic effect and hypochromi c effect): DNA变性时,双螺旋松解,碱基暴露,OD260值增高称之为增色效应;除去变性因素后,单链DNA依碱基配对规律恢复双螺旋结构,OD260值减小称为减色效应。
4. 核酶(ribozyme):核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分子。
大多数核酶通过催化转磷酸酯和磷酸二酯键水解反应参与RNA自身剪切、加工过程。
5.探针:探针是经过特殊标记的核酸片段,具有特定的序列,能够与待测的核酸片段互补结合,因此可用于检测核酸样品中的基因。
第八章核苷酸代谢1. 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pathway): 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一碳单位及CO2等简单物质为原料合成嘌呤或嘧啶核苷酸的过程,称为从头合成途径,是体内的主要合成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7 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
• 腺病毒用作基因治疗载体和疫苗研制有着广 阔的前景。腺病毒基因组的E1区和E3区可以 作为外源基因的插入区。E1区缺失的腺病毒 可克隆约4.7 kb的外源DNA,而E3区缺失的 腺病毒可以克隆约8 kb的外源DNA,一些特 定的腺病毒株已被用于人类疫苗的研制。
• 有些病毒常伴随一些特定肿瘤的发生, 但它们与肿瘤的关系还未得到确认.例如 在艾滋病病人中引发的Kaposi‘s肉瘤。
• 总之,大约15%的恶性肿瘤与病毒有关, 因此研究肿瘤的病毒病因具有十分重要 的意义。
12.1.5 病毒基因工程疫苗与病毒载体
• 基因工程疫苗是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 表达病原微生物的一段基因序列,将表 达产物(多数是无毒性、无感染能力,但 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用作疫苗,例如正 在使用的大多数乙型肝炎疫苗就是基因 工程疫苗。
• 负链RNA病毒的基因组无mRNA的功能, 必须由复制出的互补RNA(cRNA)来发挥 mRNA的作用。
12.1.3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
• 病毒只能在活细胞中存活,因此,病毒与宿主 细胞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病毒利用宿主 细胞的细胞器、能量和酶等进行自身的复制, 并通过宿主细胞的蛋白表达系统来表达自身所 需的蛋白质,这些过程都将会对宿主细胞的形 态和功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 腺病毒致癌的分子机理是目前分子病毒 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12.2.2 腺病毒的毒粒结构
• 完整的腺病毒颗粒其相对分子质量1.7×1081.85×108,沉降常数约560S,在 CsCl中的 密度为1.32~1.35g/cm3。腺病毒对热和酸稳 定,能在肠道中存活。腺病毒颗粒无包膜, 外边是蛋白外壳,中间为紧密的核心颗粒, 内含单一拷贝的双链DNA。
12.1.1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
• 不同类型的病毒,其基因组有很大差 异。在核酸类型上,有DNA病毒(如腺 病毒),有RNA病毒(如反转录病毒), 但对每一种病毒来说,它只能含有一 种核酸。
• 从核酸结构上看,有的是单链核酸,有 的是双链核酸,有的是线状,有的是环 状。
• 一些单链RNA病毒的基因组还具有不同 的极性,有的是正链RNA,有的是负链 RNA。
• 病毒进入活的易感宿主细胞后,借助于 宿主细胞本身提供的原料、能量、酶等, 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
• 病毒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 正链RNA病毒的基因组除了作为模板复制出 子代RNA之外,还有mRNA的作用。作为翻 译的模板,一般先翻译出单一的大分子肽链, 然后再由蛋白酶降解为不同功能的结构蛋白 等。
• 腺病毒(Aflenovirus)是一种典型的双链DNA 病毒,下面以腺病毒的基因表达调控为例, 简要介绍D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2.2.1 腺病毒的发现
1953年,Rowe等人从外科手术摘除的儿 童腺体中分离到一种致病因子,可以使 培养的细胞发生慢性进行性病变,称之 为腺体退化因子,后来证明这种致病因 子是病毒,1956年,Enders等建议命名 为腺病毒。
• HIV的生活周期包括以下阶段:①吸附, • ②侵入和脱壳,③反转录,④整合,⑤病毒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⑥装配,⑦释放, ⑧成熟。
12.4.3 病毒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
• 人免疫缺陷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 毒属,分HIV-1型和HIV-2型。
• HIV基因组两个相同的正链RNA每条链 均包含了HIV结构与功能所需的遗传信 息,两条RNA单链被核衣壳蛋白所包裹, 并通过其5′端非共价结合,形成二聚体。
12.3.3 HCV基因组的复制
12.4 反转录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反转录病毒基因组是线形正链RNA, 正 链RNA没有mRNA活性,需要在自身的 反转录酶的作用下,将正链RNA反转录 成双链DNA,通过向宿主细胞基因组的 整合,在宿主细胞RNA聚合酶的作用下 转录出mRNA。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是最典型也是最 重要的反转录病毒。以下简要介绍HIV 的分子生物学。
12.2.3 腺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腺病毒基因组为线形双链 DNA,人类腺
病毒基因组包括早期基因 E1A、 E1B、 E2A、E2B、E3 和 E4以及晚期基因 L1、 L2、L3、L4 和 L5。
12.2.4 腺病毒的复制
12.2.5 腺病毒的基因转录
12.2.6 腺病毒与肿瘤
• 至今尚未发现腺病毒感染与任何人类肿 瘤的关系。但许多的人类腺病毒却可以 使啮齿动物的培养细胞发生转化或使这 些动物产生肿瘤。
• 腺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有着以下几方 面的优点:
• (1)腺病毒基因组研究的比较清楚,便于 进行遗传操作。
• (2)其感染一般不引起明显的症状,与宿 主染色体整合的机率很低,作为基因治 疗的载体比较安全。
• (3)可以感染不同类型细胞,易于进行体 外培养,病毒感染细胞滴度高,可在细 胞内有效复制。
12.2 DNA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DNA病毒基因组有单链和双链两种结构, 并以线状或环状形式存在,大部分为单 一分子,也有的由数个片段的DNA分子 构成分段的基因组。
• 动物DNA病毒多为双链DNA基因组,腺病 毒、痘病毒、疱疹病毒都是双链线状DNA 基因组,末端有重复序列,经退火能形成环 形分子。
第十二章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12.1 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内容
• 病毒分子生物学是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 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病毒基因组 的结构与功能,基因组的复制、表达和 调控,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关系等进 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 人类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在现代分子生物 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许 多分子生物学上的重大突破都是以病毒 作为模式或研究材料而进行的。
•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病 毒对宿主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以及 病毒对宿主细胞功能的影响两个方面。
12.1.4 病毒与肿瘤发生
人类和动物肿瘤的形成除了与遗传和环境因 素相关外,某些DNA和RNA病毒也可以通过 不同的机制诱发恶性肿瘤。
有些病毒直接作用于细胞的基因组,使细胞 增殖,最终导致肿瘤形成;有些病毒则通过 抑制机体的免疫系统,诱导细胞恶性转变, 形成肿瘤。
• 腺病毒分布十分广泛, 从各种胎生哺乳动物、 鸟类和两栖类动物中都已分离到。
• 腺病毒科分两个属: 1、哺乳动物腺病毒属 (Mastadenovirus) 2、禽腺病毒属(Ariadenovirus)。
• 腺病毒感染细胞后可关闭宿主细胞某些 基因的表达,大量合成病毒蛋白质,致 使细胞的功能失常。
• 常见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亚基疫苗和肽 疫苗两类。以流感疫苗为例,其途径就 是把病毒的免疫原蛋白(HA抗原、NA抗 原)的mRNA提取出来,再制备cDNA,克 隆到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该抗原。
• 由于基,它 必将成为传统疫苗的有效替代疫苗。
• 与真核细胞基因表达过程相对应的是,HIV 基因表达的调节表现为多级调控系统,存在 着多个调控点,可大体划分为转录水平的调 节、转录后水平的调节、翻译水平调节和翻 译后水平的调节,其中转录水平的调节,是 HIV调节基因表达的主要环节。
12.4.5 病毒基因转录后的调控
• HIV mRNA的加工和转运是在病毒基因产物和细胞 调节因子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HIV可以通过它的 加帽位点和poly(A)信号完成mRNA的加帽和加尾 修饰;并利用其RNA基因组中存在的至少4个剪接 供体位点和6个剪接受体位点,产生30余种单剪接 或多剪接的产物。
• 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宿主细胞的调节机制, 另一方面又能编码自身的调节蛋白。
• 宿主细胞转录因子和病毒调节蛋白在病毒 RNA的转录、转录后加工、翻译和翻译后修 饰等各个环节中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 而宿主以及与HIV共感染的其他病毒,也 能借助于细胞因子和病毒基因产物来调节 病毒基因的表达。
• 由此形成了错综复杂的调节网络,可以精 细地调节病毒基因转录和翻译过程的启动、 关闭及其速率,按照既定程序完成病毒复 制的过程。
12.4.6 病毒基因的翻译和翻译后调节
• HIV可以通过控制其mRNA的稳定性以及mRNA 的翻译效率,在翻译水平上调节基因的表达;
• HIV的env、gag 和 pol 等基因中有一种顺式作用 元件(CRS)可以阻遏env、gag和pol等晚期基因表
• 在HIV基因组RNA的5′端具有帽子结构,3′端 有poly(A)尾巴,在反转录并整合后所形成的前病 毒cDNA的两端,为长末端重复序列(LTR)。LTR 具有启动子和增强子的双重功能。
• HIV基因组长约9.2 kb。能编码至少17种蛋
白质,除具有与其他反转录病毒相似的gag、
pot和env基因外,还可编码多种调节蛋白, 因此HIV又被称为复杂性反转录病毒。这 些基因的排列十分紧凑,部分区域有重叠, 除少数为断裂基因外,多数基因是连续的。
• Rev蛋白在HIV mRNA的加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Rev是促进HIV基因表达由早期向晚期转换 的“开关”。
• Rev通过与 HIV mRNA中存在的 Rev 效应元件 (RRE)结合而行使功能。通过对mRNA剪切和转 运过程的调节,Rev使未剪接的gag-pol mRNA被 稳定地转运到细胞质并使它们得到翻译。
• 在HIV基因组中,有三个编码结构蛋白 和酶的基因,分别称为gag、pol和env, 其中gag与pol使用不同的阅读框架,并 有部分重叠。此外,还包括6个编码调节 蛋白的基因。
12.4.4 HIV基因转录的调节
• 在宿主体内,病毒基因的表达及调节是病毒与 细胞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与那些简单的反转 录病毒相比,HIV具有更完善的表达调控系统。
12.3.1 HCV的发现
• 丙型肝炎病毒HCV(hepatitis C virus) 是 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病毒进行研究的 成功实例。
12.3.2 HCV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