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
实验17-重组体筛选与鉴定
一 载体表型选择法
一、抗药性标记及其插入失活选择法
1. 原理:
pBR322质粒上有两个抗菌素抗性基因: Tetr和Ampr。 Tetr上有插入位点BamH I和Sal I; Ampr上有插入位点Pst I。
(1)四环素: 抑制细菌生长,但不杀死细菌。
(2)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产生-内酰胺酶,使氨苄青霉素转变为 青霉酮酸,使碘-青霉素指示液(I2-KIAampicillin)(蓝灰色)褪色。
四 核酸杂交检测法
一、原理:
1. 核酸杂交
重组克隆与探针杂交。
2. 检测用的探针
与外源DNA插入片断互补的序列。
3. 识别标记
(1)放射性同位素 32P 或 125I 。
(2)非放射性标记 荧光素
二、核酸杂交检测方法
1. Southern blotting
用DNA(或RNA)探针检测DNA样品。 从宿主细胞中提取DNA(或质粒 载体),再用探针杂交。
一、直接电泳检测法
从转化后的菌体克隆
中分离质粒,电泳、
比较其分子量。
重
分子量
组 克
Marker 隆
载体
二、酶切电泳筛选法 1. 原理: 根据已知的外源DNA序列的限制性酶切 图谱,选择一两种内切酶切割质粒,电 泳后比较电泳结果(DNA带数和长度)。
或用合适的内切酶切下插入片断,再用 其它酶切这个片断,电泳后比较结果是 否符合预计的结果。
重组体筛选与鉴定
重组质粒的转化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将异源DNA分子引入一细胞株系,使受体细胞 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是基因工程等研 究领域的基本实验技术。
转化方法
1、化学的方法(热击法);使用化学试剂(如CaCl) 制备的感受态细胞,通过热击处理将载体DNA 分子导入受体细胞;
6重组质粒的转化及筛选
材料、设备及试剂
• 一、 材料 • 连接液; 感受态细胞;LB液体培养基(不 含Amp),Amp抗性平板。
• 二、 设备 • 恒温摇床,台式高速离心机,电热 恒温培养箱,工作台, 微量移液枪, eppendorf管。
操作步骤
• E. 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 • 1、取200μl感受态细胞悬液置冰上。 • 2、 加入连接产物溶液(含量不超过50ng,体 积不超过10μl),轻轻摇匀,冰上放置30分钟后。 • 3、42℃水浴中热击90秒或37℃水浴5分钟, 热击后迅速置于冰上体培养基(不含 Amp),混匀后37℃振荡培养1小时,使细菌 恢复正常生长状态,并表达质粒编码的抗 生素抗性基因(Ampr )。 • 5、将上述菌液摇匀后取100μl 涂布于含 Amp的筛选平板上,正面向上放置半小时, 待菌液完全被培养基吸收后倒置培养 皿,37℃培养16-24小时。
(完整word版)质粒的转化(热激法)
实验四质粒的转化质粒的转化是指将质粒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
将连接产物转化到感受态细胞中,实现重组克隆的增殖,便于后续分子操作。
可以采用多种方法筛选和鉴定目的克隆。
实验目的:掌握热激法或电转化法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及转化子的鉴定方法。
实验材料:外源片段与载体的连接产物;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实验原理:(1)热激法:大肠杆菌在0℃ CaCl2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形成抗DNase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粘附于细胞表面,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
在被转化的细胞中,重组子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挑选所需的转化子。
(2)电转化法:外加于细胞膜上的电场造成细胞膜的不稳定,形成电穿孔,不仅有利于离子和水进入细菌细胞,也有利于孔DNA等大分子进入。
同时DNA在电场中形成的极性对于它运输进细胞也是非常重要的。
热激法转化实验步骤:1.制备选择性培养基平板:在融化的250ml LB固体培养基中(冷却止55摄氏度以下)加入Amp至终浓度50μg/ml,混匀后倒入灭菌培养皿中;2.取出1管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放在冰上融化;3.每100μl感受态细胞加入约20ng质粒DNA,轻轻混匀,在冰上放置30分钟;4.热击:将离心管放置42℃水浴,热击90秒,注意:勿摇动离心管;5.冰镇:快速将离心管转移至冰浴,放置1-2分钟;6.复苏:每管加400 μl LB培养基,在37℃摇床温和摇动温育45分钟,使细菌复苏;7.布皿:取适当体积均匀涂布于含有、抗生素(Amp)的LB平板;8.培养:倒置培养皿,于37℃培养12-16小时即可观察到白色的菌落,即为转化子。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概述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10kb)且结构简单,质粒要比其它任何载体都要好。
在质粒载体上进行克隆,从原理上说是很简单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 然后体外使两者相连接, 再用所得到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即可完成。
但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区分插入有外源DNA的重组质粒和无插入而自身环化的载体分子是较为困难的。
通过调整连接反应中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的浓度比例,可以将载体的自身环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也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克隆策略,如载体去磷酸化等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载体的自身环化,还可以利用遗传学手段如α互补现象等来鉴别重组子和非重组子。
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策略有以下几种:1、带有非互补突出端的片段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可以产生带有非互补的粘性末端,这也是最容易克隆的DNA片段,一般情况下,常用质粒载体均带有多个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组成的多克隆位点,因而几乎总能找到与外源DNA片段末端匹配的限制酶切位点的载体,从而将外源片段定向地克隆到载体上。
也可在PCR扩增时,在DNA片段两端人为加上不同酶切位点以便与载体相连。
2、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用相同的酶或同尾酶处理可得到这样的末端。
由于质粒载体也必须用同一种酶消化,亦得到同样的两个相同粘性末端,因此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或几个分子串连形成寡聚物, 而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可能有。
所以,必须仔细调整连接反应中两种DNA的浓度, 以便使正确的连接产物的数量达到最高水平。
还可将载体DNA的5'磷酸基团用碱性磷酸酯酶去掉, 最大限度地抑制质粒DNA的自身环化。
带5'端磷酸的外源DNA片段可以有效地与去磷酸化的载体相连, 产生一个带有两个缺口的开环分子,在转入E. coli受体菌后的扩增过程中缺口可自动修复。
重组质粒的鉴定方法
重组DNA转化受体细胞后,须在不同水平上进行筛选,以区别转化子与非转化子、重组子与非重组子以及鉴定所需的特异性重组子。
在转化过程中,并非每个受体细胞都被转化;即使获得转化细胞,也并非都含有目的基因,所以需采用有效方法进行筛选。
筛选的方法包括根据遗传表型筛选、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筛选、核酸探针筛选、PCR筛选等。
本实验采用遗传表型筛选中的抗生素平板筛选或α互补筛选的方法。
一、抗生素平板筛选【实验原理】目标基因是Kan的抗性基因,而载体含Amp 的抗性基因,因此在含有Amp 和Kan的培养基中生长的菌落即为阳性菌落。
【操作步骤】1.制备含有Amp 和 Kan 的LB琼脂培养板2.将100μl转化菌液用无菌涂布器均匀涂布于含有Amp 和Kan培养板上,37℃培养12—16h 。
3.在含有Amp和Kan培养板上能生长的菌落即为阳性重组质粒.并将其接种于含Kan的LB液体培养基2ml中培养8—16h。
4.小量制备质粒,限制性酶切分析进一步鉴定。
二、α互补筛选【实验原理】适用于含有半乳糖苷酶基因(LacZ)的载体,如 pUC系列等,其原理是:载体含有LacZ的调控序列和N端146个氨基酸的编码信息。
在这个编码区中插入了一个多克隆位点。
当这种载体进入可编码β—半乳糖苷酶C端部分序列的宿主细胞后(质粒和宿主细胞编码的片段各自都没有酶活性),它们可以融为一体,形成具有酶学活性的蛋白质,这种现象叫α互补。
由α互补而产生的 Lac+细菌在呈色底物 5-溴—4-氯—3-吲哚-β-半乳糖苷(X-gal)和诱导剂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存在下形成蓝色菌落。
当外源DNA插入到质粒的多克隆位点后,导致产生无α互补能力的氨基端片段。
因此,带有重组质粒的细菌形成白色菌落。
通过呈色反应即可初步识别可能带有重组质粒的菌落。
通过小量制备质粒DNA进行限制酶切分析,即可确定这些质粒的结构。
【试剂】1.X—gal(20mg/m l):将20mg X-gal溶于l ml二甲基甲酰胺中,-20℃避光保存。
质粒重组实验报告
质粒重组实验报告质粒重组实验报告引言:质粒重组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用于研究基因功能、蛋白质表达等方面。
本实验旨在通过质粒重组技术,将外源基因成功导入到大肠杆菌中,并通过酶切、连接、转化等步骤验证重组质粒的构建。
材料与方法:1. 外源基因:选择了编码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质粒pGFP。
2. 宿主细胞:采用大肠杆菌作为宿主细胞。
3. 酶切酶:使用限制酶EcoRI和BamHI进行酶切反应。
4. 连接酶:使用T4 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
5. 培养基:含有抗生素的LB培养基。
实验步骤:1. 酶切反应:将pGFP质粒和EcoRI、BamHI酶切酶按照指定条件进行酶切反应,以得到线性化的质粒和目标基因片段。
2. 连接反应:将线性化的质粒和目标基因片段加入连接酶缓冲液中,按照指定条件进行连接反应,形成重组质粒。
3. 转化:将重组质粒加入含有大肠杆菌的培养基中,通过热激转化法使质粒进入细胞。
4. 筛选:将转化后的细胞均匀涂布在含有抗生素的LB平板上,筛选出含有重组质粒的菌落。
5. 验证:通过PCR、酶切等方法对筛选出的菌落进行验证,确认质粒重组成功。
结果与讨论:经过酶切、连接、转化等步骤,成功构建了质粒重组实验系统。
在LB平板上筛选出了多个抗生素耐受的菌落,表明转化成功。
通过PCR验证,检测到了目标基因片段的特异扩增带,证明重组质粒中成功导入了外源基因。
进一步进行酶切验证,发现重组质粒经过连接反应后,酶切位点发生改变,与未连接的质粒有明显差异。
这些结果表明,质粒重组实验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并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中。
质粒重组实验的成功对于基因功能研究和蛋白质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重组质粒,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宿主细胞中,进而研究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表达情况。
例如,可以通过重组质粒实现基因敲除、基因表达调控等功能,从而深入了解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制。
同时,重组质粒还可以用于蛋白质表达,通过外源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使宿主细胞产生目标蛋白质,用于研究其结构、功能等方面。
重组质粒构建
P1及YAC载体
酵母人工染色体,可容纳外源基因片 段长达200kb-1000kb,含有酵母第4号染色 体的着丝粒和自主复制序列CEN4、ARS1 ,作为端粒的Tel序列,选择性标志URA3 、TRP1和SUP4,能在酵母中稳primary) 工具酶:限制性内切酶
连接酶
常见的基因工程载体
载体:用于携带重组DNA,并且能够使外源DNA一起 复制与表达的运载工具。
❖ 根据来源:plasmid; phage; viral; BAC; YAC
❖ 根据用途分:克隆载体;原核生物表达载体;真核 生物表达载体
噬菌体载体
❖ λ噬菌体(λphage)
外源DNA:9~23kb 常用:EMBL 系列、 λgt 系列、charon系
列
❖ 粘性质粒(cosmid): λDNA的 cos区+质 粒,双链环状DNA,克隆容量: 40~50kb
❖ M13噬菌体
λ噬菌体(λphage)
特点:一种能感染大肠杆菌的病毒, 野生型为双链线状DNA分子,长度48.5kb, 分子两端各有一个12bp组成的粘性末端, 感 染大肠杆菌后,线状DNA通过粘性末端互补 连接成环, 连接处称COS位点。
例:
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物质,人血液中每升只能提取 0.05μg干扰素,因而其价格昂贵。但美国有一家公司用遗 传工程方法合成了价格低廉、药性一样的干扰素,其具体 做法是:
从人的淋巴细胞中提取能指导干扰素合成的基因,并使之 与一种叫做质粒的DNA结合,然后移植到酵母菌内,从而 用酵母菌来产生干扰素。
❖ 通常质粒含有某些染色体没有的基因,负责 编码某些功能蛋白,这些功能并不是细菌生 存所必需的,但在一定环境下,可对细菌宿 主的生存有利。由质粒产生的表型包括对抗 生素的抗性(R因子)、产生抗生素、降解复 杂有机化合物、产生大肠杆菌素(大肠杆菌 素因子col)、肠毒素及限制酶、修饰酶等。
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实验目的:1.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2.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3.学习利用T4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分子的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4.掌握利用Cacl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25.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6.掌握α互补筛选法和PCR检测法筛选重组子的方法。
并鉴定体外导入目的DNA片段的大小。
7.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原理: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即为DNA重组技术,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分子叫做重组子。
重组的DNA分子式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载体分子和外源DNA分子连接起来。
将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将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可以通过α互补筛选法筛选出重组子,并可通过酶切电泳及PCR检验的方法进行重组子的鉴定。
1.重组子的构建酶切时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工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
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
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
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
单酶切法简单易行单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第一节概述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10kb)且结构简单,质粒要比其它任何载体都要好。
在质粒载体上进行克隆,从原理上说是很简单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 然后体外使两者相连接, 再用所得到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即可完成。
但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区分插入有外源DNA的重组质粒和无插入而自身环化的载体分子是较为困难的。
通过调整连接反应中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的浓度比例,可以将载体的自身环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也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克隆策略,如载体去磷酸化等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载体的自身环化,还可以利用遗传学手段如α互补现象等来鉴别重组子和非重组子。
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策略有以下几种:1、带有非互补突出端的片段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可以产生带有非互补的粘性末端,这也是最容易克隆的DNA片段,一般情况下,常用质粒载体均带有多个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组成的多克隆位点,因而几乎总能找到与外源DNA片段末端匹配的限制酶切位点的载体,从而将外源片段定向地克隆到载体上。
也可在PCR扩增时,在DNA片段两端人为加上不同酶切位点以便与载体相连。
2、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用相同的酶或同尾酶处理可得到这样的末端。
由于质粒载体也必须用同一种酶消化,亦得到同样的两个相同粘性末端,因此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或几个分子串连形成寡聚物, 而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可能有。
所以,必须仔细调整连接反应中两种DNA的浓度, 以便使正确的连接产物的数量达到最高水平。
还可将载体DNA的5'磷酸基团用碱性磷酸酯酶去掉, 最大限度地抑制质粒DNA的自身环化。
带5'端磷酸的外源DNA片段可以有效地与去磷酸化的载体相连, 产生一个带有两个缺口的开环分子,在转入E. coli受体菌后的扩增过程中缺口可自动修复。
5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重组质粒的筛选鉴定
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重组质粒的筛选鉴定
外源片段插入质粒载体之后,必须经过筛选鉴定才能确认外源基因插入是否与当初设计的方案一致。
常用的筛选方法有蓝白斑筛选、酶切、PCR鉴定等,最终通过测序确认;表达载体的构建,必须保证插入序列完全正确(不能有碱基丢失、多余、突变)。
1)酶切鉴定
根据事先构建方案的设计信息,选取两个特定位点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如果切断序列电泳条带谱与预期一致,说明构建成功。
制定酶切方案一定要充分考虑所选酶切位点位置/个数以及切断后所产生片段的情况,不同片段大小是否可以通过电泳分开;如果选用不确定插入方向的克隆策略,通过载体酶切位点和插入序列内部酶切位点结合使用,双酶切结果分析确定核酸序列是否插入以及插入方向。
2)PCR鉴定
PCR鉴定是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含目的片段的基因,比较合理的设计方案是:选取载体上的一个引物和插入序列的一个引物(下图B),扩增出的片段大小应该是载体引物到结合位点的长度加上外源片段,很多人喜欢直接用外源片段上的两个引物扩增(下图C),这种方法会有很多的假阳性,因为在连接转化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的外源片段残留在待测样品中;也有研究者选用载体上跨插入位点的两个引物(下图A),这种方法对于定向克隆是完全可以的。
基因重组克隆到载体质粒上之后,必须测序验证序列正确性,酶切鉴定和PCR鉴定只能判断片段是否插入,不能确认是否有碱基突变、碱基丢失或是碱基增加。
实验报告构建重组质粒(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技术。
3. 熟悉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DNA体外重组技术是指将外源DNA片段与载体DNA片段在体外进行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的技术。
通过该技术,可以将外源基因导入宿主细胞,实现基因表达和功能研究。
三、实验材料1. 载体:pUC19质粒2. 目的基因:基因片段3.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I、BamHI4. DNA连接酶:T4 DNA连接酶5. DNA聚合酶:Klenow片段6. 琼脂糖凝胶电泳试剂7. DNA标记物8. 转化试剂:CaCl2、SDS、乙醇9. 受体细胞:大肠杆菌DH5α四、实验步骤1. 目的基因的扩增(1)设计引物: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引物长度一般为20-25bp,5'端添加EcoRI和BamHI酶切位点。
(2)PCR扩增:以基因片段为模板,引物为引物,进行PCR扩增。
2. 载体的酶切(1)将pUC19质粒和PCR扩增的目的基因分别用EcoRI和BamHI进行酶切。
(2)回收酶切片段: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回收目的片段。
3. DNA连接(1)将回收的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片段混合,加入DNA连接酶,进行连接反应。
(2)将连接产物转化到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中。
4. 转化后细胞的培养与筛选(1)将转化后的细胞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基中培养过夜。
(2)取适量菌液进行PCR检测,筛选出阳性克隆。
5. 阳性克隆的鉴定(1)提取阳性克隆的质粒DNA。
(2)用EcoRI和BamHI进行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片段。
(3)将酶切片段与标记物进行对比,验证重组质粒的正确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PCR扩增结果:在PCR产物中,可见一条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
2. 酶切结果: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见目的基因片段和载体片段的酶切片段。
3. 阳性克隆的鉴定: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可见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的条带,证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实验17-重组体筛选与鉴定
固相支 持滤膜
一抗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二抗
125I 标记的二 抗结合蛋白
固相支 持滤膜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一抗 125I标记的二抗
固相支 持滤膜
待测基因 产物蛋白
一抗 二抗
125I 标记的二抗 结合蛋白
2. 放射性抗体检测法过程 检测融合蛋白。 既检测外源基因产物又检测载体基因产物。
2.取其中500ul菌液于一含50mlLB培养液的锥形瓶中,37℃振摇 培养至OD600值达到0.5-0.6之间
3. 取50ml菌液置于离心管内,4 ℃ 4500g离心5分钟
4. 加入30ml ,100mM的冰冷CaCl2溶液,摇荡重悬细胞,冰浴30 分钟
5. 4℃ 4500g离心5分钟收集细胞后,加2 ml ,100mM的冰冷 CaCl2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
试剂:
1.LB固体和液体培养基。
2.含特定抗生素的LB固体培养基。 3.100mM CaCl2溶液。
4.含15%甘油的0.05mol/L CaCl2: 称取0.28g CaCl2(无水,分析纯),溶于50ml重蒸水中,加入15ml 甘油,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
5. 待转化质粒。
第五章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
第五章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第一节概述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10kb)且结构简单,质粒要比其它任何载体都要好。
在质粒载体上进行克隆,从原理上说是很简单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 和目的DNA片段, 然后体外使两者相连接, 再用所得到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即可完成。
但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区分插入有外源DNA的重组质粒和无插入而自身环化的载体分子是较为困难的。
通过调整连接反应中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的浓度比例,可以将载体的自身环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也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克隆策略,如载体去磷酸化等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载体的自身环化,还可以利用遗传学手段如α互补现象等来鉴别重组子和非重组子。
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策略有以下几种:1、带有非互补突出端的片段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可以产生带有非互补的粘性末端,这也是最容易克隆的DNA片段,一般情况下,常用质粒载体均带有多个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组成的多克隆位点,因而几乎总能找到与外源DNA片段末端匹配的限制酶切位点的载体,从而将外源片段定向地克隆到载体上。
也可在PCR扩增时,在DNA片段两端人为加上不同酶切位点以便与载体相连。
2、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用相同的酶或同尾酶处理可得到这样的末端。
由于质粒载体也必须用同一种酶消化,亦得到同样的两个相同粘性末端,因此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或几个分子串连形成寡聚物, 而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可能有。
所以,必须仔细调整连接反应中两种DNA的浓度, 以便使正确的连接产物的数量达到最高水平。
还可将载体DNA的5'磷酸基团用碱性磷酸酯酶去掉, 最大限度地抑制质粒DNA的自身环化。
带5'端磷酸的外源DNA片段可以有效地与去磷酸化的载体相连, 产生一个带有两个缺口的开环分子,在转入E. coli受体菌后的扩增过程中缺口可自动修复。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
转化及转化子的鉴定11243224 周雨一、感受态细胞的制备1、材料:E. coli DH5α菌株: Rˉ,Mˉ,Ampˉ;pBS质粒DNA: 购买或实验室自制,eppendorf 管。
2、设备:恒温摇床,电热恒温培养箱,台式高速离心机,无菌工作台,低温冰箱, 恒温水浴锅, 制冰机, 分光光度计,微量移液枪。
3、试剂:LB固体和液体培养基,Amp母液,含Amp的LB固体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Maconkey Agar),0.05mol/L CaCl2溶液,含15%甘油的0.05mol/L CaCl2。
4、受体菌的培养:从LB平板上挑取新活化的E. coli DH5α单菌落,接种于3-5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左右,直至对数生长后期。
将该菌悬液以1:100-1:50的比例接种于100ml LB液体培养基中,37℃振荡培养2-3小时至OD600 =0.5左右。
5、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CaCl2 法)将培养液转入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分钟,然后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弃去上清,用预冷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10ml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15-30分钟后,4℃下3000g离心10分钟。
弃去上清,加入4ml预冷含15%甘油的0.05mol/L的CaCl2 溶液,轻轻悬浮细胞,冰上放置几分钟,即成感受态细胞悬液。
感受态细胞分装成200μl的小份,贮存于-70℃可保存半年。
二、转化1、DNA和感受态细胞都置于37度恒温水浴锅中激活,然后将DNA转移到感受态细胞悬液中,反复吹打,使其均匀接触(由于细菌可以从环境中直接吸收DNA);2、运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将混悬液放在冰水浴中半个小时到40分钟(最短时间),使得DNA 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3、轻轻的将混悬液置于37到45度的水浴锅45秒;4、平稳快速的转入冰水浴中2分钟;5、取出,加入900ul 的37℃预热的LB培养基,混匀;6、放入37度的培养箱1小时,让菌苏醒,恢复生长;7、取适当离心(3000至4000r/min,1min,弃部分上清液200微升)的管中细胞均匀地接种在选择培养基(LB培养基+某种抗生素);8、提前一天进行抗生素平板,培养基灭菌,之后,加入抗生素(青霉素),分布均匀,冷却至60度以下,适当摇瓶,摇着冷却,混匀后,涂平板,冷却凝固,再放入冰箱充分凝固,再在37度培养箱1 小时,烘干水,离心,3000-4000 r/min 1 min ,去上清;9、挑选部分的菌落,至少5个(随机)单菌落,进行扩大培养,以便于鉴定;10、将菌作为PCR模板进行扩增(菌落PCR);11、进行菌种保藏,在液体培养基上;12、再将菌种送到公司测序,如果是碱基突变、引起氨基酸变化等,就需要重新开始做。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
重组质粒的连接、转化及筛选概述质粒具有稳定可靠和操作简便的优点。
如果要克隆较小的DNA片段(<10kb)且结构简单,质粒要比其它任何载体都要好。
在质粒载体上进行克隆,从原理上说是很简单的,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质粒DNA和目的DNA片段, 然后体外使两者相连接, 再用所得到重组质粒转化细菌,即可完成。
但在实际工作中, 如何区分插入有外源DNA的重组质粒和无插入而自身环化的载体分子是较为困难的。
通过调整连接反应中外源DNA片段和载体DNA的浓度比例,可以将载体的自身环化限制在一定程度之下,也可以进一步采取一些特殊的克隆策略,如载体去磷酸化等来最大限度的降低载体的自身环化,还可以利用遗传学手段如α互补现象等来鉴别重组子和非重组子。
外源DNA片段和质粒载体的连接反应策略有以下几种:1、带有非互补突出端的片段用两种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进行消化可以产生带有非互补的粘性末端,这也是最容易克隆的DNA片段,一般情况下,常用质粒载体均带有多个不同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组成的多克隆位点,因而几乎总能找到与外源DNA片段末端匹配的限制酶切位点的载体,从而将外源片段定向地克隆到载体上。
也可在PCR扩增时,在DNA片段两端人为加上不同酶切位点以便与载体相连。
2、带有相同的粘性末端用相同的酶或同尾酶处理可得到这样的末端。
由于质粒载体也必须用同一种酶消化,亦得到同样的两个相同粘性末端,因此在连接反应中外源片段和质粒载体DNA均可能发生自身环化或几个分子串连形成寡聚物, 而且正反两种连接方向都可能有。
所以,必须仔细调整连接反应中两种DNA的浓度, 以便使正确的连接产物的数量达到最高水平。
还可将载体DNA的5'磷酸基团用碱性磷酸酯酶去掉, 最大限度地抑制质粒DNA的自身环化。
带5'端磷酸的外源DNA片段可以有效地与去磷酸化的载体相连, 产生一个带有两个缺口的开环分子,在转入E. coli受体菌后的扩增过程中缺口可自动修复。
(完整word版)重组质粒实验报告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实验目的: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学习利用T4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 分子的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掌握利用Cacl2 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掌握α互补筛选法和PCR检测法筛选重组子的方法。
并鉴定体外导入目的DNA片段的大小。
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原理: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即为DNA重组技术,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分子叫做重组子。
重组的DNA分子式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的载体分子和外源DNA分子连接起来。
将重组质粒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将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可以通过α互补筛选法筛选出重组子,并可通过酶切电泳及PCR检验的方法进行重组子的鉴定。
重组子的构建酶切时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工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
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
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
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
单酶切法简单易行单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
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去最佳反应条件,最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在双酶切体系中,限制性内切酶在使用时应遵循“先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的原则进行反应。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 (2)
DNA的酶切、连接、转化和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摘要本实验通为了验证重组质粒的类型,进行了如下实验:PUC19的单酶切、连接、转化、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转化子的菌落PCR、平板复证、琼脂糖凝胶电泳等。
所用的酶有Hin d Ⅲ核酸内切酶,T4连接酶和Taq酶。
由于Hin d Ⅲ单酶切质粒产生的片段多样,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筛选、副证与电泳鉴定来最终确定酶切片段的类型。
关键字酶切连接转化重组子琼脂糖凝胶电泳引言重组DNA技术是指将一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稳定遗传并表达出新产物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本元件。
本实验的供体是λDNA,受体是E.coli DH5α,载体是PUC19。
DNA的酶切通常是DNA重组技术的第一步,酶切是指将不同来源的DNA上将待克隆的DNA片段特异性切下,同时在载体DNA分子(一般为质粒DNA)上打开相应的缺口,然后将两者连接成重组DNA分子。
这一特异性的切割过程常由特定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来完成。
目前在细菌中发现有600多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分别为Ⅰ、Ⅱ和Ⅲ类:Ⅰ类酶的识别部位和切点不同,切断部位不定;Ⅲ类酶的识别部位和切点不同,但切断特定部位;Ⅱ类酶切断识别部位或其附近的特定部位,酶切后的双链DNA的末端是粘性末端,某些限制酶产生平末端。
因此,应用于基因工程研究用的限制酶,一般全是Ⅱ类酶。
酶切又分为单酶切和双酶切,单酶切就是只用一个限制性内切酶去切质粒,使环状的质粒被切割为一条或多条线状DNA,单酶切操作简单,但是后期筛选工作复杂;双酶切用两个限制性内切酶,质粒上就产生了两个缺口,环状质粒变成两段线状DNA了片段,双酶切前期酶切操作复杂,但是重组效率高。
本实验所选用的限制酶是Hin d Ⅲ,选用方法是单酶切法。
重组质粒的转化及阳性克隆的筛选
概述 实验仪器设备 实验试剂 操作步骤 重组质粒的转化 阳性克隆的鉴定与筛选 注意事项
一,概述
(一)重组DNA的转化
要使外源基因得到正确表达,必须把目的 基因或重组DNA分子引入受体细胞.受体细 胞可以是原核细胞,也可是真核细胞,其所 选择的受体细胞根据目的而定,原核中多用 大肠杆菌.
5.0.05mol/L CaCl2溶液:称取0.28g CaCl2(无水,分析纯),溶于50ml重蒸水 中,定容至100ml,高压灭菌. 6.含15%甘油的0.05mol/L CaCl2: 称取 0.28g CaCl2(无水,分析纯),溶于50ml 重蒸水中,加入15ml甘油,定容至 100ml,高压灭菌.
(2)酶切鉴定重组质粒
用无菌牙签挑取白色单菌落接种于 含Amp 50μg/ml的 5ml LB液体培养基 中,37℃下振荡培养12小时.使用煮沸 法快速分离质粒DNA直接电泳,同时 以煮沸法抽提的pBS质粒做对照,有插 入片段的重组质粒电泳时迁移率较pBS 慢.再用与连接未端相对应的限制性 内切酶进一步进行酶切检验.还可用 杂交法筛选重组质粒.
⑴ 重组质粒的筛选 1,每组连接反应转化原液取100μl用无菌玻棒均 匀涂布于筛选培养基上,37℃下培养半小时以上,直 至液体被完全吸收. 2,倒置平板于37℃继续培养12-16小时,待出现明 显而又未相互重叠的单菌落时拿出平板. 3,放于4℃数小时,使显色完全(此步麦康凯培养 基不做). 不带有pBS质粒DNA的细胞,由于无Amp抗性, 不能在含有Amp的筛选培养基上成活.带有pBS载 体的转化子由于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麦康凯 筛选培养基上呈现为红色菌落.在X-gal和ITPG培 养基上为蓝色菌落.带有重组质粒转化子由于丧失 了β-半乳糖苷酶活性,在麦康凯选择性培养基和xgal和ITPG培养基上均为白色菌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筛选和鉴定实验目的:1.学习在实现DNA体外重组过程中,正确选择合适的载体和限制性内切酶并能对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载体和目的DNA进行切割,产生利于连接的合适末端。
2.学习设计构建重组DNA分子的基本方法,掌握载体和外源目的DNA酶切的操作。
3.学习利用T4DNA连接酶把酶切后的载体片段和外源目的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体外DNA分子的技术,了解并掌握几种常用的连接方式。
4.掌握利用Cacl 感受态细胞的方法。
25.学习掌握热击法转化E.coli的原理和方法。
6.掌握α互补筛选法和PCR检测法筛选重组子的方法。
并鉴定体外导入目的DNA片段的大小。
7.学习和掌握PCR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了解引物设计的基本要求。
实验原理: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即为DNA重组技术,这样重新组合的DNA分子叫做重组子。
重组的DNA分子式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有Mg2+、ATP存在的连接缓冲系统中,将分别经酶切连接导入感受态细胞中,将DNA分子限制性内切酶起来。
将重组质粒的载体分子和外源选择性培养基互补筛选法酶切筛选出重组子,并可通过中培养,可以通过转化后的细胞在α电泳PCR检验的方法进行重组子的鉴定。
及1.重组子的构建酶切时首先要了解目的基因的酶切图谱,选用的限制性内切酶不能目的基因内部有专一的识别位点,否则当用一种或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外源工体DNA时不能得到完整的目的基因。
其次要选择具有相应的单一酶切位点质粒或者噬菌体载体分子。
常用的酶切方法有双酶切法和单酶切法两种。
本实验采用单酶切法,即只用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切割目的DNA片段,酶切后的片段两端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或平末端,再选用同样的限制性内切酶处理载体。
在构建重组子时,除了形成正常的重组子外,还可能出现目的DNA片段以相反方向插入载体分子中,或目的DNA串联后再插入载体分子中,甚至出现载体分子自连,重新环化的现象。
单酶切法简单易行单是后期筛选工作比较复杂。
各种限制性内切酶都有去最佳反应条件,最“先限制性内切酶在使用时应遵循在双酶切体系中,主要的因素是反应温度和缓冲液的组成,低盐后高盐,先低温后高温”的原则进行反应。
(要达到高效率的连接,必须酶切完全,酶切的DNA数量要适当。
另外,酶切反应的规模也取决于需要酶切的DNA的量,以及相应的所需酶的量。
可以适当增加酶的用量,但是最高不能超过反应总体积的10%,因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一般是保存在50%甘油的缓冲液中,如果酶切反应体系中甘油的含量超过5%,就会抑制酶的活性。
)连接反应总是紧跟酶切反应,外源DNA片段与载体分子连接的方法即DNA分子体外重组技术主要依赖限制性核算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催化完成的。
DNA连接酶催化两双链DNA片段相邻的5'-磷酸和3'-OH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在分子克隆中最有用的DNA连接酶是来自T4噬菌体的T4 DNA 连接酶,它可以连接黏性末端和平末端。
连接反应时,载体DNA和外源DNA的摩尔数之比控制在1:(1~3)之间,可以有效地解决DNA多拷贝插入的现象。
反应温度介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是16℃,用常用的连接时间为12-16h。
2.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质粒转化构建好的重组DNA转入感受态细胞中进行表达的现象就是转化。
能进行转化的受体细胞必须是感受态细胞,即受体细胞最容易接受外源DNA片段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它决定于受体菌的遗传特性,同时与菌龄、外界环境等因素有关。
人工转化是通过人为诱导的方法使细胞具有摄取DNA的能力,或人为地将DNA导入细胞内,该过程与细菌自身的遗传控制无关,常用热击法,电穿孔法等。
能否实现质粒DNA的转化还与受体细胞的遗传特性有关,所用的受体细胞一般是限制修饰系统的缺陷变异株,即不含限制性内切酶和甲基化酶的突变株。
目前常用的感受态细胞制备方法有CaCl法,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可以加入终浓度为15%2的无菌甘油,-70℃可保存半年至一年。
经过CaCl处理的细胞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允许外源2DNA分子进入。
在低温下,将携带有外源DNA片段的载体与感受态细胞混合,经过热击或电穿孔技术,使载体分子进入细胞。
进入受体细胞的外源DNA分子通过复制、表达,使受体细胞出现新的遗传性状。
将这些转化后的细胞在选择性培养基上培养,即可筛选出重组子。
本实验以E.coli DH 5α菌株为受体细胞,用CaCl处理,使其处于感受态,然后将重组后的2PUC19质粒在42℃下热击90s,实现转化。
3.重组子的筛选鉴定重组DNA转化宿主细胞后,并非所有的受体细胞都能被导入重组DNA分子,一般仅有少数重组DNA分子能进入受体细胞,同时也只有极少数的受体细胞在吸纳重组DNA分子之后能良好增殖。
并且它们是与其他大量未被转化的受体菌细胞混杂在一起。
再者,在这些被转化分子外,另外一些还可能是由于载体自身DNA的受体细胞中,除部分含有我们所期待的重组.或一个载体与多个外源DNA片段形成非期待重组DNA分子导入所致。
因此必须使用各种筛选及鉴定手段区分转化子与非转化子,并从转化的细胞群体中分理出带有目的基因的重组子。
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平板筛选法电泳筛选法及PCR检测方法。
抗药性筛选主要用于重组质粒DNA分子的转化子的筛选,而不含重组质粒DNA分子的受体菌则不能存活,α互补筛选法是根据菌落颜色筛选含有充足质粒的转化子。
质粒PUC19携r PUC19没有导入质粒,在含有氨苄青霉素平板上筛选转化子。
带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Amp)后,通过E.coli DH 5α的受体细胞,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平板上不生长。
质粒PUC19进入半乳糖苷β--半乳糖苷酶。
在麦康凯培养基平板上,转化子利用α-互补作用,形成完整的β降低,培养集中的指示剂变红,转化子的菌落变红。
酶分解培养基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pH不能利用培养集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半乳糖苷酶活性,,没有β不含质粒的E.coli DH 5α在不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麦康凯培养基上降低,而是利用培养集中的有机碳源,不使培养基pH乳糖利用基因内部,不PUC19形成白色菌落。
重组后的载体DNA因为目的基因的插入位点在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麦康所以也不能利用培养集中的乳糖产生有机酸,α-互补作用,能形成凯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
挑选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生长的白色菌落,通过扩增培养。
因为许多菌落存在假阳性菌落,也可能是载体自DNA情况,在氨苄青霉素培养基上的白色菌落可能是导入的重组载体DNA可将重组的载体DNA 分子的大小,连后发生突变的菌落,所以还要鉴定转化子中重组质粒提取出来,进行后续的酶切、电泳检验。
扩增,检测个噢偶见的质也以提取的重组质粒为模板,利用现有的引物,进行那个PCR 粒是否是所期望的重组质粒。
PCR技术4.的体内复制,)即聚合酶链式反应,其原理类似于DNA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2+种脱氧核糖核Mg,4又叫做“体外基因扩增”。
反应体系包括:模板DNA、寡核苷酸引物、变性、引物复性及引物延聚合酶和合适的缓冲体系。
反应基本程序包括DNA酸(dNTP)、DNA伸三个基本过程。
这三个反应构成一个循环,反复进行。
每一轮循环扩增的产物可作为下一序列片次,特异DNA30理论上每一轮循环可使轮扩增反应的模板。
DNA数量增加一倍,反复65因此产物,PCRDNA。
10段以指数方式可扩增~10通过此技术可以使非常微量的产生大量的这个技术是一项在体外大量生产目的基因的技术。
聚合酶,而且大大提高了扩增现在普遍通用的是一种从水生嗜热杆菌中提取的Taq DNA片段的特异性、灵敏性和扩增效率。
反应中用的引物有两段,一条称为上游引物或者正向引.物,一条称为下游引物或者反向引物。
引物的设计十分重要,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长度一般为18到24个碱基;G+C的百分含量在40%~60%;单条引物内部避免含有二级结构,避免形成引物二聚体;最好以1到2个G或C碱基开始或结束;引物的5'端可以被修饰,但是3'端绝对不能进行任何修饰,而且引物的3'端要避开密码子的第三位。
模板的浓度不能太大,dNTP的浓度为2.5mmol/L,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5mmol/L,缓冲液为pH为7.2~8.0的Tris—HCl溶液。
实验材料:1.菌株:E.coli DH 5α2.培养基: LB培养基、麦康凯培养基(加入氨苄青霉素)3.试剂材料:酶切反应:(DNA PUC19 质粒,酶切10×buffer,Hind Ⅲ,重蒸水,λ DNA。
)连接反应:(酶切后的DNA PUC19 质粒和λ DNA,连接10×buffer,T4 连接酶,重蒸水。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0.1M CaCl) 2转化:(连接液和感受态细胞,0.1M CaCl,冰块。
)2重组菌的挑选、检验:试剂盒(含有Rnase A的溶液Ⅰ,溶液Ⅱ,溶液Ⅲ,HB buffer,DNA washingbuffer,elution buffer),酶切后的DNA PUC19 质粒,试剂盒抽提的DNA,酶切10×buffer,Hind Ⅲ,重蒸水,琼脂糖,TAE缓冲液。
上样缓冲液,EB 染液。
PCR检测: 10×PCR buffer,dNTP,模板,引物1,引物2,水,Taq DNA聚合酶,琼脂糖,TAE、溴化乙锭(EB)4. 仪器器材:20、200、1000ul 的枪和枪尖,1.5 ml的Ep管,恒温培养箱,水浴锅,平板,三角瓶,试管,接种环,牙签,酒精灯,火柴,冰箱,离心机,电泳槽,紫外仪,PCR扩增仪试验流程载体与外源片段的酶切→连接→感受态细胞的制备→质粒转化与重组子的筛选→重组子的挑取与复证→重组质粒的提取与电泳检测→PCR检测注意事项:1.本实验属于微量操作,用量极少的步骤必须严格注意吸取量的准确性并确保样品全部加入反应体系中。
2.实验中所用塑料器材都必须是新的,并且经过高温灭菌,操作时打开使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干净,戴手套操作,尽量减少走动,缩短Ep管开盖的时间。
3.不论是酶切还是连接反应,加样的顺序应该是,先加重蒸水,其次是缓冲液和DNA,最后加酶。
且前几步要把样品加到管底的侧壁上,加完后用力将其甩到管底,而酶液要在加入前从-20℃的冰箱取出,酶管放置冰上,取酶液时吸头应从表面吸取,防止由于插入过深而使吸头外壁沾染过多的酶液。
取出的酶液应立即加入反应混合液的液面以下,并充分混匀。
4.Ep管的盖子应盖紧,防止水浴过程中水汽进入管内,并做好标记以防样品混淆。
5.转化过程要防止杂菌和其他DNA的污染,整个操作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6.电泳时使用的缓冲液最好是现配现用,以免影响电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