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溶液上课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3. 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4.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5.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概念。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1课时)- 介绍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 讨论溶质、溶剂和溶解的关系。

2. 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1课时)- 分析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 探讨温度、溶质粒子大小和溶液的浓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 溶解度、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2课时)- 介绍溶解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分析饱和溶液和过饱和溶液的形成原因。

- 讨论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 浓度的计算方法(2课时)- 讨论浓度的概念。

- 掌握质量百分比、体积分数、摩尔浓度和溶液的稀释计算方法。

- 能够计算溶质的质量、溶剂的体积、溶质的摩尔量和溶液的浓度。

5. 溶液的分类和性质(2课时)- 分析溶液的分类。

- 探讨酸碱盐溶液和氧化还原溶液的性质。

- 练习相关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撰写。

四、教学方法1. 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2. 利用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探究溶液的特性和性质。

3.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估1. 布置阅读任务,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

2. 组织小组讨论和实验操作,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3. 设置相关练习和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全面了解溶液的定义、特点和性质,掌握溶解的条件和影响因素,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溶液的分类和性质。

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验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希望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溶液这一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

溶液的概念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了让您对于溶液的概念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作者给大家分享了4篇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九年级化学溶液导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用pH来表示溶液的酸碱性2.了解pH与溶液酸碱性强弱的关系3.掌握用pH试纸来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的方法4.了解溶液酸碱性与生命活动的关系重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难点1.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2.用pH广泛试纸测定溶液酸碱度教学准备一、自主预学学生完成自主预学的内容,学生自主交流,预学成果,教师适当点评二、合作探学(二)溶液酸碱性强弱程度1.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1)溶液的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pH=7溶液呈性,例如蒸馏水、食盐水、蔗糖水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pH>7溶液呈性,例如等(2)溶液pH大小与酸碱度的关系①pH<7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当酸性溶液被稀释时,溶液的酸性变,pH 变。

②pH>7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当碱性溶液被水稀释时,溶液的碱性变,pH 变。

中性溶液呢?③试画出酸性溶液(或碱性溶液)用水稀释后pH变化示意图。

2.pH试纸的使用方法测定溶液酸碱度的较简便方法是,用pH试纸检测溶液pH时,用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 试纸上,待试纸颜色稳定后,把试纸呈现的颜色与对照,就可确定溶液的酸碱度。

活动探究:请用pH试纸检测一些液体的pH,记录检测的结果填入下表3.5%的盐酸柠檬汁食醋正常雨水蒸馏水海水肥皂水洗涤剂4%的氢氧化钠溶液pH讨论:①测定溶液的〖〗pH前,试纸不能,也不能将试纸中沾起溶液。

②用pH试纸测定的pH应为整数(0~14),不能是小数。

③某同学用pH试纸测定某未知溶液时,先用蒸馏水将试纸润湿,则他测定的pH与原来的pH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溶液的制备方法,溶液的浓度计算,以及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化学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理解不够深入,对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重点讲解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溶液制备方法和浓度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溶液的概念,掌握溶液的组成、性质及制备方法。

2.学会计算溶液的浓度,能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性质2.溶液的制备方法3.溶液浓度的计算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

3.利用案例分析法,培养学生运用溶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实验试剂:水、酒精、盐、糖等。

3.教学课件:溶液的相关图片、视频、动画等。

4.教学参考资料: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计算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溶液的日常生活图片,如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是什么状态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从而引出溶液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介绍溶液的定义、组成及性质,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了解溶液的基本特征。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不同浓度的溶液,观察溶液的变化,从而加深对溶液性质的理解。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2. 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浓度的表示及稀释计算。

3. 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液的概念:均匀透明的混合物,由溶剂和溶质组成。

2. 溶液的制备方法:溶解、稀释、蒸馏等。

3. 溶液的浓度表示:质量分数、摩尔浓度、体积分数等。

4. 溶液的稀释计算:C1V1 = C2V2。

5. 溶液的应用:酸碱中和、溶解度、提取物质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溶液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利用实验操作,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

3. 运用案例分析,探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玻璃棒、量筒、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盐、糖、酸、碱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溶液的概念和组成。

2. 基本概念:讲解溶液的特点、制备方法及浓度表示。

3.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溶液制备和浓度测定实验。

4. 案例分析:分析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

5. 小组讨论:探讨溶液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巩固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溶液概念、制备方法和浓度表示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表现,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溶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医药、农业、环保等。

2. 探讨溶液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溶液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八、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讲学教案一、目标:1. 了解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体系。

-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非饱和溶液。

2. 浓度的计算方法- 质量分数 = 溶质的质量 / 溶液的质量 * 100%- 体积分数 = 溶质的体积 / 溶液的体积 * 100%- 摩尔浓度 = 溶质的物质的量 / 溶液的体积- 摩尔浓度 = 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 * 体积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的最大溶解量。

-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溶质的种类、溶剂的性质、温度和压强等。

四、教学方法:1.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互动为主。

2. 运用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3. 利用教学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 溶液的定义和特点的讲解。

2. 浓度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3. 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的讲解和讨论。

4. 学生练习和答疑。

六、教学评估:1. 组织学生进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溶液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和答疑情况。

七、作业布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

2. 阅读相关教材并做好笔记。

八、自主拓展:1. 自主学习相关化学知识并进行实践操作。

2. 参加相关化学竞赛和活动。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基本概念。

2.学习溶解、溶剂、溶质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饱和溶液、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

4.了解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5.学习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重点难点:1.溶液的概念及基本概念的运用。

2.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教学方法:1.学生讨论发言法。

2.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盐溶于水时的图像引导学生思考:盐在水中能溶解彻底,形成透明无色的溶液。

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的课是关于溶液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呢?Step 2 理解基本概念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溶解、溶质、溶剂的概念及区别,并归纳总结。

2.通过进一步的讨论,引导学生清楚溶液是什么。

Step 3 饱和溶液1.造成饱和溶液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汇报结果。

2.饱和溶液的定义和特点。

判断一下饱和溶液是不是稳定的。

3.小组合作探究如何制备饱和溶液。

4.合并讨论学生的实验结果。

Step 4 浓溶液和稀溶液1.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索浓溶液和稀溶液的定义及特点,并归纳总结。

2.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制备浓溶液和稀溶液。

Step 5 溶解度1.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利用示例让学生区分固液、气液、气固、液液等不同物质之间溶解度的规律。

2.溶解度的计量单位及应用。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了解溶解度的计量单位。

Step 6 拓展延伸1.带领学生了解溶解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溶质与溶剂之间的亲和力等。

2.带领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了解固液溶解、气溶胶、液滴等的形成。

Step 7 总结归纳1.让学生归纳汇总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并进行总结性概念的确立。

Step 8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课堂小结,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

Step 9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溶液、乳浊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知道乳化与溶解的不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蔗糖、硫酸铜、碘、汽油、高锰酸钾、植物油、水。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式
教学过程: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精选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单元教材地位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物质——水为载体,通过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天然循环、水的人工净化、通电分解、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等过程中分子运动形式的描述,帮助学生从微观水平上构建对自己熟悉的一些宏观变化现象的本质认识,继而在认识分子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了构成物质的另一种基本微粒——原子,进一步介绍了原子中的电子及其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变化特点,发展了学生对物质微观构成与变化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发展,不仅会深化学生对自然界的物质的理解,更能激发他们深入研究物质的探索欲望,为了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物质世界的能力,本单元还穿插了一些科学方法、化学实验方法以及科学思想教育的内容,如相对原子质量、定量表示溶液的组成、分离和提纯物质、原子结构研究的化学史。

教学目标本单元将探究自然界的水和水的组成,如何科学地利用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的真实存在,会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正确区分分子、原子和离子,还将探究溶液的组成和特征,相对分子质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重点:水的净化;水的电解实验及结论;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溶液的组成、特征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及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难点: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质变化的本质;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的电解实验得出的结论;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学法建议1.重视实验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是获得化学知识的重要依据,主动地体验探究活动,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对概念的理解要全面、准确,例如溶液的概念:⑴是一种混合物;⑵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几种;⑶溶液的基本特征的均一性、稳定性。

3.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

⑴从宏观上认识水和溶液的组成及特征;⑵从微观上认识水电解的实质和溶液中溶质是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进入溶剂形成均一稳定体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1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下册9.1.1溶液优秀教学案例
5.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溶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溶液的制备方法、性质及浓度计算。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饮料、药剂、清洁剂等,引发学生对溶液的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如用糖水、盐水等生活中的溶液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
3.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与溶液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液的意义和价值。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已学的知识,还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实验教学的应用:本节课通过演示溶液的配制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溶液的形成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实验教学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让学生通过作业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发现不足,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五、案例亮点
本节课作为特级教师的示范教学,突出了以下五个亮点:
1.生活情境的引入:以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种生活情境的引入,不仅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溶液的概念,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 第九单元  溶液 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能力目标: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过程: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溶质:被溶解的物质1、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

2、不同物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有不同的溶解性3、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4、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多的一种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二、乳浊液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乳化现象副表1副表3副表4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成?[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稀硫酸硫酸(液体)水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学生实验:在1、2、3号试管中做三个小实验——将1-2粒碘、高锰酸钾、4-5滴植物油加入到2-3mL的水中。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3.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溶液教学设计

京改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溶液教学设计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溶液知识点的掌握。
-练习题: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分析渗透压现象等。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体系。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化学现象的欲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了解溶液在环保方面的应用,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3.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认识溶液”为主题,旨在让学生掌握溶液的基本概念、性质、配制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验、讨论、合作学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
4.了解溶液的渗透压现象,理解溶质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掌握渗透压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特点,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掌握溶液的配制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利用pH试纸和酸碱指示剂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会测定溶液的pH值,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优秀教学案例
2.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勇于实验、敢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4.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案例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课堂上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情感。
2.溶液的形成过程:详细讲解溶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溶质的分散、溶剂的溶解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溶液的形成原理。
3.溶液的性质:介绍溶液的性质,如无色透明、无味、具有一定的沸点和凝固点等,帮助学生认识溶液的特点。
4.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分:讲解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使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
2.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3.小组合作实验: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溶液的形成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我还设计了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溶液的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溶液的定义、组成和特征。
2.以溶液浓度计算为例,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设置溶液稀释与浓缩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方法。
4.结合溶液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溶液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溶液知识。这种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去理解和掌握溶液知识。
4.反思与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溶液知识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学习溶液知识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小组讨论、互动提问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2.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等方法,巩固溶液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每位学生提高。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的复习课。在之前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定义、组成、特征以及制备方法等基本知识。通过前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溶液的概念,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在溶液的浓度计算、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等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在本次复习课中,我将以溶液的性质和制备方法为主线,重点引导学生复习溶液的浓度计算,并通过实例分析,帮助学生掌握溶液的稀释与浓缩技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溶液的定义,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2.学会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掌握溶液的浓度概念。
3.熟悉溶液的物理性质,如颜色、透明度、密度、粘度等,并了解这些性质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学会运用溶液的化学性质进行实验操作,如溶解、沉淀、电解等。
3.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和讲解,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掌握。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溶液的形成、性质和浓度等知识点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本第9单元课后习题1、2、3题,重点巩固溶液的定义、分类、溶解度及溶液浓度的计算。
2.引导学生了解溶解度的概念,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如温度、压力等,并通过实验验证。
3.讲解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如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4.分析溶液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如颜色、密度、电解质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2.通过展示一些神奇的溶液实验现象,如酸碱指示剂的变色、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习溶液的形成和性质做好铺垫。
3.提问学生关于溶液的已知知识,如溶解、溶质、溶剂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1.详细讲解溶液的定义、组成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确溶液的概念。
3.教学评价:
-结合课堂表现、实验操作、课后作业和期末考试等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教案课题1溶液的形成目的要求:1.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 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教学过程: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 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第九单元++溶液课时教案.doc

第九单元++溶液课时教案.doc
得出定呈描述物质洛 解能力的第一个要素: 在一定温度下。
得出定量描述物质溶 解能力的第二个要素: 在等最溶剂里,即100g溶剂里。
得出定量描述物质溶 解能力的第三个要索: 溶液为饱和状态。
锻炼学生的分析、归纳 能力
【过渡】我们要了解关系溶解度大小 的习惯分类。
【习题】课堂练习
【过渡】我们已经学习了洛解度,那 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
【小结】通过人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 须满足卩q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述溶 解能力的人小,也就是溶解度
【板书】1.概念:
分组实验,比较实验条件,并讨 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 出二者的溶解能力?
结合刚做过的实验及老师的补 充,总结定量比较溶解能力人小 的四个要素。
阅读教材,找出溶解度概念,并 用自己的话解释溶解度。
【讲解】在一定温度下,在一 定量的溶剂里,根据溶质是否 能够继续溶解把溶液分成不 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
思考讲解的内容。
引入新课,明确学习 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板书】一、饱和溶液和不 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定义)
不饱和溶液:(定义
【提问】1•从实验看出饱和溶 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 是什么?
培养观察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和推理 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
【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 液的相互转化。
惋和加濬朴升溜.不愴 瀋液、卩瀋质、降溫、蒸发和溶液
作业:P40/1 P41/6
归纳、理解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溶解度(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歧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了解溶解度1山 线的意义;使学生对气体溶解度及其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九年级化学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9-1 溶液的形成【教学目的】1.了解溶质、溶剂的基本概念2.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是均一性和稳定性,3.理解溶液、悬浊液、乳浊液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一般应用【教学重点】溶液的概念并理解溶液、溶质、溶剂三者关系。

【教学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2.溶质和溶剂的辩证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教学用具】试管、药匙、量筒、泥土、植物油、食盐、蔗糖、蒸馏水【教学过程】溶液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已学过溶液,平时,我们所喝的糖水,食盐水都是属于溶液,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用过许多溶液,如“在检验二氧化碳时,用的是澄清石灰水,以及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等,溶液在工农业和科学实验中都有极广的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溶液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溶液的概念演示:演示实验7-1现象:在第一支试管中,泥土刚放入试管中时,泥土沉到水底,振荡后得浑浊的液体,液体中悬浮着由很多分子集合成的固体小颗粒,使整个体系不稳定呈浑浊状态,静置后,固体又下沉;在第二支试管中,植物油先是漂浮在水面上,分为有界界的两层,用力振荡后,得到服状浑浊的液体,这种液体分散着不溶于水的小液滴,小液滴是由很多分子集合而砀,这种液体不稳定,静置后,分为上、下两层。

第三、第四支试管中蔗糖和盐的表面在水分子持作用下,向水里扩散,随振荡,蔗糖的分子就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去,组成的液体是均一、稳定的只要水分不蒸发,湿度不变化,它们各处的成份都不会发生变化。

.溶液:一种或几中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的定义中,均一是指溶液各处完全一样,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是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但均一、稳定是指溶液形成以后,不是指溶剂中南溶解的过程中。

二、溶质和溶剂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一种混合物,水能溶解很多物质,是最常用的溶剂,如前面实验中的第三、第四支试管中,就是以水为溶剂的溶液,汽油、酒精等都可以作为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溶液) A.②中溶液是饱和溶液C.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同2.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 (的过程乳浊液:不溶于水的、由许多分子集合而成的小液滴(如油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如牛奶和豆浆就属于乳浊液。

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

乳化现象:洗涤剂等乳化剂使植物油等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的现象。

其中洗涤剂所起的作用叫乳化作用,用洗涤剂去油污即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作用。

注意:用汽油洗去衣服上的油渍用的是溶解原理。

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定义:在一定________下,向一定量的________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________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_______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只有指明“在一定量溶剂里”和“在一定温度下”,溶液的“饱和”和“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2) 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对该物质饱和,但还可以溶解其他物质,如一定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可以再溶解氯化铜;(3)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2.判断(1)若有未溶解的溶质(充分搅拌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2)若无未溶解的固体,保持温度、溶剂的量不变,向溶液中加入少量该溶质,若不溶解,则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反之则为不饱和溶液。

(3)改变温度或蒸发溶剂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4.结晶3.相互转化对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关系及结晶的方法可表示如下:对极少数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如Ca(OH)2],上述过程中温度的改变方向相反。

(4) 应用:①判断某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大小; ②判断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及受温度影响的程度; ③判断使溶质结晶的方法,确定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能够判断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比,从而比较并计算溶质质量分数; ⑤判断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及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例2 如图是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物质A 的溶解度为_____g ,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为__________ (精确到0.1%),150 g 物质A 的饱和溶液中含有________g 物质A 。

(2) t3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物质A 的溶解度 小于物质C 的溶解度的温度范围为__________。

(34)p 点的意义是 (4)A 、B 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是_______,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__ (填“增大”或“减小”)。

要除去物质B 的溶液中混有的少量A ,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

(5)将等质量的物质A 、B 的饱和溶液从t3 ℃降温至t2 ℃,析出晶体质量:A_____(填“>”“=”“<”或“无法判断”) B 。

(6)t1 ℃时,将85 g C 物质加入盛有200 g 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得到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再向烧杯中加入50 g 水,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 (精确到0.1%)。

要使t3 ℃时物质A 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将t1℃时A 、B 、C 三种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其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

将t3℃时A 、B 、C 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2℃,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

例3 如表是硝酸钾、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1)从表中数据(2)20 ℃时,将50 g 硝酸钾与100 g 水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得到的溶液是硝酸钾的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若将温度升高到40 ℃,该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 (精确到0.1%)。

(3)向烧杯中加入100 g 水和50.0 g 硝酸钾配成50 ℃的溶液,再冷却到20 ℃,烧杯中析出固体为________g 。

四、溶液的浓度(必考)1.溶质的质量分数(1)定义: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用于表示溶液的浓度,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2)计算公式所有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g×100%(S表示相应温度下的溶解度)2.溶液稀释的计算(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计算公式:稀释前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稀释后溶液质量=稀释前溶液质量+加入水的质量)。

3.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稀释)、装瓶。

(详见实验突破)例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的反应或过程的是()A B C DA.某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不断加入水B.在恒温条件下,将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适量的水分C.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D.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例5硫酸铵[化学式为(NH4)2SO4]是一种能促进植物茎、叶生长的氮肥。

(1)现要配制12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硫酸铵溶液,需要取用固体硫酸铵_______kg。

(2)施肥浓度过高,会造成烧苗现象。

小柯通过实验发现,质量分数为2%的硫酸铵溶液不会导致植物烧苗。

他用50 g 30%的硫酸铵溶液配制2%的硫酸铵溶液,需要加水______g。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1.仪器选用:托盘天平(带砝码)、药匙、烧杯、__________、胶头滴管、________。

2.配制步骤(以氯化钠溶液的配制为例)(1)用固体药品配制溶液①计算:计算所需溶质的质量和水的体积。

(注:计算所需物质的质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其原因是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 g)(2017、2011考)②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固体,放入烧杯中。

③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水,倒入盛有固体的烧杯中。

(注:所选量筒的量程应略大于所需量取的液体体积,且越接近越好)④溶解:用玻璃棒搅拌,使固体完全溶解。

(注:溶解必须在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直接进行。

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目的是加快溶质的溶解速率)⑤装瓶: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至试剂瓶中,盖上瓶塞并贴好标签。

(2)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①计算:计算所需浓溶液和水的体积。

(注:计算时,要准确运用溶液体积、质量、密度的关系及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的规律)②量取: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浓溶液和水,倒入烧杯中。

③混匀:用玻璃棒搅拌,使溶液混合均匀。

④装瓶。

度为1.0 g/mL)。

【小莉用固体氯化钠和水配制溶液】(1)小莉需要称取氯化钠_____g ,需要量取水______mL 。

(2)小莉配制的操作示意图如下,该实验的正确操作顺序为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操作A 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B C D E (3)经检测,小莉所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填序号)。

①氯化钠固体不纯 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 ③量取水时,仰视读数 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小晶用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加水稀释】 (4)小晶实验时应量取水的体积是_______mL 。

(5)若小晶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 (填“>”“<”或“=”)5%。

变式拓展 1.用固体NaCl 配制50 g 质量分数为6%的NaCl 溶液。

(1)该实验除烧杯、量筒、胶头滴管和细口瓶外,还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

(2)实验中应选用规格为________(填“20”“50”或“100”)mL 的量筒。

(3)称量NaCl 时,若天平指针偏左,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

(4)称量NaCl 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生锈,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5%。

中考链接1.下图为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当温度为10 ℃时,物质溶解度关系为①>③>②>④B .若NH4H2PO4中混有少量NaCl 杂质,可在较高温度配成饱和溶液,再降温结晶C .在10 ℃时把NH4H2PO4和Ce2(SO4)3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0 ℃ ,有晶体析出的是Ce2(SO4)3D .22 ℃时(NH4)2HPO4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约为70%2.下图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约在64 ℃时KCl 和Na2SO4的溶解度相等B .在室温至100 ℃区间,随温度升高Na2SO4的溶解度先增大后减小,醋酸钙则相反C .分离含少量KCl 的Na2SO4溶液,采用先蒸发浓缩,后降温结晶的方法D .在40 ℃时40 g KCl 固体溶于60 g 水得到40%KCl 溶液3.KCl 与KNO3在不同温度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NO3比KCl 的溶解度大B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30 ℃之间C .在20 ℃时,10 g 水中加入5 g KCl 可得到33.3%的温度/℃10 20 30 40 50 KCl 30 g 33 g 35 g 38 g 41 g KNO321 g31 g45 g65 g88 gKCl 溶液D .在50 ℃时,两物质各5 g 分别加入10 g 水中,充分溶解,均有固体剩余 4.氯化铵和硝酸钾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50 ℃时,氯化铵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B .a ℃时,氯化铵与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相等C .将6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会变为不饱和溶液D .40 ℃时,50 g 水中加入50 g 硝酸钾,充分搅拌,得到质量分数约为39%的硝酸钾溶液5.下表是同学们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B .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 .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 .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6.下图是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NaCl 溶液的流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