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含答案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慢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a、横波与纵波的区别;b、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具体特征;c、地球外部圈层间及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关系。

2.难点:通过地震波波速与深度变化关系划分气球内部圈层结构并分析圈层结构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综合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中,主人公可以在地下旅行,甚至穿过地心。

但就当前实际的科技水平来说,人类还无法实现“地心漫游"。

目前最深的钻井深度为12千米,仅仅触及地球的“表皮”。

那么人类通过什么方式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球的内部结构究竟是怎样的呢?[新课教学]:(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

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接下来我们看课件展示的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圈层结构示意图。

(板书)1.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6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学案6 地球的圈层结构[目标定位]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特点。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和地壳、地幔、地核的界线及主要特点。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

1.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__________的变化。

a.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传播速度能通过的介质共性A表示横波较②____固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B表示纵波较③____④______________b.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代码名称深度波速A波B波C ⑤________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⑥____________D 古登堡界面地下2 900千米处⑦________传播速度突然⑧____(2)C以上为⑨______,C、D之间为⑩______,D以内为⑪______(由E⑫______和F⑬______组成)。

(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⑭______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2.地球的外部圈层(见右图)(1)A⑮________: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⑯________。

(2)B⑰________: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⑱________但不规则的圈层。

(3)C⑲____________: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占有⑳________的底部、○21______的全部和○22________的上部。

【问题思考】1.有人用“半熟的鸡蛋”形象地比喻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你认为合理吗?2.地壳、地幔、岩石圈、软流层有什么区别和联系?3.为什么说生物圈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华网北京8月12日电:我国渤海湾黄河口凹陷处发现了一个新的油气田,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区域的勘探工作获得了新的进展。

该新油气田的成功发现,进一步展示了黄河口凹陷处的勘探潜力,对渤海湾油气资源的产储量规模的稳步提升发挥更大作用。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春新教材高中地理1.3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划分:地球内部可以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各圈层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质过程。
-地壳的特征: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主要由岩石和矿物组成,厚度不均,沿海地区较薄,山区较厚。
-地幔的特征: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半固态岩石层,温度较高,物质呈塑性流动状态,主要由硅酸盐岩石组成。
简短介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地球圈层结构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地球圈层结构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地球圈层结构案例分析(20分钟)
2.注重知识点的衔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球圈层结构知识体系。通过复习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系统化的认识。
3.创设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通过设置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我将使用以下教学媒体和资源:
PPT:制作精美的PPT,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地球圈层结构的知识点,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
视频:播放一些与地球圈层结构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地球圈层结构的动画演示、实际环境现象的观察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
5.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
-题型:请说明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和物质循环的主要方式。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新教材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讲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

第4讲 地球的历史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地层和化石的特点。

2.不同地质年代地理环境变化、生物演化和矿产的形成。

3.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4.不连续界面及地球内部圈层。

5.地球外部圈层及特点。

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的特点,分析地球的演化特征及古地理环境。

2.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质年代地球演化的特点。

3.地理实践力:结合地球内、外圈层示意图,熟练掌握各圈层的分布,并说出各圈层的特点。

一、地球的历史 1.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途径。

(3)地层①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②沉积岩地层特点⎩⎪⎨⎪⎧具有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常含有化石:沉积物中含有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③分布规律⎩⎪⎨⎪⎧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④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4)地质年代表①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地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②地质年代表(距今时间/百万年)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显生宙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 新生代 寒武纪 奥陶纪 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纪新近纪第四纪4 600 541 252 66 2.62.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①地质年代: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漫长时期,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

b .生物演化c .地质矿产: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的铁、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2)古生代①地质年代⎩⎪⎨⎪⎧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②演变历程a .海陆格局:多次变迁,形成联合古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学案: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的变化。

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具体对比如下: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较快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2.不连续面:是指地震波在一定深度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

有两个不连续面,如下图所示: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各圈层的特点:(1)大气圈。

项目内容基本概念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氮气和氧气主要作用使地球的温度变化和缓;为生物提供必需的氧气;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息息相关(2)水圈。

项目内容概念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水体的总称组成主体是海洋,还包括陆地上的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作用在地表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不可或缺的(3)生物圈项目内容概念地球表层生物的总称分布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地带中作用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也在促进太阳能转化、改变大气圈和水圈组成、改造地表形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各圈层的联系: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图中合适位置填出地球内部圈层、不连续圈层的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壳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度均匀。

(×)②海洋地壳薄,大陆地壳厚。

(√)③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

(√)④地核由铁和铜等金属组成。

(×)⑤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⑥三个内部圈层中占比最大的是地核。

(×)在图中横线处填出圈层名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

(×)②大气圈的存在使地球上气温变化和缓。

(√)③大气圈能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 4地球的圈层结构+本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1精品学案:1 4地球的圈层结构+本册知识点总结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横波,B 表示纵波。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①C 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A 、B 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 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900千米处,A 波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圈层:由内向外E +F 为地核,G 为地幔,H 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判断1.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厚度相同。

( × )2.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 √ )3.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 √ )4.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 )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C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思考地球外部各个圈层具有怎样的联系?答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探究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材料一2020年5月7日新疆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发生里氏4.5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2千米。

材料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1.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附近区域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答案先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到达地面的先是纵波,然后才是横波)。

2.结合材料,本次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答案震源在地壳这一圈层。

3.外核的物质状态是什么?为什么?答案外核的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因为此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重点) 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 ,B 表示 。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 ,B 波传播速度突然 。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 ,D 为 。

F 为 ,G 为 ,H 为地壳。

(3)圈层划分及特点①地壳(H): 组成,厚薄不一( 地壳薄, 地壳厚)。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层,可能是 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 。

③地核⎩⎪⎨⎪⎧外核(F ):为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E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1)组成: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的水体,其主体是海洋。

(2)特点:水是 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主要影响地球表面 和能量转换。

3.生物圈⎩⎪⎨⎪⎧两大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活动范围: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集中分布: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自主诊断(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5)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合作探究探究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11月24日04时41分在新疆巴音郭椤州和静县(42.39°N,84.65°E)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一册

2020高中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用书P13]一、地震和地震波1.地震(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2.地震波(1)分类:P表示纵波,S表示横波。

(2)特点①P波: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②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波速变化①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二、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圈层(1)E:地壳错误!错误!(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

地壳下层为硅镁层,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海洋底部很少.(2)F:地幔错误!(3)G+H:地核⎩⎪⎨⎪⎧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 状态下的铁、镍②分内核和外核,③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可能是 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④一般认为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三、地球的外部圈层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

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4.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判断题1.纵波传播速度较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从地幔到地壳,地震波的传播速度越来越慢。

( )3.地壳厚度不均匀,一般海拔高的地区地壳较薄,海拔低的地区地壳较厚.( )4.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5.水圈是一个连续规则的圈层。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专题1.5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地理 专题1.5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21年高中地理专题1.5 地球的圈层结构(讲)(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核心突破】核心要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归纳总结】1.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是莫霍界面,在地面以下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一是古登堡界面,它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2.地球内部结构: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图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①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②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方法技巧】1.图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组成特点2.地壳“厚薄”歌大陆厚,海洋薄——海陆差异;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3.数字法记忆地球的圈层结构二:两种地震波,即纵波和横波。

二:两个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三:三大内部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三大外部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知识背景】纵波与横波纵波(P波)又称疏密波,其特征是振幅小,周期短,传播速度较快,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5~6km/s。

纵波是沿着地震射线采取一推一拉的方式传播的,当它传播到某处时,该处物质振动方向和地震射线的方向相同或者相反。

横波(S波)又称剪切波,其特征是质点振动方向和震波射线方向垂直,振幅较大、周期较长、传播速度较慢,在地壳中平均速度为3~4km/s。

由于纵波速度大于横波,因而发生地震时,总是纵波首先到达地震台,横波随后到达,而且随着震源距离和震中距离越大,横波到达的时间越晚,二者之间的时差也越大。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一章 第1讲 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

第1讲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球的圈层结构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2016·某某卷,1~2多以生命踪迹的探寻为背景考查地球特征及存在生命的原因。

2016·某某卷,102015·某某卷,332014·全国Ⅰ卷,1~2多结合航天、科考等热点材料,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2019·某某卷,14~15 2016·某某卷,22 多以结构图为呈现方式,结合地质环境考查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内、外圈层的关系。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1)物质性:宇宙是由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天体组成的。

(2)运动性:宇宙中的天体都在运动着,它们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如下图)。

(1)地球的普通性①八大行星:类地行星(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巨行星(E木星、F土星)、远日行星(G天王星、H海王星)②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③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2)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①外部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液态水的存在。

二、地球对太阳的影响(1)太阳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①对地球:直接提供光、热资源。

②对地理环境:维持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3)对人类:为人类生活、生产提供能源。

(1)太阳大气层结构及太阳活动(2)主要影响①扰动地球大气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稀薄大气相互碰撞,产生“极光”现象。

④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其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不连续面①界面C莫霍界面:两类地震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界面D古登堡界面: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1.4地球的圈层结构大单元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4.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地球圈层结构数据,培养其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球圈层结构的兴趣,激发其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2.通过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使学生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培养其环境保护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在地球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增强其国家自豪感。
2.利用GIS软件,分析给定数据,探讨地球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撰写一份不少于500字的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数据分析过程、结果及结论。
-提示:可以从地形起伏、气候变化、生物分布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圈层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3.阅读拓展资料,了解地球科学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基本构造、板块构造理论等。但在地球圈层结构方面,大部分学生的认识尚处于表面,对圈层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理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情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强化基础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构建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认识。
2.地球内部圈层与地表形态、气候变化、生物分布等方面的关联性。
3.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利用GIS软件分析圈层结构数据,探讨圈层间的相互联系。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策略:
a.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球圈层结构模型、动画等,直观展示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b.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亲身体验圈层结构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阶段,我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学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

学习要点1.重点:A.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B.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2.难点:A.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B.地球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学习过程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科学家主要通过对的研究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2.地震波有和之分。

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和传播;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传播。

3.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的性质而变化。

4.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图1 .34),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

5.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大陆地面下平均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另一个在地下约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面。

以这两个界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和三个圈层。

6.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以外。

7.地壳厚薄不一,海洋地壳薄,一般为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最厚达千米。

8.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千米深处的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地幔分为和。

9.上地慢的上部存在一个,温度很高,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是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与之相关。

10. 顶部与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11.地核主要由和等金属组成,厚度约多千米。

12.根据地震波的变化,可将地核分为和两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 说出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征。

2. 能说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 通过学习地球的外部圈层,归纳出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新课预习】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 . 划分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 地震波分为可以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波和只能通过______的_____波两种类型。

根据其传播速度的变化,看到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依次称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主要圈层。

3 . 画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简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 .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是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______系统,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 。

2 . 水圈: 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的__________圈层。

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地表水、_____ 水、___ 水和_____水等。

这些水体都处于不间断的________之中。

3 . 生物圈:是广泛分布于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的生物世界,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课堂导学】【探究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当地时间9 月8 号,尼加拉瓜最高火山——圣克里斯托瓦尔火山发生喷发,火山灰和烟雾形成的烟柱高达3000 多米。

估计有500 个当地家庭数千附近居民被迫撤离。

当地民防工作人员表示,有关部门已经派出300 名士兵协助撤离并照顾附近的村民。

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产生长期影响。

1.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地球的哪个圈层,它到达地表时穿越了地球的哪些内部圈层?2. 通过下图探究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最新-2018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最新-2018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必修1

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自转、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高考目标导航】【基础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要点名师讲解】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包换比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感悟高考真题】(2018·江苏地理·T2)2018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解析】选A。

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考点模拟演练】一、选择题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③传播的速度相同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3.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A.传递声音信号B.进行地质探矿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D.测量山峰的高度【解析】1选D,2选D,3选B。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

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对这一部分自然环境学习的基础上,可知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

由此得出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结论。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3、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从整体和局部把握解决问题的方法;2、培养树立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

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

【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

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淡话法、小组讨论法、课件演示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谈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状──球体,但它既不同于篮球──空心,也不同于铅球──均质体,而是从里向外划分为若干个球形的层次──圈层(出示“地球的圈层构造”示意图)。

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

人教版必修一导学案设计1.4《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地震波和不连续面。

2.概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及结构特征。

课前准备区: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地震波(1)分类:图中A表示①横波,B表示②纵波。

(2)特性A波:传播速度③慢,只可以在④固体中传播;B波:传播速度⑤快,可以在⑥固、液、气三态物质中传播。

(3)波速变化在地下33千米C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⑦增加。

在地下2 900千米D处:A波⑧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⑨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⑩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⑪莫霍界面,D为⑫古登堡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⑬地核,G为⑭地幔,H为地壳。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⑮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⑯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由⑰气体和⑱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其主要成分为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圈:由地表水体构成的⑲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始终处于⑳循环运动之中。

3.生物圈:是地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范围是指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我的疑惑1.。

2.。

3.。

课堂活动区:合作探究重点,互动撞击思维探究点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探究材料阅读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图“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2010年4月14日,海地首都太子港附近发生了7.3级大地震,在太子港城中街道上的行人和附近海洋中行船上的人震动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2.根据图“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判断:地壳、地幔、外核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3.列表分析地球内部各圈层的划分以及各圈层的特征。

4.岩石圈是否就是我们所说的地壳?【探究归纳】1.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附近城市街道上的行人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感到前后左右摇晃。

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一轮 1.5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必修1 【高考目标导航】
【基础知识梳理】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根据地震波的这种变化特征,我们把地球分成三层(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内部圈层的特点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要点名师讲解】
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包换比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感悟高考真题】
(2010·江苏地理·T2)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选A。

火山灰先进入大气圈,随着降雨会进入水圈,
通过植物的物质循环进入生物圈,最后又回到岩石圈。

【考点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它们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

据此回答1~3题。

1.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
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3.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1选D,2选D,3选B。

第1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传播速度较慢,纵波传播速度较快,但两者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
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第2题,根据地震波传播的特点可知,在物质组成不同的介质里,地震波传播速度是不同的,且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故根据地下2 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反推出该深度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

第3题,在进行地质探矿过程中可利用返回的地震波来测定矿产。

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以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
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解析】选A。

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
相关,大陆上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
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5、6题。

5.图中M和N的数值应分别为()
A.42、38
B.44、38
C.42、36
D.44、36
6.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莫霍界面
D.软流层中部
【解析】5选A,6选C。

第5题,根据等值线的分布特点,两条等值线之间若出现了闭合等值线,其值可能和小值相同,也可能和大值相同,由于M处为四川盆地,其内部的地壳厚度低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42;N处为大别山区,其内部的地壳厚度高于周围地区,所以其值为38。

第6题,地壳厚度0千米处应为莫霍界面。

读图3,回答7、8题。

7.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水圈
B.②为岩石圈
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
8.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小
C.③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
【解析】7选C,8选C。

第7题,根据各圈层位置可知,①是大气平流层,②是地壳,③是软流层,④是外核。

第8题,①大气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②层陆地地壳较海洋地壳厚;③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层物质为熔融状态。

读黄果树瀑布景观图。

回答9~12题。

9.该图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1.在景观图中,代表自然地理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的要素是()
A.瀑布
B.岩石
C.树木花草
D.大气
12.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9选C,10选B,11选C,12选B。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换。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13.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E、F合为岩石圈
D.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
【解析】选D。

圈层C为水圈,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四部分组成,其中E、F合为地幔;图中的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

二、非选择题
14、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千米。

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B处地壳的厚度约为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主要为教材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

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介于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介于30~35千米,进一步可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答案:(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5、读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所示地区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6分)
(2)N地的地壳厚度约为__________千米,该地的地形可能是(5分)()
A.山地
B.盆地
C.高原
D.湖泊
(3)影响图中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

(9分)
【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的变化趋势可由图形中地壳等厚度线数值的变化得出结论: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第(2)题,N地处于38千米地壳等厚度线内,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原理,N处地壳厚度应大于38千米,但要小于40千米。

结合图形比例尺较大的特点,可判断该地可能为山地。

第(3)题,图中河流为长江、黄河。

故形成河流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有流水侵蚀、搬运和沉积。

答案:(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N<40 A
(3)流水侵蚀搬运沉积
用心爱心专心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