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青春期异性交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青春期异性交往
摘要:由于对青春期的异性交往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使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不能正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问题,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加以干涉,而不是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法去解决。
结果往往导致青少年的异性交往出现很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关键词:青春期异性交往
众所周知,异性交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交往在个体成长历程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
学会与异性交往应该是中学生必修的“社会课”。
而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
大多数家长老师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讨论,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
可是,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甚至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很少与青少年开诚布公地沟通,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
家长和教师之所以这样做,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对青春期的异性关系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
(1)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2)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3)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4)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
(5)中学生与异性交往没有什么好处。
(6)
与异性的交往是少数学生的行为,“好学生”不应该效仿。
(7)处理异性关系不需要指导,到时自然就会。
(8)指导异性交往不属于教育范围,教师对此没有责任。
正是由于上述诸多的误解,使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不能正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问题,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手段加以干涉,而不是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方法去解决。
结果往往导致青少年的异性交往也出现很多如交友观不正确、超越友谊界限、交往方式不当、随意性交往、“一对一”的异性交往带来的困扰、爱情错觉的困扰、拒绝异性交往或异性交往困难等心理问题。
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应该重新认识青春期的异性交往。
一、青春期心理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
心理学认为,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即异性疏远期,爱慕期和恋爱期。
这三个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1、异性疏远期:
初中低年级学生,由于性生理发育的显著变化,如女生的月经,男生的遗精等,不断的引起男女生心理上的不安、害羞和困扰,这使一些中学生以反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异性的关注,有的突然疏远了平时一起来往的异性同学,独来独往、落落寡欢;有的以无礼粗暴的方式来对待自己感兴趣的异性以引起对方的注意。
此期可谓“心相近而形相远”。
2、异性爱慕期:
“少年男子哪个不善钟情?妙龄少女哪个不善怀春?”到了初二、三年级,他们喜欢一起学习,一起参加社会活动,并发展友谊。
主要表现为:刻意修饰打扮自己,以良好的自我形象吸引异性的注意;以各种理由接近异性,以男子气或女子气表现来博取异性喜欢。
但情感交流肤浅,交往对象较广泛。
此期有的学生常以摘抄模仿文学作品、情书中灼热的诗句来表达情感,但实质上并不具备恋爱的心理准备和专一的恋爱成分。
3、异性爱恋期:
度过了短暂的疏远期后,会开始对异性发生兴趣,并开始注意周围的异性,注意自己的打扮等。
他们常常照镜子,以便使自己在异性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这种表现称做对异性的好感(爱幕)期。
此时的男孩常被周围女伴们的容貌或温柔文静的气质所吸引;女孩则对男孩的刚强、潇洒、英俊倾慕。
有时他们会大胆地用传纸条、写书信、约会等方式交往;有时会用开玩笑、嬉闹等方式获得与异性接触的愉悦的情感体验。
由上可见,渴望和异性同学或朋友交往这是人类性心理发展的必然需要,它对于个体从儿童时期过渡到成人期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异性交往总是持过度敏感或反对的态度,使得这些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难以自如,他们或是感到有压力,不敢与异性交往,导致异性经验的缺乏,
甚至导致异性交往的害怕或恐惧;有的则因为缺乏异性交往的正确指导,不能把握好异性交往的正确尺度而陷入各种异性交往的困扰之中,比如被异性误会、过早谈恋爱、出现婚前性行为等。
这种情况会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导致情绪的苦恼与痛苦。
二、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不仅有利于学习进步,而且也有利于个性的全面发展。
异性交往是人际交往中最敏感、也是最微妙的一种交往,异性间最简单的关系也比同性间复杂。
一个从小生长在与异性有交往、有正常接触的良好环境中的人,其人格更完善,智力更发达。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男女中学生按照性别分成两组进行劳动,结果发现两个小组的纪律非常涣散,劳动效率低下。
后来将男女学生混合在一起分成两个小组,结果发现情况大为改观,两组的劳动热情明显高涨,学生们不但互相帮助,还开张了劳动竞赛,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这就是所谓的“异性效应”。
可见,异性交往,可以优势互补。
异性交往,可以体现出如下的优势:
1、智力上互补。
男女学生之间虽然没有智力上的差别,但是却有着各自的特点。
例如,男生比较喜欢数理化,女生则比较喜欢语文和外语;男生比较粗心,做题时容易出错,但是解题方法比较灵活;而女生则做题比较认真,不容易出错,但是灵活性较差。
通过男女生互相帮助,双方都可以得到提高。
因此,一个常与异性交往的人,他(她)会经
常受到异性思维的启发,在异性身上学到自己可能缺乏的东西。
另外,经常与异性交往的人,异性度高。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发现,男性的女性度高,更富有创造力;女性的男性度高,智商也高。
异性度高的人说明他接受了异性的长处,思维更加活跃。
因此我们应提倡异性间的正常交往和相互学习。
2、有利于人格和谐发展。
一般说来,女性的情感比较温和,较之男性更加富有同情心;男性的情感粗犷热烈而且容易外露。
通过交往,男性会变得善于控制情绪,对人对事更有同情心,更加关怀体贴他人。
女性则会变得更加开朗豁达大度、高迈奔放。
事实说明,那些交游广泛,不但有同行朋友,而且有异性朋友的人,情感体验比较丰富,遇事考虑周全,处事老练,意志坚强,更容易获得成功。
3、有利于在活动中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
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人都有心理上存在“异性效应”,青少年尤甚。
男同学在女生面前,总是爱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主动帮助女生做事情,遇到危险时挺身而出,保护女同学。
女生则爱在男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美貌,显示自己的舞蹈和其他方面的才能。
有两性参加的活动总是比光有同行参加的活动情绪高涨,热烈而奔放,顺利而又流畅地进行。
这是
因为异性间的心理接触的需要得到了满足,两性都从中获得了愉悦感。
4、可以避免和异性交往的恐怖。
因为男女两性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所以人们总是觉得异性是他们完全不同的人,这就会使他们不敢与异性交往。
时间长了,对异性伙伴就有一种恐怖感,说话、办事、交往都无限的紧张,而当他们开始频繁地与异性交往后,便会发现其实异性也没那么神秘,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轻松的交往模式。
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
三、与异性交往并非很容易发展为“早恋”。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
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了。
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册,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控制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
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
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在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早恋”。
“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一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
一旦被贴了这个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嘴难辨,外界的压力可
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
四、青春期异性交往需要指导。
青少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综合体。
告别了童年,又非成年,他们的内心充满矛盾和冲突,原本纯真美好的世界被打乱,新的环境和节奏还尚未建立,如感情与理智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性意识的发展与道德规范的矛盾等。
因此,青春期是人生最关键、最困难、最需要理解和帮助的时期。
因此,教师、家长应该针对青少年异性交往的特征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对青少年在异性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给予帮助和正确指导。
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孩子内心充满希望和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很精彩,可是又不愿表露。
这时如果得到积极的引导,他们便会打开美好而神秘的心灵之窗,让热情、才智源源地流淌出来;如果受到强制的压服,他们便会把受了伤的心灵深藏起来,让压抑、困惑相伴左右。
所以,成人不应用成人的眼光看待他们,批评他们,因为孩子交朋友多数并不是成人的谈情说爱。
倒不如在青春期阶段,多教给他们必要的生理和性科学的知识,使孩子们一方面大大方方地与异性交往,一方面又增加理智的意识,学会自我感情的调节与控制。
中国传统对男女交往就比较封闭,所谓“男女授受不亲”,男女关系问题在很长时间都被看得很重,直至今天依然把青少年与异性交朋友看得很糟,是不奇怪的。
然而这种传统观念给人带来的缺陷
是不容忽视的。
中国许多青年找配偶困难,需要别人帮忙介绍;或者不会择偶,不知怎样估价自己和别人;或者不懂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丈夫或妻子;或者婚后发现不合适,结果成为没有爱情的婚姻等等,许多都是因为缺少与异性交往的经历、与异性交往的能力造成的。
如果与异性交往是一件没有压力的自然的现象,如果与异性交往能得到家长老师的正确指导,那么中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与异性的交往,他们可以把对异性的好感变成学习的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优势互补。
这样出来的孩子容易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所以,指导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是一件大好事。
家长老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孩子接受自己的身体变化,接受自己的成长,帮助孩子和异性正常交往,尤其是鼓励孩子和异性同学广泛接触,共同成长。
在群体交往的过程中,既能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又可以让孩子学习如何与异性交往。
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李鹰《中学生异性交往的现状及心理特点》
(2)彭泗清《对“青春期”异性交往的八种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