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试题1.“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礼法),上(尚)功用,大(重视)俭约,而僈差等(忽视等级差别)。
”这句话应是战国时期哪两个学派之间的争鸣( )A.儒家、道家B.儒家、墨家C.法家、墨家D.墨家、道家【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材料体现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区别。
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家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所以答案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墨家2.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儒家思想的发展的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③的观点不准确,有一些朝代宗教受到统治者的推崇而获得广泛传播。
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发展的原因3.“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
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
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
”这种主张应出于()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信息理解分析的能力。
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
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D项。
另外本则材料选自商鞅的《商君书》,阐述上古以来政治体制的演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法家4.(25分)某班同学以“明清社会转型期的思想”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课题。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 第七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历史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人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新课: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二. 重点、难点:1. 重点:孔子及儒家思想2. 难点:诸子百家及其思想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是这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在农业上,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使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兴建成为可能,大量荒地得到开垦,私田数量不断增加,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封建的生产关系开始发生、发展起来。
新兴地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中,不断取得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胜利。
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陆续实现了向封建制的过渡。
新的封建制,基本上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刚刚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的农业和手工业劳动者,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也需要发展生产,这就使得春秋战国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促成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阶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新旧势力激烈斗争,从而促进了学术思想的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
总之,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科技文化大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一. 老子和孔子1. 老子注意以下四要点:(1)老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2)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
老子把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3)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老子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双方互相依存而且互相转化。
(4)老子在政治上主X“无为”。
统治者少一点欲望,少一点作为,天下就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阶段知识点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阶段知识点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持续到公元前221年,时长超过500年。
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许多政治、军事、文化上的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可以追溯到西周末年的衰败。
当时,西周的分封制度因内外压力的变化而产生了很大问题,贵族之间的争斗更加激烈,国家逐渐分裂成数十个小国。
这一时期的贵族分子开始关注人类生活,思考人类社会的本质。
2. 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军事变革是十分显著的。
由于国家的分裂,各个小国为了争夺控制权,开始了长时间的战争。
这些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和规模。
它标志着中国军事战略朝着大规模集团战争的方向发展。
3.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关注政治权力的较量。
历史上出现了一系列乱世豪杰,如孙子、吴子、张仪等,他们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了发展的机会。
各个小国的统治者不断地争夺权力,出现了削藩和割地的情况。
4.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一系列的学派。
儒家提倡仁爱、孝道、忠诚等传统美德,强调孔子的五常思想。
道家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自主。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消除战争与争斗,追求和平。
5.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得到迅速发展。
许多文化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如春秋竹书、楚辞等。
同时,文化的交流也逐渐加强,不同地区的文化交融,互相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变革与繁荣并存的时期。
政治地图的变化、军事战略的转变、哲学思想的繁荣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都使春秋战国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丰富多样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知识点不仅关乎历史,还涉及到哲学、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是考生备考高三历史考试时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高考历史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高考历史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
在这个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
同时,诸侯国变法图强,例如商鞅变法,推动了封建制度的确立。
2、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同时,商业得到发展,封建城市兴起,例如临淄、邯郸等。
3、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领域的重要反映。
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涌现,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农家等,他们相互辩论、相互吸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4、民族关系方面: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冲突频繁,民族融合加强,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和汉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包括政治上的分裂与变革、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思想文化上的多元与开放以及民族关系上的交流与融合。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2017高三历史二轮--春秋战国时期
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政治: 保护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根本原因。 经济: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 科技: 经济。 促进了与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使中国古代科技无 文学: 法实现根本性突破,难以发展成为近代科技。 很多文学作品反应了小农经济下的人们的理想和憧 民族 憬。 心理: 忠厚老实、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狭隘、保 家庭 守方面的不足。 伦理: 重男轻女、注重孝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考点5
百家争鸣
3、影响 1)儒 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2)道 哲学基础; 3)法 变革;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肇庆二模)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 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 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
C
新 石 器 时 代 的 简 单 纺 织 工 具
经轴
骨提
骨机刀
梭形器
绞纱棒
骨针
商朝甲骨文文中的奥秘 ——中国是最早养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
蚕
桑
丝
四羊方尊——"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楚王问鼎 司母戊大方鼎
• 《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 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 含义相同的是 •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
A
2、(2011·济南一调)“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 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 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 课件-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土 地
地主土地所有制(田庄,庄园)
制 度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借助铁农具和牛力,大 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生产力的提高, 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著名水利 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 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 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 知,战国以前
春秋战国时经济基础的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
1.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并得到推广。 (2)生产工具:铁器出现。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4)水利工程: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并存,以官 营手工业为主导。 3.商业: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商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 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出现了许多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如 范蠡和吕不韦。
3.商业:出现私商和繁荣的 商业中心。 4.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商 鞅)。(统治者为何倡导)
概念:重农抑商(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 ①原因:农业生产为百姓提供生活资料,为政府提供赋税;
巩固统治的需要; 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商人流动性大,危害统治。 ②内涵:政府抑制私商,发展官商,增加政府收益。 重农思想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但抑商政策在不断变化,如汉武帝时期推行过“惠商” ③历程:战国出现;西汉武帝抑制富商,工商专营,唐宋松动;明清强化 。 ④评价: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 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 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
农民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赋役盘剥,土地兼并,使农 民破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政权更迭频繁。
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与生活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与生活方式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争激烈,但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俗与生活方式。
一、家庭与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观念非常重要。
人们对家族传承和祭祀祖先非常注重,认为家庭的延续是非常重要的责任。
因此,祭祀活动在春秋战国时期非常盛行。
人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尊敬祖先并祈求他们的保佑和指引。
此外,礼仪在春秋战国时期也占据重要地位。
人们注重仪态和道德规范,尤其是在社交场合和宴会上。
参加宴会时,人们要遵循一定的礼仪,例如坐姿端正、对长者或尊贵的客人表示敬意等。
礼仪被视为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也是人们交流和表达尊重的方式。
二、服饰与身份象征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服饰也有着明显的等级和身份象征。
贵族阶层通常穿着丝绸或宫廷服饰,以显示其高贵和地位。
他们还佩戴有特殊含义的饰品,如玉璧、玉佩等,以显示其权力和财富。
而普通百姓则多穿着粗布衣物,样式简单朴素。
他们的衣服多数是靠自己亲手制作,对于总体民众而言,丝绸和华丽的服饰是无法企及的豪华享受。
三、饮食与烹饪技艺在春秋战国时期,饮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对于贵族阶层来说,饮食讲究色香味俱佳、摆盘精美,注重烹饪技艺和烹调方法。
烹饪技艺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技能,许多职业烹饪师傅在宫廷、人家中备受推崇。
尤其是用火烹饪,如掌握熟练的烤肉、炒菜等手法,被视为一门艺术。
普通百姓的饮食则相对简单,主要以粮食为主,如大米、小麦等。
蔬菜、豆类和少量的肉类也是主要的食物来源。
人们在烹饪时注重健康饮食搭配,追求饮食的平衡和营养。
四、娱乐与休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娱乐方式也丰富多样。
在贵族阶层,人们常常举办宴会、音乐演奏和歌舞表演等场合来娱乐。
音乐在当时被视为一种尊贵的形式,乐师将受到重视和赏识。
除了宴会,人们还经常参加各种文化活动,例如观看戏曲和演出,欣赏艺术作品。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动荡的时代。
这个时期自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221年结束,历时五百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过渡时期,从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人物。
一、政治与社会1. 封建制度的衰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逐渐独立并形成了完整的国家体系,封建制度开始解体。
在这个时期,各个国家的诸侯争霸,削弱了君主的权力,封建等级也开始松动。
2. 百家争鸣:诸侯之间的战争和政治变动,为各种思想学派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相继兴起,对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3. 社会结构的变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原本封建制度下的贵族阶层开始解体,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出现了一些富商和职业农民。
二、文化与知识1. 儒家思想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由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礼法。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2. 道家哲学的发展:道家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的,强调隐逸和自然。
道家思想的发展对后来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3. 军事文化的兴起: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对军事战略、兵器制造以及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4. 文学与艺术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开端。
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相继出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三、国际关系与文化交流1. 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与联盟: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进行了频繁的战争和外交斗争,产生了不少典型的政治联盟与对抗。
2. 文化交流与融合:由于战争和政治的交往,不同地区之间开始了更多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结语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而丰富多彩的时代,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1讲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春秋战国知识清单--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1讲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本讲重要知识点1夏(前2070前1600=470年)禅让制,世袭制2商(前1600前1046=594年)甲骨文,内外服制度3西周(前1046前771=275年)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4东周(前770前475前256=514年),春秋战国,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礼崩乐坏,战国七雄,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
5孔子、老子、百家争鸣(孟子、荀子、墨子、韩非子、邹衍)知识点一人类起源1石器时代①旧石器时代:打制,渔猎、采集、火,群居生活,北京人、元谋人。
②新石器时代:磨制,原始农业、饲养家畜、陶器。
早期(距今70005000):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粟、水稻、养蚕缫丝。
晚期(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黑陶、玉器、祭坛、神庙。
2原始社会组织:⑴原始人群:⑵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十分低下,共同劳动,共享成果。
⑶父系氏族公社(新时期时代晚期):贫富分化、部落联盟、私有制、阶级。
3拓展思考:中华文明的有何特点?(见P4)①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本土性,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②多源性、多元性,形成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格局。
③不平衡性,不同地区发展程度不同,相互补充,共同进步,使中华文化共同发展。
④兼容并蓄,彼此之间相互吸收各自长处,还吸收周边地区先进文化,使中华文化内容丰富,持久发展。
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而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
知识点二:从部落到国家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也称天皇、地皇、人皇);五帝:黄帝、炎帝、尧、舜、禹。
2夏朝(前2070前1600年=470年):禹、启;①禅让制、世袭制;②国家管理制度:夏王;中央:设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和官职;地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
③文化遗址:二里头3商朝(前1600前1046年=594年):汤;①甲骨文(成熟文字):占卜记录,神权与王权;铭文。
人教版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基本知识]老子与道家孔子与儒家思想、教育“五经” 墨子与墨家思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庄子的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诗经》屈原与“楚辞”、《离骚》诸子散文艺术、体育、娱乐、天文与地理名医扁鹊[基本理论]1.春秋战国时期繁荣的科技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变革的反映,说明文化都是相应时代社会的反映;2.这一时期各家思想争鸣,是社会变革与政治多中心的必然产物;3.主要流派的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能力培养]1.通过归纳比较各派思想主张,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理论表达水平;2.通过分析春秋战国科技文化繁荣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运用正确观念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罗列本节各类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归纳和总体把握知识结构的能力。
[重难点]理解各家思想的内涵分析社会现状与文化间的密切关系[教具教法]大量参考资料学生预先准备和阅读大量相关典籍的名句插图教师概括介绍,并列出知识结构板书,讨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历史,一个大的变革时代,一个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都会出现丰富的文化现象,尤其是表现在思想和哲学领域,请同学举例。
如14-16世纪的西欧,17-18世纪的欧洲,19世纪的欧洲,19世纪晚期的中国,20世纪初的中国,封建政权并立时期的宋代……任何文化现象都是社会现实的反映。
一.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学说中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老子生平:老聃,今河南省鹿邑县人。
“老”年高德重,“子”为对男子美称。
老子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有广泛的自然科学知识。
2.思想: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都在不断运动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二者间总是相互依存和变化。
3.政治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
为后世道教尊为教主。
[举例]请同学举出,老子观点“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2020高考历史二轮3.儒家伦理下的传统文化
返回
考向三 两汉至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及科技文化
真题感悟
1.(2019·课标全国Ⅱ,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
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
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C.现实统治需要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1 2 3 变式训练 4 5
解析 C对: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 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 “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 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1 2 3 变式训练 4
解析 A对: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 度渊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产生的方式,和题干材料无关,B项错误。 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 关,C项错误。 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 项错误。
1 2 3 变式训练 4
认知深化
1.诸子百家思想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变动的阶级关系 (1)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希望 通过“仁爱”“德治”等手段,维护旧的社会秩序的愿望。 (2)老子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反映了春秋晚期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面对社会动荡 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 (3)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反映了小生产者要求社会安定,建立公 平社会的愿望。 (4)孟子和荀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 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 “君舟民水”等思想,反映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希望统治者争取民心、维护统 治的愿望。
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基础知识汇编
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二讲春秋战国时期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纲要(上)1.政治: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争霸纷争,(礼崩乐坏)2.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重大发展:冶铁技术出现,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得到推广。
水利工程:芍坡。
农业推动社会分工,促进了工商业的繁荣。
3.民族: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4.思想: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文化:《诗经》汇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传统对后世文学有重要影响。
5.P10聚集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在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6P32.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连接江淮的运河----邗沟选必11.P3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2.P30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
军功爵制3.P44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4.P44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出现在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5.P44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儒法主张)朝非子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P8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币、蚁鼻钱等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选必21.P22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聚集点)2.P35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打破。
3.P38春秋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
4.P68春秋时期已有运河(胥河)选必31.P2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知识结构
范例: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知识结构一、总体特征:社会转型;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二、政治1.政局:诸侯割据,战争频繁,走向统一趋势。
2.制度: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中央集权制逐步形成;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瓦解)逐步走向官僚政治3.改革浪潮(1)背景: 诸侯割据,战争频繁;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地主阶级兴起;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趋势增强;百家争鸣等(2)表现: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赋税改革)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背景;内容;意义)(3)影响:推动社会转型三、经济1.农业(1)生产力的提高: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水利兴修(都江堰等);垄作法。
(2)生产关系的变化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确立②小农经济的逐步形成(背景;特征;地位;影响)2.手工业(1)部门角度:冶铁业等发展(2)经营角度: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官营占主导;民间(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兴起。
3.商业(1)打破工商食官的局面(2)发展的表现:私商兴起;商业中心和大商人等(3)重农抑商思想政策的出现4.制度和政策四、文化1.思想(1)春秋:①老子;道家学派:道是世界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辩证思想。
②孔子;儒家学派:仁为核心;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中庸;有教无类等 (2)战国“百家争鸣”①背景:社会动荡;政治、经济的根本性变化;士阶层的崛起;学术下移。
②表现儒家: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道家:庄子——万物相对,放弃差别获得精神自由法家:韩非——今必胜古,主张变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法治。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选贤任能等③意义:第一次思想解放,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2.科技:战国司南;石申星表;《黄帝内经》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3.文学:(1)孔子编订《诗经》,记录西周到春秋时期中国历史第一部诗集,现实主义;(2)屈原创作楚辞,《离骚》,浪漫主义4.艺术:(1)戏曲:出现伶人(2)绘画:战国帛画《人物驭龙图》《人物龙凤图》,从萌芽走向成熟范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知识结构一、总体特征:二、政治1.政局:国家统一2.制度:(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咸阳①秦统一六国(背景;过程;影响)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皇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推向全国)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伐百越,设置四郡修筑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线③暴政而亡(2)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定都长安;分为西汉和东汉(刘秀建立,定都洛阳)①汉初:无为而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承秦制但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度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新儒学内容特点;影响);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措施:设置中朝;颁布推恩令;察举制度等三、经济1.农业(1)生产力的提高:犁壁、耧车;代田法等;水利兴修(关中白渠、龙首渠等)(2)政府采取重农,指导农业:如《氾胜之书》2.手工业(1)冶金业:水排(2)制瓷业:东汉烧制成熟青瓷(3)丝织业:发达行销海内外3.商业(1)发展: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发展;丝绸之路开通等推动商业发展(2)抑商:盐铁官营;重税;法律贱商;时空限制等四、文化1.思想:(1)思想专制:秦“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制约了其他思想文化发展。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春秋战国社会时代特征
秦统一的开创之功,使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长期领先世界,能有效抵抗外侵以保持国家独立。
二、春秋战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动(一)社会经济的发展1.春秋:生产力发展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1)生产力发展①表现<1>劳动工具(重要标志):铁犁牛耕<2>水利灌溉:孙叔敖修建芍坡②影响<1>剩余产品有所增加<2>封建经济开始产生:“耦耕俱耘”的共耕制动摇,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出现,为小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提供条件(2)井田制瓦解与封建生产关系产生①封建生产关系A.自耕农土地所有制B.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阶级、农民阶级产生C.受地主剥削的农奴大量出现,封建依附关系出现②赋役制度变化A.齐国首改:管仲“相地而衰征”,按土地多寡肥瘠征收贡税,实际破坏井田制。
B.齐国:作爰田、作州兵C.鲁国a.初税亩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
正式废除井田,承认私田存在的合法性b.作丘甲:甲、赋都指兵役和军用品的征收c.用田赋③评价A.目的为增加财政收入或兵员B.但承认土地私有,破坏了井田制,促进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的转化,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与封建制的形成。
④独立手工业者和商人出现A.工商业的发展:手工业的专业化,商业日趋活跃B.工商业者身份地位的变化a.春秋初期:仍为“工商食官”,商业主要为贵族服务,多经营珍贵物品b.中叶以后:逐渐离开官家豢养2.战国: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2)表现①水利灌溉:鸿沟,农田灌溉(西门豹、都江堰、郑国渠)②农业:铁犁牛耕(铁器+畜力),施肥技术,水利灌溉区为产地③手工业<1>类型A.家庭手工业:家庭经营B.个体手工业:独立经营C.大手工业:“豪民”经营,冶铁、煮盐业D.官营手工业:政府经营<2>表现:丝织业、木具、漆器、矿冶业、发明琉璃(玻璃)④商业A.商人活跃“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a.“坐列贩卖”的普通商人和小本经营的贩夫贩妇b.富商大贾:白圭、吕不韦B.城市发展:源于列国都城和郡县的治所,齐国都城临淄为代表,(3)影响①两大阶级:农民阶级PK地主阶级②战国变法:中央集权制的初步形成(二)社会变动1.春秋:下层民众的反抗和地主阶级夺权斗争(1)没落奴隶主贵族的腐朽统治(2)下层民众的反抗斗争(3)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①表现:私家与公室私家:贵族中转化来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代表,大夫公室:诸侯国君,大都是主张维持旧制度的守旧派井田制日趋崩溃、私有土地不断发展,不少私家争土地和人民致富。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高中高三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及特点。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及其影响。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特点。
2.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
三、教学难点1.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内在联系。
2.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请大家思考一下,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阶段?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什么?(2)学生回答: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特点是诸侯割据、兼并战争不断。
2.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背景(1)讲解: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
a.社会制度的变革:诸侯割据,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
b.经济的繁荣:农业生产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渐兴起。
c.思想活跃: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学说纷呈。
3.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文化成就(1)诸子百家a.讲解:诸子百家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主张和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分析: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仁爱”、“礼治”。
孟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性善论”、“仁政”。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庄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逍遥游”、“齐物论”。
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韩非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法治”、“权谋”。
(2)科技成就a.讲解: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科技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b.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成就:农业:耦犁、耧车等农业工具的出现。
手工业:青铜器、铁器、漆器等工艺的发展。
天文历法:夏历、周历等历法的创立。
医学:扁鹊、华佗等医学家的出现。
(3)文学艺术a.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艺术取得了丰硕成果。
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
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总结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涵盖了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的时间段。
在这个时间段内,先后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就先秦时期的几个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具体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编年体史书《春秋》所记载的时期。
而战国时期则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中国呈现出多国割据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
二、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主张人伦道义,提倡以仁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
儒家经典《论语》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对后来的儒家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
道家主张追求自然和宇宙的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治的功效和重要性。
道家经典《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著作,作者为老子。
《道德经》提倡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强调虚静无为的生活方式,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重要学派,以墨子为代表。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以兼爱为基础的社会公平与和谐。
墨家思想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用兼爱、非攻来解决社会问题。
墨家经典《墨子》是墨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后来的中国哲学和伦理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农家思想农家思想是先秦时期的一个特殊思想流派,以《吕氏春秋》为代表。
农家思想注重农业生产和农民利益,主张充分发展农业经济,保障农民权益。
农家思想对后来的农业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高三先秦时期知识点的简要总结。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对于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和传统价值观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一、远古时代与早期国家原始社会:河姆渡原始居民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居住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在黄河流域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房屋。
华夏族的形成: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形成华夏族。
夏、商、西周的更迭: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的结束和奴隶社会的开始;商朝由汤建立,盘庚迁殷;西周由周武王建立,实行分封制以巩固统治。
二、春秋战国与秦汉时期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春秋时期的著名霸主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战国时期则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剧烈变革,各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三国鼎立与两晋的兴替: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时期,西晋短暂统一后陷入动荡,东晋偏安江南。
南北朝对峙与民族融合: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汉族政权对峙,同时民族融合趋势加强。
隋唐的统一与繁荣:隋朝结束分裂,实现统一;唐朝继承并发展隋朝制度,开创盛世局面。
四、宋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技文化成就:宋代在科技、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
元朝的统一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灭南宋,统一全国,建立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
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与闭关锁国: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加强,同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古代文化与制度古代思想文化: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政治制度:包括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选官制度等的演变及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这些只是高三历史中国古代史的部分关键知识点,实际上还有很多细节和深层次的内容需要学习和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和辅导资料进行系统复习,同时注重理解和记忆相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
高三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1
楞砖缝间的根系,才能触及一座古塔的心事。故乡的文脉,仿佛都是从这座古塔绵延而来,不说那些举人进士,也不说出了多少大学生,而今从这一方水土走出来博士就有数百人之多。而这座古塔面前 就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它就像一个伫立江边、凝神静观的老者,仿佛已深谙这方大地的秘密。
绪言
下面是我初读丹农雪乌(D‘Annunzio)的《死城》(The Dead City)后的一段日记:
三月三日,初读丹农雪乌辛孟士(Anhur Symons)译的《死城》,无双的杰作:是纯粹的力与热;是生命的诗歌与死的赞美的合奏。谐音在太空中回荡着;是神灵的显示,不可比况的现象。文字中 有锦绣,有金玉,有美丽的火焰;有高山的庄严与巍峨;有如大海的涛声,在寂寞的空灵中啸吼着无穷的奥义;有如云,包卷大地,蔽暗长空的云,掩塞光明,产育风涛;有如风、狂风、暴风、飓风, 起因在秋枝上的片叶,一微弱的颤栗,终于溃决大河,剖断冈岭。伟大的热情!无形的酝酿着伟大的,壮丽的悲剧,生与死,胜利与败灭,光荣与沉沦,阳光与黑夜,帝得与虚无,欢乐与寂寞;绝对的 真与美在无底的深潭中;跳呀,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俨然就是一个老农。这个时候,他根本不是游戏世界里那个无所不能的神。福彩网代理
当然,初中生的星期天快乐多姿,小学,名叫刘超,当时只有十岁左右,几乎每个星期天都会到二凯家里来。看到二凯搬出游戏机,刘 超就会鼓着身子往前拱,等电视屏幕亮起来后,他早已将游戏手柄捏在了手中。这时,二凯总会一把夺过手柄,放到我手里,对刘超吼道:起开,你个小毛孩,叫人家耍!刘超倒也不胡搅蛮缠,而是乖 乖地就范。他会有一小段时间的受挫,沉默不语,相对安详,然而,他终究会兴奋起来,看我们在屏幕中上天入地,打怪升级,他也会兴致盎然地做着游戏解说,大嘴里嘟噜嘟噜蹦出来的声音,和游戏 中的背景音乐、搓手柄时的按击音乐神奇地结合在了一处。看到刘超对着屏幕指指点点,唾沫星子横飞,甚至于发生全身运动,把座下的小板凳晃得嘎吱嘎吱作响,这种情形对我来说,还真有些妙不可 言。但是对于二凯,可能就有些不太和谐了,因为刘超那魔性的笑声,常常龇出唾液粒子束,喷洒到二凯手背上,而二凯则会大喊一声“往后头走”,然后不得不找东西擦拭手背。
二十一日早晨,我以代表的名义,到审判厅去听北大学生案件的公判。我们一共有十一个人,是四个女校的代表。那时已经有九点多钟,审判厅门口已经有许多的男学生。以后陆续又来了好些。我 们向门警索要旁听证,他们说恐怕女旁听席太仄,不过有一条长凳子,请我们举四位代表进去。我们谁也不愿意在被摈之列,就恳切对他们说,“地方如实在太仄,我们就是站着,也愿意的。”他们无 法,就进去半天,又出来对我们说,“只限你们十一个人了。再来的代表可真是没有地方了。”我们就喜喜欢欢的进去。可怜那些后来的代表,真是不幸望门而不得入了。开审以后的情形,虽然我也有 笔记,但是各报纸上都记载得很详细,便不必我再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