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0001)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情境导入】在我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杜甫因此被誉为“诗圣”。

在我们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其生前可能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一定不愁吃、不愁穿,住在华美的屋子里写诗作赋。

实际上并非如此,他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读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就明白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读出停顿和语气节奏,为学生进入情境创设氛围。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画出疑难字词。

2.学生自由读:(1)可采用默读、轻读、放声读等多种形式。

(2)结合课文注释,利用工具书,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和释义,疏解文字,并标出疑难字句。

小组内相互提问文中的重点词语解释及句子翻译,梳理文意。

3.重点字词:挂罥.(juàn)塘坳.(ào)布衾.(qīn)庇.(bì)秋高:秋深。

挂罥:挂着,挂住。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俄顷:一会儿。

向:接近。

恶卧:睡相不好。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彻:到。

诗中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盖,覆盖。

突兀:高耸的样子。

4.应掌握的重点句子:(1)忍能对面为盗贼。

译文: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

(2)娇儿恶卧踏里裂。

译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3)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译文: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开颜欢笑!(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二、深入探究——理清层次默读全诗。

本诗一共描绘了几幅画面?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并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卖炭翁》的背景、作者、诗歌内容、主题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哲理。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的朗读节奏、篇章结构、生僻字词和诗句深层含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卖炭翁》相关的问题,如“诗中的卖炭翁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劳动者有何相似之处?”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卖炭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唐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情感、主题,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人的创作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4.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赏析,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力,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这个练习将演示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创作出自己的诗歌。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卖炭翁》中的社会现实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案:第6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

第24课唐诗二首【导学目标】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语言,感受诗歌意境,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诗人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4.品味描写外貌和刻画心理的诗句。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课时完成《卖炭翁》。

第一课时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情景导入生成问题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重要作品。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刚盖起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感慨。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长.林梢(cháng) 沉塘坳.(ào)布衾.(qīn) 大庇.(bì)怒号.(háo) 突兀.(wù)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2.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读准节奏,选择一节划分节奏,并试读。

【交流点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2.读通诗意。

【交流点拨】(选择第1、2节),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江对岸。

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学案新人教(部编)版学案设计学习目标1.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了解作者1.古诗中有一种,它的特点是,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不限,可以说是的“”诗。

2.杜甫(712—770),字,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迁居巩县(今属河南),一度居住在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

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代主义诗人,被称为“”。

有《杜工部集》。

3. 公元759年岁末,安史之乱还未平定,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不料到了第二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由联想到,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熟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2.朗读,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

3.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第一节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这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默读第二节,思考:(1)群童为何抱茅?(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刻含义?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再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假如杜甫真的来到我们面前,他肯定能用他那美丽的诗篇歌颂我们的新生活。

请你以杜甫的口吻写出新时代的新景象、新感受。

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新人教

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卖炭翁教案新人教

24.唐诗二首第二课时卖炭翁/白居易一、新课导入播放【作者作品】《白居易》导入。

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这首叙事诗是白居易讽喻诗中杰出的诗篇。

《卖炭翁》一诗在题下用小序“苦宫市也”直接点明了本诗的讽刺目的:“宫市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来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二、了解“宫市”宫市,宫是皇宫,市是买、采购的意思。

所谓宫市,是指皇宫里需要的物品派宦官到市场上去购买。

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宫使,即皇帝的使者。

本来,为皇宫采购物品,是由官吏负责的,但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被他们抓去了,宦官这种角色以宫使的身份到市场上去为皇宫购买物品,还能搞公平交易吗?有相关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谓之“宫市”。

……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进奉门户及脚价银。

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归者。

名为“宫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这就是白居易创作《卖炭翁》的时代背景。

三、初步感知1.播放【影音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诗意。

参考:鬓(bìn)辗(niǎn)辙(zhé)两骑(jì)敕(chì)麾(huī)薪:柴。

辗:通“碾”,轧。

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

叱:吆喝。

直:通“值”,价格。

2.说说你从诗歌中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可参考【知识总汇】四、探究学习朗读诗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精品课件】1.请用一个字概括卖炭翁的遭遇,并进行具体分析。

参考:“苦”。

烧炭苦、运炭苦、被抢亦是苦。

这苦也有所不同,其中,烧炭是艰苦,运炭是困苦,炭被抢是悲苦。

具体词句:烧炭艰苦——“满面……食指黑”(外貌);运炭困苦——“衣正单”“一尺雪”“晓驾”“碾冰辙”“牛困人饥”“泥中歇”;被抢悲苦——“惜不得”(心理)可参考【微课堂】《卖炭翁的艰辛和贫寒》2.用一个字概括宫使的形象,并进行具体分析。

明确:“霸”。

具体词句:横冲直撞、趾高气扬——黄衣、白衫、翩翩(外表)仗势凌人、蛮不讲理——把、称、回、叱、敕、牵、系(行为)交易不公(炭直)——一车炭,千余斤;半匹红绡一丈绫(对比)可参考【微教案】《〈卖炭翁〉中的对比》3.分别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对他们寄予的情感。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过程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

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山西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背景链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

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

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

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

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

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

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说课稿设计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唐诗二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苑漫步”,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魅力,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本课《唐诗二首》选择了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

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豪情壮志。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对古诗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这对于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两首唐诗,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两首唐诗,掌握一些古诗的基本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对古诗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以及对古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唐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欣赏诗歌。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新人教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这两首诗的正确读法,在诵读中熟悉两首诗,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

(二)情感目标: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1.了解作品的风格及其创作背景。

2.学习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了解诗歌运用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难点: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五)课时安排:2课时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

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有《石壕吏》《江畔独步寻花》《月夜》《春夜喜雨》等。

这节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感情,鉴赏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走进作者:1、杜甫简介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

河南巩县人,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2、写作背景“茅屋”——公元 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

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

《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01)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唐诗二首教案(01)

24唐诗二首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1.认识与诗人相关的文学知识,背诵并默写诗歌,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2.推测诗歌语言,品尝诗意。

3.感觉我国古代诗歌的独到魅力,提升朗读和赏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频频朗读,联想与想象联合,品尝诗歌的音韵美、境界美。

2.教师设疑,适合点拨;学生沟通商讨,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感情。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赏识诗词的兴趣,感觉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要点难点教课要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感情。

教课难点推测诗歌语言,品尝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公元 760 年春季,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简单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舍,临时结束了展转飘零的漂泊生活,总算有了一个安身之所。

但是,老天仿佛成心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永夜难眠,感触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舍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一起走进“茅舍”,专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杜甫 (712 —770)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望其实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后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存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

2.背景资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关中地域打饥荒,民生凋零。

这年秋季,杜甫弃官到秦州( 今甘肃天水 ) ,又展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次年春,在亲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临时平定的生活。

但是,这类表面的安适,掩盖不住他的贫困,更不能冲淡他那一向的伤时感事的情怀。

上元二年 (761) 秋季,一场暴风雨侵袭了他的茅舍,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居生活中敲醒,他面,他思,于是写下了首。

3.知接叙事是歌体裁的一种。

它用的形式刻画人物,通写人叙事来抒感情,与小对比,它的情一般。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唐诗二首—茅屋为风所破歌杜甫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唐诗二首—茅屋为风所破歌杜甫教案 新人教版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学目标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文导入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

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精品课件】1.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

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

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2.了解背景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

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

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3.初步感知(1)播放【音频课文】。

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

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②挂罥.(juàn) 塘.(táng)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 庇.(bì)突兀.(wù)可参考【知识总汇】(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3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3页)

中学语文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准备1.多媒体: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图。

2.范读资料:有关这首诗的录音。

教学设想1、A类理解诗文大意并找出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并理解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2、B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

3、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诗文名句。

教学过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初步感知1、朗读诗歌,注意正音,读出七言诗的节奏、重音,读出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解题。

3、作者及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

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4、全诗诗意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4页)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1课时4页)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金萍一、激情导入历史上有一位诗圣,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那个朝代兴衰的历史,所以他的诗歌被称作“史诗”,大家知道他是谁吗?当然是杜甫。

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叙事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说明】自主预习,了解背景,明确学习内容二、教学目标:1.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2. 体会文章中作者复杂的情感,把握他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现在孩子,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

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

简单的问题,可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和启发,教师做点评;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或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研究活动。

三、草堂听雨(初读正音)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提出要求:认真听读,注意长句的朗读节奏,并用笔勾画生字。

2.齐读,师生交流生字的读音和个别长句的朗读节奏。

3.指导学生第一遍朗读。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1.理解课文内容.(再读明意)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并对照注释理解词义,划出难懂的字词准备讨论。

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觉得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提交全班交流。

a.提出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大意。

b.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要求:每一小节由两名学生合作疏通,一位负责朗读,一位负责解说大意。

其他同学负责评判。

c.用四字短语分别归纳一下四个小节的大意。

【说明】:小组合作交流,此间老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学生学习效果,重视学生的情感参与状态。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发言,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补充点拨。

2019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2)精品教育.doc.doc

2019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优秀教案(4页) (2)精品教育.doc.doc

《卖炭翁》教案实验中学王伟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1)了解本篇课文和作者的一些常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2)体会本诗作者生动逼真的人物描写,领会其精神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难点:认真揣摩诗人对人物的外貌、心理等描写的写法,体会作者从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能运用到写作上。

5.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1.导入:图片再现现实版卖炭翁,导入新课。

2简介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

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

《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3.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

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

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4.播放课文录音,要求学生边看课文边认真听录音。

5.读准字音,疏通字词,理解文意。

6.设疑自探,整体感知:(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烧炭——运炭——被夺炭7.分析老翁:问: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明确:地点是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唐诗二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与诗人有关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诗歌,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2.教师设疑,适当点拨;学生交流探讨,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诗词的兴趣,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但是,老天好像故意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

杜甫虽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其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

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2.背景资料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

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今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

次年春,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

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3.知识链接叙事诗是诗歌体裁的一种。

它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

这种体裁形式,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的特点;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既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和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

4.检查预习(1)重难字挂罥.(juàn) 坳.(ào) 广厦.(shà) 庇.(bì) 突兀.(wù) (2)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见”同“现”,出现。

) (3)古今异义向⎩⎪⎨⎪⎧ 古义:接近。

例:秋天漠漠向.昏黑。

今义:方向。

对面⎩⎪⎨⎪⎧ 古义:当面。

例:忍能对面..为盗贼。

今义:正前方。

(4)一词多义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如何,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少⎩⎪⎨⎪⎧ 自经丧乱少.睡眠缺少难道人生无再少.年轻向⎩⎪⎨⎪⎧ 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便扶向.路原来的,旧的(5)文言句式①倒装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②被动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所……”,表被动。

)三、朗读指导读最后一小节,语调要高,语气要强,音色要亮。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等词句要读得粗犷有力、铿锵雄壮。

“死亦足”三字要特别用力,“足”字咬字要饱满,气息可延长。

整个诗节读连贯,表现出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

四、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秋高:秋深。

怒号:大声吼叫。

挂罥:挂着,挂住。

罥,挂结。

对面:当面。

俄顷: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恶卧:睡相不好。

裂:使动用法,使……裂。

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

彻,彻晓。

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

庇,遮盖,掩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2.重点句子翻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五、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为每一小节诗歌拟一个标题。

答案示例: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屋漏无眠——盼得广厦。

2.“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衬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示例:这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答案示例:叹自己命苦,叹周围的人苦,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使诗的意境有何变化?答案示例:由个人遭遇扩展到社会现实,由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意境扩大了。

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案示例: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诗中描写风之猛烈的“卷”字,可以换成“刮”“吹”等字吗?为什么?答案示例:不可以。

“卷”字好,因为很形象,有力度,跟后面的动词“飞”“洒”“挂”“飘转”“沉”相对应。

2.第三节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

“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

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

3.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答案示例: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语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又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诗人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

这时,理想战胜了现实,意志战胜了叹息。

虽然他现在缺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现这样的房屋,能够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这首诗的中心主旨是什么?答案示例:这首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心愿,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作者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的流露。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六、课堂小结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

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

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七、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八、板书设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写景记事广厦千万间、直抒胸臆推己及人关心民生忧国忧民 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抽背课文,复习巩固生难字词。

二、新课导入白居易的诗浅近平易,我们曾学过不少他的诗,今天,我们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卖炭翁》。

三、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于河南新郑。

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和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

其诗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背景资料《卖炭翁》出自白居易《新乐府》组诗,自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

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但当时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

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

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怀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3.检查预习(1)重难字两鬓.(bìn) 辗.冰辙(niǎn) 翩.翩(piān)两骑.(jì) 口称敕.(chì) 叱.牛(chì)一丈绫.(líng) 系.(jì)(2)通假字①晓驾炭车辗.(niǎn)冰辙(“辗”同“碾”,碾压。

)②系向牛头充炭直.(zhí)(“直”同“值”,价钱。

)四、朗读指导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3.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五、疏通文意1.重点词语解释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可怜:使人怜悯。

辗:同“碾”,压。

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翩翩:轻快的样子。

骑:骑马的人。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2.重点句子翻译(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六、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文章讲了什么内容?答案示例:一位老翁烧炭、运炭、卖炭未成,最终炭被抢夺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