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雨必涝,何以解忧 治理内涝要和雨水利用统筹规划
2015事业单位考试申论模拟题:城市内涝
2015事业单位考试申论模拟题:城市内涝【关键词】城市内涝城市排水系统市政建设【热点背景】1、逢雨必涝、逢涝必瘫,几乎成为南北城市的通病。
2012年7月21日和22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不遇的暴雨,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暴雨让城市变成一片汪洋,众多熄火的车辆泡在水里,突如其来的暴雨,令所有人措手不及,让我们不得不严肃反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智慧的城市究竟是不是只是停留在了表面!2、从18日凌晨1时开始到晚上7时,武汉当日降水量达193毫米,单日降水量创下1998年以来13年间的最高记录。
滞水让武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中心城区多处变成汪洋一片,车道成“河道”。
武汉市水务局排水处坦承,作为一座老城,武汉很早就有了地下排水系统,但随着城市不断发展,那种标准已不能适应今天城市发展的需要。
3、2003年6月,一场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南昌,市区内涝严重,被称为“漂在水上的城市”。
2012年6月14日晚开始,南昌6小时降下31.5毫米暴雨,一些街道路段也出现了内涝,但整个城市“水上漂”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南昌之所以会在几年内结束“水上漂”,原因在于2003年以来对城市地下排水系统20多亿元“看不见的投入”,南昌市从热衷于地面上的绿化、亮化、美化等看得见的“面子工程”,改为同时投巨资建设城市排水系统等看不见的“里子工程”。
【考点分析】一、发生城市内涝的原因1、植被蓄水能力低,建筑物前瞻性不够,排水设施容量不足。
2、为了追求政绩,城市建设理念“重上轻下”。
3、规划不合理,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低。
4、城市建设对排水系统破坏严重。
5、城市管理投入严重不足。
4、城市建设对排水系统破坏严重。
5、城市管理投入严重不足。
二、应对城市内涝的措施1、政府要科学规划,加大投入。
合理布局建设雨水调整池,增加抽排设施,并对现有的管道进行全面改造、扩容,以提升城市排水能力。
2、改变现有城市发展“摊大饼”模式。
尽快形成区块性发展模式,减轻主管网的排水压力。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摘要:暴雨天气经常给城市带来内涝问题,给城市交通、生活等各个方面带来了巨大困扰。
本文就暴雨城市内涝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旨在改善城市内涝状况,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的暴雨天气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一个严重而常见的环境问题。
暴雨城市内涝给城市交通、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给城市的发展和稳定带来了威胁。
一、内涝原因分析:1.降雨量过大:暴雨通常在短时间内集中降雨,给城市排水系统带来极大压力。
2.排水设施落后:一些城市的排水系统老化严重,无法满足暴雨排水需求。
3.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合理规划: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绿地被混凝土所取代,导致雨水无法渗入土壤。
4.垃圾堵塞:城市排水管道常常被垃圾、树叶等杂物堵塞,影响正常排水。
二、内涝处置方案:1.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更新和升级老化的排水设施,提高排水能力。
- 增加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自然排水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 推广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等非饮用水领域,减轻城市排水压力。
2.优化城市规划设计:- 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确保排水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容量设计。
- 保护和恢复城市绿地,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率。
- 鼓励绿色建筑和屋顶花园的建设,减少雨水的径流。
3.加强城市清理工作:- 加强市政部门对排水管道的定期清理,避免堵塞现象的发生。
- 强化对垃圾分类投放和垃圾桶设置的管理,减少垃圾进入排水系统。
- 对城市道路进行定期清扫,清除堵塞排水格栅的杂物。
4.加强预警和应急响应:- 建立完善的暴雨天气预警系统,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 加强应急抢险力量的建设,确保在内涝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处置。
结论:暴雨城市内涝是城市化进程中常见的环境问题,给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优化城市规划设计以及加强城市清理工作和预警应急响应,我们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内涝状况,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
暴雨城市内涝处置方案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暴雨天气频繁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暴雨城市内涝给城市运行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和危害。
为了有效应对暴雨城市内涝问题,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方案。
本文将分析当前内涝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内涝问题的原因1. 不合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些地区没有充分考虑排水系统的建设,导致暴雨过后排水不畅,积水严重,进而引发内涝问题。
2. 自然环境的限制。
一些城市地理条件复杂,地势低洼,土地沙质含水量高,排水条件较差,暴雨时容易发生内涝。
3. 排水设施老化和维护不及时。
城市排水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设施老化、损坏等情况,无法及时有效地排水。
二、内涝处置方案1.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
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全面规划,合理设计排水系统的结构和布局,增加排水能力,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2. 提高城市绿地率。
适当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增加土地的透水性,减少雨水径流,有效地缓解城市内涝的发生。
3. 加强巡查和维护工作。
加大对排水设施的巡查力度,及时发现并修复设施的损坏,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制定应急预案。
针对暴雨天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快速响应,高效处置。
5. 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
通过媒体、社区等渠道,加强对公众的内涝知识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意识和应对能力。
6. 智能化管理。
利用新技术,如远程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排水系统的智能化管理,提前预警,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
7. 强化团队协作。
建立内涝处置工作的协调机制,加强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形成合力应对内涝问题。
结语暴雨城市内涝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绿地率、巡查维护、应急预案制定、公众宣传和智能化管理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地减少内涝发生的可能性,保护城市的正常运行和居民的生活安全。
2017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试题与答案最新版
2017年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测试试题与答案(最新版)一、概念分析题:分析材料中的提法、表述等,按要求回答问题。
(15分)海绵城市,就是能够像海绵一样吸水的城市。
这样的城市,能够最大程度地留住雨水。
具体来说,就是在城市小区里布置若干地块,用吸水材料建设,作为海绵体,平时是市民的休闲公园,暴雨的时候就作为蓄水的地方。
无论是泥地、草地还是树林、湖泊,都能吸收大量雨水。
这样,可以把水消化在本地,避免汇集到一起形成洪水。
当大量的雨水都被海绵体吸收之后,城市的积水也就无从谈起。
那些被海绵体充分吸收的雨水还可以再次利用,如浇花、洗车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
传统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逢雨必涝逐渐演变为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
然而,不再“城中看海”却不仅仅是管道扩容这么简单。
目前(2014年)中国99% 的城市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到硬化地面只能从管道里集中快排。
强降雨一来就感觉修多大的管道都不够用,而且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以深圳光明新区举例,这个年均降雨量1935 毫米、汛期暴雨集中的城区,一方面有26个易涝点,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又严重缺水,70%以上的用水靠从区外调水。
这说明城市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
海绵城市建设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大大减少了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净增成本”比较低,还能大幅减少水环境污染治理费用,降低城市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
对于老旧城区占比较大的特大型城市,相对新城区,老旧城区确实面临空间条件有限、改造难度大等问题。
但相比建设大型地下调蓄池、大规模改造雨水管线等方案,多添置一些“海绵体”反而更具可行性。
雨水与城市排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雨水与城市排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雨水与城市排水:解决城市内涝问题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雨水与城市排水紧密相关,科学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本文将探讨雨水与城市排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建议。
一、城市内涝问题的现状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地表被水泥和沥青所覆盖,导致雨水无法自然渗透入地下,而只能迅速流入排水系统。
然而,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容量有限,无法有效处理大量的雨水。
尤其在强降雨季节,排水系统经常超负荷运行,导致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
二、雨水与城市排水的关系1. 雨水是城市排水的主要来源城市的雨水主要来自降雨,其数量和强度直接影响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因此,合理管控和利用雨水资源,成为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关键。
2. 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原理城市排水系统包括雨水排放、收集、处理和排放等环节。
在雨水排放阶段,城市排水系统通过排水管网将雨水从城市内部排入水体,保持城市街道干燥。
而在雨水收集和处理阶段,城市排水系统通过雨水收集装置和处理设施,将雨水加以净化和储存,以供后续利用。
三、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建议1. 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入,提升排水管网的设计和建设水平。
增加排水设施的容量和数量,提高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和降雨的需求。
同时,定期维护和清理排水系统,及时疏通堵塞的排水管道。
2. 发展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建设雨水收集装置和处理设施,将雨水加以储存和净化。
利用过滤和净化技术,将雨水转化为可供农业灌溉、景观绿化和工业用水等用途的可再生资源。
通过开展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可有效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3. 提倡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建筑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倡导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建筑的理念。
通过合理布局建设,减少地表硬化,增加绿地和湿地的占比,提高雨水的自然渗透能力。
采用透水铺装和绿色屋顶等技术手段,促进雨水的自然蓄滞与回收利用。
建立健全城市内涝治理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城市内涝治理长效机制城市内涝是指城市降雨时排水系统无法有效处理雨水而导致的排水不畅或积水现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内涝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建立健全城市内涝治理长效机制,以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改善。
一、加强规划和设计城市内涝治理需要从规划和设计环节着手,确保城市排水系统能够适应不同降雨条件下的需要。
首先,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明确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和技术指标。
其次,要结合城市的地势特点和水文条件,合理规划排水管网和雨水花园等设施,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容水能力和适应性。
同时,在城市建设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雨水的集中和疏导,避免土地过度密封导致的雨水无法渗透和排出,造成内涝。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内涝治理需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应急处理能力。
首先,要加大对排水管网和泵站的投入,建设更加完善的排水系统。
特别是在老旧城区和低洼地带,要加大设施更新和改造力度,提高排水能力。
其次,要加强雨水花园等雨水管理设施的建设,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同时,要加强对排水系统的监测和维护,定期检查和清理排水管道,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三、提高管理和运营水平城市内涝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响应能力。
要加强对排水企业和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确保其按照规定进行排水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同时,要加强对排水人员的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
另外,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合作,提前掌握降雨情况,及时做出调度和应对,避免因天气变化而导致的内涝灾害。
四、完善法律和政策城市内涝治理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为内涝治理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行为。
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通过财政资金和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和支持城市内涝治理工作。
暴雨成灾如何应对城市内涝问题
暴雨成灾如何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暴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当遭遇暴雨的城市无法有效排水时,就会导致城市内涝问题的出现。
城市内涝不仅会给市民的生活造成不便,更会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和经济活动造成重大损失。
因此,如何应对城市内涝问题成为了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应对城市内涝问题。
城市规划方面,应当充分考虑区域的地势和排水系统的建设。
首先,要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避免在低洼地区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
其次,要充分利用区域的地形和自然水系,引导雨水流向合适的地方,减少积水的可能性。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合理配置雨水花园、绿地和湿地等空间,增加城市的蓄水能力,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注重城市的排水系统和防洪设施的建设。
首先,要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的投资,更新城市的下水道、雨水管网等设施,确保设施的畅通和完好。
其次,在重要的交通节点和低洼地区,应当建设抗洪设施,例如建设雨水调蓄池、防洪墙等,以减轻暴雨对城市的影响。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例如地下蓄水工程和雨水收集利用系统等,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和水资源的利用率。
在应急措施方面,应构建完善的城市防灾体系,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要加强气象监测系统的建设和改进,提高对暴雨的预警能力,及时向公众发布预警信息。
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应急响应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行动方案,确保在暴雨来临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
同时,加强宣传和教育,增强市民的防灾意识和应对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城市内涝问题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市民的生活品质都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措施,可以有效地应对城市内涝问题。
同时,也需要加强政府、专家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努力,共同应对暴雨成灾带来的挑战,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
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编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
城市内涝不仅给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碍。
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城市内涝治理规划与实施方案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内涝问题分析城市内涝问题主要源于降雨与城市排水系统之间的不平衡。
在城市化过程中,大量耕地、水源地以及湿地被人为灌溉、淤积,导致大量地表水无法被自然循环,同时城市地质结构复杂,道路设计和建设不合理等因素也加剧了内涝的发生与扩大。
二、内涝治理规划原则1. 综合施策:内涝治理需要多学科、多部门的参与与合作,要综合施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高治理效果。
2. 预防为主:内涝治理应以预防为主,注重防御措施的先行性和全面性。
包括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科学选择排水设施等。
3. 分区管理:将城市划分为不同区域,分别制定相应的治理方案。
根据区域特点,选择适当的排水措施,包括雨水花园、湿地保护、河道疏浚等。
4. 保护环境:在内涝治理过程中,要注重保护环境,尽量采用生态环保的方式。
例如,可以利用湿地提高水的自净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三、内涝治理实施方案1. 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制定详细的城市规划方案,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避免低洼地区的建设,优化道路设计,减少城市硬化面积等。
2. 建立完善的排水系统:对城市进行排水网络的全面规划,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与合理布局。
包括清理疏浚城市水道、增加排水设施、改造污水处理设施等。
3. 构建雨水花园与湿地保护区: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雨水花园与湿地保护区的建设与保护。
通过修建雨水花园和湿地保护区,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自然排水能力。
4. 强化城市内涝监测与预警系统:建立城市内涝监测与预警系统,实时掌握内涝情况,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少内涝事件的发生与影响。
5. 加强宣传与教育: 宣传内涝治理的重要性,引导市民加强环保意识,合理利用资源,减少人为造成的地下排水堵塞等问题。
城市内涝与雨水利用建设的探讨
城市内涝与雨水利用建设的探讨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排水防涝问题也逐渐突出,近几年城市内涝造成的影响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对于城市排水、内涝问题,目前国内外城市主要采用的措施就是建设城市排水系统。
雨水利用设施能够降低雨水的排放量,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的危害,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建设节约、集约型城市的措施之一。
积极将各种雨水利用方式运用到城市排水系统及城市建设的其它方面,有助于减轻城市内涝和促进城市水资源的更优利用。
关键词:城市内涝、雨水利用、排水系统、雨水蓄存1城市内涝的特点城市内涝的形成与地形地势,周边排水通道的关联性较大。
城市的内涝点多处于低洼地带,低排水不畅,容易在一些地区积蓄,进而导致内涝,如立交桥及其周边区域;另一个特点是,内涝经常发生在老城区,主要是因为老城区设计标准低,年代久远,容易出现因设计标准不足而出现的积水。
另外因为管网无处排水(河道水位过高,导致管网顶托),一些河湖水网发达的地区也常常会有积水点。
2城市内涝的因素城市内涝的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1)气候变化导致城市暴雨发生频繁、(2)河道行洪能力减弱,雨水调蓄能力减小、(3)水循环系统遭到破坏、(4)地表径流发生变化、(5)原有管网规划设计标准偏低、(6)城市规划建设机制不顺等因素[2]。
3城市内涝与雨水利用城市内涝是因为大量降水短时间积聚,导致不可控制和利用而造成危害。
然而我国城市缺水问题严重,普遍存在农业用水受到挤占,生态用水比例过少,城市水系用水量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这就导致了一个矛盾,即城市水资源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各类水资源的质量与需求不完全匹配。
雨水利用是一种综合考虑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城市防洪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等要求,建立包括屋面雨水集蓄系统、雨水截污与渗透系统、小区雨水利用系统等,将雨水作为水资源进行灌溉绿地、喷洒道路等利用。
雨水利用能够降低雨水的排放量,从而减轻城市内涝的危害,同时雨水利用技术能够有效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是建设节约、集约型城市的措施之一。
城市内涝背后的水环境问题如何解决
城市内涝背后的水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问题日益凸显。
每到雨季,“城中看海”的景象在不少城市轮番上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城市内涝不仅是一场自然灾害,更是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集中体现。
那么,城市内涝背后的水环境问题究竟该如何解决呢?要解决城市内涝背后的水环境问题,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
城市的快速扩张是导致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硬化,原本可以吸纳雨水的绿地、农田等逐渐减少。
水泥、沥青等不透水材料的广泛使用,使得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只能在地表聚集形成径流。
城市排水系统的不完善也是内涝频发的关键因素。
一些城市的排水管网建设标准较低,管径过小,排水能力不足。
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排水管道容易出现堵塞、破损等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排水系统的功能。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城市内涝产生了影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暴雨的强度和频率都有所增加,超出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受能力。
针对上述成因,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城市内涝背后的水环境问题。
加强城市规划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城市建设中,应该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比例。
这些绿色空间不仅能够美化环境,还能有效地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同时,要注重对城市水系的保护和恢复,让河流、湖泊等水体发挥其天然的调蓄功能。
完善城市排水系统是解决内涝问题的核心。
一方面,要加大对排水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排水标准,扩大管径,增强排水能力。
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排水系统管理机制,定期对排水管道进行清淤、维护和检测,确保排水系统的畅通。
推广“海绵城市”理念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海绵城市”强调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通过建设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设施,可以让城市在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阅读答案
“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
”阅读答案“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
”阅读答案阅读下文,完成18~20题。
(8分)①2010年,国家住建部曾对全国351个城市进行调研,发现2008~2010年的3年间,62%的城市都发生过内涝事件。
逢大雨必涝,已成为大城市的通病。
②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高峰期,原来的农田、水塘和湿地大量减少,地表“硬质化”——到处都是钢筋混凝土建筑,满街都是水泥路面,这些都是无法自然渗水的。
城市的公园、绿地又不够,导致90%的雨水进入排水系统,使其难堪重负,一旦城市遭到暴雨袭击,突然增多的雨水无处泄洪,于是,道路变成了“河流”,广场变成了“湖海”,低洼区域也成了一片泽国。
③路面不透水,使得降雨时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完全被阻;雨水在地面汇集,引起交通阻塞,加重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雨水从地面流走或被蒸发,使得城市灰尘污染加重。
④还有,硬路面吸收、储存并反射太阳热量,可使地面温度升高,增加城市夏季的炎热,加大为降温付出的能源消耗。
此外,硬路面还会引起诸多环境和生态负效应,如使路面的空气交换和空气湿度减低,与日益加重的空气污染相结合,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影响植物和动物组成的地面生态系统和生物活动……⑤“硬化”路面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大部分雨水资源未经利用就通过污水排水管网白白放掉了,实在可惜。
⑥我国是一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国家。
水利部预测,2030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仅有1750立方米。
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成了我国面临的三大水问题,把雨水尽量利用起来,是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最好办法。
18.第②段中的两个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2分)答:19.选文第②段主要说明的是,第③~⑤段则是。
(2分)20.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说说透水路面比硬化路面所具有的优点。
(4分)【材料】德国在自行车存放地和停车场的地面,选择有孔的混凝土砖,并在砖孔中用土填充,便于杂草生长,从而使地面的40具有绿化功能;在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这些地方,选用实心砖铺路,但砖与砖之间会留出空隙。
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
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治理“逢雨必涝”需三管齐下秦波杨建自今年6月进入主汛期以来,我国南方经历了多轮强降雨过程。
“逢雨必涝、城市看海”越来越成为我国大城市经常出现的城市病,考验着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城市内涝多为降雨量超过城市自身的排水能力,导致地面积水无法排出并引发城市水灾。
多年来,相关部门从改造地下管网、建设“海绵城市”等多角度尝试治理,但依然反复发作。
“逢雨必涝”的城市顽疾,为何久治不愈?只有找准问题症结,下大力气进行根治,才能让城市能够从容应对风雨。
城市内涝频发,谁之过特大暴雨频发是城市内涝的主要自然因素。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造成全球生态系统发生了变化,各种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随着城镇面积的快速扩展,“热岛效应”“雨岛效应”也越来越普遍,使特大暴雨在城市区域更加容易发生,内涝也成为令许多城市“头痛”的问题。
填湖和地表硬化削弱了雨洪调蓄分流能力。
年年涝,连连涝。
除了特殊的气候原因外,与城市建设太快有直接关系。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城市中的湿地、水库、河流和湖泊被填平用作建筑用地,暴雨时曾经具有的调蓄分流功能被削弱。
此外,城市建设多采用硬地面,忽视透水地面的修建,这也进一步加快了地表水流的汇集速度,增加了城市内涝的发生几率。
跨部门合作不畅,阻碍了治涝效率。
内涝治理涉及到城建局、交通局、市政管理处、水务局等部门,需要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然而面对内涝难题,有的部门间却存在沟通不畅、职责不清的现象。
由于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定位,导致存在职责重叠、各自为政的现象,各部门之间尚未形成合力,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和消极被动的局面。
治理主体不清晰,多头指挥大大阻碍了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延长了救援时间,城市内涝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对症下药”治理城市内涝优化城市排水统筹规划。
内涝治理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基础是科学的城市发展模式与合理的排水系统。
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不仅要坚持“低冲击开发模式”,综合考虑建筑平面布置、建筑立面、道路、城市景观、其他配套设施、排水体制及走向等问题,还要在初始就把平时看不见的“雨水排除”列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全面考虑暴雨强度、地形变化、汇水面积、合理“重现期”的选择、地面径流系数、可能出现的凹坑和低洼地段位置、内涝风险评估、地下“储水池”的容量和分布等内容。
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心得体会
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心得体会(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心得体会治理城市内涝问题心得体会自雨季以来,不少城市都出现了内涝灾害,一些城市甚至因为内涝严重而进入“看海模式”。
无疑,内涝给老百姓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甚至严重影响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夏季是雷雨多发季节,过量的积水导致路面被雨水淹没,行人掉入排水井、驾驶员无法逃离车辆的不幸一再上演。
这让我们不得不严肃地审视解决内涝问题,以守护广大老百姓的安全和幸福。
解决内涝问题需要提前规划。
城市管道建设在地下,一旦出现问题就很难修复。
同时管道建设也涉及到交通、排水、电信等民生基础工程,往往是一方施工、多方受难。
因此解决内涝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发生一次问题解决一次问题,而应该提前规划、系统治理,弥补城市建设早期欠账。
城市建设者在施工前需要全盘考虑,譬如建设地段的地理位置、排水容量、土壤类型并为其他地下设施留出发展空间。
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最终只能一次次返工重建,让问题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悲剧也就会随之发生。
解决内涝问题需要治标治本。
很多时候城市内涝问题的根本性问题就在于只看地上,不看地下。
盲目追求城市化,占用河道和湖泊,导致城市排水能力大大下降。
在地下人工管道建设中多按照一年一遇暴雨的规格设计,遇到两三年一遇的强降雨自然束手无策。
自然排水量方面的治本之策即是为城市尽可能地保留天然水源,减少对湖泊河流以及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和利用;在人工管道建设上,应以防患未然的理念设计城市地下排水管道,增加其排水容量。
要做到治本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也有利于未来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解决内涝问题需要压实责任。
在解决内涝问题中必须落实每一层级的责任,2014年起施行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为内涝治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明确了内涝治理的责任。
城市内涝问题及其规划对策研究
城市内涝问题及其规划对策研究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发生不同程度内涝灾害,受到各方广泛关注。
特别是今年7月21日北京市的洪水和内涝灾害,造成交通大面积瘫痪,死亡人数79人的严重灾情,再次给我们敲响了城市安全的警钟。
城市内涝是常见且普遍的灾害。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曾经发生并且还会发生。
但城市内涝频繁发生,对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出现了重大人员伤亡,就是很值得反思的问题。
防治城市内涝,涉及规划、建设、管理多个环节。
就规划而言,也有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之分。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造成内涝灾害。
本文仅从规划编制角度谈一些粗浅认识。
1 城市内涝的成因城市内涝原因非常复杂。
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原因,同一城市不同地段的原因可能也有差别。
但暴雨强度超标、排水条件的不利变化、对城市排水重视不够、应急管理准备不足是带普遍性的问题。
1.1 暴雨强度超过城市排水设计标准城市排水有一定的标准。
标准的高低,取决于社会经济条件、受淹后造成的损失等多种因素。
我国排水规范几经修改,排水标准不断提高。
现行城市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标准是:城市一般地区1-3年一遇,重要地区3-5年一遇,特别重要的地区还可更高。
在排水管网设计方面,我国排水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大,并且现行的排水规划规范正在修订。
按照一定排水标准设计的城市排水系统,当发生小于或等于设计标准的暴雨时,城市不会积水;当发生大于设计标准的暴雨时,就可能发生积水。
积水的范围、深度、持续时间不但与暴雨超标幅度有关,而且与城市的地形、水系、洪(潮)水位等排水条件有关。
我国近年来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济南、杭州等城市发生的内涝,首先是因为暴雨强度超过了设计标准。
以北京为例,重现期为1年、3年、5年对应的最大1小时雨量分别是36毫米、50毫米和56毫米,而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内涝,最大1小时雨量都在50毫米以上。
例如,2011年6月23日暴雨,个别地段1小时最大降雨量高达128毫米,按照北京市的暴雨强度公式推算,其重现期远远超过100年。
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城市内涝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城市内涝治理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城市内涝治理,解决极端天气频发,排水防涝设施不完善、建设标准偏低、应急管理能力不强等短板,提高城市韧性,根据《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根据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要求,因地制宜、因城施策,加快城市更新步伐,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推进城市内涝治理,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扎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省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工作原则——坚持规划统筹。
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结合空间规划和流域防洪、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形成流域、区域、城市协同匹配,防洪排涝、应急管理、物资储备系统完整的防灾减灾体系。
坚持全面治理。
坚持防御外洪与治理内涝并重,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并举,妥善处理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防涝的关系,全面解决内涝顽疾,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
——坚持一城一策。
根据城市建设规模和自然禀赋等因素,结合城市财政承受能力、本地区建设需求和工程技术能力等,确定建设标准,分类分片确定治理措施,强化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坚持建管并重。
加大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改造力度,加强排水防涝设施的运维管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通过编制预案、开展培训、汛前演练等,提高应对城市内涝灾害的能力。
——坚持多方共治。
以城市为主导,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多渠道吸引各方面力量参与排水防涝设施投资、建设和专业化运行管理,形成多部门合作、多专业协同、各方面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
(三)工作目标(四)到2022年6月,各城市完成现有非系统性易涝积水点整治;2023 年底,各城市基本完成重点易涝区域整治;2025年,各城市因地制宜基本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效应对城市内涝防治标准内的降雨,老城区雨停后能够及时排干积水,低洼地区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历史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易涝积水点全面消除,新城区不再出现“城市看海” 现象;在超出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条件下,城市生命线工程等重要市政基础设施功能不丧失,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省海绵城市建设达到有关要求。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方案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方案城市内涝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道路、建筑和人工覆盖物取代了原本的土地,改变了地表的自然排水系统,导致了水流无法顺利通过。
频繁的洪涝灾害给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因此,寻找解决城市内涝问题的方案势在必行。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需要落实综合治理和综合防洪的原则。
首先,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入手。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水系统的规划。
合理设置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自然水源调节能力。
此外,适当增加公园、广场等透水面积,使降雨能够渗透进入地下,减少地表径流。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道路和建筑物的排水能力,设置合理的下水道和雨水收集系统,确保城市内涝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要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改造和维护。
现有的城市排水系统大多建于几十年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需求。
因此,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全面的改造和升级。
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排水管网进行清淤和加固,提高排水能力。
同时,加强对下水道的定期巡查和养护,避免堵塞和损坏的发生。
对于新建的排水系统,应使用优质的材料,并经过严密的验收,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标准。
还可以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渗透井等设施,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面积。
雨水花园是一种将植物和土壤结合起来,构建起自然的雨水收集和渗透系统。
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土壤的孔隙结构,将降雨水源直接渗透至地下水,减少地表水的积聚。
雨水渗透井则是将井筒内填充一定的砾石和沙土,使雨水能够通过井筒渗透入地下。
这些设施既能够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又能够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另外,增加城市的水文监测系统,提高城市内涝预警能力也是必要的举措。
通过建立水位监测站、雨量监测站和水质监测站等设施,对城市水文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收集。
通过大数据和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将监测数据实时呈现给相关部门和市民,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城市的水情状况。
同时,建立完善的内涝预警系统,准确判断内涝风险,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内涝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应 用这 些措施可实现削减径流 系数 、调蓄利用雨水资源 、 滞留调 节径 流峰 值 、控制径流水 质 、降低合流制管道 的溢 流
量和溢流频 率 ,安全输送 、河道保护 、营造生态化景观等 多 种功能 。绿 色雨水基础设施除有效控 制雨水径流外 ,还有助 于净化空气 、减 少能源需求 、缓解城 市热 岛效 应 、增强 固碳 作用 、土地增值 、节约投资 、降低设施运行 费用 、为市民提 供具有美学和生态功能的 自然景观和宜居环境 。 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 已经证明 ,低影响开发/ 绿色雨水
问题必须有系统的解决方案 , 了我们 目前已经认识并掌握的 除 有效措施外,是否还有什么 “ ”的战略 性、 向吐的思路和 新 方 解决方案值得我们 重视昵 ?简言之 , 传统的 、 简单的雨水排放 模 式和以管 渠、 池、 水 泵站 等为主的灰色雨水基础设 施 , 以 难 应对快 速城市化带来 的错综 复杂的 、 多重的水困境 , 难以为现
栏编 王 I 目 雷 高端会客厅 辑 l 品瑞亏 窨J 丁
放 标 准 ( 计暴 雨 重现 期 1 )的情 况下 也 发 生 明显 的路 设 年 面 积水现 象 。 这样 的细 节问题看 似很 小 ,但 影响极 大 。对 此 ,政府 相 关职 能部 门有 责任 ,专家 有 责任 ,民 间组 织和
强调减排 、蓄峰 、利 用 、径流污染控 制 、 市生态环境和 景 城 观修 复等综合功能 , 特别 重视在源头控 制。总体上看 ,在这
个领域我们至少已落后 了二三十年 。 低影响 开发强调 雨水 为一种资源而 不是 一种 “ 废物 ”,
基 础设施具有广泛 的环境 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是实 现低碳 、节能 、环保 、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的一种新 型 、高效 的雨洪控 制利用理念和技 术体 系 。在我国 “ 十二五 ”重大科 技项 目中,也列入 了相关 的研究。 我认为 ,雨洪控 制利 用专项规 划和科学管理是一个突 出
低碳、生态 、可持续的现代城市 ! 但是 ,靠什么来支撑低碳、
生态 、可持续的现代城市呢 ?怎么才能不让这些好的思想流于 形式 、停留于概念呢?在水环境和雨水方面 ,一 些发达 国家 , 从理念 、技术 、法规至管理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 的雨水 系统与 0 管理模式 ,如美国提出的低影响开发 ( I ) LD 和绿色雨水基础 设施 ( S )等理念和技术体系 、英国提倡 的可持续城市排水 GI 系统 ( U )和澳大利亚近年来提倡和推行的水敏感性城 市 S DS 设计 ( UD)等 ,它们 的核心思 想和 目的可谓异 曲同工 , WS
代 城市提 供全面 的水 环境 安全 保障 ;“ 水脏 ”、“ 少” 水 水 、“ 多 ”等 问题 突出的 “ 病态 ”城 市不仅不能让 生活更美好 ,可
能连城市 的正常运转都难 以维持 ,因此人们才提 出了要建设
不仅强调采用小型 、 分散 、低成本 、且具有景观功能的雨水措
施控制径流总量和污染物水平 ,还强调在规划设计 阶段 一 目 项 实施阶段上的源头就要系统 地考虑应用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和措
异常 困难 ,也要付出更巨大 的代价 。
主持人 :雨水是一种天然资源,有什么方法既解决内涝,
又可以有效利用天然降水?
车 伍 :我国城 市雨水至今还主要停留在 简单 、快速排放 的陈旧模式 ,传 统的思路 、已有的防洪规划和排水 ( 雨水 ) 规 划 、现存 的管 道系统 、管理体 系 ,在应对特大暴 雨和 城市 扩张大幅度增加 的径流量时就显得 力不从心 ,结果 是排 不胜 排 ,内涝不断 。多年来 ,城市 内涝灾害一再提醒 我们 ,城市 的快速发展 出现 的内涝问题及 雨水 系统的上述 问题 需要 我们 认真的反思与总结 ,从理念 、技术到管理都需要创新 。系统的 响,与利用管道 ( ) 渠 排放 的传统雨水 系统不同,低影响开发
施 ,以实现维持场地原有水文条件的总体 目 。同时 , 标 他们都 十分重视教育和公众的参与 。
低影响开发 / 绿色雨水基础设施典型措施 有 :雨水花园 ( 生物滞 留 )、屋顶绿化 、植被浅沟 、截断径流直接排放、渗透 设施 、雨水塘/ 雨水湿地 、景观水体 、多功 能调 蓄设施等 。组
问题 。
不能随项 目的开发任意直接排放 , 要求在汇水面源头维持和保
护场地自 然水文功能、有效缓解大量不透水面积带来的不利影
2 1_ 27 0 18
高端会客厅 l 目 王 编 雷 栏辑
长期 以来 ,通过编制城 市防洪规划和排水 工程规划对保 护城 市居民生命财 产的安全及改 善城市环境发挥 了积极而 巨
每 一位 市民都 有 责任 ,关键 是如 何 去发现 、正视 它们 并各
尽其 责 ?如果 不从 这 些细 节入 手 ,一 些 “ 大手 笔 ” 、 “ 大
理 论 ” 、 “ 投资 ”即便 不 是徒 劳也 可能 事倍 功半 。这 些 大
需要 完 善 的管 理机 制 、严格 的 法律法 规和 广泛 的 宣传 教育 来保 障。否 则 ,再 高标准 的排水 管道 也可能 是形 同虚 设 。 我 国城市排水设施 总体 上来说是落后的 ,对比贼市地面 ^ 上的发展是不协调的 ,排水等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 ,要有延续 性 ,甚至比地上设施需要更精心 的规划与设计 ,不能像有些建 筑一样过几年就拆除重来 ,等城市建成后再来修补排 水设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