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枣核》教案萧乾滑县老店乡一初中王辉一、导入新课二:学习目标:感悟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

2、感知课文结构: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了解作者怎样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

三、作者介绍萧乾:(1910-1999)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和记者。

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

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

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

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人生采访》等。

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四、整体感知,走进课文请同学自由朗读课文,试回答下列问题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五、默读课文,理清思路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六、体悟情感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七、星级沙龙,合作探究1、文中美籍华人“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还感到“心中总像是缺点什么”,为什么?2、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八、、自主总结九、拓展延伸结束语:同学们,无论你从哪里走来,或你将走向哪里,你都不要忘了你是一个“炎黄子孙”,你是龙是传人,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枣核》是苏教版八年级必修的一篇文言文阅读,作者崔护,内容主要讲述了晋代名士潘安与徐干之间的关系以及潘安的生活经历。

本文的难点在于词句的理解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潘安的生平和徐干与潘安的关系;(2)掌握本文中的重要名词、谚语等文化知识;(3)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本文中的句子和词语。

2. 能力目标(1)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能够在阅读文言文时对陌生词语和句式进行分析理解;(3)培养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展示一些古代文物,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的丰富性。

2. 预习指导(15分钟)(1)先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材料中尝试阅读一些文言文,提高其阅读能力。

(2)让学生准备一些与古代文化有关的知识,如古代诗词,古代典故等等。

3. 阅读分析(30分钟)(1)师生共同分析文章,使学生充分理解文章中的词语和句式结构,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2)让学生结合自己预习的材料,讨论其中的文化背景和涵义。

4. 口语表达(2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并彼此辩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本文的读后感,可以是评论或者总结,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感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掌握。

2. 分析法-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在讨论中反复思考文化和文言文的关系,理解其中的含义。

3. 讨论法-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交流彼此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图文配合-通过展示古代文物,让学生更贴近古代文化,并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引言:《枣核》是生动、形象的小品,描绘了一个贫困山区女孩艰苦生活、顽强求学的过程,展现了她所具有的坚韧和勇气,为学生的性格建设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榜样。

本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枣核”这一主题,为学生搭建一个全新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探究。

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贫困山区生活状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平等、互助、助人为乐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小事做起,积累向上的力量。

一.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分析(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要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彝族地区孩子的生活情况;2.能够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度日而奋斗、学习的艰辛与汗水所换来的美好生活;3.能够通过本文深化对勤奋和毅力的理解,特别是敢于追求梦想的执着品质;4.能够等价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的语言进行深化认识,训练语言分析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 必须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影响,掌握彝族孩子的生活情况。

2. 理解“枣核”中孩子们为生存而努力寻找资金的苦难历程,深刻体会勤奋努力和毅力的重要性。

3.感受到人类对于自然的敏感度和素养的重要性。

掌握等值转化与抽象转化两个方面对本文语言特征的分析和理解。

通过对本文语言的分析能够提高学生语言意识。

二.教学策略1. 情景教学。

“枣核”故事的情景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奋斗、勇气和毅力的典型案例。

为了将这一情景真实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需要考虑到情境的修辞,即应该如何将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巧妙地融合。

2. 问题驱动教学。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不定期地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将问题与事实相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所学内容。

3. 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习惯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将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分解成各种难度层次的小步骤,让学生逐步完成学习任务。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

枣核【教学目标】1、理解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情,增强对自己国家的感情。

2、了解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用细小的生活材料,巧妙地表达一个富有深意的主题。

说明:这篇文章是萧乾1980年访美回来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十篇系列随笔《美国点滴》中的一篇。

文章中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感情全然寄托在了一颗枣核当中,后花园中的美景更是他们思念故土、思念家乡的具体再现。

中美两国是自一九七九年开始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改革开放之后,美籍华人才有机会可以回国探亲,因此在特定的背景下再审视、咀嚼本文,才能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民族感情和浓浓的依恋故土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以朗读为基础,辅以圈画、品味词句等方式,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和民族感情。

2、难点:作者如何将爱国这一深刻的主题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加以表现,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说明:教学重点旨在让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思乡之情,有感情地读、反复地读是体会人物情感的有效方法,同时,捕捉一些关键词共同品味,更深入地体会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民族感情。

教学的难点落实在作者如何用具体化的生活细节表现文章的主题。

这是一篇看似很普通的随笔,但是随笔不随便,作者用“枣核”为线索巧设悬疑,对“旧时同窗”家后花园的铺陈描写都是为了曲折地表达出海外游子们对故土的依恋,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是值得学习的。

【教学过程】【思路点拨】枣核是全文的线索,还可以以枣核作为悬念和推进悬念的线索,以“索枣核——见枣核——说枣核”的步骤体会枣核虽小,却让海外游子时刻牵挂,体会海外华人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

【练习举隅】1、你欣赏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吗?如果喜欢,请你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的精妙。

2、找一篇具有以小见大、以某物作为线索为特点的文章,与之比较,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

3、文章结尾作者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你能结合具体的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教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6《枣核》教学案 苏教版

枣核【学习目标】1.学习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2.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并在横线上补充重点词语:蹊跷..()..()山坳.()嫣.红()玛瑙掀.起()潜.艇()镶嵌..()衣兜.()2.朗读课文,思考:(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自备(二)作者简介笔记萧乾(1910—1999),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1979年8月,萧乾应邀赴美进行访问交流,回国后将自己在美的见闻,写成系列特写《美国点滴》,《枣核》便是其中的一篇。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里试种一下的事。

2.请找出文中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

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4.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1)索枣核第二部分:(2-4)见枣核第三部分:(6-10)话枣核第四部分:(11)点主题(四)品味探究体悟情感1.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明确:这位友人想在自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7-10小节)明确:“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

(动作)3.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她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明确: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 枣核(第二课时)》教案 苏教版

《第6课枣核(第二课时)》教案课题枣核课型讲读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1.解释词语。

蹊跷:风烛残年:托付:出息: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2)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二、合作互学(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第1—10段,令你动情的地方有哪些?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简要点评。

提示:寻读文中表现力强的词、句、段,发现细节,朗读细节,概括细节,鉴赏细节。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喜欢的某词、某句、某段,认真品味,共同分享。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三)作者所写的事,小而简单,文章却很有吸引力,让人爱不释手,原因何在?三、点拨导学1.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四、检测练学借助语言环境,给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入相应括号内:(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的说:“等会儿你就明白了。

”()A.故意假装糊涂。

B.故意打岔,不回答别人的问题。

C.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最新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_594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_594名师优秀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_594 六枣核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二)体会文中包含深情的语言;(三)理解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巧设悬念的构思三、教学难点 :思乡之情在文中的具体体现四、教学设想(一)教学方法:指导阅读(二)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三)课型、课时:教读一课时(四)教具:投影仪五、活动内容及过程(一) 导语 :中华民族是有着优秀传统的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以自己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

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时时刻刻惦记着祖国,想念着故土。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客居美国的游子是怎样思念祖国,怀念家乡的。

(二)投影检查预习:1、给下列文字注音蹊(qi) 跷(qiao) 掐(qia) 嫣(yan)倘(tang) 坳(ao) 掀(xian) 嵌(qian) 乾(qian) 喏(nuo)2、词语解释:掐指、嫣红、山坳、风烛残年、托付、游子、泛舟 (师生订正,齐读两遍)(三)整体感知:1、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语句停顿及感情。

2、学生自由阅读并思考:? 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是什么,明确:枣核? 课文是怎样揭示枣核的用途的,逐层设置悬念,最后通过枣核用途表现人物的爱国思乡之情。

? 课文是怎样设置悬念,推动内容发展的,明确:第,段:设置悬念:再三托付,带几颗枣核,不占分量,用途蹊跷。

,,,段:加深悬念:车站等候,殷切询问,托在掌心,故弄玄虚。

,,,,段:解开悬念:踏访后花园,手栽垂杨柳,总缺点什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段:点明主题。

小结: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

并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

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

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枣核教案 (新版)苏教版

江苏省连云港市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 枣核教案 (新版)苏教版

枣核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枣核【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肤浅感情的写法。

2.训练同学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3.本文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应准时地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训练,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

【重点难点】重点:1.训练同学借助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

2.对同学进行爱国主义训练,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

难点:学习本文用朴实的语言表述人物肤浅感情的写法。

【教具预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一、从简介作者开头,导入课文1.萧乾:1979年的9月,已近古稀的萧乾应美国爱荷华高校“国际作家创作方案”主持人聂华苓夫妇的邀请,踏上了赴美征途。

他用一个老记者的眼光端详了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进展与扭曲交织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组成了《美国点滴》的基本内容。

1980年5月,分为10篇在人民日报上连载。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股春风,送来了一束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宽敞读者的欢迎。

2.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的状况(亮出投影,检查读音是否正确,并对字形进行一分钟记忆,后测试)蹊跷掐嫣掀嵌三、归纳文章在黑板板书的结构上,让同学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相见前托人带枣核相见后友人倾吐思乡之苦歌颂民族的宏大,深化主题四、阅读感悟1.听读老师读第一段,要求同学找出本段关键性的词语:“一再”“枣核”“蹊跷”点出文章设置的悬念(提问后板书)。

2.a.让同学读2—4节课文,要求同学找出表示年龄的关键同语,并推断出老人有多大年龄?(风烛残年,七十多岁了)b.找出友人得到枣核后有何举动,找出一个关键的“动”词来,并体会友人的情感。

3.找一小组同学从第五节读到倒数其次节,每人读一自然节,并要求同学划出表达友人思乡活动的心理和思乡方式的句子,再次体会友人的心情。

再者,找出友人要枣核的答案。

4.总结上述课文,结束此课。

问:a.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何?——枣核b.开头设置悬念的结构有何好处——引人入胜,情节跌宕起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枣核》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枣核》教案 (新版)苏教版

六枣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的重要词语。

2.体会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3.体会文中饱含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1.体会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重点)2.体会文中饱含真情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如何通过一颗小小的枣核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爱国情的。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先后写出了《矛盾交响乐》、《血红的九月》、《伦敦一周间》、《美国之行》等优秀作品,他的《美国之行》是对美国40年代的真实记录。

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送来了一则有关美国现代化社会生活和海外华人心态的信息,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嫣.红(yān)厂甸.(diàn)山坳.(ào)蹊跷..(qī qiāo) 玛瑙..(mǎ nǎo)3.理解词义。

故弄玄虚: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玄虚,迷惑人的花招。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认为文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什么?明确: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2)围绕这个中心,你能弄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吗?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写旧时同窗再三托付他带几颗生枣核。

巧设悬念,引出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索枣核)第二部分(第2-10段),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第三部分(第11段),议论点题。

点明中国人最依恋故土。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枣核》教案2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某某,追忆当年在某某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枣核》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 6 课《枣核》教课设计内容预览:6.《枣核》一、教课目的1.感觉国外华人对故乡的迷恋之情,引起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

2.认识本文以枣核设置悬念的奇妙构想。

3.能联合上下文理解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教课要点、难点1、要点:朴素的表达,精良的构造。

2、难点:思乡之情的详细化。

三、教课时数一课时四、教课手段多媒体五、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由背诵经典的咏月抒情词、赏识现代诗《月之故乡》导入。

师:其实,从古到今还有好多经过咏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优秀文学作品,下边我就向大家介绍一首这样的现代诗《月之故乡》,我们经过赏识音乐,感觉一下作者借月亮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萧乾的《枣核》一文,看看文中的主人公又是怎样来表现思乡之情的。

(二)出示教课目的(三)萧乾,出生于一个汉化了的蒙古族穷人家庭。

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

《枣核》一文选自《美国点滴》。

(四)检查“导学稿”预习状况比一比、赛一赛:1、你能读准以下字词吗?2、看看哪一组能正确解说以下词语。

关于“导学稿”上的字词、词解还有无疑问,能够提出,其余同学帮助解决。

(五)整体感知课文读一读、找一找:1、自由朗诵课文,并用简短的语言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2、思乡是爱国的一种详细表现,爱国主义是个大主题,有些作家经过气吞山河的重要事件去表现,本文作者却令辟门路,经过什么来表现?3、你能画出与“枣核”相关的句子吗?4、用几个短语高度归纳这三段相关枣核的内容。

构造:索枣核 --见枣核 --话枣核 --悟枣核线索:枣核构想:设置悬念(作用:令人着迷,把主题表达得恰到好处。

)(六)内容研究1、作者的旧时同窗在美国的事业、生活怎么样?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写她的生活、事业与本文的中心相关系吗?有什么关系?明确:事业如意、生活优裕烘托思乡爱国之情在同窗心中的地位2、作者老友的思乡之情主要经过她倾吐思乡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安慰思乡的各种行为表现出来的。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第6课《枣核》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呼应导入部分,进行“拓展练习”。(出示“拓展练习”题:)
乡愁是什么?
杜甫说:乡愁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急切期盼;
海归说:乡愁是“青年留学老大回,乡童不识问客籍”的伤感怅然;
苏轼说:乡愁是“,”的美好祝愿;
文中的美籍华人会说:乡愁是,
的恋国情结。
“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展示在本组展板上;
一位美籍华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枣核!
2.板书课题、作者。
1.看图片,思考。
2.说乡愁,互相交流。
创设适合文本学习的情境,自然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之中。
(二)读:
“导读提纲”:
A.轻声读课文,将目标2指明的重点词语(蹊跷、掐指一算、风烛残年、故弄玄虚、嫣红、圣诞)划出来写一写;读完后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概括全文。(7分钟)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读出人物心境,悟出标题的妙处,总结文章的写法。
教学难点:悟出标题的妙处。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
1.教师出示游子思乡组图,出示思考话题: 乡愁是什么?
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老 师说:乡愁是一封浸泪的家书;
说:乡愁是;
(有寄托情感价值的微小的东西均可)
此环节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 旨在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文本,并圈点批注,记录自己感悟的成果,为下一个环节——组内的交流、预展和全班展示、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展
“交流展示”的具体程序及要求:
A.全班分成六个大组:词语积累组、情读文本组、文题理解组、总结写法组、评分记录组以及补充评价组(所有小组,组长为老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多种形式读出人物的心境,争做爱国好青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课枣核(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枣核
课型讲读
主备人:个备人: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难点
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教学准备整体感知课文,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一、自主预学
1.解释词语。

蹊跷:风烛残年:
托付:出息: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寄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
....我为她带几
颗生枣核。

(2)她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3)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她劈头
..就问我:“觉不觉得
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二、合作互学
(一)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二)在第1—10段,令你动情的地方有哪些?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并简要
点评。

提示:寻读文中表现力强的词、句、段,发现细节,朗读细节,概括细节,
鉴赏细节。

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最喜欢的某词、某句、某段,认真品味,
共同分享。

教学设计与过程教学反馈(三)作者所写的事,小而简单,文章却很有吸引力,让人爱不释手,原因何
在?
三、点
拨导学
1.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如改为“这里过圣诞,我想旧历年”,与原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2.“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
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如删去加点部分,句意有什么变化?)
四、检测练学
借助语言环境,给加点词选择恰当的解释,将序号填入相应括号内:
(1)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
....的说:“等会儿你
就明白了。

”()
A.故意假装糊涂。

B.故意打岔,不回答别人的问题。

C.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2)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
..的心境了。

()
A.旅游的人。

B.客居他乡的人。

C.离开家乡的人。

(3)他感慨良深
....地对我说:“……。

”( )
A.有所感触而发出很深的慨叹。

B.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

C.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的思想情绪。

D.看到某物而引起深深的怀念
五、课后作业:同步练习
【教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