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研究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调查报告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调查报告背景介绍本报告旨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行调查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取得的成就以及面临的挑战。
调查方法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和信息,我们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和文献研究。
调查对象涵盖了政府官员、学者、企业家和普通民众等各个层面。
成就与进展根据调查结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和进展:1.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转型升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减少。
2.扶贫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扶贫工作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数以亿计的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贫困率大幅下降。
3.教育与科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重视教育和科技创新,加大了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高等教育水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4.社会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等,有效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面临的挑战然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也面临一些挑战:1.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城乡地区、东西部地区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和群体的发展还不够均衡和充分。
2.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
3.社会矛盾与压力: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社会矛盾和压力也在增加,如收入分配不平衡、就业压力和社会公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对策建议为了应对挑战并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加强区域协调发展:通过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缩小城乡、东西部发展差距,实现更加均衡的经济发展。
2.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注重生态文明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潜力,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查报告近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深入分析。
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同时保持着国家的宏观调控。
这种独特的经济模式使中国能够在全球经济中保持高速增长,并且有效地解决了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然而,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日益突出。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以应对养老、医疗等方面的挑战。
在社会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实现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为国家的人力资源储备提供了坚实基础。
同时,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社会保障体系在城乡差异、收入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平衡,需要进一步加强。
在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积极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文化成果。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同时,文化事业的繁荣,也使得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我们的调查也发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商业化倾向过重,导致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冲击。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版权保护、市场监管等方面的挑战。
在环境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的调查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清洁能源的利用,使得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
从实践上讲,社会主义的 基本制度建立起来,并不 等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 的认识就完全搞清楚了。 也不等于社会主义优越性 就能自然而然地发挥了。 所以,我们通过探讨优势, 让更多人了解优势,可以 让人们走这条道路更加充 满信心!进而,发挥出它 的优势! B
实际意义
• 新一代的启航人:
近年来,在现今多元化的社会与席卷全球的经济形势下,中国社会 与经济也卷入了这股巨大的漩涡,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 新奇事物,新的形势决定了我们必须勇于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 不断地抓住机遇,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引领时代的潮流。
• 在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势中,我们上网 查资料,小组讨论和阅读专家学者关于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优势的研究报告。从中我们小组相互学习, 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个研究这是我们一个宝贵的经 历。我们组的组员也摆脱了以前对我国政治建设道 路的表面认识,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政治建设道路的 必然性。
Thanks!
• 世界全球化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挑战。 在这个形势瞬息万变与机会稍纵即逝的时代,我们年轻一代在 此时某一刻可能会稍许迷茫而不知所措。有时候不断冲击的外 来理念让我们喜欢上了跟风,喜欢上了活在前辈们创造的美好 的树荫下庇佑,多了些无为而治的散漫态度。我们可能无所谓 思政课,可能不太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 有必要了解中国的发展道路!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 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优势,将会是我们不断奋斗的指向 标,会让我们不再迷茫与徘徊,我们也将会接过前辈的重担, 将我们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道路建设得越来越好!
• 道路关乎命运: 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 人民幸福,关乎世界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 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道路,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多 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 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 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走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这条道路!而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利于 我们更好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有利于我们更好 的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从而使群众坚定走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三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报告三篇篇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报告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对于自己使命与职责的认识调查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可以集中反映我们家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
它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使得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出现很多迷茫、困惑和疑问等,这么一些的问题存在,致使大学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刻不容缓。
那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是否对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有清晰的认识,成为我这次实践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的时间:2018年4月23日至4月30日调查对象:天津大学的大学生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为主,QQ聊天为辅报告正文:这几天,在短暂而有意义的实践调查过程中,我了解到93.6%的大学生能比较明确自己的使命与责任,但是我也发现有其中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使命与责任的价值观取向上有迷茫、困惑和疑问等问题,比如说如有些大学生政治信仰模糊,而功利意识严重;也有的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只愿一味的向社会索取,忘了向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甚者一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但实际行动又是另外一种表现。
这么一些的问题存在着,致使大学生迫切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以强有力的引导刻不容缓。
于是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应努力做到如下四点:大学生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并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大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把专业学习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努力在专业学习中走在前面,除此之外,也要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各项方针政策,尤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习题一、选择题1.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建立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属于( )A.新民主主义性质B.社会主义萌芽性质C.半社会主义性质D.社会主义性质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B.消灭富农经济C.保存富农经济D.限制富农经济3.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其原因主要是( )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4.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主要有( )A.统筹兼顾,适当安排B.有理、有利、有节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D.长期共存、相互监督5.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A.党的理论长期准备不足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二、辨析题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三、论述题1.怎样看待新中国成立以后为进行现代化建设而进行的制度选择?2.怎样看待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必要性?3.怎样看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确性?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的正式文件里是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的?四、材料分析题1944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同英国记者斯坦因谈到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策的问题时指出:“任何地方的共产党必须将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另一件全然不同的事物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区分开来,因为后者是这个思想体系的最终目标。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2020年整理).doc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摘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
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
这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摘编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这一科学论断是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两个根本原因之一提出的。
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深理解。
第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提出。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我们党要在中国的建设问题上完成当年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完成的开创自己道路的任务。
1980年1月,他又提出,在发展经济方面,要“寻求一条合乎中国实际的,能够快一点、省一点的道路”。
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又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崭新实践中,才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
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同当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进行革命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指望照搬书本、照搬外国,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相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基础上,由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和完整表述。
这表明,时至今日,在更多地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党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同一开始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时相比,是大大地深化了。
第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我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找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十几亿中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温饱、小康和中等发达的必由之路,是进一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幸福之路。
毛概《论十大关系》论文
读《论十大关系》有感我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同时,我研读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读完之后深有感触。
同时对于毛主席这部著作中涉及我国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各方面的论述对党和国家以后各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可谓影响深远,值得后人敬仰。
要了解《论十大关系》的影响和意义,就先要了解《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影和中国当时处于什么状况之下。
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十分落后、各地发展极不平衡的东方大国中,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选择了苏联模式,这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苏联模式本身存在着一些弊端,并且这一模式也未必适合中国。
所以,1955年2月,毛泽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找了34个中央部委同志谈话,对我国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
经过中央政治局多次讨论,在集体总结经验的基础上,4月25日,毛泽东在有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接着,又在5月2日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
《论十大关系》正式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任务。
这就是当时《论十大关系》产生的时代背景。
毛泽东提出十大关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
报告论述的十个问题,一方面是从研究和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1)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6)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和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
关于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研究报告一、前言:(1)研究起因:通过学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过程以及产生的影响,加深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条件及背景的了解,通过对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搜集更过的课外资料以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个结论。
(2)研究背景: 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1.“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3)研究人员:9#617宿舍全体室员张唯、潘桂芳、张丽、赵晓庆、朱美林、储小燕(4)研究时间:2012年3月27——30日(5)研究地点:9#617宿舍、院图书馆(6)研究范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过程和影响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历史和人民的关系(7)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2、资料收集法;3、文献(8)研究流程及人员分配:确立小组研究课题即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张唯、潘桂芳上网、图书馆搜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意义等相关资料张丽、赵晓庆整理搜集有用的资料并分条列出朱美林、储小燕将列出的材料整理后组织组员参与讨论研究并拟写出研究结果研究过程主要分三部分进行: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得出总结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主体(研究的主要内容)一、正视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都是与其历史发展走向密切相关的,都有其历史决定性。
社会主义发展辩论辩题
社会主义发展辩论辩题正方,社会主义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首先,社会主义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
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是自己的棺材。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已经暴露无遗,而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更公平、更稳定的社会制度,必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
在现代社会,随着资本主义的危机不断加剧,社会主义的优势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更好地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资本主义社会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不公正现象层出不穷。
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追求社会公平和公正,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最好保证。
”。
最后,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福祉。
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得到了加强。
例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数亿人摆脱了贫困,这就是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反方,社会主义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首先,社会主义发展会造成经济效率低下。
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计划经济,政府对生产和分配的干预过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经济增长缓慢。
正如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说,“社会主义的最大问题在于,它无法有效地利用分散的知识和信息。
”。
其次,社会主义发展会导致政治体制僵化。
在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控制过于集中,导致政治体制僵化,民主和自由受到严重限制。
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创新和活力,也容易导致腐败和权力滥用。
最后,社会主义发展会削弱个人的动力和创造力。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的收入和财产受到限制,缺乏经济激励,容易导致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下降。
正如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所说,“社会主义制度会使人们变得懒惰和依赖,无法发挥个人的潜力。
”。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社会不平等和人民福祉问题,但其经济效率低下、政治体制僵化和削弱个人动力等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论文: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分析
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中叶选择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956年,经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几千年来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经占据统治地位。
这表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由新民主主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这时,党的任务就是要领导全国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党和国家面临的一个新的历史课题。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但是,探索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党也经历过挫折,发生过失误。
然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后来者继续探索提供了借鉴。
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历史背景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确立,对共和国的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它是共和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开端。
它一方面说明,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特殊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资产阶级专政的历史阶段而进入社会主义,这已是一个客观事实,不承认这个客观事实,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是右倾错误的认识根源;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新中国建立后没有经过长时间的经济建设,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还未完成,人民的生活水平还很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就急于进入社会主义,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因此,这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尽管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已经超越了资本主义而进入了社会主义,但就其社会发展程度和生产力水平来说,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个介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够格的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特殊的历史阶段,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必然带有自己的特点。
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走向主义。
一、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坚持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 经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任务之一是经济建设。
中国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经济的结构性调整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全面发展,积极引导经济发展战略的科学制定和实施。
2. 政治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是以人民民主为根本,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加强党的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加强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地位。
3. 文化建设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教育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加强文化产业的发展。
4. 社会建设中国积极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保障人民权益,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二、中国走向主义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和长期奋斗目标,通过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这个目标,中国走向主义是党和人民无数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探索的结果。
1. 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实践探索,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为实现共产主义提供了重要经验。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读后感中国人民的强国之梦是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中应对外来侵略的刺激和挑战而启动的,对于"后发外生型"国家的强国之路,必须首先取得国家的独立,然后选择符合国情的强国步骤,确立强国的发展思路,最重要的是培育民族精神,将强国的精神溶化到国民的血液中去。
这些既是强国的基本条件,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为探索强国之路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一、创造了强国的首要前提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严重束缚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改变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开辟道路。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中国人民为之奋斗长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梦想,建立了新中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强国创造了首要前提。
这既是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真正启动作出的最突出的历史贡献,也是他关于强国构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毛泽东认为,革命本身就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和中心的现代化运动的发端,为强国提供了"先决条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中国现代化发展在经历了百年曲折之后,终于能在独立的国家中自主地进行和展开,而这正是强国的首要前提。
二、提出了强国的战略目标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逐步形成了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
在1944年,毛泽东就从保障民族独立,免受外敌欺辱的角度,宣告"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还是社会主义选择了中国 研究报告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 义选择了中国 研究报告
(一)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
的铺垫过程
历史原因
1.鸦片战争 2.军阀割据 3.俄国十月革命
封建势力与资本主义平分中国
资本主义渐渐替代了封建势力
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和发 展
• (二)国内外社会主义对比民主社会Biblioteka 义古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典型的苏式社会主义 个人崇拜,独断专横,政治作秀
•(四)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比
私有制 生产力提升快 少数资本家
公有制
不会产生太 多不良的社 会影响
国家
既是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又是社会主义选择了 中国。(1)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可观的无产阶级, 然而这一点决定了很多。(2)在当时的时代下, 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方国家有形和无形的根深蒂固 了,而中国,正处于封建王朝向现代社会过渡的 时代,这是一个及其利于新思想发展传播的时代。 这也是社会主义选择中国的原因。
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以及家乡的巨变
关于中国走上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后家乡的变化的调查研究报告作者:*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逐渐得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经济、教育、交通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生在身边的家乡的交通状况的日益改善使得我更加明确地意识到社会主义道路为我们带来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家乡的巨变、交通的改善学院:********班级:******学号:********姓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还未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时候,甭提轿车,就连自行车都是很多人所求之不得的,后来,就听说有人嫁娶时会买摩托车,也曾在街上见到那冒烟的电驴子,觉得好神奇。
记忆中当时就有公交车,但间隔时间长,车辆也特别少,车厢经常人满为患。
那时的出行还是主要靠自行车。
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时应该就是在那个年代最为典型。
但是,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家乡的交通情况便有了很大的改观,道路越修越宽,楼也越盖越高,公交车和地铁已成为人们主要出行工具,曾被视为“天价”的小车也渐渐驶入普通人家。
40年来,交通工具的进步,我觉得只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缩影。
随着祖国经济进一步的发展,交通科技的完善,我们的出行将会更畅通、更快捷、更实惠,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便利新农村60年变迁:"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成历史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揭开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甘肃省公路交通系统根据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提出的“力争到1985年以前,把甘肃建设成为有稳固的农业基础,以有色金属、石油化工为主要特点,农、轻、重协调发展的工业基地”以及交通部制定的“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
研究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斯大林首创“人民敌人”这个概念。 这个名词可以使犯了思想错误或者只卷入争论 的人无须证明自己所犯错误的性质,它可以自 动给这些人加上这个罪名,可以破坏革命法制 的一切准则,对他们实施最残酷的迫害,以对 付在某一点上不同意斯大林的人,对付那些只 是被怀疑有敌意的人,对付那些受到诬陷的人。 定罪的主要依据,实质上的唯一证据就是被告 本人的“自供”,而这种自供是对被告施行肉 刑逼出来的,并不是事实。
四、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
斯大林所做的粗鲁破坏苏维埃国家民族政 策和列宁主义原则的行为集体迁徙到远 方,同时取消了这些民族的自治共和国, 这种野蛮非人道的做法造成了严重的民族 对立。
五、在处理与南斯拉夫关系上的错误
战后苏南两国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并且关系完全破 裂,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在这方面扮演了“可耻 的角色”,甚至声称“只要我动一动小指头,铁 托就会完蛋。”这表明了斯大林不仅对国内的个 别人员,而且对所有其他党和国家也存在猜疑和 傲慢。 但事实是他动一下小手指,搞掉了柯秀尔,再动 一下小手指,波斯蒂舍夫、邱巴尔没有了,很多 人都被消灭掉了,我们付出了很大代价,可是这 对铁托并不起作用,他并未垮掉。
“我这个报告不想全面评述斯大林的生平 事迹,关于斯大林的功绩,还在他活着的 时候,就写了大量的书籍、小册子和研究 论文,已经进行了足够的研究。斯大林在 准备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中,在国内战争 中,以及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所 起的作用是人尽皆知的。”
报告批判了斯大林的七个错误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内容
1956年,就在苏共20大闭幕的当天夜里,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向部分指定代 表以及兄弟党代表团的代表作了一个长达 4小时的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的报告,即后来历史上著名的“秘密报 告”。它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给苏共、苏 联、社会主义阵营,乃至整个世界社会主 义运动都带来了重大冲击和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不说更早的时期,就从改革开放开始,特别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唱衰中国的舆论在国际上不绝于耳,各式各样的“中国崩溃论”从来没有中断过。
但是中国非但没有崩溃,反而综合国力与日俱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风景这边独好”。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
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这就是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当代中国发展道路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 年第2 期一、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提出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由现代化问题提出来的。
围绕现代化问题,各国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
就不同社会制度而言,有资本主义各国走过的现代化道路,有正在探索的通过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就不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而言,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后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有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的各种现代化道路。
于是,在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上,世界上五颜六色,不同国家各显其能。
没有一条对别国来说可以直接照搬照抄的发展道路,更没有一种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自1840 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后,就提出了现代化问题,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变法维新,再从变法维新到推翻帝制,再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证明:只有通过革命铲除“三座大山”,才能为现代化打开通道。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从此,中国逐步选择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艰辛探索。
这一探索既有显著成绩,也有重大失误。
中国领导人在经历了成功与失误的比较之后,终于认识到:“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功,就在于找到了当代中国发展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与外延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根据改革开放30 年的实践,党的十七大报告对这条道路作了系统的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_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_学科研究报告_李松林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报告李松林1 韦 磊2(1.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北京 100089;2.中国地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摘 要] 近年来,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展开了探讨,探讨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基本理论问题、学科建设问题,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课程建设等问题。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纲要”课程建设研究较为充分,而学科建设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同时学科研究中的诸多问题也亟待深化研究。
[关键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回顾;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13)04-0039-0122008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的通知》(以下简称2008年“通知”),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增设一个二级学科,即“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
此后,学界就“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建设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与探讨。
本文试图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行初步的总结。
一、学科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相较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其他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学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学术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首先集中于该学科设立的必要性,本学科的学科属性与功能,本学科的研究内容、重点和研究方法等问题。
1.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学者们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一是正面论述了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二是在通过与其他相关学科的比较中,论述了其他相关学科无法涵盖本学科研究内容。
第一,关于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学界主要是围绕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论证本学科设立的必要性。
但是,不同学者对于2008年“通知”中相关论述解读的重点有所不同。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
专科,毛泽东思想
专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是在毛泽东的( )著作之中。
(2分)B.《论新阶段》2.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 (2分)C.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围绕( )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分)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4.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 ) (2分)D.政府和市场的关系5.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八大要求,其中摆在第一位的基本要求是( ) (2分)A.坚持人民主体地位6.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 )(2分)D.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7.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三农”的根本途径是() (2分)A.城乡发展一体化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是( ) (2分)B.改革开放9.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这部法律对于推进经济改革和建设法治国家都有着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政治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
(2分)B.物权法10. 2010年以来,围绕领土争端,中国与邻国风波不断。
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着重突出( )。
(2分)D.努力与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宾11. 改革开放的前提和先导是 ( ) (2分)A.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12. 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2分)D.四马分肥13.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分)A.202014.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制定路线.方针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