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学外文翻译--对公共电视台新闻和商业电视台新闻的对比分析(节选)

合集下载

电视新闻中的翻译特点与技巧

电视新闻中的翻译特点与技巧

电视新闻中的翻译特点与技巧摘要:中国是一个多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相结合的国家。

因此,为了促进民族之间的有效互动,应加强分析不同民族语言和技巧特征,从而为搭建出利于民族间沟通与交流平台提供有利条件。

在这其中,电视新闻节目是中国广播新闻界的获取各类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在现如今中国电视新闻广播节目中,对全体中国人民来说,电视新闻中的翻译特点和技巧仍然是中国新闻广播节目的重要一部分。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电视新闻中翻译的特点,其次说明电视新闻中翻译技巧,以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视新闻;翻译特点;翻译技巧前言:现如今,电视新闻仍然是人们传递信息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旨在帮助人们了解当前环境和现状的变化,并正确理解世界的形势与全貌。

特别是在我国信息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和普及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下的信息传播,扩大了我国各地区的信息量,以此促使所传播的信息与现代化的多元信息有效结合。

我国由56个民族和地区组成,因此在人类的传统、文化和沟通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此种情况下,加强对中国少数民族和国家通用语言有效翻译的学习,可以促进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的良好交流和互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1.电视新闻中的翻译特点翻译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语言的意义转换过程。

从翻译的发展到语言的翻译过程,这是一个涵盖各种文化内容和知识的整体综合性强的学科。

因此,翻译工作不仅需要有足够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有丰富的翻译工作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语言和语境条件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适当的转换和翻译,以确保更好的翻译效果[1]。

此外,翻译也有很长的历史。

最初,许多国家的翻译人员通过共同的研究和努力,为现有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指导。

在积累的经验、发现和创新的基础上,我们逐步建立了现有的翻译语言体系和学习成果。

针对于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可以理解为一种辩证的、统一的关系,即如果没有应用的支撑,理论就不会诞生。

因此,其中所包括电视新闻中的语言翻译特点具体如下:首先,随着电视新闻的迅速传播和新闻内容的迅速更新,要求中国电视新闻翻译家能够更快地翻译和传播电视新闻以此迅速满足电视新闻的实际需求。

电视英语新闻文学翻译措施

电视英语新闻文学翻译措施

电视英语新闻文学翻译措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许多省市级地方电视台都相继开办了英语电视新闻栏目,承担着对外宣传的重任,因而,提高地方电视新闻的翻译质量对于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展示我国形象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和实践意义。

宁波系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口岸之一,涉外企业星罗棋布,外籍人士纷至沓来。

于是,该市电视台自2001年5月起开办了《英语新闻》栏目,节目播出的宗旨为“说宁波事,反映宁波情,让世界了解宁波”。

节目内容包括一周内宁波发生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大事要事、在甬外籍人士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宁波的旅游景点介绍等。

笔者曾担任过该节目的新闻播音员,搜集了一定的语料。

本文拟以德国功能目的理论为理论指导,结合宁波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电视英语新闻的翻译策略。

德国功能目的理论功能目的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最具影响的翻译理论。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基于原文的转化行为,任何翻译行为都要遵循一定的目的。

“功能目的理论的两项基本原则是:1.翻译各方面的交互作用受翻译目的所决定;2.目的随接收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按照这两项原则,译者可以为了达到目的而采用任何他自己认为适当的翻译策略。

换句话说,目的决定方式。

”(方梦之,2004:29)中西方语言、文化不同,新闻写作手法各异,译者若对所有新闻报道不做任何处理,仅凭逐字逐句地翻译,恐无法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为了达到预期的外宣功能,译者应在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的前提下,对原文内容根据海外受众的语言习惯以及文化传统习惯等进行重组、删减、背景材料添加或是再加工。

下面笔者将以汉英新闻在语言、新闻写作手法及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为切入点,结合宁波电视台《英语新闻》的具体实例,探讨相关的翻译策略。

语言差异汉英新闻在用词方面差异颇大。

汉语新闻常见大量的形容词及副词,辞藻华丽,感情色彩浓重,此外,词句堆砌、同义重复的现象比比皆是。

而英语新闻报道大多简洁明了,直观明快,重客观事实。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38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娜孜拉·尼先巴依(新疆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翻译是消除语言障碍的关键手段,是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感情、深化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桥梁,是沟通各族人民群众的纽带。

本文主要从标准化、翻译技巧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翻译在信息化社会中,广播电视依然是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

新闻翻译是将对事实的报道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让不熟悉汉语的人也能获知同样的信息。

因而,为克服语言障碍,广播电视新闻应灵活运用翻译手段,确保不同语言的观众及听众,所接收到的新闻内容,能与原文基本相同,这同时也是新闻翻译的原则。

一、注重翻译标准化广播电视新闻所用的语言,会影响到每一个新闻的接收者。

观众通过广播电视来了解国内外最新发生的事情,新闻稿的遣词造句会在短时间内,大范围地传播开来。

因而,新闻翻译者应做到翻译标准化,用语规范,避免影响当地语言的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工作者,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语言使用人群,其思维模式、表达方法有较大差异,其语言的词序、语法与汉语也大相径庭。

翻译者要根据当地人民的思维习惯及其语言的语序词序,整理翻译内容,避免翻译后的文本与当地语言习惯相冲突。

同时,还要避免一字一句的翻译,过于拘泥于原文形式会导致翻译后的文字生硬、难懂,语句不通顺,或不合乎当地人民的说话习惯,加大群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难度,阻碍新闻内容的传播。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工作者还应遵循语法规律,不可滥用方言,保障翻译文本的规范化、标准化。

此外,还要避免翻译稿件中出现病句。

新闻作为有时效性的信息,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采编、审定等环节的工作。

在此期间,要避免翻译文本中存在逻辑不通顺或翻译错误等问题,确保新闻翻译的准确性,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质量。

二、克服书面化问题对新闻稿件的翻译,应事先深入研究原文本所表达的内容,深刻理解广播电视新闻的特殊性与时效性,全面了解新闻的所有内容后,在利用关键词汇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广播电视新闻学外文翻译---客观性作为战略:新闻报道客观性概念的考察

广播电视新闻学外文翻译---客观性作为战略:新闻报道客观性概念的考察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学院(系):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姓名:学号: 0815540128外文出处: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 77,No. 4(Jan., 1972), pp.660-679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外文原文。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客观性作为战略:新闻报道客观性概念的考察(节选)二记者面对这些压力时,便会强调其新闻的客观性,他们认为其报道战略紧跟客观性原则可以减少危险性。

他们假设,如果所有的记者都毫无个人偏见的独立的遵守客观性原则,则可以顺利完成工作并避免受到诽谤。

虽然会受到好莱坞新闻工作给别人所留下的刻板印象的影响,他们解释说主要是犯了诽谤的判决的危险。

记者们认为大多数人都了解结束报道时机的重要性。

在谈到自己被控告诽谤的经历时,记者肯定其行为是客观的,但也犯了无可避免的错误。

简单来说,他们的评论应以事实作为胖短的依据和基础,但是有些事实,只要看起来像是真的,就会被立即接受。

比如下面所举出的一个鲁莽的例子:Alberto Ramirez和他名义上的妻子Elisa 在昨天下午举行了一个仪式纪念一个叫Longina的女人...”记者在诽谤和荒谬确定的“客观性”与“事实”之间,他们自己或其他记者观察或可核实。

验证假设使用或能够使像使用适当的程序,例如通过电话呼叫民事登记处的办公室,以验证是否Alberto 的确是Longina的丈夫。

如果验证是必要的,但它不能获得本身,记者可以采取其他的策略。

三此外,以验证“事实”,以下四个战略步骤,让记者来宣扬他们的客观性。

1.介绍冲突的可能性。

新闻记者必须能够识别的“事实”,甚至尽管他们中的一些真实的性格是不容易核查。

例如,一位美国参议员重申,美国苏联的背后去,在一个特定类型的导弹发展。

记者当然无法验证准时到达他的版本结束这样的肯定,它甚至有可能,他无法找到精确的值肯定是到什么程度,或者不是一个“事实”的信息。

关于广播新闻翻译的技巧

关于广播新闻翻译的技巧

关于广播新闻翻译的技巧【摘要】广播新闻的翻译不仅要对新闻用语的基本特征进行考虑,还要考虑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广播新闻表达。

广播新闻翻译要掌握一定的翻译技巧,了解新闻英语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本文从广播新闻的词汇、语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来对广播新闻翻译的技巧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广播新闻;翻译技巧;语言风格0.引言广播新闻是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广播新闻的翻译非常常见,也非常必要。

为了克服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就需要掌握一定的广播新闻翻译技巧,灵活运用翻译手段,使广播新闻在正确性、纪实性的前提下更具有生动性和可读性。

本文以广播新闻翻译中的中英翻译为例,对广播新闻翻译中的技巧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希望对广播新闻的翻译有所帮助。

1.掌握广播新闻英语的一般特征要使广播新闻翻译做到流畅自然、生动活泼,就要对广播新闻英语的特征进行掌握。

广播新闻英语的特征包括词汇特征、句法特征和语言风格特征。

1.1广播新闻英语的词汇特征①新闻体词汇。

在常见的词汇中加入广播新闻的色彩,这是由于一些词汇经常被用于广播新闻的报道之中,来对某些事件和事实进行描述,长期以往使这些词汇具备了某些特殊的广播新闻意义[1]。

例如horror表示不幸事故或暴力事件,shock表示打击或者震惊等等。

②小词汇的运用。

一些灵活生动、简单易懂的小词汇经常被用于广播新闻中,来增强其传播学。

例如plan、voice、back等小词汇在广播新闻英语中就使用的很频繁。

③比喻词汇的运用,借助比喻修辞来吸引读者,增添广播新闻的生动性,取得幽默的效果。

例如“华尔街患上‘亚洲流感’”这个标题,就以亚洲流感来比喻亚洲经融危机,非常形象。

④俚语、合成词、暗喻词的运用,例如克隆、一揽子等。

英文中有时为了篇幅的简略还会使用一些缩略词。

在翻译时要对其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考虑。

1.2广播新闻英语的句法特征广播新闻英语的句法一般都使用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在翻译时要注意与中文的对接。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乏深度和广度等问题。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概述
背景与发展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外国电视新闻 节目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涵盖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地方新闻等各个领 域。
特点与优势
外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具有信息丰富、报道全面、观点多元等特点,同时注重深度报道和分 析,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探讨。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积极利用新技术 创新节目形式和内容,例如利用人工 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提升观众体验 ,以及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 展传播渠道。同时,加强对数据新闻 的挖掘和应用,提高新闻节目的科学 性和准确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改革阶段(1978年-199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创新阶段(2002年至今):电视新 闻节目的全面创新与数字化转型。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28年-1950年代):外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成熟阶段(1950年代-1980年代):外国 电视新闻节目的多元化和深入发展。
收视偏好
国内观众更加关注国内时事和民生问题,而国外观众则更加关注国际政治和地缘政治问题。
03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发 展历程
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历程
起步阶段(1958年-1978年):中 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诞生与初步发展 。
成熟阶段(1992年-2002年):电 视新闻节目的专业化、栏目化、品 牌化。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与地域化并存
深度报道与评论并重
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外国电视新闻节目将继续关注全球范 围内的新闻事件,同时更加注重地域 化特色,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观众的 需求。例如,加强对地方政治、经济 、文化等领域的报道,以及结合地域 特色的本土化新闻节目。

广播电视新闻学.doc

广播电视新闻学.doc

绪论一、1844年塞缪尔·莫尔斯发明有线电报。

二、1876年亚历山大·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三、麦克斯威尔被公认为无线电之父。

四、德国科学家海尼·赫兹证实了麦克斯威尔的理论,并阐述了无线电波的特性,产生、发射和接受电波的方法。

五、1895年,意大利人古戈拉埃莫·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四节潘诺维奇·波波夫分别成功的接收了无线电报,使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

六、1906年,美国科学家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三级真空管,开创了电子科学新领域。

七、美国是最先开办广播电台的国家。

八、1920年11月2日8点,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家正式办了执照的广播电台KDKA电台开始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九、1926年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座广播电台联合成立日本广播协会,简称NHK。

十、1817年,瑞典科学家琼斯·布尔兹列斯发现化学元素。

十一、1865年,英国约瑟夫·梅发现光线照在有的物体上能产生电子放射现象。

十二、1936年8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市郊亚历山大宫建电视台,这座电视台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正式播出的电视台。

*十三、美国无线电公司于1940年首先试制成功彩色电视机。

十四、彩色电视机的三种制式:NTSC、塞康、帕尔(PAL)。

*十五、1962年,美国发射“电星一号”通讯卫星,是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卫星,开创了全球历史新纪元。

十六、广播电视是一种电子通讯手段,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电子信息传播媒介。

广播电视可统称为“广播”。

其中。

只传送声音的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为“广播”;同时传送声音和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

十七、广播电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新闻学和大众传播学的基础上,结合广播电视媒介的特殊规律而形成的。

十八、广播电视新闻: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波或线缆系统),公开传播的正在变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十九、广播电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1、广播电视节目;2、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和接受者;3、广播电视台;4、广播电视系统;5、广播电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其中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作者:张萍来源:《今传媒》2013年第02期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2-0123-02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西方新闻媒体在很长时期里,都标榜自己有党派性。

但是,近年来,他们却声称:他们的新闻媒体不再有党性了,不再是机关报,报道不受政党、政府的影响,也不受其“控制”,而是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推荐下载】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word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浅论中西方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的差异张萍201X-2-1 16:52:30 来源:201X年01月30日16:40 今传媒摘要:我们曾经在教科书上都学过,什么叫新闻报道。

新闻从业人员相信对新闻报道的定义已经烂熟于心。

新闻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通俗地讲就是用事实说话,是记者把自己对客观事实的主观传达出来而产生的信息。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不同的政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闻报道,必定会呈现不同的报道角度和报道方式。

本文拟从新闻报道的主客观性及传播者角色定位、新闻主体选择、报道方式以及传播效果等方面,考察中西方新闻报道观念的差异,最终得出结论:文化价值观的融合和超越将带来新闻报道观念的变革,以及新闻报道实践上的创新。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倾向性广播电视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空前的扩展。

狭义上的广播是利用无线电波和导线,只用声音传播内容的工具。

而广义上的广播则包括人们平常认为的单有声音的广播及声音与图像并存的电视。

如今,我们说到的广播电视的含义范围更加广泛。

一、中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基本差异及原因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轨迹以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新闻写作报道方面也必然呈现各自不同的特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一)西方新闻媒体报道的特点在西方多数国家,绝大部分广播电视都是极端党派性的,表现为报道上的“攻讦、诋毁、肆无忌惮”[1],比如在去年美国大选之年,奥巴马和罗姆尼所在的两党为了各自的利益,为了总统宝座,利用各类新闻媒体“互泼脏水”、“互揭隐私”,对对方的家庭婚姻、财政收入等进行了娱乐圈狗仔式的跟踪和调查,以期用此来扳倒对方,这种令人不耻的行为表现得相当肆无忌惮。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差异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播音的差异分析

现如今网络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 媒体传播渠道的增加使新闻传播的媒介 与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受众群体在新闻 选择上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新闻节目的 播出形式里,广播与电视是受众群体最 关注的两种形式,无论是广播新闻还是 电视新闻,在受众人群的生活中都占据 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1 新闻节目的意义与特点 1.1 新闻的意义 新闻是了解社会各阶层发生各类事 件、获取各种社会信息、认知世界的一 种最直接有效的消息渠道,观看新闻是 不分年龄、性别、种族等种种因素的, 无论是广播播出形式还是电视播放形式 都受到了广大受众的极大关注。 新闻节目里最直接的表现形态就是 播音,播音拥有其自身的艺术技巧与表 现形式,无论是广播形式的播音还是电 视新闻节目的播音,都有其明显的艺术 特点与共同特性。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 媒介,两种传播形式的新闻播音既存在 通性又有明显差异。 1.2 广播新闻的特点 广播的出现早于电视媒体,传播方 式较为方便快捷。广播的特点即短小精 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广播传播方 式与受众的互动性更强,所以更能贴近 受众群体的日常生活。 1.3 电视新闻的特点 电视新闻不局限于广播只能听的传 播形式,是一种可观看的播放形式,电 视的特点即是形象生动、对象广泛、感
172
2.4 播音技巧的差异 广播新闻播音由于只能通过声音来 传递信息,受众群体在接受新闻信息时, 需要一段时间来对信息进行从感知到理 解的处理转化加工。广播新闻播音形态 受这种特定的传播形式限制,其语速要 放慢平缓,过快的语速会导致受众在短 时间内无法转换理解。在播音的节奏上 要使其舒缓、平定,播音时合理停顿让 新闻信息更加简洁易懂,使受众群体能 更快地理解新闻事件。广播新闻播音更 注重播音时的语言技巧与播音员自身的 语言功底,采用底气充足饱满的说话技 巧来进行呼吸调整,用和缓且疏朗的语 速、 语调及声音进行播报。 在新闻播音时, 情感掌控也要有分寸,既不能过于冷淡, 同时也不能过于热情。在播音内容上尽 量减少模糊不清的词汇,减少对新闻事 件的信息破坏。 电视新闻播音中声音语言不再是传 递新闻信息唯一的途径和手段,相较于 广播新闻播音,电视新闻播音工作者明 显具有更多的约束及限制。电视新闻是 通过声音及画面两种途径来传播新闻信 息,受众群体则是通过听觉与视觉两种 器官来接受新闻信息,在受众的心里容 易产生确切、可靠的现场感。受众群体 的主观认知里,声音不再是传递信息的 单一载体,而是需要与画面相结合,这 就要求播音员掌握使其声音与后期视频 画面内容相匹配的技巧。这也决定了电 视新闻播音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应有的专 业能力及素养,还应该对受众接受新闻 信息时的动态、形态有一定的认知与了 解,这都会使受众群体感受到播音员的 情感与态度。电视新闻播音工作者除了 具备口语表达能力外,更应该具备自身 声音与新闻画面结合的掌控能力,这是 不同于广播新闻播音的。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广播电视新闻学考试重点

1广播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或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变动或正在变动的事实信息的传播。

2广播电视新闻学:既是新闻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广播电视学的一个分支,是广播电视学与新闻学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

3录音通讯:对最突出,富有代表性的人物与事物进行的重点报道,报道性与描述性相结合的广播形式,由记者叙述,人物谈话或对话,现场音响剪辑组合而成。

包括录音人物通讯,录音事件通讯,录音工作通讯,录音概貌通讯。

4广播电视新闻评论: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介对当前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重大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政论文体。

5纪录片: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艺术,它的本质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

纪录片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纪实性,随机性6广播电视报纸的优势?广播:首先,广播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

其次,多语种广播,针对性强。

第三,成本低。

第四,接收方便。

电视: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纪实性强、有现场感,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多种功能、娱乐性强。

报纸:1、传播面广。

报纸发行量大,触及面广2、传播迅速。

报纸一般都有自己的发行网和发行对象,因而投递迅速准确。

3、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

报纸能较充分地处理信息资料,使报道的内容更为深入细致。

4、文字表现力强。

报纸版面由文字构成,文字表现多种多样,可大可小,可多可简,图文并茂,又可套色,引人注目。

5、便于保存和查找。

报纸信息便于保存和查找,基本上无阅读时间限制。

6、传播费用较低。

7传播史的五次革命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产生,计算机的发明。

8新闻规律的涵义新闻规律是新闻传播活动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必然性的品格。

9新闻双重价值律的标准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10新闻双重价值的判断11新闻宣传价值的几点要素第一新闻报道与党中央的思想政治路线保持高度的一致,无条件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

广播电视新闻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学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档含英文原文和中文翻译)外文:Communicating uncertainty - how Australian television reported H1N1 risk in 2009:a content analysis Abstract1.Background: Health officials face particular challenges i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public about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of unknown severity such as the 2009 H1N1(swine …flu) pandemic (pH1N1). Statements intended to create awareness and convey the seriousn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 threats can draw accusations of scaremongering, while officials can be accused of complacency if such statements are not made. In these communication contexts, news journalists, often reliant on official sources to understand issues are pivotal in selecting and emphasising aspects of official discourse deemed sufficiently newsworthy to present to the public. This paper presents a case-study of news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the emergence of pH1N1.2.Methods: We conducted a content analysis of all television news items aboutpH1N1. We examined news and current affairs items broadcast on 5 free-to-air Sydney television channels between April 25 2009 (the first report) and October 9 (prior to the vaccine release) for statements about the seriousness of the disease how the public could minimise contagion government responses to emerging information.3.Results: pH1N1 was the leading health story for eight of 24 weeks and was in the top 5 for 20 weeks. 353 news items were identified, yielding 3086 statements for analysis, with 63.4% related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situation, 12.9% providing advice for viewers and 23.6% involving assurances from government. Coverage focused on infection/mortality rates,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the need for public calm, the vulnerability of particular groups, direct and indirect advice for viewers, and government reassurances about effective management.4.Conclusions: Overall, the reporting of 2009 pH1N1 in Sydney, Australia was generally non-alarmist, while conveying that pH1N1 was potentially serious. Daily infection rate tallies and commentary on changes in the pandemic alert level were seldom contextualised to assist viewers in understanding personal relevance. Suggestions are made about how future reporting of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could be enhanced.BackgroundIn recent years , Australians have been exposed to a range of large – scale news coverage and health promotion campaigns about communicable disease. These have included seasonal influenza advisories; campaigns promoting immunisation for 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s; traveller vaccination messag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prevention campaigns, including human papilloma virus vaccine to prevent cervical cancer ; HIV/AIDS and hepatitis B and C prevent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HIV/AIDS and sexually-transmitted diseases, each of these has a vaccine and clear directives about how to avoid infection, forming the central communicative focus of such campaigns.The WHO-declared global pH1N1 (swine …flu) pandemic of 2009 has attractedresearch attention from virologist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specialists, but less from communication scholars. From the first reports of Mexican cases in late April 2009, what would become sustained Australian reportage rapidly turned to the likelihood of Australian cases involving perhaps epidemic and high mortality numbers. Australians were exposed to daily news featuring the country‟s senior health officials and an array of infectious disease experts, who unavoidably, had to deal with the uncertain and complex trajectories and virulence of the disease in the context of news production cultures characterized by seven second sound-bites and an appetite for unambiguous , easily understood information.MethodsSince May 2005, the Australian Health News Research Collaboration has recorded and categorised all news, current af fairs and …infotainment‟ programmes related to health and medicine on Sydney free-to-air television stations . We searched the AHNRC database and included all items tagged with …H1N1‟ or …swine flu‟ in the period April 25, 2009 (the first mention) until October 9 2009. All stories were video clips which were used for the content analysis reported here. Using a list of content categories that emerged progressively from the content as the pH1N1 story evolved, two authors (AF and MI) compared coding on a set of 15 random clips that each watched and coded individually. After resolving any coding differences and agreeing upon how particular items should be handled, they coded the remainder of the items. These categories related to statements made regarding [1] the seriousness of H1N1, [2] recommended actions viewers were advised to take about avoiding contracting or spreading pH1N1, and [3] reassurance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handling the situation. A statement was any direct (X said “Y”) or attributed ("X said that...”) quote by the journalists or news actors featured in each item. A test of inter-coder reliability produced a Kappa statistic of 0.63, indicating a good level of agreement.The role of the Internet as a platform for delivering public health interventions to specific patient groups and to the general public is constantly increasing, due in particular to its disseminating potential: the worldwide penetration of the Internet isincreasing and the use of this medium for seeking health information is frequent . Moreover, the Internet potential for individual tailoring and interactivity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high reach-delivery channels .ResultsA total of 353 news stories were identified, containing 3,086 statements related to the three key areas of inquiry. During the 24 weeks reported here, pH1N1 was the leading health story for eight weeks and for 20weeks remained in the top five most frequently reported health stories. We also note that the virus was rarely referred to by the name pH1N1 during the coverage and instead, was routinely termed swine …flu . When reporting exact quotes we have therefore retained the term swine …flu.(1)Seriousness Of pH1N1Of all statements , 63. 4% (n = 1, 958 /3 ,0 86 ) related to the seriousness of pH1N1 . This was communicated via four recurring stories : (i) daily tallies of infection and mortality ; ( ii ) des- criptions of spread of the virus; (iii) the need for calm responses; and (iv) the vulnerability of particular groups. We briefly summarise other statements which did not comprise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of the coverage, but may have been important to those who incidentally saw some news stories. This included similarities between pH1N1 and other viruses, government management plans, and the need for systems covering diagnosis and the anticipated vaccine roll out.(2)Advice And Recommended Actions For ViewersIn more than one third of stories (n = 131/353 - 37%) direct or indirect advice was given on what viewers could do to prevent spreading infection . However, these statements accounted for just 12.9% (n =399/3,086) of all statements. Just over a quarter (27.8%,n = 111/399) focused on basic personal hygiene, another quarter related to preventing infection by being mindful of issues of proximity (27.8%, n = 111/399) and a fifth advised seeing a doctor and seeking further information (20.6%, n = 82/399).(3)Reassurance That Government Was Handling The SituationOf all statements recorded , 23.6 % ( n = 7 2 9 / 3 , 0 8 6 )assured viewers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handling the situation by elaborating on its current and proposed actions.About a third of these statements ( 2 9 . 8 % , n = 2 1 7 /7 2 9 ) referred to the immediate need for the Government to develop, test and then distribute a vaccine starting with priority groups.A quarter of these statements ( 2 5 . 9 % , n = 1 8 9 / 7 2 9 )reassured the public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putting significant effort into border control measures designed to prevent pH1N1 entering Australia, and following up and containing detected infection. These statements generally concerned quarantine measures , the use of thermal imaging at airports or statements about new measures and ongoing monitoring of the situation。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方面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下面将对中外电视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是传播方式。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方式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媒体形式和传播平台方面。

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仍然是主要的传播形式,大多数人通过电视机观看新闻节目,媒体公司主要依靠电视台频道播出节目。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通过网络、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因此,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倾向于将节目内容进行互动和多媒体呈现,以适应观众多样化的媒体习惯。

其次是节目内容。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差异主要表现在报道对象、观点倾向和报道深度上。

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在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中,通常会报道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事,以及领导人的活动和讲话。

相比之下,在西方国家的电视新闻节目中,普通公民的声音、社会事件和人文故事也会得到更多的关注。

此外,由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特殊国情,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对国家和政府的正面宣传和政策宣讲居多,报道观点倾向较为单一。

而在西方国家,新闻报道通常更加中立客观,多角度呈现问题,追求平衡报道。

当然,这些差异也受到国际新闻价值观的影响,每个国家的新闻价值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最后是报道风格。

中外电视新闻节目的报道风格差异主要表现在表演性和亲近感上。

中国的一些电视新闻节目,为了吸引观众,会采用一些娱乐性的元素,比如明星主持人、轻松幽默的台词、特效图像等,以增加观众的观看欲望。

而在西方国家,电视新闻节目更加注重报道的严肃性和专业性,主持人更加稳重和客观,不会过多强调个人情感。

此外,在面对突发事件和重大新闻时,中国电视新闻节目通常会采用集中报道、长时间连续播出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新闻节目更加注重即时报道,力求第一时间传递信息。

综上所述,中外电视新闻节目在传播方式、节目内容和报道风格上存在一些差异。

电视听众和广播听众的对比英语作文

电视听众和广播听众的对比英语作文

电视听众和广播听众的对比英语作文英文回答:Television audiences and radio audiences are twodistinct groups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preferences. In this essay, I will compare and contrast these two typesof audiences in terms of content consumption, engagement, and impact.Firstly, television audiences often prefer visual content, such as movies, TV shows, and news broadcasts.They enjoy watching live events, sports matches, andreality shows that provide them with a rich visual experience. On the other hand, radio audiences tend tofocus more on auditory content, such as music, talk shows, news, and podcasts. They appreciate the convenience of listening while multitasking, such as driving, working, or exercising.In terms of engagement, television audiences are oftenmore visually stimulated and engaged due to the immersive nature of the medium. They can see facial expressions, body language, and visual effects that enhance their viewing experience. Conversely, radio audiences rely heavily on sound, voice modulation, and storytelling techniques to capture their attention and imagination. They often usetheir imagination to create mental images based on theaudio content they hear.The impact of television and radio on audiences also varies. Television has a stronger visual impact and can influence emotions, perceptions, and behaviors throughvisual storytelling, advertising, and persuasive techniques. Radio, on the other hand, has a more intimate and personal impact as it relies on the power of voice, sound effects, and music to connect with listeners on a deeper emotional level.To illustrate these differences, let's consider a scenario where a person is watching a cooking show on television and listening to a cooking podcast on the radio. The television audience can see the chef's techniques,ingredients, and presentation style, enhancing their learning experience visually. Meanwhile, the radio audience relies on the host's descriptions, sound effects, and storytelling skills to imagine the cooking process and flavors, engaging their auditory senses.In conclusion, while both television and radio have their unique appeal and strengths, they cater to different audience preferences and engagement styles. Television offers visual immersion and impact, while radio provides auditory stimulation and intimacy. Understanding these differences helps content creators tailor their content to effectively engage and resonate with their respective audiences.---。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

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

传媒观察广播电视新闻的翻译加吾哈尔(新疆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翻译部,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摘 要:广播电视新闻是传播知识的媒介,通过广播电视新闻人民群众知晓国内外所发生的事件,广播电视新闻是连接世界的桥梁。

而翻译是消除障碍的媒介,国家与国家通过翻译来进行沟通与交流,对新闻广播电视进行翻译更是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关键词:电视;广播;新闻;翻译新闻广播电视学和翻译学是两门具有相同特点的学科,新闻是报道时事政治,而新闻翻译则是将今日的时事政治以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让不同语种的人也能知晓今日所发生的一些事情。

一、广播电视新闻翻译的重要近年来,我国央视新闻频繁登上新浪热搜榜,央视新闻一改以往的古板,开始运用当下的流行词语,新闻内容不再死板,让人民群众认识到央视新闻已经初步改革,从央视新闻频繁登上热搜榜这件事可以看出,新闻对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了解新闻可以帮助人民更好的了解世界、扩展知识和见闻、与世界接触。

我国有56个民族,而56各民族有56歌民族的语言特色,比如:蒙古语、朝鲜语、维吾尔语、藏语等等,而在这种情况下,新闻翻译就显得格外重要[1],本文针对维吾尔语进行探究。

二、新闻广播翻译所要注意的事项1.用词的准确性在翻译新闻的工作中,最应当注意的便是用词的准确性。

新闻的内容本身就需要用最简单的话语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的过程结果描述清楚。

因此新闻的翻译,每一个字都格外重要,需要翻译人员谨小慎微严格把控每一个词每一个字的准确程度。

新闻是需要传播给每一位人民群众的,出现任何失误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2]。

比如:在汉维新闻翻译时,阿拉伯国家观察组织的负责人安托万·巴斯布斯,在会议结束后说:“最后的赢家是激进分子。

”的翻译。

2.翻译语言时的表达方式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尽相同,所以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历史发展皆不同。

翻译人员在针对这些地区的新闻翻译时,要注意尊重当地的语言文化和表达方式,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翻译。

电视新闻的翻译及编辑研究

电视新闻的翻译及编辑研究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28电视新闻的翻译及编辑研究谭丽芹(德宏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译制传播中心,云南,德宏州 678400)摘 要:新闻学与翻译学虽然属于具有不同特点及规律的两门学科,但是新闻稿件的翻译则是对新闻编辑人员的一项素养要求。

从民族语电视新闻的翻译来看,在翻译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严格按照传播学的理论对新闻稿件进行创造性变价,使得新闻稿件在语言方面满足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的需求。

从少数民族新闻稿件的翻译来看,其属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闻稿件翻译与编辑的过程中,则需要新闻编辑人员意识到稿件翻译的重要性,以此来增强新闻节目传播的针对性。

关键词:电视新闻;翻译;编辑电视新闻具有教育性、影响性、群众性的特点,但是由于语言差异的存在,影响了各民族群众的沟通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发挥新闻的价值性,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消除语言障碍,而翻译作为消除语言障碍的关键性因素,在电视新闻的翻译与编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从每天的电视新闻稿件翻译工作来看,其本身就属于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此时的编辑工作与民族语言翻译理论及实践十分的密切,尤其是对于一些字词的翻译更是涉及到民族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所以必须对电视新闻的翻译与编辑重视起来。

对此,文章中结合电视新闻的翻译及编辑实践进行了分析[1]。

一、电视新闻的翻译技巧(一)新词翻译的规范性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新闻翻译过程中,对于一些新词属于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翻译标准,这为电视新闻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影响了新闻传播的效果。

基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上涌现了很多新名词,如低碳经济、一体化、一卡通等新词,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居聚居地呈现分散化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种类较多,所以在语言翻译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因此,在电视新闻稿件翻译的过程中,则需要重视新词术语翻译的规范性,将新闻内容的真实意图准确地传达出来。

(二)外来用语的规范性基于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国家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尤其是在文化交流加深的过程中,很多外来用于进行到我国的语言表达中,若是没有对这些外来用语进行准确的翻译必然会带来误会。

2896054_中英广播电视新媒体战略比较研究

2896054_中英广播电视新媒体战略比较研究

新闻前哨2015年第7期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信息传播的革命,也对传统广电媒介行业形成了一轮新的挑战。

因此,在新媒体的压力下,旧媒体会表现出求生的本能,而这种求生机制就是与新媒体的融合。

[1]换言之,广电媒体目前的燃眉之急是探索和发展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合作渠道和合作领域,准确地寻找自己的新媒体定位,发展新媒体战略。

国外各大广电媒体都已经先后开始了自己的新媒体融合之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代表媒体都已经在新媒体发展之路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2006年,BBC 推出了它未来的发展蓝图———“创意未来”计划,被视为BBC 进军全媒体战略的宣言书。

BBC 算得上多媒体融合变革中的翘楚。

在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这两个领域,BBC 占据着全球最新传播科技的制高点;在新媒体业务方面,BBC 更是成为电视台模仿的对象。

与此同时,国内不少广电媒体也都开始了新媒体融合业务,央视及凤凰卫视等主要的广电媒体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06年,中央电视台(CCTV)整合全台网络资源成立了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现已发展成为中国网络电视台),开展新媒体业务。

但由于新媒体在技术形态、传播模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断涌现的新特点,拥有深厚积淀的传统广电媒体在发展新媒体业务时将面临各种各样的新课题。

因此,本文主要对比研究BBC 和CCTV 的新媒体发展战略,希望借鉴BBC 的可取之处,思考国内广电媒体在自身的新媒体业务发展过程中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国内广电媒体处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理念:创意未来和传播中国2006年,BBC 推出“创意未来”计划,全面开展新媒体业务。

该计划包含五大主题,分别是:1.马提尼媒介:即跨平台的传播策略,目标是“让受众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信息,并且要快、准、精”。

BBC 希望,受众随时随地都能够通过音乐播放器、手机、电视和网络等不同终端方便地获取想要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4867字3085单词干预监管对重塑新闻议程的影响——对公共电视台新闻和商业电视台新闻的对比分析Stephen Cushion ,Justin Lewis ,Gordon Neil Ramsay简介近几年,很多政治家、政策决策者和媒体专家已经逐渐的认识到传播媒体的监管是一个既繁琐又官僚的工作,而且会妨碍创作的自由和创新(弗里德曼,2008;麦克切斯尼,2008;惠勒,2004)。

虽然这个观点已经在美国广泛传播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欧洲,尤其是英国,这个“自由市场”式的媒介决策观念更加流行(见巴赛特,2010)。

当然这并不能表明有效的监管架构失去了作用,也不能说明“自由市场”式的传播系统已经完全取代了公共服务的传播系统。

在这方面,许多欧盟国家维持了一个强有力的公共媒介服务和一个稳健的媒体监管框架。

特别是欧盟,已经开始寻求重新规范媒体市场,并防止不受约束的媒体统治市场。

虽然许多国家的政府对媒体努力进行重新监管,但是对近几年的媒介政治辩论持续的分析却显示,大多数国家强加给传播者的监管更少了而不是更多了(Freedman,2008;McChesney,2008;Puppis,2008年)。

媒体学者们对放松媒体监管的全球影响既有赞同又有批判(见Bennett,2004)。

由于放松监管使更多的商业市场蓬勃发展,Norris(2000)认为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由此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可用媒体来源。

在这种情况下,商业电视新闻的兴起与更多民主选择的供应结合在了一起,相比较那种公共服务所提供的居高临下、曲高和寡的新闻,观众们可以根据他们的需要挑选更具娱乐性的节目(Baum,2003;Zaller,2003)。

然而,许多学者质疑这种新的商业化节目的民主意义。

Hallin 在20世纪80年代写关于放松监管所造成的结果的文章时,表示日益扩大的有线新闻所造成的竞争意味着美国新闻已赫然成为频道之间的战争。

Hallin(1994)认为美国新闻的特征已经改变,因为新闻主要是用来娱乐而不是把世界上的消息传递给受众。

十多年后,Thussu(2007)认为这些观念随着公共电视的逐渐卖出和新闻流派由于市场竞争的重塑传播到了全世界。

换句话说,信息环境正随着媒体的私有化而逐渐消失。

虽然很多学者对放松监管的媒体文化表示批判,但是还仅有很少的人去关注对媒体的再监管如何能够提高而不是降低新闻的质量。

这是片面的,因为很难去证明——用超出一般意义上的支持方式——媒体监管如何能够通过“轻微改变”系统所不能的方式提高媒体内涵。

当然,有分析指出媒介监管存在国家的和不断增长的超国家的变化(Freedman, 2008: 13–15; McChesney, 2000, 2008; Wheeler, 2004),还有分析进行了关于转换监管模式的一般性讨论,这些监管模式模式包括放松监管、再监管还有存在于关键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更加灵活的共同监管和独立监管。

例如,在欧洲范围内,Bardoel和D’Haenens(2008:348)肯定地表示:“……从保护机制到推动竞争的变化;政治上的任务和具体运作上的任务的分离(如独立的监管机构);从垂直监管(具体部门的监管)到水平监管的转变;从国家监管到超国家和国际间的监管的位移;还有从国家的监管到个人和合作的监管的变化,这种个人和合作的监管是独立个人和社会团体更加积极参与监管的体现。

”这种辩论往往围绕具体立法上的话题,分析一般性的情况或带有微小细节的行为或指令(Bardoel 和 D’Haenens, 2008; Harvey, 2006; Livingstone et al., 2007; Wheeler, 2004)。

然而,媒体和新闻研究鲜为人所理解的是在媒体行业被放松监管或再监管之后的不同种类新闻报道监管框架带来的可衡量和对比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进行了一个全面的内容分析来探索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关于一个媒体监管者——英国广播公司信托基金——如何试图重塑BBC新闻的议程框架,从而使节目更加准确的反映英国国家与其新兴的政治机关的情况。

英国的电视新闻传播者不得不去适应并能对过去十年当主要权利从威斯敏斯特转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政治系统从集中权力到权力下放的时的深刻转变。

简言之,我们的研究就是用实证探索一系列具体的监管指导是否对英国和分权政策的电视报道在数量和性质上有任何可量化的影响。

国家对商业和公共服务广播新闻的干预对媒体内容的公共干预,更具体的说是广播新闻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如何平衡商业和公共服务的优先级的影响。

Moe和Syvertsen (2009)确定了三种公共服务传播模式(PSB):与北欧一些国家相类似的广泛干预措施;一些通常仅用于保护民族文化市场的公共服务干预措施,特别是在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以及极少的干预措施,在这中情况下公共传播模式并没有被很好的创建和支持,且被认为是“商业补充资源”,而不是“作为国家广播公司”(2009:398 - 399)。

虽然我们能够说出传播系统在国家级别的特点,但是仍然存在国家间的特殊变化,这些特殊变化因公共服务和商业渠道受到不同程度的监管而存在两种体系。

跨国媒体的增长和商业渠道的扩展更加剧了这一点,使公共服务传播系统生态受到削弱(Tracey, 1998)。

在大多数干预主义国家,国家授权的媒体垄断了媒体行业,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

在1980年代,新技术的出现为带来了新的机会,新的跨国媒体市场首先开发出了第一条电缆,随之又发展了卫星传播技术(Chalaby, 2009)。

许多国家政府受到丰厚财政收入前景的驱动,开始了放松对媒体管制的过程,精简可能阻碍经济增长和自由媒体所有权的立法法案。

二十世纪80年代,当有线电视和卫星传播进入市场时,广播政策随着更广泛的去国有化工业的政治经济变化,接纳了全球化的力量。

这些情况主要发生在欧洲,传播政策在欧洲最初是在有充足公共资金支持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但是当广播新闻的监管仍在大多数欧洲国家被当作健康的民主文化时(Bardoel 和D’Haenens, 2008; Cushion, 2012),很多其他国家已经允许商业传播的发展受到较少的监管要求。

近几十年以来,无线电和电视广播领域的基础设施迅速发展,商业广播公司不了避免地背负上了公共服务领域的负担,比如被要求制作上乘的地方新闻节目,而这些花费都很大。

在由此产生的资金压力下,商业广播公司认为其公共服务义务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比如,英国四大广播公司之一的独立电视公司长久以来一直承担着最繁重的社会服务项目,当前其高层却在深思熟虑要在2014年其公共服务执照过期之后减少甚至完全放弃其当地新闻广播项目。

(布朗,2011)保守党派的杰里米亨特是新当选的文化,奥林匹克运动,媒体和体育部长,一直以来大力主张简历商业性质的本地新闻广播电台,在此之前他搁置了工党当政时的IFNCs项目,即独立投资新闻联合社,此项目旨在促进本地新闻传播领域公私合作,以保证其正常运作。

虽然这些以市场为导向的雄伟计划都在不同程度上被缩减了规模,(部分委托报告质疑其商业可行性,比如2010年的Shott),这两个项目都反映出了对于解决商业团体退出地方新闻广播领域问题的需求。

另外,英国广播公司也面临着又一项压力,要求其负责向除英格兰以外的地区传播地方新闻热点。

现在我们注意力转移到一个案例研究,那就是公共服务广播公司BBC是如何试图在英国权力下放的大背景下管理其新闻报道工作的,并且对比一下其电视新闻报道和商业广播的异同,后者是在“轻微的”监管框架下运作的。

衡量干预产生的影响作为其职权范围的一部分,BBC广播公司信托机构于2007年委托加的夫新闻媒体文化学校进行一项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分析,课题就是BBC及其他商业电视新闻报道和权力下放体制。

(Lewis 等 2008)。

进行这项调查的原因是有人认为BBC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对待联合王国的四个组成部分,即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说的更具体一些,BBC没有准确地对英国的政治现实做客观的报道。

英国的国家权力已不再像以前一样集中在伦敦,而是被下放到在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建立的新政府(1999年建立)手中。

这些机构现在手握很大的权力,各自在关键领域,比如健康和教育等指定的政策也越来越多样化。

每个机构手中都握有不同程度的立法职责,在过去大约十年之中,这些权力进一步扩大,预计将来在财政和政策制定方面权力还将进一步下放。

由于商业和政府服务系统都依旧运作着覆盖整个英国的电视新闻节目,权力下方体制使得政治问题的报道变得更具挑战性。

这一问题在我们的第一项广播报道审查(Lewis 等 2008)中已经得到体。

这份报告经广泛分析后得出结论,公共和商业广播公司必须增大其在除英格兰以外英国地区的新闻报道以确保更加准确属实地反映苏格兰。

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现在享有的权力。

由于此项研究是BBC广播公司信托机构委托的,其他商业广播公司没有义务对其劝告和建议进行回应。

然而,此项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却引发了人们对广播公司的讨论,并且被主流和专业媒体大篇幅报道(例如 Gibson,2008)。

其他商业广播公司虽然没有BBC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但由于这项报告的结论具有普遍意义,仍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反思自身。

但就像我们在结论中讨论过的那样,Ofcom(英国电信管理机构)那种缺少干预的态度和做法或许会限制其能力,使其不能更加积极地鼓励和支持商业广播公司对其新闻报道方式进行改革。

我们对2007年和10月和11月共八个星期和2009年(大约两年后)BBC和商业电视新闻节目的实质内容进行了两项全面的分析(在BBC信托机构的干预之前)。

对于BBC电视节目的分析包括1点的新闻,6点的新闻,10点的新闻,4点的新闻和BBC新闻频道的每天新闻一小时节目(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五点到六点,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六点到七点)对于商业电视新闻节目的分析囊括了第四频道的新闻(包括星期六和星期天),独立电视公司10点的新闻以及其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新闻,每天一小时的天气新闻(星期一到星期五下午五点到六点,星期六和星期天下午六点到七点),一共五项,两项分析一共研究了4794条新闻。

研究者建立起一套标准体系来衡量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检验对英国四个组成地区的报道是否平衡、准确,是否有利于人们了解新型的权力下放政府的运作。

为了衡量整个英国不同地区和宗教群体的新闻报道范围,每一条新闻的报道者和报道地点都被量化处理。

同时,每条新闻都被分类,以确定哪种题材的新闻占据主导地位,并且,更多处于比较的目的,衡量英国的权力下放政治体制的地位和发展情况。

我们的研究议题很具挑战性。

由于其他三个地区很多权力与英国政府的权力重叠,权力下放的本质有时理解起来很复杂,这要求我们在解读新闻报道时要采取更加复杂的方式,或许能使我们理解在多大程度上新闻中国这能理解和维护权力下放政治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