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历年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用电量及指数
2012年河南统计年鉴目录

河南统计年鉴2012 目录一、行政区划和自然资源简要说明1-1 全省行政区划(2011年底)1-2 各市、县(市、区)名称(2011年底)1-3 自然资源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综合简要说明2-1 河南省主要统计指标居全国位次2-2 河南省主要统计指标占全国比重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和速度指标2-4 “十六大”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和速度指标2-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2-6 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人均水平2-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2-8 按三次产业分的基本单位数及构成2-9 历年分行业法人单位数2-10 各市按三次产业和机构类型分法人单位数(2011年) 2-11 各市分行业法人单位数(2011年)2-12 各市按登记注册类型分企业法人单位数(2011年)2-13 “三上”法人单位数(2011年底)2-14 产业集聚区法人单位数(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三、国民经济核算简要说明3-1 历年生产总值3-2 历年生产总值指数(上年=100)3-3 历年生产总值指数(1952=100)3-4 历年生产总值分产业构成3-5 三次产业贡献率3-6 三次产业对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3-7 历年全员劳动生产率3-8 分行业增加值及指数3-9 历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及指数3-10 各市生产总值(2011年)3-11 各市生产总值指数(2011年)3-12 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11年)3-13 各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2011年)3-14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11年)3-15 各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16 历年支出法生产总值3-17 历年最终消费支出指数3-18 历年资本形成指数3-19 历年支出法生产总值构成3-20 支出法生产总值3-21 各市支出法生产总值(2011年)3-22 各市支出法生产总值指数(2011年)3-23 历年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3-24 各市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2011年)3-25 历年收入法生产总值构成项目3-26 各市收入法生产总值构成项目(2011年)3-27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2010年)3-28 资产负债表(2010年)3-29 投入产出表延长表(2010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四、人口简要说明4-1 历年总人口(年底数)4-2 历年人口自然变动情况4-3 各市户数、人口数(2011年底)4-4 各市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011年底)4-5 河南省人口预期寿命4-6 各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2011年底)4-7 各市常住人口抚养系数(2011年底)4-8 分年龄、性别的人口结构(2011年)4-9 6岁及6岁以上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人口结构(2011年) 4-10 15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结构(2011年)4-11 育龄妇女分年龄、孩次的生育状况(2011年)4-12 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指标4-13 各市户数、人口数和性别比4-14 各市家庭户规模4-15 各市家庭户类别4-16 各市分性别的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人口4-17 各市分性别、民族的人口4-18 各市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4-19 各市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以上人口4-20 各市分性别的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4-21 各市家庭户的住房间数和面积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五、从业人员与职工工资简要说明5-1 历年分城乡的从业人员数5-2 按城乡分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3 各市分城乡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4 历年分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5-5 各市分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6 历年分行业从业人员数5-7 各市分行业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 5-8 历年分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5-9 各市分行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10 历年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5-11 各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数(2011年底)5-12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2011年底)5-13 各种分组的城镇女性从业人员数(年底数)5-14 各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失业率5-15 历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16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17 各种分组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18 各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19 各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20 各市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2011年)5-21 各市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5-22 历年职工工资及指数5-23 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5-24 各市城镇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工资5-25 各市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六、固定资产投资简要说明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2 各种分组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 分产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4 各市按城乡及三次产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 6-5 各市按城乡及三次产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6 各市按构成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屋面积(2010年新口径) 6-7 各市按构成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房屋面积(2011年)6-8 各市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9 各市分行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10 固定资产投资6-11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6-12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10年新口径)6-13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2011年)6-14 按行业和注册类型分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15 按行业和注册类型分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16 各市按三次产业分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总规模6-17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建总规模(2010年新口径)6-18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在建总规模(2011年)6-19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20 各市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21 各市按建设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6-22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0年新口径)6-23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24 各市能源工业投资6-25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及新增固定资产(2010年新口径) 6-26 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及新增固定资产(2011年)6-27 各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个数和在建规模6-28 各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情况(2010年新口径)6-29 各市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情况(2011年)6-30 历年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6-31 各市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10年新口径) 6-32 各市施工、竣工房屋建筑面积及竣工价值(2011年)6-33 大型项目投资情况(2011年)6-34 分行业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6-35 各市按三次产业分的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36 各市按构成性质分的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6-37 各市分行业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七、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简要说明7-1 对外经济贸易基本情况7-2 历年进出口总额7-3 各种分组的进出口总额7-4 出口总额(2011年)7-5 各市进出口总额7-6 进出口值分别居前20位商品(2011年)7-7 河南向一些国家(地区)进出口总额7-8 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7-9 历年外商和港澳台商直接投资情况7-10 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2011年)7-11 各市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金额7-12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情况7-13 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情况(2011年)7-14 外商和港澳台商在豫直接投资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7-15 各市外商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情况(2011年)7-16 对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投资7-17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7-18 河南与国外结成友好城市一览表7-19 各市利用省外资金情况7-20 旅游事业基本情况7-21 各市入境旅游情况(2011年)7-22 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收入7-23 各市国内旅游基本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八、能源简要说明8-1 历年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8-2 历年能源消耗总量及构成8-3 历年能源生产弹性系数8-4 历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8-5 历年能源加工转换效率8-6 综合平衡表8-7 煤炭平衡表8-8 焦炭平衡表8-9 石油平衡表8-10 电力平衡表8-11 综合能源消费量8-12 分行业煤炭消费总量8-13 分行业电力消费总量8-14 平均每天能源消费量8-15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8-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2011年) 8-1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18 规模以上工业分部门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19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品种主要能源消费量(2011年)8-2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水消费总量(2011年)8-21 分省辖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水消费量(2011年)8-22 各市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个数8-23 各行业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8-24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情况8-25 主要耗能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电力消耗情况8-26 各市全社会用电量8-27 各市能耗情况(2010年不变价)8-28 各市能耗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九、财政简要说明9-1 历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9-2 各项税收9-3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4 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9-5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9-6 各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11年)9-7 各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1年)9-8 各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2011年)9-9 地方预算外财政专户资金收支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物价简要说明10-1 历年各种物价总指数10-2 历年各种物价定基指数10-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 分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5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6 各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11年)10-7 各市商品零售价格指数(2011年)10-8 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10-9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10-10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10-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一、人民生活简要说明11-1 历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及恩格尔系数11-2 各市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支情况(2011年)11-3 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1-4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2011年)11-5 城镇居民家庭就业情况11-6 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收入情况(2011年)11-8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情况(2011年)11-9 历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11-10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11-11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现金支出情况(2011年)11-12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支出情况(2011年)11-13 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1年)11-14 各市按收入等级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2011年) 11-15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购买食品数量(2011年)11-16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购买非食品数量(2011年)11-17 主要年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消费品年末拥有量11-18 各市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11年)11-19 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情况(2011年)11-20 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11-21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主要指标(2011年)11-22 农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收入11-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总支出11-24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来源分组的平均每人纯收入11-25 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水平分组的基本情况(2011年)11-26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按纯收入水平分组的户数构成11-27 按收入等级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2011年)11-28 农民家庭主要食品消费量11-29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11-30 按收入分组的农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食品消费量(2011年)11-31 按收入分组的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主要耐用消费品年末拥有量(2011年) 11-32 各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33 各市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按收入来源分组情况(2011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二、城市概况简要说明12-1 城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11年)12-2 省辖市市区社会经济主要指标(2011年)12-3 城市建设基本情况12-4 城市市区市政设施、公共交通情况(2011年)12-5 城市市区供、排水情况(2011年)12-6 城市市区燃气供应情况(2011年)12-7 城市市区园林绿化情况(2011年)12-8 城市环境卫生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三、农业简要说明13-1 农村基本情况(年底数)13-2 各市农村基本情况(2011年底)13-3 历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3-4 各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011年)13-5 常用耕地面积变动情况13-6 历年农业生产条件13-7 主要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末拥有量13-8 各市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年末拥有量(2011年)13-9 农业机械化、能源、主要物资消耗及水利建设情况13-10 各市农业机械化和能源情况(2011年)13-11 各市农用物资消耗情况(2011年)13-12 农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年底数) 13-13 各市农田水利情况(2011年)13-14 水库、灌区情况13-15 除涝、治水、堤防情况13-16 历年农业生产情况13-17 农作物播种面积13-18 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13-19 主要农产品产量13-20 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按播种面积计算)13-21 各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2011年)13-22 各市主要农产品产量(2011年)13-23 各市主要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2011年,按播种面积计算) 13-24 蔬菜生产情况13-25 各市蔬菜播种面积(2011年)13-26 各市蔬菜产量(2011年)13-27 茶叶、水果及食用坚果生产情况13-28 各市果园面积(2011年)13-29 各市园林水果产量(2011年)13-30 林业生产情况13-31 各市林业生产情况(2011年)13-32 历年牧渔业产量13-33 畜禽产品年末存栏数量及产量13-34 生猪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5 牛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6 羊分品种生产情况(2011年)13-37 各市牲畜饲养情况(2011年底)13-38 各市畜产品产量(2011年)13-39 渔业生产情况13-40 各市渔业生产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四、工业简要说明14-1 历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指数14-2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单位数(2011年)14-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指数14-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14-5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1年)14-6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7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011年)14-8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0 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1 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2 分行业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3 规模以上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和六大高载能行业主要指标(2011年) 14-14 规模以上六大高成长产业主要指标(2011年)14-15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14-16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7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8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4-19 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0 分行业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 14-21 分行业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2 分行业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3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14-24 各市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5 各市规模以上公有制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6 各市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11年)14-27 历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4-29 各市主要工业产品产量(2011年)14-30 历年规模以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14-31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单位数(2011年)14-32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增加值(2011年)14-33 各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4-34 各市城乡个体工业单位主要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五、建筑业简要说明15-1 历年建筑业企业主要统计指标15-2 建筑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15-3 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及竣工价值(2011年)15-4 建筑业企业生产情况(2011年)15-5 建筑业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5-6 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情况(2011年)15-7 各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15-8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15-9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15-10 各市建筑业企业主要指标(2011年)15-11 各市建筑业企业个数(2011年)15-12 各市建筑业企业总产值(2011年)15-13 各市建筑业企业实收资本(2011年)15-14 各市建筑业企业资产总计(2011年)15-15 各市建筑业企业负债合计(2011年)15-16 各市建筑业企业工程结算收入(2011年)15-17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润总额(2011年)15-18 各市建筑业企业利税总额(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简要说明16-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16-2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分行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6-3 各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6-4 历年交通运输基本情况16-5 历年旅客和货物运输量16-6 历年旅客和货物周转量16-7 铁路、公路、内河通车通航里程(年底数)16-8 交通运输工具拥有量(年底数)16-9 各市公路线路里程(2011年底)16-10 各种民用车辆拥有量(2011年底)16-11 各市民用汽车拥有量(2011年底)16-12 各市私人车辆拥有量(2011年底)16-13 客货运量及周转量16-14 各市公路客货运输量(2011年)16-15 铁路主要站客货发送量(2011年)16-16 铁路、公路分货类运输量(2011年)16-17 铁路运输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6-18 民航基本情况16-19 邮政行业基本情况及邮政水平(年底数)16-20 历年邮政业务量16-21 各市邮政网和业务量(2011年)16-22 物流业主要统计指标16-23 物流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简要说明17-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17-2 分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 17-3 各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17-4 邮电通信行业基本情况17-5 通信行业基本情况及通信水平(年底数)17-6 各市电信网和业务量(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八、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简要说明18-1 历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 各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1年)18-4 各市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商品销售额(营业额)增幅(2011年) 18-5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基本情况18-6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基本情况(2011年)18-7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基本情况(2011年)18-8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单位数(2011年)18-9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18-10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限额以上企业单位数(2011年)18-11 各市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限上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18-12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销售总额(2011年)18-13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销售、库存(2011年)18-14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购、销、存总额(2011年)18-15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批发总额(2011年)18-16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商品分类零售总额(2011年)18-17 成品油批发企业能源商品购进、销售与库存(2011年)18-18 成品油零售企业能源商品销售与库存(2011年)18-19 住宿和餐饮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0 各市限额以上星级住宿和餐饮业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1 各市限额以上星级住宿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2 各市限额以上餐饮企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3 个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2011年)18-24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5 各市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6 各市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主要财务指标(2011年)18-27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单位数(2011年)18-28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基本情况(2011年)18-29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购进和配送情况(2011年) 18-30 限额以上连锁店(公司)商品销售情况18-31 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18-32 各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主要统计指标解释十九、金融业简要说明19-1 历年金融机构和保险业主要指标19-2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情况(年底数)19-3 各市金融机构存款年底余额19-4 各市金融机构贷款年底余额19-5 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6 大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7 区域性中小型银行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8 农村信用社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9 信托投资公司信贷收支情况(2011年)19-10 个人贷款总额19-11 各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底余额19-12 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率19-13 各市证券交易额(2011年)19-14 各市国债发行情况19-15 证券市场情况19-16 河南A股股票发行情况(1993-2011年)19-17 保险业务情况19-18 各市国内保险业务主要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房地产业简要说明20-1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指标20-2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和从业人员数20-3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个数(2011年)20-4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从业人员(2011年)20-5 房地产开发投资额20-6 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建设房屋建筑面积和造价20-7 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情况20-8 房地产开发企业施工、销售和待售情况(2011年)20-9 各市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2011年)20-10 各市房地产开发施工房屋面积(2011年)20-11 各市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面积(2011年)20-12 各市房地产开发竣工房屋价值(2011年)20-13 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销售情况20-14 各市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屋销售面积(2011年)20-15 各市房地产开发商品房屋销售额(2011年)20-16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20-17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财务状况(2011年)20-18 历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状况20-19 各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经营状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简要说明21-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1-2 分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1-3 各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简要说明22-1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2-2 分行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2-3 各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2-4 历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主要指标22-5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概况22-6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概况(2011年)22-7 科技活动人员情况22-8 各市科技活动人员情况22-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1年)22-10 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机构情况(2011年)22-11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2011年)22-12 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1年)22-1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活动情况(2011年)(一)22-1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活动情况(2011年)(二) 22-1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三)22-1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四)22-17 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情况(2011年)22-18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情况(2011年)22-19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机构情况(2011年)22-20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情况(2011年)22-21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项目(课题)情况(2011年)22-22 各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产出情况(2011年)22-23 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11年)22-24 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2-25 三种专利申请受理量及授权量22-26 各类技术合同情况(2011年)22-27 技术买方情况(2011年)22-28 各种分组的技术成交情况(2011年)22-29 各市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项数(2011年)22-30 各市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金额(2011年)22-31 测绘行业持证单位人员情况(2011年,持有测绘资格证单位)22-32 各系统主要仪器设备情况(2011年持有测绘资格证单位)22-33 基础地理信息按部门提供情况(2011年)22-34 质量技术监督基本情况22-35 工业企业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情况(2011年)22-36 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三、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简要说明23-1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3-2 分行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3-3 各市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3-4 生态环境保护情况23-5 水资源情况23-6 大气环境情况23-7 固体废物的产生及利用情况23-8 农村环境基本情况23-9 自然灾害情况23-10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情况23-11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废水排放及处理利用情况(2011年)23-12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废气排放及处理情况(2011年)23-13 工业重点调查单位分行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理利用情况(2011年) 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四、居民服务业和其他服务业简要说明24-1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4-2 分行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4-3 各市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二十五、教育简要说明25-1 教育业法人单位数和从业人员数25-2 分行业教育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5-3 各市教育业法人单位财务指标(2011年)25-4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数25-5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25-6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数25-7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25-8 历年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数25-9 学校、教职工和专任教师情况(2011年)25-10 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学生情况(2011年)25-11 研究生分学科毕业、招生及在学人数25-12 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分学历的人数(2011年)25-13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情况(2011年)25-14 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分学科毕业生、招生及在校学生数(2011年)25-15 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专任教师分学历的人数与构成25-16 技工学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工数25-17 民办教育基本情况(2011年)。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区域分布与差异
区域分布不均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 ,能源消费量较大;中西部地区由于地 形复杂、气候寒冷等原因,能源消费量 相对较小。
VS
城乡差异明显
城市居民的能源消费量普遍高于农村居民 ,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 住条件以及能源设施等方面与农村存在较 大差异。
产业结构
不同产业对能源的需求和消耗也不同,产业 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居民生活能源消费。
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
要点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能源消费也有影响,例如寒冷地区冬季需 要消耗更多的能源来取暖。
要点二
地理位置
不同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和交通条件也会影响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能源价格与政策
能源价格
能源价格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进而影响居民生活能 源消费。
02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现 状
消费总量与结构
总量持续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长,从2000年的 XX亿吨标准煤增长到2020年的XX亿吨标准煤。
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逐渐向清洁、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 重逐步提高,煤炭等传统能源的消费比重逐渐下降。
技术进步与创新
能源利用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的能源利用技术将不断涌现, 如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智能家居等,这些技术将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从而减少居民生 活能源消费。
新能源技术
中国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太阳 能、风能、水能等,这些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中 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能源公报考核指标季度、年度计算评估方法

能源公报考核指标季度、年度计算评估方法1、单位GDP 能耗GDP :即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既包括全部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单位GDP 能耗: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创造)一个计量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 所消费的能源。
▪ 影响因素1、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能源生产、运输、消费 的管理水平。
2、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
3、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供应决定的地域产业 分工,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结构。
4、核算GDP 的各要素。
GDP 是各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GDP GDP 可比价能源消费总量能耗单位1.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1001GDP GDP %⨯-=)能耗上年单位能耗本年单位()节能率(%1001GDP GDP ⨯-=)(可比价)上年上年能源消费总量(可比价)本年本年能源消费总量(%100)1GDP GDP (⨯-=(可比价)上年(可比价)本年上年能源消费总量本年能源消费总量%100)1GDP (%⨯-=增长指数本年指数本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节能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指数=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100举例说明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增长率为8.34%,则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指数为100+8.34=108.34GDP增长指数=GDP增长率+100举例说明2007年全市GDP增长率为13.4%,则GDP增长指数为100+13.4=113.4由于目前GDP增长目标以及GDP能耗降低率目标是在年初即已确定,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出辖区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根据上年能源消费总量我们可以推导出本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最大增量。
举例说明如下:2008年全市GDP增长率目标为11.4%,GDP能耗降低率目标为4.5%,则2008年全市能耗增长率为[(100-4.5)*(100+11.4)]/100-100=6.39%,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868.88万吨,则2008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能超过247.22万吨。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历年数据分析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历年数据分析我国能源工业也称为燃料动力工业,是指对能源资源进行开发、加工和利用的生产部门,它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工业三大部门。
2017年前三季度,能源消费回暖,增速全面回升。
煤炭消费由负转正。
在工业生产回暖、火电增发等因素带动下,前三季度煤炭消费量约为28.1亿吨。
除建材行业外,电力、钢铁、化工行业用煤均为正增长,四大行业合计用煤占煤炭消费总量的8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石油消费保持平稳。
前三季度表观消费量约为4.4亿吨,同比增长约3.9%,增速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物流运输和工业生产带动柴油消费小幅回暖,同比增长1.2%,扭转了去年负增长的局面。
居民消费升级拉动汽油、煤油需求持续向好,化工轻油继续保持旺盛需求。
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程加快推进,各地“煤改气”力度加大,非居民气价下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发布实施。
在这些措施推动下,城市燃气、发电用气、工业燃料、化工用气需求全面增长,2017年前三季度全国天然气消费量约为171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5.7%左右,增速比去年同期提升约7.3个百分点。
用电增速大幅回升。
主要用电行业需求回暖,电能替代加快推进。
受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今年夏季全国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
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4个百分点。
其中,二产用电量同比增长6%,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纵观我国历年来能源生产总量变化情况,从2010-2016年,我国能源产量整体保持稳中有升趋势。
我国2016年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3.6亿吨标准煤,比2015年增长1.4%。
煤炭消费量下降4.7%,原油消费量增长5.5%,天然气消费量增长8%,电力消费量增长5%。
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比2015年下降2个百分点;水电、风电、核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9.7%,上升1.7个百分点。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将进一步激发天然气需求。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沈国红(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 忠县供电分公司,重庆 404300)[摘 要]在目前能源稀缺的环境下,我国的电力行业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电力行业发展的稳定和高效率。
文章着眼于数据的统计分析与实证研究,利用1986—2006年全国耗电量的数量变化揭示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基于经济发展的节能节点政策体系。
[关键词]耗电量;经济;节能[DOI]10 13939/j cnki zgsc 2016 46 0421 耗电量与经济发展的理论框架长期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总是在短缺与过剩不断轮回的“怪圈”中徘徊,电力对经济发展阻碍严重。
20世纪50年代,电力供需平衡。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经历长期的电力短缺,统计资料显示,一季度全国GDP增长6 1%,而同期全社会用电量下降3 7%,电力弹性系数为-0 6。
2 我国耗电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2 1 耗电量的时间变化根据查询,从2001年到2011年11年间,GDP与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见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10年来我国的耗电量呈急速增长态势,处于“S”形曲线左侧的高速增长期,电能消耗量从2010年的4 43×103Gwh增长到2014年的2 88×104Gwh,10年间全社会电能消耗量增长了6 5倍,年增长率在10 7%~16 3%。
直到2006年全社会耗电量还没有达到其稳定状态,这与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密切相关,与工农业生产中电能消耗量很大并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有着很大关系。
2010—2014年我国耗电量及GDP增长表年份GDP(亿元)GDP增长率(%)全国全社会用电量(亿千瓦时)用电量增长率(%)20011096558 30146839 0420021203339 101620010 33200313582310 001891616 77200415987810 102173514 90200518493711 302494014 75200621631412 702824813 26200726581014 203245814 9020083140459 60342685 5820093409039 20365956 79201040120210 304192314 5620114715649 204692811 94 资料来源:GDP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来自于中电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04.16•【字号】沪府发〔2022〕4号•【施行日期】2022.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现将《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2022年4月16日上海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为保障本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用能需要,进一步促进能源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上海能源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以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为突破口,在能源安全保障、结构优化、改革创新和服务民生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十四五”上海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一)能源建设有序推进,能源产供储销体系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建成一批技术含量高、保障能力强的标志性能源项目。
随着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通道和500千伏五角场变电站等重大电网工程建成投运,以“五交四直”市外来电通道和500千伏双环网为支撑的城市主干电网结构更为完善。
奉贤、崇明等燃机项目建成投产,闵行燃机项目开工建设,石洞口电厂等容量替代项目启动实施,新增电源全部为清洁能源发电。
建成洋山LNG储罐扩建工程、临港-上海化工区天然气管道等一批重点油气项目,形成以“6+1”多气源和C字形城市主干管网为支撑的联供体系,出台《上海市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方案》,油气应急储备能力有效提升,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二)能源需求平稳增长,能源消费结构更加趋于优化“十三五”前四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为1.7%,略高于“十二五”前四年1%的水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下降至1.11亿吨标准煤,比2019年减少600万吨标准煤。
季度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核算方案

季度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核算方案季度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核算(季度核算)的基础资料主要包括能源平衡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增加值、全社会用电量等数据,其核算概念、口径范围等与年度核算(编制年度能源平衡表)一致。
一、口径范围1.能源消费数据均为等价值口径。
2.当上一年度的能源平衡表无法获得时,参考最新年度的能源平衡表数据。
3.增加值数据均为不变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工业统计专业,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工业统计或国民经济核算专业,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其他行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国民经济核算专业。
4.分行业用电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电力部门)。
二、主要核算方法主要使用以下三种方法对非工业行业和居民生活本期能源消费量进行核算。
1.核算方法一(电力占比法):使用本期用电量(折标准量)、上年用电量比重等核算。
本期能源消费量=本期用电量(折标准量)÷上年用电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本期用电量×电力等价折标系数÷上年用电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其中:(1)“本期用电量”是指各行业和居民生活本期用电量。
(2)“电力等价折标系数”以上年能源平衡表中电力等价折标系数为基础,参考中电联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煤耗本期与同期的变动克数确定。
(3)“上年用电量占能源消费量比重”是指上年能源平衡表中各行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量占该行业和居民生活能源消费量的比重。
表12.核算方法二(单位增加值能耗法):使用本期增加值、上年单位增加值能耗等核算。
本期能源消费量=本期增加值×上年单位增加值能耗=本期增加值×(上年能源消费量/上年增加值)其中:(1)“本期增加值”、“上年增加值”是指各行业本期和上年增加值。
(2)“上年能源消费量”是指上年能源平衡表中各行业能源消费量。
表23.核算方法三(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法):使用本期增加值增速、上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等核算。
本期能源消费量增速=本期增加值增速×上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本期增加值增速×(上年能源消费量增速/上年增加值增速) 其中:(1)“本期增加值增速”、“上年增加值增速”是指各行业本期和上年增加值增速。
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百色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百色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百色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2.12.19•【字号】百政发〔2022〕46号•【施行日期】2022.12.1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百色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百色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百色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市五届人民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百色市人民政府2022年12月19日百色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能源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十三五”以来,百色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对能源领域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大力巩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增强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积极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快优化能源结构,为百色市建设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提供了坚实的能源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百色市推进建成左右江革命老区核心城市,高质量建设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的关键时期。
百色市将深度融入西部大开发、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一带一路”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实施,推进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型铝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沿边金融改革实验区、全国首个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建设,承载边境地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转型发展、提高边防能力、维护国土安全和边疆长治久安等重任,保障百色市能源安全意义重大。
为更好地保障百色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根据国家、自治区关于“十四五”能源发展的有关要求,以及《百色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百色市推进新型生态铝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制定。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历年数据分析

全国能源消费总量是指我国全国范围内对各种能源资源的消耗情况。
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源利用水平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年数据,并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年数据。
根据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4.9亿吨标准煤,2024年增加到33.55亿吨标准煤,2024年减少至26.52亿吨标准煤。
在这十年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这一变化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中国在这十年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和交通业的规模扩大,这都对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同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政府对能源利用效率的要求也提高,这导致了能源消费总量的减少。
第三,能源效率的提高。
中国政府在过去几年也加大了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的力度。
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措施,我国在能源消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比如推广能源节约型产品和设备、实施能源管理标准、加大能源减排力度等。
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提高全国能源消费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总量。
总的来说,中国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历年数据变化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经济发展、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在未来,中国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和优化,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1978-2021能源消费及构成表格

1978-2021能源消费及构成表格近年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支撑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能源供给和消费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能源消费的变化趋势,本文将分析并呈现1978年至2021年的我国能源消费及构成情况。
一、1978-202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变化197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元年,自此之后,我国迅速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行列。
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事实:1. 197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为X单位;2. 198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至X单位;3. 199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至X单位;4. 200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至X单位;5. 2018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增至X单位。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受到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的影响,经济的增长带动了能源消费的增加。
二、1978-2021年我国能源构成情况我国的能源构成是指能源消费中各种能源的比重和变化情况。
在1978-2021年这段时间内,我国的能源构成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下面将具体分析各种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1. 煤炭能源1978年,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X,为最主要的能源来源;1988年,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X;1998年,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X;2008年,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X;2018年,煤炭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至X。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尽管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仍然是我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
2. 石油能源1978年,石油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为X;1988年,石油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至X;1998年,石油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至X;2008年,石油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至X;2018年,石油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至X。
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

文章标题: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深度解读与个人观点一、引言在当今社会,能源消费总量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2020年的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也备受瞩目,尤其是各个月份的能源消费情况更是对社会经济和环境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进行全面评估,同时共享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二、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深度分析1. 一季度(1-3月)能源消费总量情况2. 二季度(4-6月)能源消费总量情况3. 三季度(7-9月)能源消费总量情况4. 四季度(10-12月)能源消费总量情况在对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月份统计进行深度分析时,我们可以发现不同季度和月份的能源消费总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特别是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各个月份的能源消费总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波动和变化。
这不仅与国际形势、经济政策、生产活动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能源消费的思考和预测。
三、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广度探讨除了能源消费总量的月份统计,我们还应该从更广的角度来探讨这一话题。
从全球范围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费总量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又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结构、能源政策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比不同类型的能源消费(煤炭、石油、天然气、可再生能源等)也能够为能源消费总量的月份统计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全球能源消费的大势和趋势,为未来能源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的深度和广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月份和季度的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能源消费差异。
这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能源消费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提供了重要参考。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能源消费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能源消费总量月份统计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主题。
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培训2

10期工作管理人员模拟试卷2一、单项选择题1.欧洲的标准管理模式是(C)(1 分)A.政府主导型B.政府有限主导,非政府运作C.非政府主导D.政府主导,政府运作2.到2025年,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可安装光伏屋顶面积力争实现光伏覆盖率达到:(C)(1 分)A.0.3B.0.4C.0.5D.0.83.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空间格局是(C)(1 分)A.南粮北运B.东粮西输C.北粮南运D.国际进口4.(D )利用先进的通信、量测、控制技术和软件系统,实现对分布式电源、储能、可控负荷、电动汽车等的集群聚合与优化控制,作为一个整体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调度运行。
(1 分)A.线上电厂B.专有电厂C.无线电厂D.虚拟电厂5.《“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设置的“十四五”时期系列指标中,公共机构年碳排放总量和单位建筑面积碳排放量下降指标分别为(C )(1 分)A.4亿吨、5%B.3.5亿吨、5%C.4亿吨、7%D.3.5亿吨、7%6.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中的比重接近以下那个数值?(B )(1 分)A.0.25B.0.3C.0.35D.0.47.根据课程介绍,在2019年12月-2020年11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碳中和或气候中和目标,目标的时间点相对集中在(B )(1 分)A.2040年B.2050年C.2060年D.2070年8.可实现压缩比和流量解耦调节的压缩机为(C )(1 分)A.变频离心压缩机B.磁悬浮变频离心压缩机C.变频螺杆压缩机D.变频涡旋压缩机9.公共机构碳排放核算的对象是指公共机构核算边界范围内固定设施和移动设施所产生的(A )排放。
(1 分)A.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C.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D.全部温室气体10.《“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对强化管理支撑体系建设进行部署,其中的能力提升体系建设方面,要求要积极开展重点业务培训,扩大远程培训规模,持续开展面授培训,做到分级分类,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壮大高素质、专业化管理人才队伍,各级公共机构累计培训(C)万人次以上。
能源消费总量的分析与预测(doc 13页)

能源消费总量的分析与预测(doc 13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一、引言 (2)二、影响江苏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 (2)三、江苏省能源消耗基础分析 (3)(一)产业结构基础 (3)(二)科技投入基础 (3)(三)能源消耗构成基础 (3)四、江苏省能源消耗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4)(一)单位能源消耗指标 (4)(二)能源消耗规模指标 (4)(三)能源消耗弹性指标 (4)(四)高能耗产业拉动能源消费 (5)(五)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 (5)(六)政府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能源消费的不合理 (6)五、江苏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实证研究 (6)(一)数据选取 (6)(二)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7)(三)对江苏省未来4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预测 (8)六、建议 (9)(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9)(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9)(三)重视环境保护 (9)(四)发挥科技作用 (10)(五)购买异地资源 (10)参考文献 (11)problems faced by. Finally, propos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Jiangsu Province.Keywords: Unit root, ARMA model, Energy consumption一、引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而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省份的一个,它的能源消费也在快速的增加。
2008年经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2.5%左右。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对减少能源消耗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要想减少能源消耗,江苏省还必须要注意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能源的重要性

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黄媛媛【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能源是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为让大家认识能源和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了解能源的效益和节能的技术,本文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希望帮助读者了解相关的能源知识,和一些重要的节能方法,如开发新能源,循环经济。
冀望大家通过本文有所认识,并为为能源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一分力。
【关键词】能源节能开发新能源循环经济【引言】当夜幕降临,能源带给我们万家灯火,一片光明;当寒冬和酷暑来临,能源带给我们温暖或凉爽。
当你从一个地方便捷地到达另一个地方,当你打开电脑电视……是能源帮助人们满足衣食住行的需求,人类生活离不开能源。
常言道:煤是工业的粮食,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些都说明人类与能源的关系是多么密切。
人类社会要发展,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什么是能源?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转换成人类所需的燃料或动力来源的物质。
它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常规能源,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和核能等新能源。
有些能源储量非常有限,如煤炭、石油等,用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再生,所以称之为不可再生能源;有些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以不断重复产生,所以称之为可再生能源。
能源的重要性人类迄今已有400万年的历史,在这期间,人类从学会使用火开始,经过石器、铁器时代,直到近代工业化革命,各种技术发明使人类文明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同时,人类消耗的能源也日益增长,其中煤、石油等是今天主要的能源来源。
今天,能源更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地位。
能源相当于城市的血液,它驱动着城市的运转。
现代化程度越高的城市对能源的依赖越强,因为能源在维系以下重要功能:照明、交通、餐饮、供暖、降温、自动化管理系统。
图1 消费能源的行业构成以石油为主的三大能源物质提供全人类大部分能源的同时,还是重要化工原料(如塑料,油漆。
能源公报考核指标季度、年度计算评估方法

能源公报考核指标季度、年度计算评估方法1、单位GDP 能耗GDP :即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能源消费:既包括全部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单位GDP 能耗: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创造)一个计量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 所消费的能源。
▪ 影响因素1、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能源生产、运输、消费 的管理水平。
2、能源消费的品种结构。
3、经济增长方式、自然资源供应决定的地域产业 分工,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结构。
4、核算GDP 的各要素。
GDP 是各次产业增加值的总和。
)(GDP GDP 可比价能源消费总量能耗单位1.单位GDP 能耗降低率%1001GDP GDP %⨯-=)能耗上年单位能耗本年单位()节能率(%1001GDP GDP ⨯-=)(可比价)上年上年能源消费总量(可比价)本年本年能源消费总量(%100)1GDP GDP (⨯-=(可比价)上年(可比价)本年上年能源消费总量本年能源消费总量%100)1GDP (%⨯-=增长指数本年指数本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节能率(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指数=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100举例说明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增长率为8.34%,则能源消费总量增长指数为100+8.34=108.34GDP增长指数=GDP增长率+100举例说明2007年全市GDP增长率为13.4%,则GDP增长指数为100+13.4=113.4由于目前GDP增长目标以及GDP能耗降低率目标是在年初即已确定,因此我们可以据此推导出辖区年度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根据上年能源消费总量我们可以推导出本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最大增量。
举例说明如下:2008年全市GDP增长率目标为11.4%,GDP能耗降低率目标为4.5%,则2008年全市能耗增长率为[(100-4.5)*(100+11.4)]/100-100=6.39%,2007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为3868.88万吨,则2008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能超过247.22万吨。
公务员行测考试资料分析例题详解

公务员行测考试资料分析例题详解能源消费总量和构成年份能源消费总量〔折标准燃料〕〔万吨〕占能源消费总量的%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198119821983198419851986602752494762646660407090472.10 72.75 74.02 74.27 75.31 75.92 20.8520.00 18.58 18.07 17.45 17.02 3.99 4.51 4.92 5.26 4.91 4.83 3.06 2.74 2.482.332.231.能源消费总量最少的一年是()。
A.1981B.1982C.1983D.19842.1984年消耗的天然气为多少万吨(折合为标准燃料)()。
A.1584.96B.1538.80C.1547.12D.1545.033.1986年能源消耗总量比1982年高多少()。
A.16745B.52073C.49125D.61164.能源消费构成中,从1981年到1986年变化比例最大的是()。
A.煤炭B.石油C.水电D.天然气5.在能源消费构成中,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的是()。
A.煤炭B.石油C.水电D.天然气1.B【解析】比较六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发现1982年的24947万吨最少,故答案为B。
2.A【解析】由材料知,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故折合为标准燃料是:660402.4%=1584.96(万吨)。
3.B【解析】由于1986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7020万吨,1982年为24947万吨,故二者之差为:77020-24947=52073(万吨),B项正确。
4.B【解析】可以分别计算出煤炭、石油、水电、天然气1981年、1986年的差值,会发现石油的变化幅度大,故答案为B。
5.A【解析】比照数据不难发现只有煤炭呈上升趋势,故答案为A。
西部局部省市区固定资产(2022年1-10月)6.2022年1~10月,贵州省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与甘肃省相比:A.较低B.较高C.恰好相等D.无法比较6.【答案】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 历年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用电量及指数
(全社会)
注:根据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能源消耗总量自2010年度起进行修正。
8-2 历年单位GDP能耗等指标变化情况
注:1.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电耗统计范围为全社会口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
2.上升或下降按指数法计算。
8-3 历年各区县单位GDP能耗下降率
单位:%
8-3 续表
8-4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购进、消费及库存(2016年)
8-5 规模以上工业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16年)
8-6 分经济类型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2016年)
单位:吨标准煤
注:综合能源消费量为当量值,等于工业生产消费的合计减去能源加工转换产出合计再减去回收利用合计。
8-6 续表
8-7 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情况(2016年)
8-8 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
能源消费量(一)(2016年)
12386 4726 947 13 243035 613433 178000 1679 569 6832572
5998 2231 504 111632 389112 1679 541 969421 6388 2495 444 13 131403 224321 178000 28 5863151
380 467 464 11375 212 36675 104 218 143 41112 12378 1015 106 22425
59 249 1 29681 2952 6281
2658 13649 298 632 13 35264 69911 21 6 143314 1611 152 88 77463 430 79 99281
2 3240 3988
1492 9021 13674 243 172 31842 118799
77 5486 22707 28911
839 36 8 61184 202 80555 1164 876 1 131403 32961 62356
8-9 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
能源消费量(二)(2016年)
55 436 163 6685 14919299
853 2416 171 835 13 76360 103388 4155 6 11062 24076
18 13 301 419
3286 5888
10 311 9594 12875
21 13 3461 214358
63 2 7289 9146
100 5215 6581
211 259 790 10156 13927
27642 734028
29 418 556
24 4276 287730
6660 8185
49 172 313
616 1293 91667 178000 5656185
121 215
32 9931 12354
单位:万立方米
单位:万立方米。